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步人工牙种植体修复

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步人工牙种植体修复

一、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琳[1](2021)在《不同上颌窦内改变对上颌窦提升种植的影响 ——基于CBCT影像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存在上颌窦内改变进行上颌窦提升(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MSFE)的种植病例进行影像分析,探讨不同上颌窦内改变的影像识别及对MSFE种植并发症和种植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2011-2019年存在上颌窦内改变行MSFE种植病例95例,共141颗种植体的CBCT影像资料,根据术前窦内改变分黏膜增厚组、积液组、潴留囊肿组和钙化组,比较组间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MSFE的上颌窦提升高度(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height,MSEH)、MSFE术式选择、种植时机、上颌窦黏膜穿孔率、术后上颌窦炎发生率、影像随访期内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及种植体生存率(implant survival rate,ISR)。结果:95例上颌窦提升种植病例(共141颗种植体)中,术前上颌窦黏膜增厚组60例(种植体86颗),积液组20例(种植体32颗),潴留囊肿组17例(种植体25颗),钙化组12例(种植体19颗),平均RBH(4.15±2.03)mm,平均MSEH(6.45±3.77)mm,86.32%(82/95)选择穿牙槽嵴顶式,93.62%(132/141)选择MSFE同期种植,黏膜穿孔率11.58%,术后上颌窦炎发生率6.32%,不同改变组间RBH、MESH、MSFE术式选择、种植时机、黏膜穿孔率和术后上颌窦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1颗种植体术后影像随访平均时长22.38±10.81个月,最长达69个月,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4.96%,种植体生存率(implant survival rate,ISR)97.16%,不同窦内改变组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和I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种植失败病例均与术后发生上颌窦炎相关,其术前改变有黏膜增厚和(或)钙化。结论:因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不足考虑上颌窦提升(MSFE)种植修复者,在不伴有临床症状下,上颌窦黏膜增厚(2-10mm)、积液、潴留囊肿(<25mm)和钙化并非禁忌症,这些不同改变对RBH、MESH、MSFE术式选择、种植时机、手术并发症等的影响无区别,短期(5年内)种植疗效可预期,但术后发生上颌窦炎对种植预后存在一定的风险,定期术后随访的CBCT影像检查可以帮助有效诊断术后上颌窦炎和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以便临床做出及时恰当的处理。

陈鑫[2](2021)在《胶原蛋白海绵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成骨效果的影像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影像学分析,计算种植体存留率及术后窦内新生骨高度,探索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使用胶原蛋白海绵代替骨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手术方式包括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伴延期种植及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伴同期种植。材料与方法:选择2018年-2019年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伴延期种植的患者3例,共植入6颗种植体,及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伴同期种植的患者40例,共植入44颗种植体。术中于提升位点仅放置胶原蛋白海绵。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6个月行种植一期手术时,于提升位点再次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于原提升位点取样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6个月的CBCT,根据Cochran提出的标准,计算种植体存留率,通过对比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CBCT,使用Mimics软件测量术前剩余骨高度、种植体突入上颌窦的长度及窦内新生骨高度。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数据采取正态性检验,选择均数±标准差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分组数据的差异性检验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连续型变量数据选择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分类型变量数据选择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最后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研究各因素间的相关性。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观察: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伴延期种植的患者3例,共植入6颗种植体,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伴同期种植的患者40例,共植入44颗种植体,种植一期手术后6个月,种植体均达到了良好的骨结合并按期进行上部修复。术后1年随访,种植体使用良好,种植体存留率达100%。2、影像学指标测量:①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研究中:术前剩余骨高度为(2.21±1.17)mm,最大值为2.94mm,最小值为0.85mm。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提升位点骨高度为(6.37±1.11)mm,最大值为7.11mm,最小值为5.10mm。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内新生骨高度为(4.17±0.18)mm,最大值为4.29mm,最小值为3.97mm。②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研究中:术前剩余骨高度为(5.85±1.26)mm,最大值为7.96mm,最小值为3.31mm。种植体突入上颌窦长度为(4.00±1.20)mm,最大值为6.54mm,最小值为1.43mm。窦内新生骨高度为(4.12±1.12)mm,最大值为6.37mm,最小值为2.22mm。术前剩余骨高度与窦内新生骨高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种植体突入上颌窦的长度与窦内新生骨高度成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颌窦黏膜正常组和上颌窦黏膜囊肿组窦内新生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织病理学检查见活检样本均为红染骨组织,胞核蓝染,无炎症细胞及软组织细胞,成骨效果良好。结论:1.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成骨效果良好,大大降低了后续治疗的难度。2.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时,使用胶原蛋白海绵代替骨移植材料,窦内新生骨高度大于种植体突入上颌窦的长度,能有效避免种植体顶部无骨组织支持的情况。3.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对上颌窦潴留性及假性囊肿未进行处理,其对上颌窦底提升术成骨效果无影响。