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矿、4号矿区30~#煤层开采巷道失稳初步分析

2号矿、4号矿区30~#煤层开采巷道失稳初步分析

一、二矿四采区30~#煤层回采巷道失稳状况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黄庆显[2](2021)在《平顶山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深部煤岩体的“三高两强”赋存环境给矿井巷道支护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是业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我国典型深部矿区之一,平顶山矿区主力矿井开采深度已不同程度超过800 m,现有实践表明,深部巷道围岩松软破碎,具有变形大、流变性强等特点,采用浅部巷道的支护技术,巷道围岩难以保持长期稳定。因此,系统深化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综合采用现场实测、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以提高围岩自承能力为核心,对围岩协同控制机理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为深井巷道支护方式选择和技术参数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了平顶山矿区主力生产矿井构造应力显着的地应力分布特征,掌握了深井巷道围岩结构特点和典型物理力学特性。结合围岩蠕变试验结果,推演了围岩蠕变等围压三维粘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在多个矿井进行了普适性分析。原位实测分析了巷道围岩强度、内聚力和弹性模量衰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建立了围岩强度衰减模型,研究了侧压系数变化对巷道围岩应力演化及变形的影响,掌握了深井巷道全断面持续收缩、底鼓量和两帮移近量明显大于顶板下沉量的总体破坏特征,明确了巷道围岩主要承载区的位置(2.4-3.0m)与力学特性。(2)以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承载、支护(力)协同作用、“支护—围岩”协同控制(“三协同”)为切入点,分别建立了围岩内外承载结构、支护(力)间协同作用和“支护—围岩”(粘)弹塑性“三区两圈”(弹性区-塑性区-破碎区,内承载圈-外承载圈)力学模型,研究了深井巷道内外承载结构协同作用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支护强度下深井巷道变形随支护时间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三协同”控制机理,确定了协同支护合理的支护强度与时机。(3)根据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分为高应力型、低强度型和复合型三类,明确了“协同支护构建承载结构,结构协同承载控制围岩变形”的控制思路,明确了以高强支护强化外承载结构、注浆改性内承载结构和卸压改善应力为主要途径的深井巷道承载圈层“强外稳内”控制对策。提出了以双层喷浆、锚杆-锚索(束)注浆、锚索棚支护、底板卸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关键支护技术,研发了配套材料及设备,探索完善了相应的注浆工艺措施,构建了协同作用效率评价方法,形成了深井巷道围岩内外协同承载控制技术体系。(4)结合热轧厚壁中空注浆锚杆、锚索和水泥注浆添加剂等新型材料大范围强力锚固的特点,针对高应力低强度复合型、低强度型、高应力型巷道围岩控制需求,基于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技术体系确定了三类巷道合理的支护方式、参数及支护时机。实测掌握了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变形与破碎破裂区发育特征,建立了巷道表面围岩变形量和协同作用效率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巷道掘前支护效果预估和掘后围岩变形预警的协同效率评价方法并指导巷道支护。上述研究成果在平顶山矿区一矿、四矿的典型深井巷道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关技术能有效提高内外承载结构的承载性能,三类巷道内外承载结构的协同作用效率分别达到86.33%、80.8%、86.05%,显着控制了围岩变形。该论文有图142幅,表20个,参考文献182篇。

王杰[3](2021)在《巨厚砂岩含水层下特厚煤层下分层安全开采》文中研究表明特厚煤层下分层开采受到上分层采空区破碎矸石和遗留煤柱的影响,导致其应力分布特征不同于常规的工作面开采,影响下分层工作面和巷道布置,且下分层工作面开采易诱发上覆岩层导水裂隙二次发育,可能导通上覆含水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测试与数值计算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特厚煤层上分层开采后的下分层应力分布及破坏特征,优化确定了开采布置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陈家山煤层覆岩中存在巨厚砂岩含水层的情况,研究了下分层工作面开采后的覆岩导水裂隙二次发育规律,分析了顶板突水危险性,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分析了特厚煤层上分层开采后的下分层顶板结构特征,建立了“遗留煤柱-采空区破碎矸石”力学模型,确定了采空区破碎矸石和遗留煤柱承载特征,给出了上分层开采后下分层应力表达式。(2)确定了遗留煤柱蠕变参数,分析了特厚煤层上分层开采后下分层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和剪应力以煤柱中心对称的分布特征,下分层应力集中系数随着与煤柱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研究了特厚煤层上分层开采后下分层破坏范围,分析了回采巷道内错式、外错式、重叠式和错位式布置条件下的下分层区段煤柱应力分布规律及其稳定性,确定了下分层工作面的外错布置方案。(4)研究了特厚煤层下分层工作面开采覆岩导水裂隙二次发育规律,分析了上覆巨厚砂岩含水层的突水危险性,确定了老空水和顶板砂岩水害井上、井下联合疏(放)水为主及突水预警动态监测为辅的控制方法。该论文有图70幅,表9个,参考文献118篇。

