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图”初探

“农具图”初探

一、《农器图谱》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崔雪[1](2021)在《《农书·农器图谱》中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的要求,对传统农业景观进行探索研究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王祯农书》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农器图谱》是全书最具特色的篇章,其图文并茂的表达既描绘了传统农具的应用场景,又刻画了农业生产相关的田园风光和饶有趣味的农家生活,为研究乡土景观元素提供了宝贵资料。本研究以《农器图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从“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民生活景观”三个层面提取《农器图谱》中蕴含的乡土景观信息,分析总结出地形、植物、水体、农田、生产工具、乡土材料、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八个乡土景观元素在书中的表达和应用,利用提取的乡土景观元素结合六个乡村主要空间(村口空间、中心活动场地、庭院、滨水空间、街巷和农田)进行景观提升设计。结论如下:1)自然景观层面,地形元素的表达集中在“田制门”、“灌溉门”、“利用门”,应用上依据地形高下结合不同农器,突出“依山就势,因水成形”的营建理念;植物元素的表达集中在“田制门”、“灌溉门”、“蚕缫门”,应用上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庭院植物的选择也多具有生产功能;水体元素的表达集中在“田制门”、“灌溉门”、“利用门”、“舟车门”,体现农耕灌溉、农事作业、农家交通等功能,应用上注重人与水体互动景观的营造。2)农业生产景观层面,农田景观的表达集中在“田制门”,应用上强调“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田制类型,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田景观;传统农具的表达贯穿全书,应用上可根据农具的形制和功能结合不同的景观空间;乡土材料的表达在“田制门”以外的其余十九门中均有记载,包含木、竹、土、皮革、砖石、铁、瓦器、绳索、灰泥等,乡土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和南北差异性。3)农民生活景观层面,生活方式的表达集中在“蓑笠门”、“蓧蒉门”、“鼎釜门”等门类,通过传统生活器具在不同景观空间的应用,还原真实乡村生活景观;对传统习俗的表达集中在“田制门”、“鼎釜门”、“蚕缫门”等门类,涉及民间祭祀活动、传统节庆活动、传统农耕活动三类,反映农民真实生活情景。本研究首次对《农器图谱》中蕴含的乡土景观元素进行了系统性挖掘,探索其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为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空间提供借鉴和指导。

王鹏[2](2020)在《元代粮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元代粮仓的体系、分布、营造,仓粮的收支、管理,粮仓的运作程序以及衰败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归纳了元代的粮仓制度及其特点。元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经忽必烈改革,效仿中原王朝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仓储体系。粮仓是关系政权存亡的存在,在设立之初就备受重视,制定了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元代疆域辽阔,距离农业区遥远的漠北驻扎了元代大量的边防军队,又是诸王、驸马、贵戚功臣诸投下领民的主要聚居区,所需粮食不在少数;大都、上都两都地区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人口密集,每年要从南方调运粮食至两都。可以说,元代较为完善的仓储体系是元王朝能存在160余年的重要保障,元末农民大起义,转运粮食的漕运与海运遭到破坏,是元朝迅速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体上来说,元代粮仓相较于前代,保障元代政权的正常运转及北部边疆的安定,而依赖籴买粮食是元代粮仓的特点。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历代粮仓的制度沿革。第二章论述元代的粮仓体系、粮仓的分布与营造,利用了较充分的考古资料介绍元代粮仓的营造法式。第三章分别论述了元代仓粮的收支和管理,系统地介绍了元代仓粮的出纳、出给、计点、仓敖的修葺以及仓官的管理。第四章对元代的常平仓和义仓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常平仓和义仓在元代的运营情况以及衰败,指出常平仓和义仓衰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婪。

彭兆荣[3](2020)在《农家器乐——读王祯《农书》》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传统的国家,"农家乐"是农民生活的写照和心声,亦为今日乡村旅游之名称借用。然而,古之时它是实景,乐(yuè)而乐(lè),一种名符其实的"田家乐"。更值得一说的是,传统的一些农业器具乃我国艺术、乐器、民俗表演的重要渊源,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器乐、游艺。

