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发展和创造个性

专注于发展和创造个性

一、着力发展 创造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谢慧连[1](2021)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对策研究 ——以赣州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瑶瑶[2](2020)在《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创造力作为社会的重要经济资本,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青少年竞争所必须掌握的主导能力。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丰富,但针对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大多采用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直接作用于教育视野下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缺少对小学生创造力的系统论述,在内涵及结构上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小学生的创造力该如何评估,小学生的创造力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创造力及其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采用《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问卷》进行初测调查,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检验,以此作为测量工具,选取延吉市某小学700名小学中高段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描述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以年级为横轴,描绘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随年级发展现状,并通过研究归纳出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征;描述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因素的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描述影响因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找出小学生创造力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成因,进而从影响因素角度提出提升小学生创造力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对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四条结论: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三到五年级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创造力发展具有依附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阶段性的特征;小学生创造力在家庭因素中受自主支持因素的显着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在学校因素中受班级自主、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的显着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四条建议:开设专门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发展创造型校园文化环境;抓住创造力发展在三到五年级的关键期,激发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把握好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均衡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把握好小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创设开放型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及同伴关系;家长应对孩子采取支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自主支持水平。

潘志伟[3](2020)在《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话教学是教师引导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为重点的写话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们不断实践探索的话题。但在写话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写话教学过于形式化、学生写话兴趣不高、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的形式和技巧从事教育的一种方法。实践中,教育戏剧与写话教学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注重从学生自身经验出发,强调多元化、个性化表达,力求真情实感的抒发。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师写话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写话兴趣,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本研究深入教育戏剧教学现场,一线教师Z教师为实践者,笔者作为研究者与Z教师的合作者,以Z教师执教X班的写话教学为研究对象,采取行动研究范式,辅以访谈法、观察法等分析该教师在写话教学中设计与实施教育戏剧的情形和个人省思,试图梳理可用的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策略,为小学教师优化写话教学方法提供借鉴。具体而言,本研究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有何意义?如何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中?本文首先剖析了当前写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意义。其次,通过追踪一位一线教师的教育戏剧实施行动,深入了解她在实施教育戏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改进实践的举措,通过描绘真实的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实施原貌,以写话需求确认阶段、写话教学设计阶段、写话教学实施与改进阶段来分析本次行动研究。在写话需求确认阶段,通过进入教学现场,了解学生现有写话情况与对教育戏剧的认知情况,确认“提升写话内驱力、建构语言层次、抓住重点写话”的需求;在写话教学设计阶段,通过确定写话教学目标、挖掘教育戏剧元素,用“以戏剧魅力让学生爱上写话、以剧本创作提升语言层次、以戏剧冲突抓住写话重点”的三大理念制定写话教学总计划。在写话教学实施与改进阶段,忠实记录教育戏剧实施之情形,通过空间的调整与改变、合作学习单的设计、课堂秩序调控等方面进行持续修正与调整,并以两轮行动研究案例窥探写话问题是如何在行动研究中解决的。最后从两方面得出研究结果与反思:在学生表现与改变方面,学生产生了兴趣之变、行为之变与表达之变。具体而言,教育戏剧在提升写话内驱力方面有显着效果,教育戏剧调动了学生的表现力以及教育戏剧提升了学生的写话层次。在教师省思与成长方面,教师产生了由保守到开放的理念之变与由高控到低控的行动之变。同时,研究者就一线教师应用教育戏剧时可能面临的教学环节设计、教育戏剧与写话教学如何融合等问题,归纳出可用的教学策略,包括抓住戏剧元素制定教学目标、抓住戏剧冲突建构文字内容、抓住戏剧过程指导写话练习、立足写话要求创建适度评价。期以真实教育戏剧案例为教师开展写话教学提供参考,并提出对教师自身、学校与后续研究的建议。

