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矿区执法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盐湖矿区执法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盐湖矿区执法监察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宋栋梁[1](2020)在《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管理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要地位。同时,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国际地缘政治、资源民族主义等影响,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复杂形势下如何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提高矿产资源自我供给能力,成为新时代矿产资源管理研究者的重要课题。矿产资源区划是指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调整矿业规划布局,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开展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研究,既是对青海省“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效果的总结,也为青海省“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提供依据,是科学规划的体现。本文通过对青海省矿产资源概况以及矿产资源区划理论的研究,系统评估了青海省“十三五”期间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实施情况,并对规划分区效果做出总结。同时结合当前自然资源管理要求,总结青海省“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优缺点,提出青海省“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并针对规划分区提出管理建议。论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矿产资源区划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系统梳理了矿产资源区划概念内涵、原理、方法。结合当前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针以及“十三五”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评估结果,提出“十四五”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包括战略引导布局、重点工作布局、勘查开采区划等。2.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系统评估了青海省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实施效果,分析了青海省能源资源基地、重点矿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矿区、禁止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青海省“十三五”期间,新设探矿权、采矿权大部分位于规划分区范围,分区实施效果良好,为“十四五”青海省矿产资源区划奠定了基础。3.根据“十四五”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十四五”期间,提出在青海省划定能源资源基地、重点矿区、储备保护区、重点勘查区、矿区生态重点修复区、砂石资源集中开采区等。并针对规划分区提出具体的政策管理建议。

林文佳[2](2019)在《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青海省地方铁路主要服务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产品运输,与国家干线铁路相连接,为青海煤炭、盐湖、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目前,青海省地方铁路工程安全监管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风险隐患,影响到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在工程安全监管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降低至合理、可接受的水平,对做好铁路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工作、提升监管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文献查阅与调研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式方法,将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到青海省地方铁路工程项目安全监管中。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分析研究现状,罗列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阐述风险管理相关定义、规定,接着对风险的分类、分级、接受准则和控制原则进行了说明,随后对风险管理各环节主要工作进行介绍,给出监管和建设各方风险管理工作内容,接下来介绍青海省地方铁路发展概况。之后,本文针对工程建设四个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分别给出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和流程,分析出影响安全的典型风险因素,并给出参考评价指标,列出各阶段安全监督风险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其中,在施工阶段,研究突出对安全监管人为因素的风险控制,列出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控制措施。后面部分以锡北铁路项目为例,进行风险管理运用研究。最后在分析研究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在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监管中,采用风险管理可以增强各类安全风险防范,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控性。结合青海省实际,给出当前和今后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和方向。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能力水平和质量,确保行业建设环境安全稳定,更好服务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发展大局。

王学梅[3](2018)在《山西省工业格局与工业用地差异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众多问题有待解决、工业发展转型的特殊性关键时期,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以及全省整体工业格局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该省是否可以实现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工业转型升级能否顺利进行。对山西省差异性工业用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或更新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全省工业格局时空发展的基础上。本文从两个层面研究山西省工业格局。一是采用DEA模型测算山西省十大典型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发现:综合有效类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煤炭、电力热力;规模限制类行业包括医药、机械;其他为双因子限制类行业。进一步计算投入指标冗余度,着重分析土地投入冗余,据此提出分行业差异性用地管理方式相关对策建议。二是采用熵权法、ESDA方法并借助GIS空间数据表达探索山西省近十年来的整体工业布局演变规律,发现:2005-2015年山西省县域工业发展经济了从南北差距缩小到晋南赶超、中部突出再到东西均衡发展、集聚—扩散—多点集聚的过程。依此提出差异性地价管理的相关建议,对全省不同发展状态的县域进行分区管理。结合产业结构及整体布局分析,综合差异性管理工业用地相关建议,更加以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对策,实现山西省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工业发展实力与协调性的综合提升。

苏红力,欧阳陵[4](2015)在《对西藏地区未来矿业开发方向的探讨》文中认为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区域,成矿作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是世界找矿潜力最好地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优势矿产有铜、铅、锌、金、铬铁、银、盐湖矿产、地热、矿泉水等,锑、钼、稀有金属、钾盐及水泥用灰岩、花岗岩等也有潜在优势,但开发利用程度低。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开发以粗放型为主,即便为优势矿产,也仅限于采选。二是地质资源储量多,但贫矿多,富矿

