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树路堤现场松散岩体渗透特征

大柳树路堤现场松散岩体渗透特征

一、大柳树堤址松动岩体的渗透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裴向军,黄润秋,袁进科[1](2013)在《汶川地震震裂的斜坡岩体结构特征》文中提出汶川震区震后斜坡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岩体震裂松动是引起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以震裂岩体结构精测为基础,结合现场回弹测试与声波探测,震裂岩体具有结构面显着张开、无充填或者少量充填和岩体架空等宏观特征,同时具有回弹强度低、大范围的低波速带和强渗透性等变形特性。坡表岩体的回弹强度在20~30MPa,波速值集中在2000~3000m/s,完整性系数在0.15~0.5,完整性较差,渗透性基本上属于强透水、严重透水段。以波速值为主要划分依据,将震裂岩体分为严重震裂岩体、中等震裂岩体、轻度震裂岩体三个等级。

袁进科[2](2012)在《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汶川地震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强大的地震力震松了山体,使得震后长时期斜坡类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岩体震裂松动是引起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当前对于这种特殊的破坏形式研究较少,主要因为地震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地震造成的破坏范围广,岩体震裂破坏多发生在山区,现场考察难度大,这些都导致对震裂岩体的研究不足。震后频发的余震、强降雨是震裂岩体失稳的诱因,引起的斜坡类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造成的危害不仅规模大、破坏性强,比如2009年“7.25”彻底关崩塌、2010年“10.21”十二道拐崩塌,而且威胁时间久远,如1976年松潘大地震造成的白沙流大型崩塌点,至今山体仍不断发生崩塌。基于以上方面,作者首先从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研究出发,现场结构精测和工程物探手段相结合,对地震裂缝的类别、特征、规律和震裂岩体的宏观特征和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震后长期对震区公路沿线崩塌灾害的跟踪调查,掌握其分布规律、类别和失稳模式,并且对震后崩塌进行识别研究。崩塌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崩落滚石具有极强的冲击力造成的,在自主研制的冲击力测试系统的基础上,对冲击力的规律和计算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对块状结构、中厚层状结构反倾型、软硬互层结构顺倾型斜坡震裂破坏特征的调查,将斜坡震裂缝分为表面型、贯穿型、走向型、倾向型、闭合型、扩展型六种基本类型。震裂缝总体走向在N30o~60oE,主要分布在发震断层附近或者山脊位置、以及斜坡陡缓交界部位。震裂缝延伸性好、张开程度高,剖面形态上宽下窄,充填物较少或者无充填。(2)震裂岩体具有结构面显着张开、无充填或者少量充填和岩体架空等宏观特征,同时具有回弹强度低、大范围的低波速带和强渗透性等变形特性。坡表岩体的回弹强度在20~30MPa之间,波速值普遍小于3000m/s,集中在2000~3000m/s之间,完整性系数在0.15~0.5之间,完整性较差,渗透性基本上属于强透水、严重透水段。以波速值为主要划分依据,将震裂岩体分为严重震裂岩体、中等震裂岩体、轻度震裂岩体三个等级。(3)震后崩塌主要分布在Ⅹ和Ⅺ烈度区内,集中在坡度40o以上的斜坡,以斜坡中上部位失稳为主。崩塌失稳模式可以归结为倾倒式、滑移式、溃屈式、错落式和偏心滚(滑)落式这五大类,其中以滑移式和溃屈式为主,占了震后崩塌数量的近60%,其次依次为倾倒式、错落式和偏心滚(滑)落式失稳模式。滑移式崩塌以整体滑移为主;倾倒式崩塌以倾倒~拉裂模式为主。(4)采用相互作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震后崩塌识别体系。选取主控结构面倾角、地形坡度、结构面特性、凹腔发育特征、岩性及组合特征、岩体结构和震裂损伤程度这七个因子作为崩塌识别的基本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半定量的研究了指标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崩塌识别的影响权重和指标重要性程度,提出了崩塌识别的“震后崩塌判别指数CDI”方法,建立了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结合震后长期对震区公路沿线斜坡的调查,以震后崩塌识别方法为基础,获得崩塌隐患点CDI指数。依托崩塌识别指数分级区间,CDI指数越高,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越大。(5)独创性的设计了一套冲击力的测试装置,包括滚石运动支架、冲击拦挡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三个组成部分。结合冲击力测试系统,采用模拟试验对最大冲击力进行研究,最大冲击力随着滚石重量的减小或者冲击速度的降低,逐渐减小,2cm厚度缓冲层比直接冲击时减小了90%左右。同时最大冲击力随着入射角度的变缓而逐渐降低,但是当角度越缓时,冲击力值降低的幅度很小。(6)对冲击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讨论各计算公式的异同、合理性和适用性。结合冲击力实测数据,基于冲量定理,并考虑斜碰撞时的条件,引入放大系数概念,建立了可用于不同质量、冲击速度、入射角度、不同缓冲层材料、厚度的最大冲击力计算方法(正碰时η=0)。对于缓倾角(θ<40°)的条件,本文建议冲击力取正碰条件下的0.7~0.9倍之间。

