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酒精行业运营组织模式研究

燃料酒精行业运营组织模式研究

一、燃料酒精产业经营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贻杰[1](2017)在《高职教育涉农专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蓝图,必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进行总体设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学结合为抓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一个平台、两类基地、三根台柱、四个融入、五个对接,构建了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许惠[2](2016)在《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能源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型能源,是适应能源短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时代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能源。虽然我国的生物质能存储丰富,但目前因能源利用率低,还不足总量的1%,我们亟须针对生物质能供应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构建一种科学的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深入研究破解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瓶颈,以实现生物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质能龙头企业——天冠集团在生物质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等,从供应链的角度系统分析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问题的成因、供应链组织模式形成、治理机制与治理绩效,总结一套能够兼顾供应链组织主体利益、适用不同条件的结构与治理模式,为生物质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认为天冠集团目前现有的供应链组织模式有“企业+农户”、“企业+中间商+农户”、“企业+第三方企业+农户”、“企业+基地”等几种形式,但不论哪种供应链模式,天冠集团、中间商、农户这三个参与主体之间都是基于各自权益保障的考虑,都不会尽全力推进供应链的有效发展,所以发展创新供应链模式是必要的。而创新供应链模式发展存在较大困难,受到来自原料、参与主体、地域、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供应链组织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即发展以“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农户”模式为主,其他模式相辅,多条供应链并行合作的模式。同时生物质能各主体之间采用按职能划分方式的协调,运用集成化供应管理的思想辅以合同激励机制,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协同运作,保证供应链的最优化运行。通过对供应链模式创新的研究,既可以增补生物质能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丰富供应链管理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研究,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切实解决现有供应链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相关生物质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指导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生物质能龙头企业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找到生物质能产业供应链模式问题所在,并就相应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从供应链的视角去分析与解决生物质能产业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生物质能产业供应链组织间合作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对供应链组织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问题的深入研究来破解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瓶颈。

吕琛辰[3](2016)在《产业功能体的价值层链结构及其战略诊断评价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往对产业进行的诊断大都是采用价值链分析或者行业竞争环境的分析等常见的评价方式,诊断内容只包括了产业内部和行业环境的分析,且施诊对象一般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某些具体性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产业所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也逐渐增多,不再局限于产业内部与行业环境,还存在于与主产业相关的产业中。同时,现有的产业诊断评价研究,大都是以某个产业为例,围绕某一产业展开定性或定量分析,而没有形成普遍实用的产业诊断评价模型。因此,本文将企业价值功能体这一概念(梁戈夫2004年提出)延伸到产业领域,具体论述并分析了产业功能体的构建可能性、具体涵义、价值链结构及其战略诊断评价模型。本文在参阅大量已有的产业价值链、价值网以及企业价值功能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本文阐述且评述了以往的产业价值链与企业价值功能体相关研究现状,并发现了以往研究中尚未有深入研究的产业功能体这一研究方向;其次,提出了价值功能体在产业扩展的思路,及产业功能体的三维结构框架,即由产业价值主链、行业价值链以及相关产业价值链构成的三维体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建立产业功能体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再次,采用半定量化的方式,对产业功能体中的各个价值链及整体进行战略诊断评价研究;最后,以蔗糖产业为例,讨论了将蔗糖产业作为价值功能体下的战略性诊断评价。

董姝娜[4](2016)在《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以长吉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集聚与扩散是我国区域成长、区域差异形成、区域关系调整的重要方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率先集聚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带来我国其它地区发展机会剥夺问题的出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与一体化发展成为新时期宏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以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关注集聚与扩散的正外部性,而忽略集聚对外部地区发展的剥夺,转移与扩散对外部区域的破坏等负外部性问题。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散与一体化研究成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关系重构的“热点”领域。本文在传统集聚与扩散研究基础上,强调从区域发展正外部性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发达地区对外部区域的发展扩散效应,在西方区域发展扩散理论与实践借鉴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动力机制与模式,归纳总结我国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对我国区域整合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客观评价,其研究目的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逐步收敛,现代区域发展关系的重构,发达地区扩散对落后地区的拉动与支撑,为过度集聚发达地区的再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发展扩散理论研究成果和针对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现实背景,归纳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驱动机制与扩散模式,以长吉区域为例,分析长吉地区发展扩散与区域一体化现状特征,对长吉地区发展扩散与区域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由6章构成:第一章区域发展扩散的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部分从发展扩散概念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区域发展扩散理论形成背景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剖析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区域发展扩散与一体化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二章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心-外围理论、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学说、点轴理论与区域外部性理论等区域发展经典理论,阐述了这些基础理论与区域发展扩散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关系,为本论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我国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非平衡性的现实基础与主要表现,其次从我国发展扩散的必然性,城乡关系的转变,区域市场体系的完善,区域发展观念与文化的变化,区域发展政策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动力机制,再者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主要模式。