陶宇[5](2015)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研究 ——以安棚碱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多变,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进入2014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程度的不断加快,全球矿业发展逐渐进入新阶段。未来一段时期,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矿产品消费增幅减缓。当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对非常规能源的勘查和开采,页岩气是非常规能源的一个典型代表,阿根廷作为页岩气资源禀赋较高的国家,很可能率先在此资源开发方面取得突破。石墨和压裂用砂等资源由于与新材料和新能源存在密切联系,未来将会获得普遍的重视。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发现了一批重要矿产地,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增长明显。二是形成了一批资源基地雏形。我们必须承认,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一旦耗尽,就再也无资源可用。正是因为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而其本身又具有稀缺性,因此才会价值倍增。矿产资源不仅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资源占有量也彰显着国家实力。可以说,矿产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但数据显示,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并不高,而且存在一定的矿产资源安全风险,同时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现象。矿产品生产结构欠佳,重矿产品数量而忽视矿产品质量,矿产品缺乏附加值等情况较为普遍。上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矿产资源消耗迅速,部分矿产资源无法自给自足,需要进口,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威胁了国家资源安全。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满足上述战略要求,符合生态文明观,因此,以生态文明视角审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是满足时代需求的。本文通过研究已有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献,旨在建立一套基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效益为一体且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并通过建立的评价体系对于河南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审视该公司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这对于我国矿产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消耗强度,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别从生态文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绩效评价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五个方面对学术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做出简要评述。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理论进行了阐述,对矿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具体分为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其中评价主体又可细分为由注资方、上下游产业、员工以及社会大众等构成的发起主体,以及执行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所需遵循的3E原则、5E原则以及实务操作原则等进行了梳理。对评价涉及的生态文明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其与绩效评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体系、影响因素检验量表开发和因素影响路径展开了分析。生态文明视角下影响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的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行为、创新能力、经营效率、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经济形势、资源禀赋和政府规制等。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在对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中,明确了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资源绩效和环境绩效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包含49个指标的体系框架,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灰关联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筛选出18个指标,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的具体含义做出了详细阐释。介绍了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复相关系数法以及熵值法等可用于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并选择将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作为本文指标权重分配的方法。分别利用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获得指标权重集,发现这两个权重集具有一定的差异。采用线性加权组合的方法将两个权重集加权得到最终的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值。综合比较成本-效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投入产出法等方法进行绩效评价时的优势和不足,结合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最终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最终评价方法,并建立基本评价模型。以河南省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对该企业做出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文明视角下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源开发利用绩效为“良好”。但是,创造就业岗位年增长率和三废综合处理率这两项指标的绩效水平并不突出,应作为下一阶段的改善工作重点。最后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营管理能力较弱、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基于此,本章提出:一是通过规范矿业企业市场秩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矿业企业援助机制、引导矿业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等途径增强矿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二是通过提高矿业企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强二级矿量、资源储量与“三率”的综合管理、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等途径提高矿业企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通过树立矿业企业尊重自然、顺应白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理念、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循环的生产方式、积极融入社会,实现矿地和谐、加强绿色矿业制度体系建设等途径推进矿业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第一,提出从生态文明视角考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绩效。第二,基于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第三,基于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青海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6](2014)在《青海省矿产资源违法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属资源型省份,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自2000年以来,向青海矿产资源投资的社会资金逐年增多,其中煤炭、金、铜、铅、锌,盐湖资源等是外来投资的首选矿种,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省矿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工程建设对砂石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使得矿产资源规范、有序勘查、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青海省违法行为多发矿种主要为砂金、砂石及煤炭资

