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

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

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靖[1](2021)在《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领域逐渐兴起,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点。但是,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领域仍存在着如概念抽象、难以结合实践、研究不系统等自身困境。为此,本文进行共生设计理论研究,尝试初步建构起全面、系统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本文结合共生来源梳理提出了共生设计的内涵:基于整体、适度的态度,以联系作为设计过程的对象,实现风景园林协调相容的再创造过程。强调以建构联系作为共生设计的核心要义。并分析总结出共生设计四大特性,即局部着手、注重整体;对话时间、注重发展;协调相容、适度设计;在地有据、意向开源。本文建构了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即系统性、凝练性、适应性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策略集成。理论体系从七大维度展开论述,即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七大维度共包含18个方面,41项要点策略。本文同时提出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概念,即基础相的普适性和核心相的特色性。将理论体系内容以二相性结构化思维来适应实践,衔接理论的内容策略来指导设计实践。综合而言,本文以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沿着共生来源-内涵定义-体系建构-内容阐述-设计实践的研究思路逐步深入,形成系统、全面、凝练的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价值理念和实践指导。

张超君[2](2021)在《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化给风景园林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智慧园林”,智慧园林是风景园林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产物。本论文采用“数字化景观设计逻辑”,对智慧园林和数字化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现阶段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困境,以及智慧园林和数字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设计逻辑、设计基础、环境分析、成果展现探讨了数字化景观设计过程与方法。着重开展了立地环境分析的数字化实现研究分析,借助Rhino软件与Grasshopper可视化编程语言来构建参数逻辑,建立参数化分析模型,对现状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全文主旨是智慧园林数字化景观设计逻辑方法,从智慧园林思考的角度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定量分析和定性设计相结合,将数字化介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探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云南白药牙膏厂室外景观设计为例进行实例验证。实例验证结合云南白药牙膏厂室外场地类型、不同景观类型的设计规范标准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挖掘基于数字化景观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云南白药牙膏厂室外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运用Rhino+Grasshopper参数化和可视化编程软件,围绕高程、坡度、坡向、汇水和可视域,分别建立参数化分析模型,指导方案的道路组织、植物种植、景观视线营造、智能水景管线布置等设计内容,再结合设计师的审美和经验,形成完整的方案设计。本研究是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步的、探讨性成果。介于当前数据获取、分析相关途径和技术手段限制,在数字化技术的发掘和应用方面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

于婷[3](2020)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传统园林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且始终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加之西方景观设计理念的融入,形成了今天的新中式的景观设计风格。但在吸收外来设计理念的同时,新中式设计的概念变得越发模糊、不清晰,新中式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为了更好的景观设计效果,需要对于新中式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进行分析及应用研究,为新中式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引。本文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梳理传统山水画在传统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新中式景观设计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融合,包括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发展,以及其对传统园林的影响。归纳了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的发展联系,包括中式景观设计演变、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及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的异同分析。通过以上的理论研究,展开中国山水画元素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山水画的形式语言、要素、建构理法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形式语言是造景的重要指引,包含线、色彩、留白三方面;可应用于新中式的要素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方面;在建构理法方面,本文选取七种进行分析,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融入山水画元素的新中式景观九里桃源和苏州博物馆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山水画元素在其中的应用。结合以上的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开展本文的新中式别墅庭院展示区的设计。本文所设计的新中式庭院名为午山雅筑,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结合山水画元素及特有的地理位置进行设计构思,得出完整的庭院设计作品,是对前述理论分析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新中式景观设计里中国山水画元素的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明晰山水画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新中式设计提供理论指引。

程瑶[4](2020)在《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美生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园林历史悠久,承载了三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其特色鲜明、设计风格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极具艺术魅力,形成独有的园林设计体系是人类艺术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目的,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在当前我国开展改善人居环境背景下园林设计进入了迅猛的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园林景观设计实践蔚然成风,同时为当今园林设计工作提供大量资源,如何借助传统园林意象营造有秩序有层次有隐喻的园林已经成为传承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古典园林文化的创新发展方向,梳理与解读传统园林意象的内涵特征与艺术美的生成形式,有利于对古典园林文化的深入理解与传承;有利于传统园林意象在当代园林艺术中运用;有利于丰富当代园林设计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有利于框正未来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对于园林意象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辨析相关概念和理论,对于园林意象进行理论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探讨园林空间的形态分析,重点探究影响园林形态的物质与精神因素,突出意象成因的设计形态。第三部分,结合意象生产的理想形态对设计现代园林、发挥设计创新延续文化传承提出观点与方向。