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使用胶原蛋白海绵代替骨移植材料,降低了手术风险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可取得良好的成骨效果。其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曾文锋[3](2021)在《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目前牙齿缺失在临床上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食物功能、美观以及发音功能。活动义齿修复、固定冠桥修复以及种植修复是目前临床缺失牙修复常用的三种方式。种植修复因无须损害邻牙、使用舒适、咀嚼高效率、更好的美学效果等优点逐渐盛行。随着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的提高和临床医生经验的累积,种植修复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后到形成有效的骨结合需要经过一段足够的时间(常规3-6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种植体容易发生早期失败。种植体早期失败是指发生在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的过程,修复基台连接前的种植体松动脱落或已有临床指征需要拔除种植体的现象。理想有效的骨结合是种植体成功的前提,早期失败是由于种植体与牙槽骨没有形成足够良好的骨结合,但目前对于种植体和牙槽骨未能形成有效骨结合的原因和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同一种因素在不同研究过程中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难度,更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探索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国内外关于种植体早期失败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结合临床病例收集,回顾性分析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研究目的研究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相关的风险因素,提高对种植愈后的预测性,有利于种植手术前的医患沟通,为临床减少种植体早期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具有5年以上种植经验的副主任医师的种植病例,按照性别、年龄、缺牙原因、上下颌、种植体位置、种植方式、种植体系统、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是否术前使用抗生素、是否需要骨增量、骨增量的类型、愈合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组,应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将筛选出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的相关风险因素,两种统计学方法均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8年8月-2020年12月共收集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具有5年以上种植经验的副主任医师的1003名种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7名,女性患者556名。种植体共计植入1585颗,其中男性植入729颗,女性植入856颗。共计发生种植体早期失败的患者有52名,以患者为个体的早期失败率为5.2%;共计发生早期失败的种植体57颗,以种植体为个体的早期失败率为3.6%。1.早期失败组和成功组在年龄、缺牙原因、种植方式、种植体直径大小、种植体长度、骨劈开术、愈合方式的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性别分组,男性患者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5.3%,女性患者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2.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种植体植入位置分组,总体上,上颌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4.7%,下颌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2.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具体到牙位分区,位于下颌前牙区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最高,为7.2%,其次上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6.3%,下颌前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6.1%,上颌前牙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3.6%,上颌前磨牙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3.2%,下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种不同种植系统的早期失败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kylos系统种植体早期失败种植体数量最多,早期失败发生率也是最高,为6.0%;5.术前使用抗生素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2.2%,术前不使用抗生素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需要进行骨增量组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大于不需要骨增量组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涉及上颌窦的骨增量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13.8%,不涉及上颌窦的骨增量组种植体早期失败率为2.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植骨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3.5%,植骨不盖胶原膜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6.2%,植骨+盖胶原膜组种植体早期失败发生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多个因素(性别、种植位置、种植体系统、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骨增量、是否上颌窦提升、植骨方式)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组和种植体植入位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女性的2.625倍;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5.352倍;上颌磨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5.077倍;下颌前牙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7.607倍;下颌前磨区种植体早期失败风险是下颌磨牙区的6.883倍。结论本次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3名,植入种植体1585颗,早期失败57颗,早期失败率为3.6%。种植体早期失败主要原因是种植体与牙槽骨结合不良,经过卡方检验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本研究中性别(男性)和种植体位置(下颌前牙区、上颌磨牙区、上颌前牙区、下颌前磨牙区)是影响种植体早期失败的风险因素。当以上因素同时存在时,选择种植手术时要更加谨慎小心。