第四章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分析。这一部分梳理了交易成本、贸易交流、市场竞争等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长期增长、产业集聚等现代区域一体化理论分析视角,介绍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联盟、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等我国区域一体化的经典案例,客观评价了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效果。第五章长吉区域发展与扩散系统分析。这一部分剖析了长吉区域形成发展的地域因素,阐述了长吉城市集聚与扩散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了长吉区域产业分布格局、城镇整体布局以及区域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评价了长吉区域对省域经济发展、吉林省中部城市群、长吉图开放区和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扩散效应。第六章长吉区域一体化整合与重构。这一部分从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必然性,东北亚国际合作、我国区域一体化、吉林省经济格局和长吉图国家战略等方面阐述了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形成背景,从产业整合格局、城镇整合、功能空间整合、基础设施整合、生态空间整合以及一体化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了长吉区域整合发展的未来格局。

段小燕[5](2016)在《中国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户融资难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农户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单个农户融资额度小、居住地分散、农业自然风险形成的特质性成本及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有限执行成本,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失灵;三是由于产权制度缺陷、法律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户缺乏银行能够接受的抵押品,无法通过提供有效抵押品来解决农村信贷市场的失灵问题;四是农村金融市场借贷以非生产性为主,与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生产性借贷为主相悖。其中以信息约束和抵押约束为主要原因,是破解农户融资难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信息约束和抵押约束条件下,如何借助信贷交易模式的创新,建立可行的授信管理机制和负债履约机制以防范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是解决农户融资难题的突破口。从国外成功的经验以及国内的一些实践来看,金融联结是破解以上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金融联结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以扩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本文主要研究以互联性交易为基础的金融联结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非正规金融机构为与农户经常打交道的本土化组织,借助本土化组织以一定的途径将农户的资金需求规模化、农户组织化,降低金融机构与农户的高交易成本;利用本土化组织在当地拥有的特有信息以及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交易信息,有效解决农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性金融联结保障资金流入农业生产领域的同时,根据农业生产项目进行抵押担保机制创新,并实现相关联结主体的信用捆绑,提升农户的信用,达到向农户扩展信贷服务的目的。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总结现有金融联结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金融联结解决农户融资问题的关键性问题:(1)在理论方面,金融联结的信用机理是怎样形成的?金融联结如何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联结能否缓解农户缺乏有效抵押品问题?金融联结能否突破传统信贷模式,进而扩大对农户的信贷服务?(2)实践中,农村金融联结的可行性模式有哪些?具体的运行机制如何?应用效果如何?在当前法律制度和信用体系不健全情况下,如何进行各项履约机制的安排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金融联结的机理、金融联结的模式、金融联结模式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村金融联结的参与主体、金融联结效果、金融联结风险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金融联结在保证正规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提供了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一个新思路,当前比较可行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为基于“产业合作+信用合作”基础上的互联性交易联结。这类金融联结借助与借款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接触,便于实施横向监督;银行通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交易信息、联结资金流的控制实现对乡村中介的低成本监督,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恶意赖帐等问题;借助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增加农户的期望收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抵押担保机制的创新,实现抵押替代;以见物不见钱的方式保障信贷资金专款专用,以团体贷款的模式增加了农户的可保证收入,解决了农户信贷的非生产性及特质性成本问题。(2)互联性交易金融联结模式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农业生产项目的盈利性、乡村中介的经营规模、农产品的异质性、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乡村中介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政府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项目的盈利性越强、乡村中介的经营规模越大、农产品的异质性越高、双方专用性资产投入越多、乡村中介与农户的合作程度越高、政府的扶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形成金融联结。(3)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联结主要有针对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两大类联结模式。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结主要围绕农业供应链相关主体,将其纳入金融联结,以市场和政府的力量推动金融联结的形成;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联结以政府力量为主导推动金融联结的形成。两类联结模式都依托农业生产项目,注重农户还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贫困农户的金融联结,农户能力的提升推动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转化,并保障稀缺的信贷资金传递到贫困农户,深入到扶贫体制的核心问题。(4)提高农户的金融联结行为与联结效果要充分考虑农户的个人特征与家庭特征,并提高农户对联结中介组织服务功能的认可度。因为对以专业合作社为联结中介的联结模式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户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联结行为正相关;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评价与农户联结行为呈反向关系;农户的种植面积、农业收入占比、社会资本以及对专业合作社的评价与联结行为及联结效果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户对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认可则是金融联结成功的关键所在。(5)互联性交易联结可有效降低农业信贷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产业化发展并引入保险机制降低农业产业特有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对农户、核心联结组织的授信准入、信用捆绑等授信管理机制实现贷前的有效甄别;以真实交易、抵押创新机制及利益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负债履约机制;以联结资金流的控制、物权质押风险控制、强化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有效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实现有效的贷前和贷后管理。(6)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的根本保障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的新阶段,农业特有的风险和盈利问题愈加明显,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村金融联结,单靠政府或农户难以应对,从农业的弱质性和政府职能出发,一方面政府应在政策支持、制度建设方面为金融联结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必要的财政投入奠定农业信贷资金风险管理的物质基础,将财政资金以利息补贴、担保补贴、保费补贴等形式注入金融联结,与农户、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金融联结的各类风险。