黄鑫[4](2020)在《王坡矿受二次动压回采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坡矿3213运输巷围岩强度低,煤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且服务期间要承受上区段和本区段工作面回采影响。本文以该运输巷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对受两次动压影响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注浆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钻孔探测方法探明了受一次采动影响后巷道围岩裂隙发育程度及范围,结果表明:浅部围岩裂隙发育程度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裂隙数量与发育程度逐渐降低,两帮煤体破碎范围约为5.5 m。(2)建立了3213运输巷基本顶结构模型,明确了两次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结构变化、塑性区分布特征。受一次采动影响时,巷道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在煤柱之上,在侧向支承应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变形增加;受二次采动影响时,巷道处于应力叠加区域内,在超前支承应力作用下围岩变形量快速增加,表现为顶板下沉、两帮移近及底板鼓起,围岩应力环境进一步恶化,塑性区范围明显扩大,巷道围岩稳定性急剧降低。(3)确定了巷道注浆加固的思路,分析了注浆加固机理,针对受两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深浅围岩注浆等三种注浆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不同方案围岩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顶板7 m注浆锚索及注浆管注浆+两帮6 m注浆锚索及注浆管注浆加补强锚索加固”方案时巷道顶底板及两帮最大变形量为389 mm、234 mm,与原支护相比分别降低了42.11%、60.2%,加固效果最佳。(4)确定了注浆加固施工方案及工艺参数,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注浆时机的注浆时机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即常规注浆加固段:在浅部注浆结束后3~5 d进行深部注浆;分阶段注浆加固段:超前工作面80 m处进行深部注浆。结果表明:两种注浆加固方式,巷道围岩变形量均在可控制范围内,同常规注浆加固段相比,采用分阶段注浆加固段顶板最大离层值及顶底板、两帮最大变形量分别降低了20.6%、30.3%、23.3%,围岩控制效果更佳。论文有图68幅,表6个,参考文献91篇。

黄东兴[5](2020)在《采空区积水下保水采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煤矿采空区积水量丰富之间的矛盾,基于山西凌志达煤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上煤层(3号煤)已采掘完毕,正在开采下煤层(15号煤层),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积水下保水采煤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地质条件相似的煤矿保水采煤提供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采动覆岩数值计算模型,先模拟了上煤层(3号煤)采动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破坏区的演化规律,再模拟了下煤层(15号煤)采动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破坏区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开采下煤层(15号煤)对上煤层(3号煤)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程度。(2)拟合出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公式;现场实测了15101工作面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将数值模拟导高结果、相似地质条件矿区导高及现场实测导高结果作为数据源,拟合出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公式。(3)得到了下煤层(15号煤)采动后层间完好岩层的厚度,结合该矿的实际状况确定了保护层厚度。给出了下煤层(15号煤)开采对采空区积水影响程度分区的判定准则,将凌志达煤矿开采下煤层(15号煤)对采空区积水影响程度划分为安全区、微影响区、威胁区及危险区。(4)提出了采空区积水跃层、同层转移存储技术方案,在凌志达矿区内将采空区作为地下储水空间,计算出了各个地下水库的储水容量,为凌志达煤矿实施保水采煤工程实践提供借鉴。论文有图46幅,表17个,参考文献102篇。

张剑[6](2020)在《西山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显现出独特的矿压特征,单一煤层开采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不再完全适用。论文针对近距煤层开采巷道围岩控制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西山矿区典型近距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及现场实践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开展地质参数测试、巷道围岩活动规律、巷道布置方法、巷道顶板稳定控制原理、及巷道控制现场试验等内容,研究成果可为近距煤层开采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成果集中如下:(1)西山矿区地应力为中等水平,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采深决定地应力场类型,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呈N5°WN89.7°W和N5.6°EN87°E,揭示出矿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2#主采煤层顶板岩性包括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强度为2060MPa;8#主采煤层顶板岩性包含石灰岩、泥岩、及砂岩,强度为20100MPa,探明顶板岩性组成及强度分布特征。