吴庭祥[7](2010)在《青海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详细介绍国内外和青海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矿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提出了青海矿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措施及战略布局,有利于青海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规划,有利于提高青海矿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成果主要有:(1)全面概括了青海省已探明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是经济附加值高的矿产以及富矿相对不足,经济的可采储量相对不足。(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着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落后、勘查投入严重不足、勘查程度普遍较低、矿产选冶加工技术研究滞后等制约因素;同时存在具经济优势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高、勘查工作难度亦较大、矿产开发总体规模及矿山企业规模小、矿山企业效益低、矿产资源利用粗放、矿业结构不合理、矿产品深加工业严重滞后、勘查开发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等诸多问题。(3)提出了青海矿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唤起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全面提高全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为矿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拓宽投融资渠道,改革和健全矿业投资机制;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提高青海省矿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深化改革,加大矿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矿业规划管理,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4)提出了青海矿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格尔木为中心的柴达木国家级矿业经济区、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省级矿业经济区、海北矿业经济区、以赛什塘、德尔尼为中心的鄂拉山矿业经济区、青南潜在矿业经济区。

宋喜斌[8](2014)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十八大“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意见”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本文以我国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数理分析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在城市和经济良性互动的前提下,探讨乌海市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首先,本文对乌海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乌海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其次,本文对国内外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根据这些经验,结合乌海市的现状,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再次,为了揭示乌海市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探索乌海市经济转型的方向,本文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系统结构模型,将其分为六个系统的指标体系,以乌海市的数据为样本,仿真模拟乌海市2006-2021年的相关数据,并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乌海市经济存在的问题,探索其经济转型方向。在明确乌海市经济转型方向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乌海市的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实现乌海市经济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据此提出乌海市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城市发展设想,以城市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以此为基础,本文最后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国内外六个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三点:政府主导、产业政策转变、经济转型。其次,乌海市经济转型的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结果表明:(1)乌海市单位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趋势走低,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将不再是乌海市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乌海市第三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产出高于工业投入的产出,故乌海市必须对固定资产投入的结构进行调整,在最小环境代价的情况下实现产业间组合投资收益的最大化。(3)环境治理投入对经济转型的作用在短时间内见效甚微,但它对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影响是随着时间逐步放大的。最后,以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结论为理论基础,吸取国内外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验,结合目前乌海市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乌海市经济转型步骤,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实施。

刘山青[9](2013)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1月31日,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总结了2012年工作,回顾过去5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和2013年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刘山青同志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现予以刊发,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陈晓玲[10](2011)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评价与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我国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技术“瓶颈”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然而,目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①。资源型产业技术的发展显得迫不及待,而资源型产业技术的评价、选择与发展演化必须放在科技、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大系统中去考察,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资源型产业技术发明、应用和替代的过程。青海省是一个资源相对富裕省份,西部开发的重点也主要是资源开发,但是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有限,青海省资源型产业总体上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以资源的破坏性掠夺和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造成资源型产业内部生产率低,缺乏竞争力,总体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循环经济基本理念为指导,在认清青海省资源型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对青海省资源型产业进行技术评价和技术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该问题的相关情况和相关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然后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及创新点;其次对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接着对青海省资源和资源型产业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进行技术评价和技术选择。