杨琴[6](2015)在《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如今,我国的木薯产业随着持续的推广,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广西这个极具特色的种植区域,因实力雄厚的木薯加工企业的参与,使得木薯产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广西木薯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2.37×105公顷,木薯干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本文在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木薯产业发展和良种繁育推广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案例实证和综合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为广西今后的木薯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广西木薯产业和“公司+农户”模式现状的调查。在查阅文献和调查广西木薯产业状况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农户”模式研究现状、制度特点和运行机制;二是广西木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公司+农户"这一模式在广西木薯良种繁育推广过程中的现状。2.广西木薯产业和“公司+农户”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通过对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以及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广西富岛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当前广西木薯良种繁育模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低、木薯新品种和新技术缺乏、公司和农户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等,使得公司与农户进行合约结合还是以各自的利益为主,这导致“公司+农户”这种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出现瓶颈,极大的制约了广西木薯产业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从机构、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功能效益上对“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进行全面的改善。3.广西木薯产业发展和“公司+农户”模式应对策略。通过研究调查,对“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运行机制水平以及功能和效益水平给出了应对策略,以提高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运行水平。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有效的风险分摊及约束机制来约束规范公司和农户的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可以自我执行的“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运行机制来保证“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的健康发展;三是合理分配产业链上的利益以保证“公司+农户”这一模式的功能和效益。总之,在“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中,公司和农户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任何做法只有在保证公司和农户在双赢的情况下才能使整个木薯产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张国晨[7](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安全与危机问题将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为了解决能源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加快开发建设新的可再生的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生物质能源是很具有发展空间的一种新型能源类型,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秸秆资源。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战略管理、产业链模式、能耗与排放测算和收集模式四个方面展开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的研究:1)以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为例,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条件;利用EFE矩阵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外部影响因素,采用IFE矩阵分析了该产业的内部条件,制定了该产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矩阵。最后从发展策略分析、重点策略和保障措施三方面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2)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的构建原则,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调查出内蒙古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构建产业链,从经济与技术联系、主导企业识别、运行效果三个角度对该产业链网进行评价,并进行案例分析。3)调查了内蒙古自治区秸秆生物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将生物质能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原料生产、原料收储运、生物质能源制取和产品运输与使用,对微藻制生物柴油、秸秆制燃料乙醇、秸秆制甲醇三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物进行测算,通过对各个阶段的能耗与排放分析,识别主要耗能阶段及造成能耗的原因,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测算依据。4)分析了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收集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装载费、燃油及与润滑油消耗费、维护费、员工工资、常规管理费用、折旧费六部分组成,描述了该六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并以某企业为例,分析其秸秆运输成本。制定了生物质资源收集网络模式,采用重心法进行收集点的选址,并进行案例分析。

