胶体晶体研究新进展

胶体晶体研究新进展

一、胶态晶体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0)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储能和光、电催化等诸多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尤其在电催化领域,科研工作者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持续许多年。尽管如此,如何设计并控制材料的形貌以提高其电催化性能,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采用溶剂热法等制备了具有不同形貌的ZnMn2O4、ZnMn2O4@rGO、MnO-Mn3O4@rGO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和Cu-Sn金属纳米合金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如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化学组成以及结构价态等。利用循环伏安法、电流-时间法、阻抗法等研究了制备材料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性能,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并用于检测过氧化氢(H2O2)和葡萄糖等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小分子。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溶剂热法制备ZnMn2O4并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牛奶中H2O2的检测。通过环保、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ZnMn2O4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ZnMn2O4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随后,将这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复合材料修饰到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上用于H2O2的电化学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ZnMn2O4传感器对H2O2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最佳条件下,ZnMn2O4/GCE不仅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0.02~15 m M),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对牛奶中H2O2的检测表明ZnMn2O4/GCE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2.溶剂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包裹的ZnMn2O4微球(ZnMn2O4@rGO)并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人乳腺癌细胞分泌的H2O2。ZnMn2O4@rGO通过溶剂热法制备,运用多种表征手段对ZnMn2O4@rGO微球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随后,将制备的ZnMn2O4@rGO修饰到GCE上构建H2O2传感器。rGO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它的引入大大增强了传感器的电催化性能,ZnMn2O4@rGO/GCE对H2O2的检测在0.03~6000μM浓度范围内呈线性,检测限低至0.012μM。该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测定人乳腺癌细胞分泌的H2O2,表明其在生理学和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溶剂热法制备具有异质结构的还原石墨烯包裹MnO-Mn3O4复合材料(MnO-Mn3O4@rGO)用于番茄酱中H2O2的电化学检测。由于MnO与Mn3O4双组份协同作用以及rGO良好的导电性,MnO-Mn3O4@rGO/GCE对H2O2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该传感器对H2O2在0.004~17 m M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1μM。此外,该传感器还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通过对食品番茄酱中H2O2的检测表明该传感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4.恒电流沉积法在碳纤维纸(carbon paper,CP)基底上制备具有3D结构的铜锡合金纳米片(Cu-Sn)用于人体血清中葡萄糖的电化学检测。采用简单的一步电沉积法,通过调整电位和沉积时间,在CP上制备了具有3D结构的Cu-Sn合金纳米阵列。采用一系列手段对制备的样品合金成分、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相比纯铜和纯锡,制备的铜锡合金传感器(Cu-Sn/CP)对葡萄糖有着更优异的催化性能。Cu-Sn/CP对葡萄糖的检测在0.5~10000μM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16μM。人体血清的检测表明其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成媛媛[2](2017)在《可控制备稳定的超疏水表面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对自然界现象的仿生模拟,结合对表面浸润性的理论研究,在各种基底表面,包括金属材料、碳毡材料、PU海绵等,可控制备了不同浸润性的表面。表面微纳米阶层结构,和较低的表面自由能,是制备超疏水表面的两个关键因素。本论文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以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为引导,采用多种不同的构筑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的超疏水表面。采用SEM、EDS、XRD、XPS、AFM、TGA、FTIR、Raman、接触角测量仪、电化学工作站、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得的超疏水表面进行表征,确定了这些样品的形貌、结构、组成、浸润性、抗腐蚀性等性能。结果表明这些表面具有非常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自清洁、抗腐蚀、抗冰、抗机械磨损、水油分离、水中吸油等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不同的金属基底材料表面(包括,锌、铝、铁、铜,等等),通过刻蚀、化学置换/电化学沉积等手段,可控制备了表面微纳米阶层结构。然后,经过退火处理,表面浸润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展现出超疏水特性。通过对实验过程中不同参数的调控,寻找到最佳实验条件,进而获得理想的超疏水表面。在一系列的刻蚀/浸泡/退火处理过程中,并没有低表面能有机修饰剂的引入,是该制备方法的亮点之一。一般而言,有机物的引入会限制表面固有的金属特性,也会因为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破坏。本文中的制备方法就很巧妙的避开了有机修饰剂的添加,制得的超疏水表面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抗腐蚀性、抗冰性、抗机械磨损性等等。