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横泾温泉气体同位素及地球化学

江西横泾温泉气体同位素及地球化学

一、Gas isotopes and geochemistry of hot springs in Hengjing,Jiangxi Province(论文文献综述)

王万丽[1](2021)在《云南省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滇西南地区受多期岩浆活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地热资源丰富,地震活动性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南汀河断裂带是北东向弧形构造体系中规模最大、特征最明显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断裂带之一,地热活动频繁,沿断裂带出露温泉数量多,适合作为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点。为了研究云南省南汀河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通过温泉水的离子浓度及同位素组分数据分析了温泉水的来源、水化学类型、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深部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以及水-岩反应程度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温泉水化离子异常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了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模型,为异常核实和震情跟踪提供科学的背景数据支持,对提高流体地球化学地震短临预测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温泉水文地球化学连续测量方法,可以很好地监测活动断裂带内的状态。本文于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通过测定云南省南汀河断裂带周缘十二个温泉的194个水样中常量、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来研究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于2019年2月将幸福温泉作为连续定点采样点,每三天采集一次样品,截至2020年7月16日,共有169个水样。研究结果表明:(1)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中稳定同位素结果(δD、δ18O)指示温泉水源于大气降水,东支断裂降水补给高程为1.6~2.1 km,西支断裂降水补给高程为1.0~1.9 km;(2)研究区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有四种:HCO3-Na、HCO3·SO4-Na、SO4-Ca、HCO3-Ca,东支断裂带温泉水化学类型均表现为HCO3-Na型水;西支北东段有所差异,茂兰(ML)温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小定喜(XDX)和大兴(DX)温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水,中段老鸦窝(LYW)为HCO3-Na型水,西南段帕亚(PY)和四方井(SFJ)则为HCO3-Ca型水;(3)温泉水样的Si O2测值为11.1~101.0 mg/L,估算的热储温度42.7~137.8°C,温泉水循环深度0.6~2.5 km;Na-K-Mg三角图表明,西支北东段茂兰和小定喜温泉为部分平衡水,东支和其余温泉为未成熟水,矿化度低,综合微量元素富集因子和含量反映出南汀河断裂内部循环过程中水岩反应程度较弱;(4)幸福温泉水化学组分Cl-和SO42-对周围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响应,2019年3月8日,云南永德MS4.4地震前5天,Cl-含量相对于背景值增长约40.6%,震中距是72 km;2020年6月11日,云南临沧发生ML3.3地震,6月10日,SO42-含量相对于背景值增长27.2%,震中距是13 km;(5)基于以上数据和综合资料,建立了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模型,模型表明通过对南汀河断裂带内的温泉进行连续定点采样,监测断裂带内温泉水的循环状态以及温泉水-岩反应平衡变化,能为南汀河断裂带地震活动提供有效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总之,研究南汀河断裂的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本区域短临前兆异常判定和识别以及理解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异常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韦祖宁[2](2021)在《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地热能作为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地热能的开发对于缓解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地勘单位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相继发现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温泉和地热水,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了勘探和开发,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河西走廊盆地内断裂、褶皱发育,是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构造区,其独特的地热地质条件导致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地热水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对地热水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认识仍然很薄弱,制约了进一步的有效勘探开发。本文采集民乐盆地三口地热水井的地热水样品和钻孔岩芯样品,以及测井资料,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采样测试、物探解译、数理计算等综合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民乐盆地地热水资源特征及成因研究,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通过钻井和测井资料获得民乐盆地精细剖面:自下而上为晚奥陶系花岗岩体、古近系为一套杂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和下伏花岗岩体不整合接触,厚度390米;新近系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含砾泥岩、粉砂岩组成,厚度1154m;第四系砾岩、砂砾石,厚度640米。其中新近系疏勒河群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为地热水盖层,古近系白杨河组砂岩和基底花岗岩风化壳为主要热储层,储层温度104℃,热储层埋深约1788-2188m,热储厚度约280m。(2)民乐盆地为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SO42--Na+型,Na+、SO42-、Cl-离子含量偏高,HCO3-和Mg2+离子偏低;微量组分为偏硅酸、锂、锶和硼酸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控于蒸发浓缩作用,主要离子组成受碳酸盐类、硅酸盐类和硫酸盐类矿物水岩作用的影响。(3)民乐盆地地热水年龄为29.31±2.72ka,主要补给来源为祁连山大气降水,补给高程约为3446m-5113m。热源可能为大地热流增温和花岗岩体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

