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素-1和肿瘤血管生成

内皮素-1和肿瘤血管生成

一、内皮素-1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徐芳芳[1](2021)在《高盐饮食大鼠血清中THBS1的改变及其在内皮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而高盐饮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盐摄入过多,全球每年约有165万人群死于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盐饮食会损害血管反应性,周围血管阻力的调节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合成,其对心血管、脑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肠系膜阻力血管的损伤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1,THBS1)最初被定义为第一个天然抗血管生成剂,近年来发现它也是一个分泌型的多功能糖蛋白。THBS1能够调节血管生成以及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黏附,参与维持血管系统和体内稳态。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血栓形成,血管生成,肿瘤发生,炎症,细胞凋亡和纤维化。通过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相互作用,THBS1抑制细胞内NO信号,比如抑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的活化和磷酸化,减少NO的生成。NO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分泌的重要血管舒张剂,由e NOS催化生成。NO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尤其在血管张力的维持,血压的调节和炎症反应的抑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钙库操纵钙内流(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SOCE)是调节EC中钙离子浓度的重要途径。高盐刺激能诱导体内NO生物利用度下降,进而导致EC功能障碍,血管舒张功能减弱。然而,THBS1在高盐饮食诱导的EC功能障碍和血管损害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拟探讨两个研究主题:1.关键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在高盐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2.THBS1在高盐饮食大鼠内皮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目的1.探讨高盐饮食大鼠血清中关键的差异表达蛋白质(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及其相关信号通路;2.验证高盐饮食诱导的THBS1的表达改变以及其在肠系膜血管内皮细胞(Mesenteric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MAECs)对高盐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为高盐饮食引起的血管损伤提供一个新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1.血清收集对SD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普通饮食组,0.4%Na Cl)和高盐饮食组(4%Na Cl),喂养4周。无菌条件下,抽取腹主静脉血,分离血清。2.蛋白质标记对照组肽段标记的是同种键标签113、114、115和116,而高盐饮食组为117、118、119和121。3.高p H的HPLC分级通过缓冲液A和缓冲液B(98%ACN,p H 10)形成的线性梯度以700μL/min的流速分离肽。4.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由流动相A(0.1%FA,H2O)和流动相B(0.08%FA,80%ACN)形成的线性梯度以600 n L/min的流速分离,随后将分离的肽放入质谱仪中检测。5.数据库检索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使用Proteome Discover软件搜索uniprot-rattus+norvegicus.20180702_36089.fasta数据库。随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途径分析,以鉴定目标肽段富集的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的信号通路。6.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THBS1,eNOS,转化生子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Orai1,Orai2,Orai3的表达。7.肠系膜阻力动脉(Mesenteric resistance artery,MRA)张力测定分别用乙酰胆碱和硝普钠检测MRA内皮依赖性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8.原代MAECs培养和鉴定使用0.2%I型胶原酶消化、提取细胞,随后使用VWF(EC标记性蛋白)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9.原代MAECs转染细胞被转染四种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序列,分别是scrambled si RNA,Thbs1 si RNA,Orai1 si RNA和Orai2 si RNA。10.MAECs中NO含量测定使用DAF-FM DA(NO荧光指示剂)检测各组细胞内NO含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绿色荧光强度。11.激光共聚焦检测Smad4入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mad4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1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测定用钙离子成像系统检测原代MAECs的钙库操纵钙内流(SOCE)情况。13.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误表示。用Graph Pad Prism(v8.3.0.538)软件制作统计图。双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等统计方法用于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高盐饮食组和普通饮食组大鼠之间有111种血清蛋白质的浓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65个蛋白质明显上调,46个蛋白质明显下调;THBS1的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为1.5,即表达显着上调。2.THBS1在高盐饮食大鼠血清和血管内皮中高表达;3.与对照组相比,高盐饮食大鼠的MRA内皮依赖性显着减弱,而对内皮非依赖性舒张无影响;4.高盐诱导MAECs中THBS1表达上调而e NOS表达下调;5.THBS1明显抑制MAECs中e NOS表达和NO生成,以及MRA的内皮依赖性舒张;6.THBS1是高盐环境中e NOS下调的原因;7.TGF-β1活化诱导Smad4入核,导致高盐环境中THBS1表达增多;8.THBS1抑制MAECs中Orai1和Orai2的蛋白表达,以及SOCE的大小,而且Orai1和Orai2的敲低能显着抑制e NOS蛋白表达,NO释放以及SOCE;9.高盐诱导MAECs中Orai1和Orai2表达下调,而对Orai3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有效地使用了iTRAQ技术进行蛋白质鉴定和定量,筛选出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比如THBS1)。随后,我们验证了高盐饮食会引起THBS1表达和分泌的升高,并且THBS1的变化与高盐饮食大鼠中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有关。在体外实验,我们进一步证明了THBS1在MAECs对高盐刺激的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激活TGF-β1和下游的Smad4入核,高盐上调细胞内THBS1的表达,而THBS1的改变又介导了Orai通道蛋白的表达下调和SOCE减弱,导致eNOS表达和NO生成减少,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李晓瑶[2](2021)在《生物标志物和体力活动对室性心律失常与死亡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内皮素系统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心衰)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符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中,血浆大内皮素-1(ET-1)是否可以作为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标志物尚不明确。研究目的:在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中研究基线血浆大内皮素-1对于室性心律失常(VAs)和终末期事件的预测价值,为SCD高危患者的识别提供新的危险分层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的症状性心衰患者。主要入选标准为符合S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6、12、24、3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定期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次要研究终点为心衰终末期事件,即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运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终点事件,Cox 比例风险模型用于评估组间基线大内皮素-1的差异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7例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基线血浆大ET-1分层分为 3 组:第1组(<0.38 pmol/L,n=68)、第 2 组(0.38-0.7 pmol/L,n=69)和第3组(>0.7 pmol/L,n=70)。在平均25.6±13.9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发生了 VAs(18.4%),78例发生了终末期事件(37.