顶板岩层发育沉积和构造两类结构面,测明主采煤层顶板煤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2)建立宽煤柱底板力学模型,推导出煤柱底板应力解析式,采深和煤柱宽度是影响煤柱底板应力分布的重要参数,采深加大则应力增高,煤柱增宽,则应力降低,但应力集中系数与采深和煤柱宽度无关,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吻合。探究采深、岩体强度、及工作面长度对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得出采深越深,则底板破坏深度就越大,而底板岩体强度越高,则底板破坏深度就越小,采深和底板岩体强度是影响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的关键参数。探讨底板为非均匀多岩性岩层赋存特征,提出底板岩体强度宜采用各岩层强度的加权平均值,修正底板岩层屈服破坏深度函数式。(3)构建以杜儿坪煤矿近距煤层为原型的相似模型,采用非接触式应变-位移测量系统,研究近距上下煤层开挖过程煤柱和采空区底板位移场-应力场的演化规律,结论为:(1)上煤层开挖,煤柱底板应力分布形态由单峰转变为双峰,且以煤柱中央为轴呈对称分布特征,与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吻合;下煤层开挖,煤柱底板应力分布形态发生显着改变,最终煤柱应力释放失稳破坏,揭示出煤柱底板应力动态演变规律。(2)上下煤层开挖,采空区底板位移均显现先增加后减小最后恢复为0,揭示出采空区底板变形破坏演化规律;(3)量测出上煤层采后残留煤柱两侧覆岩破断角,先采面为60°,后采面为55°。(4)剖析煤矿常用近距煤层反向内错布置法的局限性,提出同向内错布置法,综合分析确认煤柱底板应力影响深度大于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出内错距的两类确定方法:(1)若层间距小于底板破坏深度,则内错距采用(?);若层间距大于底板破坏深度,则内错距采用(?)。(5)揭示出采空区底板岩体强度呈渐进式衰减劣化特征,提出采用劣化率表征采动损伤程度,建立底板岩体强度劣化率计算式;提出下煤层巷道顶板分成单岩性岩层、两岩性岩层、多岩性岩层3种类型,建立有无锚杆锚索加固顶板力学模型,探讨层间距、巷道宽度、采深对顶板稳定的影响,揭示出层间距越大则越有利于顶板稳定,巷道跨度越宽则越不利于顶板稳定,采深加深则顶板稳定性降低,阐明预应力锚杆锚索加固顶板的力学原理,将叠合梁转变为组合梁,增强顶板抗弯刚度,降低顶板挠曲变形,确保顶板稳定。(6)以西山杜儿坪煤矿典型近距煤层为试验对象,采用同向内错布置73903工作面,基于内错距确定方法,得到皮带巷和轨道巷错距分别为9m和10m,提出皮带巷采用锚杆锚索控制技术,矿压观测表明皮带巷围岩变形可控满足回采使用,通过现场实践检验了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合理。

赵海丰[7](2020)在《不规则遗留煤柱下孤岛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对煤柱下方工作面和孤岛工作面分别都有了大量的研究。在煤柱下方会发生应力集中;孤岛工作面由于两侧采空,侧向压力比较大,两者所导致工作面的冲击危险系数也比较高,一般也会避免形成这样的工作面。当出现煤柱下方存在孤岛工作面时,危险增大。但还没有对这两者叠加后会发生的情况进行研究,当不规则“L”型煤柱下方设置孤岛工作面时,与单独的孤岛工作面有和区别,工作面应力是如何变化的,在什么位置最容易引起冲击危险。因此,本文以南屯煤矿73下29孤岛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上层遗留煤柱和下层孤岛工作面进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等研究方法,提前对不规则煤柱下的73下29下工作面进行冲击矿压危险性分析,分析回采不同位置时工作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其冲击危险性程度。本文主要得出了下面主要结论:(1)煤柱下应力集中系数大,若上层煤层未开采,孤岛工作面正常应力为15MPa左右,大于原岩应力10MPa;当上层煤层开采后,因为保护层卸压的关系正常应力值较小,仅0.6MPa,但在煤柱下方区域应力可以超过60MPa。(2)孤岛工作面在回采时,从距离煤柱75m,孤岛工作面的超前应力与煤柱下方的集中应力会互相影响,会使超前应力逐渐增大;在距离煤柱30m时,应力曲线开始重合;在进入煤柱后,应力峰值会增大,从模拟得出从最小的60MPa增加到最大值120MPa;离开煤柱后,超前应力慢慢恢复正常。(3)通过模拟得出,因为煤柱的不规则性,当工作面未开采到煤柱下方时,顺着巷道边的区域煤柱由于宽度较大,临近实煤体,其煤柱下方的应力峰值小于横跨工作面的煤柱下方应力峰值;但当工作面回采到煤柱正下方时,在巷道侧煤柱下方应力峰值比横跨工作面煤柱的应力峰值更大。(4)从现场收集到的微震数据显示,在煤柱下方微震频率高、能量大,冲击危险性大。因此,需要对3上煤柱进行爆破卸压处理;在靠近采空区的两侧巷道微震频率与大小也大于其他位置,与之前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煤柱下方的孤岛工作面的整体危险性较大,本文的研究,可以为73下29工作面及其类似工作面的掘进和回采时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有图60幅,表12个,参考文献79篇。