贺雨涵[5](2020)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数十朝代的更迭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其魅力。于是在近些年各个领域都重新掀起了一股“国风热”。传统园林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在世界园林领域享有盛名,自然也有相应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诞生。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探索新中式园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对苏州园林笼统的外形模仿还是传统元素空洞的堆砌,都使新中式园林失去了传统园林原有的韵味,更不用说体现现代园林所需要的理性和张扬。于是,在新中式园林看似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情况下,这种不走心且流于表象模仿的设计模式也与此同时被大多数人所诟病,至此,新中式园林景观开始寻求传统园林与现代造园理念的最佳对接点。在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我国传统园林在景观和整体意境的营建中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即模拟大自然真山水并竭力做到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园思想正跟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和心理之间关系的环境心理学部分理论极为契合。于是本文会把论述重点放在环境心理学理论向设计理念的转化,并将这种设计理念应用于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营建中,目的是使整个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对新中式园林和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阐述,并对新中式园林当下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总结,同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潜在不合理之处,接着会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结合一些新中式景观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挖掘优点找出问题并提出合理改进意见,最后总结出一套融入环境心理学理论的新中式景观设计新思路。总的来说,本文将以传统园林造园的精髓为出发点,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园林的意境营造、空间布局、植物搭配和景观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探索不同地域的新中式园林景观建设,从而总结和梳理出适合不同地域的新中式园林设计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重新定义新中式园林设计体系,以期为未来新中式园林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林[6](2020)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情”有传达情感的作用,能够将人的主观情感、意志、动作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物化,主客体之间互为主体情况下产生的情感投射,是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从客观物理性经过感知觉达到精神性的深化过程。联想到传统园林意境构成之一就是借助物镜投射人的心境,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将物赋予我的情感“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色”。在这一基础上,以“移情”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情感意境之美,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移情”的体现与运用,探究古典园林设计中造园者的情感寄托与表达。本文首先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与核心思想以及中西方的移情理论为基础,将移情、移情作用、情感设计、心理学等相互贯通,进一步分析移情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体现及表达方式,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推敲园林中的“情感”抒发,并从造园者差异的角度总结出移情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形态、色彩、材质和联想等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次以网师园为例,具体分析传统造园理法中的“移情”,从人、物、情三个方面界定出古典园林中移情的意义及过程。最后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运用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即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情感表达,明确古今园林在服务人群、场所主题、审美特征及材料几个方面存在的客观不同,根据当下的社会环境功能需求传承借鉴古典园林的意境精华,拒绝照抄照搬,注重人类本性的需求并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对待园林设计。本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对挖掘和借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从情感的角度对园林意境和精神空间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引发深思,重新审视未来的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关注结合新时代人们精神方面的追求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营造具有“幸福感”的景观环境,对美好生活生态环境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佳慧[7](2020)在《南京近代园林设计特色研究》文中指出园林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设计实践产物,其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被赋予着新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1840-1949年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变,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园林艺术领域亦然。中国近代园林地域差异显着,发展各具特色,当下近代园林的研究范围遍及国内各省市地区,研究热点聚焦于地方性园林文化的特色研究。南京地处江苏沿江一带,是近代时期的中心城市,其自然地理位置与政治经济地位极为重要,因而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对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影响较为深远。南京近代园林是南京园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型期,对这一特定时间段园林设计特色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南京地方性园林文化传承与演变的历程,从而更好地引导当下南京现代园林的发展,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本论文以南京近代园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南京近代园林的生成背景,一方面,对孕育南京近代园林的自然环境如其特有的丘陵地貌类型、气象特征及自然植被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另一方面,对生成南京近代园林的社会环境如城市历史、城址变迁及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整合。第二部分,探究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动因及发展历程,从近代国民政府对园林建设推行的政策及计划,南京近代社会各领域经济发展态势及西方园林文化东渐对南京园林文化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推动南京近代园林发展的诸多因素。