尤小丽[4](2021)在《上颌窦区剩余骨高度不足2mm行种植体同期植入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上颌窦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小于2mm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lateral window sinus floor elevation,LSFE)植骨并同期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行LSFE植骨并同期种植的41名种植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种植位点术前RBH将62枚植体分为两组,A组2mm≤RBH≤4mm,有34枚植体,B组RBH<2mm,有28枚植体。术中用DASK工具盒(韩国登腾公司)在上颌窦外侧壁开一直径5mm的圆形骨窗行LSFE,术中植入Bio-Oss(Geistlich Bio-Oss(?))骨粉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测量两组植体术后即刻根尖区骨高度、初期稳定性及术后6个月植体根尖区骨高度。观察并记录植体早期失败数目、负载时间及存留情况。比较两组植体的初期稳定性、早期失败率、负载时间、存留率、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上颌窦内骨高度的变化,评估RBH小于2mm行LSFE植骨并同期种植的治疗效果。结果1.A组术前RBH为3.16±0.51mm,初期稳定性为30(20,35)N·cm,术后即刻上颌窦内骨高度为10.47±1.80mm,B组术前RBH为1.43±0.38mm,初期稳定性为15(10,15)N·cm,术后即刻上颌窦内骨高度为12.42±2.09mm,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期失败率为2.94%,负载时间为术后7(6,7.5)个月,存留率为97.06%,B组早期失败率为3.57%,负载时间为术后7(6,9)个月,存留率为96.43%,两组的早期失败率、负载时间、存留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和B组术后即刻的上颌窦内骨高度分别为10.47±1.80mm和12.42±2.09mm,术后6个月时上颌窦内骨高度依次为10.20±1.39mm和12.24±1.95mm,术后6月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H小于2mm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安全、有效,治疗效果可靠。

居云梦[5](2020)在《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患者中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提供更加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择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在3~5mm范围内,且上颌窦底形态较平坦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利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愈合6个月左右行种植义齿固定修复。临床随访观察并在术后当天、术后6、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估种植体植入后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手术并发症;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共植入23颗士卓曼骨水平种植体(长度均为8mm),术前CBCT测量上颌后牙区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4.09±0.52mm,其中最大为4.90mm,最小为3.38mm。采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6个月,CBCT显示上颌窦底得到了明显提升,新形成的窦底基本上位于植入种植体根部顶端上方或平齐位置,且窦底形态较平坦自然,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8.63±1.08mm,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检查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疼痛不适等症状,以上结果提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23颗种植体均正常完成了上部冠修复。修复完成6个月后(术后12个月)复查,临床检查发现所有修复体功能良好,CBCT显示术后12个月种植体周骨结合良好,窦底形态及成骨高度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2)本研究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CBCT检查发现胶原蛋白海绵材料溢出到上颌窦内,穿孔率为4.3%。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随访观察未出现明显的上颌窦感染的症状及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CBCT检查发现散落在上颌窦内的材料已经全部吸收,窦内成骨基本未受任何影响,患者预后良好。(3)种植体存留率:所有种植体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无一例出现种植体的松动、脱落,患者对于修复效果满意,存留率为100%。结论:本研究通过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对传统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内提升术)进行了改良,拓宽了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手术适应症,增加了提升高度,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从而为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需要行常规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的患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

窦晓晨[6](2019)在《DNCPs促进BMSCs体外成骨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并行骨增量处理是上颌后区骨量不足的种植患者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常用的骨替代材料往往只有骨传导性,骨诱导性较弱,且吸收降解速率不一,短期内无法促进上颌窦内成骨及种植体周骨矿化。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在骨替代材料中加入具有骨诱导能力的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骨替代材料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牙本质非胶原蛋白(Dentin non-collagenous proteins,DNCPs)是由牙本质分泌的一组复合蛋白,包括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矿化组织蛋白和各种生长因子,参与成骨微环境的组成,在骨形成和矿化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本实验从犬牙齿中提取DNCPs,复合骨替代材料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探索其体外成骨能力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实验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实验一 β-TCP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替代材料脱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sed bovine bone matrix,DBBM)在上颌窦内降解速率慢,新骨形成慢,短期内种植体周围不能形成足够的骨结合;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β-TCP的三维多孔结构与松质骨相似,是较为理想的成骨空间结构。本部分实验在体外比较DBBM和β-TCP对BMSCs的成骨作用,为后续实验筛选合适的支架材料,并探索其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调节因子。方法: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分别接种至DBBM和β-TCP两种材料表面培养。