研究表明,由于退火过程使得表面化学组成发生了重大改变,如生产了金属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等等,对表面自由能产生了影响,进而改变了表面浸润性。这一发现,对制备不同浸润性表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退火处理取代有机物修饰的方法,也为制备超疏水表面提供了新思路。(2)利用4-(十七氟辛基)苯胺可以与碳材料发生化学吸附反应的原理,将裁剪合适尺寸的碳纤维材料,浸泡在用无水乙醇配置的10 m M 4-(十七氟辛基)苯胺溶液中24小时。然后,取出并用大量无水乙醇冲洗多次,并在室温下晾干。晾干后的碳纤维材料表面展现出了超疏水、超亲油的特性,表面与水的接触角高达150°,而与有机溶剂的接触角几乎为0°。因而,该超疏水、超亲油碳纤维材料能够成功用于水油分离、水中吸油等应用。此外,该碳纤维材料具有十分优秀的防火性能,蘸取乙醇溶液后点燃,该材料可不被点燃,待乙醇燃烧完后,仍能保持其本来形状不改变。经TGA测试,在1000℃的高温环境下,其碳纤维材料的质量没有任何损失。该超疏水、超亲油碳纤维材料的新颖之处在于其同时具备超疏水/超亲油性能,和防火性能。因而,可以用于对易燃易爆有机溶剂的处理,具有很好的商业应用价值和前景。(3)先将合适大小的PU海绵浸泡在多巴胺溶液中,使其表面包裹聚多巴胺,此时表面呈现超亲水特性。随后,将聚多巴胺海绵浸泡在10 m M1H,1H,2H,2H-全氟十二烷硫醇(PFDT)乙醇溶液中24小时。取出后用大量无水乙醇冲洗多次,然后晾干,此时的海绵呈现出超疏水、超亲油特性。这是由于多巴胺和PFDT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使得海绵表面被氟化处理。所制备的氟化海绵具有非常优秀的吸油性,对氯仿、甲苯、己烷、乙醚、乙酸乙酯、花生油等的吸附能力约为其自身重量的28-59倍。亮点之处在于其能够有效用于水中除油、水油分离等应用,不管油的密度大于或者小于水密度,都能有效地将其分离。(4)鉴于超疏水/超亲油表面广泛的应用领域,制备简洁、便利的超疏水涂层是当务之急。本方法通过将高密度聚乙烯(HDPE)分散在二甲苯溶液中,利用多组分溶剂分离法,制得超疏水涂层,可快速简单的涂在各种基底表面,如,玻璃、金属网、PU海绵等,获得超疏水/超亲油表面。制得的超疏水/超亲油铜网、PU海绵可以有效用于自清洁、抗腐蚀、水油分离、水中除油等领域,并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本方法的亮点之处在于其能随意使用在各种基底表面,能够快速制备超疏水/超亲油表面,限制条件很少,制备工艺简单,可大批量生产。

刘博[3](2014)在《聚合物辅助制备稀土发光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某些聚合物与无机离子和颗粒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如配位作用、静电吸引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并结合一些化学方法(比如共沉淀法、模板法、水热法、溶剂热法等)来制备各种特殊形貌的功能材料。该方法因预制备简单、易于后处理、环境友好型且预期性好的优点而在制备化学和合成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综合利用了不同的辅助方法制备了三类不同形貌的产物:聚合物-稀土复合微球、中空稀土微球、超微单分散纳米粒子。不同形貌特征的产物有着不同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复合微球可用于制作生物传感器,中空微球可用于医学载药,单分散荧光纳米粒子可用于制作荧光粉。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归结如下:(1)中空YF3:Tb3+荧光微球的合成及其表征以MF为模板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F/Y(OH)CO3:Tb3+的核壳前驱体,再结合水热法一步合成了中空YF3:Tb3+荧光微球。XRD测试结果显示产物的衍射峰强度和位置与斜方晶系YF3基本一致,而且并没有因Tb3+的引入而出现杂峰,这说明Tb3+只是作为掺杂离子出现在YF3的晶格中。另外,通过对样品的SEM和TEM测试,分析结果如下:该微球的直径约为1.8μm,壳层厚度大约50nm。样品于紫外光的激发下在549nm处有最强发射峰,显示出Tb3+特征的绿色荧光。结合上述表征手段,对中空YF3:Tb3+荧光微球的形成机理也做了推测。制备的中空YF3:Tb3+微球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发光性能,因此在荧光载药、细胞生物学和诊断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PSAA/GdVO4:Eu3+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其表征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聚苯乙烯-丙烯酸胶体微球,利用PSAA表面羧基的亲和配位作用得到了PSAA/Gd(OH)CO3:Eu3+再在超声辅助下与NH4VO3反应制备了PSAA/GdVO4:Eu3+复合微球,对产物进行了FTIR、TEM、TGA、PL等表征。结果表明产物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尺寸均一,该复合微球在医学荧光与核磁共振显影方面可能有应用价值。(3)单分散Gd2O3:Eu3+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表征以PVP为表面活性剂、封端剂以及分散剂在水-乙醇的混合溶剂热条件下直接制备了单分散的强荧光Gd2O3:Eu3+微球。通过XRD、SEM、TEM、PL等对产物的形成、形态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掺杂的样品具有较高的结晶性,并表明其与立方相的Gd2O3相一致。在紫外光激发下,Gd2O3:Eu3+样品表现出强烈的红光。该方法可用于目前高效稀土氧化物荧光粉的合成。

张群[4](2013)在《二氧化硅大孔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应用》文中指出硅基大孔材料因具有较大的孔径、良好的通透性,且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在离子吸附和生物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对一种新型二氧化硅大孔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二氧化硅大孔材料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将改性二氧化硅大孔材料用于漆酶的固定化研究,考察了漆酶的固定化条件和固定化漆酶的性质;最后研究了固定化漆酶对酚类化合物的降解作用。1.以具有三维骨架结构的环氧树脂大孔聚合物为整体型模板,利用硅酸酯原位水解和高温烧结制备出大尺寸SiO2大孔材料。分别在水热和溶剂热条件下,用铝酸钠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SiO2大孔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得到改性大孔材料(Al-SiO2和H2N-SiO2)。用SEM、TEM、XPS、FTIR等对制备的大孔材料进行了表征。以Cu2+和Pb2+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改性大孔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室温下,在pH值为6.5时改性大孔材料能有效吸附Cu2+和Pb2+;吸附为放热自发过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结果优于Langmuir方程,Al-SiO2对Cu2+和Pb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1mg·g-1和138mg·g-1,H2N-SiO2对Cu2+和Pb2+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6.0mg·g-1和143mg·g-1;Al-SiO2和H2N-SiO2对50mg·L-1水溶液中Pb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3%和99.4%,重复使用3次后对Pb2+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89.8%和87.8%。