安珍珍[8](2010)在《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基础,石化资源的匮乏,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调整和突破,这给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生物质能产业实践活动,学术界对于生物质能产业链的研究也便应运而生。本文以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为研究对象,与一般生物质能产业链相比,该产业链中包含了多个生物质能产品生产系统,集成性高。因此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生物质能几个热门产业,即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以及生物甲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本文从自然环境、物资环境、社会环境、制度和政策等四个方面阐述了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形成条件;并以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业理论为基础,对A集团产业链的结构及特性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又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环向耦合的角度,针对集团生物质能生态产业链网络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投入产出法是一种对经济系统结构进行概化的常用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生物质能产业链进行物质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三个侧面对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即产业链中各系统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识别及产业链整体运行质量。在该定量分析过程中,把物质流分析方法与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发展研究物质流投入产出表,这在产业层面上对生物质能产业链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兰肇华[9](2009)在《生物燃料发展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保证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的能源供给,保证人们生存与健康的足够粮食和洁净环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面对国际能源安全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得到世界各国空前的关注,发展生物燃料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能源政策的一个导向。在生物燃料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其发展所可能带来的影响也表现了极大关注。一方面,生物燃料的发展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生物燃料发展将可能占用大量耕地,耗费许多水资源,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并带动世界各国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富人的能源需求将会掠夺穷人的食物需求从而带来社会公平问题。因此,如何平衡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世界生物燃料发展总体态势和特征基础上,着重概述了全球主要生物燃料生产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巴西和中国的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和使用现状,比较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生物燃料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分析了欧盟、中国和美国的生物燃料发展潜力。(2)构建了石油价格、生物燃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相关性框架模型以及生物燃料市场和畜牧市场的相互影响机制框架模型。指出畜牧产品价格可能因生物燃料发展引起投入成本上升而提高,也可能由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副产品玉米蛋白饲料供给的增多而下降,此外,畜牧市场需求的减少会使生物燃料副产品价格下降,降低生物燃料生产利润,从而限制生物燃料行业的扩张。(3)结合国外学者的一些实证分析结果揭示了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贸易、土地利用结构、居民经济福利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能源结构和环境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预测了未来生物燃料发展给全球带来的影响。(4)构建了土地使用对农产品供给影响的理论模型和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影响的理论模型,运用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分析方法分析了生物燃料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受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下,生物燃料的发展将会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居民经济福利。因此,我国应走以非粮为主的生物燃料发展路径,还应在不增加粮食原料消费的前提下,挖掘粮食燃料生产的内部生产潜力,提高产出和使用效率。(5)从生物燃料产业角度,分析了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存在的原料、技术和市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原料多样化、产业市场化、技术标准化以及合理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这四个对策;构建了生物燃料纵向一体化的混合型产业组织模式,并指出该产业组织模式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价值,降低生产和原料成本,保护环境以及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增长。

张剑[10](2009)在《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成为了制约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为了缓解这两重危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清洁的、可再生的替代能源。生物燃料既能替代一部分石化能源,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净化空气,因而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也成为了全球许多国家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我国对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也很重视,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我国的生物燃料企业大都处于起步期,普遍存在原料成本过高、原料结构单一、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副产品回收利用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物燃料企业成本结构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企业的原料成本。其次,对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包括企业使用的原料选择、企业的规模选择、企业建厂的地址选择、企业组织模式选择和企业内部运作模式选择。最后,对我国生物燃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并针对燃料乙醇企业和生物柴油企业发展的不同特征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对国外生物燃料企业的规模和产量等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对燃料乙醇企业和生物柴油企业的原料成本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了燃料乙醇企业和生物柴油企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原料战略,为企业进行原料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2.根据燃料乙醇企业和生物柴油企业的不同特征分别进行了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创新的提出了生物燃料企业的组织模式,“农户+原料种植基地+生物燃料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物流企业(+副产品加工企业)+生物燃料调配企业”的模式。3.对生物燃料的整体行业提出了政策建议,又针对燃料乙醇企业和生物柴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行业政策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燃料酒精产业经营组织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料酒精产业经营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教育涉农专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1 一个平台——工学结合
    1.2 两类基地——“厂中校”、“校中厂”
    1.3 三根台柱——学校、行业、企业
    1.4 四个融入
        1.4.1 岗位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1.4.2 企业骨干融入教学团队。
        1.4.3 生产企业融入校内实训基地。
        1.4.4 预就业融入毕业综合实践。
    1.5 五个对接
        1.5.1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
        1.5.2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1.5.3 教学安排与企业需要对接。
