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化

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化

一、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电影研究观察》文中认为对台、港、澳地区电影的研究,是中国电影探索与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构建包含台、港、澳地区电影发展史在内的宏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叙述的必备环节。一九四九年以后,因为内战/冷战格局的影响,内地对于台、港、澳地区电影的讨论和研究几乎为零,两岸的隔绝与对立状况也持续了近三十年,这种僵持状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而打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开启了内地台港澳电影研究之路,也开启了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之路。

王丹[2](2017)在《中国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发展及演变》文中认为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它的内容丰富,不仅从广义上包含了侠义精神、奋斗精神、爱国精神,而且它的一招一式也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道理。与中国功夫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的改变,中国功夫作为电影中的一个元素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文将把中国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发展及演变进行分类讨论,对其发展及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

蔡传喜,汤立许[3](2016)在《使命与担当:当代中国武术的责任诠释》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武术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研究认为:当代中国武术承担着该时代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首先,教育责任是指武德礼仪的制度与规范,教材蓝本的理论与架构以及教学场景的路径与航道;其次,社会责任是指武术生产活动的新品种建构,武术消费活动的产业化营造,乃至武术传播活动的影视化渲染。文章旨在剖析当代中国武术的历史责任,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出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认识武术,从而指导武术的发展。

刘家安[4](2016)在《成龙功夫片的动作形象浅析》文中提出武术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龙功夫片在这一过程中对武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中的动作形象为观众认识和了解武术提供了直观的印象,尤其成龙塑造的顽皮小子和平民英雄形象,以及其在塑造形象过程中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独特视野值得我们进行借鉴。

蔡传喜,汤立许[5](2015)在《自觉、自信和自强:当代中国武术的三重使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有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入驻的压力,也有其本土传统武术自身的瑕疵。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武术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研究认为:当代中国武术承担着该时代的三重使命,即文化使命,教育使命和社会使命。首先,武术的文化使命是指发掘武术的文化资源,提升武术的文化品味和创造武术的文化境界;武术的教育使命是指武德典范的制度自信,教材蓝本的理论自信和教学场景的道路自信;武术的社会使命是指武术的新品种构建,武术的地域化营造和武术的影视化渲染。因此,作为我们年青一代武术人来说,只有肩负着当代中国武术的三重使命,才能更好的认识武术,指导武术的发展。

孟晶,史红薇[6](2015)在《美国电影英雄形象对中国儿童的消极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由具体形象得到的,他们对梦想的追求也是对其崇拜人物的一种模仿。美国电影创造了无数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本文在具体分析一些美国电影英雄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将分析英雄形象对中国儿童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建议。

张希[7](2014)在《论“警察故事”系列电影的继承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从1985年到2013年,六部"警察故事"系列电影在成龙的指导下,在主题、叙事模式、动作表演等方面呈现出类型化特点。然而,"警察故事"系列电影前后历经28年,在继承的同时也随着时代发展,表现在动作表现、情节设置、警察表现、人物情感等方面。"警察故事"系列电影在发展变化中,一直秉承拯救的主题,成就了系列影片的核心价值。

戴国斌[8](2011)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影视明星发展特征研究——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武打片生产在李小龙武打片取得国际影响后,成龙和李连杰将中国武打片推向了世界。其中,李小龙以"真实的打"塑造了"功夫武侠"形象,随后成龙以"喜剧的打"塑造了"平民武侠"、李连杰以"审美的打"所塑"文化武侠",相继走出了李小龙阴影,生产了中国武打片武侠形象的新天地。