陈柄桦[3](2021)在《四川康定市榆林宫地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康定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隶属滇藏地热带东侧的川西地热带,地热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地热地质背景。榆林宫温泉位于康定市以南,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出露大面积的花岗岩,水热活动丰富。本文主要研究榆林宫的部分温泉,即龙头沟温泉、快爽温泉、金家河坝温泉、灌顶温泉这4处温泉和地热井,共采集11个水样。通过研究这些温泉的水化学、同位素特征、成因模式和钙华沉积影响因素,可以丰富地热学的认识,也能为榆林宫温泉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分布裂隙型带状热储,温泉的分布和出露受鲜水河断裂等的控制。温泉水的温度为43.2~87.1℃,TDS含量为60.4~2610 mg/L,p H为6.1~8.1,Eh为-356~271 m V,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或HCO3·Cl-Na型;主要组分为Na+、K+、Ca2+、Mg2+、SO42-、HCO3-、Cl-;微量组分主要有Li、Rb、Cs、Sr、Ba等;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整体向右上倾斜,呈现轻微波动上升趋势的特征,∑REE含量为0.014~0.295μg/L,表现出轻稀土贫乏、重稀土富集含量特征及Eu正异常、Ce负异常分异特性。采用Phreeqc软件进行反向水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在地下热水深循环过程中钠长石、钾长石等矿物发生了溶解,方解石、石膏等矿物发生了沉淀。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温泉水起源于大气降水,估算温泉水补给区海拔为5200~6200 m,位于东、西侧雪山,补给区温度为-5~-10℃。应用地球化学温标和硅焓方程法计算得到温泉热储温度为150~190℃,部分泉眼冷水混合比例超过60%。研究区部分温泉沉积钙华,有钙华斜坡、钙华柱、钙华锥等形态,采用温泉物理化学参数识别影响温泉钙华沉积的因素。分析温泉水的CO2浓度和PCO2、p H、TDS等指标和Ca2+、HCO3-浓度及其比值得到其不能用于判断温泉钙华是否沉积;分析灌顶温泉水中Ca2+不同离子对浓度与SI关系得到离子对Ca CO30浓度变化同SI变化趋势一致,判断Ca CO30浓度可能直接影响钙华沉积,并给出近似指数关系曲线方程。研究区温泉的成因模式可总结为:温泉东西两侧山区(高程超过5000 m)雪山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沿断裂入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沿断裂经历深循环,受到来自深部热流的加热,形成裂隙型地下热水,并有可能受到深部岩浆水的混入。地下热水向上流动时与浅层地下冷水发生混合作用,围岩的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发生溶解,上升出露地表时,压力降低使溶解的CO2从热水中逸出,导致碳酸盐矿物发生沉淀形成钙华。

石宏宇[4](2020)在《岷江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温泉流体地球化学方法是研究活动断裂带深浅部流体耦合变化的有利手段。利用温泉流体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温泉流体地球化学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对中强地震短临流体前兆异常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岷江断裂带附近温泉广泛出露,构造活动发育,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通常来说,震中距较近的地震前异常出现早,形态复杂,基本可以分为早期趋势变化、中期振荡变化和震前突跳3个过程。2017年发生了MS7.0九寨沟地震,其震中位置距离岷江断裂带附近温泉均小于100 km使该区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利用岷江断裂带温泉水样中溶解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气体同位素、碳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对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温泉流体地球化学变化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本文于2010年6月至2018年7月对岷江断裂带内四个温泉进行了7次系统的调查,测定了16个气体样品中的3He/4He和δ13CCO2,以及27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同时,对岷江断裂带温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δD、δ18O)以及锶同位素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断裂带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分为Ca-HCO3、Mg-HCO3、Ca·Mg-HCO3、Mg·Ca-HCO3四种。(2)δD、δ18O(-13.20~-19.80‰和-95.60~-113.33‰)的测量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带温泉水主要为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高程约为3.44~4.50 km。(3)温泉水中Si O2含量为2.49~5.92 mg/L,计算的热储温度约为26.00~52.22℃,根据热储温度估算循环深度约为1.17~2.67 km。(4)Na-K-Mg三角图表明岷江断裂带温泉水均为为成熟水。(5)温泉水中Sr的富集系数大于1,同时,86Sr/87Sr范围为0.70862~0.70870,表明岷江断裂带温泉水中的Sr和86Sr/87Sr主要来自于碳酸盐类矿物。(6)岷江断裂带温泉水中除B、Sr、Ba外,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说明微量元素含量较低,水—岩作用较弱。(7)幔源和壳源之间的混合作用为控制He-C系统和He-Sr系统的主要因素,且研究结果表明3He/4He比率变化范围为0.02~0.68Ra(Ra是大气中3He/4He的比值,为1.39×10-6),温泉逸出气体中幔源He贡献率较低,表明九寨沟地震前后无明显幔源He增加。