胡耀飞,聂德新,沈军辉[3](2011)在《雅砻江牙根水电站拉裂松动岩体工程特性》文中认为在分析雅砻江牙根水电站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右岸发育的三处拉裂松动岩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拉裂松动岩体介于变形体与强卸荷岩体之间,其卸荷程度强于一般的强卸岩体,而其变形程度则弱于一般的变形岩体,通过对拉裂松动岩体地质成因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可能的失稳模式,为大坝的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充分利用勘探平硐的测试资料,确定了右岸拉裂松动岩体的边界条件、岩体的结构特征,判定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能的滑移边界。

胡耀飞,沈军辉,聂德新[4](2011)在《牙根水电站拉裂松动岩体的工程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牙根水电站坝址区右岸发育三处拉裂松动岩体,为此对拉裂松动岩体工程地质特性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该类特殊的拉裂松动岩体与工程适宜性的关系,从而确定了避让与工程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胡耀飞[5](2011)在《雅砻江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变形破裂特征及趋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众多大型滑坡大多经历了从变形、破裂阶段到触发形成滑坡的过程。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显示: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研究较多,对可能发生大型滑坡的大型变形岩体研究较少;以等速、加速流变的观点研究变形动态的成果较多,而以减速流变、逐渐制动的研究成果很少;以地应力环境下引起变形、破坏的研究成果较多,而研究变形岩体在新的应力环境下动态特征的成果较少。雅砻江牙根二级电站右岸花岗岩斜坡中发育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岩体拉裂、解体十分严重,并且伴有大量新的撕裂裂缝,平洞揭露变形拉裂岩体水平分布深度大,钻孔多无法开展压水试验。该大型变形岩体成为电站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和高陡斜坡稳定性的重大问题,表明该变形岩体在形成时岩体曾遭受强烈破坏,而这种“潜伏状”的不易发现的变形岩体,并未向形成滑坡的方向发展。监测及观测资料表明在变形岩体形成后期出现了缓慢制动、减速流变的状况,长期处于变形趋稳阶段。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论文从多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通过勘探资料的详细调研,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研究了筘蔷大型变形岩体结构、岩体质量特征等,丰富了研究区地质环境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内容。(2)近坝右岸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具有“大范围、大尺度、大深度”的特点,难从普遍认识的岩体卸荷概念加以解释。论文合理认识这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是解决电站近坝库岸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力求丰富边坡工程地质工作及边坡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丰富当前岩质边坡大型变形岩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将右岸筘蔷大型变形岩体由表及里按变形拉裂的程度差异划分为:拉裂松动岩体、强拉裂岩体、拉裂岩体,以里则为紧密岩体。根据目前国内有关水电工程地质的相关规范,论文研究的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其工程岩体级别难以与相关规范吻合,提出拉裂(局部撕裂架空)岩体的分类评价方法,并将变形岩体表部的拉裂松动岩体的岩体级别划分为Ⅴ2类,可作为对现行规范的有益补充,便于工程应用。(4)充分利用勘探平洞、钻孔测试资料,对筘蔷大型变形岩体的变形破裂特征进行研究,并研究了岩体转异特征,分带给定了变形岩体的力学参数。(5)对筘蔷大型变形岩体边界特征研究。利用布置在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内大量的勘探平洞、钻孔和较多的测试成果,先初步分析变形岩体的边界,而后以软弱结构面的空间展布位置及其对边界形成的控制作用来判断变形岩体边界形态,并确定最终较为真实的边界。运用内嵌筘蔷大型变形岩体质量信息的三维图件,反映了岩体内部各种地质信息。(6)从现今、历史变形动态及监测成果、边界条件、底面形态、剪出条件、应力回复(部分恢复)等方面对在花岗岩体岸坡内发育的筘蔷大型变形岩体的这种特殊地质现象进行研究,以其现状稳定的事实及大量的勘探资料佐证,提出“岩体转异”和“应力回复”的两个概念及在概念的支撑下,通过变形岩体岸坡应力状态的变化过程研究,指出筘蔷变形岩体中、下部延至河床下部的弱面边界和后期河床部位地应力的回复与集中,进而呈现出阻滞作用是筘蔷大型变形岩体是趋稳的重要原因或机制。(7)由于“趋稳机制”的作用,筘蔷大型变形岩体现今状态下不可能从河床右岸谷底某一部位发生失稳破坏。由于表部拉裂松动岩体不存在统一的底滑面,不具备整体快速下滑的条件,有局部失稳并表现为后退式滑塌破坏的可能,其潜在滑面位于河谷之上的某一潜在临空面,对可能的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稳定性定量分析表明地震力对表部拉裂松动岩体的稳定性起控制作用,为控制表岸坡稳定的关键因素。(8)在认识边坡失稳破坏的最有可能剪损部位的基础上,采用反压(前缘压脚)的工程处理方式,而对其本身不开挖减载,并对压脚后上部坡体采取适宜的支护方式来达到边坡稳定的设计目的。压脚料主要来源于大坝、洞室开挖及料场开采过程中的弃料,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弃料处置带来的渣场环境地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属于论文研究的趋稳机制发生区的低位拉裂岩体进行固结灌浆,加快岩体的压密进程,减小岩体的变形空间,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9)“趋稳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岸坡现状稳定的本质,为工程及工程处理措施提供技术含量高的科学决策依据,理论价值及经济价值高。