彭高友,高明忠,吕有厂,张瑞皋,谢晶,刘强,何志强,陆彤,杨本高[8](2019)在《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力学行为探索》文中指出我国深部近距离煤层群赋存开采比重大,采动力学机理不清,导致开采效率低,安全事故频发。深部煤岩体所表现出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特征较浅部有着本质差异,尤其在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条件下,临近工作面扰动影响将导致更加复杂的采动应力重分布过程。针对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控制难题,依托平煤十二矿己14和己15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工程实践,在己15-31030工作面进风巷内开展了巷道收敛变形、锚索应力现场原位监测试验,理论计算了近距离煤层群底板破坏范围并推导得出了巷道围岩变形速度公式,初步揭示了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己14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理论值约21.24~30.88 m,上覆煤层采动影响导致本煤层采场边界改变,巷道顶底板及左右帮收敛量约400 mm,巷道收敛变形量随采煤工作面推进呈现阶梯式缓慢增长与指数式快速增长两阶段模式,其中指数式快速增长阶段为巷道变形的主要阶段;锚索应力随采煤工作面推进呈现"近线性增长—跃阶式降低"两阶段演化模式,顶板锚索应力平均变化率、峰值应力均显着高于巷帮相应参数,巷道顶板采动效应较巷帮更为明显;锚索应力峰值点滞后最大收敛变形位置约40 m,采动影响时效相比单一煤层开采大幅延长约35 m,采动应力变化率及其峰值分别降低约53.5%,24.5%,己15煤层采动影响范围约105 m;巷道围岩变形速率与距采煤工作面距离呈现反比例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得出深部近距离煤层群距采煤工作面不同距离处围岩变形速度预测公式,并对比现场原位监测数据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深部近距离煤层群的巷道围岩变形速度预测、巷道支护及采矿技术优化等工程问题提供参考。

王百超[9](2019)在《复杂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应力软岩巷道的稳定支护一直是矿山井巷工程支护的难题,尤其当巷道处在断层附近时,其复杂的高应力环境与大埋深高应力的耦合作用,使得巷道往往呈现出复杂的高应力特性;同时,这类软岩巷道的整体性差、围岩强度低,在复杂高应力环境下极易发生煤岩体沿层理面的滑移、两帮劈裂破坏、顶板下沉和底鼓等严重的巷道矿压显现。基于羊泉煤矿四采区辅助胶带下山延伸段巷道的支护工程试验,对复杂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四采区辅助轨道下山延伸段巷道的地质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复杂高应力环境对软岩巷道支护的破坏机理、复合软岩顶板的变形机理以及原巷道支护系统存在问题;通过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高应力环境下巷道与断层位置关系的巷道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复杂高应力软岩试验巷道的锚网索支护原则和支护方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巷道支护的基本参数进行了模拟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锚杆预紧力、高强锚杆支护系统、表面支护等设计参数,并在科学的施工工艺、规范化的支护材料标准和施工验收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了试验巷道的支护改革。巷道矿压监测和实际支护状况调查表明,试验巷道支护改革在巷道稳定控制方面取得了圆满成功,节约了巷道支护综合成本,提高了掘进效率,杜绝了巷道返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相如[10](2019)在《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资源的消耗量极大。我国中、浅部煤炭资源已经开采殆尽,开采深部煤资源势在必行。解决好矿井深部的巷道支护问题是解决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的关键。论文介绍了国内外以往关于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技术,根据山东某煤矿深部厚煤层三层煤开采的3103回采巷道现场监测资料,研究发现:该巷道顶板下沉量为95cm,左帮缩进36cm,右帮缩进30cm,底板起鼓55cm,其变形非常严重,极大影响矿井的安全正常生产。依据该矿井的地质勘测资料,结合该矿厚煤层三层煤的回采工艺,创建了区域地质模型和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的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得到其塑性变形区域的范围,应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提出改进后巷道各部位锚杆的长度、锚索的长度和支护方案,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对改进后巷道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其变形量大大减少,能满足矿井生产、通风及运输的要求,建立了一种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安全控制方案设计方法。

二、二矿四采区30~#煤层回采巷道失稳状况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矿四采区30~#煤层回采巷道失稳状况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3 结论

(2)平顶山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工程地质特征
    2.1 生产条件与地质特征
    2.2 典型巷道围岩结构与力学特性
    2.3 围岩蠕变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深井巷道围岩承载特性演化特征
    3.1 围岩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原位实测
    3.2 深井巷道围岩应力演变规律
    3.3 深井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3.4 深井巷道围岩承载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机理
    4.1 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控制理念及力学模型