δ13CCO2(-7.50~-0.12‰)表明岷江断裂带内温泉水逸出气中的CO2主要来自地壳中的灰岩(75.00~99.47%)。2017年8月8日发生了MS7.0九寨沟地震,笔者获取了震后第二天的岷江断裂带周围温泉的流体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发现,九寨沟地震前卡卡沟和川盘桥温泉中的Cl-和SO42-以及牟尼沟温泉中的SO42-都呈增加的趋势,且地震后卡卡沟、川盘桥和牟尼沟温泉水中的Cl-和SO42-离子都呈下降的趋势。根据地质、构造、水化学和同位素资料,建立了岷江断裂带深浅部流体耦合模型。该模型表明,岷江断裂带温泉水的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约为3.44~4.50 m,岷江断裂可作为地下水快速运移的通道。在这个系统中,地热水被地壳内部加热,断裂和裂隙作为运移通道,循环到地下1.17~2.67 km处,之后沿断裂和裂缝上升到地表。根据模型推测3He/4He比值异常低的原因为,岷江断裂带向下延伸收敛于30 km处的滑脱面,阻碍了幔源He的上涌。因此,研究岷江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对今后判断岷江断裂带未来中强地震的短临前兆流体异常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彧齐[5](2020)在《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思茅盆地是典型的红层广布的沉积盆地,地层富水性差,却有较多泉水(包括温泉、咸泉、盐泉)出露,其中部分泉水具有较大流量(>10 L/s),个别矿化度较高(10 g/L)的泉水沉积钙华。本文对盆地内13个泉水19个水样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探讨泉水的补给来源以及热量和盐分来源,通过研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钙华沉积条件揭示地下水循环中的溶滤和沉淀作用,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不同类型泉水的形成机理,对于阐明地下水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思茅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中、新生界红色地层,块状隆起区出露中生界和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13个泉水大体上沿无量山断裂的三支断裂分布。泉水温度为26.2-65.8℃。温泉属于中低温温泉,热量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均为部分平衡水或未成熟水。采用石英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51-120℃,估算的热水循环深度为1123-3443 m,冷水混入比例为56-94%。思茅盆地泉水的矿化度(TDS)为0.35-334.68 g/L,包括淡水泉(TDS<1 g/L)、微咸泉(1≤TDS<5 g/L)和盐咸泉(TDS≥5 g/L)。地下水在径流中经历了与蒸发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溶滤有关的水-岩相互作用。淡水泉的主要离子Ca2+、Mg2+和HCO3-来源于对碳酸盐岩的溶滤,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较高浓度的Na+和Cl-主要来源于对石盐的溶滤,Ca2+、Mg2+、HCO3-和SO42-主要来源于对碳酸盐岩和石膏、硬石膏等矿物的溶滤,K+可能来自对存在于石盐矿床中的钾石盐的溶滤。盆地泉水中稀土元素总浓度为0.055-6.682μg/L,稀土元素含量随地下水环境中p H和Eh的减小而升高,碳酸盐络合物是泉水中稀土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还存在硫酸盐形态和氯化物形态。矿化度较高的Cl-Na型温泉沉积钙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芒卡咸温泉矿化度达10 g/L,对其钙华沉积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10-0.95 atm)以及同离子效应是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的有利因素。钙华仅在YS2-2A处沉积,而在YS2-1和YS2-3处没有钙华沉积是因为其不具备形成较薄水流面的水动力条件。思茅盆地泉水的出露主要受断裂控制。泉水在附近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温泉在碳酸盐岩中径流,在深循环中被大地热流加热;咸温泉和盐温泉流经古近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红层,经历深循环至三叠系碳酸盐岩,获得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并溶滤地层中的石盐、石膏等;盐泉在红层中经历较浅的地下径流,溶滤大量的石盐矿物。最终,地下水沿断裂带或破碎带上升以温泉、盐咸泉的形式在地形低处出露地表。

拓明明[6](2020)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附近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特征及成因机制》文中认为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附近分布有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本文着重讨论该地区地下热水独特的分布和温泉出露特征,分析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探讨地下热水的成因机制,阐明背斜影响下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特点,有助于丰富地下热水分布和循环的认识,同时为重庆地区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由于受到近南北向背斜的强烈控制,重庆主城区附近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和中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热储地下热水的分布类型可以概括为“盆地-背斜出露”型,即该类型既有沉积盆地型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同时在背斜的影响下又表现出出露型的特征。天然温泉主要在高隆起背斜的核部和倾末端河流切割的碳酸盐岩裸露区地形低处出露,也可在背斜倾末端非碳酸盐岩区地形有利处穿透上覆砂岩盖层涌出地表。布置在背斜两翼揭露碳酸盐岩热储层的钻井也能开采地下热水(钻井温泉)。重庆主城区附近地下热水属于中低温(32.9-57℃),弱酸至弱碱性(pH值6.2-8.46)地下热水,TDS为1620-2929 mg/L,水化学类型为SO4-Ca型。层次聚类的方法将研究区地下热水分为为:高TDS、高Ca、SO4水;中等TDS、高Na、Cl水;低TDS、高HCO3水。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热储环境中主要发生膏岩的溶解,同时该溶解反应抑制了碳酸盐岩的溶解。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定量的证实上述发生的水-岩反应,结合邻区相同热储层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Cl-Na型,TDS为13.37 g/L),发现研究区地下热水正逐渐淡化,但还没达到以HCO3-Ca型为主的淡水阶段。