同时,以时间为轴纵向梳理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发轫期、发展期、繁荣期与衰落期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园林发展的社会背景、功能类型及营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第三部分,对南京近代园林的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各园林类型的分布特征、园址遗留及改扩建现状;对不同园林类型的典型园林个案的历史沿革及空间布局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南京近代各类型园林的设计特色。第四部分,从南京近代园林的选址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营构、植物配置等方面,对南京近代园林的设计特色进行系统地分析,总结出南京近代园林兼具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从而进一步完善南京园林发展史中近代园林部分的理论建构,同时为南京现代园林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李海燕[8](2020)在《中国传统园林意趣在当代乡土民宿设计中的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从城市到乡村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乡土民宿作为当代城市社会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渐繁荣。这归因于都市人群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现代都市生活压力的共同作用。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则来源于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人们对传统文化浪漫想象。当今乡土民宿设计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为形式表达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二为功能设施的现代化与传统建筑形式之间的矛盾。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以传统文化意趣在当代民宿设计中的表达为研究课题,运用设计学、认知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梳理并提取中国传统园林意趣的内容与形式语言;总结中国当代乡土民宿设计形式语言表达的基本策略,探索能够承载传统园林意趣的中国当代乡土民宿设计的形式语言、策略及原则,从而为中国乡土民宿设计的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在研究方法上,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论进行总结提炼,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以增强研究的可推敲性;同时运用田野考察法,实地探查中国现存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园林与相关民宿实例,收集相关资料,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事实依据;再者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乡土民宿的设计案例,为后期设计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最后加以运用美学、园林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意趣进行提炼,剖析传统园林意趣得以继承与发扬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提出当代乡土民宿设计与传统园林意趣相融合的原则、策略与方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基础研究。文章通过对中国当代乡土民宿的发展动因、过程、特征、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是由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模糊,和对传统文化意趣的传承目标、现代表现手法研究不足,才导致乡土民宿文化传承探索出现问题。第二部分是深入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意”和“趣”的表达与追求,提炼中国传统园林意趣美学思想,总结出传统园林意趣营造为阴阳之趣、生生之趣与人文之趣的综合作用。第三部分是对二者进行比较思考,得知二者的文化基因本质共融与追求的文化理想相似,但由于二者时代背景的不同,二者的文化融合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并从传承目标、形式、文化、传承核心四个方面,提出二者承继的取舍原则。第四部分是综合前三部分内容,探讨当代乡土民宿传承传统园林意趣的设计表达原则、策略及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应用反证其可行性。通过上述研究,期以使传统园林中本属于帝王及土大夫阶层的生活意趣,通过乡土民宿的转译服务大众。力图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探索路径。

何嘉丽[9](2020)在《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遗产杭州西湖园林生发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建设中,经历了从城郊公共园林到“公园城市”的转变,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系统学习苏联经验”和“积极探索民族形式”一对矛盾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从而产生了一套全新的、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本文着眼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新西湖“公园化”的改造,结合文献、图像、规划设计资料和当事人口述采访等方式,由社会意识形态到生动具体的风景建设,探索传统园林文化与西方现代公园模式、传统公共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等多层面的源流问题。通过研究形成以下5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还原西湖现代化建设探索的多样性内涵,用以丰富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史的脉络,并对当下的风景园林文化发展提出建议。第一部分“新中国新西湖”,关注于近现代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西湖建设在古典与现代发展中承上启下的转折地位,初步构建其时社会意识形态及西湖改造实践的历史面貌。第二部分包括“苏联经验”“民族形式”两个章节,梳理50年代西湖建设的矛盾理念,着重体现为对西方风景园林模式的学习和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新西湖民族形式的探索。同时,对杭州西湖作为“现代公园”及“传统公共园林”之差异概念进行辨析,从内涵上阐发新西湖改造背后的社会意识差异,提出新西湖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矛盾问题。第三部分“实用与艺术”“风景背后的园林人”,承接矛盾理念之探讨,聚焦生动具体的新西湖建设实践、其践行者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体现在“生产性与消费性”“科学性与艺术与性”“专业性与通俗性”等一系列二元辩证方法论的实践,从而探究新西湖建设中除国家意识、行业基础外,个人因素在偶然性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展现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的立体面貌,挖掘西湖文化景观得以传承发扬的主客观因素,总结服务于21世纪公园城市建设的“西湖园林范式”。