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接种效果;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黏附率;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检测骨形成相关因子ALP、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 alpha1,Cbfa1)、骨钙素(Osteocalin,OCN)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ALP,Cbfa1,OCN的蛋白表达。使用短片段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 RNA,siRNA)转染 BMSCs,沉默骨形成蛋白 1(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 1)基因,将沉默组和对照组细胞分别接种至β-TCP材料表面,检测骨形成相关因子ALP,Cbfa1,OCN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接种细胞24 h后,β-TCP组的细胞黏附率高于DBBM组(p<0.05);SEM观察显示两种材料均呈三维多孔结构,β-TCP材料孔径大于DBBM,BMSCs均可黏附于两种材料表面,细胞形态和附着方式未见明显差异;CCK8分析结果显示BMSCs在接种第1 d时,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至第3 d起β-TCP组细胞增殖效率高于DBB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染色及活性结果显示,接种至两组材料的BMSCs中ALP的表达和活性均随时间显着增强,β-TCP组在各时间点ALP的表达和活性均高于DBBM组(p<0.05);Real-time RT-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β-TCP 组较 DBBM 组更能上调骨形成相关因子ALP,Cbfa1,OCN的表达(p<0.01);将沉默BMP1基因的细胞株接种至β-TCP材料表面,骨形成相关因子ALP,Cbfa1,OCN的表达下调(p<0.01)。结论:与DBBM相比,β-TCP是BMSCs适宜的支架材料;BMP1是β-TCP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调节因子。实验二DNCPs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目的:DNCPs是由牙本质分泌的一组非胶原蛋白,对骨和牙本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目前DNCPs作为复合型生长因子用于组织工程骨报道较少,且DNCPs的成骨促进机制尚不明确。本部分实验探讨DNCPs对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为后续实验提供生长因子。方法:从犬牙本质中提取DNCPs,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分析DNCPs的成分。犬髂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以10 pg/mL浓度的DNCPs诱导BMSCs,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ALP染色及活性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茜素红染色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定量检测分析BMSCs矿化能力;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核心结合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I 型胶原(Collagen I,COL-1)的mRNA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转化生长因子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分泌水平;检测 TGF-β1 下游的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分子pSmad3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抑制剂阻断Smad3磷酸化检测成骨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探索DNCPs促进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NCPs提取物可以表达矿化组织蛋白OPN和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生长因子 BMP 1。CCK8 结果显示加入 10 μg/mL 浓度的DNCPs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 d和14 d的ALP染色及活性结果显示,DNCPs可以上调BMSCs中ALP的表达和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14 d和21 d的茜素红结果显示,DNCPs组在钙结节的数量和尺寸上均优于对照组,钙离子浓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eal-time RT-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DNCPs 可以上调骨形成相关因子RUNX2,OPN,COL-1的表达(p<0.01)。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加入DNCPs的实验组中TGF-β1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NCPs可以上调TGF-β1下游分子pSmad3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抑制剂SIS3阻断Smad3磷酸化后,DNCPs-SIS3组中骨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DNCPs组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CPs可以促进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TGF-β1/Smad3信号通路是DNCPs促进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实验三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目的:将不同质量比的DNCPs与β-TCP复合,筛选蛋白与材料的最佳质量比。检测BMSCs接种在复合材料上的细胞相容性和成骨能力,为后续的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动物实验提供复合材料。方法:采用混合冷冻干燥法制备DNCPs含量分别为2.5%,5%,10%的DNCPs-β-TCP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置于模拟体液中,检测1~28d DNCPs的释放率,筛选最佳质量比的复合材料。将BMSCs接种至复合材料上,检测其黏附、增殖、分化能力;SABC-Cy3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形态;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因子RUNX2,OPN,COL-1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模拟释放结果显示DNCPs-β-TCP复合材料前3d突释,至第10 d释放速率较高,然后逐渐减慢,至第28 d三种含量的复合材料内均有未释放的DNCPs;含量为5%的DNCPs-β-TCP复合材料体外释放效果最佳,至第28 d复合材料中仍有较高浓度的DNCPs。材料接种至复合材料表面培养结果显示,DNCPs-β-TCP复合材料与单纯β-TCP对照组在细胞的黏附、增殖、生长上无显着差异(p>0.05);DNCPs-β-TCP复合材料可以上调BMSCs的ALP活性,促进BMSCs分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染色可见BMSCs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生长良好,无显着差异;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纯β-TCP相比,DNCPs-β-TCP复合材料可以上调骨形成相关因子RUNX2,OPN,COL-1的表达(p<0.01)。