贾留杰[6](2009)在《牙根水电站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牙根水电站是雅砻江中下游的控制性水库电站工程,对整个雅砻江梯级电站的开发影响巨大。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紧靠坝前,且具一定的变形迹象。研究该边坡的成因及变形破坏机制,评价预测其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对保障电站的安全运营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的基本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变形破裂迹象等研究基础上,分析2号拉裂松动岩体的形成机制,并用数值模拟方法再现拉裂松动岩体的形成过程。在定性判断其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刚体极限平衡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边坡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及预测。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总结了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并初步建立了地质结构模型。将结构面分为Ⅲ、Ⅳ、Ⅴ级结构面,并对其性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根据结构面发育的空间差异,将谷坡细分为Ⅲ-1和Ⅲ-2两个亚区,分别阐述了分区内的结构特征。2号拉裂松动岩体的变形破坏主要受N10-30W/NE∠14-25°,N45-70W/NE∠25-35°两组缓倾角Ⅲ级结构面的控制,呈平缓厚板状结构,其破坏方式主要为蠕滑拉裂或滑移(压致)拉裂型。(2)详细研究边坡变形破裂特征,综合边坡地质环境条件,结合边坡拉裂松动的定量指标,确定2号拉裂松动岩体的边界条件:底界在上游侧Ⅶ线一带较高,底界高程约2526m,底界受f35-6(N10°W/NE∠15°)断层的控制;向下游逐渐降低,至Ⅸ线一带接近河床一带,底界主要受f33-11(N18°W/NE∠15°~22°)断层的控制;上游侧边界为F10断层,下游侧边界为PD45平硐上游某浅沟,拉裂松动岩体顺河长约690m;推测后缘边界呈圈弧形,后缘地表最大高程约为2760m。(3)受岩性、岩体结构、高地应力场背景及谷坡地貌演化等地质条件的控制,结合对拉裂松动岩体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的缓倾角结构面的成因分析表明,拉裂松动岩体是处于高地应力条件下具有特定岩体结构的谷坡岩体,在河谷强烈下切过程及重力场作用下发生浅表生改造而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较好地再现了拉裂松动岩体形成的机制过程。(4)综合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评价预测2号拉裂松动岩体的整体稳定性。研究表明拉裂松动岩体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是安全储备不大。运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验证,表明2号拉裂松动岩体在天然工况及暴雨工况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蓄水工况下,拉裂松动岩体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蓄水+地震工况下,拉裂松动岩体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稳定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对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地质判断和刚体极限平衡计算结果。(5)根据评价结果,建议对2号拉裂松动岩体作进一步的勘探,以进一步确定拉裂松动岩体的边界条件,评价其稳定状况;对该拉裂松动岩体的稳定性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作进一步论证。并对该拉裂松动岩体的变形进行监测。

