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变超声诊断与肝活检的比较(附1080例分析)

肝脏病变超声诊断与肝活检的比较(附1080例分析)

一、超声诊断肝脏病变与肝活检对照(附108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洁[1](2020)在《NAFLD及其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及sCD36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及血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36(serum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sCD36)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严重程度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于中日友好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连续随机招募志愿者进行调查,根据磁共振成像评估的质子密度脂肪含量(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将志愿者分为对照组与NAFLD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入组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sCD36,并对NAF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资料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程度NAFLD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共有130例受试者入组,其中对照组35例,NAFLD轻度组48例、NAFLD中度组25例、NAFLD重度组22例。①性别与年龄:NAFLD轻、中、重组男女性别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轻、中度组年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重度组(P<0.01)。②腰围、腰臀比、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NAFLD轻、中、重组腰围、BMI、腰臀比异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中、重度组腰围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腰臀比异常率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BMI显着高于轻度组(P<0.01)。③生化指标:NAFLD轻、中、重组ALT、AST、TG、UA、GLU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ALT、AST水平显着高于轻、中度组(P<0.05),轻、中度组LDL-C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UA水平显着高于轻度组(P<0.01);NAFLD轻、中、重组ALT、TG异常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ALT异常率显着高于轻、中度组(P<0.01),重度组AST异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组UA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5),各组TC、GLU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NAFLD不同中医证型的比较:NAFLD患者共95例,其中湿热蕴结证组45例、痰瘀互结证组18例、痰浊内阻证组16例、肝郁脾虚证组16例。①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位依次是大便黏腻、口臭、口干、急躁易怒、眼干涩、腰膝酸软、尿黄、口苦、汗出、乏力。②年龄,性别:痰瘀互结证组年龄高于其他证型组(P<0.05);湿热蕴结证组男女性别构成与痰瘀互结证组(35/10 vs 7/11)比较有显着差异(χ2=8.75,P=0.003)。③腰围、腰臀比、BMI:肝郁脾虚证组腰围、BMI低于其他证型组(P<0.05),痰浊内阻证组腰围、BMI显着高于湿热蕴结证组(P<0.05)。④NAFLD各中医证型组的肝功能、血脂、尿酸、血糖水平及其异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炎症因子及sCD36与NAFLD各临床指标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共检测血清标本88例,其中对照组26例,NAFLD组62例。①NAFLD热证组IL-1β水平高于NAFLD非热证组(P<0.05)。②sCD36与HS-CRP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1、NAFLD肝脂肪变程度与腹型肥胖、BMI、肝功能异常及糖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2、湿热蕴结证为NAFLD最常见主要证型,热证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升高,提示炎症因子IL-1β可能是中医热证形成的物质基础。

阿伊克玲·努尔拜克[2](2020)在《血清ALT、TG、LDL-C水平与结直肠腺瘤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结直肠腺瘤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据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94例维吾尔族结直肠腺瘤(CRA)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腹部超声诊断分为观察组(合并NAFLD者)110例和对照组(非合并NAFLD者)184例,分析比较两组的肥胖、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各指标。结果:观察组BMI、腰臀比、HbA1c、FPG、UA、ALT、GGT、TG、TC、LDL-C等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AS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69、8.139、3.592、3.514、15.703、15.113、8.092、10.834、7.719、11.481、7.561,P<0.05),观察组有吸烟史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2=14.06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ALT、TG、LDL-C水平和吸烟史与CRA患者合并NAFLD关系密切,比值比(OR,95%CI)分别为1.301(1.065-1.589)、1.383(1.059-1.805)、1.335(1.091-1.634)、1.358(1.125-1.639)、1.423(1.105-1.833)。结论:血清ALT、TG和LDL-C水平升高和吸烟史是CRA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年龄大于60岁为高发年龄段。