彭兆荣[4](2019)在《“器二不匮”——中国传统农具文化的人类学透视》文中提出在传统的中华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农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次农具的革命和革新,都会带动农业的发展甚至革命,因为农具的革新能够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中国传统的农具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经学家的注疏,使得农具的传袭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负重。耒耜作为农具之始祖的意义也因此变得繁缛,不少内容早已超出了器具的范畴和边界,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对农具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农具史的视域。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对我国农具进行探讨,就教于专家、学者。

陈宇,潘超,肖逸[5](2019)在《农业景观信息探研——以四库本王祯《农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元代王祯《农书》是中国重要农业典籍,其四库本相对于其他版本图像信息更为全面丰富,生动地记录了传统农具及相关生产技术状况,并反映出了当时的农业景观信息。选用《农书·农器图谱》中人、物、环境信息相对全面翔实的图像作为主要研究依据,对其进行分类与总结,描绘并探讨土地利用、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农村生活等方面的景观信息,再现古朴宁静的田园风貌,并由此揭示古人在农业活动中的技术发明和农业景观形态。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也对当今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景观建设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伊宝,高策,史宏蕾[6](2019)在《“耕索软套”系统图像考辨》文中认为"耕织图"滥觞于宋代,图像基本包含了耕种过程中的主要系统工具,绘画技法写实自然,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及农业进步。从农具发展的角度,魏晋时期的软套技术到唐代曲辕犁至宋代"耕索软套",是"耕织图"形成的三个重要阶段,但北宋时期"耕织图"并未传世。本文所述新发现的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中"牛图"有三幅之多,三幅图像以多维度的视角展示出宋代耕牛系统的样貌,这种悄然潜藏在风俗性壁画中的描绘,代表了由唐至宋壁画艺术的功能转型,而牛的真实图写也勾勒出宋金时期华北山地农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开化寺壁画中"二牛耕地"图中的"耕索软套"在造型上秉承了北宋自然主义的写实特点,与"立机图"共组还原了北宋"耕织图"初本样貌,也是农业图谱在考古图录上的新发现。