2.分别以表面固定Cu2+、Fe3+和Zn2+的改性SiO2大孔材料(Cu2+-Al-SiO2,Fe3+-Al-SiO2和Zn2+-Al-SiO2)作为载体,考察了时间、pH和给酶量对漆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并对固定化漆酶的活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h时吸附达到平衡;用Cu2+-Al-SiO2固定化漆酶,在pH为4.5、漆酶与载体质量比为5mg·g-1时酶活回收率最高,达到100.4%;用Fe3+-Al-SiO2和Zn2+-Al-SiO2固定化漆酶,在pH为4、漆酶与载体质量比为2.5mg·g-1时酶活回收率最高,分别为96.8%和95.4%;固定化漆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较游离漆酶的均有升高且范围变宽;固定化后,漆酶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得到显着提高;固定化漆酶的Km值略高于游离漆酶的;固定化漆酶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3.以自由漆酶和酶活回收率达到100.4%的固定化漆酶作为催化剂,研究了漆酶对邻氯苯酚(O-CP)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固定化载体的吸附作用对邻氯苯酚的去除率影响较小,影响去除率的主导因素是漆酶的催化降解作用;固定化漆酶和自由漆酶反应的最佳pH值分别为5和6,固定化漆酶的最佳pH值向酸性偏移;固定化漆酶和自由漆酶降解邻氯苯酚的最适温度均为50℃,对于10mg·L-1的邻氯苯酚溶液,去除率分别达到96.4%、98.2%;固定化漆酶对邻氯苯酚的降解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10mg·L-1时达到最大值71.6%,而自由漆酶对邻氯苯酚的降解率随O-CP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

刘涛[5](2012)在《非晶态合金制备纳米多孔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非晶态Ti-Cu合金体系和非晶态Ti-Cu-Pd合金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法和化学法来制备纳米多孔结构。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EDS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氮吸附等对试样进行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电化学法成功制备出一层或多层的纳米多孔结构,孔径大小为30-60nm,而化学法能够制备贯穿整个条带的纳米多孔结构。通过测试分析得出:多孔结构主要是由TiO2和Cu2O等氧化物组成。纳米多孔结构在碱性介质中对乙二醇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催化作用,且与所处溶液中碱溶液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适当提高碱溶液浓度可以减小氧化峰与还原峰之间的距离。在酸性条件下,酸性溶液对乙二醇的催化影响较小。在中性条件下,没有出现氧化还原峰,即在中性条件下不能对乙二醇起作用。(2)非晶态Ti-Cu合金体系化学法腐蚀后,通过EDS和XRD等测试表明,纳米多孔结构为Cu的多孔结构。非晶态Ti-Cu-Pd合金体系化学法腐蚀后,得到了孔径分布均匀的纳米多孔结构。通过EDS、XRD、TEM、N2吸附测试等一系列的检测分析得出,纳米多孔结构主要是纳米多孔PdCu的结构,结构里面掺杂少量的CuO。对Ti30Cu69Pd1、Ti30Cu67Pd3和Ti30Cu65Pd5采用氮吸附-脱附法测定各个成分的比表面积大约分别为22.718m2/g、17.357m2/g和22.149m2/g。对Ti30Cu69Pd1、Ti30Cu67Pd3和Ti30Cu65Pd5采用氮吸附-脱附法中的BJH法测定各个成分的孔径大约分别为:11.395nm、18.906nm和11.427nm。

郭新爽[6](2012)在《聚合物球模板法凝胶注模制备可控孔梯度泡沫陶瓷》文中研究说明在合成材料中引入梯度孔结构,可以制备出许多新用途的功能材料。由于孔梯度泡沫陶瓷的气孔率和孔尺寸连续梯度变化,与一般泡沫陶瓷材料相比其过滤效率较高,并且在骨组织材料,热障材料及医学移植等方面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制备完全连通的孔梯度泡沫陶瓷鲜见报道,制备具有可控的连续变化通孔梯度结构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多孔陶瓷和泡沫陶瓷的制备工艺及其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孔梯度成型方法——凝胶注模工艺和聚合物球结合起来,制备可控孔梯度的泡沫陶瓷。本工艺基于有机单体原位聚合,制备的坯体结构均一、净尺寸成型,可以满足机加工要求,而且还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材料组分和体系。实验采用Al2O3材质,通过合理选择聚合物球尺寸和数量,可以进行梯度多孔陶瓷的孔连通性和梯度层高度的设计。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剪切速率、分散剂、固含量、球磨时间及pH值对浆料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剪切速率较低时,不同固含量浆料的粘度都比较大。随着剪切速率增大到60s-1后,粘度显着降低且趋于平缓。随着浆料固含量的增加,粘度逐渐增加,其中60Vol.%的浆料粘度增加最快。实验综合得出球磨8h、pH为9、分散剂为0.5~0.7%及固含量为55Vol.%的浆料具有较好分散效果,粘度低且流动性好,成型的坯体宏观结构和微观性能都表现良好。(2)采用了不同方法对EPS表面进行改性,结果表明三乙醇胺对聚合物球的改性效果较差,氧等离子体和UV的改性效果较好。注浆成型时,浆料对未改性的球体表面润湿性较差,成型坯体中存在微孔等缺陷。而改性后球与浆料的相容性较好,没有微孔等缺陷。从球在模板中的受力变形模拟图及实验得知,要提高孔梯度陶瓷的气孔率,既需要对模板施加外力来减小模板间的孔隙,又要防止模板过分变形造成的泥浆渗透性降低及成型后模板的弹性后效造成坯体变形开裂。(3)研究分析了模板热熔法和溶出法对坯体和烧结体的影响。试验表明,直接烧结去除模板时,由于加热时球之间相互粘结收缩对骨架产生了拉力,造成骨架中细丝的断裂和裂纹的产生。而在二氯甲烷溶剂中预先移排模板,烧结后孔结构和形貌较完整。(4)对于烧结温度相同不同梯度层结构来说,随着梯度层数的增加,梯度层间结构的交错较多,抗压强度增加。当梯度层数相同时,随着球直径增大,骨架的厚度增粗,坯体的抗压强度也略有增加。用球径为2.1mm,2.6mm和3.2mm制备出了具有分级的孔结构的泡沫陶瓷在1500℃烧结时,孔隙率和抗压强度分别是70.5%和3.16Mpa。

赵阳[7](2011)在《胶体微球在气—液界面自组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体晶体在最近20年左右里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成为另一个异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光电材料和工程、生物医药、大孔材料等科学领域。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胶体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一般有重力沉降法、离心沉降法、垂直沉积法、电泳沉积法、物理强制法、汽-液界面法等。本文首先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胶体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聚苯乙烯(PS)微球,并通过调整乳化剂、引发剂、缓冲剂、单体苯乙烯(St)的质量浓度以及温度等条件来控制PS微球的粒径和相对标准偏差。制备了圆度高、粒径分布窄(平均标准偏差<5%),平均粒径范围在1001000nm的单分散PS微球。在此基础上,以乙醇和蒸馏水的混合液作为分散介质,用实验室制备的PS微球在此分散介质的气-液界面处进行漂浮自组装,通过改变分散介质中乙醇和水的比例,PS微球的初始质量浓度百分比,组装温度等条件来考察得到一元胶体晶体的质量,并讨论了分散介质中乙醇的存在对胶体晶体自组装的影响。然后使用二氧化硅(SiO2)微球和实验室制备的PS微球在蒸馏水的气-液界面处组装二元胶体晶体,并且通过改变胶体微球的粒径比、浓度比、组装温度等条件考察所制备的二元胶体晶体的花样。最后初步讨论了气-液界面法制备二元胶体晶体的组装机理。