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ET-1与 NYHA 心功能分级(r=0.165,P=0.018)、血清 Scr(r=0.147,P=0.034)、hs-CRP(r=0.217,P=0.002)、Lg NT-proBNP(r=0.463,P<0.001)、LVEDD(r=0.234,P=0.001)呈正相关,与 LVEF(r=-0.256,P<0.001)呈负相关。Kaplan-Meier 分析显示,大ET-1升高与VAs和终末期事件风险增加相关(P<0.05)。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大ET-1是VAs(风险比(HR)3.477,95%置信区间(CI):1.352-8.940,P=0.010,第 2 组对第 1 组;HR 4.112,95%CI:1.604-10.540,P=0.003,第 3 组对第1组)和终末期事件(HR 2.804,95%CI:1.354-5.806,P=0.005,第2组对第1组;HR 4.652,95%CI:2.288-9.459,P<0.001,第3组对第1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在ICD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中,血浆大ET-1水平可预测VAs和终末期事件,可能优化SCD风险分层。研究背景: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心衰)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NT-proBNP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在国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诊疗现状下,基线NT-proBNP对于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死亡的预测价值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NT-proBNP对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和死亡等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类型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纳入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家庭监护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Study of Home Monitoring System Safety and Efficacy in 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implanted patients registry,SUMMIT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入选标准为所有患者在器械植入基线时具有NT-proBNP检测结果,同时开启家庭监测功能。在两组中分别根据基线NT-proBNP水平最佳切点值分为高NT-proBNP和低NT-proBNP两组。通过远程家庭监测功能和电话及门诊随访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等预后信息。主要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的恰当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和放电治疗。次要终点为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运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终点事件,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评估组间基线NT-proBNP的差异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233例植入了ICD/CRTD的患者,随访时间为43.9±16.7个月(范围:0.7-75.5个月),125例患者(53.6%)发生VAs,75例患者(32.2%)发生适当放电,36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15.5%),其中27例(13.8%)为心源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与NT-proBNP低水平组相比,NT-proBNP高水平组的主要和次要终点发生风险均显着更高。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高NT-pro BNP是室性心律失常(HR[风险比]:2.205,95%CI[置信区间]:1.438-3.381,P<0.001)、恰当放电治疗(HR:2.397,95%CI:1.333-4.310,P=0.003)、全因死亡(HR:2.701,95%CI:1.142-6.391,P=0.024)和心源性死亡(HR:3.490,95%CI:1.142-10.667,P=0.028)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结论:NT-proBNP在植入ICD的患者中对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风险有预测价值。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标志物,NT-proBNP可能有助于SCD的风险分层,以及ICD/CRTD植入患者的术后管理。研究背景:ICD是终止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治疗。但是目前对植入ICD后患者的预后尤其是此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不足。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疾病,适当的运动均可带来显着的生存获益。由于植入ICD的患者比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患者可能出于对病情的担心和器械植入导致患者的活动量降低。在这部分患者中日常的体力活动(PA)与预后的相关性,尤其是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通过内置传感器测量的客观PA与SCD高危患者长期随访结局的剂量反应相关性以及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大型、多中心SUMMIT研究。纳入数据库中具有连续家庭监测PA数据并完成随访的患者。按照患者植入器械后30-60天的平均PA的三分位点将整体人群分为3组。通过家庭监测功能数据判断患者的临床预后。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ICD-10 100至109、111、I20至151)。次要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即器械的恰当治疗,包括ATP和放电治疗)。采用多因素COX分析评价PA与ICD植入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运用限制性立方(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曲线分析PA与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并讨论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最终共分析了 82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为男性(73.8%)。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0.8±13.8岁,平均基线PA水平为1 1.0±5.8%(范围为 0.02-37.66%)。第 1 组(<8.04%,n=274),第 2 组(8.04-13.24%,n=274),第3组(>13.24%,n=274)。在平均59.7±22.4个月的随访期间,共发生90例心源性死亡(10.9%),191例全因死亡事件(23.2%)和41 1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50%)。心源性死亡(18.6%对8.8%对5.5%,第1-3组,P<0.001)和全因死亡(39.4%对20.4%对9.9%,第1-3组,P<0.001)随着PA水平分升高而递减。三组之间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47.1%对48.2%对54.7%,P=0.173)。校正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PA与心源性死亡的风险较低相关(风险比(HR)0.41,95%置信区间(CI):0.25-0.68,第 2 组比第1组;HR 0.28,95%CI:0.15-0.51,第3组比第1组,P趋势<0.001)。观察到的全因死亡结果与之相似,PA水平升高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显着相关(HR 0.46,95%CI:0.33-0.64,第2组对第1组;HR 0.24,95%CI:0.16-0.38,第3组对第1组,P趋势<0.001)。剂量-反应曲线呈非线性关系,在中低PA水平下即可观察到终点风险显着降低。在全体患者中,当PA达到12.32%(177 min)时,心源性死亡的HR减少了一半;当PA达到11.92%(172 min)时,全因死亡的HR减少了一半。亚组分析显示与60岁以下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平均PA水平较低(9.6%对12.8%,P<0.001),但心源性死亡(13.2%对8.1%,P=0.024)和全因死亡(28.4%对16.7%,P<0.001)事件较高。老年人可从PA受益,实现最佳受益的PA范围可能更低。研究结论:PA监测有助于高危SCD患者的长期管理。更多的PA会产生更多的生存获益,但即使是中低PA也有一定的临床获益,且老年人更易实现。