梁栋[3](2019)在《健康人群无症状ALT升高病因分析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健康体检、新兵复检及剧烈运动后无症状ALT升高的发病率调查和病因分析,围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应激性肝损伤(hepatic stress injury,HSI)两大主因,探讨ALT升高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为无症状ALT升高的临床深入诊疗路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对我院健康管理中心4年体检过的123290例健康人群中ALT异常率及NAFLD的患病率调查,以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健康人群无症状ALT升高与NAFLD的关系。2.通过对连续10年来共收集的286例初筛合格入伍的河南籍新兵二次复检后ALT升高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转氨酶升高的机理。3.通过对45例军校学员参加剧烈运动后(5km越野训练)致重度中暑合并ALT大幅升高的原因分析,进一步阐明剧烈运动后ALT升高与应激性肝损伤的关系。结果1.健康体检人群中ALT异常率为11.19%,NAFLD的检出率为26.7%,无症状ALT升高与NAFLD的发生高度相关(χ2=8523.585,P<0.001)。2.新兵无症状ALT升高的病因主要为NAFLD(44.4%)、一过性肝损伤(38.5%),且逐年有上升趋势。3.5km越野训练等剧烈运动致重度中暑合并急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高达60%,说明剧烈运动后ALT大幅升高与应激性肝损伤密切关系,应引起重视并加以防范。结论1.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应激性肝损伤是无症状ALT升高的两大主要原因,其中NAFLD作为无症状ALT升高的首要原因,权重更大也更为普遍。2.环境压力和剧烈运动导致的应激性肝损伤作为无症状ALT升高的第二位原因,仅在新兵入伍或军事训练等剧烈运动时作为特殊人群对特殊环境做出的应激性反应有关。因此,在军人健康体检和体能训练中要重点关注HSI引起的ALT升高。

张梓朗[4](2017)在《CT肝脏体积测量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与目的乙肝后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终末阶段,它的程度轻重以及硬化肝的功能状态,对于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十分重要。在肝硬化程度评判方面,肝活检术是金标准;在肝功能状态评估方面,临床上常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另外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也应用已久。但是,以上方法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亟待寻找新的手段来更好地评估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在近年文献报道的各种评估方法中,多层螺旋CT可精确测量活体肝脏体积,而肝脏体积变化是乙肝后肝硬化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但体积变化与组织学变化和功能学变化的相关关系怎样,肝脏体积测量可否作为诊断肝硬化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目前在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并且在方案设计中多无同步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对比内容。本研究通过探讨CT肝脏体积测量与肝脏组织病理学分级、肝硬化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的关系,评估CT肝脏体积测量在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量化诊断中的价值。2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住院治疗、并且在住院期间接受了肝组织活检术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例。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最后获得符合本研究条件的患者共30例。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计数、血肌酐。术前1周内行胃镜检查明确有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行腹部B超明确腹水情况。肝活检术前1周内采用64层螺旋CT薄层+三期增强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进行肝脏三维重建,并计算CT肝脏体积。同时,根据《Baveno Ⅳ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共识》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肝硬化临床分期。在术前48小时内,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肝活检术后,根据Laennec组织学分级标准进行病理分级。分析各Laennec分级、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组之间的CT肝脏体积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前述分级/分期系统与CT肝脏体积的相关性。3结果30例患者的CT肝脏体积与理论肝脏体积相比较,前者显着小于后者(P<0.05)。CT肝脏体积变化与肝脏组织病理学分级、肝硬化临床分期和MELD评分的变化均呈显着性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0.78及-0.52;与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性(r=-0.34)。各Laennec分级、临床分期、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组之间的CT肝脏体积,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Child-Pugh A和B级组的CT肝脏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CT肝脏体积测量可以作为肝硬化的程度和功能状态的一个量化诊断和评估指标。