王爱国,石玉成,柳煜[7](2007)在《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最大潜在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模拟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处的中卫活动断裂带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该断裂带内F201断层发生6.5级、7.0级和7.5级地震时大柳树坝址区的潜在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结果表明,F201断层发生中强以上地震(MS≥6.5)时,其南侧至少3 km范围内的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将超出地壳岩石的破裂变形极限,大柳树坝址的地震应变量值更是大于10-4,地震应力也将达到几兆帕,存在工程上尚难以处理的地震抗断问题。

席先武[8](2004)在《松动岩体群洞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广泛分布着松动岩体,该松动岩体是中寒武统香山群本身所具有的软硬相间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特殊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洞室围岩的松动岩体,岩体内断裂发育,局部有架空现象;波速低,透水性强、地下水位深;岩体不均一和完整性差;绝大部分围岩属Ⅲ类和Ⅳ类,且以为Ⅳ类为主。 本文在系统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为手段,视松动岩体为等效连续介质,以大柳树坝址Ⅲ线勘探剖面上分布的群洞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重力场、地下水动力条件、地震动作用以及多场耦合作用下松动岩体群洞效应问题。得到了以下认识:(1)松动岩体群洞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特别是间距较小的5条引水发电洞两两洞室之间的围岩内,竖向应力的极值均在5~8MPa,为洞室开挖前原始应力的两倍左右,塑性区相互沟通,软弱带ji22与洞室交汇的部位位移超出1m,有塑性挤出的现象,其两侧洞室围岩中的应力分布明显受到ji22存在的影响;(2)因松动岩体具强透水性,地下水的渗流使群洞效应更加明显。地下水主要通过降低岩体中的有效应力而降低围岩强度,由此,群洞区域的剪切应变增量的量值和波及范围均较无地下水渗流时大为增加;洞壁围岩也由剪切屈服向拉张屈服转变;(3)通过对比单洞与群洞的地震响应,发现群洞区域观测点的加速度时程(特别是竖向加速度时程),其幅值明显较单洞时有所放大,群洞区域迫振后的自振幅值往往较高;(4)在重力场、地下水渗流场以及地震波动场的多场耦合作用下,地震使岩体进一步松动、扩容,因此岩体中不会出现超静水压力,有效应力有所上升。 本文还首次基于非连续介质模型,研究了松动岩体单洞以及群洞的成洞条件,锚喷支护对松动岩体Ⅲ类特别是Ⅳ类围岩的适应性,锚喷支护后地震作用下的松动群洞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1)松动岩体单洞稳定性较差,围岩将出现大范围破坏和塌方现象,因群洞效应,松动岩体群洞围岩稳定性比单洞围岩更差,且其最严重的破坏并不出现在洞顶,而是偏向邻近洞室一侧;(2)对松动岩体围岩需采用锚杆+钢筋网+喷砼联合方式进行支护,但对于其中的Ⅳ类围岩,这种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并不理想,需对松动岩体进行超前灌浆处理;(3)基于弹粘性模型理论,采用锚喷支护的松动岩体Ⅲ类围岩,预测其最终流变变形量为16.8mm,Ⅳ类围岩最终流变变形量为22.7mm;(4)在地震作用下,采用锚喷支护的群洞围岩,其位移和切向应力并不随振动持时而单调增加或减小,在振动2s后,即保持在一定值附近往返波动;静力条件下稳定性好的锚喷支护围岩,在地震作用下其稳定性依然较好,相反,静力条件下稳定性差的锚喷支护围岩(如

谌文武,孙冠平,宋畅,李雪峰[9](2003)在《大柳树堤址松动岩体的渗透特性》文中认为根据大量的水利水电勘察资料和各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证明大柳树坝址存在、大范围的松动岩体。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大柳树复杂工程地质条件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结构面张开、渗透性强烈是松动岩体的水文地质特征,它们将严重影响坝址防渗处理、高边坡开挖、渗透和渗漏稳定,将具有技术上高难度、经济上高投入、安全上难保证、决策上高风险等四大特点,所以要高度谨慎地对待松动岩体的渗透问题。