陈琳[3](2020)在《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等引起的,冠状动脉给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的病理生理状态。速效救心丸(SJP)由川芎及冰片等中药组成,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粥样动脉形成、降低血粘度和解痉镇痛等作用,是目前心血管内科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虽然目前关于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与脑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较多,但其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同时,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冰片是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一味常用佐药,目前有超过二十种中成药含有冰片,但人们对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在预测体内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时,必须考虑联合用药引起的肝肾转运体表达量与活性的变化,然而,服用冰片是否会对肝肾药物转运体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探讨冰片对大鼠肝肾摄取性与外排性转运体表达的影响,对预测冰片参与的联合用药在药动相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高脂饲料喂养24周结合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3天诱导的心肌缺血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型动物,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JP治疗组(250、500、1000 mg/kg/d)和冰片治疗组(37.5、75、150 mg/kg/d)(n=10)。模型组、SJP治疗组和冰片组经高脂饲料喂养24周,在大鼠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SJP、每天1次,处死前3天连续腹腔内注射垂体后叶激素(30U/kg/d)、每天1次。研究了速效救心丸及冰片灌胃给药后对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ɑ(HIF-1ɑ)、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Ser/Thr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此外,还研究了冰片(33、100和300 mg/kg/d)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天1次,对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肝肾摄取转运体(包括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多肽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2b1、Oatp1a1和Oatp1a4,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2,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1、Oct2和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n2)及外排转运体(包括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1a,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蛋白Mrp2、Mrp4和Mrp5,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转运体Mate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肝脏Ntcp,Mdr1a,Mrp2和Mrp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速效救心丸1周,不仅明显改善了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而且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和I(cTnT,cTn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ɑ(PGF-1ɑ)和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上调了pAKT及eNOS的蛋白表达量。(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合成冰片1周,对血清中CK-MB、cTnT、cTnI、TXB2、PGF-1ɑ和ET-1水平无明显影响,仅冰片高剂量组对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对心肌组织中VEGF、ET-1和pAK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显着抑制了HIF-1α的蛋白表达并促进了eNOS的蛋白表达。(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连续灌胃冰片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肝脏Mdr1a、Mrp4和Ntcp的mRNA表达水平,非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rp2的mRNA表达水平,对Mate1、Bcrp、Mrp5、Oct1、Oct2、Octn2、Oat2、Oatp2b1、Oatp1a1和Oatp1a4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同时,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对Mrp4和Mdr1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Mrp2蛋白表达的下调则是非剂量依赖性,而对Ntcp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反剂量依赖性。此外,亦剂量依赖性抑制了肾脏Mrp2和Mrp4的m RNA表达水平并反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ate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VEGF、HIF-1α、p-AKT、eNOS及ET-1不仅与心脑缺血损伤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调控关系密切。VEGF是HIF-1ɑ的一个重要靶基因,脑缺氧后HIF-1ɑ的上调表达诱导了VEGF的蛋白表达,促进了微循环的重建,增加了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和供氧量。VEGF通过蛋白激酶C(PKC)作为e NOS的上游激活物,促进NO的产生和内皮细胞的增生,进而增加细胞的通透性,还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上调pAKT的表达,激活eNOS产生NO。NO和HIF-1信号通路间高度串扰,许多受NO调控的生理功能均涉及HIF-1的参与,反之亦然。尤其是HIF-NO信号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梗死面积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研究发现,速效救心丸剂量依赖性降低了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HIF-1ɑ、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升高了p-AKT和eNOS的蛋白表达,表明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与其对上述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受HIF-1信号通路调控。同时,冰片对心肌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eNOS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也是其改善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摄取后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排泄是大多数药物清除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联合用药引发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发现冰片灌胃给药后对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ctp的转录与翻译水平有抑制作用,对肾脏Mrp2、Mrp4和Mate1的转录水平亦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冰片可促进上述转运体相关底物药物在肝肾细胞中的积累,增加它们在体内的暴露量,影响它们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涂国胜[4](2020)在《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位点的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患者相关性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 A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人类内皮素-1(ET-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AD)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江西汉族人群中ET-1基因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138 I/D和Lys198Asn)与早发冠心病(EOCAD)的关系,为地区人群CAD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基因测序法对88例EOCAD患者(男性≤55岁;女性≤60岁)和52例对照组的两个SNPs位点(+138 I/D和Lys198Asn)进行基因分型。同时行空腹抽血后检测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收集受试对象血压、身高、体重、吸烟等资料。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中,除性别及年龄无差别外,EOCAD组患者的血脂、空腹血糖、血压、体重指数及吸烟人群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ET-1基因+138I/D和Lys198Asn的多态性检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表明所选取的受试对象来自一个较大的、处于随机分配平衡状态的群体,具有一定代表性;(3)EOCAD患者中,Lys198Asn位点的纯合子G/G、T/T及杂合子G/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6.1%、2.3%及21.6%,T等位基因频率为12.1%,对照组分别为92.3%、0%、7.7%及3.9%;(4)Fisher精确检验表明,ET-1基因Lys198Asn的T等位基因(OR=3.38,P=0.02)和GT/TT基因型(OR=3.76,P=0.02)与EOCAD风险增加有明确的相关性,而+138I/D位点无论在基因型频率还是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均为无统计学差异;(5)在EOCAD组内,多数CAD的高危因素与ET-1基因+138I/D和Lys198Asn的多态性关系不明显;但吸烟患者中,携带有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携带G/G纯合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是与EOCAD相关的唯一独立变量(P<0.05)结论:Lys198Asn位点中Asn等位基因频率与江西汉族人群中EOCAD的发病显着相关;吸烟能显着增加携带Asn等位基因的江西汉族人群发生EOCAD的风险;+138 