刘方馨[10](2020)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80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作为前承“毛时代”革命叙事,后启90年代商品叙事的过渡阶段,80年代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文化思潮空前活跃、学术理论启蒙的时期,大量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博弈。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互渗的新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80年代,在历史文献与实践案例构筑的语境下对该时期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内容及其转变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有异于之前时期政治体制、方针政策对于园林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进入80年代之后,改革的思想成为主流,围绕国家的改革发展大思路,文化地位空前提高、民族主义回归、全民科技浪潮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各学科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而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变革、转型时期集中爆发,各类新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反映客观现实的要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换言之,该时期诸多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思潮产生和推进的。因此,从社会文化思潮视角解读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内容可谓契合时代特点。具体而言,选取80年代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关联密切的典型社会文化思潮:“美学热”“文化热”“旅游热”“生态观”,结合当时学科较为瞩目4个领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风景名胜区理论与实践、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文章简要概述了上述社会文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如何影响风景园林相应领域进行具体阐释。其次,文章主体结构分为4大内容并行:1、对“美学热”影响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相关理论研究内容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概念的厘清、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构建、山水美学及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等内容的具体分析;2、对“文化热”浪潮的冲击下,学界掀起对于传统园林的复归与反思内容详细论述。其中理论层面,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3个维度对传统园林理论的研究及传统园林如何“古为今用”的思考进行全面考察。实践层面,选取松江方塔园、宾馆庭园、境外中国园、古园修复与重建4类典型园林营建现象为代表,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途径;3、对“旅游热”背景下,业内围绕的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主要论述。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探索、保护规划的特点、结构体系的产生及其在具体实践的运用、风景设计理念的特点等内容分别展开;4、对“生态观”引领下我国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绿地系统布局的优化及人工植物群落与多元绿化形式的探索等内容分别论述,以揭示“生态观”是如何影响到城市绿地各相关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最后,综合上述视角,系统性地对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下我国风景园林理论及实践呈现的变革特点作出凝练总结。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方针大政下,“现代化”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对于科学的崇尚与弘扬也成为启迪风景园林学科“现代化”实现的主要途径。在学术理论方面,呈现出由“政治意志”主导转变为“科学话语”引领的新趋势。随着旧有思维模式的革新、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等,使得之前已有的学术理论面临着科学解释,同时也衍生出诸多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建设方面,呈现出由“中西之争”转向“古今之争”的新趋势。挣扎于摆脱“因袭的重担”仍是实践变革的主流,在面临西方设计思潮的冲击下,回归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学习及对社会生活需要的重新审视是该时期实践的典型特点。总体而言,虽说该时期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内容在现今看来尚不成熟与完善,有着新旧杂陈的时代局限性,存在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但其中不乏对于学科发展思考的真知灼见,摆脱之前照搬苏联的单一模式,并能够立足更为宽宏的全球视野,展现出多领域交融、自主性探索、科学性引领等诸多时代特征,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进步,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共生设计研究的兴起
        1.1.2 共生设计研究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内涵探究
    2.1 风景园林共生来源梳理
        2.1.1 思想层面
        2.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
        2.1.1.2 西方哲学中的共生思想
        2.1.2 学科层面
        2.1.2.1 生物学的共生观
        2.1.2.2 社会学的共生观
        2.1.2.3 经济学的共生观
        2.1.2.4 规划和建筑学的共生观
        2.1.3 设计层面
        2.1.3.1 中国传统造园理法
        2.1.3.2 当代设计理论与思潮
        2.1.4 共生设计来源总结
    2.2 共生设计核心要义探究
        2.2.1 共生设计释义
        2.2.2 联系的哲学解析
        2.2.2.1 普遍性和特殊性
        2.2.2.2 逻辑先在性
    2.3 共生设计主要特性分析
        2.3.1 局部着手、注重整体
        2.3.2 对话时间、注重发展
        2.3.3 协调相容、适度设计
        2.3.4 在地有据、意向开源
3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建构
    3.1 体系建构原则
        3.1.1 系统性
        3.1.2 凝练性
        3.1.3 适应性
    3.2 关联因素梳理与整合
        3.2.1 关联因素
        3.2.2 关联学科
        3.2.3 共生体系三位合一
        3.2.4 共生维度辨析提炼
    3.3 抽象话题具体化
    3.4 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
4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4.1 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
        4.1.1 自然态度
        4.1.1.1 相融合
        4.1.1.2 再创造
        4.1.2 自然要素
        4.1.2.1 要素在地
        4.1.2.2 要素适好
        4.1.3 自然系统
        4.1.3.1 生态有机
        4.1.3.2 风貌原真
        4.1.4 自然过程
        4.1.4.1 作用显化
        4.1.4.2 过程引导
    4.2 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
        4.2.1 人本生理
        4.2.1.1 生理普适
        4.2.1.2 无障碍化
        4.2.2 人本心理
        4.2.2.1 心理顺应
        4.2.2.2 活力激发
        4.2.2.3 活动衍生
    4.3 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
        4.3.1 空间感知
        4.3.1.1 静态体宜
        4.3.1.2 动序离合
        4.3.2 空间关系
        4.3.2.1 内外相连
        4.3.2.2 分全相适
    4.4 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
        4.4.1 时间序列
        4.4.1.1 短长互适
        4.4.1.2 往来再生
        4.4.1.3 时间相随
        4.4.2 时间节奏
        4.4.2.1 四季交替
        4.4.2.2 昼夜时晓
    4.5 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
        4.5.1 文化态度
        4.5.1.1 地域彰显
        4.5.1.2 主体本位
        4.5.1.3 守正创新
        4.5.2 文化形态
        4.5.2.1 形态并立
        4.5.2.2 形式类化
        4.5.3 文化精神
        4.5.3.1 符号映射
        4.5.3.2 意境凝魂
    4.6 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
        4.6.1 宏观制度
