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巨大纤维肉瘤一例

腹腔巨大纤维肉瘤一例

一、腹腔巨大纤维肉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庆林,郭卫红,张潍平,杜京斌,严佳虞,何乐建[1](2020)在《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infantile fibrosarcoma,IFS)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Pub Med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国内外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男,1个月13天,便血3周入院,术前增强CT提示右下腹异常强化团块,部分伸入肠腔内,行腹腔镜探查并完整切除病变肠管,病理检查结果为婴儿型纤维肉瘤。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未见复发和转移。回顾本例及文献报道的19例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多发病于生后7 d内(16/20,80.0%),以肠穿孔(9/20,45.0%)和肠梗阻(5/20,25.0%)为主要表现,14例行开腹手术治疗,3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2例行开腹肿瘤切除+肠造瘘术,1例行开腹手术切除+二次手术+辅助化疗。病理学诊断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结果,发现肠道IFS的ETV6-NTRK3异位阳性率为46.1%(6/13)。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多于新生儿早期发病,需结合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完整切除后整体预后良好。

瓮沛杉[2](2020)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57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特征、治疗方式及恶性患者预后,并结合近十年国内外文献,充分了解该类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式的有效性,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中更好地诊断与治疗该类肿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性索间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收集患者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理类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1989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的性索间质肿瘤患者257例中,卵泡膜细胞瘤179例(占性索间质肿瘤69.6%),颗粒细胞瘤53例(20.6%),其中成人型颗粒细胞瘤50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3例,Sertoli-Leydig细胞瘤11例(4.3%),纤维瘤5例(1.9%),富于细胞性纤维瘤2例(0.8%),硬化性间质瘤2例(0.8%),类固醇细胞瘤2例(0.8%),恶性类固醇细胞瘤1例(0.4%),Leydig细胞瘤1例(0.4%),纤维肉瘤1例(0.4%)。2.临床表现:患者多因盆腔包块、腹痛、腹胀等非典型症状就诊,其中106例(41.2%)为查体发现盆腔包块,腹痛81例(31.5%),腹胀33例(12.8%)。部分患者出现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症状,其中42例(16.3%)绝经后阴道出血,16例(6.2%)绝经前阴道不规则出血,13例(5.1%)闭经,3例(1.2%)出现男性化表现,4例(1.6%)不孕。3.辅助检查:183例患者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其中148例(81.0%)无内膜病变,27例(14.8%)单纯性增生,5例(2.7%)复杂性增生,1例(0.5%)非典型性增生,2例(1.0%)合并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诊断情况,B超符合率为88.7%,MRI符合率为90.5%,CT符合率为97.7%,B超和盆腔MRI联合检查符合率为96.6%。术前197例患者行血清D-二聚体检测,其中54例(27.4%)升高,升高值范围43->10000ng/ml;222例患者术前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其中81例(36.5%)CEA升高(>5ng/ml),升高值范围1.3-7.5ng/ml,68例(30.6%)CA125升高(>35U/ml),升高值范围0.6->1000 U/ml,49例(22.1%)AFP升高(>8.78ng/ml),升高值范围0.1->2000 ng/ml,12例(5.4%)CA199升高(>37U/ml),升高值范围4.4-505 U/ml,,4例血清HE4高于正常值(140pmol/L),升高值范围2.8-122.5pmol/L。187例患者术前检测血清性激素,6例(3.2%)雌二醇升高,其中4例为绝经期患者,47例(25.1%)睾酮升高,雌二醇与睾酮最高者为同一SLCT患者,雌二醇>1000pg/ml,睾酮值>396ng/dl。4.手术情况与治疗:患者初次治疗均为手术治疗,190例行经腹手术,67例行腹腔镜手术;90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167例行非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其中245例(95.3%)肿瘤累及单侧卵巢(左:右=166:79),12例累及双侧,肿瘤多呈实性或囊实性,24例肿物破裂。交界性及恶性性索间质肿瘤患者约16.3%发生肿瘤转移,多为腹腔内转移,术中可见最大转移灶直径13cm。Ⅰ期24例(70.6%)Ⅱ期3例(8.8%),Ⅲ期6例(17.6%),Ⅳ期1例(3.0%),主要化疗方案有TP方案、VAC方案、PVB方案、BEP方案等。5.随访:随访非良性SCST患者共49例,其中7例(14.3%)复发,PFS为4-216月,平均数为96个月,OS平均数171个月,其中4例(8.2%)死于恶性性索间质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9例失访。19例保留生育功能的育龄期患者自然妊娠率为57.9%。结论:1.性索间质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初次诊断时多为早期,整体预后较好;2.患者多因腹痛、腹胀或查体发现盆腔肿物就诊,部分患者表现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症状;3.B超结合彩色多普勒是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B超与MRI联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肿瘤出血、坏死、破溃和性激素极高异常值也可能提示肿瘤恶性;4.全面分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有生育要求且肿瘤局限于卵巢的育龄期妇女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自然妊娠影响不大;5.非良性患者倾向远期复发,复发患者预后较差。FIGO分期、肿瘤出血坏死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肿瘤复发。术前抑制素、睾酮水平升高者,术后再次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进展或复发。