I/D位点中的不同等位基因频率与江西汉族人群EOCAD的发病无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Lys198Asn位点的Asn等位基因显着增加江西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发病风险的机制探讨研究背景:Lys198Asn位点中的Asn等位基因频率与江西汉族人群EOCAD发病有关;为探讨其可能机制,我们通过构建体外表达载体分别过表达不同等位基因,明确Lys198Asn多态性对E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分别提取含Lys和Asn等位基因的DNA片段,再通过分子克隆技术与含有Flag标签的p GL3.0-Basic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以脂质体法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24小时,同时以空载质粒作为对照;加用不同浓度的TNF-α、IL-6和LPS与转染质粒后的HEK293T细胞共同孵育24小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ET-1蛋白含量;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空载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后无外源ET-1蛋白表达,而重组质粒转染后则有较高的外源ET-1蛋白表达;无外源刺激时,Lys198和Asn198质粒转染组中的ET-1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在两种浓度(10ng/m L和20ng/m L)的TNF-α或IL-6刺激下,Asn198质粒转染组中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Lys198质粒转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种浓度的LPS刺激下,两组蛋白含量均升高,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T-1基因中的rs5370位点的Asn等位基因较Lys等位基因能显着促进TNF-α和IL-6刺激下的ET-1蛋白表达;ET-1基因中的rs5370位点的多态性不会影响LPS刺激下的ET-1蛋白表达含量;ET-1基因中的rs5370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特定炎症因子刺激诱导下ET-1蛋白表达量的不同,从而导致江西汉族人群早发CAD的发病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熊远香[5](2020)在《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临床常见病及高发病,其发病机制与颈部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素-1(ET-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ET-1与IS的关系及其拮抗剂对IS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热点,但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与ET-1研究较少。川芎嗪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选用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干预IS大鼠,观察大鼠血管内皮素-1、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为临床川芎嗪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雄性,体重(248.0±14.38)g,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10只,造模组30只,造模组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川芎嗪高剂量组(HT组),川芎嗪低剂量组(LT组)各10只。实验前将所有大鼠在中心实验室适应性饲养一周,自由摄食及饮水;一周后对造模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模,C组仅分离颈部动脉血管,而不插入栓线;造模后每天对大鼠进行称重,根据体重计算川芎嗪及生理盐水用量,分别对LT组与HT组给予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50 mg/(kg.d)、75mg/(kg.d),C组和N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4周。各组大鼠造模和治疗后分别采用mNSS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治疗2周和4周后对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法检测ET-1含量。结果:1 大鼠mNSS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术后24小时评分,造模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与HT组比较(P=0.63),NS组与LT组比较(P=0.44),LT组与HT组比较(P=0.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鼠缺血性脑卒中造模成功,具有可比性。术后4周神经功能评分,C组(0.20±0.42),NS组(10.80±1.14),LT组(9.80±0.63),HT组(7.20±1.03),LT组比NS组降低,HT组神经功能评分较LT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降低明显,川芎嗪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剂量效果更显着。2 大鼠血清ET-1水平比较(1)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组大鼠ET-1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给药剂量间比较:LT组比NS组ET-1含量降低(P<0.05),HT比NS组显着降低(P<0.05),HT组显着低于LT组(P<0.05);川芎嗪可降低IS大鼠血清ET-1含量,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3)给药时间比较:与给药2周比较,4周后HT组、LT组大鼠血清ET-1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0.92)、NS组(P=0.3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川芎嗪降低IS大鼠ET-1与给药时间相关。结论:川芎嗪可显着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ET-1含量,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张倩倩[6](2019)在《EBV相关胃癌中ET-1/ETAR轴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可持续性潜伏感染于宿主细胞内,其感染与多种人类肿瘤发生有关。90%以上的健康成人在35岁幼儿时期曾感染EBV,并且体内均可以检测到EBV抗体。EBV相关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是一种发病人数较高的EBV相关肿瘤,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是内皮素家族成员之一,目前研究表明ET-1在大多数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细胞凋亡以及诱导上皮间质转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T-1及其受体ETAR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如在HIV、HPV感染相关疾病具有独特的ET-1/ETAR mRNA和蛋白表达图谱。FOXO1既是ET-1的转录激活因子,又是PI3K/AKT和RAS/RAF/MEK/ERK通路的下游效应分子;改变FOXO1的表达或使其磷酸化失活转运出核后降解,可以影响ET-1的表达,进而影响ET-1/ETAR激活后引起的级联反应。目的:明确ET-1/ETAR激活在EBVaG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EBVaGC中EBV对ET-1/ETAR表达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明确EBVaGC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材料和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BVaGC(GT38,GT39,SNU719)和EBV阴性胃癌细胞系(EBVnGC:BGC823,HGC27,SGC7901,MKN45,AGS)中ET-1轴及相关microRNA的表达。(2)CCK8、Transwell和流式细胞分析检测ET-1/ETAR激活或抑制对细胞表型的影响。(3)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ET-1基因启动子和第1外显子甲基化状态。(4)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系中ET-1及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ET-1和ERK1/2蛋白表达。(5)免疫荧光检测胃癌细胞系中ERK1/2的亚细胞定位。(6)PI3K抑制剂LY294002和MEK抑制剂PD0325901处理细胞,检测ET-1蛋白表达的变化。(7)在SGC7901中过表达LMP1、LMP2A,检测ET-1蛋白水平的变化。(8)在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9转染靶向沉默LMP1基因的siLMP1,在EBV阴性细胞系SGC7901和BGC823转染靶向沉默FOXO1基因的siFOXO1,检测ET-1蛋白水平的变化。(9)采用ETAR特异性阻断剂BQ123处理EBV阳性胃癌细胞系GT39和GT38,提取作用不同作用剂量和不同作用时间的蛋白,检测LMP1表达的变化。结果:(1)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中E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EBV阴性胃癌细胞系(P<0.05);ETAR mRNA则明显高于EBV阴性胃癌细胞系(P<0.05),两种细胞系中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ET-1在EBVnGC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2)ET-1/ETAR激活可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细胞凋亡。(3)两种细胞系中ET-1基因启动子和第一外显子均呈现低甲基化状态,且miRNAs(-1、-125a、-125b)的表达也无明显差异。(4)PI3K/AKT/FOXO1通路在EBVaGC呈激活状态,RAS/MEK/ERK通路则在EBVaGC中失活。(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RK1/2在EBV阳性胃癌细胞系主要分布在胞浆中,而在EBV阴性胃癌细胞系则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EBVnGC组织中ERK1/2激活更为明显(P<0.05),且与发病年龄显着相关(P<0.05)。(6)PI3K抑制剂LY294002可通过上调FOXO1促进ET-1表达,MEK抑制剂PD0325901可通过抑制FOXO1下调ET-1表达。(7)转染siFOXO1可导致ET-1蛋白水平下调。(8)干扰LMP1可以促进ET-1表达,而抑制ETAR蛋白生成。(9)过表达LMP1可使RAS/RAF/MEK/ERK通路失活,导致ET-1表达下调;过表达LMP2A可诱导RAS/RAF/MEK/ERK通路激活,使ET-1表达上调。(10)BQ123可以显着抑制LMP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1)ET-1在EBV阳性胃癌中表达水平较高,ET-1/ETAR轴的激活可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以及拮抗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2)EBVaGC中PI3K/AKT途径的激活可抑制FOXO1表达,进而可以阻断ET-1基因的转录表达;EBVaGC中RAS/MEK/ERK通路的失活可通过抑制FOXO1表达降低ET-1的表达。(3)EBV通过PI3K/AKT通路和RAS/MEK/ERK通路调控FOXO1的表达,进而影响ET-1的表达。