张亮[7](2019)在《岭南传统农具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农具是农耕社会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见证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农具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减少甚至不断消失。因此对传统农具的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传统农具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的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对岭南地区农具的单独研究。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很多独特的风俗文化,同时伴随着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工具,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传统农具研究的难点之一是实物的收集。我校农博馆注重对农具的保护工作,近两年的时间里付出大量的劳力收集传统农具。这些收集到的农具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研究农具的材料、技术和工艺最宝贵的资料,文章将以此为重点对象进行展开个案研究。本文另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是岭南地区各地方方志。经过数据搜集,本文对方志中包含的农具进行了详尽的整理,并且利用大数据思想对其计算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为:通过系统地研究岭南地区传统农具的整体情况,包括对岭南地区农具的分类整理、各种农具的发展演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农具的材料使用以及在农业劳作中的使用方式、使用效率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对比,全面揭示岭南传统农具的类型、起源、演变、功用、制作、特色和价值,以及岭南传统农具在岭南农林牧副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明确的研究目的的指引下,本文采用了很多比较实用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书籍和各种论文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之外还有去乡下访谈、博物馆参观等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常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本人系理科出身,对程序有所了解,因此采用了程序处理数据的方法。正文部分以个案研究为主,文章主要从岭南地区传统大田农具和岭南地区专门类农具两个大的门类入手,在传统大田农具分类中又细分为整地用具、播种用具、中耕用具、排灌用具、收获用具、加工运输及储藏用具和劳保类用具。在整地类用具中主要讲述了犁、牛轭、耕盘、耙、耖、搭、铲锹类和荡田器,在这些农具的讲述中,做到了详略得当,并与前人互补,如在犁的讲述中,省略掉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部分,总体以简述为主。在耙、耖、锹、铲和荡田器等部分,适度的解读,达到文章主题“岭南传统农具探析”的基本目标。文章在播种农具、除草农具类别中,选取了个别的农具作为研究对象。排灌工具是前人研究的重点对象,特别是水车类农具,为避免重复,本文以研究戽斗为主,只对水车部分做了简要的说明。在收割工具类别中,禾刀、手捻刀与摘禾刀几乎是之前研究的空白,因此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在加工运输类农具中,以扁担和独轮车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方便,最后把竹编类农具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第三章的研究以水产养殖类为主,第四章研究两种个案农具,公婆犁和踏犁。在个案农具研究之外,文章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本文对与文章相关的各类农具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处理,最后以程序的方式进行地理方位的展现,清晰准确的各种农具的分布情况。在附录中进行了程序处理,本文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主要是“jupyter notebook”,包含的库函数主要是“numpy”和“matplotlib”,使用的编程语言是“python”,最终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农具的分布情况。由于很多方志的记载不够完整,如果直接显示分布就会出现很多空白,因此在图形化展示的过程中增加了预测算法。此算法使用了人工智能中聚类算法的思想。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整理统计分析,利用程序的图形化展示,文章清晰地展现出了岭南地区传统农具的分布情况,再结合校农博馆收集到的实物对岭南地区的农具进一步的对比研究,全面展示岭南传统农具的类型、功用、演变、特色等,显现出传统农具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本文研究在学理上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熊帝兵[8](2018)在《秸秆的魅力:古代草质农器抉微——以元代王祯《农书》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秸秆是古代农器制作的重要材料,这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体现的最为充分,该书所录的"农器"既包括农业生产工具,也涉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其中不少"农器"都是直接以草或秸秆为原料制成的,如蔀、籍、积苫、帚、篱笆、风障、扉等。还有一些复杂农器则以草为辅助材料,如苫盖守舍、拖车、田庐、廪、庾、囷以及部分房屋的屋面等,窖、窦、泥瓮等储粮场所的建造也会用到草或秸秆。草、秸秆还可以替代竹、苇、木等材料,制成简易低廉的农器,如木棉筳秆、蚕簇、帘、席、蓐、帘等。王祯《农书》充分展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在农器制作过程中的智慧。