翁君怡[9](2011)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 ——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互动为中心》文中认为大众文化领域的“中美电影影响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国内学者倾向于从西方霸权话语的角度探讨好莱坞中国(华人)形象生成与发展。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探讨中美双方电影领域的互动影响,对于大陆学术界而言,这是一片有待深度开拓的沃野。传统学术界认为对“中华形象”的言说权掌握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强势媒介手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华人电影工作者是否有言说自身的权利?如果有,那么华人影者如何塑造又是向世界传递了怎样的“自塑中华形象”?华人通过影像发出了自我言说的声音,这种声音之于好莱坞是被吸收,还是曲解,或者是遮蔽?这是本文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好莱坞立足于西方文化对东方的想象与阐释,通过中华这面镜子只是想反映自己的欲望,却忽视了被反映者之于形象生成的能动作用。然而通过考察中美电影之间的互动影响可以发现,一旦“自塑中华形象”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便获得了在某种程度参与、修整、乃至重塑“好莱坞中华形象”的权力!与西方文化内部固有的东方传统一道成为了好莱坞言说中华的重要资源。本文以历史的线性发展为经,以中美双方的电影交互影响为纬,经纬交错立体而非片面地勾勒出以电影为载体、以中美双方“中华形象”为核心的异质文化交流谱系。当然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华人电影工作者的“自塑中华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同样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全自身的“民族性”同时适应“全球化”发展,这一重大命题同样是影像世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难题。华人电影工作者如何突出电影“民族性”,又不落入“东方主义”的窠臼?如何对待“普世价值”,拒绝还是重新审视?“和而不同”或许可以为中西电影互动,推而广之异质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超越“东方主义”的“全球主义”模本。

杨磊[10](2011)在《共享意义的构建:中华功夫电影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影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使世界民族文化在影视中体现出了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影视文化,而且也使世界民族文化通过影视文化的交流得到了更有效的传播。以电影为主的文化传播媒体已成为各国传播和塑造文化形象的新方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以来,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封闭的自言自语式的表述,学会了通过电影这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影像语言逐步使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为世界所了解。其中,以中国功夫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电影,便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形态之一。武术电影不仅具有满足全球化语境中电影商业化发展需求的先天条件,更有利于通过精彩的故事架构,为东西方观众构建共享的“意义空间”,将中华文化中和平中庸、含蓄内敛、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进行潜移默化地传达,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本论文选择武术电影这种特殊的类型电影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以小见地回答“电影跨文化传播如何塑造中国形象”这一问题。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是关于武术电影的定位问题。基于对武术电影通过传播中华文化意义构建“共享意义”这一特性的认识,本部分提出“中华功夫电影”的全新称谓,并且对这一称谓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接着通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定位的分析进一步讨论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的关系,进而指出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的优势及意义。论文第三章将从意义理论的的基本观点出发,分别选取李小龙的电影作品、李安的《卧虎藏龙》、甄子丹的《叶》问系列以及成龙的谐趣功夫片等作品,作为中华功夫电影的典型文本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特殊的类型片在特定时代怎样发挥影响,以及它如何能够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论文最后一部分以前文对中华功夫电影典型文本的分析为依据,探讨和总结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给我们的启示,并且由此对未来中华功夫电影如何塑造中国形象提出相应的策略思考。

二、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发展及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功夫元素的真实化
二、功夫元素的喜剧化
三、功夫元素的哲理升华
四、结语

(3)使命与担当:当代中国武术的责任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1 使命——当代中国武术的教育责任
    1.1 制度与规范:武德礼仪的教育责任
    1.2 理论与架构:教材蓝本的认知责任
    1.3 航道与路径:教学场景的营造责任
2 担当——当代中国武术的社会责任
    2.1 新品种:武术生产活动的建构
    2.2 产业化:武术消费活动的营造
    2.3 影视化:武术传播活动的渲染

(4)成龙功夫片的动作形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龙武打片的武打形象与时俱进
二、顽皮小子
三、平民英雄
四、结论

(6)美国电影英雄形象对中国儿童的消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美国电影英雄形象分析
    (一) 性别分析
    (二) 角色分析
        1. 传统英雄
        2. 新英雄
        3. 特殊英雄
三、美国电影英雄形象对中国儿童的消极影响
    (一) 性格上的消极影响
        1. 无所畏惧
        2. 独立
    (二) 行为上的消极影响
        1. 暴力行为
        2. 英雄行为
四、建议
五、结语

(7)论“警察故事”系列电影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警察故事”系列电影的继承
二、“警察故事”系列电影的发展
三、结语