        4.6.1.1 指标实效化
        4.6.1.2 供给闭环化
        4.6.1.3 土地复合化
        4.6.2 中观运营
        4.6.2.1 商业支持运营
        4.6.2.2 公益支持运营
        4.6.3 微观设计
        4.6.3.1 讲究低投入
        4.6.3.2 追求高效益
    4.7 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
        4.7.1 关联环节
        4.7.1.1 设计与规划决策
        4.7.1.2 设计与建造
        4.7.1.3 设计与使用
        4.7.2 相关主体
        4.7.2.1 公众参与
        4.7.2.2 管理协调
    4.8 本章小结
5 共生设计实践探讨
    5.1 共生设计实践原则
    5.2 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
        5.2.1 核心相的特色性
        5.2.2 基础相的普适性
    5.3 共生设计实践基本思路
    5.4 设计实践——以汨罗市屈原纪念公园为例
        5.4.1 项目简介
        5.4.2 设计实践思路
        5.4.2.1 梳理关联因素
        5.4.2.2 把握核心联系
        5.4.2.3 设置合理目标
        5.4.2.4 深化共生设计
        5.4.3 项目成果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与成果
        6.1.2 研究局限性
    6.2 共生设计展望
        6.2.1 客观化-定量化发展
        6.2.2 适度化-去设计化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2)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智慧城市的兴起推动智慧园林的发展
        1.1.2 传统园林设计的困境
        1.1.3 数字化时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学科交叉研究法
        1.3.3 案例研究法
        1.3.4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分析法
        1.3.5 实例验证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1.5.1 智慧园林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 园林景观数字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论文提纲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特点
        2.1.1 智慧园林
        2.1.2 数字化设计
        2.1.3 数字化辅助设计的特点
        2.1.4 参数化设计特点
    2.2 其他相关概念及理论
        2.2.1 立地环境
        2.2.2 景观视域
        2.2.3 参数逻辑算法
    2.3 基础理论关系
        2.3.1 传统园林与智慧园林的区别
        2.3.2 数字化设计与智慧园林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3.1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与炮台湾森林公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数字化设计研究方法
        3.1.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2 天津西青郊野公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数字化设计研究方法
        3.2.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3 北郊森林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数字化设计研究方法
        3.3.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4 北京市中华文化智慧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3.4.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5 北京海淀公园智慧化改造
        3.5.1 项目概况
        3.5.2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3.5.3 案例总结与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研究
    4.1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逻辑
    4.2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目标分析基础
    4.3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基础
        4.3.1 数据来源
        4.3.2 技术支撑
        4.3.3 分析方法原理
    4.4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立地环境分析
        4.4.1 立地环境分析内容和目的
        4.4.2 传统立地环境分析和数字化立地环境分析的对比
        4.4.3 数字化立地环境分析的内容
    4.5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方案设计
    4.6 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方案调整及成果展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研究——云南白药牙膏厂室外景观设计
    5.1 项目解说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愿景
    5.2 景观目标分析
    5.3 立地环境分析
        5.3.1 前期资料收集
        5.3.2 企业文化分析
        5.3.3 城市环境分析及存在问题
        5.3.4 自然环境分析及存在问题
        5.3.5 现状问题总结
    5.4 基于Rhino与 Grasshopper的立地环境分析指导方案设计
        5.4.1 高程分析指导方案设计
        5.4.2 坡度分析指导方案设计
        5.4.3 汇水分析指导方案设计
        5.4.4 视域分析指导方案设计
    5.5 方案设计
        5.5.1 平面图和节点
        5.5.2 功能区划分
        5.5.3 道路和游线设计
        5.5.4 水景设计
        5.5.5 视线设计
        5.5.6 植物设计
        5.5.7 智慧园林数字化应用
    5.6 方案调整
    5.7 数字化景观成果展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与项目
附录B:论文图表目录

(3)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中国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2.1 中国山水画
    2.2 中国山水画创作规律
    2.3 中国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发展
    2.4 中国山水画对传统园林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
    3.1 中式景观设计的演变
    3.2 中式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3 传统中式园林与新中式景观的异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山水画元素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中国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
    4.2 中国山水画的要素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
    4.3 中国山水画的建构理法在新中式庭院中的应用
    4.4 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青岛市崂山区午山雅筑新中式庭院展示区设计
    5.1 区域概况
    5.2 青岛市崂山区午山雅筑新中式庭院展示区基地现状分析
    5.3 崂山区午山雅筑新中式庭院展示区设计理念
    5.4 总体设计与分区设计
    5.5 专项设计
    5.6 单项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美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意象的基本概念
        1.1.1 意象的含义
        1.1.2 意象的属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园林意象方面的研究
        1.2.2 园林设计风格方面的研究