        1.5.4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 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2.4“学、训、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5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6 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各具专业特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举例
    3.1 园艺技术专业“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3.2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三阶梯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2)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受阻
        1.1.2 生物质能原料供应形势复杂
        1.1.3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发展受阻于供应链
        1.1.4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
        1.2.3 简短述评
    1.3 拟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发展概况
    2.1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事业部发展背景
    2.2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趋势
        2.2.1 发展现状
        2.2.2 发展趋势
    2.3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发展存在问题
        2.3.1 与粮争地
        2.3.2 生产成本过高
        2.3.3 资金来源单一、薄弱
3.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
    3.1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现有供应链组织模式
        3.1.1“企业+农户”模式
        3.1.2“企业+中间商”模式
        3.1.3“企业+基地”模式
        3.1.4“企业+企业”模式
        3.1.5 其他模式
    3.2 天冠集团现有模式运行的不足
        3.2.1 原料供应困难,成本较高
        3.2.2 供应链模式不成熟
        3.2.3 供应链结构不健全
        3.2.4 政府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弱
    3.3 天冠集团供应链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3.3.1 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
        3.3.2 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4.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创新面临的困难
    4.1 来自原料的困难
        4.1.1 生物质能原料成本比较高
        4.1.2 生物质原料有效供给量不足
        4.1.3 生物质原料有效供给不稳定
        4.1.4 生物质原料质量不能保证
    4.2 来自参与主体的困难
        4.2.1 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
        4.2.2 中心企业影响力不足
        4.2.3 中间商不好监管
        4.2.4 政府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4.3 来自区域条件的困难
        4.3.1 土地资源比较匮乏
        4.3.2 资源分散运输难
        4.3.3 运输成本较高
    4.4 来自利益调整的困难
        4.4.1 利益调整难
        4.4.2 部分主体违规现象突出
5.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5.1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创新的路径
        5.1.1 原料扩展路径
        5.1.2 技术创新路径
        5.1.3 政府政策供给路径
    5.2 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创新的对策
        5.2.1 开展多条供应链并行合作模式
        5.2.2 构建新的供应链内部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模式
        5.2.3 加强供应链内部系统集成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3)产业功能体的价值层链结构及其战略诊断评价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
    2.1 价值链研究综述
        2.1.1 价值链一般研究综述
        2.1.2 价值链战略意义研究综述
        2.1.3 价值链评价诊断研究综述
    2.2 产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2.2.1 产业链
        2.2.2 产业价值链定义
        2.2.3 产业价值链属性
        2.2.4 产业价值链的战略功能及其评价
    2.3 价值功能体研究综述
        2.3.1 价值网相关研究
        2.3.2 价值功能体相关研究
    2.4 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章 产业价值功能体中的价值链结构
    3.1 企业价值功能体假设及其在产业的扩展
        3.1.1 企业价值功能体假设及价值链结构
        3.1.2 价值功能体在产业扩展的思路
    3.2 产业价值功能体的结构框架
        3.2.1 产业价值功能体三维结构
        3.2.2 产业价值功能体中的主价值链
        3.2.3 产业价值功能体中的行业价值链
        3.2.4 产业价值功能体中的相关产业价值链
    3.3 构建产业价值功能体的意义
        3.3.1 提出了新的产业评价模式及方法
        3.3.2 形成关联产业与主产业的价值联系
        3.3.3 增加了产业诊断评价的战略功能维度
        3.3.4 获得恰当的产业定位
第四章 产业功能体的战略诊断评价功能
    4.1 产业功能体中主产业链的诊断评价
        4.1.1 现有产业及企业的战略价值
        4.1.2 主产业链的战略诊断评价
    4.2 产业功能中体行业链的诊断评价
        4.2.1 行业环境的战略价值
        4.2.2 行业链的战略诊断与评价
    4.3 产业功能体中相关链的诊断评价
        4.3.1 相关产业链的战略价值
        4.3.2 相关产业链的战略诊断与评价
    4.4 产业功能体的综合诊断评价
        4.4.1 产业功能体的战略诊断评价模型
        4.4.2 平行截面下的产业功能体战略诊断评价模型
第五章 案例研究:蔗糖产业VFB下战略性诊断评价的尝试
    5.1 蔗糖业传统产业链诊断的一般形式和效果
        5.1.1 蔗糖业传统产业链诊断的一般形式
        5.1.2 蔗糖业传统产业链诊断评价的效果
    5.2 蔗糖产业的价值功能体及价值链构成
        5.2.1 蔗糖产业的主价值链
        5.2.2 蔗糖产业的行业链
        5.2.3 蔗糖产业的相关产业链
        5.2.4 蔗糖产业价值功能体的战略性诊断评价
    5.3 蔗糖业由相关产业链导致的多价值主链结构
        5.3.1 蔗糖业多产业主链构建的可能性
        5.3.2 蔗糖-能源双产业主链结构
        5.3.3 蔗糖-饲料双产业主链的结构
        5.3.4 蔗糖-能源-饲料三产业主链的结构
    5.4 多产业主链结构对蔗糖业诊断评价的战略意义
        5.4.1 蔗糖-能源双产业主链诊断评价的战略意义
        5.4.2 蔗糖-饲料双产业主链诊断评价的战略意义
        5.4.3 糖业-能源-饲料三产业主链诊断评价的战略意义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不足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4)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以长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依据
    二、论文的主要概念解析
    三、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四、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章 区域发展扩散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梳理
        一、区域外部性研究
        二、扩散效应研究
        三、扩散模型研究
    第二节 我国研究成果的审视
        一、扩散主体研究
        二、扩散环境研究
        三、扩散方式研究
        四、扩散调控研究
第二章 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心—外围理论
        一、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第二节 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一、极化—涓滴效应的内涵
        二、极化—涓滴效应展的评价
    第三节 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的学术基础