张雪葳[9](2018)在《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山—水—城”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古代福州是公认的“山—水—城”典范。它代表着城市设计与自然系统的完美结合,也显示了百姓生活与山水环境的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重点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文章简要分析了福州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以明确其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征;概述了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城实践,以此作为福州古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源;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全面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山水风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为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个层次耦合叠加的结果。其中,山水格局包括自然天成的山形水势、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合形辅势的景观要素和雅俗共赏的风水模式;世俗空间包括政治空间、交通空间、生产空间和游赏空间;艺术表达包括时令风俗、诗画八景和跨时空对比。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解析,以期全面、生动地展现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进而从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等方面,归纳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文章尝试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四个保护发展路径。分别是: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思路创新: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聚焦山水文化与营城实践的互动关系,归纳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2)方法创新:借鉴并完善了乡土景观的层状叠加体系,用以探寻历史形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内涵;(3)成果创新: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完善福州传统人地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孙正坤[10](2017)在《刘仙洲中国古代机械史学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刘仙洲,是我国着名的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也是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对刘仙洲的机械史着述特别是两部主要专着《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中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发明》及系列重要论文以及贡献和研究进行系统发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刘仙洲的中国古代机械分类思想、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的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史学贡献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是,将刘仙洲对古代机械的分类方法与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予以比较,同时还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关于机械的分类相参鉴,力图准确把握刘仙洲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分类思想的内涵、特征和水准;继而对刘仙洲关于中国古代机械的复原工作即“机械零件的复原”、“古代农耕方式的复原”、“对马排的简单复原”以及“木牛流马的复原”四方面进行探究,并在与我国近现代另一位古代机械复原大师王振铎的比较中力图对刘仙洲机械复原的特色、水平和影响进行历史定位;最后对刘仙洲的机械史治学思想及其影响进行梳理和评价,发现刘仙洲特别注重原始文献并善于应用图片资料,强调对古代机械发明起源的探索,并每每用现代机械理论对古代机械实践进行考释和说明。本文力图从近代科技史的大视野对刘仙洲在中国近现代机械史上的开拓之功予以整体评价,以期抛砖引玉,以史为鉴,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二、《农器图谱》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器图谱》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农书·农器图谱》中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土景观国外研究现状
        1.2.2 乡土景观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农书·农器图谱》与乡土景观
    2.1 《王祯农书》概况
    2.2 《农器图谱》
    2.3 乡土景观
    2.4 乡土景观元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书·农器图谱》中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与应用
    3.1 自然景观
        3.1.1 地形
        3.1.2 植物
        3.1.3 水体
    3.2 农业生产景观
        3.2.1 农田
        3.2.2 生产农具
        3.2.3 乡土材料
    3.3 农民生活景观
        3.3.1 生活方式
        3.3.2 传统习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土景观元素在乡村主要空间的应用
    4.1 村口空间
    4.2 中心活动场地
    4.3 庭院空间
    4.4 滨水空间
    4.5 街巷空间
    4.6 农田空间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元代粮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本文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史料介绍
第一章 、元代粮仓制度的渊源
    第一节 、唐及其以前的粮仓制度
        一、先秦时期—粮仓制度的雏形
        二、汉代至晋朝----粮仓制度初成体系
        三、北魏增设僧仓
        四、隋唐时代—中国古代粮仓制度体系的成熟时期
    第二节 、宋代的粮仓制度
        一、太仓与地方正仓
        二、转运仓
        三、大军仓
        四、常平仓与义仓
        五、宋代的仓务机构
第二章 、元代的粮仓体系与粮仓的分布和营造
    第一节 、元代的粮仓体系
        一、各地正仓及太仓的设置
        二、漕仓的设置
        三、常平仓和义仓的设置
    第二节 、元代粮仓的分布
        一、正仓的分布
        二、漕仓的分布
        三、常平仓的分布
        四、太仓
    第三节 、元代粮仓的营造法式与粮仓遗存
        一、建筑学上的古代粮仓的类型
        二、考古所见汉唐粮仓
        三、文献记载的元代仓库建筑法式
        四、宁波永丰库—元代典型的仓库遗址
        五、其他元代粮仓考古遗存
第三章 、元代官仓仓粮的收支与粮仓管理
    第一节 、官仓仓粮的收纳
        一、收纳仓粮的质量标准
        二、仓粮的计数与计量办法
        三、加收粮耗
        四、交纳凭证
        五、纳粮的时间
    第二节 、仓粮出给与转运
        一、“圆押勘合”放支钱粮
        二、仓粮出仓顺序与时间
        三、仓粮转运
    第三节 、仓簿、粮仓计点与仓敖修葺
        一、仓簿编制、申报、审查
        二、粮仓计点
        三、修葺仓敖
    第四节 、粮仓管理体系与仓吏的职守
        一、粮仓的管理体系
        二、仓官仓吏的名目与选任
        三、仓官的管理
第四章 、元代常平仓和义仓的运作及衰败
    第一节 、元代常平仓的兴运及衰败
        一、常平仓的兴起及运行
        二、常平仓的衰败
    第二节 、元代义仓的兴运及衰败
        一、义仓的兴起及运行
        二、义仓的衰败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学术着作
    (三)、学术论文
    (四)、工具书

(3)农家器乐——读王祯《农书》(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事诗体
二、图画耕织
三、农器乐来
结语

(5)农业景观信息探研——以四库本王祯《农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王祯《农书》四库本及其景观图像的统计与分类
2 土地利用景观信息
3 农田水利景观信息
4 农作物种植景观信息
5 农业生活景观信息
6 四库本《农书·农器图谱》的景观信息特征
    6.1 注重描绘农具应用的场景细节
    6.2 突出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田园风光
7 结语

