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128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128例疗效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128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1)在《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Hverfibrosis,LF)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能够逆转,但如何进行逆转,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肝纤维化早期产生的诸多病理变化中,人们对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病理变化给予的关注逐渐增多,其特征性的细胞学行为改变包括“窗口”尺寸与数量的变化以及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一旦SECs发生去窗口化后,则肝纤维化的进程难以逆转,目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现代医学尚且只能给予病因治疗,针对肝纤维化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问世。中医药学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经验历史较长,并对其发病机制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慢性肝病给予早期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未来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芪术颗粒是姚乃礼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目前中医药学界对肝纤维化的普遍认识基础上创制的治疗肝纤维化常用方,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NO:81774282)的资助下,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探讨益气活血方芪术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1.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资料库,检索时间跨度为自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以检索词“liver fibrosis”、“hepatic fibrosis”为检索词,然后以“effect”或者“efficacy”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肝纤维化”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以“临床观察”、“疗效分析”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上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2.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类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脾脏的形态、门脾静脉的宽度、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结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共93篇,其中有86篇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作为临床评价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MD=51.15,95%CI(56.95,45.35),P<0.00001]。15篇文献以肝硬度值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肝硬度值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3.52,95%CI(4.78,2.26),P<0.00001]。33 篇文献研究以门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门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20,95%CI(2.14,0.26),P=0.01]。31篇文献研究以脾脏厚度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脏厚度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6.83,95%CI(9.54,4.12),P<0.00001]。13篇文献研究以脾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77,95%CI(3.04,0.49),P=0.007]。结论: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组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目的:(1)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调控作用。(2)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明确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eNOSmRNA、eNOS、NO表达的影响。(3)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明确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特征。方法:(1)以四氯化碳作为肝纤维化的诱导剂,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芪术颗粒进行干预,通过Elisa法、HE以及Masson染色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病理组织学的影响。(2)原位胶原酶灌注+离体消化+梯度密度分离法分离提取肝窦内皮细胞。(3)以10%肝纤维化大鼠血清+5%的胎牛血清作为外在损伤因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状态的肝窦内皮细胞,模拟体内生化环境,构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正常大鼠血清损伤组、芪术颗粒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进行分组。(4)采用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eNOSmRNA、eNOS、NO的表达情况。(5)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属性。结果:(1)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形态。(2)经过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可知,我们所提取的细胞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且纯度较高。(3)经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 eNOSmRNA、eNOS、NO显示芪术颗粒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4)经过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肝窦内皮细胞的骨架模量、粘度均有所提高,使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转变,而其扩散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1)芪术颗粒能够抑制肝脏炎症状态,恢复肝脏正常组织形态。(2)芪术颗粒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3)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状态,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恢复,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张佳[2](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王建超[3](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并且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对中药暴露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持续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不服用或服用抗纤维化中药每年少于1个月;中西医组,在持续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加用强肝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或大黄?虫丸的1种药物治疗,并且每年服用时间大于6个月。纳入、剔除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3年、治疗5年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HCC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共入组患者488例,西医组187例、中西医组301例。西医组、中西医组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药使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组中药制剂累计服用最短时间为7个月,最长时间为60个月,中位服药时间为36个月。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T、AST均显着降低(P<0.05),ALB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功能改善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功能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AL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5.56%和83.79%、91.03%和93.05%、92.25%和94.76%,AS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1.67%和78.62%、82.07%和86.87%、91.70%和93.04%;两组患者ALT、AST复常率比较,治疗第1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第3年、5年比较无显着差异。3.肝纤维化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HA、PCIII、IV-C以及LN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纤维化四项降低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纤维化四项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以及LSM在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APRI、FIB4、LSM均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APRI、LSM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FIB4仅在第1年时中西医组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4.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APTT、TT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凝血功能显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PT、APTT、TT较西医组显着降低(P<0.05)。5.HCC发生率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第1年、3年、5年癌变率分别为3.74%(7/187)和3.74%(11/301)、22.46%(42/187)和13.95%(42/301)、31.02%(58/187)和23.59%(71/301),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25.86%(30/116)和16.94%(31/183),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失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39.44%(28/71)和33.90%(40/118),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癌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2.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累积HCC发生率显着降低;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着重于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CC发生率。