刘秋雨[3](2020)在《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约20%-30%显示恶性生物学特征,同时11%-47%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GIST的治疗与相应的预后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预后预测因子。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间的GIST病例共168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证实。回顾性分析其相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按照1年、3年、5年随访患者生存率;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子。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18岁-78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消化道出血。原发部位在消化系统者115例(68.4%),其中51例(30.4%)呈多发性病灶;88例(52.4%)病灶瘤体最大径>5cm,80例肿瘤组织核分裂像≥5个/50HP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部分肿瘤组织呈CD117阳性,比率约占92.9%(156/12),DOG1阳性比率为97.0%(163/5),CD34阳性比率为53.0%(89/79),S-100阳性比率为25.6%(43/125)。获随访患者149例,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临床表现、肿瘤部位、肿瘤数目、CD34与S-100表达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核分裂数目与肿瘤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即肿瘤最大径>5cm,或核分裂数≥5个/50HPF者,常常提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核分裂数和肿瘤最大径是GIST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第二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KIT基因,少部分出现PDGFRA基因突变。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类型,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6例GIST中,检测出80例存在KIT基因突变,4例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突变型8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38岁至70岁,平均年龄64岁。1)80例KIT突变病例中,64例存在11号外显子突变,主要为缺失突变,缺失片段包括555-559密码子、576密码子、557-558密码子,少见类型有576、557替代突变,同时合并存在少见的基因突变,即FLT1基因替代突变、DDR2基因替代突变。9例存在9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502-503重复突变,少见的501插入突变,以及486替代突变,后者同时合并新型的CCNYL1–BRAF基因融合突变,且该例形态学上呈混合型,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漩涡状,类似于脑膜瘤样形态;13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642替代突变;17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822替代突变;2)PDGFRA基因突变4例,3例位于18号外显子,除了常见的D842V突变类型外,新发现843插入突变,以及842-845缺失突变,同时合并DDR2基因替代突变;12号外显子1例,呈561替代突变。结论:GIST中存在少见的KIT突变类型,同时可合并新型的融合性基因,以及新型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能与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第三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消化系统外原发性者少见,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者亦很少见;最常转移部位是肝脏,且少部分患者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原发于消化道的GIST可合并其他肿瘤,是否存在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靶向治疗的GIST,是否基因突变类型和病理学特征有改变?