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和矮蒿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

青蒿和矮蒿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

一、小蒿草和矮蒿草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阳,张文娟,赖炽敏,彭飞,陈小杰,薛娴,王涛,尤全刚,杜鹤强[1](2021)在《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气候暖干化和过度放牧导致黄河源区高寒草原发生明显退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畜牧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退化后,植被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持续恶化。以往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退化后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关系关注较多,但对退化过程中土壤要素变化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因此,探究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对于认识高寒草地退化过程及退化草地恢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黄河源区采用空间分布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选取了未退化到严重退化5个退化梯度,探讨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先稳定后降低的趋势,在轻度退化阶段达到最大值,重度和严重退化阶段显着降低;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轻度和中度退化阶段显着增加了20%和15%(P=0.025和P=0.039),均匀度指数从未退化到重度退化变化不明显,严重退化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降低;3)土壤水分、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呈先稳定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土壤容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显着增加;4)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容重、硝态氮、有机碳是退化过程中驱动植被因子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不同退化阶段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尤其是改善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同时对中度和重度退化两个关键阶段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田晓晖,张立锋,张翔,陈之光,赵亮,李奇,唐艳鸿,古松[2](2020)在《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蒸散特征及冻融变化对其的影响》文中认为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收支的重要分量。为探究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的蒸散特征,基于2016和2017年涡度相关和微气象系统的观测数据,定量研究了其生态系统的蒸散变化及其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影响。为深入探讨不同时段的蒸散变化,根据土壤冻融状态和植被生长状况进一步将年蒸散划分为3个时段:冻结期、冻融交替期和消融期,其中在消融期中又划分出植物生长季(5—9月),并探讨了土壤冻融对年蒸散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16和2017年的降水量分别为451.8 mm和442.3 mm,但2017年ET为485.6 mm,明显高于2016年的428.6 mm,两年ET的季节变化趋势相同,ET的最高值出现在生长旺季的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或1月,生长季ET分别占全年ET的73%和72%。2017年的冻结期和冻融交替期比2016年分别减少了8 d,2017年消融期的蒸散量比2016年增加了63.1 mm,其中生长季的蒸散量多36.3 mm。2016和2017年消融期的日蒸散速率分别为1.81 mm/d和1.97 mm/d,其中生长季为2.05 mm/d和2.29 mm/d,冻融交替期分别为0.97 mm/d和0.73 mm/d,而冻结期最低,分别为0.27 mm/d和0.33 mm/d。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净辐射(Rn)对ET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气温(Ta)和土壤含水量(SWC5);2017年ET主要受Rn和Ta的影响。生长季和消融期的冠层导度(gc)和解耦系数(Ω)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段,且2017年gc和Ω值均高于2016年同期。本研究说明,由于辐射、温度等引起的冻融时间变化和植被的年际间差异,导致三江源区退化草甸各时段及年蒸散量出现明显的变化,该研究结果为全面探讨三江源区蒸散特征提供了参考。