    4.2 巷道围岩内外承载“三协同”作用机理
    4.3 巷道围岩协同控制支护强度与时机
    4.4 本章小结
5 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技术
    5.1 平顶山矿区巷道围岩稳定影响因素及分类
    5.2 不同支护方式下内外承载结构演变特征
    5.3 深井巷道围岩协同承载控制思路与对策
    5.4 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控制效果
    5.5 围岩内外协同承载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及技术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工业性试验
    6.1 平煤一矿千米埋深复合型巷道协同控制方案及应用
    6.2 平煤四矿低强度型巷道协同控制方案及应用
    6.3 平煤四矿高应力型巷道协同支护方案及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巨厚砂岩含水层下特厚煤层下分层安全开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特厚煤层上分层开采后下分层顶板结构特征
    2.1 采矿地质条件
    2.2 特厚煤层下分层顶板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特厚煤层上分层开采后下分层应力分布特征
    3.1 遗留煤柱长期蠕变分析
    3.2 遗留煤柱应力分布规律
    3.3 上分层开采后下分层煤层应力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下分层破坏特征及回采巷道位置确定
    4.1 上分层开采后下分层煤层破坏特征
    4.2 下分层回采巷道布置方案
    4.3 下分层回采巷道双巷掘进期间
    4.4 下分层工作面一侧采动期间
    4.5 本章小结
5 下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突水防治
    5.1 导水裂隙二次发育特征
    5.2 下分层开采区域地下水体补给与排泄
    5.3 上覆含水层突水危险性分析
    5.4 上覆含水层突水控制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王坡矿受二次动压回采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王坡矿概况
    2.2 巷道支护参数
    2.3 围岩破碎程度及范围
    2.4 本章小结
3 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
    3.1 巷道围岩结构特征
    3.2 巷道围岩变形模拟
    3.3 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巷道围岩注浆加固技术方案
    4.1 巷道围岩加固思路
    4.2 注浆加固方式选择
    4.3 注浆加固方案
    4.4 注浆加固围岩控制模拟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注浆工艺及参数
    5.2 支护效果监测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采空区积水下保水采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矿区的地理位置
    2.2 矿区地质条件概述
    2.3 煤层水源构成及径流通道
    2.4 本章小结
3 采动覆岩“上三带”裂隙破坏规律
    3.1 采动覆岩运动规律数值计算模型
    3.2上煤层(3#煤)采动覆岩破坏规律
    3.3 区段煤柱影响区域的覆岩破坏规律
    3.4 下煤层(15#煤)采动覆岩破坏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积水下煤层开采影响程度分区
    4.1 15煤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
    4.2 3煤底板破坏深度分析
    4.3 下煤层开采对采空区积水的影响程度
    4.4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积水保护性开采技术
    5.1 采空区储水空间
    5.2 水资源转移存储技术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西山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距煤层群开采的定义及判别方法
        1.2.2 近距煤层群上行式开采方面的研究
        1.2.3 近距煤层群下行式开采方面的研究
        1.2.4 近距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及支护技术
        1.2.5 研究的不足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西山矿区巷道围岩基础参数现场测试研究
    2.1 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2.1.1 测量方法及装备
        2.1.2 地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2.2 围岩强度测量与分析
        2.2.1 测量方法
        2.2.2 测量结果及分析
        2.2.3 煤岩体强度分布特征分析
    2.3 巷道顶板围岩结构特征观测与分析
        2.3.1 测量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围岩活动机理研究
    3.1 煤柱应力底板传递规律研究
        3.1.1 煤柱稳定性分析
        3.1.2 煤柱应力底板传递规律的理论研究
        3.1.3 煤柱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3.1.4 煤柱应力底板传递特征数值分析
    3.2 近距上煤层采后底板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3.2.1 底板屈服破坏深度的理论分析
        3.2.2 算例分析