张展展[7](2019)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BDNF、ET-1与神经功能缺失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动态检测血清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生物标记物含量,探讨其含量变化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共53例,并选取2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53例颅脑出血患者依据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临床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组(41例)和单纯脑出血组(12例),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意识障碍进行评定。根据血肿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别将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分为3个亚组(大量、中等大量、特大量组;轻、中、重度昏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脑出血术前及术后第1d、7d血清中ET-1、BDNF的表达水平。通过分析ET-1、BDNF的统计学差异,阐述ET-1与BDNF之间的关系及其与HICH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治疗。结果:脑出血组各时间点ET-1、BDNF均高于对照组。不同时期高血压脑出血组可见血清ET-1均高于单纯脑出血组表达,而BDNF相反;随着出血量增大,术前血清ET-1呈现高表达水平,而BDNF呈现低表达水平。患者术前血清ET-1表达水平与意识障碍程度呈负相关,而BDNF浓度与意识障碍呈正相关;术前血清ET-1与BDNF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通过分析ET-1、BDNF的表达水平,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血清ET-1表达水平可为患者判断预后提供依据,而BDNF含量对神经功能缺失修复需待进一步研究。

吴双[8](2019)在《MicroRNA-200a在心脏纤维化的调控机制及血浆大内皮素-1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MicroRNA-200a在心脏纤维化的调控机制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显着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房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以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塑在促进复杂的折返的维持和房颤的持续方面起到关键作用。microRNAs属于一类小非编码RNA,参与一系列重要的生命进程和病理生理过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microRNAs在房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近期研究显示microRNA-200a参与纤维化重塑过程中,但microRNA-200a在心脏纤维化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用体外细胞实验探究microRNA-200a在心肌纤维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microRNA-200a在房颤发生、发展和维持过程中产生影响的机制提供帮助。方法:采用microRNA目的基因预测工具预测到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2,Tgfbr2)和内皮素 A 型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 type A,Ednra)是microRNA-200a的目的基因。向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构建细胞纤维化模型,microRNA-200a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测定。利用 LipofectamineTM RNAiMAX 将 microRNA-200a 模拟剂和抑制剂转染入细胞,用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测定心肌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actin,α-SMA)、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TGFBR2和EDNRA的表达情况,并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ellcounting kit-8,CCK-8)检测转染microRNA-200a模拟剂和抑制剂后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对microRNA-200a与Tgbr2和Ednr的直接结合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在采用ANGⅡ诱导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构建的细胞纤维化模型中,microRNA-200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向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转染microRNA-200a模拟剂造成microRNA-200a过表达后,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TGFBR2和EDNRA的表达显着降低,α-SMA及胶原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且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显着降低。与此相反,向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转染microRNA-200a抑制剂敲低microRNA-200a的表达水平后,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TGFBR2和EDNRA的表达显着升高,α-SMA及胶原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且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表明Tgfbr2和Ednra是microRNA-200a的靶基因。结论:在促纤维化因子诱导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形成过程中,microRNA-200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解除microRNA-200a对其下游靶基因Tgfbr2和Ednra的抑制作用,促进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胶原蛋白的合成,进一步加重纤维化过程。microRNA-200a通过抑制Tgfbr2和Ednra减弱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化及胶原蛋白合成,提示microRNA-200a在预防心脏纤维化上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第二部分血浆大内皮素-1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型心律失常,主要危害在于心动过速造成的心功能恶化和显着增加的脑卒中等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建立新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对房颤患者的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十分必要。内皮素-1作为心脏纤维化信号通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房颤负性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显示升高的内皮素-1水平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探索内皮素-1水平与房颤患者长期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内皮素-1水平对房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以期将内皮素-1作为新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对房颤患者的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价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房颤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共纳入716例自2009年至2015年连续就诊于医院并诊断为房颤的患者。通过查阅临床病例和电子数据库,搜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线信息。血浆中大内皮素-1浓度的测定采用大内皮素-1 ELISA试剂盒(奥地利Biomedica公司)进行测量。采用电话、诊室或获取诊疗记录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定义为包括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和大出血在内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大出血事件。