苟照君[3](2019)在《黄河上游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pH值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核心要素,控制着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与转化,对生态系统各组分有着重大的影响。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带,是全球高寒草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区域,对地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有很大影响。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质,是高寒草地植物繁殖和扩张的基床,存储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土壤肥力特性是决定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青海省东南部的河南、贵南、泽库三个县10个采样点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降水、温度、≥0℃积温、≥10℃积温、植被类型及土壤类型等诸环境因子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贡献的基础上,探讨复合因子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的作用和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差异明显。土壤碳含量表现为:线叶嵩草草甸>西藏嵩草+薹草草甸>小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青海固沙草草原>异针茅草原>小嵩草+矮嵩草草甸,对应的土壤为:草甸土、草毡土、黑钙土、黑毡土、栗钙土;不同类型植被土壤全氮含量为:线叶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西藏嵩草+薹草草甸>青海固沙草草原>异针茅草原>小嵩草+矮嵩草草甸,对应的土壤为:草甸土、黑钙土、黑毡土、草毡土、栗钙土;不同类型植被土壤全磷表现出:西藏嵩草+薹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异针茅草原>线叶嵩草草甸>青海固沙草草原>小嵩草草甸>小嵩草+矮嵩草草甸,对应的土壤为草甸土、黑钙土、草毡土、黑毡土、栗钙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H值为:小嵩草+矮嵩草草甸>异针茅草原>青海固沙草草原>紫花针茅草原>线叶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西藏嵩草、薹草草甸;对应的土壤为,栗钙土、黑毡土、黑钙土、草毡土、草甸土。(2)土壤碳、氮、磷、pH值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着的影响关系,不同的环境因子对其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土壤碳含量与海拔高度、所在区域的坡度、区域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坡向、≥0℃和≥10℃的积温、年均气温、植被类型、地形起伏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含量与海拔高度、所在区域的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呈正相关关系,而与≥0℃和≥10℃积温、区域降水量、年均气温、土壤类型呈负相关关系;全磷含量与海拔高度、所在区域的坡度、区域降水量、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坡向、年均气温、≥0℃和≥10℃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土壤pH值与坡向、≥0℃和≥10℃积温、年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海拔高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呈负相关关系。(3)土壤碳、氮、磷含量、pH值的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状况与环境因子耦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地形因素(海拔、坡度、坡向等)、气候因素(温度、降水)、植被类型及土壤类型的综合影响。其中海拔高度、坡度、坡向、≥0℃积温、年降水量贡献率最高,均为1,说明能够完全解释土壤养分含量及pH值的空间异质性分布,且对碳的空间分布影响占主导地位,具有最强一致性,其次是植被类型、年平均气温、≥10℃积温、地形起伏度、土壤类型。(4)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的空间变异性是各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降水、温度、≥0℃积温和≥10℃积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显着差异,当两个适宜土壤碳、氮、磷积累和pH值增加的环境驱动因子叠加时,其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空间异质性分布的综合影响增强,揭示了土壤碳、氮、磷及pH空间异质性分布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欧阳经政,李以康,林丽,杜岩功,张法伟,李茜,郭小伟,刘淑丽,孙亚男,柯洵,曹广民[4](2015)在《不同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演替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异特征》文中认为通过对不同牧压梯度导致的4个相邻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探讨了放牧驱动下高寒草甸演替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异特征,以期为高寒草甸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开裂期的多样性指数D差异不显着,其他3个阶段间差异显着(P<0.05);多样性指数H除禾草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开裂期,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加厚期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均差异显着(P<0.05);均匀度指数除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加厚期差异不显着,其他3个时期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放牧明显改变了高寒草甸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伴随牧压强度增大,植物群落发生更替,莎草科重要值增大,禾本科重要值减小,草甸植物群落由禾草矮嵩草时期向矮嵩草时期、小嵩草草毡表层加厚期、小嵩草草毡表层开裂期演替。

