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精梳新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棉精梳新产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棉精梳新产品的开发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李国锋,王娟,王晓辉[1](2020)在《基于棉纺设备加工精梳产品的发展状况及研究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我国棉纺设备加工精梳产品的生产现状并提出精梳纱开发思路研究方向及注意问题。通过纯棉精梳纱、纯化纤精梳纱、半精梳纱的生产现状,得出:纯纺精梳产品高支化、混纺精梳产品功能化、半精梳产品规模化和半精纺技术自主化,充分利用纺纱新技术创新开发精梳纱,开展半精纺精梳设备系统化研究,加强非棉纤维精梳纱线开发,提升半精梳产品高品质,精梳纱线向高质化、低消耗、多组分、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于金宽[2](2020)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及贸易增长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澳自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贸易往来也随之不断加深,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统计,2017年中澳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256.0亿美元,作为双边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贸易也呈现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数据统计,2017年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为9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2.73%,其中中国进口额为84.88亿美元,出口额为10.08亿美元,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已成为满足中国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源,采用HS2007贸易分类标准,选取了2007-2017年间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从贸易总量及贸易结构上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2007-2017年间中澳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其中主要以中国进口为主,虽然出口额也在不断增长,但增幅远不及进口,中国2007-2017年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一方;进出口结构方面,中国出口农产品呈现出规模较小、结构较为单一的特点,澳大利亚出口农产品呈现出规模较大、结构较为多样的特点。采用国际贸易领域常用的出口相似性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产业内贸易指数(TII)、贸易强度指数(IIT)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TC)对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两国在国际市场出口贸易结构的相似性极小,竞争程度极小;(2)中国与澳大利亚相比,在世界范围内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极少;(3)两国间贸易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4)两国间分类农产品的贸易互补程度较好;(5)中国与澳大利亚相比,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极少。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构效应为中国出口澳大利亚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澳大利亚对中国农产品需求规模的增长以及双方进出口产品匹配程度的提高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贸易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竞争力效应为澳大利亚出口中国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整体农产品与特定农产品份额的提高对澳大利亚出口农产品的贸易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最后针对如何扭转中国逆差地位,加强双边农产品贸易往来提出了政策意见,主要包括:(1)发挥农业生产资源优势,打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品牌效应;(2)正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地位,加大对农产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3)加强中澳农产品贸易因素增长分析研究,优化双边进出口贸易结构;(4)深化双边合作交流,加强我国贸易促进队伍建设。