(6)“耕索软套”系统图像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北朝时期壁画中的“耕牛系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犁”与“软套”技术在壁画中的表现
三《耕织图》的发生与流传
四新见宋代“耕索软套”的结构功能释义
五“般载杂货”与“耕索软套”之间的演进互借
六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的耕牛系统
七小结

(7)岭南传统农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相关文献与研究方法
    1.4 数据处理中的小问题
        1.4.1 数据排序问题
        1.4.2 用途不明现象
        1.4.3 传统与非传统界定问题
2 岭南传统大田农具
    2.1 整地农具
        2.1.1 整地农具简要分析
        2.1.2 犁
        2.1.3 牛轭、耕盘
        2.1.4 耙、搭、耖
        2.1.5 铁铲、木柄铁锹
        2.1.6 荡田器
    2.2 播种用具
        2.2.1 播种农具简要分析
        2.2.2 秧铲
    2.3 中耕用具
        2.3.1 中耕农具简要分析
        2.3.2 中耕除草机
        2.3.3 锄
    2.4 排灌用具
        2.4.1 排灌用具简述
        2.4.2 戽斗
    2.5 收获用具
        2.5.1 收获工具简述
        2.5.2 禾刀、手捻刀、摘禾刀、镰刀
    2.6 加工运输及储藏用具
        2.6.1 加工运输及储藏用具简述
        2.6.2 加工运输及储藏用具数据集
        2.6.3 扁担
        2.6.4 独轮车
        2.6.5 竹篮类用具
        2.6.6 竹匾、竹初籭
        2.6.7 竹砻
    2.7 劳保类用具
        2.7.1 劳保工具简述
        2.7.2 秧凳、秧马、秧船
3 岭南地区专门类农具
    3.1 果蔬类农具
        3.1.1 果蔬类农具简析
        3.1.2 果蔬类农具数据
        3.1.3 秧梳、除虫梳
    3.2 林业用具
        3.2.1 林业用具简析
        3.2.2 林业用具数据与个案
    3.3 蚕桑类用具
        3.3.1 蚕桑类用具简析
        3.3.2 蚕桑类用具数据
        3.3.3 竹花簇
    3.4 养殖及捕捞业用具
        3.4.1 养殖业用具简析
        3.4.2 养殖业用具数据
        3.4.3 鱼叉、鱼劈
        3.4.4 鱼篓、筛、笼等渔具
4 岭南地区个别农具个案研究
    4.1 公婆犁
    4.2 (岭南)踏犁
5 结语和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岭南农具分布显示程序
附录2 学校农业博物馆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秸秆的魅力:古代草质农器抉微——以元代王祯《农书》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草为农器制作的核心材料
二、以草为农器制作的辅助材料
三、以草为农器制作的替代材料
四、结语