杨阳[4](2020)在《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加深,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更加举足轻重,逐渐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战略。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如何科学的安排好企业人才招聘,引进优秀人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金融行业的新秀,近几年融资租赁行业整体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企业数量均实现快速发展,但存在发展过快,管理未能跟进的现象。如何有效的改进人员招聘体系,尤其是基层员工的招聘体系,是摆在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现实问题。K公司是一家成立仅十年的“年轻”公司,现在也处于快速发展、资产规模稳步增加的阶段。但由于受制于作为央企大股东的某些体制影响,在基层员工招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为提升K公司在基层员工招聘方面的能力,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源招聘人岗匹配、价值工程等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归纳分析方法,分析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的现状及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招聘规划欠缺、信息不对称、缺少背景调查、招聘渠道狭窄、招聘方式缺乏创新、招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招聘的工作效果,成为公司招聘工作顺利开展的阻碍。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详细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实际状况的包括招聘规划、招聘渠道选择、招聘流程设计、招聘效果评估四个方面的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包含,并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和工作方法:制定招聘计划、明确岗位需求、规范岗位职责说明书、拓宽招聘渠道、创新招聘合作模式、完善面试选拔流程、规范招聘标准、做好招聘效果的定性与定量评估。为保障招聘体系的顺利有效实施,文章提出从理念保障、文化保障、制度保障和人员保障四个方面采取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完善招聘资金预算制度、完善培训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和晋升制度、增加招聘团队专业性、寻求公司领导层的重视以及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改善公司在基层员工招聘方面的不足,增进基层员工招聘效果,提升招聘质量,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同时,为融资租赁行业内其他企业优化招聘体系提供参考和助力。

江美慧[5](2020)在《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体特征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建设,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设,它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1]”研究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优秀品质和个体特征以及成长规律,是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新时代我国社会需要的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以便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的产生、进步和发展其灵魂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引领发展、释放活力的需要。创新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与其他类型的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独特品质特征。即有着独特的内涵、思维方式、意识信念和知识结构等。本文以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体特征为主线,分四个部分探讨研究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体特征,为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绪论,系统地阐述了科技创新人才个体特征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深刻地论述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实质,指出科技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追求创造、实质是推陈出新。第三部分,全面论证了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体品质特征,提出了科技创新人才应具备和养成的优秀品质特征,即应具备强烈的好奇心、科学的探索兴趣、明确的追求目标、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观察力以及勤奋思考和坚定的自信心。第四部分,阐释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提出要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要建立多元化激励、考核评价体系的方法,以达到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及核心资源,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必定呼唤科技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坚持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的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方针。可见,科技创新人才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实际上我国强调创新驱动其实质就是人才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驱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其核心的、根本的、关键的问题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问题。只有拥有品格优秀的一流科技创新人才,才能创造出一流的科技成果,赢得科技创新的主动权。

刘洪翔[6](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陈少霞[7](2019)在《基于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文章通过述评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和思路,作用点主要放在"外部激励"方面,多是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环境与平台。但较少着力于开发学生内在源动力。为此,该文从内部动力层面思考,尝试构建基于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梁宇靖[8](2019)在《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重过程和实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STEAM教育开始兴起,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STEAM教育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STEAM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故本研究旨在构建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以期促进STEAM教育的发展和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对国内外STEAM教育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STEAM教学模式、创新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分析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然后,基于上述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做中学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跨学科知识整合、做中学等主要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已有的相关教学模式,设计并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育模式。而后根据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开展教学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实习学校广州市H中学初一年级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以Scratch《神奇的万花筒》这一项目为例,通过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实践应用,检验该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教学实施效果调査问卷、师生访谈以及创新能力测量量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刘俊柱[9](2019)在《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在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会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通过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早已起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具有较大探索空间。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该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强调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总结出具体实践策略。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作过程进行了总结。正文首先厘清了创新与创造的联系与区别,得出创新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概念,继而从国家发展需要、教学改革要求、学生个人发展三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坚持问题导向,详细梳理了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在评价标准、高考命题、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应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作文命题顶层设计、作文教学影响因素、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论文最后一章,在前文相关阐述基础上,针对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进行作文评价、突破思维定势等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办法;并针对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行文构思、风格体裁等方面,开拓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路。