贾士玉[3](2020)在《涤棉混纺纱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针织面料因其柔软、舒适性好的特点被当今市场广泛应用,已经由原来的针织内衣、针织袜品发展到如今的针织卫衣、针织棉服等服装产品,极大的拓宽了针织产品的应用领域。与机织面料相比,针织面料是由线圈互相串套加工而成的,表面的浮长线较长,毛羽露出到面料表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面料易起毛起球。涤棉混纺针织面料兼有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优点,产品性价比很高,但由于涤棉两种纤维初始模量、强力和弹性差异较大,所以涤棉混纺针织成衣在穿着使用中易起毛起球,严重影响成衣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美观性,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个人形象,还会影响商家的信誉和企业的效益。针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起毛起球严重的问题,本课题选取宁波森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涤棉混纺纱线作为原料,分别使用针织大圆机和电脑针织横机织造针织面料,依据相关标准测试纱线的毛羽、条干及强力等基本性能,采用马丁代尔耐磨仪测试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首先,使用蔡司显微镜观察了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起毛、纠缠、成球及脱落四个阶段。通过拜斯特放大镜观察测量了不同摩擦转数下面料所起毛球的平面形态、平面大小和组成成分,发现毛球平面形态为长短直径不一的椭圆形,毛球平面大小随摩擦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毛球包含涤棉两种成分,涤纶纤维含量较高,棉纤维含量相对较低,涤纶纤维在毛球中起固结作用,并总结了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其次,使用针织大圆机,选用相同纺纱方式,不同涤棉混纺比的混纺纱线织造三线添纱衬垫组织的涤棉针织面料,测试混纺纱线的毛羽、条干及强力等基本性能和涤棉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研究纱线混纺比对混纺纱线及混纺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影响。发现随着混纺纱线中涤纶含量的降低,纱线的毛羽、条干性能逐渐提高,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随着涤纶含量的降低而提高,运用Borda综合评价法评判面料,表明纯棉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最优。纯棉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的等级要比涤棉混纺比为80/20的混纺面料高0.75~1.0级,比涤棉混纺比为65/35的混纺面料高0.5~0.75级,比涤棉混纺比为40/60的混纺面料高0.25~0.75级,比涤棉混纺比为20/80的混纺面料高0.25级。再次,探究了不同纺纱方式对相同混纺比的纱线性能和三线添纱衬垫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发现紧密纺纱线的毛羽性能和条干均匀度最好、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较高;赛络纺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最好,抗起毛起球的等级为3.25级,比紧密纺针织面料高0.25级,比环锭纺针织面料高0.75级。再选用相同的纱线原料设计织造5种三线添纱衬垫涤棉混纺针织面料,其面纱、地纱、衬垫纱的纱长配置不同,使用马丁代尔耐磨仪测试其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面料纱长配置对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发现三线添纱衬垫组织的针织面料受其面纱、地纱及衬垫纱的纱长配置的影响,面纱的纱长越短,面料表面的线圈长度越短,抗起毛起球性能越好。最后,使用电脑针织横机,选用相同纱线作原料织造纬平针、四平、假四平、集圈等4种不同组织结构的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探究面料组织结构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再采用控制变量法,在不同度目参数下编织假四平组织针织面料,探究编织度目参数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发现在编织的4种组织面料中,纬平针组织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最好,假四平组织面料次之,集圈组织面料再次之,四平组织面料最差。在相同组织条件下,随着度目参数的递增,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的性能随之降低。