郭宏彬[5](2016)在《超声在诊断犬肝脏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超声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特别适用于犬、猫腹腔主要脏器的检查。但由于肝脏位置特殊、结构复杂,与腹腔内其它脏器相比,肝脏的超声检查要困难和复杂的多。本研究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实验犬肝区进行探查,旨在探索犬肝脏超声探查技术要点;获取肝脏各参考切面图谱,完成肝内血管的定位与识别;并结合犬肝脏典型病例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选择4只健康的年龄在23岁的比格犬作为多普勒超声探查肝脏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中心频率为8.0 MHz的线阵探头和中心频率为3.5 MHz的凸阵探头对同一只犬的相同位置进行扫查,对得到的肝脏超声图像进行比较,从影像诊断价值角度分析总结超声探头的选择经验。通过超声检查前禁食及应用特殊体位扫查,阐述超声检查犬肝脏时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使用凸阵探头按照肝脏在腹腔内的空间位置,在剑突后缘相应区域依次进行矢状面和横截面的扫查,获取犬肝脏各参考切面图谱。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模式显示肝脏内血管的分布及走向,并使用脉冲多普勒对肝内PV、HV进行鉴别和区分,对频谱模式图进行分析。通过对犬肝病声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相应的疾病鉴别诊断方法。结果显示:根据动物体型及超声检查目的来适当的选择探头,体格较小的犬、猫用7.510 MHz的探头,大型犬用5 MHz的探头;通过超声检查前禁食准备或者以1012肋间为探查声窗,都能减小胃肠内容物对肝脏显示的影响。肝脏参考切面图谱的第一和第六矢状面可用于临床评价肝脏大小。正常犬肝脏胆管系统和肝动脉的肝内分支通常不可见。肝门处门脉主支略向右弯曲,同一肝叶内门脉和肝静脉走向近似平行;肝静脉、门静脉、后腔静脉、腹主动脉脉冲频谱各自呈典型模式,易于区分和鉴别。肝囊肿、肝肿块、胆囊粘液囊肿、中到重度的肝被动性充血等肝病的声像图特征明显、典型,经过超声检查后即可做出初步诊断;门体静脉分流的诊断难度较高,需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超声扫查和评价。