        1.2.3 传统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
        1.2.4 传统园林意象在现代园林设计运用方面的研究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2.1 选题的目的
        2.2.2 选题的意义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4.1 研究内容
        2.4.2 技术路线
3 意象与园林设计的相关研究
    3.1 园林意象存在意识形态
        3.1.1 社会环境影响的特色意识
        3.1.2 物质环境影响的表现意识
        3.1.3 文化思想影响的品格意识
    3.2 意象与艺术美
        3.2.1 意象的内涵与特征
        3.2.2 园林艺术美的表现
    3.3 园林设计分类
    3.4 章节小结
4 传统园林意象艺术美特征分析
    4.1 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空间构成
        4.1.1 意象空间在皇家园林中构成
        4.1.2 意象空间在私家园林中构成
    4.2 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情感构成
        4.2.1 意象在园林植物中构成
        4.2.2 意象在园林色彩中构成
        4.2.3 意象在园林声景中构成
        4.2.4 意象在园林建筑中构成
    4.3 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表征
        4.3.1 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寓意表征
        4.3.2 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审美表征
    4.4 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特点
        4.4.1 山水隐逸意象特点
        4.4.2 修饰隐逸意象特点
        4.4.3 细部装饰隐逸意象特点
    4.5 章节小结
5 林意象在当代园林艺术美的生成形式
    5.1 园林艺术美生成技巧
        5.1.1 概念元素的形式构成
        5.1.2 质感与色彩交互统一
        5.1.3 塑造层次感与空间感
        5.1.4 合理布局,协调尺度与比例
    5.2 优化当代园林艺术设计手法
        5.2.1 将传统园林意象要素作为文化载体
        5.2.2 将传统园林意象与现代园林设计思想相结合
        5.2.3 将传统园林意象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
    5.3 传统园林意象在当代园林艺术美运用
        5.3.1 传统园林情感在当代园林中的再现
        5.3.2 传统象征符号在现代景观中的新运用
        5.3.3 传统园林色彩意象在当代园林中的艺术重组
    5.4 章节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传统园林意象与当代园林设计相结合
        6.1.1 传统园林意象艺术美与校园绿地相结合
        6.1.2 传统园林意象艺术美与居住区景观相结合
        6.1.3 传统园林意象艺术美与城市景观提升相结合
        6.1.4 传统园林意象艺术美与旅游风景规划区相结合
    6.2 传统园林意象在庭院景观艺术美的生成
        6.2.1 实际设计案例(一)
        6.2.2 实际设计案例(二)
        6.2.3 庭院景观意象对当代园林艺术美的启示
    6.3 章节小结
7 总结、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新中式景观
        1.2.2 环境心理学
        1.2.3 环境心理学与园林景观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选题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新中式园林
        2.1.1 概念
        2.1.2 新中式园林的特点
    2.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2.1 概念
        2.2.2 环境知觉
        2.2.3 生态知觉理论
        2.2.4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2.2.5 空间行为
        2.2.6 行为场景和场所依恋
        2.2.7 城市环境认知
        2.2.8 景观偏好
        2.2.9 格式塔心理学
3 新中式园林发展现状研究
    3.1 新中式园林的实践范围
        3.1.1 居住环境
        3.1.2 公共建筑室外空间
        3.1.3 公园绿地
    3.2 新中式园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设计语言的表面化模仿
        3.2.2 地域性文化的缺乏
        3.2.3 功能性质的形式化
    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 中国传统园林的新生之路
    4.1 传统园林从“私”到“公”的发展历程
    4.2 从“感性的艺术”到“理性的实用”
    4.3 生态共生理念出现
5 新中式景观的新生之道
    5.1 地域性特色
        5.1.1 景观符号与地域特色
        5.1.2 北方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1.3 江南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1.4 岭南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2 植物配置
        5.2.1 配置原则
        5.2.2 设计手法
    5.3 掇山理水
        5.3.1 感恩自然与山水文化
        5.3.2 传统园林不同派别掇山理水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5.3.3 新中式山水景观
    5.4 空间布局
        5.4.1 空间拆分组合的方法
        5.4.2 空间环境的属性界定
        5.4.3 为空间组合增加趣味性的处理手法
    5.5 意境的营造
        5.5.1 意境中的“言”“象”“意”
        5.5.2 知觉创造意境
        5.5.3 意境的营造手段
        5.5.4 意境的雅俗共赏
        5.5.5 经营自然
    5.6 园林建筑
    5.7 生态可持续与文化传承
        5.7.1 生态优先
        5.7.2 文化传承
    5.8 景观安全性
        5.8.1 一些相关理论
        5.8.2 新中式园林中潜在的不安全空间探寻
6 反思与总结
    6.1 用时代的语言,传古典的神魂
        6.1.1 新材料
        6.1.2 新技术
    6.2 设计立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6.3 设计原则——科学性、人文性、可持续性
        6.3.1 科学性
        6.3.2 人文性
        6.3.3 可持续性
    6.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6)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移情设计
        1.4.2 国外移情心理学
        1.4.3 国内园林研究现状
        1.4.4 国内移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预期结果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园林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内涵及思想
        2.2.1 中国古典园林核心—意境
        2.2.2 诗歌绘画与园林思想同源
        2.2.3 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2.2.4 隐逸思想
    2.3 移情理论
        2.3.1 移情的概念
        2.3.2 西方移情思想
        2.3.3 中国传统意义的移情
        2.3.4 现代心理学中的移情
        2.3.5 移情作用
    2.4 移情设计
        2.4.1 移情在设计方面的运用
        2.4.2 移情与情感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分析与表达
    3.1 园林设计中“移情”的提出
    3.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分析
        3.2.1 运用移情的可能性
        3.2.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
        3.2.3 移情方式不同的原因分析
    3.3 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表现形式
        3.3.1 通过形态模仿引发情感
        3.3.2 通过色彩搭配丰富情感
        3.3.3 通过材质属性传达情感