        3.2.3 岩体强度对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围岩活动规律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4.1 相似模型试验方案
        4.1.1 试验方案
        4.1.2 监测方案
    4.2 近距上煤层开采模拟试验研究
        4.2.1 第1 个工作面开挖
        4.2.2 第2 个工作面开挖
    4.3 近距下煤层开采模型试验研究
        4.3.1 第1 个工作面开挖
        4.3.2 第2 个工作面开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距煤层巷道布置方法与顶板稳定控制原理研究
    5.1 近距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法
        5.1.1 常用回采巷道布置法缺陷分析
        5.1.2 近距下部煤层回采巷道新式布置法
        5.1.3 错距确定方法的研究
        5.1.4 错距的确定原则
        5.1.5 错距的确定方法
    5.2 近距煤层顶板稳定控制原理
        5.2.1 近距下煤层顶底板岩体强度损伤劣化特征分析
        5.2.2 采动底板岩体强度劣化特征分析
        5.2.3 采动底板岩体弹性模量的获取
        5.2.4 近距下煤层回采巷道顶板稳定性控制力学原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距煤层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控制试验研究
    6.1 矿井地质概况
        6.1.1 地层分布特征
    6.2 南九采区近距煤层开采现状
        6.2.1 近距煤层采掘现状
        6.2.2 下煤层回采巷道维护状况
        6.2.3 近距下部73902 两巷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6.3 南九采区近距73903 皮带巷试验
        6.3.1 确定下部73903 两巷布置形式
        6.3.2 确定下部73903 两巷内错距大小
        6.3.3 73903 试验工作面地质参数评估
        6.3.4 基于数值模拟试验的内错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6.3.5 73903 皮带巷锚杆锚索锚固力试验
        6.3.6 73903 皮带巷支护设计
        6.3.7 73903 皮带巷围岩控制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不规则遗留煤柱下孤岛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路线
2 矿井地质概况
    2.1 南屯煤矿概述
    2.2 工作面概况
3 煤柱及下方孤岛工作面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3.1 遗留煤柱应力集中程度
    3.2 煤柱下底板应力分布分析
    3.3 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
    3.4 本章小结
4 煤柱及下方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数值模拟
    4.1 煤岩层模型建立
    4.2 数值模拟过程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分析及防治方案
    5.1 工作面冲击危险性
    5.2 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防治方案
    5.3 支护方案的选取
    5.4 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监测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冲击矿压防治实践
    6.1 支护参数选取
    6.2 工作面微震监控
7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力学行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力学行为现场试验设计
    1.1 现场试验采煤工作面工程概况
    1.2 现场试验设计及监测方案
2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己14煤层底板破坏范围理论计算
3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己15煤层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围岩变形特征
4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应力演化规律分析
5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效应分析
    5.1 深部单一煤层与近距离煤层采动效应对比分析
    5.2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应力-巷道变形相关关系分析
    5.3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巷道围岩变形速度预测
6 结 论

(9)复杂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羊泉煤矿四采区辅助轨道下山延伸段支护现状调查
    2.1 矿区概况
    2.2 四采区辅助轨道下山基本情况
    2.3 四采辅助胶带下山工程概况
    2.4 四采辅助轨道下山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2.5 小结
3 复杂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分析
    3.1 复杂高应力环境下巷道变形机理分析
    3.2 复合软岩顶板巷道变形机理分析
    3.3 低效率锚网索支护巷道变形机理分析
    3.4 泥质软岩遇水后诱发巷道持续性变形机理分析
    3.5 小结