        二、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形成
        三、区域增长极的空间效应
    第四节 梯度推移学说
        一、梯度推移学说的内涵
        二、梯度推移学说的评价
    第五节 点轴理论
        一、点轴理论的理论内涵
        二、点轴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第六节 区域外部性理论
        一、区域外部性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外部性的形成条件与作用特征
        三、本文对区域外部性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我国区域发展扩散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平衡
        一、资源禀赋与环境的差异性
        二、产业发展与结构的差异性
        三、区域城镇化的不平衡性
        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
        五、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第二节 区域发展扩散的动力机制
        一、发达地区过度集聚与扩散需求
        二、城乡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转变
        三、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四、区域交通联系的支撑
        五、区域政策体系的引导
    第三节 区域发展扩散的空间模式
        一、中心—外围的圈层扩散
        二、交通引导的轴带扩散
        三、跳跃式组团扩散
        四、低密度连续蔓延扩散
第四章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传统理论分析框架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贸易交流理论
        三、市场竞争理论
    第二节 现代理论分析的视角
        一、直接投资效应
        二、规模经济效应
        三、长期增长效应
        四、产业集聚效应
    第三节 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二、厦泉漳城市联盟
        三、京津冀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
        四、长三角城市群整合发展
    第四节 我国区域一体化实践的评价
        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差异性
        三、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阶段性
        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制度限制性
        五、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客观必然性
第五章 长吉区域发展与扩散系统分析
    第一节 长吉区域形成发展的地域因素
        一、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
        二、历史基础与时空关联
        三、产业发展差异与互补
        四、城市功能差异与联系
    第二节 长吉城市单体发展的集聚与扩散
        一、长吉二市的集聚发展分析
        二、长吉二市的扩散发展分析
    第三节 长吉区域的形成发展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二、区域人口与城镇整体布局
    第四节 长吉区域发展扩散效应
        一、长吉区域与吉林省域经济发展
        二、长吉区域与吉林中部城市群发展
        三、长吉区域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四、长吉区域与哈长城市群发展
第六章 长吉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空间重构
    第一节 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区域背景
        一、东北亚国际合作区位优越
        二、我国区域一体化格局逐渐成型
        三、吉林省经济空间格局亟需协调
        四、“长吉图”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
    第二节 长吉区域产业整合格局
        一、产业体系的构建
        二、产业空间的整合
        三、产业部门的融合
        四、产业发展的创新
    第三节 长吉区域城镇整合与一体化
        一、区域城镇等级体系的调整
        二、区域城镇职能结构的转变
        三、区域城镇空间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长吉区域功能空间的整合
        一、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
        二、重点功能空间的发展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
    第五节 长吉区域基础设施的整合
        一、综合性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
        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三、区域市政设施的整合
        四、提升区域信息功能
    第六节 长吉区域生态空间的整合
        一、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价
        二、区域生态空间的整合
        三、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
    第七节 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一、政府管理调控的创新
        二、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
        三、区域协调机制的创新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国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金融联结
        1.2.2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1.2.3 农户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所用的理论与方法
        1.5.1 研究所用的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6.1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1.6.2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关于中国农户贷款问题的文献回顾
        2.1.1 基于农户视角研究的文献综述
        2.1.2 基于农业视角研究的文献综述
        2.1.3 基于农村金融市场视角研究的文献综述
        2.1.4 讨论与结论
    2.2 国外学者关于金融联结的文献综述
        2.2.1 金融联结机理的文献综述
        2.2.2 金融联结形式的文献综述
        2.2.3 金融联结效果的文献综述
        2.2.4 金融联结风险控制的文献综述
    2.3 国内学者关于金融联结的文献综述
        2.3.1 金融联结机理的文献综述
        2.3.2 金融联结形式的文献综述
        2.3.3 金融联结效果的文献综述
        2.3.4 金融联结风险控制的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研究的归纳与评述
        2.4.1 研究的进展
        2.4.2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机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3.1 金融联结问题的提出
    3.2 金融联结的机理
        3.2.1 金融联结与信息不对称
        3.2.2 金融联结与抵押担保
        3.2.3 金融联结与特质性成本
        3.2.4 讨论与结论
    3.3 金融联结模式的理论分析
        3.3.1 基于正规金融机构视角的分析
        3.3.2 基于乡村中介视角的分析
        3.3.3 基于农户视角的分析
    3.4 金融联结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3.4.1 基于乡村中介视角的分析
        3.4.2 基于农户视角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的参与主体分析
    4.1 正规金融机构的选择及分析
        4.1.1 农村正规金融服务整体现状分析
        4.1.2 主要涉农正规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业务分析
        4.1.3 讨论与结论
    4.2 乡村中介的选择及分析
    4.3 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联结模式的案例分析
        4.3.1 农业供应链上生产者主导的金融联结模式案例
        4.3.2 农业供应链上购买方主导的金融联结模式案例
        4.3.3 协调组织推动型金融联结模式案例
    4.4 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联结模式的案例分析
        4.4.1 甘肃省“农行+扶贫办+双联干部+贫困农户”模式