二、盐湖矿区执法监察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湖矿区执法监察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现状
        1.2.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交通
        1.2.2 自然地理概况
        1.2.3 青海省矿产资源概况
        1.2.4 青海省生态红线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矿产资源区划国外研究进展
        1.3.2 矿产资源区划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与规划布局理论研究
    2.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
        2.1.1 区域成矿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资源安全理论
        2.1.4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2 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理论
        2.2.1 资源地理学理论
        2.2.2 地域分工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2.3 矿产资源区划评估方法理论
第3章 青海省“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评估
    3.1 评估方法及指标
        3.1.1 评估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评估指标
    3.2 能源资源基地
        3.2.1 青海省能源资源基地总体情况
        3.2.2 青海省能源资源基地评估结果
    3.3 重点勘查区
        3.3.1 青海省“十三五”重点勘查区总体情况
        3.3.2 “十三五”重点勘查区实施效果
    3.4 重点矿区
        3.4.1 国家规划矿区
        3.4.2 省级重点矿区
        3.4.3 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
    3.5 禁止开采区
    3.6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
        3.6.1 重点治理区概况
        3.6.2 重点治理区实施情况
    3.7 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3.7.1 青海省“十三五”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
        3.7.2 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施情况
第4章 青海省“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
    4.1 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4.2 “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的立足点
        4.2.1 以矿产资源特性为基础前提
        4.2.2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方向
        4.2.3 以资源安全保障为根本目标
        4.2.4 以空间规划体系为基本依据
        4.2.5 以“管”“用”的实施手段为基本要求
    4.3 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坚持的原则
        4.3.1 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4.3.2 引导与管制相结合
        4.3.3 与相关规划衔接原则
        4.3.4 可操作性原则
    4.4 分区体系框架
第5章 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建议
    5.1 能源资源基地
    5.2 国家规划矿区和重点矿区
    5.3 储备保护区
    5.4 重点勘查区
    5.5 矿区生态重点修复区
    5.6 砂石资源集中开采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问题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铁路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1 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相关定义及管理流程
    2.2 风险的分类及分级
    2.3 风险辨识与评估
    2.4 监管和建设各方风险管理
        2.4.1 地方铁路监管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2.4.2 建设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2.4.3 设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2.4.4 施工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2.4.5 监理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3 青海省地方铁路发展概况
    3.1 柴达尔至木里地方铁路
    3.2 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
    3.3 红柳至一里坪地方铁路
    3.4 塔尔丁至肯德可克地方铁路
    3.5 中长期规划建设项目
        3.5.1 新建茶卡至都兰地方铁路
        3.5.2 新建西宁至平安至循化至同仁至合作地方铁路
        3.5.3 新建一里坪至茫崖地方铁路
        3.5.4 新建西宁至玉树地方铁路
4 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管理
    4.1 风险管理内容及流程
    4.2 典型风险因素
    4.3 青海省地方铁路项目安全监督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5 初步设计阶段风险管理
    5.1 风险管理内容及流程
    5.2 典型风险因素
    5.3 青海省地方铁路项目安全监督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6 施工图阶段风险管理
    6.1 风险管理内容及流程
    6.2 典型风险因素
    6.3 青海省地方铁路项目安全监督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7 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7.1 风险管理内容及流程
    7.2 典型风险因素
    7.3 青海省地方铁路项目安全监督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7.4 安全监管人为因素风险控制措施
        7.4.1 建立健全地方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机制
        7.4.2 制定完善青海省地方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7.4.3 不断加强地方铁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措施
8 风险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以锡北铁路建设项目安全监管为例
    8.1 工程基本概况
    8.2 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管理
        8.2.1 优化线路方案
        8.2.2 风险评估
        8.2.3 风险控制
        8.2.4 残留风险等级
    8.3 初步设计阶段风险管理
        8.3.1 风险评估
        8.3.2 风险控制
        8.3.3 残留风险等级
    8.4 施工图阶段风险管理
        8.4.1 风险评估
        8.4.2 风险控制
        8.4.3 残留风险等级
    8.5 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8.5.1 风险评估
        8.5.2 风险控制
        8.5.3 运营阶段风险管理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山西省工业格局与工业用地差异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工业用地效率研究