4 复杂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4.1 高预紧力作用机理及设计
    4.2 高强锚杆控制机理研究
    4.3 表面支护控制机理
    4.4 杆体与配件之间的匹配关系
    4.5 不同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4.6 小结
5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5.1 巷道支护设计方案
    5.2 试验前的测试试验
    5.3 支护材料标准和施工验收标准
    5.4 施工工艺要求
    5.5 巷道矿压观测
    5.6 试验巷道支护效果
    5.7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5.8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2 深井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工作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工作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概况
    2.1 工程概况
        2.1.1 矿井四邻关系
        2.1.2 地质水文情况
    2.2 矿井地质
        2.2.1 煤田地层
        2.2.2 井田地层
    2.3 问题描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原理
    3.1 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软件
    3.2 FLAC3D介绍及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计算原理
        3.2.1 显式有限差分法(FDM)的一般原理
        3.2.2 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计算原理
    3.3 phase2 介绍及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井厚煤层回采巷道原支护方案数值模拟计算
    4.1 研究区域介绍
    4.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2.1 二维有限元边界条件确定
        4.2.2 三维有限差分边界条件确定
    4.3 地层物理力学性态参数的确定
    4.4 巷道原支护方式分析
        4.4.1 原支护方式
        4.4.2 原支护方案现场监测结果
    4.5 原支护方式二维有限元phase2 数值模拟
    4.6 原支护方式三维有限差分FLAC3D数值模拟
    4.7 深井厚煤层回采巷道原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及计算机模拟计算
    5.1 基于胡克布朗破坏准则的巷道塑性区半径
        5.1.1 胡克布朗破坏准则
        5.1.2 塑性区范围
    5.2 巷道的破坏范围及理论支护设计计算
        5.2.1 巷道顶板与两帮破坏范围
        5.2.2 锚杆长度
        5.2.3 巷道锚杆支护间距
        5.2.4 锚索长度的计算
    5.3 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设计方案
        5.3.1 支护方案设计
        5.3.2 支护方案选择
    5.4 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5.4.1 回采巷道支护设计方案phase2 数值模拟
        5.4.2 回采巷道支护设计方案FLAC3D数值模拟
        5.4.3 支护设计方案计算机模拟开挖支护监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二矿四采区30~#煤层回采巷道失稳状况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平顶山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研究[D]. 黄庆显.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巨厚砂岩含水层下特厚煤层下分层安全开采[D]. 王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王坡矿受二次动压回采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D]. 黄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采空区积水下保水采煤技术研究[D]. 黄东兴.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西山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D]. 张剑.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7]不规则遗留煤柱下孤岛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研究[D]. 赵海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深部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力学行为探索[J]. 彭高友,高明忠,吕有厂,张瑞皋,谢晶,刘强,何志强,陆彤,杨本高. 煤炭学报, 2019(07)
  • [9]复杂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D]. 王百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深部厚煤层回采巷道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李相如.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2号矿、4号矿区30~#煤层开采巷道失稳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