        3.3.4 通过联想过程酝酿情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网师园为例-分析移情在古典造园理法中的运用
    4.1 问名书写情感
        4.1.1 问名
        4.1.2 园名中的思想文化移情
        4.1.3 网师园问名体现隐逸之情
    4.2 相地结合情感
        4.2.1 相地
        4.2.2 网师园选址落实隐逸之情
    4.3 立意述说情感
        4.3.1 立意
        4.3.2 人文情怀的抒发之情
        4.3.3 自然山水的崇尚之情
        4.3.4 局部造景的联想之情
        4.3.5 网师园立意饱含渔隐之情
    4.4 布局表达情感
        4.4.1 布局
        4.4.2 网师园布局彰显渔隐之情
        4.4.3 网师园中的“动”“静”空间
    4.5 意境渲染情感
        4.5.1 意境空间的营造
        4.5.2 网师园意境营造中的情感抒发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运用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5.1 现代园林设计问题分析
        5.1.1 中西思想文化风格的融合
        5.1.2 .现代风景园林的意境特征
    5.2 现代造园与古代造园的对比分析
        5.2.1 服务人群不同
        5.2.2 应对场所主题性
        5.2.3 审美特征的变化
        5.2.4 现代材料的运用
        5.2.5 情感需求多元化
    5.3 古典园林中的“移情”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意义
        5.3.1 以人为本,意境传承
        5.3.2 情感理解,心灵共鸣
        5.3.3 生态建设,绿色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7)南京近代园林设计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近代“南京”地域范围界定
        1.2.2 “近代园林”时间范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中国近代园林研究情况
        1.3.2 近代地方性园林研究情况
        1.3.3 南京近代园林研究情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京近代园林的生成背景
    2.1 南京近代园林的自然背景
        2.1.1 地理环境
        2.1.2 地质地貌与水文
        2.1.3 气候特征
        2.1.4 自然资源
    2.2 南京近代园林的社会背景
        2.2.1 南京的历史沿革
        2.2.2 南京城址的变迁
        2.2.3 南京的地域文化
第三章 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动因与历程
    3.1 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动因
        3.1.1 政策法案导向
        3.1.2 经济态势向好
        3.1.3 中西文化交融
        3.1.4 园林理论与实践发展
    3.2 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历程
        3.2.1 发轫期(1840-1907年)
        3.2.2 发展期(1908-1926年)
        3.2.3 繁荣期(1927-1936年)
        3.2.4 衰落恢复期(1937-1949年)
第四章 南京近代园林的现状调查
    4.1 南京近代园林的空间分布
    4.2 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现状
    4.3 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分析
        4.3.1 私家园林
        4.3.2 城市公园
        4.3.3 公共建筑附属园林
        4.3.4 天然公园
第五章 南京近代园林设计特色分析
    5.1 园林选址
        5.1.1 依自然风景营建园林
        5.1.2 依名胜古迹营建园林
        5.1.3 依城区规划营建园林
    5.2 空间布局
        5.2.1 往复无尽,师法自然
        5.2.2 山林葱郁,环带左右
        5.2.3 景园相融,园中之园
        5.2.4 融西于中,规则对称
        5.2.5 行列规整,开合有序
    5.3 掇山理水
        5.3.1 掇山置石,依山借势
        5.3.2 江河湖池,动静各异
    5.4 园林建筑
        5.4.1 传统建筑风格
        5.4.2 西式建筑风格
        5.4.3 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
    5.5 园林植物
        5.5.1 植物树种多样,景观层次丰富
        5.5.2 植物配置形式多变,因地制宜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传统园林意趣在当代乡土民宿设计中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当代乡土民宿设计发展的现状
        2.乡土民宿设计中的民族化、地域化与现代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1.传统园林意趣
        2.当代乡土民宿
    (四)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中国传统园林意趣研究现状
        2.当代乡土民宿设计研究现状
    (五)核心问题及研究内容
        1.核心研究问题
        2.主要研究内容
    (六)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1.研究路径
        2.研究方法
    (七)创新点
二、当代中国乡土民宿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中国当代乡土民宿的发展
        1.发展的动因
        2.发展的过程
    (二)当代乡土民宿发展的特征及现状分析
        1.当代乡土民宿发展的特征
        2.当代乡土民宿的现状分析
    (三)乡土民宿设计表达传统意趣存在的误区
        1.设计表达存在的误区
        2.成因分析
三、中国传统园林意趣的文化追求及表达
    (一)传统园林中“意”的表达
        1.传统园林中的居住功能表达
        2.传统园林中的文化理想追求
    (二)传统园林中“趣”的追求
        1.生境之趣
        2.画境之趣
        3.意境之趣
    (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营造原则
    (四)传统园林设计中意趣的营造策略
        1.取法自然
        2.有无相生
        3.因地制宜
    (五)传统园林设计中意趣的营造手法
        1.阴阳之趣
        2.生生之趣
        3.人文之趣
四、当代乡土民宿设计传承传统园林意趣的思考
    (一)时代背景及体验主体的比较
        1.时代背景的不同
        2.体验主体的比较
    (二)体验方式与感受的差异
        1.体验方式的不同
        2.体验感受的差异
    (三)追求意趣的目的比较
        1.传统园林追求意趣的目的
        2.乡土民宿追求意趣的目的
    (四)二者承继与发展的思考
        1.二者承继的异同性分析
        2.二者承继取舍原则的思考
五、当代乡土民宿传承传统园林意趣的设计表达
    (一)乡土民宿传承传统园林意趣的原则
        1.和谐成趣原则
        2.意趣相映原则
        3.简朴之趣原则
        4.妙趣自然原则
    (二)乡土民宿传承传统园林意趣的策略
        1.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设计模式
        2.不崇华饰,朴素自然的形式表达
        3.多元表达与整体和谐的艺术风格
    (三)乡土民宿传承传统园林意趣的方法
        1.阴阳之趣的空间融合
        2.自然生生之趣的融入
        3.人文之趣的引入
六、乡土民宿设计实践应用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区位
        2.项目概况
        3.乡土资源分析
        4.基地分析
    (二)设计规划
        1.设计目标
        2.设计原则
        3.设计构思
    (三)方案表达
        1.项目方案设计
        2.局部效果展示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建设
        1.1.2 西湖民族文化与时代内容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内容
        1.3.1 系统梳理西湖建设的社会意识形态
        1.3.2 演绎分析西湖建设的创造性实践
        1.3.3 深入探索西湖建设的主体与历史性特征
    1.4 资料来源
        1.4.1 文献材料
        1.4.2 图像资料