SiO2地热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范围为56-98.7℃,平均值为75.8℃,并由此估算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循环深度为820-2419 m。多矿物饱和指数模拟的热储温度范围较大,利用固定铝方法重新模拟后得到的结果与地热温标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硅-焓混合方程和硅-焓图解法模拟地下热水中冷水的混合比例较大,平均值为0.79。重庆主城区附近地下热水在各背斜核部碳酸盐岩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沿背斜东、西两翼经历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径流,获得来自深处的热流加热后上升,汇集到背斜中部或倾末端河流切割地形低处,以温泉形式涌出地面。沿背斜构造存在3个地下水流动系统,即:浅循环系统(Ⅰ),地下水快速径流,出露HCO3-Ca型、低TDS常温泉;中间循环系统(Ⅱ),地下水径流路径变长,出露SO4-Ca型、TDS为2-3 g/L温泉;深循环系统(Ⅲ),地下水径流缓慢,出露Cl-Na型、高TDS温泉。

彭琪[7](2020)在《拉月隧道温泉成因机制及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东起成都、西至拉萨,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进藏“天路”。拟建拉月隧道是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的重要组成之一,该隧道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北部区域,靠近于着名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加之该区域属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热带,其地质构造与地热条件极为复杂。据现场调查,区内水热活动较活跃,在隧道进口端及沿线东南侧的河流两岸均有温泉出露,其水温介于18.5~91.5℃之间。此外,研究区测温钻孔特征也进一步揭示该区域属于地热异常区。因此,极有必要对隧道区域地下热水成因、隧道穿越段地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隧道工程热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本文首先以拉月隧道区内出露的温泉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分析其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并对各温泉的受控因素及形成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然后再以隧道穿越段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纵断面二维地温场数值模型,模拟隧道沿线地温分布特征,并对拉月隧道各段岩温进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1)拉月曲北岸的拉月温泉与排龙温泉主要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控制,迫龙藏布北岸的长青沸泉主要受通麦—通灯断裂控制,易贡藏布附近的甲中温泉和拍拍温泉主要受控于嘉黎—易贡藏布断裂。(2)研究区各温泉的氢氧同位素(δD—δ18O)特征表明,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为温泉的主要补给水源,其补给高程在4300~4600 m范围内,经硅—焓混合模型分析得知各温泉在上升运移途中存在浅层地下冷水混入,因此计算的补给区高程可能要比实际低。(3)利用SiO2地热温标和多矿物平衡图估算各泉点热储层温度,并采用地温梯度法估算其循环深度。其中拉月温泉热储温度在116.88~142.94℃范围内,其循环深度约4800 m;排龙温泉热储温度在131.92~156.35℃之间,其循环深度在5300 m左右;长青沸泉热储温度在150.61~162.29℃之间,其循环深度约为5500 m;甲中温泉热储温度在94.58~122.75℃范围内,其循环深度在4100 m左右;拍拍温泉热储温度在122.60~148.06℃之间,其循环深度约为5000 m。(4)研究区温泉演化模式: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过程所伴随的一系列活动产生的热量为综合热源,周围山区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沿断裂破碎带向深部运移,汲取深部热源热量形成高温热水,而后因受深部环境中温度、压力等条件影响,使其沿构造薄弱带(断裂、裂隙密集带)向上运移,在河流沟谷附近出露成泉。不同出露位置的温泉,其运移通道性质有所差异,由于围岩性质、水—岩作用程度、浅层地下水混入程度等方面差异,使得区内出露的各温泉点温度和水化学特征各不相同。(5)隧道纵断面地温场数值模型表明,拟建拉月隧道在部分段落存在热害问题,其可能遭遇热害的热源主要受控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模型预测隧道沿线岩温在10.44~81.93℃之间,其中Ⅴ级严重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42%,Ⅳ级较严重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7%,Ⅲ级中等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19%,Ⅱ级轻微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16%,Ⅰ级无热害段占隧道全长的16%。

欧浩[8](2019)在《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地热水中普遍存在氟含量超标的问题,高氟地热水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为查明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和氟的富集规律,本研究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氢氧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模拟手段,结合研究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内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研究地热水中氟的影响因素,地热水中氟的存在形式以及氟的富集过程。本研究为合理、有效地开发信宜廉江地区地热水资源提供科学背景和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地热水氟含量较高,最高达19.78mg/L,在空间分布上显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高氟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高温和偏碱性的水环境有利于氟的富集,Ca2+、Mg2+含量过高对氟有抑制作用,高氟地热水表现出富钠、贫钙镁、弱碱性的特点;水质分析结果发现,区内地热水富含氟和偏硅酸,表明地热水具有医疗用途,高氟含量又限制了地热水饮用方面用途;氢氧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地热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同时还受到当地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高氟地热水的循环路径较长;研究区内地热水中氟的存在形式有F-、CaF2、NaF、MgF2,主要以F-形式存在;水岩作用和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地热水中氟的主要来源,含钙矿物的溶解沉淀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地热水氟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