刘超雄[6](2014)在《弥漫性肝病的超声与病理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判断弥漫性肝病病变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3年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经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确诊的112例弥漫性肝病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及病理穿刺结果所得疾病种类分别针对每一种弥漫性肝病的超声特点进行总结性分析,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按肝实质回声分为弥漫性改变组、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与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比较的指标有肝右叶最大斜径、门静脉内径及其流速、肝动脉峰值流速、阻力指数、脾脏大小(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脏解剖长径);药物性肝病的分析方法同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分为轻度弥漫性改变组、中度弥漫性改变组、重度弥漫性改变组,与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比较指标同上;而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Gilbert综合症这4种疾病均不进行分组,分别将其与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指标同上,同时还重点观察肝内、肝外胆管走行;管壁回声;胆囊壁回声等。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41例)①弥漫性改变组11例,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14例,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9例,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7例。②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的肝动脉峰值流速(71.47±4.87cm/s)、阻力指数(0.73±0.04)、脾脏解剖长径(14.64±2.17cm)均与其它四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其门静脉内径(1.25±0.16cm)、门静脉流速(16.20±2.65cm/s)、脾脏厚径(4.49±0.52cm)同对照组、弥漫性改变组、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的门静脉内径(1.20±0.08cm)同对照组、弥漫性改变组存在差异,门静脉流速(17.16±2.78cm/s)和肝动脉峰值流速(65.42±4.21cm/s)同对照组存在差异,脾脏解剖长径(13.84±1.06cm)同对照组、弥漫性改变组、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和弥漫网格状组的肝右叶最大斜径均同对照组有差异。③弥漫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中有2例可见脾脏肋下及边。2.药物性肝病(37例)①弥漫性改变组6例,弥漫性不均匀性改变组7例,弥漫性网格状改变组13例,弥漫性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11例②弥漫性网格伴结节形成组门静脉内径(1.29±0.11cm)、门静脉流速(16.36±2.31cm/s)、肝动脉峰值流速(72.87±5.17cm/s)、阻力指数(0.73±0.06)、脾脏的长径(12.64±1.03cm)、解剖长径(14.20±2.56cm)均同其它四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弥漫网格状改变组门静脉内径(1.21±0.09cm)、阻力指数(0.67±0.02)、脾脏的长径(12.01±0.91cm)、解剖长径(13.56±1.89cm)均同对照组和弥漫性改变组存在差异,而肝动脉峰值流指数(66.11±5.31cm/s)仅同对照组有差异。③弥漫网格状组中有2例可见脾脏肋下及边;弥漫网格状伴结节形成组中为3例。④3例病理结果为肉芽肿性病变的在超声上的表现均为弥漫不均匀性改变,另有2例病理结果显示为重度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淤胆,其声像图上可见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改变,肝内管壁回声增强,胆囊呈重度炎性改变。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4例)①轻度弥漫性改变组7例,中度弥漫性改变组5例,重度弥漫性改变组2例。②重度弥漫性改变组其门静脉内径(1.23±0.12cm)与正常对照组、轻度弥漫性改变组比较均有显着的差异;而门脉血流速度(16.87±2.14cm/s)与其它三组无统计学差异;肝动脉峰值流速(70.47±2.65cm/s)和阻力指数(0.74±0.03)均与其它三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脾脏解剖长径(12.37±0.61cm)同对照组有统计差异。中度弥漫性改变组的门静脉内径(1.18±0.11cm)同对照组存在差异,肝动脉峰值流速(65.32±3.43cm/s)同对照组和轻度弥漫性改变组存在差异。4.自身免疫性肝炎(11例)9例肝实质回声较低,增粗,欠均匀,2例为弥漫性改变;3例肝内管壁回声增强;7例胆囊壁增厚,2例胆囊腔缩小,2例为胆囊实体样改变;肝门淋巴结肿大3例;9例脾脏增大(3个径线均同对照组有差异),7例肝大(肝右叶最大斜径14.39±1.56与对照组有差异);CDFI示肝内血流无特殊变化。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5例)3例肝内散在的片状强回声;3例胆总管壁呈不均匀性增厚(厚约0.34—0.45cm)致管腔不规则狭窄,呈僵硬的高回声带,狭窄上段胆管扩张不明显;1例肝外胆管壁回声增强伴管壁增厚,3例肝内胆管壁回声增强;2例可见肝内三级胆管局限性扩张;5例均出现胆囊壁毛糙并不均匀性增厚,约0.28—0.38cm,伴胆结石1例;2例肝大,3例脾大(厚径和解剖长径同对照有统计学差异);未见肝门淋巴结增大;肝动脉峰值流速(72.57±3.21cm/s)、阻力指数(0.71±0.06)均增高,相比较对照组有差异,门脉流速(18.07±1.26cm/s)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门静脉内径(1.06±0.22cm)与对照组无差异。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肝右叶最大斜径14.21cm,提示肝脏增大;肝实质回声呈略增粗或细密样稍强回声改变;肝内血管走形相对正常;胆囊壁毛糙;脾脏3个径线为10.4cmX4.1cm X13.8cm提示脾大;门静脉内径1.28cm;CDFI示门静脉血流速度为16.21cm/s,肝动脉峰值流速78.23cm/s、阻力指数0.78。7.Gilbert综合症(3例)1例肝实质回声略增强呈弥漫性改变,2例为肝内回声增粗欠均匀;肝右叶最大斜径无统计学差异,3例脾脏均大(长径及解剖长径同对照组有差异),CDFI示肝内血流无特殊变化。结论:1.通过对弥漫性肝病患者的超声检查发现:肝实质回声,胆道系统,门静脉内径及其流速,肝动脉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脾脏的大小,均可很大程度上反映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2.在非肝炎病毒所致肝损伤中药物性肝病所占的比例较大(本文占52.11%),超声提示肝脏有损伤时,在除外病毒性肝炎后多应想到有药物性肝病的可能。3.自身免异性肝病早期的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对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例分析得出,在超声检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有肝脏增大同时病毒学检查指标阴性者,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可能;②对于胆汁郁积者,多观察胆管壁是否增厚以及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不要将管壁增厚变窄的胆管、狭窄上段的胆管轻度扩张视为正常的胆管,提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率;③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通过观查肝脏的形态和回声及血流情况,以注意有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存在。