万勇,蔡仲雨,赵修松,李洪亮,夏临华[8](2010)在《自组装方法与三维光子晶体制作》文中研究指明光子晶体,特别是三维光子晶体,可能成为信息处理和通信等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光子晶体的制作方法可分为"自上而下"的物理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化学自组装方法.化学自组装方法是制作三维光子晶体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在阐述自组装方法的种类、一般过程、优点和不足等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和总结了带有各种功能缺陷的三维光子晶体的制作,这些缺陷主要包括线缺陷、面缺陷和点缺陷.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化学自组装方法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才能实现缺陷的嵌入.近些年,三维光子晶体制作在材料选取、结构设计和方法改进等方面都有一些最新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评述,并对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光子晶体的研究和制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何江丽[9](2010)在《Ti-Cu金属玻璃表面纳米多孔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Ti-Cu非晶合金为原始材料,在一定浓度硝酸溶液中用恒电位腐蚀的方法进行去合金化制备出了纳米多孔结构样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纳米多孔结构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对所得较为理想的纳米多孔结构样品进行电催化性能研究,并用循环伏安曲线(CV)对其电催化性能进行验证说明。实验结果表明:在恒电位腐蚀过程中,最终样品纳米多孔结构的表面形貌与五个因素有关:原始样品成分、溶液浓度、加载电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在样品成分既定的情况下加载电压对样品形貌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硝酸的溶液浓度,然后是反应温度的影响,最后是反应时间。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样品成分对纳米多孔结构形貌的影响是:非晶合金中Ti元素含量越多,越不易形成纳米多孔结构。用XPS对纳米多孔结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样品成分组成为TiO2和Cu2O。纳米多孔结构样品在碱性条件下对乙二醇有很好的电催化性能,且此性能与混合物中碱溶液的浓度有关:随着碱溶液浓度不断增大,氧化还原峰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但不能无限缩短存在极值;在酸性条件下,纳米多孔结构样品不但没有起到催化作用,还有阻碍氧化还原反应的趋势。

梁风,戴永年,姚耀春[10](2009)在《模板法制备孔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文中认为模板法为孔状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几年已经成为材料制备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模板法在制备孔状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的新进展,阐述了模板法的原理、分类以及制备过程。最后总结了孔状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胶态晶体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态晶体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传感器
        1.1.1 电化学传感器的定义和发展史
        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1.1.3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和制备方法
        1.1.4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2 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1.2.1 尖晶石材料
        1.2.2 异质结金属氧化物材料
        1.2.3 纳米合金材料
    1.3 过渡金属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3.1 尖晶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3.2 异质结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3.3 纳米合金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4 选题的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尖晶石ZnMn_2O_4的制备及其在H_2O_2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ZnMn_2O_4微球的制备
        2.2.3 ZnMn_2O_4/GCE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nMn_2O_4 的表征
        2.3.2 H_2O_2在ZnMn_2O_4/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催化机理研究
        2.3.3 实验参数优化
        2.3.4 ZnMn_2O_4/GCE对 H_2O_2电化学分析性能研究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ZnMn_2O_4@rGO微球的制备及其在H_2O_2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ZnMn_2O_4@rGO的制备
        3.2.3 ZnMn_2O_4@rGO/GCE的制备
        3.2.4 人乳腺癌细胞分泌的H_2O_2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nMn_2O_4@rGO的表征
        3.3.2 H_2O_2在ZnMn_2O_4@rGO/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催化机理研究
        3.3.3 实验参数优化
        3.3.4 ZnMn_2O_4@rGO/GCE对 H_2O_2电化学分析性能研究
        3.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nO-Mn_3O_4@rGO的制备及其在H_2O_2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MnO-Mn_3O_4@rGO的制备