        1.2.2 工业用地格局研究
        1.2.3 差异化用地管理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
2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
        2.1.1 工业格局
        2.1.2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租地价理论
        2.2.2 区域经济理论
        2.2.3 集约利用理论
        2.2.4 梯度转移理论
3 山西省工业用地概述
    3.1 工业用地政策规定
        3.1.1 工业用地出让地价相关规定
        3.1.2 关于用地出让制度相关规定
    3.2 山西省工业发展水平现状
    3.3 山西省工业发展行业结构
4 山西省工业行业效率研究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数据包络分析(DEA)
    4.2 各行业效率测算结果
        4.2.1 综合有效类行业
        4.2.2 规模限制类行业
        4.2.3 双因子限制类行业
    4.3 投入冗余情况分析
5 山西省县域工业布局研究
    5.1 数据与方法
        5.1.1 熵权法
        5.1.2 GIS空间数据表示
        5.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5.2 工业发展相对水平指数测算
    5.3 工业布局演变规律
        5.3.1 工业发展时空格局特征
        5.3.2 工业发展空间集散特征
        5.3.3 工业发展总体特征分析
6 完善工业用地管理的经验及政策建议
    6.1 差异性供地管理建议
        6.1.1 评估企业用地效率,缩减低效用地
        6.1.2 更新工业用地制度,产业供地差异化
    6.2 差异性空间地价管理建议
    6.3 工业产业转型建议
        6.3.1 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改善产业结构
        6.3.2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集群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1 山西省各县区工业用地等级分布图及出让最低价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对西藏地区未来矿业开发方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目前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 占用林地、草场和耕地, 破坏植被
    (二) 引发地质灾害
    (三) 废渣、废物和生活垃圾成灾
二、西藏今后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一) 建立多元化恢复治理机制
    (二)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
    (三) 加大监督、巡查力度, 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四) 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绿色矿山。
三、结语

(5)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研究 ——以安棚碱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1.2.4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1.2.5 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理论概述
    §2.1 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的影响因素
        2.1.1 内部因素
        2.1.2 外部因素
    §2.2 评价体系的要素构成
        2.2.1 基本内涵
        2.2.2 基本要素
    §2.3 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2.3.1 3E原则
        2.3.2 5E原则
        2.3.3 实务操作原则
    §2.4 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2.4.1 生态文明理论
        2.4.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4.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4.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5 战略管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基本设计思路
    §3.2 初步设计
    §3.3 具体设计
        3.3.1 分类详细设计
        3.3.2 指标体系优化
    §3.4 指标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目前常用的几种权重确定方法及其选择
        4.1.1 主观赋权法
        4.1.2 客观赋权法
        4.1.3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2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权重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4.2.2 变异系数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4.3.2 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4.4 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权重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目前常用的几种绩效评价方法及其选择
        5.1.1 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概述
        5.1.2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的特点
        5.1.3 本文评价方法的确定
    §5.2 模型构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1 安棚碱矿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6.2 评价实施
        6.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6.2.2 构建单因素评价矩阵
        6.2.3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
    §6.3 基本结论
        6.3.1 总体评价结论
        6.3.2 分指标评价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建议
    §7.1 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 矿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较弱
        7.1.2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7.1.3 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
    §7.2 措施建议
        7.2.1 增强矿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7.2.2 提高矿业企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7.2.3 推进矿业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参考因素权重分配专家打分问卷
附件2 2014年河南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相关数据
附件3 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定性指标筛选专家打分问卷
附件4 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分配专家打分问卷
附件5 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综合评价调研问卷

(6)青海省矿产资源违法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海省矿产资源违法现状
    (一) 砂金资源违法开采现状、整治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二) 砂石资源违法开采现状、整治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三) 煤炭资源违法开采现状、整治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二、青海省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 偷采盗采砂金资源的形式
    (二) 违法开采砂石资源的形式
    (三) 违法开采煤炭资源的形式
三、青海省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多发的原因