综上,本文主要研究了纱线混纺比、纺纱方式、面料纱长配置、面料组织结构和编织度目参数等五个因素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选用合适的涤棉纱线混纺比、纺纱方式、面纱纱长、组织结构和度目参数编织针织面料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李仲[4](2018)在《高效能精梳机棉网搭接中气流场的分析与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精梳机是重要的棉纺设备,随着棉纺工业的发展,对精梳机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精梳机棉网搭接区气流是影响精梳机速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车尾吸风口负风压、精梳机车速、吸落棉风道(即风斗和主风道管)气流结构参数的变化影响着其吸落棉风道及棉网搭接区气流的流动特征,从而影响棉网的正常搭接。本文通过建立棉精梳机吸落棉风道三维气流场模型,针对其气流场动态性能进行研究,模拟了搭接过程中棉须丛在气流作用下的变形形态,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1)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首先对精梳机“主风道管”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八眼风斗与主风道管各接口处(即“八眼吸口”)气流场分布,提出使“八眼吸口”处风量近乎一致性措施,并研究主风道管结构改变对其气流场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当精梳机八眼各吸口大小相同时,其风速、风压分布不均匀且风量大小差异明显,即越靠近车尾,其吸口处风速、风量越大,风压越低。由此可见,现精梳机“八眼吸口”处各风量要达一致,就必须通过调节或现场调试风道气流场来实现。因此,相对原模型仿真,通过改变“八眼吸口”各面积大小使得其风量近似均匀;通过改变精梳机主风道管截面积大小使得“八眼吸口”吸风量近似均匀。此外,相对原模型仿真,保持精梳机主风道管横截面面积不变,通过将主风道管方形结构改为圆形结构,发现圆形主风道管内气流沿圆截面形成的单一涡流在管中流动更顺畅,可有效减少原方形主风道管沿方截面形成多涡流带来的压力能损失。(2)为研究精梳机实际工况条件下,精梳机“吸落棉风道”气流场分布情况,利用动网格技术对其三维流场及锡林、钳板和毛刷等运动边界进行了动态数值模拟,探究了车尾吸风口负风压、精梳机车速以及“吸落棉风道”气流结构参数对其气流场的影响,并针对棉精梳机“八眼吸口”进行了风速与风压的试验测试。结果显示:气流由风斗进风口吸入,通过风斗内气流通道集中流向主风道管,并在主风道管与风斗接口处形成汇流且以多涡旋沿方形主风道管向车尾吸风口吸出,且越靠近车尾,主风道管内风速越大,风压越小;其中锡林、毛刷高速旋转形成的附面气流在狭窄的气流通道高速运动,相互剪切形成涡流并导致风速、风压成梯度分布;在棉网开始搭接阶段,锡林与后分离罗拉通道瞬间打开,气流带动刚梳理的棉须丛向下并与后分离罗拉导入的棉网快速搭接;随后,锡林凸部与三角气流板、毛刷形成一暂态“闭合”,风速在精梳机车速较低时呈缓慢增大趋势,风压呈缓慢减小趋势,动态气流场呈相对稳定状态,这使得搭接上的棉网能平稳前行而被后分离罗拉与皮辊握持;此时,棉网进入顶梳并被“梳理”,锡林凹部与毛刷气流通道打开,风斗内的梳理落棉、杂质通过风斗及主风道管吸走。棉精梳机气流是以负压运行,气流速度由风斗进风口向主风道管呈递增分布规律,而风压随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呈递减分布规律。“八眼吸口”处气流场仿真数据与试验测试数据结果相吻合,说明本文建立的棉精梳机吸落棉风道复杂气流场三维动网格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是正确有效的。在此基础上,研究增大车尾吸风口负风压,发现精梳机棉网搭接区风速、负风压呈递增趋势;进一步研究提高精梳机车速,发现在棉网搭接区风速与负风压呈递增趋势,气流呈紊流状态且在锡林凸部与三角气流板、毛刷形成一暂态“闭合”时出现堵塞和反冲涡流现象;对此,改进高车速精梳机风斗气流通道结构并进行调控,使其流场涡流减少,气流顺畅,棉网搭接时气流场能相对稳定。(3)建立精梳机吸落棉风道气流场与等效棉须丛单向耦合模型,对棉须丛搭接运动过程中气流场进行模拟,并将得到的气流场数据加载至等效棉须丛上、下面,并进行结构非线性动态静力分析,得到棉网搭接过程中棉须丛的变形形态,并且发现其变形形态与高速摄像实际影像比较相符。

张雯[5](2017)在《多轴混合驱动精梳机主运动机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机械技术的进步,精梳机的速度也越来越高,其单机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相对减少了人工及能源消耗成本,带来很好经济效益。但随着速度的提高,其振动、噪声及冲击等也明显增加,这些阻碍了精梳机速度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对精梳机主运动传动机构的研究,以提高其运动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考察了目前钳轴整周转动多轴驱动的精梳机主运动机构在精梳过程中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三大主运动机构的改进设计方案:对于钳板运动机构,设计出一个在精梳机内可合适安装并在的工作进程中能稳定传力的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对于锡林变速机构,设计完善双联双曲柄连杆机构及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满足窄小空间限制要求且能承受高速运转的安装机架;对于分离罗拉伺服传动机构,为减少伺服电机在驱动分离罗拉传动机构时承受的动态惯性负载,在原有分离罗拉机构上,对与伺服电机连接的输入轴最大角加速度最小进行优化设计,使所设计的机构可以在尽量不改变现有精梳机空间布局的条件下有效安装。本文采用MATLAB中的非线性优化函数工具箱,得到伺服驱动分离罗拉运动的最优设计结果,并利用Solid Works软件,在虚拟样机上对精梳机的三大主运动机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验证了本文所设计机构能满足精梳机工艺运动要求。