        4.2.3 MnO-Mn_3O_4@rGO/GCE的制备
        4.2.4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nO-Mn_3O_4@rGO的表征
        4.3.2 H_2O_2在MnO-Mn_3O_4@rGO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催化机理研究
        4.3.3 实验参数优化
        4.3.4 MnO-Mn_3O_4@rGO/GCE对 H_2O_2电化学分析性能研究
        4.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3D Cu-Sn合金的制备及其在葡萄糖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Cu-Sn/CP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2 葡萄糖在Cu-Sn/CP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催化机理研究
        5.3.3 实验参数优化
        5.3.4 Cu-Sn/CP对葡萄糖电化学分析性能研究
        5.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5.4 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可控制备稳定的超疏水表面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1.1.1 荷叶
        1.1.2 水稻叶
        1.1.3 蝴蝶翅膀
        1.1.4 水黾多毛脚
        1.1.5 蚊子复眼
        1.1.6 杨树叶
        1.1.7 沙漠甲虫
    1.2 超疏水表面应用前景
        1.2.1 抗腐蚀性
        1.2.2 防雾性
        1.2.3 抗冰性
        1.2.4 水油分离
        1.2.5 平板印刷
        1.2.6 自清洁性
        1.2.7 收集水
        1.2.8 其他
    1.3 超疏水表面理论基础
        1.3.1 光滑表面-Young方程
        1.3.2 粗糙表面
        1.3.2.1 Wenzel模型
        1.3.2.2 Cassie-Baxter模型
        1.3.2.3 过渡模型
        1.3.2.4 接触角滞后
    1.4 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
        1.4.1 等离子体处理
        1.4.2 相分离技术
        1.4.3 模板法
        1.4.4 旋涂法
        1.4.5 喷涂法
        1.4.6 静电纺丝
        1.4.7 离子辅助沉积法
        1.4.8 溶胶-凝胶法
        1.4.9 溶剂加热法
        1.4.10 电化学法
        1.4.11 逐层叠加(LBL)法
        1.4.12 自组装法
        1.4.13 一步浸泡法
        1.4.14 气相沉积(CVD)法
    1.5 超疏水表面研究新进展
        1.5.1 导电超疏水表面
        1.5.2 磁性超疏水表面
        1.5.3 温敏性超疏水表面
        1.5.4 光敏性超疏水表面
        1.5.5 pH响应超疏水表面
        1.5.6 压力响应超疏水表面
        1.5.7 离子响应超疏水表面
    1.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样品预处理
    2.3 超疏水样品的制备
        2.3.1 金属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2.3.2 超疏水碳毡的制备
        2.3.3 超疏水PU海绵的制备
        2.3.4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2.4 超疏水表面浸润性及其表征测试
        2.4.1 接触角(CA)和滚动角(SA)的测量
        2.4.2 表面微观结构(SEM)分析
        2.4.3 表面X射线衍射物相(XRD)分析
        2.4.4 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4.5 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7 热重(TGA)分析
        2.4.8 拉曼(Raman)分析
    2.5 超疏水表面性能测试
        2.5.1 抗腐蚀性测试
        2.5.2 抗磨损性测试
        2.5.3 抗冰性能测试
        2.5.4 自清洁性测试
        2.5.5 稳定性测试
        2.5.6 水油分离测试
        2.5.7 水中除油测试
第3章 金属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铝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研究
        3.2.1 铝基底超疏水样品的制备
        3.2.2 铝基底超疏水表面形貌(SEM)分析及表面浸润性
        3.2.3 铝基底超疏水表面元素(EDS)分析
        3.2.4 铝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衍射物相(XRD)分析
        3.2.5 铝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2.6 铝基底超疏水表面形成机理
    3.3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研究
        3.3.1 锌基底超疏水样品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
        3.3.2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形貌(SEM)分析
        3.3.3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3.4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元素(EDS)分析
        3.3.5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衍射物相(XRD)分析
        3.3.6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7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8 锌基底超疏水表面形成机理
    3.4 铁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研究
        3.4.1 铁基底超疏水样品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
        3.4.2 铁基底超疏水表面形貌(SEM)分析
        3.4.3 铁基底超疏水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4.4 铁基底超疏水表面元素(EDS)分析
        3.4.5 铁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衍射物相(XRD)分析
        3.4.6 铁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5 铜基底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研究
        3.5.1 铜基底超疏水样品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