李鹭[9](2018)在《江西省宜春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宜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是江西省典型的中低温地热区之一。研究该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宜春地区10处温泉,通过野外调查及样品的分析测试,应用地热地球化学方法与Aquachem、Phreeqc等软件探讨了该区温泉资源的化学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并评价了热储温度。宜春地区水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地下热水均为中性或弱碱性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主要包括分布在宜春南部的大断裂附近的HCO3-Na型和HCO3-Ca型,出露在北部岩浆岩区的SO4-HCO3-Na型;大部分温泉封存时间长、变质程度较高。气体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温泉属于氮气型温泉。氢、氧及锶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宜春地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属降水与地壳中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深循环加热后上升出露而成。HCO3-Na型温泉及SO4-HCO3-Na型温泉补给高程约为900-1700m之间,HCO3-Ca型温泉补给高程相对较低,补给高程约为200-700m。出露于岩浆岩中的SO4-HCO3-Na型温泉14C年龄均大于6000a,远高于分布在断裂附近的HCO3-Na型温泉水(年龄2000a左右),这说明岩浆岩区热水补给路径相对较长,地下水径流缓慢。通过对比各地球化学温标计算结果,表明石英及玉髓温标计算所得的热储温度更符合该区地下热水深部热储的实际情况。HCO3-Na型温泉热储温度范围为80-100℃,HCO3-Ca型温泉热储温度范围为40-60℃,SO4-HCO3-Na型温泉热储温度范围为90-120℃。HCO3-Na型及SO4-HCO3-Na型热水循环深度大概为2000m,HCO3-Ca型温泉循环深度相对较浅,约1000m。宜春地区多处地下热水重金属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部分温泉的F及SiO2含量较高,有一定医疗价值,温泉的开发利用应注意地下热水的合理利用及温泉区的环境保护。

张智超[10](2017)在《赣南地区含氮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广泛分布着高温、中低温地热。相较于高温地热资源而言,中低温地热资源有着分布范围更广、区域面积更大,开发利用条件较高的特点。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的日趋短缺导致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量日益迫切,因而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而开展中低温地热资源中地下热水组分含量和分布特点以及演化特征和热水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基础性研究,对中低温地热系统的成因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赣南地区氮气型温泉水化学组分和氢氧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简要探讨了温泉水化学组分特征,计算了温泉的补给高程,海拔范围在840m-1100m之间。着重研究了氮气型温泉的较高pH值和硫酸盐、碳酸盐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使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2.15及数据库wateq4f.dat计算了热水中部分次生矿物饱和指数,探究了氮气型温泉与次生矿物组分(如碳酸盐,氟化物等)之间的平衡状态。初步探讨了温泉热水系统中存在强烈而持续的水-岩相互作用,但地下热水TDS仍较低的原因,即地下热水系统保持着‘沉淀-溶解’的相对动态平衡。计算并估算了温泉的热储温度。结果表明,氮气型温泉热储温度范围为80℃—120℃,温泉具有较大的热储深度,范围在2800m-4400m之间。最后,以研究区内水温最高的汝城热水温泉为典型特例,从“点”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赣南地区温泉成因模式。为江西省赣南地区含氮温泉和地热资源的未来规划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Gas isotopes and geochemistry of hot springs in Hengjing,Jiangxi Provi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as isotopes and geochemistry of hot springs in Hengjing,Jiangxi Province(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方法
    1.3 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1.4 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成果
第二章 地质概况和地震活动性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
        2.1.2 地层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2 地震活动性
第三章 温泉水样的采集及其测量方法
第四章 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 温泉水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结果
    4.2 温泉水来源
    4.3 水化学类型
    4.4 离子相关性分析
    4.5 温泉水化学反应程度
        4.5.1 水-岩平衡判定
        4.5.2 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计算
        4.5.3 微量元素分析
第五章 温泉水化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5.1 幸福温泉水地球化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5.2 南汀河断裂带水文地球化学变化与构造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样常量元素表