雷显锋[5](2015)在《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达日至班玛公路为例》文中指出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高海拔环境特点突出。区域内低温缺氧,特殊土质广泛分布,且生态脆弱和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这些因素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加剧了沿线水土流失程度。因此,深入研究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模式,提出考虑青海地区特点的公路水土保持措施,不仅是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建设的基础性课题,也是实现公路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迫切需要。论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现有土壤侵蚀与防治技术优缺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青海达日至班玛公路工程为依托,开展了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技术研究,以期解决特殊环境下公路水土保持的难题。在详细分析项目及项目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水土流失责任范围的确定依据和原则,建立了包含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的两级防治责任范围。按照地貌类型确定了项目的一级分区形态为高原山地区,构建了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隧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区等七个二级防治分区。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分类,阐述了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基本内容及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既有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类比法的青海地区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并对依托工程进行了实例预测:项目区公路新增水土流失量主要来源于主体工程区(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隧道工程区)以及取土场区。特别是主体工程区,其流失量占公路全部流失量的71.79%,而取土场区水土流失量占全部水土流失量的23.26%。最后,论文按照“预防、恢复、治理、改善”的指导思想,建立了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构建了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针对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隧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区进行了具体设计,并选择路基、取弃土场开展了典型实例设计,验证了可行性。论文成果丰富了我国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方法和技术体系,对推进我国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易湘生,李国胜,尹衍雨,王炳亮[6](2012)在《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黄河源区草地退化严重的玛沁县军牧场地区,采用不同草地退化样地对比的方法,开展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0~10 cm土层以无退化草地最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20 cm土层,两者在不同退化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仍以极度退化草地最小,但两者在20~30 cm土层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②在土壤表层(0~10 cm),无退化草地的田间持水量远大于其他退化草地,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田间持水量较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 cm以下土层,田间持水量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③各土壤持水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主要受容重、总碳、有机质和总氮这4个因素影响;④不同草地退化程度下地表覆被状况、植物根系生物量以及分布特征引起土壤容重、有机质等发生变化,可能是进一步导致土壤持水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区域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文生态效应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赵锦梅,高超,张德罡[7](2010)在《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2008年在祁连山东段天祝地区选取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以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寒草地在不同退化程度干扰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量降低,容重和pH值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中度与轻度或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差异显着(P<0.05);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10 cm土层显着高于其他土层(P<0.05),并随着土层加深有显着的垂直变化趋势;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在0-30 cm土层总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中度>轻度>重度退化草地。

唐仲霞,王文颖,柯君,刘泽华[8](2009)在《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高寒嵩草草甸植被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在青海玛沁地区,选择4种处于不同退化阶段以及2种人工处理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和人工干预措施下,植被特征、土壤营养元素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过程,为合理利用和提高草地生产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的加剧,高寒草甸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种类呈下降趋势,可食性牧草逐渐让位于杂草;土壤N、C含量以及含水量逐渐降低,体积质量逐渐增大。与重度退化草甸相比,经人工干预处理后草甸的生物量、盖度、高度以及土壤营养元素和物理性状都有所增加提高。这些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土壤越来越贫瘠化。人工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物理特征,提高草地的生物量。

星学军[9](2009)在《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草地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明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特征。[方法]以曲麻莱县麻多乡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退化梯度高寒草甸的植物特征、群落特征和土壤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确定这些特征与高寒草甸草地退化之间的关系。[结果]随高寒草甸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物种多样性指数、可食牧草产量、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均表现为降低规律;鼠害在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草地上表现较为严重,而在原生植被和极度退化草地上的程度则较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轻。[结论]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草地具有不同特征。

王丽学[10](2008)在《云雾山天然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作用下,草地资源遭到破坏,草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最终导致生境丧失,物种多样性下降。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是黄土高原唯一的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具备独特、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景观,本文通过对封禁草地与放牧地的系统调查,分析了宁夏云雾山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过程,得出如下结果:1不同草地类型(封禁和放牧)和同一类型不同演替阶段(本氏针茅群落和百里香群落)具有不尽相同的优势种和伴生种,不同月份群落的优势种因植物生育期不同而有变化。群落内不同月份物种-环境因子的CCA排序,第一、二排序轴能很好的解释种-环境的关系,但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分布。对生物学特征指标进行多重比较和频度分析,在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封禁草地的优势。2通过对群落主要优势种的生长规律研究表明,植物株高和地上单株生物量在达到最大值之前基本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二者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分形关系:lnB=D*lnH+C,株高和生物量与降雨量累积均存在极显着的对数关系:y=a*lnx+b。3通过草地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在群落内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减趋势基本一致,经相关性分析,除封禁草地(本氏针茅群落和百里香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无显着相关性外,各群落其他指数之间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封禁草地的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及放牧地的均匀度指数分别与生物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抛物线关系;群落相似性指数Bray-curtis较S?qrenson更具体,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结构的延续性和递进性。