二、大柳树堤址松动岩体的渗透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柳树堤址松动岩体的渗透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汶川地震震裂的斜坡岩体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震裂岩体宏观特征研究
    1.1 结构面张开
    1.2 岩体架空
    1.3 充填性
2 震裂岩体变形特性研究
    2.1 回弹强度研究
    2.2 声波波速研究
    2.3 渗透变形研究
3 岩体松动成因对比分析
    3.1 岩体性质与风化作用的关系
    3.2 岩体性质与卸荷作用的关系
4 震裂岩体分类研究
    (1) 严重震裂岩体:
    (2) 中等震裂岩体:
    (3) 轻度震裂岩体:
5 结论

(2)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震裂岩体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崩塌识别方法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滚石冲击力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典型结构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2.1 块状结构斜坡震裂特征研究
        2.1.1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2.1.2 斜坡岩体结构分析
        2.1.3 斜坡震裂典型特征
    2.2 中厚层状结构反倾斜坡震裂特征研究
        2.2.1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2.2.2 斜坡岩体结构分析
        2.2.3 斜坡震裂典型特征
    2.3 软硬互层结构顺倾斜坡震裂特征研究
        2.3.1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2.3.2 斜坡岩体结构分析
        2.3.3 斜坡震裂典型特征
    2.4 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2.4.1 震裂缝特征研究
        2.4.2 震裂岩体宏观特征研究
        2.4.3 震裂岩体变形特性研究
        2.4.4 震裂岩体形成研究
        2.4.5 震裂岩体分类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震后崩塌分类与变形失稳机理研究
    3.1 震后崩塌灾害发育特征
    3.2 震后崩塌灾害分类研究
        3.2.1 崩塌分类方法
        3.2.2 各类崩塌分布特征
        3.2.3 工程地质条件对失稳模式的影响
    3.3 崩塌变形失稳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3.3.1 概述
        3.3.2 典型崩塌斜坡计算模型建立
        3.3.3 崩塌变形失稳机理模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
    4.1 识别方法概述
        4.1.1 识别方法选取原则
        4.1.2 识别方法注意的问题
        4.1.3 识别方法建立的意义
    4.2 识别指标体系研究
        4.2.1 震后崩塌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4.2.2 震后崩塌识别指标的选择
        4.2.3 震后崩塌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识别指标权重方法研究
        4.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3.2 指标作用关系矩阵的建立
        4.3.3 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震后崩塌识别研究
        4.4.1 崩塌识别分级
        4.4.2 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
        4.4.3 震区公路沿线崩塌识别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震后滚石危害与冲击力试验研究
    5.1 震后滚石危害性研究
        5.1.1 滚石对隧道的危害
        5.1.2 滚石对桥梁的危害
        5.1.3 滚石对路基的危害
    5.2 冲击力测试系统研制
        5.2.1 系统材料组成
        5.2.2 系统试验装置
        5.2.3 系统工作原理
    5.3 冲击力计算理论分析
        5.3.1 Hertz 碰撞理论
        5.3.2 冲量定理理论
    5.4 冲击力影响因素分析
        5.4.1 试验方案设计
        5.4.2 直接冲击状态分析
        5.4.3 缓冲冲击状态分析
        5.4.4 冲击入射角度分析
    5.5 冲击力计算方法研究
    5.6 实例反馈分析
        5.6.1 概述
        5.6.2 有限元模型建立
        5.6.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件
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3)雅砻江牙根水电站拉裂松动岩体工程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条件概况
2 拉裂松动岩体的分布
3 拉裂松动岩体特性
    3.1 拉裂松动岩体变形破裂过程模式
        (1) 沿缓倾角结构面的差异回弹错动[1-2]。
        (2) 中陡倾角结构面的离面卸荷拉裂。
        (3) 滑移剪张[2-3]。
        (4) 蠕滑拉裂及滑移压致拉裂[4-5]。
        (5) 倾倒弯曲拉裂。
        (6) 滑移弯折。
    3.2 拉裂松动岩体的工程特性
    3.3 拉裂松动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4 结 语

(4)牙根水电站拉裂松动岩体的工程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条件
2 拉裂松动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3 拉裂松动岩体对工程的适宜性
4 结论