        4.4.2 宁夏自治区“银行信贷+农民互助资金社+农户”模式
    4.5 金融联结案例的比较与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的效果分析—— 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联结中介为例
    5.1 专业合作社作为联结信用载体的基础
        5.1.1 专业合作社信贷交易的治理结构
        5.1.2 专业合作社作为信用载体的政策保障
        5.1.3 专业合作社作为信用载体的担保优势
    5.2 评价金融联结效果的原则
        5.2.1 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改善
        5.2.2 正规金融机构财务的可持续性
        5.2.3 金融联结的社会功能
    5.3 农户行为与金融联结效果的关系分析
    5.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金融联结效果分析
        5.4.1 结构方程的原理思想
        5.4.2 文献回顾、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5.4.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5 参与联结的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5.5 专业合作社对提高金融联结效果的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的风险分析
    6.1 农村金融联结的风险形成及传递机理分析
    6.2 农业风险防范
        6.2.1 农产品市场风险控制
        6.2.2 农业生产风险的防范
    6.3 乡村中介违约风险防范
        6.3.1 乡村中介的准入选择
        6.3.2 乡村中介的担保机制
        6.3.3 乡村中介的利益保障机制
    6.4 农户违约风险防范
        6.4.1 农户准入选择
        6.4.2 农户的抵押担保机制
        6.4.3 农户的利益保障机制
    6.5 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风险防范
    6.6 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6.6.1 联结资金流的控制
        6.6.2 物权质押风险控制
        6.6.3 人为操作风险控制
        6.6.4 强化银行的信息平台建设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司+农户”模式
        1.1.2 国内木薯种植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公司+农户”模式经营现状
        1.2.2 我国的“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现状
    1.3 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现状
        1.3.1 广西木薯产业现状
        1.3.2 广西开展木薯良种繁育推广的重要性
    1.4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查阅
    2.2 实地调研
    2.3 案例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应用
        3.1.1 实例一: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2 实例二: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
        3.1.3 实例三: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广西富岛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3.2 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3.2.1 广西发展木薯产业的优势
        3.2.2 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3.3 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应对策略
        3.3.1 建立完善的“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组织机构和制度
        3.3.2 提高“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的运行机制水平
        3.3.3 促进“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的功能和效益
4 讨论
    4.1 “公司+农户”模式分类及特征探讨
    4.2 “公司+农户”模式的运行机制的探讨
    4.3 “公司+农户”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物质能源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战略管理研究
    2.1 生物质能源及战略相关理论介绍
        2.1.1 生物质能源介绍
        2.1.2 产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介绍
    2.2 战略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行业环境分析
        2.2.3 内部条件分析
    2.3 战略要素评价
        2.3.1 EFE 矩阵分析
        2.3.2 IFE 矩阵分析
        2.3.3 SWOT 分析
    2.4 战略规划
        2.4.1 发展策略分析
        2.4.2 战略发展重点策略-秸秆生物质产业链的延伸
        2.4.3 战略发展保障措施
    2.5 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的构建与评价
    3.1 相关理论分析
        3.1.1 产业链相关理论
        3.1.2 产业链的构建原则
        3.1.3 投入产出评价法
    3.2 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的构建
        3.2.1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3.2.2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分析
        3.2.3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网的构建
    3.3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链评价
        3.3.1 评价框架
        3.3.2 产业链内的经济与技术联系分析
        3.3.3 识别主导企业
        3.3.4 产业链的运行效果分析
    3.4 案例分析
        3.4.1 案例介绍及投入产出表
        3.4.2 产业链内的经济与技术联系分析
        3.4.3 主导企业的识别
        3.4.4 产业链的运行效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产品能耗与排放测算和资源的收集模式分析
    4.1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
        4.1.1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资源分布分析
        4.1.2 内蒙古自治区秸秆生物质资源分布分析
    4.2 生物质能产品生命周期内能耗与排放测算
        4.2.1 生物质能产品生产系统分析
        4.2.2 微藻制生物柴油的能耗和排放测算
        4.2.3 秸秆制燃料乙醇的能耗和排放测算
        4.2.4 秸秆制甲醇的能耗和排放测算
    4.3 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收集运输成本分析
        4.3.1 收集运输成本的构成
        4.3.2 收集运输成本测算
        4.3.3 运输成本案例分析
    4.4 秸秆生物质资源收集网络的构建
        4.4.1 收集网络的模式
        4.4.2 基于重心法的收集点选址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1.2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
    1.2 生物质能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生物质能产业实践现状
        1.3.1 生物质发电
        1.3.2 燃料乙醇
        1.3.3 生物柴油
        1.3.4 生物甲醇
    1.4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质能产业链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工业生态学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本质
        2.2.2 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
        2.2.3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2.3 生态产业链网络理论
    2.4 物质流分析与投入产出法
        2.4.1 物质流分析理论
        2.4.2 物质流分析中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第三章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结构及特性研究