本部分拟探讨上述少见特殊类型GIST(伴淋巴结转移的GIST、伴骨转移的GIST、胃肠道外原发性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GIST、靶向治疗后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为GIST共924例,搜集符合本次研究目的的病例,并采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消化系统外原发性GIST(EGIST)共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以腹膜后最多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特征与原发于消化系统的GSIT相似;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小GIST病例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8-82岁,小GIST主要发生于胃,肿瘤细胞稀疏,且多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 6例,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跨度48-75岁,几乎均存在同时性肝转移灶和腹腔播散,均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罕见骨转移的病例3例,原发部位在食管、胃和小肠,骨转移灶主要发生于锥体、肱骨,均存在KIT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同时性骨和肺转移GIST病例1例,女,71岁,转移灶在靶向治疗后出现多灶性坏死,肿瘤细胞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结论:EGIST在病理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上与GIST相同;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小GIST呈极低危险度,遗传学表现提示其可能为GIST发生早期事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常呈高危险度,存在同时性肝脏和腹腔转移的可能;GIST骨转移最常发生于脊柱,肿瘤呈高危险度,且伴有肝转移者尤其应警惕骨转移的可能;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骨和肺转移的GIST常出现转移灶形态学改变。第四部分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野生型GIST大多存在SDH缺失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是否存在其他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突变,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首先采用一代测序技术筛选野生型GIST,并进一步对这部分肿瘤采用NGS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已知或未知的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5例GIST中,12例为野生型GIST,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年龄36-82岁。其中5例为SDH缺陷型GIST,免疫组化呈SDHB表达缺失,女性为主,均发生于胃,组织学主要呈上皮样型;分子检测发现1例存在SDHA基因替代突变(E564K),同时存在CCND1和RB1基因扩增突变,肿瘤呈恶性行为;1例存在SDHD基因替代突变(D113Tfs22),同时存在TP53基因替代突变(D281Y),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1例存在TP53基因的两种不同突变类型共存,替代突变(R273H)和300308缺失插入突变,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肿瘤呈恶性行为。非SDH缺陷型GIST共7例,2例存在BRAF基因替代突变(V600E),同时相应蛋白阳性表达,均呈梭形细胞型,其中1例发生于肿瘤体积为0.6cm的micro GIST;1例存在CDH1基因功能性胚系突变,类型为替代突变(D786N),该例肿瘤原发于十二指肠,增殖指数较高(20%),呈高危险度。结论:野生型GIST中可存在少见的突变类型,如TP53基因突变、CCND1基因扩增、RB1基因扩增,且可以和SDH亚单位基因突变合并存在,部分基因突变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非SDH缺陷型GIST中除常见的BRAF基因突变外,尚有少见的CDH1基因突变,且也有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张全超[4](2019)在《肠系膜纤维瘤手术切除病例1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肠系膜纤维瘤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以后类似病例积累经验。方法:通过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收治的1例肠系膜纤维瘤病患者的诊治经过,对该病例的诊疗前后进行分析探讨,随访并分析评估其疗效及不足之处。结果:患者全麻下行腹腔肿物切除术+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成功切除肿物,术后第3日因肠管缺血坏死引发腹膜炎体征急诊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腹腔冲洗引流术。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切口感染,无其他并发症,术后20天患者出院,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征象,无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症状。结论:1.手术切除是治疗肠系膜纤维瘤病的首选方法,为达根治可视情况联合脏器切除;2.对于性质不明的腹腔肿物病例,术前要尽可能明确诊断,术中考虑肿物为恶性肿瘤,手术应尽量达到根治效果;如需离断重要血管,可以视血供情况考虑切除其部分供血器官,避免二次手术加重创伤;3.外科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手术技艺,还要有充足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应对术中抉择。