        3.5.2 铜基底超疏水表面形貌(SEM)分析
        3.5.3 铜基底超疏水表面元素(EDS)分析
        3.5.4 铜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衍射物相(XRD)分析
        3.5.5 铜基底超疏水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6 金属基底超疏水表面的性能研究
        3.6.1 抗腐蚀性
        3.6.2 抗磨损性
        3.6.3 抗冰性
        3.6.4 自清洁性
        3.6.5 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疏水碳毡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超疏水碳毡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
    4.3 超疏水碳毡表面形貌(SEM)分析
    4.4 超疏水碳毡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4.4.1 超疏水碳毡表面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2 超疏水碳毡表面元素(EDS)分析
        4.4.3 超疏水碳毡表面拉曼光谱(Raman)分析
        4.4.4 超疏水碳毡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5 超疏水碳毡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4.6 超疏水碳毡的阻燃性
    4.7 超疏水碳毡用于水中除油
    4.8 超疏水碳毡的吸附性及其可循环性
    4.9 超疏水碳毡用于水油分离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疏水PU海绵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超疏水PU海绵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
    5.3 超疏水PU海绵表面形貌(SEM)分析
    5.4 超疏水PU海绵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5.4.1 超疏水PU海绵表面元素(EDS)分析
        5.4.2 超疏水PU海绵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5.5 超疏水PU海绵用于水中除油
    5.6 超疏水PU海绵的吸附性及其可循环性
    5.7 超疏水PU海绵用于水油分离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其表面浸润性
    6.3 表面微观形貌(SEM)分析
        6.3.1 铜网超疏水涂层表面SEM分析
        6.3.2 海绵超疏水涂层表面SEM分析
    6.4 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6.4.1 铜网超疏水涂层表面XPS分析
        6.4.2 海绵超疏水涂层表面XPS分析
    6.5 超疏水涂层表面的稳定性
    6.6 超疏水涂层表面用于水油分离
    6.7 铜网超疏水涂层表面的自清洁性
    6.8 铜网超疏水涂层表面的抗腐蚀性
    6.9 海绵超疏水涂层表面水中除油及其可循环性
    6.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3)聚合物辅助制备稀土发光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稀土发光材料的特征及类型
    1.2 稀土发光材料的前景
    1.3 稀土发光钒酸盐的性质及应用
    1.4 稀土发光氟化物的性质及应用
    1.5 稀土发光氧化物的性质及应用
    1.6 聚合物辅助法
        1.6.1 聚合物模板法
        1.6.2 聚合物辅助水热/溶剂热法
        1.6.3 微乳液法
        1.6.4 聚合物辅助刻蚀法
    1.7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中空 YF_3:Tb~(3+)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表征仪器及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XRD 分析
        2.3.2 SEM 分析
        2.3.3 TEM 分析
        2.3.4 荧光光谱分析
    2.4 实验影响因素
    2.5 反应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GdVO_4:Eu~(3+)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表征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FTIR 分析
        3.3.2 TEM 分析
        3.3.3 TGA 分析
        3.3.4 荧光光谱分析
    3.4 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分散 Gd_2O_3:Eu~(3+)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表征仪器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 分析
        4.3.2 TEM 分析
        4.3.3 荧光光谱分析
    4.4 实验影响因素
    4.5 反应机理探究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4)二氧化硅大孔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无机多孔材料简介
    1.2 大孔材料的制备
        1.2.1 胶态晶体模板法
        1.2.2 生物膜板法
        1.2.3 其他模板法
    1.3 大孔材料的应用
        1.3.1 吸附材料
        1.3.2 催化剂及载体
        1.3.3 电极材料
        1.3.4 传感器件及光电材料
    1.4 大孔材料在离子吸附方面的研究
        1.4.1 硅基多孔材料的表面改性
    1.5 大孔材料在漆酶固定化中的应用
        1.5.1 漆酶简介
        1.5.2 漆酶的应用
        1.5.3 固定化酶方法
        1.5.4 影响漆酶性质的因素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路线
    2.4 仪器表征
        2.4.1 红外光谱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2.4.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 二氧化硅大孔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对 Cu~(2+)、Pb~(2+)的吸附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大尺寸 SiO_2大孔材料的制备
        3.1.2 SiO_2大孔材料的表面改性
        3.1.3 对 Cu~(2+)和 Pb~(2+)的吸附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iO_2大孔材料的表征
        3.2.2 Cu~(2+)、Pb~(2+)的吸附平衡时间
        3.2.3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2.4 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3.2.5 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6 吸附热力学研究