(9)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反思
        1.1.2. 对古代人居智慧的挖掘
        1.1.3. 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究古人营城中的风景立意
        1.2.2. 完善“山—水—城”研究方法
        1.2.3. 系统解读福州传统人地关系
    1.3. 重要概念辨析
        1.3.1. 山水文化
        1.3.2. 山水风景体系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5.3. 重视东方特征的传统意象研究
        1.5.4. 古代福州山水风景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福州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地质形成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条件
        2.2.5.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福州城市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中国古代营城实践与山水的互动关系
        3.1.1.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发展概述
        3.1.2.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影响因素
    3.2. 古代福州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3.2.1. 先秦——远古溯源与闽和闽越
        3.2.2. 秦汉——山水萌芽与汉冶城
        3.2.3. 魏晋——融合发展与晋子城
        3.2.4. 隋唐五代——基业始成与三次拓城
        3.2.5. 宋元——初奠辉煌与宋外城
        3.2.6. 明清——曲折成熟与明清福州府
    3.3. 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环境
        3.3.2. 自然条件
        3.3.3. 文化观念
        3.3.4. 经济基础
        3.3.5. 政治影响
        3.3.6. 建造技术
    3.4. 福州营城实践的主要成就
    3.5. 小结
4.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解析
    4.1. 山水风景体系的基本内容
        4.1.1. 山水风景体系的内涵
        4.1.2. 山水风景体系的层次
    4.2.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
        4.2.1. 山水格局
        4.2.2. 世俗空间
        4.2.3. 艺术表达
    4.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
        4.3.1. 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
        4.3.2. 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
        4.3.3. 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
        4.3.4. 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4.4. 小结
5.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5.1. 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
        5.1.1. 山水科学——从天地人和到人工控制
        5.1.2. 山水美学——从雅俗共赏到传统失落
        5.1.3. 山水空间——从居山水间到看山望海
    5.2. 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5.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发展途径
        5.3.1. 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
        5.3.2. 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
        5.3.3. 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
        5.3.4. 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地域独立、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因借自然、兼收并蓄的古代营城实践
        6.1.3. 天地人和、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景体系
        6.1.4. 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风景维护路径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 福州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刘仙洲中国古代机械史学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目的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动态
        0.2.2 国外研究动态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0.5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刘仙洲生平、活动和贡献
    1.1“仙洲”的由来
    1.2 教育的成就
    1.3 开拓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
    1.4 推动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
    1.5 小结
第二章 刘仙洲的中国古代机械分类思想
    2.1 中国古代机械分类简介
    2.2 比较视野下的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分类思想
        2.2.1 刘仙洲与王祯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分类思想的对比
        2.2.2 王祯《农书》与刘仙洲的契合之处
        2.2.3 王祯的分类并非一目了然
        2.2.4 刘仙洲分类方法优劣之比较
    2.3 刘仙洲与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分类思想的对比
        2.3.1 李约瑟分类法简介
        2.3.2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的分类
        2.3.3 李约瑟与刘仙洲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分类的对比
        2.3.4 二者对比的总体分析
    2.4 刘仙洲对后世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刘仙洲对中国古代机械的复原研究
    3.1 对机械零件的复原研究
        3.1.1 运用现代机械理论对古代机械零件进行复原
        3.1.2 在前人复原作品对照中进行创新
    3.2 对古代农耕方式的复原
    3.3 对马排的简单复原
    3.4 对“木牛流马”的复原
        3.4.1 一考刘仙洲之“木牛流马”
        3.4.2 二考刘仙洲之“木牛流马”
        3.4.3 试论“木牛流马”发明人问题
    3.5 王振铎与刘仙洲机械复原的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刘仙洲与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学
    4.1 刘仙洲的治机械史思想
        4.1.1 应用图片资料对古代机械进行研读
        4.1.2 注重考证古代机械发明起源
        4.1.3 用现代机械理论编史及解释
        4.1.4 重视原始文献的收集整理
    4.2 对后世的影响及相关比较
        4.2.1 对《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补编)》的影响及比较
        4.2.2 对《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的影响及比较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农器图谱》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书·农器图谱》中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与应用研究[D]. 崔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元代粮仓制度研究[D]. 王鹏.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农家器乐——读王祯《农书》[J]. 彭兆荣. 民族艺术, 2020(02)
  • [4]“器二不匮”——中国传统农具文化的人类学透视[J]. 彭兆荣. 西北民族研究, 2019(04)
  • [5]农业景观信息探研——以四库本王祯《农书》为例[J]. 陈宇,潘超,肖逸. 中国园林, 2019(08)
  • [6]“耕索软套”系统图像考辨[J]. 伊宝,高策,史宏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06)
  • [7]岭南传统农具探析[D]. 张亮.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秸秆的魅力:古代草质农器抉微——以元代王祯《农书》为中心的考察[J]. 熊帝兵. 古今农业, 2018(04)
  • [9]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D]. 张雪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刘仙洲中国古代机械史学思想初探[D]. 孙正坤. 山西大学, 2017(03)

标签:;  ;  ;  

“农具图”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