程瑞娟[7](2013)在《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患者除了有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表现外,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需藉由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脂肪肝的降脂药物,由于具有一定的肝损作用,所以相对而言,中医药对于脂肪肝的发病机理研究及辨证分型治疗则明显呈现其优越性。本病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形成与痰、湿、瘀、积等有关,所以提出补肾化痰活血法为治疗脂肪肝之大法。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观察补肾化痰活血法对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湾地区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合格对象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的中药组方拟如:生黄耆20g、丹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广郁金10g、陈皮l0g、垂盆草10g、柴胡10g、赤芍10g、泽泻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5g、山茱萸10g、生山楂10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并配服三七粉1.5g/次/天,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0mg/d,连续三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B超及临床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较性。结果:1.治疗组40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基本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药组方对脾虚痰湿瘀阻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值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19例脂肪肝转为正常,对照组有12例脂肪肝转为正常。提示中药治疗与瑞舒伐他汀有明显改善B超程度的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数0.91>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数0.64,治疗组在食少纳呆、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便溏、面色晦暗、睡眠状况、便秘硬结、胸闷心悸、小便尿频、怕冷情况、舌质及舌下青筋、白腻苔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10.18>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5.41,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质代谢指标(TC、TG、HDL-C、LDL-C)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20>对照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08,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后BUN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BU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Creatinine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3.43>对照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1.29,治疗组BUN、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WBC、RBC、PL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WBC、 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6.74>对照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1.93,治疗组WBC、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治疗组中药组方对于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瑞舒伐他汀。

吴燕[8](2012)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无创评价慢性肝病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无创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62例肝纤维化(S1S3)患者、30例肝硬化(S4)患者及7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定量测量肝实质剪切波速度。结果:四组受检者肝脏平均剪切波速分别为1.07m/s、1.62m/s、2.36m/s、1.12m/s;除健康对照与NAFLD组之间剪切波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肝实质剪切波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1S3期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l:0.743-0.860);S4期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95%Cl:0.948-0.990)。以1.30m/s为界值,诊断≥S1期的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79%;以1.76m/s为界值,诊断S4期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1%。结论:VTQ还不能作为定量判断NAFLD的可靠指标,肝活检仍是目前评价NAFLD的金标准;VTQ可无创测量肝实质剪切波速度,客观反映肝组织的弹性模量,有望为定量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供一项客观准确的新方法。

陈焕勤[9](2000)在《超声诊断肝脏病变与肝活检对照(附1080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8年3月应用B型超声诊断的各种肝脏疾病1080例,经肝穿刺及病理诊断证实。

陈宇丽[10](2016)在《肝窦阻塞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总结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SO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SO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22例患儿中,男15例(68.2%),女7例(31.8%),男女比例2.14:1。发病年龄为3岁2月-12岁2月,平均6.7岁,学龄前儿童13例,学龄期儿童5例,青春期儿童4例。(2)18例患儿的原发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有13例使用6-硫鸟嘌呤(6-TG),5例使用6-巯基嘌呤(6-MP)化疗;4例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均有使用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化疗史。(3)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纳差(6例),肝肿大伴触痛(14例)、体重增加(14例)。18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凝血功能检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例;12例行血D-二聚体检查,其中5例升高。血常规检测中,4例白细胞、粒细胞均降低;14例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2例行腹水检查,总蛋白、血清-腹水蛋白梯度均升高,1例CA125升高。血清CA125升高1例。(4)22例患儿急性起病12例(54.5%),亚急性4例(18.2%),慢性6例(27.3%);病情轻型者5例(22.7%),中型2例(9.1%),重型15例(68.2%)。SOS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性别、不同原发病、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年龄相关,学龄前期患儿病情较学龄期、青春期患儿严重(P<0.05)。ALL患儿使用6-TG者S0S病情较使用6-MP者严重(P<0.05)。(5)10例患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例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可见弥漫性肝肿大、肝实质非均质改变,肝静脉变细、显示不清或胸腹水、脾大。2例行肝活检,示肝窦内细胞浸润或肝窦扩张。(6)治疗包括护肝、改善微循环、抗凝、利尿等,疗效均良好。结论:(1)白血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治疗后可能出现SOS,常发生于使用含6-TG、BU/CY方案化疗的患儿。(2)SOS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纳差、疼痛性肝大、体重增加,但无特异性。(3)超声或CT检查中见肝实质不均匀改变、肝静脉变细/显示不清,对诊断SOS有提示意义。(4)SOS起病急、病情重,应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措施以对症支持为主。