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到血浆大内皮素-1预测全因死亡的最佳界值,将研究对象分为大内皮素-1高水平组和大内皮素-1低水平组。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Pe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student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与大内皮素-1高水平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描述患者的生存曲线,并采用对数秩检验进行组间对比。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远期预后的关联,采用重分类改善指标(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分析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估血浆大内皮素-1在预测房颤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量贡献。结果:本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3.7±12.6岁,其中327名为女性。采用ROC曲线方法取得血浆大内皮素-1预测全因死亡的C统计量为0.772(P<0.001),最佳界值为0.55pmol/L。与大内皮素-l<0.55pmol/L组患者相比,大内皮素-1高水平组患者有显着更多的合并症和更差的心功能状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N-末端脑钠尿肽值、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增大的左房内径与大内皮素-1高水平独立相关。在中位时间为3年的随访期间内,共191例患者(7.8/100人年)发生死亡,237例患者(9.8/100人年)发生复合终点事件,143例患者(5.8/100人年)发生心血管死亡,66例患者(2.8/100人年)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1例患者(0.9/100人年)发生大出血。与大内皮素-1低水平组相比,大内皮素-1高水平组全因死亡(12.5/100人年比3.5/100人年,P<0.001)和复合终点事件(14.8/100人年比5.3/100人年,P<0.001)的发生风险显着更高。对于次要终点事件,大内皮素-1高水平组较大内皮素-1低水平组心血管死亡(14.8/100人年比5.3/100人年,P<0.001)和大出血(1.3/100人年比0.5/100人年,P=0.016)的发生风险显着更高,且有增加的血栓栓塞风险倾向(3.4/100人年比2.4/100人年,P=0.071)。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混杂因素校正后,大内皮素-1≥0.55pmol/L仍是全因死亡(HR=2.03,95%CI 1.42-2.92,P<0.001)、复合终点事件(HR=1.73,95%CI 1.27-2.36,P=0.001)以及心血管死亡(HR=2.32,95%CI 1.48-3.64,P<0.001)的预测因素。进一步的NRI分析显示将大内皮素-1 ≥ 0.55 pmol/L加入由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识别的预测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其他因素构成的预测模型中,可显着提高模型对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分别提高0.32(95%CI 0.18-0.40,P<0.001)和 0.32(95%CI0.16-0.40,P=0.027),而IDI 分析显示将大内皮素-1≥0.55pmol/L可显着提高模型对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分别提高0.018(95%CI 0.001-0.041,P=0.013)对和 0.012(95%CI 0.000-0.031,P=0.033)。结论:升高的血浆大内皮素-1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事件以及心血管死亡独立相关,NRI和IDI分析显示大内皮素-1 ≥ 0.55 pmol/L可显着提高模型对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提示血浆大内皮素-1可为房颤患者不良预后提供预测价值。

周冰洋[9](2018)在《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特殊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背景与目的:既往大量研究证实内皮素-1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如微血管功能障碍、冠状动脉钙化、心肌梗死等,机制可能与其参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支架内血栓形成等过程有关。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冠心病人群防治的最常见类型,其远期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寻找与其预后相关的新的生物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迄今为止,尚无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关系的相关研究的报道。据此,本研究以首次明确诊断的稳定性冠心病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其心血管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自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因胸闷或胸痛住院并明确诊断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3154例。采集所有符合条件的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并录入病历信息采集表。大内皮素-1的水平通过酶联免疫方法进行测定。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大内皮素-1与临床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两年随访,随访的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大内皮素-1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大内皮素-1水平高于中位数和低于中位数的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本研究入选的3154例在我院首次明确诊断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8.5±10岁,男性所占的比例高达73.24%,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63.57%和77.01%。患者的体重指数为25.73±3.18kg/m2,为超重状态。大内皮素-1的浓度是0.3(0.22-0.45)pmol/L。两年的随访过程中共有189例(5.99%)心血管事件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两组:事件组(n=189例)和非事件组(n=2965例)。事件组较非事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大(分别为60.39±10.67和 58.38±9.95,p=0.008),高血压的比例高(分别是 75.66%和 62.8%,p<0.001),左室射血功能差,大内皮素-1的血浆浓度也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内皮素-1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炎症指标和肾功能有显着的相关性。矫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与大内皮素-1有显着相关性及单因素Cox回归中p<0.1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左室射血分数、血沉、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肌酐)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内皮素-1与心血管事件独立相关(比值比:1.802,95%可信区间 1.196-2.716,p=0.005)。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提示,大内皮素-1高于中位数水平组的患者生存率较低(p=0.016)。结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两年随访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提示,血浆大内皮素-1的基线水平具有独立判断其预后的临床价值,为大内皮素-1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信息。第二部分大内皮素-1在早发心肌梗死(≤35岁)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探讨背景与目的: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呈明显年轻化趋势,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内皮素-1是最早发现的血管内皮来源的血管收缩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证实,作为内皮素-1的生物前体,大内皮素-1参与了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并与其未来的心血管预后有关。遗憾的是,尚无有关大内皮素-1与早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系统分析了500余例早发心肌梗死(≤3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大内皮素-1在早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1,863例心肌梗死患者中,连续入选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且均在我院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565例早发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采用Gemini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根据狭窄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赋予对应的分值,最后进行整合。收集每例入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检测其实验室指标的水平,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通过酶法进行检测,大内皮素-1的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随访工作通过电话或门诊复诊的方式完成,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衰再次住院。