陈真真,黄鹏,余晓辉,张庆华,敖启林,黄磊[5](2017)在《继发性卵巢纤维肉瘤并广泛盆腹腔种植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一例右侧卵巢卵泡膜纤维瘤腹腔镜术后出现继发性卵巢纤维肉瘤合并盆腹腔广泛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前次手术应用旋切器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卵巢纤维肉瘤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各项指标的病理特点,旋切器应用的适应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卵巢卵泡膜纤维瘤术后发生的卵巢纤维肉瘤有可能不是继发性病变,而是由于前次使用旋切器后失去完整肿瘤形态引起病理取材上的漏诊引起的,对于卵巢实质性肿瘤,不推荐使用旋切器粉碎取出。结论应避免腹腔镜手术使用旋切器粉碎卵巢实质性包块导致病理取材的困难,使恶性肿瘤漏诊;旋切碎屑导致盆腹腔播散种植及加速病变恶化增殖。

史红媛[6](2016)在《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医学有机结合,在分子及细胞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无创性监测活体分子过程成为可能。分子影像学的核心是将分子探针引入活体内,使标记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后发出信息,再利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实现对单个细胞、甚至单个分子的非侵入性显像。因此分子探针是分子成像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几年,随着纳米材料科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出现了以生物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载体,具有形态及尺寸可控、化学性质温和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物理特点在分子成像方面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本实验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成功制备了表面包裹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金纳米粒子(Au@BSA)。透射电镜显示所制备的Au@BSA形貌均一、分散性好。细胞毒性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Au@BSA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有利于下一步进行活体实验。体外CT成像结果显示,在相同的Au和I浓度时,Au@BSA较传统临床上使用的含碘造影剂(优维显)具有更高的X射线衰减系数,同时Au@BSA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有利于为构建CT成像分子探针提供生物纳米材料载体。以上结果均证实BSA包裹的Au@BSA有望被作为分子探针的载体用于体内CT成像,尤其是肿瘤的靶向成像诊断。恶性肿瘤的靶向分子成像一直以来都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众所周知,乏氧是各种实体瘤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与恶性肿瘤的增殖、代谢、侵袭及转移等密切相关。乏氧环境的存在也是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产生抵抗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肿瘤乏氧进行非侵入性的显像、评估及监测,不仅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制定治疗方案、跟踪治疗疗效及提高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肿瘤乏氧检测和成像的非侵入性手段主要是核素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光学成像。但是,PET的低分辨率难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另外高辐射剂量不适用于肿瘤病人长期反复的监测。而光学成像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组织穿透力弱。如何在提供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实现对肿瘤乏氧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非侵入性显像、评估及监测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本实验中,我们针对当前肿瘤乏氧成像的热点问题,利用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金纳米粒子(Au@BSA)和具有乏氧靶向功能的硝基咪唑基团,构建靶向肿瘤乏氧的CT成像分子探针(Au@BSA-NHA),并建立人胰腺癌(Bx PC-3)皮下肿瘤模型,探讨所构建分子探针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胰腺癌CT成像的效果。此外,为了进一步观察该分子探针的灵敏性,我们建立了与胰腺癌乏氧水平不同的富血供人纤维肉瘤(HT-1080)皮下肿瘤模型作为对比。通过验证两种皮下肿瘤模型的乏氧水平的差异,探讨该分子探针区分不同肿瘤乏氧水平的能力。以期通过构建的CT成像分子探针,实现肿瘤乏氧的显像、评估和监测,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将第一部分制备的Au@BSA金纳米粒子作为探针载体,利用靶向乏氧的2-硝基咪唑基团(NHA)通过酰胺化反应将两者连接起来,构建具有肿瘤靶向CT成像分子探针(Au@BSA-NHA)。通过核磁共振谱、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表征,证明Au@BSA-NHA的成功制备。所构建的分子探针在不同的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经NHA修饰的Au@BSA可以在乏氧环境下肿瘤细胞的体外靶向作用,同时实现了对活体胰腺癌(Bx PC-3)皮下瘤荷瘤鼠肿瘤部位的靶向CT成像。更重要的是,通过使用乏氧水平较高的人纤维肉瘤皮下肿瘤模型(HT-1080)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Au@BSA-NHA分子探针可以通过CT增强的程度反映不同肿瘤乏氧水平的差异,表明该分子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胰腺转移瘤国内文献报道不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并缺乏特征性,甚至可以完全无临床异常,加上缺少对其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或重视不够,临床上极易发生漏诊、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转移瘤的CT及临床资料,探讨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18例胰腺转移瘤患者共发现肿瘤36枚,其中6例为多发转移灶,12例为单发转移。18例胰腺转移瘤中,原发肿瘤为肺癌7例,胃肠道肿瘤5例,肾癌3例,骨肉瘤、心脏肉瘤及筛窦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8例患者肿瘤指标升高(来源于4例肺癌,3例胃肠道肿瘤和1例骨肉瘤)。原发肿瘤为肺癌和胃肠道腺癌(共12例17个病灶)的胰腺转移瘤CT表现为体积小且边界清晰,均质或是环形强化(胃癌和胃肠道腺癌各4例);少数表现为类似于局限性胰腺炎的局灶浸润性改变(胃癌和胃肠道腺癌各1例)。肾癌及心脏肉瘤的转移灶表现为典型的富血供肿瘤。来源于骨肉瘤的胰腺转移病灶CT表现特别,呈类似于囊腺瘤样的厚壁囊性病灶且伴有钙化。尽管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多样,但不同的原发肿瘤会有一定的特征,熟悉其CT表现并结合肿瘤病史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林树文,欧阳红飞,吉成岗[7](2014)在《肝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收治的1例术前误诊为肝脓肿,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纤维肉瘤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术前病史及影像学诊断均考虑肝脓肿,术中发现为肝肿瘤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纤维肉瘤,存活2个月。结论肝纤维肉瘤恶性程度高,临床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主要依靠病理确诊,预后差,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对放化疗均不敏感。