    (一) 偷采盗采砂金资源多发的原因
    (二) 违法开采砂石资源多发的原因
    (三) 违法开采煤炭资源多发的原因
    (四) 矿产资源执法缺少强制措施, “三难”问题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对策
    (一) 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有效制止违法行为
    (二) 健全国土与司法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
    (三) 在砂金富集区, 尽量避让设立砂石采矿权和环境治理项目
    (四) 认真落实“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置”的执法监察机制
    (五) 完善执法基本保障, 实行执法监察人员统编
    (六) 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宣传力度

(7)青海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阅读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1.4.1 研究任务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矿业经济发展论述
    2.1 世界矿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矿产品供需形势
        2.1.1 世界矿业发展基本状况
        2.1.2 世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形势
        2.1.3 世界矿产品供需形势
    2.2 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矿产品供需形势
        2.2.1 矿产勘查和查明资源储量
        2.2.2 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产资源管理
        2.2.3 矿产品生产、销售、进出口和供需形势
3 青海矿业经济现状
    3.1 青海省矿产资源现状
        3.1.1 矿产资源种类
        3.1.2 矿产地及规模
        3.1.3 矿产地分布
        3.1.4 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变化
        3.1.5 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的位次
    3.2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现状
        3.2.1 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及资金投入情况
        3.2.2 地质勘查程度
    3.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3.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3.2 矿山企业及生产情况
        3.3.3 矿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地位
4 青海省矿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4.1 矿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青海矿业发展战略措施与战略布局
    5.1 指导思想
    5.2 基本原则
    5.3 矿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布局
        5.3.1 矿产资源区域布局
        5.3.2 矿业经济区布局
    5.4 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4.1 规模结构调整
        5.4.2 技术结构调整
        5.4.3 采选冶平衡及产品结构调整
        5.4.4 产权结构及运行机制调整
    5.5 青海矿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经济还处于转轨期
        1.1.2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3 十八大关于全面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精神指引
        1.1.4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的创新
        1.4.5 工作量
第2章 乌海市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乌海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2.1.1 乌海市概况
        2.1.2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1.3 资源环境情况
        2.1.4 乌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划分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
        2.2.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含义
        2.2.2 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2.3 乌海市煤炭资源现状评价
        2.3.1 乌海市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2.3.2 乌海市区域资源赋存背景
        2.3.3 资源战略地位评价
        2.3.4 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4 乌海市因为资源枯竭而产生的问题
        2.4.1 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4.2 三次产业的比例不能协调发展
        2.4.3 煤炭产业发展而带来的民生问题
    2.5 未来煤炭生产及需求预测分析
        2.5.1 煤炭生产开发预测
        2.5.2 煤炭消耗量预测
        2.5.3 动用煤炭储量预测
    2.6 未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趋势分析
        2.6.1 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限制因素
        2.6.2 乌海市可供开采煤炭资源评估
        2.6.3 煤炭资源衰竭的其他方面论证
    2.7 煤炭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2.7.1 煤炭城市一般演变规律的体现
        2.7.2 经济发展阶段演化的要求
        2.7.3 破解当前产业困境的需求
        2.7.4 乌海市的转型方向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总结及乌海市的转型思路
    3.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总结
        3.1.1 德国鲁尔工业区
        3.1.2 日本九州
        3.1.3 英国伯明翰的经济转型道路
        3.1.4 法国洛林
    3.2 国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总结
        3.2.1 阜新市
        3.2.2 石嘴山市
    3.3 经验总结
    3.4 国内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对乌海市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仿真模型及其模式选择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在乌海市经济转型中的应用
        4.1.1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简介
        4.1.1.1 反馈系统及其因果关系回路
        4.1.1.2 SD 模型仿真流量图
        4.1.1.3 SD 模型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
        4.1.2 SD 模型的检验与证明
        4.1.3 城市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分解
        4.1.4 城市经济系统动力学研究过程及步骤
        4.1.5 系统动力学与城市经济系统转型
    4.2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2.1 城市经济系统转型问题的提出
        4.2.2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建模目的
        4.2.3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的界限及架构
        4.2.4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建模思想
    4.3 城市经济转型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4.3.1 城市经济转型的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4.3.2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4.3.3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