张海洋[6](2016)在《汉麻/棉混纺精梳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汉麻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具有天然抑菌、吸湿透气、防静电、抗紫外线辐射等优良特性。但汉麻单根状态纤维太短,一般为1224mm。纺织企业为保证汉麻纤维的纺纱效果和成纱质量,采用了由多根单纤维粘连而成的纤维束即“工艺纤维”成纱,但束纤维比较粗、硬,其中仍含有约20%的单纤维。纯汉麻纺技术纺的纱线质量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棉纺设备上运用了汉麻/棉混纺普梳技术弥补了汉麻纤维的缺点,兼顾了汉麻及棉纤维的性能优点,提高了其成纱质量,但纺出的纱支低,细纱毛羽多、条干差。高效能精梳机可以提高汉麻/棉混纺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提高成纱质量,更能纺高支纱,但也遇到了诸多的技术难题。棉精梳机整体锡林、顶梳梳理时易被较粗的束纤维充塞,影响梳理效果;汉麻纤维较散乱,棉精梳机整体锡林梳理时负荷大、纤维损伤大;精梳落麻比落棉多,精梳条中汉麻/棉混纺比难以控制,最终影响织物风格。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主要在棉纺精梳机上探讨汉麻/棉混纺精梳的最优工艺参数,精梳低落麻技术,并设计出一套汉麻/棉混纺精梳专用的锡林及顶梳梳理专件,提高汉麻/棉混纺精梳纱的质量及汉麻纤维的含量。分析现有汉麻/棉混纺精梳工艺路线的缺点,开发出新的汉麻/棉混纺技术精梳工艺路线,实现了不同混纺比的汉麻/棉混纺小卷的精确控制生产技术。分析棉纺精梳机的工艺特点及锡林梳理作用特性,采用较大的曲柄半径,前进给棉,较小的落棉隔距,较稀疏的锡林及顶梳,实现精梳低落麻技术。实践汉麻/棉混纺精梳工艺试验方案,得到准确的汉麻/棉混纺精梳优化工艺参数。根据汉麻/棉纤维的差异性及质量状况,设计出针对不同麻棉混纺比的精梳锡林及顶梳梳理专件,用CAD绘制锡林各梳理区的针齿参数,运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仿真优化参数,再运用MATLAB软件编程模拟针齿梳理排列分布和针齿梳理效果,得到一套汉麻/棉混纺精梳专用锡林及顶梳。在棉纺精梳机上设置优化的汉麻/棉混纺精梳工艺,选用设计好的锡林和顶梳配套进行实验验证,检测所得的精梳条、纱线的质量及含麻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汉麻/棉混纺精梳技术路线能精准的控制精梳小卷中汉麻/棉的混纺比。设计出了汉麻/棉混纺精梳的总齿数不同的三种专用锡林,齿密分布合理,齿形新颖;齿密为24针/cm和26针/cm的两种顶梳。在棉纺精梳机上纺汉麻/棉混纺比为40/60的精梳小卷,其最优工艺参数是:曲柄半径为70mm,前进给棉,给棉长度为4.7mm,落棉隔距为8mm,锡林总齿数为2.5万齿,搭接刻度“+0.3”,顶梳齿密26针/cm,插入深度为0。测得精梳落棉率为16.98%,精梳条棉结119个/g,16mm短绒7.57%,成纱条干为17.33%,+200棉结370个/km,汉麻含量为39.18%,断裂强力为239.4cN。

陈宇恒[7](2016)在《涤棉精梳混纺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涤棉混纺纱在服用纤维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涤棉混纺纱中数量较多的涤纶纤维受到的梳理作用不充分,纤维在须条中的排列比较紊乱,后道工序牵伸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棉结、粗细节,恶化纱线质量。纺纱过程中精梳设备能够明显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分离度,改善纤维排列形态,大幅提高纱线质量及织物服用性能。因此,利用精梳机的梳理特点,研究一机多纤式精梳加工方法,开发涤棉精梳混纺技术路线,对提高混纺纱产品档次,增强产品竞争力,拓展产品市场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本课题从纤维运动学观点出发,利用纤维变速理论及移居偏差产生机理分析了纤维伸直度、平行度、分离度对纱条质量的影响,开拓了涤棉精梳混纺技术新路线,该路线分别将棉、涤纤维经过开清棉、梳棉、精梳准备工序制成棉、涤小卷,根据混纺比例将不同个数、定量的棉小卷和涤纶小卷交叉放置精梳机上同时加工,精梳机各加工眼输出的涤、棉精梳条在车尾牵伸区实现牵伸、并合作用,最终获得优质涤棉精梳混纺纱。基于创新的涤棉精梳混纺技术路线,建立了涤、棉精梳小卷混合参数数学模型,提出了精梳机对涤、棉两种纤维卷加工时喂入小卷参数及落纤率的确定方法,解决了涤纶精梳混纺比无法控制的问题。以“降低涤纶精梳落纤率,减小分离牵伸力”为目标,分析了涤纶精梳相关机构的定时选择,探讨了纤维特性及精梳工艺参数对分离牵伸力的影响,优选了涤纶精梳工艺参数,解决了涤纶精梳落纤率高、分离牵伸困难、纤网破裂的问题。以“减小锡林梳理力,兼顾排杂,满足容纤要求”为目标,建立了涤纶精梳锡林总齿数、针齿基厚及针齿深度的数学模型,运用CAD及PRO/E建模技术开发了涤纶精梳专用锡林,解决了涤纶精梳过程中锡林“嵌花”,针齿、纤维损伤的技术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涤纶精梳加工能够明显改善纤维在须条中的排列形态,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分离度,显着改善涤纶精梳条及纱线质量。与涤纶普梳纱相比,涤纶精梳纱千米棉结,粗、细节,3mm毛羽含量明显减小,强力明显提高;当分离隔距为24.5mm,罗拉握持距为57.2mm时,涤纶精梳纱线质量最优。(2)利用涤棉精梳混纺技术路线分别纺得涤棉混纺比为65/35,50/50,35/65的混纺纱线。涤棉混纺比能够有效控制在±0.5%以内。与涤棉普梳技术路线相比:涤棉精梳条中棉杂含量最大减幅35%,16mm以下短纤率最大减幅27.8%;涤棉精梳纱千米棉结最大减幅32.6%,+50%千米粗节最大减幅26.8%,-50%千米细节最大减幅50%,断裂强力最大增幅18.3%,3mm毛羽指数最大减幅13.66%;随着涤棉混纺比的增加,涤棉混纺纱的质量改善程度越好。