(5)雅砻江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变形破裂特征及趋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1.2.2 滑坡、崩塌、变形岩体等斜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3 松动岩体的研究
        1.2.4 河谷应力场及边坡地质条件研究
        1.2.4.1 河谷应力场
        1.2.4.2 边坡应力场形成机制
        1.2.4.3 边坡地质条件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2.1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2.2.1 区域地质条件
        2.1.2 区域地应力特征
        2.1.2.1 区域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位
        2.1.2.2 区域、坝址区及变形岩体构造应力场反演分析
        2.1.2.3 坝址区地应力实测
    2.2 坝址及变形岩体发育地段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物理地质现象
        2.2.5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基本特征研究
    3.1 变形岩体的结构条件
        3.1.1 断层结构面的发育特征
        3.1.2 挤压带结构面的发育特征
        3.1.3 裂隙结构面的发育特征
        3.1.4 缓倾角裂隙结构面的发育特征
    3.2 变形岩体结构面拉裂张开特征
        3.2.1 各平洞揭露的结构面拉张特征
        3.2.2 拉张裂隙的产状特征
        3.2.3 拉张裂隙所占比例
        3.2.4 拉张裂隙的条数(密度)与张开度
        3.2.4.1 高高程平洞
        3.2.4.2 中高程(公路)平洞
        3.2.4.3 低高程(近河边)平洞
        3.2.5 拉张裂隙的迹长
        3.2.6 拉张裂隙的张开规律
    岩体特征结构小结
    结构面拉裂张开特征小结
第4章 变形岩体变形破裂及岩体转异特征
    4.1 变形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1 高高程(2610m)平洞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1.1 PD03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1.2 PD09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1.3 PD13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1.4 高高程部位变形岩体岩体拉张总体特征
        4.1.2 中高程(2520m)平洞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2.1 PD05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2.2 PD01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2.3 PD07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2.4 PD11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2.5 PD15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2.6 中高程部位变形岩体岩体拉张总体特征
        4.1.3 低高程(2490m)平洞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3.1 PD5-1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3.2 PD1-1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3.3 PD7-1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3.4 PD11-1 岩体变形破裂特征
        4.1.3.5 低高程部位变形岩体岩体拉张总体特征
    4.2 变形岩体转异特征
        4.2.1 岩体完整性及波速降低
        4.2.2 变形岩体透水性增大
        4.2.3 岩体发生新的撕裂
        4.2.4 变形岩体变形模量大幅降低
        4.2.5 变形岩体岩体质量等级大幅度下降
        4.2.6 变形岩体岩体质量总体评价
    变形破裂特征小结
    变形体转异特征
第5章 筘蔷大型变形岩体边界特征研究
    5.1 以勘探洞、钻孔揭示的岩体拉裂、破坏特征初步分析变形岩体边界
    5.2 以地震层析成像成果分析变形岩体边界
    5.3 以软弱结构面对岩体变形破坏的控制来分析筘蔷大型变形岩体边界
        5.3.1 地面调查的软弱结构面及可能构成的边界
        5.3.2 平洞揭露的软弱结构面及可能构成边界的分析
    5.4 弱面构成变形岩体边界的确定
    5.5 变形岩体三维空间展示
        5.5.1 结构面的空间展示
        5.5.2 勘探资料的空间展示
        5.3.2.1 地震波CT成像资料的空间展示
        5.3.2.2 钻孔声波成果的空间展示
        5.3.2.3 钻孔RQD成果的空间展示
        5.3.2.4 钻孔压水试验成果的空间展示
    边界特征小结
第6章 筘蔷大型变形岩体趋稳机制分析
    6.1 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历史及现今变形实证分析
        6.1.1 历史、现今变形迹象动态分析
        6.1.2 玻璃条简易观测的变形迹象动态分析
        6.1.3 水准监测的变形迹象动态分析
    6.2 特定的结构面组合边界是构成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变形趋稳的基础
    6.3 谷底“应力包”对变形岩体形成与趋稳的影响分析
        6.3.1 早期河谷高的应力集中带对变形岩体形成的影响分析
        6.3.1.1 早期河谷有较高的应力集中带
        6.3.1.2 早期河谷应力状态对筘蔷变形岩体形成的制约作用
        6.3.1.3 不同弱面组合对筘蔷斜坡变形、稳定性的对比分析
        6.3.2 筘蔷变形岩体形成后河床地段地应力回复是变形岩体变形趋缓的重要条件