        4.3.4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及表达式
    4.4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 SD 模型仿真的实证分析
        4.4.1 乌海市经济转型 SD 模型的初始化
        4.4.2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 SD 模型的系统仿真与结果
        4.4.2.1 乌海市经济系统的 SD 模型仿真及检验
        4.4.2.2 乌海市经济发展系统预测
        4.4.2.3 乌海市经济转型系统的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乌海市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向
    5.1 乌海市城市发展状况与系统仿真结果的契合点
        5.1.1 乌海市城市发展状况
        5.1.2 乌海市现状与系统仿真结果的契合点
    5.2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关键点所在
        5.2.1 乌海市第二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5.2.2 发展以旅游业、物流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5.2.3 打造乌海特色农业的循环产业链
    5.3 转型期内乌海市的城市发展定位
    5.4 经济转型期内乌海市城市建设发展设想
        5.4.1 加强三城区联系,合理布局城市结构
        5.4.2 明确未来乌海三区主导产业定位,加强三区产业对接
        5.4.3 改善城市生态宜居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乌海市经济转型的对策
    6.1 乌海市产业政策的调整
        6.1.1 第一产业:做精
        6.1.2 第二产业:优化
        6.1.3 第三产业:提升
    6.2 环境友好型乌海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6.2.1 工业节能工作主要目标
        6.2.2 工业节能工作重点工作及措施
        6.2.3 乌海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6.2.4 乌海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6.2.5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保障措施
    6.3 推动城市转型,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6.3.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6.3.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6.3.3 凝聚城市特色元素,树立城市特色形象
    6.4 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建设和谐乌海
    6.5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6.6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6.6.1 深化体制改革
        6.6.2 加强区域合作
        6.6.3 扩大对外开放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的展望
    7.3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二、对过去5年工作的回顾和评价
三、准确把握青海国土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四、2013年主要工作

(10)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评价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技术评价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创新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2.1 产业技术及技术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技术的概念
        2.1.2 技术评价概念
    2.2 资源型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2.2.1 资源型企业的概念
        2.2.2 资源型企业的特点
        2.2.3 资源型产业的界定
    2.3 循环经济相关概念界定
        2.3.1 循环经济概念界定
        2.3.2 循环经济原则
第三章 青海省资源以及资源型产业现状及分析
    3.1 青海省资源现状及分析
        3.1.1 青海省各种资源的形成背景
        3.1.2 青海省主要矿产资源状况
    3.2 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现状及分析
        3.2.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类产业
        3.2.2 煤炭开采和洗选类类产业
        3.2.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类产业
        3.2.4 非金属矿采洗选类产业
        3.2.5 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类产业
第四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技术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4.2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2 青海省资源型产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青海省资源型产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4 评价指标含义说明
    4.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评价
        4.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2 数据的处理
        4.3.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评价
第五章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选择
    5.1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选择策略
    5.2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选择措施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盐湖矿区执法监察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区划评价[D]. 宋栋梁. 吉林大学, 2020(08)
  • [2]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D]. 林文佳.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3]山西省工业格局与工业用地差异性管理研究[D]. 王学梅.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4]对西藏地区未来矿业开发方向的探讨[J]. 苏红力,欧阳陵. 品牌(下半月), 2015(09)
  • [5]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研究 ——以安棚碱矿为例[D]. 陶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6]青海省矿产资源违法现状分析及对策[J]. 青海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 青海国土经略, 2014(06)
  • [7]青海矿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吴庭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5)
  •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D]. 宋喜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9]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在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刘山青. 青海国土经略, 2013(01)
  • [10]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青海省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评价与选择[D]. 陈晓玲. 青海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盐湖矿区执法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