大内皮素-1与早发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下的面积来表示大内皮素-1对早发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随访时间为37.8±24.9(月),发生事件92例:全因死亡9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8例,血运重建45例,再住院30例。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两组:事件组(n=92)和非事件组(n=432)。事件组的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39%和31.71%),左心室的射血功能较差。两组的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所占比例,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炎症指标及肾功能的水平无明显差异。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患者的大内皮素-1的中位数水平较高(事件组为0.44pmol/L,非事件姐为0.29pmol/L,p<0.001)。矫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左室射血分数、Gensini评分、肌酐,大内皮素-1与心血管事件呈独立正相关关系(比值比:3.00,95%可信区间:1.92-4.68,p<0.001)。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67,大内皮素高于O.3pmol/L的界限值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性为74%和特异性为62%。结论:我们的研究分析了565例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的心肌梗死患者随访3年余的资料,结果提示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早发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独立相关,提示大内皮素-1可能是早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吴子涵,李高峰[10](2014)在《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瘢痕增生》文中认为背景:瘢痕是创伤修复的产物,严重的瘢痕增生常常导致机体的畸形及功能障碍。血管生成伴随着瘢痕形成的整个过程,与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细胞因子也参与了与瘢痕的形成的过程。目的:关于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与瘢痕增生进行阐述,了解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通过影响瘢痕形成过程中血管的生成与成熟,影响瘢痕的增生及萎缩成熟,最终为临床防治瘢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应用"瘢痕,血管生成,细胞因子"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应用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Med及Medline,应用"scar,angiogenesis,cytokine"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筛选关于瘢痕增生与血管生成,瘢痕增生与细胞因子,血管生成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文献,最后筛选纳入54条文献。结果与结论:瘢痕的形成是机体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血管生成和成熟。各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必然会通过影响血管生成成熟,从而影响瘢痕的增生和萎缩。在临床应用中通过干预相关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或阻断其作用,影响瘢痕组织中的血管生成与成熟,从而达到防治瘢痕的目的,为瘢痕治疗与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二、内皮素-1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皮素-1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1)高盐饮食大鼠血清中THBS1的改变及其在内皮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一 基于iTRAQ技术分析高盐饮食大鼠血清蛋白组学变化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二 THBS1在高盐饮食大鼠内皮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总结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钙库操纵钙内流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生物标志物和体力活动对室性心律失常与死亡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浆大内皮素-1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预测价值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局限性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预测价值
    研究背景
    砑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局限性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力活动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局限性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标志物对于心脏性猝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简历
致谢

(3)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1.1.1 速效救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1.2 速效救心丸对冠心病的影响
        1.1.3 速效救心丸对脑缺血的影响
        1.1.4 川芎嗪与冰片的药物相互作用
    1.2 HIF信号通路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的预防作用与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2.2.4 饲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2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2.3.3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2.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3.5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2.3.6 蛋白印迹检测法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2.4.2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2.4.3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3章 冰片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3.2.4 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3.3.2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的含量测定方法
        3.3.3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3.3.4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3.3.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3.3.6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3.3.7 蛋白印迹检测法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含量的测定与给药剂量的确定
        3.4.2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3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3.4.4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冰片对大鼠肝肾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4.3.2 动物分组与给药处理
        4.3.3 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
        4.3.4 转运体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
        4.3.5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冰片对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4.2 冰片对肝脏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论文总结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发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位点的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患者相关性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内皮素-1 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多态性与江西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第2章 实验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Lys198Asn位点的Asn等位基因显着增加江西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发病风险的机制探讨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第2章 实验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1.1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