附表2 幸福温泉水样常量元素表
附表3 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样微量元素表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2)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资源类型及分布
        1.2.2 水文地球化学
        1.2.3 地热水成因
        1.2.4 研究区地热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断裂
        2.2.3 区域地层
        2.2.4 区域岩浆活动
        2.2.5 盆地演化
第三章 样品和实验
    3.1 样品
    3.2 实验
第四章 地热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化学组成
    4.2 同位素特征
    4.3 地下水化学组成成因分析
    4.4 热储温度估算
        4.4.1 地热温标
        4.4.2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4.4.3 热储温度计算
        4.4.4 混合比例计算
    4.5 地下水循环深度
第五章 地热田深部特征
    5.1 钻孔特征
    5.2 测井解释
    5.3 井温特征
    5.4 地下水运动方式
第六章 地热水成因
    6.1 地热水补给机制
        6.1.1 地热水补给来源
        6.1.2 地热水补给高程
        6.1.3 地热水年龄
    6.2 热源
        6.2.1 地温场特征
        6.2.2 热源
    6.3 地热水成因概念模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四川康定市榆林宫地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热研究现状
        1.2.2 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方法研究
        1.2.3 钙华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与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岩浆岩
        2.2.3 地质构造
    2.3 泉水基本特征
        2.3.1 龙头沟温泉(SC100-1)
        2.3.2 快爽温泉-1(SC100-2)
        2.3.3 快爽温泉-2(SC100-3)
        2.3.4 金家河坝温泉(SC100-4)
        2.3.5 灌顶温泉(SC100-5~SC100-8)
        2.3.6 自喷热水井(SC100-9A和 SC100-9B)
        2.3.7 自流热水孔(SC100-10)
    2.4 本章小结
3 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3.1 水样采集与测试
    3.2 水化学特征
        3.2.1 综合指标
        3.2.2 主要组分及水化学类型
        3.2.3 微量组分
        3.2.4 特征组分
    3.3 反向水化学模拟
        3.3.1 模拟参数的确定
        3.3.2 水化学特征分析
        3.3.3 模拟过程及结果
    3.4 稀土元素
    3.5 氢氧稳定同位素
        3.5.1 补给来源
        3.5.2 补给区高程
        3.5.3 补给区温度
    3.6 本章小结
4 钙华沉积
    4.1 沉积钙华的温泉特征
        4.1.1 综合指标
        4.1.2 离子浓度和当量比值
        4.1.3 矿物饱和指数
    4.2 温泉钙离子对浓度
    4.3 本章小结
5 泉水成因
    5.1 热储温度
    5.2 冷热水混合作用
    5.3 温泉成因分析
        5.3.1 热源
        5.3.2 水源
        5.3.3 导水通道
        5.3.4 热储
        5.3.5 成因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四川康定市榆林宫地区温泉水化学测试结果

(4)岷江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1.3 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成果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温泉水样气样的采集及其测量
    3.1 温泉水采样方法及测量方法
    3.2 温泉气采样方法及测量方法
第四章 岷江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温泉水温泉气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结果
    4.2 温泉水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水化学类型
        4.2.2 离子相关性分析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温泉水来源
        4.4.1 氢氧同位素特征
        4.4.2 热储温度
    4.5 岷江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4.5.1 温泉气体组分
        4.5.2 ~3He/~4He
        4.5.3 ~(87)Sr/~(86)Sr
        4.5.4 δ~(13)C_(CO2)
第五章 温泉水化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5.1 温泉水地球化学变化与九寨沟地震的关系
    5.2 岷江断裂带流体地球化学变化与构造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信息
    获奖情况
    参与会议情况
发表文章
参与项目

(5)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层地下水的研究
        1.2.2 泉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
        1.2.3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形成演化
        2.2.1 前奥陶纪基底构造阶段
        2.2.2 古生代地槽建造阶段
        2.2.3 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2.2.4 新生代山间盆地建造阶段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地热地质
        2.3.4 盐矿地质
    2.4 水文地质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泉水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1 泉水基本特征
    3.2 泉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3.2.1 研究区水样测试
        3.2.2 综合指标
    3.3 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3.1 补给来源