张堂世,靳宏星,杨继虎,王燕燕,任基伟,李亚玲[8](2003)在《51例肉瘤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分析》文中认为 各种肉瘤临床不易确诊,就连病理上亦有混淆,因瘤细胞的生长速度,分化程度以及瘤体纤维成熟度不一样,再有分化过程的异型性变,会表现不同形态的细胞特征,故不易定性的特点,国内报道软少,国外略多些,其综合报道尚未见到。现将本院1999年4月-2003年4月,经CT扫描后手术病理证实51例资料完整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将CT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相结合方法,探讨其同组织肉瘤的个性特点,采撷排它性,以帮助临床提供治疗计划,具有决定性意义。

涂长苹,樊世富,李然,陈镜,陈蓉[9](2012)在《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诊断(附44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医师对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认识,并评价CT在腹壁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病理证实的腹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CT扫描对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定位诊断率达到100%(44/44),定性诊断率约84.1%(37/44)。(2)良恶性病变在边界清晰与否、大小等方面并没有差异,边界不清的29例病例中,14例为良性,15例为恶性。(3)腹壁病变呈较高密度影者均为良性(7/7),血管源性多见。(4)血管瘤、纤维肉瘤、韧带样纤维瘤亦为渐进性强化,腹壁脓肿、结核为环状强化,转移瘤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是目前诊断腹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手段,能较准确定位病变,但对病变定性仍有一定的困难,最终需要病理证实。

董鹏,卢春燕,闵鹏秋,王滨[10](2011)在《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的CT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纯囊肿2例,淋巴管瘤3例,纤维瘤病3例,低分化癌1例,平滑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着重观察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其CT表现特征。结果 13例中,1例平滑肌肉瘤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病灶。12例单发病变中,11例病变的轴位最大径均>6 cm,其中,病变上缘超过十二指肠水平段上缘者8例;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动脉(SMV/SMA)移位7例;系膜血管被包绕7例;肠系膜血管在病变处汇聚4例;邻近肠管向前方和两侧移位9例,病变包绕肠管2例。13例CT表现各异。结论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根据其CT表现特点及与周围血管和肠管的关系,可做出定位诊断;对其中部分病变还可做出定性诊断。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较少见,采用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并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可做出较准确诊断。

二、腹腔巨大纤维肉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巨大纤维肉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文献检索
结果
    一、病理检查
    二、随访结果
    三、文献分析
讨论