结论:β-TCP可以作为DNCPs的支架载体,5%含量的DNCPs-β-TCP复合材料体外释放效果最佳;DNCPs-β-TCP与BMSCs之间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促进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实验四DNCPs-β-TCP复合材料结合BMSCs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中的成骨效果目的:评价DNCPs-β-TCP-BMSCs组织工程骨在犬上颂窦提升同期种植术中的成骨效果。方法:6只beagle犬均进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M1拔除,3 m后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设计双盲对照实验,每只beagle犬双侧上颌窦内分别植入实验组材料DNCPs-β-TCP-BMSCs组织工程骨及对照组材料β-TCP-BMSCs。分别于术中、术后6 w、术后3 m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远中、垂直向五个位点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CT检查种植体骨结合情况及种植体骨界面的骨密度;组织学检测上颌窦腔内的成骨效果及种植体周的骨矿化效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种植体骨结合率。结果:ISQ值显示术后6 w,DNCPs-β-TCP-BMSCs实验组呈缓慢上升趋势,β-TCP-BMSCs对照组呈下降趋势;术后3 m,实验组明显上升,ISQ值高达78.3±4.3,对照组缓慢上升,ISQ为58.7±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观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无明显放射线透射影,上颌窦内无异常影像;DNCPs-β-TCP-BMSCs 实验组种植体骨界面的 CT值显着高于β-TCP-BMSCs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种植体周上颌窦内植骨材料中心位置骨组织进行脱钙切片 HE染色,结果可见DNCPs-β-TCP-BMSCs实验组中骨基质排列致密、有序,骨组织成熟,骨髓腔中骨小梁粗大、成形;β-TCP-BMSCs对照组中骨基质排列无序,骨组织不成熟,骨髓腔内骨小梁稀少。带种植体的硬组织切片进行Masson染色,结果可见DNCPs-β-TCP-BMSCs实验组中种植体螺纹周围多为红染的成熟骨组织,且骨小梁结构清晰,排列有序,可见多处骨髓腔;β-TCP-BMSCs对照组中种植体螺纹周围可见明显的蓝色编织骨条带,骨小梁排列不规则,罕见骨髓腔。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显示DNCPs-β-TCP-BMSCs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显着高于β-TCP-BMSCs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NCPs-β-TCP-BMSCs组织工程骨可以促进犬上颌窦内早期成骨,促进种植体周围早期骨矿化。

张泽宇[7](2019)在《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随着种植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种植修复已成为牙列缺损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上颌第一磨牙常因骨量原因影响种植技术的应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及上颌窦气化造成窦底的位置下降不同程度造成剩余牙槽骨高度降低,导致种植骨高度不足而无法常规植入种植体,往往需要进行上颌窦提升术。本研究拟通过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并统计该牙位种植手术,分析不同剩余骨高度情况下种植术式选择,比较两种上颌窦提升术所需剩余骨高度,为临床提供参考。实验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进行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的57例患者CBCT影像学数据及临床病历资料。使用Ka Vo e Xam Vision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种植术前的术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对比不同种植术式、不同性别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1.本研究57例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中,共进行常规种植术27例,占比47.37%,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12.43±3.13mm;上颌窦底内提升术28例,所占比例为49.12%,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6.46±1.60mm;上颌窦外提升术共2例,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3.13±0.18mm,占3.51%。对三组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秩和检验,三者间比较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间两两比较,三组P值均满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57例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中,其中男性33例,占57.89%,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8.75±4.11mm;女性24例,占42.11%,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9.48±3.92mm。应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研究中共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28例,平均提升骨高度3.0±1.28mm,其中13例同期置愈合基台,15例置覆盖螺丝后严密缝合;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2例,平均提升骨高度7.5±2.12mm,均置覆盖螺丝后严密缝合。4.本研究中共2例上颌窦外提升手术,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mm、3.25mm,采取术中植入骨替代材料后同期植入长度10mm的种植体,扭矩15N·cm,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5.本研究共选取57例手术,其中常规手术27例,平均植入扭矩29.63±8.31N·cm;上颌窦内提升术28例,平均植入扭矩25.71±9.79 N·cm;上颌窦外提升术2例,植入扭矩均为15 N·cm。实验结论:1.上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剩余骨高度(RBH)大小,本研究57例手术中,其中30例进行了上颌窦提升术。经对剩余牙槽骨高度统计发现,常规种植术、上颌窦内提升术、上颌窦外提升术的平均剩余骨高度分别为12.43±3.13mm、6.46±1.60mm和3.13±0.18mm,其中,常规手术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8.5mm,上颌窦内提升术中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50mm,上颌窦外提升术中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00mm;三种术式间以及两两术式间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着性差异。2.上颌第一磨牙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在性别间无显着性差异。3.上颌第一磨牙区进行种植术式选择时,在剩余牙槽骨宽度足够的同时应以缺牙区剩余骨高度为前提,结合颌骨密度和种植体长度、直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进行手术方案设计,以获得最佳的初期稳定性及修复效果。