二、小蒿草和矮蒿草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蒿草和矮蒿草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野外调查与取样
    1.3 土壤理化特征测定
    1.4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生物量
        2.1.1 地上生物量
        2.1.2 地下生物量
    2.2 物种多样性
    2.3 土壤物理和养分特征
    2.4 退化高寒草原植被要素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2)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蒸散特征及冻融变化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观测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2.2 蒸散季节变化
    2.3 土壤冻融与蒸散
        2.3.1 冻融时段的划分
        2.3.2 不同冻融时段蒸散量和蒸散速率
        2.3.3 不同冻融时段蒸散日变化
    2.4 平衡蒸散量
3 讨论
    3.1 植被对蒸散的影响
    3.2 环境因子对蒸散的影响
        3.2.1 辐射与温度对蒸散的影响
        3.2.2 饱和水气压差与土壤水分对蒸散的影响
        3.2.3 环境因子综合作用对蒸散的影响
    3.3 冠层导度gc和解耦系数Ω对蒸散的影响
    3.4 冻融变化对蒸散的影响
4 结论

(3)黄河上游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pH值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土壤碳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1.2.2 土壤氮素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1.2.3 土壤磷素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1.2.4 土壤pH值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1.2.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
        2.1.2 地貌类型
        2.1.3 植被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人类活动
    2.2 研究区选择
        2.2.1 黄河上游地区是高寒草甸典型分布区
        2.2.2 本研究区在土壤碳、氮、磷及pH值研究方面有其特殊性
    2.3 研究材料
        2.3.1 样点分布及环境特点
        2.3.2 采样点植被群落特征
        2.3.3 研究材料获取
    2.4 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2.5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PH值分布特征
    3.1 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分布特征
    3.2 环境因素与土壤碳、氮、磷及pH值的相关性分析
        3.2.1 环境因素与土壤碳的相关性分析
        3.2.2 环境因素与土壤全氮的相关性分析
        3.2.3 环境因素与土壤全磷的相关性分析
        3.2.4 环境因素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土壤碳、氮、磷、PH值贡献的分析
    4.1 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碳、氮、磷、pH值的影响及贡献
        4.1.1 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及贡献
        4.1.2 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及贡献
        4.1.3 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及贡献
        4.1.4 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pH值的影响及贡献
    4.2 环境因素对土壤碳、氮、磷、pH值的交互分析
        4.2.1 环境因素对土壤碳的交互分析
        4.2.2 环境因素对土壤全氮的交互分析
        4.2.3 环境因素对土壤全磷的交互分析
        4.2.4 环境因子对土壤pH值贡献的复合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地形因子与海拔高度对土壤碳、氮、磷、pH值的影响
        5.1.2 气候条件对土壤养分、pH值的影响
        5.1.3 植被状况对土壤碳、氮、磷、pH值的影响
        5.1.4 土壤生境对碳、氮、磷、pH值的影响
        5.1.5 高寒草地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
        5.1.6 人类及动物活动对土壤碳、氮、磷、p H值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不同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演替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选择
        1.2.2 数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演替阶段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相对重要值比较
    2.2 不同演替阶段高寒草甸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5)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达日至班玛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2.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1 项目概况
        2.1.2 项目区自然环境概况
    2.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2.2.1 防治责任范围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2.2.2 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
    2.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2.3.1 分区依据
        2.3.2 防治分区划分的原则
        2.3.3 分区方法
        2.3.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3.1 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分类
        3.1.1 水土流失概念
        3.1.2 水土流失分类
    3.2 公路水土流失预测特点及方法
        3.2.1 公路水土流失预测的特点
        3.2.2 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及方法
        3.2.3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3 达日至班玛公路水土流失预测
        3.3.1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
        3.3.2 弃土、弃渣量
        3.3.3 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3.3.4 水土流失危害及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 公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1.1 防治措施布局指导思想
        4.1.2 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4.1.3 防治措施体系
        4.1.4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2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要素
        4.2.1 路基工程区
        4.2.2 桥涵工程区
        4.2.3 隧道工程区
        4.2.4 取土场防治区
        4.2.5 弃渣场防治区
        4.2.6 施工生产生活区
        4.2.7 施工便道区
    4.3 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典型设计实例
        4.3.1 路基工程典型设计实例
        4.3.2 取土场典型设计实例
        4.3.3 弃渣场典型设计实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及草地退化程度的确定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持水性特征
        2.1.1 毛管持水量变化
        2.1.2 饱和含水量变化
        2.1.3 田间持水量变化
    2.2 土壤持水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2.3 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持水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3 结论