杨来来[10](2019)在《《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刘勰所言之“文心”中包含了他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主张,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往往只是将研究视角局限于刘勰对现实世界的有效建设上,却忽视了他对理想世界的潜心营构。换言之,人们更多地将刘勰看作是一位富有代表性的文论家,专注于探讨文章写作中的具体问题,却较少将他看作是真实的个体性存在,从而未能明晰其人格诉求和理想追求,对其建构《文心雕龙》理想人格论的理论实践缺少应有的重视,故而不能揭示出“为文之用心”的真实含义。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文心”为切入点,对刘勰寻绎和建构理想人格论的整个过程作一综合探究,重点分析《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的基本内涵、基本形态、产生原因和基本精神,力图能对刘勰的文学思想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通过考察“文心”的生成过程,我们发现经过刘勰的创造转化,“文心”最终成了一个富有创造内涵的理论概念,其深层意涵之中蕴含了作家对于人类文明生成的诗性领悟。它的理论中心主要集中到了“用心”上,刘勰期望通过创作和批评这一过程寻求到能够将其建设“文的理想模式”的美好愿望落到实处的一类为文实践者,即理想人格。为了实现他的文学理想——安放“文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塑造了三种“理想类型”和两类人格范式。其中,三种“理想类型”是他思想深处极为认同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模型,两类人格范式则是典范模型人格经过“范式化”后的产物。古典人格范式是刘勰心中企盼追随和效仿的理想模范,以孔子和屈原为代表·;新型人格范式则是他要为当时乃至后世重新树立的现实模范,以“秉文君子”和“研思之士”为代表。由此,刘勰建构起了《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的基本形态。《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得以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成的。首先与刘勰的思想认识有关。作为理想人格论产生的思想基础,刘勰对理想人格与“自然之道”、“折衷”之道、“立文之道”之间关系的理解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理想人格论的基本面貌。其次与刘勰自身的创作取向相关。一方面,刘勰对人文世界的认知为他建构“全新的文学观念”奠定了基础。为了纠正当时不合时宜的文学观念,刘勰既需要开出一副良药拯救文弊,也需要建立一种人格范式加以引导。另一方面,身处文学活动中的刘勰,创作意识和批评意识开始觉醒,他怀有强烈的“个体实现的需要”,渴望被理解、被接受,对理想人格和理想之文均充满了期待。最后,因受到六朝以来“人的觉醒”和人物评论思潮的推动,人格审美成为一种风尚,刘勰亦参与其中。在建设“文心”的过程中,刘勰逐步建构起了《文心雕龙》理想人格论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刘勰受到时代文化的感召和个体人格意识的觉醒,自觉承担立言使命,培育起了《文心雕龙》的文化品格;出于现实问题的考虑和文坛环境的影响,他深入“为文用心”的实际过程,其实践精神生成了《文心雕龙》的实践品格。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心雕龙》的理论品格。另一方面,刘勰将塑造“真善美”的理想人格作为他的审美追求,呼吁后世文人也要以和谐理想为人格高标,从而确立了《文心雕龙》的审美理想。总而言之,“言为文之用心”作为刘勰的理论表述,其中不仅包含了他追求理想之文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他对后世文人(包括创作者和批评者)的万分期待。刘勰建构《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并非只是为了制定属文立言之轨用以解决现实问题,更多的是为了寻求一种“潜在的现实性”以求安顿“文心”。如果对该理论的生成过程作一简要概括的话,我们又可以将其称之为“’文心’升华论”。大体可归纳为:由生存存在本体论升华为“文心”(含创作、批评)本体论,再升华为为现实和未来为文立规。由此可见,刘勰不仅是一位具有博大胸襟的文艺理论家,更是一位兼具深邃思想的文学思想家,他所建构的《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正是其富有理论生命力的文学思想的最佳说明。