        6.3.2.1 变形岩体形成后河床地应力的回复(部分恢复)分析
        6.3.2.2 河床应力集中带对变形岩体变形的阻滞分析
        6.3.2.3 边界弱面对未来变形破坏的影响
    6.4 趋稳机制的概括
第7章 变形岩体表部拉裂松动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7.1 表部拉裂松动岩体破坏的可能模式
    7.2 表部拉裂松动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7.2.1 计算方法
        7.2.2 天然状态下不同状态(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
        7.2.2.1 二维刚体极限平衡稳定性分析
        7.2.2.2 二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分析
        7.2.2.3 三维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分析
        7.2.3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稳定性综合评价小结
第8章 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工程适宜性分析
    8.1 筘蔷大型变形岩体与工程枢纽的关系
        8.1.1 变形岩体的分带与岩类
        8.1.2 筘蔷大型变形岩体与枢纽工程
    8.2 表部拉裂松动岩体工程处理
        8.2.1 削坡减载的工程处理
        8.2.2 反压(前缘压脚)的工程处理
        8.2.3 工程处理建议
        8.2.3.1 设计拟采用的工程处理措施
        8.2.3.2 论文建议的工程处理措施
    8.3 变形岩体底界深度预测及勘探建议
    工程适宜性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6)牙根水电站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类型的研究
        1.2.3 岩体力学参数的研究
        1.2.4 松动岩体的研究
        1.2.5 边坡稳定性确定性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构造格局
        2.1.2 区域地貌及新构造活动
        2.1.3 区域地震及应力场
    2.2 研究区谷坡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2.2.3 应力场特征
        2.2.4 风化卸荷特征
        2.2.5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及力学参数取值
    3.1 谷坡岩体结构特征
        3.1.1 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
        3.1.2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结构分区
    3.2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力学参数取值
        3.2.1 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3.2.2 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
        3.2.3 岩体力学试验
        3.2.4 岩体力学参数
第4章 2号拉裂松动岩体发育分布及
    4.1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界的确定
        4.1.1 拉裂松动岩体发育深度野外定性判断
        4.1.2 拉裂松动的定量指标
        4.1.3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界的综合确定
    4.2 变形破裂特征
        4.2.1 VII 线平硐揭示变形破裂特征
        4.2.2 IX 线平硐揭示变形破裂特征
第5章 2 号拉裂松动岩体成因机制分析
    5.1 拉裂松动岩体形成的地质条件
    5.2 缓倾角结构面发育分布及形成演化
    5.3 拉裂松动岩体的成因及变形破裂模式
        5.3.1 成因分析
        5.3.2 变形破裂模式
    5.4 2 号拉裂松动岩体成因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5.4.1 建模方案
        5.4.2 建模软件介绍
        5.4.3 模型边界条件及参数
        5.4.4 2 号拉裂松动岩体形成过程的应力、应变特征
第6章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预测
    6.1 2 号拉裂松动岩体稳定性地质分析
    6.2 2 号拉裂松动岩体稳定性刚体极限平衡计算
        6.2.1 拉裂松动岩体破坏模式分析及计算模型建立
        6.2.2 计算成果分析
    6.3 2 号拉裂松动岩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6.3.1 建模方案及参数选取
        6.3.2 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松动岩体群洞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层岩性
        1.1.1 区域地层
        1.1.2 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岩性组合
    1.2 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
        1.2.1 深层稳定动力学背景
        1.2.2 浅层稳定动力学背景
        1.2.3 区域地震特征
第二章 松动岩体的基本特征
    2.1 区域分布
        2.1.1 大柳树坝址区松动岩体分布
        2.1.2 米粮营坝址的松动岩体
        2.1.3 烟洞梁地裂缝与松动岩体
        2.1.4 大柳树松动岩体分布特点
    2.2 松动岩体物理特征
        2.2.1 弹性波速特征
        2.2.2 应力状态
        2.2.3 渗透特性
        2.2.4 岩体力学参数
    2.3 岩体松动类型
    2.4 工程地质特征
第三章 松动岩体成因机制探讨
    3.1 松动岩体形成的性质条件—软硬相间的成层岩性
    3.2 松动岩体形成的动力条件—非稳定区域动力学背景