孔德昭[4](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孟丽萍[5](2013)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山豆根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山豆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山豆根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文献支持和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文献学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对山豆根的记载,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利用频数描述和多元分析方法,总结分析山豆根方的基本用药特点,包括方源、给药途径(内服与局部用药)、剂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挖掘山豆根不同主治病证常见药物组合,探究其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山豆根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山豆根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为分析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山豆根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多因素分析,初步总结出山豆根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配伍甘草,是解山豆根之毒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合麦冬、生地、白芍等,可防苦燥伤阴之偏。与桔梗、甘草合用,是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的有效组合;治疗心肺之火上攻之咽喉肿痛,与射干、板蓝根、玄参等为伍,也颇为常用;治痘毒咽痛,则与升麻、紫草、葛根等相配;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咳喘,多与半夏、细辛、陈皮、麻黄配伍;治肺热阴虚之咳喘,每与麦冬、生地、白芍、知母、丹皮搭配;治痈疮肿毒,常与连翘、银花、重楼、板蓝根合用;治急性肝炎,多与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配伍;治慢性肝炎,每配伍连翘、白花蛇舌草清除余毒,合以丹参、丹皮、枳壳等调畅气血;配以黄芪、白术、当归等扶助正气;银屑病,常与连翘、土茯苓、板蓝根、赤芍、丹皮等配伍。若与大黄、神曲为伍,可能使毒性增强。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马红梅[7](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王柏灿[8](1995)在《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广西53000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王柏灿主题词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对1992年以前有关文献作过综合报道 ̄[1]。在此基础上,兹将最近两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

李石兰[9](1978)在《中草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文中认为 病毒性肝炎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一般分为甲型肝炎(传染性肝炎)和乙型肝炎(血清性肝炎)二种;二者均可通过密切接触经口、输血、予防接种及注射血液制品等途径传染,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亦基本相同。甲型肝炎病毒曾在数年前发现于肝细胞内,仅具核心部分,无表面抗原层(1)。过去由粪便检出的米兰抗原(EHAA),曾被认为与甲型病毒有关(2—4)。但最近研

石兆峰[10](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128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12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学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结论
    实验二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提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时间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2.1.1 研究类型
        2.1.2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式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中医药治疗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患者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3.3 药物治疗资料
        2.4 随访形式
        2.4.1 疗效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候分型认识
    3 治则治法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1 肝硬化的基本概念
        1.2 乙肝肝硬化流行病学
        1.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1.4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分期
        1.5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1.6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治疗
    2 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2.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的发生
第二部分 :病历资料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随访观察指标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入组基本特征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 ALT、AST 复常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2.5 两组患者无创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6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2.7 两组患者5年累积癌变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
    2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山豆根药性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一、 性味归经
        1.性味
        2.归经
    二、 毒性
        1.毒性认知演变
        2.毒性反应
    三、 功效主治
    四、 用量用法
    五、 影响山豆根毒效相关因素研究
        1.炮制
        2.用量
        3.煎法
        4.服法
        5.病证
        6.配伍
        7.品种
        8.个体差异
第二部分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1.山豆根药名规范
        2.山豆根方选择标准
        3.药物数据规范
        4.病证数据规范
        (二) 研究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各历史时期山豆根方配伍用药与主治病证分布
        1.山豆根内服方
        2.局部用药方
        (二) 古今山豆根方主治病证与配伍用药总体分析
        1.频数分布
        2.因子分析
    三、 讨论
        (一) 减毒配伍
        (二) 增效配伍
第三部分 山豆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文献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 分析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资料分布
        (二) 临床应用
        1.适应症
        2.临床疗效
        3.不良反应
        (三) 剂量
        (四) 用法
        1.剂型
        2.给药方法
        (五) 配伍
    三、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1.1 诸家解释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2.1 肝肾关系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3.1 养血滋阴法
        3.2 滋阴温肾法
        3.3 养阴柔肝法
        3.4 滋阴清热法
        3.5 滋阴潜阳法
        3.6 常用药物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1.1 循证医学概念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5 小结
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1.2 检索来源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2.1 评价方法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结果
    1 资料收集
    2 研究类型
        2.1 研究对象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2.2 发表性偏倚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128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D]. 张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D]. 王建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D]. 孟丽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J]. 王柏灿. 中医研究, 1995(05)
  • [9]中草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J]. 李石兰.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78(01)
  • [10]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128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