马晓玉[8](2019)在《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患者粘膜状态、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上颌窦黏膜厚度、窦底提升高度、种植体存留率、黏膜穿孔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上颌窦病变、上颌窦黏膜增厚及上颌窦囊肿,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手术的影响,为临床牙种植患者上述病变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因上颌后牙缺失,于唐山博创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行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的病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种植部位等一般资料,术前拍摄CBCT测量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窦底黏膜厚度及囊肿直径;通过水压内提升或侧壁外提升方式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行牙种植手术;术后拍曲面断层片评价手术效果,统计黏膜穿孔率及种植手术成功率,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术后随访截至2018年12月,统计种植体存留率,评价种植体周软组织状态,拍摄CBCT并测量窦底黏膜厚度、上颌窦提升新骨高度和边缘骨吸收。结果1研究期间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5例(37侧)上颌后牙缺失需行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的病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47.57±12.25岁;共植入54颗种植体。2通过术前CBCT观察发现,在35例患者37侧上颌窦中,共19侧上颌窦黏膜厚度正常(占51.35%),黏膜厚度为0.88±0.24mm(0.501.21mm);15侧上颌窦黏膜增厚(占40.54%),黏膜厚度为4.32±1.91mm(2.139.29mm);3侧上颌窦存在假性囊肿(占8.10%),囊肿直径为16.27±3.70mm(12.0018.45mm)。术前CBCT测量显示,35名患者54个种植位点术前RBH为6.10±1.45mm,其中上颌窦黏膜正常组RBH为6.40±1.03mm,上颌窦黏膜增厚组RBH为6.09±1.67mm,上颌窦假性囊肿组RBH为3.73±0.69mm。术前上颌窦黏膜正常组与粘膜增厚组间RBH在统计学检验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3其中37侧上颌窦种植术中,有1侧上颌窦底黏膜穿孔(1颗种植体);上颌窦底提升术穿孔率为2.70%;该穿孔病例属于上颌窦黏膜正常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与上颌窦假性囊肿病例均未发生穿孔;提示黏膜增厚造成手术中粘膜穿孔的风险较小。54个种植位点上颌窦提升高度为5.08±1.50mm,其中上颌窦黏膜正常组提升高度为4.68±1.16mm,上颌窦黏膜增厚组提升高度为5.26±1.63mm,上颌窦假性囊肿患者组提升高度为7.52±0.92mm。种植术后35名患者37侧上颌窦种植术后有2名患者(3颗种植体)种植体因急性感染脱落,种植手术成功率为94.59%;失败病例1例为上颌窦粘膜正常患者(成功率为94.74%),1例为上颌窦假性囊肿病例(成功率为66.67%);提示上颌窦较大的假性囊肿(>12mm)会给种植手术带来较高的风险。4最终随访期间共统计分析35侧上颌窦51颗种植体。通过CBCT测量分析,其中18侧上颌窦黏膜厚度正常,黏膜厚度为0.91±0.23mm;15侧上颌窦黏膜增厚,黏膜厚度为3.45±1.61mm;2侧上颌窦假性囊肿在随访复查时消失,黏膜厚度为1.45±0.16mm。上颌窦正常黏膜组手术前及随访期黏膜厚度无显着性变化(P>0.05),而粘膜增厚组粘膜厚度随访期较术前显着性降低(p<0.05)。51颗种植体上颌窦窦底新骨高度为4.56±1.52mm,在上颌窦黏膜正常组新骨高度为4.14±1.12mm,上颌窦黏膜增厚组新骨高度为4.77±1.68mm,上颌窦假性囊肿组新骨高度为6.97±0.98mm。分析新骨高度的不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对形成的新骨高度没有影响(P>0.05),黏膜正常组与黏膜增厚组间新骨高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黏膜增厚不影响上颌窦底提升新骨形成效果。研究截止时,54颗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4.44%,其中正常黏膜组的种植体存留率为92.59%,黏膜增厚组为100%,假性囊肿组是66.67%,提示黏膜增厚对种植体存留率影响不大,但上颌窦假性囊肿对种植体存留率带来较高的风险。结论1上颌窦黏膜增厚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患者种植体存留率、黏膜穿孔率无显着影响,同时黏膜增厚不影响窦底新成高度。2上颌窦较大的假性囊肿(>18mm)会影响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的手术成功率及种植体存留率;通过囊肿囊液抽吸方式有助于病变的回复及获得较好的临床种植修复效果。图16幅;表13个;参73篇。

钟世洪[9](2019)在《CGF骨增量+HBIC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临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颌骨骨量不足的情况下行CGF骨增量+同期植入HBIC种植体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种植中心54例资料相对完整的颌骨剩余骨量不足患者,均实施CGF骨增量+HBIC种植体同期植入术,共植入127枚HBIC种植体。其中前牙区(含第一前磨牙)CGF骨增量+HBIC种植体同期植入术43例;侧壁入路CGF骨增量上颌窦提升+HBIC种植体同期植入术11例。术后随访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情况。结果:1、所有病例都完成冠修复,除一例患者因使用不当造成种植体脱落外其余种植体都行使良好,种植体存留率为99.2%。2、前牙区(含第一前磨牙)CGF骨增量+HBIC种植体同期植入术43例,植入98枚HBIC种植体。其中21例患者具有术后即刻、冠修复时以及冠修复后的CBCT影像资料,其术后唇(颊)侧即刻的平均骨厚度为3.10±0.44mm,冠修复时平均骨厚度为2.75±0.40mm,平均骨吸收量为0.13±0.39mm,吸收率为10.40±13.58%;冠修复后平均骨厚度为1.98±0.29mm,相较于冠修复时的骨吸收量为0.77±0.45mm,吸收率为26.50±13.51%,冠修复后唇侧平均骨厚度能满足功能及美学要求。22例患者共计33枚HBIC种植体缺乏种植术后即刻或冠修复时CBCT影像资料,但具有冠修复后的回访CBCT影像,其术后唇(颊)侧平均骨厚度为2.56±0.37mm;冠修复后平均骨厚度为2.05±0.21mm;相较于术后骨吸收率为18.22±14.45%,冠修复后唇侧平均骨厚度能满足功能及美学要求。3、11例CGF骨增量+侧壁入路的上颌窦提升术患者共计植入29枚HBIC种植体,都具即刻、冠修复时、冠修复后的CBCT影像资料,其种植体根端至提升后的上颌窦底的距离分别为5.29±0.95mm、4.78±0.85mm、4.44±1.22mm,冠修复时相较于即刻的骨吸收量为0.51±0.35mm,吸收率为9.40±5.47%,冠修复后相较于冠修复时的骨吸收量为0.21±0.25mm,吸收率为4.59±6.37%,冠修复后平均骨高度能满足功能要求。结论:1.CGF骨增量技术能有效增加局部骨量,CGF骨增量时应考虑术后植骨材料吸收情况。2非潜入式HBIC人工牙种植体能应用于骨增量同期植入,临床效果可靠。