    3.1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形成的外部条件
        3.1.1 自然环境
        3.1.2 物资环境
        3.1.3 社会环境与政策条件
    3.2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结构解析
        3.2.1 集团企业链解析
        3.2.2 集团产品链解析
        3.2.3 集团生产链解析
        3.2.4 集团技术链解析
    3.3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特性
        3.3.1 “生态产业链”特性
        3.3.2 循环经济特性
        3.3.3 产业链网状结构特性
    3.4 进一步构建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状耦合的建议
        3.4.1 燃料乙醇产业链向上延伸
        3.4.2 生物甲醇进一步制备生物汽油
        3.4.3 进一步发挥环处系统的集成功能
        3.4.4 构建废气C0_2 生态产业链
第四章 基于投入产出发的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评价
    4.1 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4.1.1 投入产出法评价模型
        4.1.2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
    4.2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评价实施与分析
        4.2.1 A集团实物型投入产出分析
        4.2.2 A集团价值型投入产出分析
        4.2.3 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评价指标计算
    4.3 对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评价结果分析
        4.3.1 链中主导企业的识别
        4.3.2 链中经济技术联系识别
        4.3.3 产业链经济运行质量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生物燃料发展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生物燃料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理论
    2.1 生物燃料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两种主要生物燃料产品——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
    2.3 生物燃料的发展动因
    2.4 生物燃料的生产转化途径和国内外生产技术
    2.5 生物燃料的原料和成本比较
    2.6 发展生物燃料的优势和风险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生物燃料发展现状分析
    3.1 全球生物燃料发展的总体态势
    3.2 全球主要国家生物燃料生产和使用现状
    3.3 全球主要国家生物燃料发展目标与政策比较分析
    3.4 全球主要国家生物燃料发展潜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燃料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4.1 生物燃料市场、农产品市场与石油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4.2 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分析
    4.3 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4.4 生物燃料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分析
    4.5 生物燃料发展对居民经济福利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4.6 生物燃料发展对能源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燃料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模型构建
    5.2 实证分析
    5.3 方案设计和情景模拟
    5.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对策和产业组织模式选择
    6.1 我国生物乙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2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3 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组织模式选择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10)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生物燃料产业研究综述
        1.2.2 企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定义及分类
    2.2 发展生物燃料的优势与风险
    2.3 农业加工企业的组织模式
    2.4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现状
    3.1 国外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3.1.1 国外燃料乙醇企业发展现状
        3.1.2 国外生物柴油企业发展现状
        3.1.3 国外生物燃料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2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的发展现状
        3.2.1 我国燃料乙醇企业发展现状
        3.2.2 我国生物柴油企业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模式选择
    4.1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的原料选择
        4.1.1 我国燃料乙醇企业的原料选择
        4.1.2 我国生物柴油企业的原料选择
    4.2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的有效规模选择
        4.2.1 燃料乙醇企业规模选择
        4.2.2 生物柴油企业规模选择
    4.3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的地址选择
    4.4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的组织模式
    4.5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的运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燃料乙醇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1 加紧对原料和生产技术的研究,降低企业成本
        5.1.2 逐步减少优惠政策,适度放开市场,构建有效竞争格局
    5.2 生物柴油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2.1 关闭小规模企业,避免资源浪费
        5.2.2 严格质量监控,统一销售渠道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燃料酒精产业经营组织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教育涉农专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蒋贻杰.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2]天冠集团生物质能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D]. 许惠.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3]产业功能体的价值层链结构及其战略诊断评价功能研究[D]. 吕琛辰. 广西大学, 2016(02)
  • [4]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以长吉地区为例[D]. 董姝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5]中国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研究[D]. 段小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6]广西“公司+农户”木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研究[D]. 杨琴. 广西大学, 2015(02)
  • [7]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模式研究[D]. 张国晨. 天津大学, 2012(05)
  • [8]A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分析与评价[D]. 安珍珍. 天津大学, 2010(02)
  • [9]生物燃料发展及其影响研究[D]. 兰肇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2)
  • [10]我国生物燃料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D]. 张剑.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燃料酒精行业运营组织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