(2)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
    1.4 随访方法
二、结果
    2.1 病理类型
    2.2 年龄分布
    2.3 临床表现
    2.4 合并症
    2.5 辅助检查
        2.5.1 影像学检查
        2.5.2 实验室检查
    2.6 手术情况
        2.6.1 手术方式
        2.6.2 原发肿瘤与转移灶
        2.6.3 内膜情况
    2.7 交界性、恶性患者病例分析
        2.7.1 FIGO分期
        2.7.2 辅助治疗
        2.7.3 复发及死亡率
        2.7.4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妊娠结局
        2.7.5 预后的影响因素
三、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断
        3.2.1 临床表现
        3.2.2 合并症
        3.2.3 影像学特征
        3.2.4 实验室检查
        3.2.5 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3.3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治疗
    3.4 交界性、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分析
        3.4.1 良性与非良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鉴别
        3.4.2 预后及影响因素
        3.4.3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妊娠结局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肠系膜纤维瘤手术切除病例1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系膜纤维瘤病的诊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继发性卵巢纤维肉瘤并广泛盆腹腔种植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 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1巨检
    2病理检查
    3诊断与治疗
讨论
    1临床特点
    2分析
    3治疗及预后

(6)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金纳米粒子(Au@BSA)的制备及活体CT成像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乏氧分子探针的构建及靶向胰腺癌CT成像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目录

(7)肝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9)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诊断(附44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MSCT扫描技术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病变病理结果
    2.2 病变部位
    2.3 病变大小
    2.4 病变边界
        2.4.1 病变边界不清
        2.4.2 病变边界清晰
    2.5 病变数目
    2.6 病变与腹腔的关系
    2.7 病变的密度
    2.8 病变的强化特点
        2.8.1 强化程度
        2.8.2 强化方式
3 讨论
    3.1 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定位诊断
    3.2 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
        3.2.1 腹壁血肿
        3.2.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3.2.3 腹壁脓肿与结核
        3.2.4 腹壁平滑肌瘤
        3.2.5 腹壁纤维肉瘤
        3.2.6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
        3.2.7腹壁脂肪瘤
        3.2.8 腹壁血管瘤
        3.2.9神经纤维瘤病
        3.2.1 0 腹壁淋巴瘤
        3.2.1 1 腹壁转移瘤

(10)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的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CT扫描技术
    1.2 观察项目和指标
2 结果
    2.1 肠系膜原发肿瘤及囊性病变CT定位表现
    2.2 不同性质的肠系膜原发肿瘤及囊性病变CT表现特点 (表2)
3 讨论
    3.1 肠系膜原发肿瘤及囊性病变的定位诊断
    3.2 不同病理基础的肠系膜原发肿瘤及囊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
    3.3 鉴别诊断

四、腹腔巨大纤维肉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杨庆林,郭卫红,张潍平,杜京斌,严佳虞,何乐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12)
  • [2]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D]. 瓮沛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D]. 刘秋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4]肠系膜纤维瘤手术切除病例1例[D]. 张全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继发性卵巢纤维肉瘤并广泛盆腹腔种植1例并文献复习[J]. 陈真真,黄鹏,余晓辉,张庆华,敖启林,黄磊.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7(06)
  • [6]基于乏氧分子探针对胰腺癌靶向CT成像的实验研究及胰腺转移瘤的影像学研究[D]. 史红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肝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J]. 林树文,欧阳红飞,吉成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05)
  • [8]51例肉瘤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分析[A]. 张堂世,靳宏星,杨继虎,王燕燕,任基伟,李亚玲. 山西省抗癌协会第六届肿瘤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03
  • [9]腹壁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诊断(附44例报道)[J]. 涂长苹,樊世富,李然,陈镜,陈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16)
  • [10]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的CT表现[J]. 董鹏,卢春燕,闵鹏秋,王滨.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04)

标签:;  ;  ;  ;  ;  

腹腔巨大纤维肉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