        3.2.7 吸附动力学研究
        3.2.8 吸附等温线
        3.2.9 吸附剂的重复利用
    3.3 本章小结
4 改性二氧化硅大孔材料对漆酶的固定化
    4.1 实验部分
        4.1.1 固定化漆酶载体的制备
        4.1.2 漆酶的固定化
        4.1.3 漆酶固定量的测定
        4.1.4 漆酶活性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漆酶固定化条件选择
        4.2.2 固定化漆酶的性质
    4.3 本章小结
5 固定化漆酶对邻氯苯酚的降解作用
    5.1 实验部分
        5.1.1 Cu~(2+)-Al-SiO_2固定化漆酶对邻氯苯酚的降解
        5.1.2 邻氯苯酚浓度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载体的吸附作用对去除率的影响
        5.2.2 pH 对去除率的影响
        5.2.3 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2.4 O-CP 的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非晶态合金制备纳米多孔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孔材料的发展状况
    1.2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特性
    1.3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应用
    1.4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模板法
        1.4.2 脱合金法
    1.5 非晶态金属材料的研究状况
    1.6 非晶态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1.7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多孔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方法
    2.4 实验过程
        2.4.1 样品制备
        2.4.2 溶液配制
        2.4.3 脱合金过程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电流密度大小对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2 恒电流加载时间长短对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3 占空比对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4 脉冲电流密度大小对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5 循环时间对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6 纳米多孔材料的成分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学法制备纳米多孔结构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测试方法
    3.4 实验过程
        3.4.1 样品制备
        3.4.2 溶液配制
        3.4.3 脱合金过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非晶态 Ti-Cu 合金体系
        3.5.2 非晶态 Ti-Cu-Pd 合金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多孔结构的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测试方法
        4.3.1 循环伏安测试(CV)
    4.4 实验过程
        4.4.1 样品制备
        4.4.2 溶液配制
        4.4.3 循环伏安法测试过程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碱性条件下纳米多孔结构对乙二醇氧化反应的影响
        4.5.2 酸性条件下纳米多孔结构对乙二醇氧化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聚合物球模板法凝胶注模制备可控孔梯度泡沫陶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孔陶瓷的制备及发展
        1.2.1 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
        1.2.2 多孔陶瓷的发展方向
    1.3 孔梯度陶瓷研究
        1.3.1 孔梯度概述
        1.3.2 孔梯度陶瓷的分类
        1.3.3 孔梯度陶瓷制备工艺
    1.4 胶态成型工艺及特点
        1.4.1 胶态成型工艺
        1.4.2 凝胶注模工艺
        1.4.3 凝胶注模工艺的发展及应用
    1.5 模板法概述
        1.5.1 模板及模板制备材料的分类
        1.5.2 制备无机多孔材料中模板法的种类及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凝胶注模浆料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浆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固相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2.4.2 分散剂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2.4.3 球磨时间和 pH 值对粘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球模板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EPS 球表面处理
        3.2.3 EPS 球模板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球表面改性对润湿性的影响
        3.3.2 改性前后球和浆料的相容性研究
        3.3.3 球在模板中的受力分析
        3.3.4 保温时间对模板成型形变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孔梯度 Al_2O_3泡沫陶瓷成型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孔梯度陶瓷的制备工艺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坯体的形状收缩
        4.3.2 孔梯度陶瓷孔结构的完整性
        4.3.3 骨架密度和气孔率
        4.3.4 抗压强度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坯体的收缩研究
        4.4.2 EPS 模板预排除对孔结构完整性影响
        4.4.3 烧结温度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4.4.4 抗压强度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 Ⅱ. 致谢

(7)胶体微球在气—液界面自组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光子晶体
        1.2.1 光子晶体的概念
        1.2.2 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
        1.2.3 光子晶体的应用
    1.3 三维有序大孔(3DOM)材料