二、着力发展 创造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力发展 创造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与政策依据
    2.1 生态系统理论
    2.2 汇向聚合理论
    2.3 阶段-环境匹配理论
    2.4 发展情境论
    2.5 人本主义理论
    2.6 政策依据
第三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3.1 调查的设计
    3.2 调查实施
    3.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第四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分析
    4.1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趋势
    4.2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分析
    4.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4.4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分析
    4.5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第五章 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校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5.2 学校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5.3 家庭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5.4 家庭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3)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个人研究旨趣
        (二)教育戏剧与语文写话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三)基于小学写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一)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二)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不足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范式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的理论探析
    一、教育戏剧的特征
        (一)以戏剧手段发挥教育功能
        (二)重过程轻结果
        (三)艺术性的审美特质
    二、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培育学生的审美力
    三、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注重体验、强调表达的目标需求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关注人际交往的育人环境
第二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情境说明
        (一)研究场域与对象
        (二)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三)研究范围与限制
    三、研究流程与进度
    四、资料搜集与分析
        (一)资料搜集与编码
        (二)资料信效度分析
第三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的研究过程
    一、写话需求确认阶段
        (一)进入教学现场,了解学生现有写话情况
        (二)了解对教育戏剧的认知情况
        (三)确认学生写话需求
    二、写话教学设计阶段
        (一)确定写话教学目标
        (二)挖掘教育戏剧元素,组织写话教学内容
        (三)制定写话教学总计划
    三、写话教学实施与改进阶段
        (一)实施教育戏剧之情形
        (二)持续修正与调整
        (三)案例呈现:《猜猜他是谁》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反思
    一、学生表现与改变
        (一)兴趣之变:教育戏剧在提升写话内驱力方面有显着效果
        (二)行为之变:教育戏剧调动了学生的表现力
        (三)表达之变:教育戏剧提升了学生的写话层次
    二、教师省思与成长
        (一)理念之变:由保守到开放
        (二)行动之变:由高控到低控
第五章 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抓住戏剧元素制定教学目标
        (二)抓住戏剧冲突建构文字内容
        (三)抓住戏剧过程指导写话练习
        (四)立足写话要求创建适度评价
    二、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三)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3 学生自评表
    附录4 写话评价量表(此为 Z 老师与 W 老师共同商议的打分标准)
参考文献
致谢

(4)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招聘的概念
        2.1.2 基层员工招聘的特点
    2.2 招聘体系设计步骤
        2.2.1 人力资源规划
        2.2.2 岗位需求分析
        2.2.3 招聘渠道选择
        2.2.4 招聘流程的设计
        2.2.5 人员甄选
        2.2.6 录用后的评价
    2.3 相关理论
        2.3.1 人职匹配理论
        2.3.2 价值工程理论
        2.3.3 胜任力模型
3 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现状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K公司基层员工情况
        3.1.3 K公司目前基层员工招聘流程
    3.2 基层员工招聘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3 存在问题分析
        3.3.1 缺少招聘规划
        3.3.2 招聘信息不对称
        3.3.3 缺少背景调查
        3.3.4 招聘渠道狭窄
        3.3.5 招聘方式缺乏创新
        3.3.6 招聘专业性不强
4 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设计
    4.1 招聘体系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4.1.1 招聘体系设计的目的
        4.1.2 招聘体系设计的原则
    4.2 招聘规划
        4.2.1 制定招聘计划
        4.2.2 明确岗位需求
        4.2.3 规范岗位职责说明书
    4.3 招聘渠道
        4.3.1 扩宽招聘渠道
        4.3.2 创新招聘合作模式
    4.4 招聘流程
        4.4.1 优化简历筛选环节
        4.4.2 完善面试选拔流程
        4.4.3 规范招聘标准
    4.5 招聘效果评估
        4.5.1 招聘效果的定性评估
        4.5.2 招聘效果的定量评估
    4.6 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流程图
5 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理念保障
    5.2 文化保障
        5.2.1 文化建设的意义
        5.2.2 文化保障的具体措施
    5.3 制度保障
        5.3.1 完善招聘资金预算制度
        5.3.2 完善培训制度
        5.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及晋升制度
        5.3.4 增强招聘团队的专业性
    5.4 人员保障
        5.4.1 公司领导层的重视
        5.4.2 全体员工的参与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司基层员工招聘调查问卷
致谢