        1.1.3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1.1.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2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2.1 川芎嗪的作用
        1.2.2 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2.3 川芎嗪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2.4 川芎嗪保护内皮细胞作用
        1.2.5 川芎嗪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1.2.6 川芎嗪抑制炎症因子作用
        1.2.7 川芎嗪对脑和神经保护作用
        1.2.8 川芎嗪抗凝作用
        1.2.9 川芎嗪抗氧化作用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实验方法
        2.3.2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建立
        2.3.3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4 ELISA检测血清ET-1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大鼠mN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2 大鼠血清ET-1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EBV相关胃癌中ET-1/ETAR轴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和耗材
        1.1.1 主要仪器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常用试剂配制
    1.2 细胞系及胃癌组织标本的选择
        1.2.1 细胞系的选择
        1.2.2 胃癌组织标本的选择
    1.3 细胞处理
        1.3.1 实验前准备
        1.3.2 细胞复苏
        1.3.3 培养液的更换
        1.3.4 细胞传代
    1.4 ET-1 甲基化状态检测
        1.4.1 细胞系DNA提取
        1.4.2 DNA样本的焦亚硫酸盐修饰
        1.4.3 亚硫酸盐基因组测序
    1.5 ET-1 及相关基因mRNA检测
        1.5.1 细胞系RNA提取
        1.5.2 cDNA合成
        1.5.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
        1.5.4 microRNA逆转录
        1.5.5 miRNAs表达水平的检测
        1.5.6 Real-time qPCR结果数据分析
    1.6 ET-1 及相关蛋白检测
        1.6.1 细胞系总蛋白的提取及浓度测量
        1.6.2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系中蛋白的表达
        1.6.3 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 作用后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1.6.4 MEK1/2通路抑制剂PD0325901作用后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1.6.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RK1/2和ET-1 蛋白的表达
        1.6.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1.7 免疫荧光检测胃癌细胞中蛋白亚定位
    1.8 细胞生物学表型的检测
        1.8.1 细胞增殖实验(CCK-8)
        1.8.2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实验
        1.8.3 细胞迁移实验检测
        1.8.4 细胞周期实验检测
    1.9 统计学和图像分析
结果
    2.1 Real-time PCR检测胃癌细胞系中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
    2.2 胃癌细胞系及组织中ET-1 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2.3 ET-1 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4 miRNAs(-1、-125a、-125b)在EBVaGC和 EBVnGC中的表达
    2.5 ET-1 启动子和第一外显子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
    2.6 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胃癌细胞系中ERK/MAPK表达情况
    2.7 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细胞系中ERK1/2 表达情况
    2.8 LY294002和PD0325901 通路抑制剂作用后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2.9 干扰FOXO1 基因对ET-1 蛋白表达的影响
    2.10 EB病毒对ET-1 蛋白表达的调控
    2.11 BQ123对LM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ET-1/ETAR 轴在胃癌中的作用
    甲基化在 EBV 相关胃癌中的作用
    miRNAs在EBV相关胃癌中的表达及调控
    EBV对PI3K/AKT和RAS/RAF/MEK/ERK通路调控作用
    FOXO1转录因子对ET-1表达的调控作用
    BQ123靶向治疗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7)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BDNF、ET-1与神经功能缺失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星形胶质细胞在高血压脑出血研究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MicroRNA-200a在心脏纤维化的调控机制及血浆大内皮素-1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icroRNA-200a在心脏纤维化的调控机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浆大内皮素-1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 1、前言 2、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s在心房颤动病理生理过程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特殊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内皮素-1在早发心肌梗死(≤35岁)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探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附件
致谢

(10)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瘢痕增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估
2 结果Results
    2.1 瘢痕的增生与血管生成
    2.2 细胞因子与瘢痕血管生成
        2.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2.2 血管生成素1
        2.2.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2.4 转化生长因子β
        2.2.5 内皮素
        2.2.6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
        2.2.7 多效生长因子
    2.3 增生性瘢痕的相关治疗
3 小结Conclusion

四、内皮素-1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盐饮食大鼠血清中THBS1的改变及其在内皮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徐芳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生物标志物和体力活动对室性心律失常与死亡的预测价值[D]. 李晓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陈琳. 湖北大学, 2020(02)
  • [4]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位点的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患者相关性研究及机制探讨[D]. 涂国胜. 南昌大学, 2020(08)
  • [5]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D]. 熊远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EBV相关胃癌中ET-1/ETAR轴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 张倩倩. 青岛大学, 2019(03)
  • [7]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BDNF、ET-1与神经功能缺失的相关性研究[D]. 张展展.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MicroRNA-200a在心脏纤维化的调控机制及血浆大内皮素-1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D]. 吴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特殊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讨[D]. 周冰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10]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瘢痕增生[J]. 吴子涵,李高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51)

标签:;  ;  ;  ;  ;  

内皮素-1和肿瘤血管生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