李林峰,李月,李瑞玉,郝跃玲,李蒙,张俊会,党莹,李兵,王文杰[10](2017)在《骨移植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骨萎缩和上颌窦的持续气化可以引起上颌骨后牙的高度不足,在此部位进行牙种植体植入非常困难,增加上颌骨的骨量将有利于种植体植入物,采用骨移植材料进行上颌窦提升以弥补骨量不足是目前公认的方法。目的:分析骨移植材料、人工作骨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上颌窦提升,种植体,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组织工程支持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maxillary sinus elevation,dental implants,autologous bone,allograft,artificial Bone,scaffold"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移植材料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各移植材料对上颌窦提升后新骨形成、种植体稳定性和骨-种植体结合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自体骨是上颌窦提升中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可保证种植体周围骨量及种植的长期稳定性,但自体取骨造成供区二次损伤,容易产生感染。同种异体骨可作为自体骨的替代材料,可生成新生骨并保证种植体植入,达到足够的稳定性。人工骨材料如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双相复合磷酸钙等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可达到高骨-种植体接触率。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将干细胞、细胞因子与生物支架材料相结合用于上颌窦提升,可促进新骨形成,提高骨量,使种植体成功植入且稳定性良好。

二、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上颌窦内改变对上颌窦提升种植的影响 ——基于CBCT影像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上颌窦内改变对RBH和 MSEH的影响
    2.2 不同上颌窦内改变对黏膜穿孔率和术后上颌窦炎发生率的影响
    2.3 不同上颌窦内改变的种植疗效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上颌窦黏膜增厚对MSFE种植的影响
    3.2 上颌窦积液对MSFE种植的影响
    3.3 潴留囊肿对MSFE种植的影响
    3.4 上颌窦内钙化对MSFE种植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窦对上颌窦提升种植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胶原蛋白海绵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成骨效果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一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伴同期种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伴延期种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上颌窦区剩余骨高度不足2mm行种植体同期植入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治疗步骤
    3.数据收集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两组植体术后即刻各项指标比较
    3.早期失败
    4.负载时间
    5.存留率
    6.上颌窦内骨高度变化
讨论
    1.初期稳定性
    2.早期失败
    3.负载时机
    4.存留率
    5.上颌窦内骨高度变化
    6.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的种植修复研究进展
    1.使用短种植体
    2.上颌窦底提升
    3.倾斜种植
    4.穿颧种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
    1.2 临床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2.1 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
    2.2 上颌窦黏膜穿孔率
    2.3 种植体存留率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DNCPs促进BMSCs体外成骨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β-TCP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3.1 支架材料对BMSCs黏附、增殖的影响
        1.3.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3.3 ALP染色及活性检测结果
        1.3.4 支架材料对BMSCs中骨形成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1.3.5 BMP1基因对β-TCP调控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1.4 讨论
        1.4.1 骨替代材料的比较
        1.4.2 骨替代材料的成骨相关特性
    1.5 结论
第二部分 DNCPs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动物
        2.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1.3 主要实验器材
        2.2.1.4 主要试剂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DNCPs的提取和分析
        2.2.2.2 犬BMSCs的分离和培养
        2.2.2.3 细胞增殖检测
        2.2.2.4 ALP染色及活性检测
        2.2.2.5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
        2.2.2.6 Real-time RT-PCR检测
        2.2.2.7 Western blot检测
        2.2.2.8 TGF-β1/smad3信号通路
        2.2.2.9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DNCPs分析结果
        2.3.2 DNCPs对BMSCs增殖的影响
        2.3.3 ALP染色及活性检测结果
        2.3.4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结果
        2.3.5 DNCPs对BMSCs中骨形成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2.3.6 TGF-β1/smad3信号通路对DNCPs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体外成骨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及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动物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3.2.1.3 主要实验器材
        3.2.1.4 主要试剂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DNCPs-β-TCP复合材料制备
        3.2.2.2 DNCPs-β-TCP复合材料模拟释放
        3.2.2.3 细胞黏附和增殖的检测
        3.2.2.4 扫描电镜观察
        3.2.2.5 SABC-Cy3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3.2.2.6 ALP活性检测
        3.2.2.7 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
        3.2.2.8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DNCPs-β-TCP复合材料中DNCPs的释放率检测结果
        3.3.2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黏附和增殖的影响
        3.3.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3.4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的影响
        3.3.5 ALP活性检测结果
        3.3.6 DNCPs-β-TCP复合材料对BMSCs中骨形成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部分 DNCPs-β-TCP复合材料结合BMSCs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中的成骨效果
    4.1 研究背景及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动物