(5)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体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实质
    2.1 科技创新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2.1.1 科技创新人才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2.1.2 科技创新人才是能够产生高绩效的人才
    2.2 科技创新人才的实质和核心
        2.2.1 推陈出新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实质
        2.2.2 追求创造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宗旨和核心
第3章 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体品质特征
    3.1 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兴趣
        3.1.1 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3.1.2 兴趣是科学探索的驱动力
    3.2 勇于追求和勤奋刻苦
        3.2.1 追求是探索精神的核心
        3.2.2 勤奋刻苦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3.3 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3.3.1 想象是科学发展的前导
        3.3.2 观察是科技创新的开始
    3.4 善于思考和坚定的自信心
        3.4.1 真知灼见,来自多思善疑
        3.4.2 建立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第4章 科技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4.1 营造科技创新人才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4.1.1 营造宽松的内部环境
        4.1.2 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4.2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激励、考核评价体系
        4.2.1 完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4.2.2 健全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1.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路研究
    1.2 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1.2.1 国际化教学
        1.2.2 导师制、研究式、小班制教学模式
    1.3 当前教学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本项目的设想
2 扎根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2.2 基于道德教育的培养模式
        2.2.1“德行”塑造的培养模式研究
        2.2.2“专业知识能力与创新能力”拔高的培养模式研究
3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2 STEAM教育的发展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STEAM教学模式
        2.1.3 创新能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STEAM教育
        2.2.2 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章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3.1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3.1.1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及自我评估
        3.1.2 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情况
        3.1.3 所在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
        3.1.4 教师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3.1.5 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想法和建议
    3.2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1.2 多元智能理论
        4.1.3 做中学理论
        4.1.4 项目式学习理论
    4.2 已有教学模式的启发
        4.2.1 创客—STEM教学模型
        4.2.2 STEM教学模式
        4.2.3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Scratch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
    4.3 主要理念
        4.3.1 从生活实际出发
        4.3.2 跨学科知识整合
        4.3.3 做中学
    4.4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构建
        4.4.1 教学目标
        4.4.2 活动设计
        4.4.3 活动过程
        4.4.4 活动评价
第五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5.1 实验准备阶段
        5.1.1 实验思路
        5.1.2 实验安排
        5.1.3 变量分析
        5.1.4 实验假设
        5.1.5 实验内容的选择
        5.1.6 实验工具
        5.1.7 实验教学设计
    5.2 实验实施阶段
        5.2.1 实验班教学实施过程
        5.2.2 对照班教学实施过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5.3.2 创新能力测量分析
    5.4 实验结论
    5.5 实验反思
        5.5.1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5.5.2 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创新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Ⅱ 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Ⅲ 教学实施效果师生访谈提纲
附录Ⅳ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Ⅴ 万花筒创意设计表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创新及不足
一、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相关概念解析
    (二)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二、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一)作文教学模式化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解决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优化高考作文相关顶层设计
    (二)打造鼓励作文创新宏观氛围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
四、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追求创新的兴趣
    (二)赏识善于发现的心灵
    (三)突破思维定势的藩篱
    (四)开拓作文书写的新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10)《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心雕龙》中的三种“理想类型”
    第一节 自然人格
    第二节 傲岸人格
    第三节 清雅人格
第二章 《文心雕龙》中的两类人格范式
    第一节 古典人格范式——孔子和屈原
    第二节 新型人格范式——“秉文君子”和“研思之士”
第三章 《文心雕龙》理想人格论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理想人格论生成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刘勰的创作取向
    第三节 六朝的审美风尚
第四章 《文心雕龙》理想人格论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理论品格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审美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着力发展 创造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对策研究 ——以赣州市第一中学为例[D]. 谢慧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瑶瑶. 延边大学, 2020(05)
  • [3]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潘志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K公司基层员工招聘体系研究[D]. 杨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体特征探析[D]. 江美慧. 吉林大学, 2020(08)
  •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基于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陈少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12)
  • [8]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D]. 梁宇靖. 广州大学, 2019(01)
  • [9]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策略研究[D]. 刘俊柱.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10]《文心雕龙》中的理想人格论研究[D]. 杨来来.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专注于发展和创造个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