(8)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影视明星发展特征研究——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以“真实的打”塑造了“功夫武侠”
2 以“喜剧的打”塑造了“平民武侠”
3 以“审美的打”塑造了“文化武侠”
4 结 语

(9)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 ——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互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关键词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价值
第一章 单方言说—1896-1973年间的好莱坞"中华形象"
    第一节 不间断地凝视—好莱坞中国情结(1896-1973)
    第二节 妖魔化的负面叙事
    第三节 "礼赞化"的正面肯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塑中华形象(1973~1999)(上):"功夫中国"—香港电影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一节 "邵氏"开启的海外中国功夫热
    第二节 中华大丈夫—李小龙反"好莱坞华人男子形象"建构
    第三节 全球"小人物"—成龙影片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四节 黑色江湖的"道义"与"暴力"—香港黑帮片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五节 古典中国的现代精神—论徐克电影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塑中华形象(1973-1999)(下):(大陆、台湾及海外)
    第一节 第五代、第六代大陆电影中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中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三节 好莱坞语境下的华裔自塑中华形象
第四章 好莱坞整编"自塑中华形象"(1973~至今)
    第一节 资源整编
    第二节 整编策略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美电影互动的反思
    第一节 从《落花》到《2012》—变化中的好莱坞中华形象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中国式大片的全球战略
    第三节 "差异性"和"普世性"—寻找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的交流基点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电影片名
附录2 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共享意义的构建:中华功夫电影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的提出
    1.2 研究状况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的关系
    2.1 中华功夫电影的界定及演变
        2.1.1 中华功夫电影的界定
        2.1.2 中华功夫电影的演变
    2.2 对国家形象及其塑造的解读
        2.2.1 传播学视角下的国家形象理解
        2.2.2 电影跨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
    2.3 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
        2.3.1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定位
        2.3.2 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优势及意义
第3章 共享意义的构建:中华功夫电影典型文本的传播学分析
    3.1 李小龙和他的中华功夫电影
        3.1.1 武术的“意义”:李小龙中华功夫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3.1.2 武术作为意义载体:李小龙中华功夫电影成功背后的深层解析
    3.2 李安和他的中华功夫电影《卧虎藏龙
        3.2.1 李安中华功夫电影《卧虎藏龙》的“是”与“非”
        3.2.2“共同情感”与“东方情调”:《卧虎藏龙》成功背后的深层解析
    3.3 甄子丹和他的中华功夫电影《叶问》系列
        3.3.1 甄子丹中华功夫电影《叶问》系列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3.3.2 共享意义的的构建:《叶问》系列成功背后的深层解析
    3.4 中华功夫电影文本特例--成龙的谐趣功夫片
        3.4.1 成龙谐趣功夫片的文化影响
        3.4.2 成龙谐趣功夫片的经验启示
第4章 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的启示及策略思考
    4.1 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的启示
        4.1.1 从民族主义到文化包容
        4.1.2 从技术主义到品牌制胜
    4.2 中华功夫电影跨文化传播塑造中国形象的策略思考
        4.2.1 重视人才培养永续文化之流
        4.2.2 增强创新机制树立文化品牌
        4.2.3 建立文化自信迎战全球竞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电影研究观察[J]. 李晨. 人文, 2020(02)
  • [2]中国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发展及演变[J]. 王丹. 电影文学, 2017(05)
  • [3]使命与担当:当代中国武术的责任诠释[J]. 蔡传喜,汤立许. 武术研究, 2016(05)
  • [4]成龙功夫片的动作形象浅析[J]. 刘家安. 山西青年, 2016(05)
  • [5]自觉、自信和自强:当代中国武术的三重使命[A]. 蔡传喜,汤立许. 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上), 2015
  • [6]美国电影英雄形象对中国儿童的消极影响[J]. 孟晶,史红薇.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22)
  • [7]论“警察故事”系列电影的继承与发展[J]. 张希. 名作欣赏, 2014(32)
  • [8]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影视明星发展特征研究——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例[J]. 戴国斌.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06)
  • [9]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 ——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互动为中心[D]. 翁君怡.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10]共享意义的构建:中华功夫电影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D]. 杨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