(7)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选取
        1.2.2 样品采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2.2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
    2.3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3.3 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 结论

(9)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草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1.2 方法
        1.2.1 样地选择。
        1.2.2 不同退化阶段草地的确定。
        1.2.3 对样地中不同退化阶段草地植被特征指标的测定。
        1.2.4 对不同退化阶段草地土壤指标的测定。
        1.2.5 对不同退化阶段草地鼠害情况的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不同退化阶段草地植被特征的分析
        2.1.1 群落特征分析。
        2.1.2 地上生物量分析。
    2.2 不同退化阶段草地土壤特征的分析
        2.2.1 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分析。
        2.2.2 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与分析。
    2.3 不同退化阶段草地鼠害的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植物组成与高寒草甸退化的关系。
        3.2.2 土壤与高寒草甸退化的关系。
        3.2.3 动物与高寒草甸退化的关系。

(10)云雾山天然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封禁草地群落特征
        1.2.2 草地种群生长规律
        1.2.3 草地群落多样性
        1.2.4 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草地植被调查
        2.3.2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草地群落变化特征
    3.1 数据处理
        3.1.1 重要值计算
        3.1.2 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3 群落生物学特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地植被物种组成
        3.2.2 不同群落物种重要值变化
        3.2.3 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4 群落生物学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草地群落主要优势种生长变化规律
    4.1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株高增长和生物量月变化
        4.2.2 植物株高增长和地上单株生物量月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
    4.3 小结
第五章 草地群落多样性分析
    5.1 数据处理
        5.1.1 群落多样性指数
        5.1.2 群落相似性系数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群落多样性
        5.2.2 草地群落相似性
    5.3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6.1 草地群落变化特征
    6.2 草地群落主要优势种生长变化规律
    6.3 草地群落多样性研究
    6.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蒿草和矮蒿草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群落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及其关系研究[J]. 李成阳,张文娟,赖炽敏,彭飞,陈小杰,薛娴,王涛,尤全刚,杜鹤强. 生态学报, 2021(11)
  • [2]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蒸散特征及冻融变化对其的影响[J]. 田晓晖,张立锋,张翔,陈之光,赵亮,李奇,唐艳鸿,古松. 生态学报, 2020(16)
  • [3]黄河上游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pH值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D]. 苟照君.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4]不同牧压梯度下高寒草甸演替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异特征[J]. 欧阳经政,李以康,林丽,杜岩功,张法伟,李茜,郭小伟,刘淑丽,孙亚男,柯洵,曹广民. 草地学报, 2015(05)
  • [5]青海地区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达日至班玛公路为例[D]. 雷显锋. 长安大学, 2015(01)
  • [6]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的初步研究[J]. 易湘生,李国胜,尹衍雨,王炳亮. 自然资源学报, 2012(10)
  • [7]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J]. 赵锦梅,高超,张德罡. 草地学报, 2010(01)
  • [8]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高寒嵩草草甸植被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J]. 唐仲霞,王文颖,柯君,刘泽华. 土壤, 2009(04)
  • [9]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草地特征研究[J]. 星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2)
  • [10]云雾山天然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D]. 王丽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青蒿和矮蒿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