        1.4.3 采访资料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Literature Research)
        1.5.2 图像法(Iconologia)
        1.5.3 口述访谈法(Oral History)
    1.6 创新性
        1.6.1 历史阶段的特殊性
        1.6.2 经典对象的新解读
        1.6.3 叙事型的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中国新西湖”:杭州西湖“公园化”历程
    2.1 “公园化”前奏:古典西湖城市公共园林建设
    2.2 第一次“公园化”:20世纪初期的西湖融城改造
        2.2.1 西湖入城
        2.2.2 西湖博览会
    2.3 第二次“公园化”:20世纪中期的人民公园建设
        2.3.1 社会主义的改造
        2.3.2 外来文化的影响
        2.3.3 民族风格的传承
    2.4 第三次“公园化”:21世纪“公园城市”伟大设想
        2.4.1 第三次公园化改造
        2.4.2 走向公园城市
    2.5 小结:作为城市文化手段的西湖公园
第三章 “苏联经验”:新西湖风景建设思潮(1)
    3.1 理论:“系统学苏”的风景园林模式
        3.1.1 “一边倒”的新中国绿化思想
        3.1.2 “苏联模式”及其发展历程
        3.1.3 “系统学苏”的杭州西湖规划
    3.2 实践:前苏联专家指导下的新西湖建设
        3.3.1 服务生活:高效的公共空间体系
        3.3.2 文化休闲:城市公园结合历史名胜
        3.3.3 绿色康养:休疗养区及森林公园
        3.3.4 艺术形式:民族特色与园林形式
    3.3 矛盾:西方模式与西湖传统的相斥性
        3.3.1 实用主义的西方园林模式
        3.3.2 西湖园林的传统人文理想
    3.4 小结:西湖传统园林的西化改造
第四章 “民族形式”:新西湖风景建设思潮(2)
    4.1 理论:新西湖民族形式的探讨
        4.1.1 西湖园林的文化传统
        4.1.2 新形式的提出
        4.1.3 新西湖的民族形式
    4.2 实践:新西湖建设的传统实践
        4.2.1 除旧立新,建设现代的西湖
        4.2.2 结合生产,实现大地园林化
        4.2.3 弘扬传统,探索园林新形式
    4.3 矛盾:西湖传统的争与让
        4.3.1 景象与意象:空间理论vs山水美学
        4.3.2 解读与重构:集体记忆更新
        4.3.3 形式与内涵:场所特征与社会精神
    4.4 小结:西湖园林新形式的诞生
第五章 “实用与艺术”:新西湖建设实践方法论
    5.1 西湖园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5.1.1 消费性与生产性
        5.1.2 科学性与艺术性
        5.1.3 专业性与通俗性
    5.2 用添以艺,风景园圃
        5.2.1 诗画美的生产园圃
        5.2.2 生态美的植物景观
        5.2.3 园林植物的时代性价值
    5.3 艺寓于用,名胜公园
        5.3.1 历史文化转译
        5.3.2 社会功能表达
        5.3.3 名胜公园的形式与意识
    5.4 以艺导用,庭园佳苑
        5.4.1 环境主导的庭园改造
        5.4.2 百年风格的延续
        5.4.3 庭园传统的认知与实践
    5.5 小结:文质圆融的西湖园林发展历程
第六章 “风景背后的园林人”:新西湖建设主体
    6.1 新西湖的建设力量
        6.1.1 主导·管理者
        6.1.2 主体·实践者
        6.1.3 受众·参与者
    6.2 新主体的矛盾关系
        6.2.1 个人文化背景差异
        6.2.2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6.3 小结:园林化环境营建思路地不断进步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新西湖建设历史成就
    7.1 实践成果
        7.1.1 西湖开放与公园化总建设
        7.1.2 历史风景点的保护与开发
        7.1.3 西湖建设风格的初步探索
    7.2 理论成果
        7.2.1 中西融合的风景园林模式
        7.2.2 西湖传统教化功能的延续
        7.2.3 多样风景造园手法的创造
    7.3 余论
        7.2.1 西湖建设的问题与启示
        7.2.2 本研究未尽之处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录一 ·杭州西湖历代名园古迹一览表
附录二 ·档案资料
附录三 ·口述访谈记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及资料来源
    1.3 研究意义
    1.4 已有研究及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
    2.1 “美学热”的发展及园林美学与艺术研究热潮
    2.2 “文化热”的兴起及传统园林重新探讨的动因
    2.3 “旅游热”的产生及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起步
    2.4 “生态观”的确立及城市绿地建设思路的转型
3 美学与艺术的求索:“美学热”浪潮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3.1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内涵的阐释
    3.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
    3.3 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3.4 山水美学与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
    3.5 小结
4 传统的复归与反思:“文化热”兴起下的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
    4.1 传统园林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拓新
    4.2 现代公园中的传统转译:以松江方塔园为例
    4.3 宾馆庭园中的园林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的交织
    4.4 境外“中国园”中的传统园林文化输出与再现
    4.5 遗产保护视野下古园修复与重建中的物质及精神传承
    4.6 小结
5 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旅游热”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5.1 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
    5.2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阶段性求索
    5.3 分级保护思想与结构体系的建立
    5.4 融人工于自然,融文脉于场所:风景设计理念求新
    5.5 小结
6 整体与系统的理念:“生态观”引领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6.1 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
    6.2 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
    6.3 生态平衡主导下绿地系统布局优化
    6.4 人工植物群落及立体绿化形式探索
    6.5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结论:改革开放浪潮下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转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1 风景园林专家口述史访谈录
附录2 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大事记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D]. 郭靖.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智慧园林思考的数字化景观设计研究[D]. 张超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元素应用研究[D]. 于婷.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传统园林意象的艺术美生成研究[D]. 程瑶.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D]. 贺雨涵. 海南大学, 2020(02)
  • [6]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D]. 张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7]南京近代园林设计特色研究[D]. 王佳慧. 江南大学, 2020(01)
  • [8]中国传统园林意趣在当代乡土民宿设计中的传承研究[D]. 李海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研究[D]. 何嘉丽.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方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