        3.3.2 补给区高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泉热储温度研究
    4.1 地下热储温度
        4.1.1 阳离子地热温标
        4.1.2 SiO_2地热温标
        4.1.3 流体-矿物平衡图解法
    4.2 冷热水混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和微量元素特征
    5.1 泉水主要离子来源
        5.1.1 石盐溶解
        5.1.2 碳酸盐和石膏溶解
        5.1.3 钾盐层及找钾预测
    5.2 微量元素
        5.2.1 氟元素(F)
        5.2.2 锶元素(Sr)
        5.2.3 硅元素(Si)
        5.2.4 锂元素(Li)
        5.2.5 铁元素(Fe)
    5.3 泉水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3.1 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5.3.2 稀土元素的无机形态
        5.3.3 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6.1 钙华沉积特征
    6.2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泉水的形成机制
    7.1 温泉循环模式
    7.2 咸温泉和盐温泉循环模式
    7.3 盐泉循环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附近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特征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资源及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研究
        1.2.2 同位素在地下热水中应用的研究
        1.2.3 地热系统中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
        1.2.4 地下热水热储温度的研究
        1.2.5 重庆地区地下热水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四川盆地基底
        2.2.2 盆地二级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2.2.3 研究区背斜构造
    2.3 地层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庆主城区附近地下热水分布及其出露特征
    3.1 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
    3.2 温泉的出露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主城区附近地下热水同位素特征
    4.1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4.2 地下热水起源
    4.3 氘过量参数
    4.4 地下热水年龄估算
    4.5 地下热水补给区高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主城区附近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1 水化学基本特征
    5.2 地下热水主要组分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2.1 多元统计
        5.2.2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3 微量组分特征
    5.4 浅层冷水水化学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热水成因机制
    6.1 热储温度
        6.1.1 SiO_2地热温标及循环深度
        6.1.2 多矿物饱和指数模拟
    6.2 冷热水混合模型
        6.2.1 硅-焓混合方程模拟混合比例
        6.2.2 硅-焓图解法估算混合比例
    6.3 研究区地下热水成因机制
        6.3.1 成因机制
        6.3.2 地下水流动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拉月隧道温泉成因机制及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化学及同位素方法
        1.2.2 深埋长隧道地热问题
        1.2.3 地温场数值模拟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
    2.4 研究区地热特征
        2.4.1 地热地质背景
        2.4.2 温泉出露及分布特征
第3章 研究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水样采集
    3.2 水化学特征
        3.2.1 常见组分分析
        3.2.2 特征组分分析
        3.2.3 元素比例特征分析
        3.2.4 水化学类型特征分析
    3.3 同位素特征
        3.3.1 补给水源
        3.3.2 补给区高程
    3.4 冷热水混合作用
        3.4.1 硅—焓方程法
        3.4.2 硅—焓图解法
        3.4.3 结果分析
第4章 研究区温泉成因分析
    4.1 热源及水源分析
    4.2 热储温度
    4.3 循环深度
    4.4 温泉成因模式
第5章 拉月隧道地温场数值模拟
    5.1 地温场基本概念
    5.2 热分析基本原理
        5.2.1 传热的基本方式
        5.2.2 热传导数学模型
    5.3 地温场数值模型
        5.3.1 建立地质模型
        5.3.2 边界设定及参数取值
        5.3.3 地温场数值模拟
        5.3.4 模型校验
        5.3.5 计算结果
    5.4 高温对隧道工程影响分析
        5.4.1 隧道高温热害分级
        5.4.2 高温热害对隧道建设的影响
        5.4.3 隧道高温热害处理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质条件
    2.3 深大断裂与地热水
    2.4 水文地质条件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3.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的选择
    3.2 样品的采集与保持
    3.3 样品的测试
4 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
    4.1 研究区水样的水化学特征
    4.2 地热水氟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4.3 地热水水质分析
    4.4 补给特征分析
    4.5 小结
5 高氟地热水富集规律
    5.1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2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3 氟富集规律的概念模型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江西省宜春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水文地球化学