        4.2.1.2 主要实验仪器
        4.2.1.3 主要实验器材
        4.2.1.4 主要试剂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动物准备
        4.2.2.2 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
        4.2.2.3 beagle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模型的构建
        4.2.2.4 ISQ测量
        4.2.2.5 动物处死及标本制备
        4.2.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ISQ数值分析
        4.3.2 CT观察及CT值测量结果
        4.3.3 HE染色观察结果
        4.3.4 Masson染色观察结果
        4.3.5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
    4.4 讨论
        4.4.1 上颌窦内的成骨机制
        4.4.2 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植骨材料的应用及不足
        4.4.3 组织工程骨在上颌窦内的应用
    4.5 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7)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主要设备和软件
        1.1.2 研究对象
        1.1.3 CBCT的投照与三维重建
        1.1.4 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术区剩余骨高度的测量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不同术式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
        1.2.2 不同性别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
        1.2.3 上颌窦内提升术及外提升术中提升骨高度
        1.2.4 上颌窦外提升术剩余牙槽骨高度
        1.2.5 不同术式种植体植入扭矩
    1.3 讨论
        1.3.1 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
        1.3.2 剩余牙槽骨高度对上颌第一磨牙术式选择的影响
        1.3.3 不同性别剩余牙槽骨高度
        1.3.4 上颌窦外提升术的种植体植入时机
        1.3.5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上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术中的应用
    1.4 小结
二、临床病例展示
    2.1 临床病例1
    2.2 临床病例2
    2.3 临床病例3
    2.4 临床病例4
    2.5 临床病例5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上颌窦底提升术在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设备
    1.2 病例资料
        1.2.1 病例选取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治疗过程
        1.3.1 术前检查与评价
        1.3.2 手术方法与方案的选择
        1.3.3 术后复诊
        1.3.4 种植修复
        1.3.5 随访观察
    1.4 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
        1.4.1 剩余牙槽嵴高度(RBH)
        1.4.2 上颌窦黏膜厚度
        1.4.3 上颌窦假性囊肿大小
        1.4.4 上颌窦提升高度及边缘骨水平
        1.4.5 穿孔率(punching rate)
        1.4.6 种植体存留率(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1.4.7 统计分析
    1.5 结果
        1.5.1 一般资料
        1.5.2 上颌窦黏膜测量分析
        1.5.3 上颌窦提升高度及新骨高度结果
        1.5.4 穿孔率
        1.5.5 种植体存留率及边缘骨吸收
    1.6 典型病例
    1.7 讨论
        1.7.1 增厚的窦黏膜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影响
        1.7.2 上颌窦假性囊肿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影响
        1.7.3 病变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
    1.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上颌窦相关病变对上颌窦提升牙种植影响的研究进展
    2.1 上颌窦提升术
    2.2 上颌窦的相关解剖及病变
    2.3 病变对上颌窦提升牙种植的影响
    2.4 上颌窦病变存在情况下牙种植的处理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CGF骨增量+HBIC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种植骨增量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骨移植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 结果Results
    2.1 自体骨和异体骨在上颌窦提升种植体植入中的作用
        2.1.1自体骨
        2.1.2异体骨
    2.2 人工骨在上颌窦提升种植体植入中的作用
    2.3 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种植体植入中的作用
3 讨论Discussion

四、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上颌窦内改变对上颌窦提升种植的影响 ——基于CBCT影像的回顾性研究[D]. 王玮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胶原蛋白海绵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成骨效果的影像学分析[D]. 陈鑫. 山东大学, 2021(12)
  • [3]口腔种植体早期失败率及其风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 曾文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上颌窦区剩余骨高度不足2mm行种植体同期植入效果研究[D]. 尤小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居云梦. 青岛大学, 2020(01)
  • [6]DNCPs促进BMSCs体外成骨及在犬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术的成骨效果研究[D]. 窦晓晨. 山东大学, 2019(02)
  • [7]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D]. 张泽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影响的临床研究[D]. 马晓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CGF骨增量+HBIC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临床应用评价[D]. 钟世洪.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骨移植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 李林峰,李月,李瑞玉,郝跃玲,李蒙,张俊会,党莹,李兵,王文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34)

标签:;  ;  ;  ;  

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步人工牙种植体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