    1.4 胶体晶体的制备
    1.5 本章总结
2 亚微米尺度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体系的制备
    2.1 乳液聚合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2.3 PS 微球的制备
    2.4 颗粒粒径的表征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PS 微球平均粒径和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
        2.5.2 乳化剂用量对PS 微球的影响
        2.5.3 引发剂用量对PS 微球的影响
        2.5.4 温度对PS 微球的影响
        2.5.5 缓冲剂用量对PS 微球的影响
        2.5.6 单体用量对PS 微球的影响
    2.6 本章总结
3 一元 PS 胶体晶体自组装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PS 胶体晶体在气-液界面处的自组装
        3.3.1 悬浮液中PS 胶体微球质量浓度的测定
        3.3.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在乙醇和水混合液中 PS 微球气-液界面组装机理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二元胶体晶体气-液界面自组装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二元胶体晶体的气-液界面自组装
        4.3.1 PS 微球和Si0_2微球质量浓度的确定
        4.3.2 组装的操作步骤
        4.3.3 粒径比φ对胶体晶体组装花样的影响
        4.3.4 温度对胶体晶体组装花样影响
        4.3.5 浓度比对胶体晶体组装花样的影响
    4.4 二元胶体晶体的气-液界面自组装机理探讨
    4.5 本章结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自组装方法与三维光子晶体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组装方法
    2.1 常用自组装方法
    2.2 自组装方法的一般过程
    2.3 自组装的主要特点
3 三维光子晶体中人工缺陷的制作
    3.1 线缺陷三维光子晶体的制作
    3.2 面缺陷三维光子晶体的制作
    3.3 点缺陷三维光子晶体的自组装
4 自组装方法的最新进展和本课题组的研究
    4.1 在材料方面的最新进展
    4.2 在结构和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
    4.3 本课题组在光子晶体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5 总结和展望

(9)Ti-Cu金属玻璃表面纳米多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孔材料的发展状况
    1.2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特性
    1.3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
        1.3.1 模板法
        1.3.2 去合金化法
    1.4 非晶态金属的研究现状
        1.4.1 非晶态金属材料
        1.4.2 非晶态金属的特性
        1.4.3 非晶态金属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玻璃Ti-Cu合金表面纳米多孔制备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测试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2.4 实验过程
        2.4.1 样品制备
        2.4.2 溶液配制
        2.4.3 去合金化过程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溶液浓度对样品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2 样品成分对所制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3 温度对样品表面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
        2.5.4 反应时间对样品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2.5.5 加载电压对样品表面形貌的影响
        2.5.6 五影响因素对样品表面纳米多孔化的影响
        2.5.7 四影响因素变化对样品表面纳米多孔化结构的影响
        2.5.8 纳米多孔化结构样品的XPS 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Cu非晶合金纳米多孔结构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实验样品准备
        3.3.2 溶液配制
        3.3.3 循环伏安法测试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碱性条件下纳米多孔结构对乙二醇氧化反应的影响
        3.4.2 酸性条件下纳米多孔结构对乙二醇氧化反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全文总结
    4.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模板法制备孔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模板法概述
3 模板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3.1 LiCoO2正极材料
    3.2 LiMn2O4正极材料
    3.3 LiFePO4正极材料
    3.4 其他正极材料
4 模板法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4.1 碳负极材料
    4.2 TiO2 负极材料
    4.3 SnO2 负极材料
    4.4 其他负极材料
5 结语

四、胶态晶体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D]. 李媛媛. 上海大学, 2020
  • [2]可控制备稳定的超疏水表面及其应用研究[D]. 成媛媛.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3]聚合物辅助制备稀土发光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刘博. 中北大学, 2014(08)
  • [4]二氧化硅大孔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应用[D]. 张群. 宁波大学, 2013(08)
  • [5]非晶态合金制备纳米多孔结构的研究[D]. 刘涛. 天津大学, 2012(07)
  • [6]聚合物球模板法凝胶注模制备可控孔梯度泡沫陶瓷[D]. 郭新爽. 苏州大学, 2012(10)
  • [7]胶体微球在气—液界面自组装的研究[D]. 赵阳.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9)
  • [8]自组装方法与三维光子晶体制作[J]. 万勇,蔡仲雨,赵修松,李洪亮,夏临华. 中国科学:化学, 2010(12)
  • [9]Ti-Cu金属玻璃表面纳米多孔化研究[D]. 何江丽. 天津大学, 2010(06)
  • [10]模板法制备孔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J]. 梁风,戴永年,姚耀春. 化学进展, 2009(10)

标签:;  ;  ;  ;  ;  

胶体晶体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