        1.2.2 同位素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
        1.2.3 热储评价
        1.2.4 地球化学模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江西省地质背景
        2.1.2 宜春地区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热背景
3 宜春地区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1 样品的处理
        3.1.2 样品的分析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
        3.2.1 热水水化学组分分析
        3.2.2 热水水化学组分相关关系
        3.2.3 微量组分
        3.2.4 特征组分
        3.2.5 水化学类型
    3.3 元素比例系数
    3.4 冷热水混合作用
    3.5 宜春地区温泉灌溉用水的可行性评价
4 宜春地区温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气体采集与测试
    4.2 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5 宜春地区温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1.1 样品的采集
        5.1.2 样品的测试
    5.2 宜春地区温泉氢氧同位素特征
        5.2.1 补给来源
        5.2.2 补给区高程
    5.3 地下热水锶同位素特征
    5.4 地下热水碳同位素特征
        5.4.1 地下热水中碳的来源
        5.4.2 地下热水年龄
6 宜春地区温泉的热储评价
    6.1 热储温度评价的方法及其原理
        6.1.1 直接测量法
        6.1.2 地温梯度法
        6.1.3 地球化学温标法
    6.2 研究区温泉热储温度的评价
        6.2.1 Na-K-Mg三角图解法计算热储温度
        6.2.2 二氧化硅温标法计算热储温度
        6.2.3 多矿物平衡图解法估算热储温度
        6.2.4 不同方法所估算的热储温度对比分析
    6.3 热水循环深度计算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赣南地区含氮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地热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1.2.1 热水水源判定
        1.2.2 水岩相互作用
        1.2.3 热储温度的估算
        1.2.4 我国地下热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采用的方法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区域地质地热背景与地下热水分布
    2.1 区域地质地热背景
        2.1.1 江西省区域地质背景
        2.1.2 赣南地区区域地热背景
    2.2 江西省内地下热水分布概况
3 含氮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1 用于化学分析样品的前处理
        3.1.2 用于H,O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前处理
        3.1.3 测试分析方法
    3.2 含氮温泉的水化学特征
    3.3 氢氧同位素特征
        3.3.1 氢氧同位素研究
        3.3.2 补给高程计算
4 含氮温泉水岩平衡作用
    4.1 水岩作用概述
    4.2 氮气型温泉PH值与碳酸盐,硫酸盐矿物间的关系
    4.3 氮气型温泉中流体—矿物平衡研究
5 含氮温泉热储温度的评价
    5.1 热储温度评价的方法及其原理
        5.1.1 多矿物平衡图解法
        5.1.2 Na-K-Mg三角图解法
        5.1.3 地球化学温标计算法
    5.2 赣南地区温泉热储温度的评价
        5.2.1 热储温度的计算
        5.2.2 多矿物平衡法估算
        5.2.3 热储深度计算
6 含氮温泉成因模式初探
    6.1 自然地理环境
    6.2 地质背景
    6.3 温泉成因
        6.3.1 补给高程
        6.3.2 热源和热储盖层
        6.3.3 成因模式初探
7 总结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Gas isotopes and geochemistry of hot springs in Hengjing,Jiangxi Province(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南汀河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D]. 王万丽.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
  • [2]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D]. 韦祖宁. 兰州大学, 2021(09)
  • [3]四川康定市榆林宫地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陈柄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4]岷江断裂带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D]. 石宏宇.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0
  • [5]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张彧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附近盆地—背斜出露型地下热水特征及成因机制[D]. 拓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拉月隧道温泉成因机制及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D]. 彭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信宜廉江地区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D]. 欧浩. 暨南大学, 2019(05)
  • [9]江西省宜春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鹭.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10]赣南地区含氮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智超.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2)
江西横泾温泉气体同位素及地球化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