二、超声诊断肝脏病变与肝活检对照(附108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诊断肝脏病变与肝活检对照(附108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NAFLD及其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及sCD36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样本采集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临床表型资料采集表》
个人简历

(2)血清ALT、TG、LDL-C水平与结直肠腺瘤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相关定义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健康人群无症状ALT升高病因分析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健康体检人群中无症状ALT异常率及与NAFLD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初筛合格的入伍新兵二次复检时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原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剧烈运动后ALT大幅升高的可能机理——应激性肝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健康人群无症状ALT升高病因分析与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CT肝脏体积测量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方法
        1.1 有创性方法(组织病理学诊断)
        1.2 无创性方法
    2 肝硬化功能状态的评估方法
        2.1 肝硬化临床分期
        2.2 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
        2.3 肝功能状态的影像学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肝脏体积数据采集、测量和计算
        1.2.1 CT肝脏体积数据采集
        1.2.2 CT肝脏体积数据采集扫描前准备和扫描后注意事项
        1.2.3 CT肝脏体积数据后处理、计算
    1.3 肝组织病理学分级
    1.4 肝硬化临床分期
    1.5 MELD评分
    1.6 Child-Pugh分级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CT肝脏体积测量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的价值
    3.2 CT肝脏体积测量评估肝功能状态的价值
4. 结论
全文小结
    1. 总结
    2. 局限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超声在诊断犬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犬肝脏疾病的诊疗现状
        1.1 正常犬肝脏解剖
        1.2 肝脏的功能
        1.3 犬肝胆疾病的临床表现
        1.4 犬肝胆系统诊断性检测
        1.5 犬肝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第二章 超声多普勒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2.1 超声多普勒技术概述
        2.2 多普勒超声成像原理
        2.3 超声多普勒分类
        2.4 多普勒超声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正常犬的筛选及肝脏超声扫查技术的探讨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获取犬肝脏超声参考切面图谱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肝内、外脉管相关参数的收集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犬肝脏疾病的声像特征分析
        4.1 犬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概述
        4.2 病例分析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历
作者简介
致谢