        3.2.1 特殊的构造背景
        3.2.2 强大的地震动力
        3.2.3 有利的环境条件
        3.2.4 表生加剧作用
    3.3 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岩体松动机理
        3.3.1 地震波对岩体作用的基本特点
        3.3.2 地震压缩波作用下岩体结构的松动
        3.3.3 地震剪切波作用下岩体结构的松动
        3.3.4 自由边界效应
        3.3.5 多期次地震松动作用
    3.4 松动岩体成因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松动岩体洞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
    4.1 大柳树坝址右岸群洞设计介绍
        4.1.1 洞室体型设计
        4.1.2 洞室间距的确定
        4.1.3 围岩覆盖厚度的确定
    4.2 洞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
        4.2.1 代表性隧洞工程地质说明
        4.2.2 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4.2.3 探洞围岩破坏类型分析
第五章 基于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松动岩体群洞效应研究
    5.1 关于FLAC
        5.1.1 平面问题有限差分法
        5.1.2 材料本构模型
    5.2 大柳树坝址Ⅲ线剖面群洞布置及模型建立
        5.2.1 大柳树坝址Ⅲ线剖面群洞布置简介
        5.2.2 模型建立
    5.3 初始岩体应力特征
    5.4 重力应力场作用下的群洞效应
        5.4.1 二次应力场特征
        5.4.2 剪切应变增量分布特征
        5.4.3 塑性区分布特征
        5.4.4 位移场特征
    5.5 地下水渗流与重力应力场耦合作用下的群洞效应
        5.5.1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FLAC原理
        5.5.2 渗流场特征
        5.5.3 二次应力场特征
        5.5.4 剪切应变增量分布特征
        5.5.5 塑性区分布特征
        5.5.6 位移场特征
    5.6 地震动作用下的群洞效应
        5.6.1 人工合成地震波
        5.6.2 加速度时程特征
        5.6.3 位移特征
        5.6.4 速度时程特征
        5.6.5 剪应变增量分布特征
    5.7 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群洞效应
        5.7.1 孔隙压力地震响应的计算原理
        5.7.2 体应变增量分布特征
        5.7.3 孔隙压力及有效应力时程特征
        5.7.4 加速度时程特征
        5.7.5 剪应变增量分布
    5.8 小结
第六章 基于非连续介质模型的松动岩体群洞稳定性分析
    6.1 三维离散元软件—3DEC的基本原理
        6.1.1 3DEC中的单元网格
        6.1.2 节理的模拟
        6.1.3 计算方法
    6.2 松动岩体单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6.2.1 松动岩体单洞三维离散元模型建立
        6.2.2 无支护时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6.2.3 松动岩体围岩的锚喷支护效果分析
        6.2.4 松动岩体围岩长期变形的弹粘性预测
    6.3 大柳树松动岩体群洞稳定性研究
        6.3.1 三维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6.3.2 无支护条件下的松动岩体群洞稳定性
        6.3.3 支护后的群洞围岩稳定性
        6.3.4 地震作用下的松动岩体群洞围岩稳定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参加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9)大柳树堤址松动岩体的渗透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松动岩体的工程地质环境
    2.1 岩体结构
    2.2 地应力场
    2.3 水文地质条件
3 钻孔压水试验
4 左岸固结灌试验
5 松动岩体的渗透性评价
    5.1 松动岩体的渗透性系数
    5.2 松动岩体的渗透性评价

四、大柳树堤址松动岩体的渗透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汶川地震震裂的斜坡岩体结构特征[J]. 裴向军,黄润秋,袁进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3(02)
  • [2]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D]. 袁进科.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3]雅砻江牙根水电站拉裂松动岩体工程特性[J]. 胡耀飞,聂德新,沈军辉. 人民黄河, 2011(05)
  • [4]牙根水电站拉裂松动岩体的工程适宜性研究[J]. 胡耀飞,沈军辉,聂德新. 水力发电, 2011(04)
  • [5]雅砻江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变形破裂特征及趋稳机制研究[D]. 胡耀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6]牙根水电站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D]. 贾留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7]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最大潜在地震变形及地震应力模拟预测[J]. 王爱国,石玉成,柳煜. 西北地震学报, 2007(04)
  • [8]松动岩体群洞围岩稳定性研究[D]. 席先武. 长安大学, 2004(11)
  • [9]大柳树堤址松动岩体的渗透特性[J]. 谌文武,孙冠平,宋畅,李雪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S2)

标签:;  ;  ;  ;  ;  

大柳树路堤现场松散岩体渗透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