(6)弥漫性肝病的超声与病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7)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1. 脂肪肝的概念
    2. NAFLD的分类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4. 代谢综合征(MS)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5. 盛行率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6.1 脂肪代谢异常
        6.2 激素影响
        6.2.1 胰岛素抵抗
        6.2.2 瘦素与NAFLD的关系
        6.2.3 其他激素的影响
        6.2.4 脂肪酸的β-氧化障碍
        6.2.5 肝筛与脂肪肝
        6.3 环境因素
        6.4 遗传因素
        6.5 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
        6.6 脂联素与NAFLD
    7.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1 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 慢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1 酒精性脂肪肝
        7.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7.2.3 肥胖相关性脂肪肝
        7.2.4 糖尿病性脂肪肝
        7.2.5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
        7.2.6 药物相关性脂肪肝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8.1 肝活检
        8.2 B超
        8.3 CT诊断
        8.4 MRI诊断
        8.5 实验室检查
        8.5.1 转氨酶的增高
        8.5.2 血清三酰甘油(TG)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测定
        8.5.3 血清铁蛋白
    9. 脂肪肝的治疗
        9.1 饮食治疗
        9.1.1 能量控制的摄入
        9.1.2 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整
        9.1.3 饮食的规律性
        9.2 运动与锻练
        9.3 药物治疗
        9.3.1 胰岛素增敏剂
        9.3.2 抗氧化剂及细胞保护剂
        9.3.3 NAFLD与降脂药物
        9.3.4 TNF-α抑制剂
        9.3.5 减肥药物的使用
        9.3.6 其他药物
        9.4 外科减重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之病名
    2. 祖国医学对脂肪肝相关症状之的认识
        2.1 胁痛
        2.1.1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1.2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1.3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1.4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2 积聚
        2.2.1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2.2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2.3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2.4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3 痰饮
        2.3.1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3.2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3.3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3.4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4 鼓胀
        2.4.1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4.2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4.3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4.4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脂肪肝形成的病因与病机
        4.1 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4.2 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4.3 脏腑虚衰,日久成积
        4.4 邪毒稽留,胶结阻滞
    5. 脂肪肝的论治法则
        5.1 疏肝健脾,除湿泄浊
        5.2 利湿活血,化痰祛瘀
        5.3 填精温阳,培补先天
    6. 补肾化痰活血组方确立
        6.1 组方特点探讨
        6.2 现代药理学研究
    7.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7.1 辨证分型治疗
        7.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7.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
        7.4 针灸治疗
        7.5 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之关系
    8.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分组治疗
        2.2 中药治疗组
        2.3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1.1 疗效性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2.1 疗效判定标准
        3.3 脂肪肝疗效积分计算
        3.4 统计分析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4.1.1 性别之比较
        4.1.2 年龄之比较
        4.1.3 两组治疗前体重之比较
        4.1.4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之比较
        4.1.5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之比较
        4.1.6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体征分布之比较
        4.1.7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之比较
        4.1.8 两组治疗前脂质代谢指标之比较
        4.1.9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比较
        4.1.10 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指标之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疗效之评估
        4.2.1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体重变化之比较
        4.2.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之比较
        4.2.3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症候积分之比较
        4.2.4 治疗前后自身中医症候、体征疗效之比较
        4.2.5 治疗前后自身肝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6 治疗前后自身脂质代谢指标疗效之比较
        4.2.7 治疗前后自身肾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8 治疗前后自身血常规指标疗效之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疗效之比较
        4.3.1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体征积分疗效之比较
        4.3.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之比较
        4.3.3 两组治疗后脂质代谢疗效之比较
        4.3.4 两组治疗后肾功能疗效之比较
        4.3.5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疗效之比较
        4.3.6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之比较
    5. 功效与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语
    1. 研究小结
    2. 作用机理的探讨
        2.1 肝脾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2.2 气血瘀阻、痰瘀互结是基本病理变化
    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无创评价慢性肝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
        1.3 检查方法
        1.4 排除标准
    2. 病理诊断标准
    3. 结果统计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肝窦阻塞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英文缩写索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超声诊断肝脏病变与肝活检对照(附108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NAFLD及其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及sCD36的相关性研究[D]. 陈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血清ALT、TG、LDL-C水平与结直肠腺瘤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D]. 阿伊克玲·努尔拜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健康人群无症状ALT升高病因分析与机理研究[D]. 梁栋.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4]CT肝脏体积测量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状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张梓朗.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5]超声在诊断犬肝脏疾病中的应用[D]. 郭宏彬. 吉林大学, 2016(09)
  • [6]弥漫性肝病的超声与病理对比分析[D]. 刘超雄.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7]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D]. 程瑞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8]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无创评价慢性肝病的初步研究[D]. 吴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9]超声诊断肝脏病变与肝活检对照(附1080例分析)[J]. 陈焕勤.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0(01)
  • [10]肝窦阻塞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D]. 陈宇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肝脏病变超声诊断与肝活检的比较(附108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