李波,谢晓英,赵永霞,马磊,宋富佳,陈佳[8](2014)在《凝聚全球纺机力量共谋亚洲纺织发展(一)——ITMA ASIA+CITME2014圆满落幕》文中指出瞰展为期5天的2014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于6月20日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自2008年首度联合,ITMA ASIA+CITME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届。经过8年历练,展会已成为全球纺织机械展览会中具有中国特色且高度国际化的顶级展览会之一,在亚洲甚至全球已经

肖薇薇[9](2014)在《多轴驱动精梳机钳板机构设计及主运动系统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精梳机的存在提高了小卷中纤维的分离度、伸直度及平行度,以改善精梳条的内在质量,从而提高成纱的强力、条干,改善纱线的光泽,并可减少后工序牵伸过程中棉结的产生,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钳板机构是精梳机上的重要运动结构部件,钳板运动是精梳机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直接影响梳理的质量,因此对钳板的优化设计以及必要的配重方案,对精梳机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现有的多轴驱动精梳机为研究对象,对其设计结构以及不同落棉刻度下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解决其上钳板机构因缺少偏心加压机构而存在问题,如:不同落棉刻度下无法保证最大开口量基本保持不变;各刻度落棉隔距的最大开角变化偏大,使得与此对应设计出的前进和后退给棉棘轮棘爪机构的棘爪转动中心难以同一;同时由于无偏心加压机构,使得开口的时间以及钳板咬合后加压弹簧压缩量发生较大变化,钳板咬合力均匀性变差,对梳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将加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达到优化钳板性能目的。在此过程中考虑机构运动的动平衡问题,以保证多轴驱动精梳机运动的平稳性。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建立优化模型,以上下钳板的“音响夹角”作为目标函数,以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设计参数为优化变量,根据钳板机构的设计要求给出了相应约束,利用fmincon函数求得最优解。并根据最优解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建模,验证优化的合理性,给出了本文设计方案之相对优点。

陈春红[10](2014)在《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文中认为精梳机是重要的棉纺织设备。本文通过对传统精梳机的各大运动机构进行分析,提出了使用虚拟主轴、电子凸轮以及EtherCAT总线技术的多轴驱动精梳机代替传统机械传动的概念,探索多轴驱动精梳机满足不同原料要求的工艺数据库,可以通过人机界面设置,便捷调整生产工艺,使精梳机更有柔性。多轴驱动精梳机可以更好地提升精梳机的性能,以使精梳机速度提高、梳棉综合质量好、用棉量低、适纺性强、操作维护方便。精梳机的梳理功能主要依靠钳板、锡林和分离罗拉的运动配合而成,其中分离运动的高加速度和钳板机构的大惯量负载尤为突出。优化分离运动规律、探索有效的高速度、高精度的分离传动,是本课题之关键。优化钳板机构是保障精梳机提速的另一个关键。本文从电气控制系统的角度,重点介绍电子凸轮在相关机构运动上的应用,介绍多轴驱动跟随虚拟主轴的同步传动方法及其实现。

二、我国棉精梳新产品的开发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棉精梳新产品的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棉纺设备加工精梳产品的发展状况及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精梳纱现状
    1.1 纯棉精梳纱
        1.1.1 纯棉梭织精梳纱
        1.1.2 纯棉针织精梳纱
        1.1.3 纯彩色棉精梳纱
    1.2 纯化纤精梳纱
    1.3 混纺精梳纱
    1.4 半精梳纱
2 精梳纱开发思路及存在问题
    2.1 纯纺精梳产品高支化
    2.2 混纺精梳产品功能化
    2.3 半精梳产品规模化
    2.4 半精纺技术自主化
3 精梳产品的研究方向
    3.1 利用纺纱新技术创新开发精梳纱
    3.2 半精纺精梳设备系统化研究
    3.3 非棉纤维精梳纱线的开发
    3.4 半精梳产品高品质
4 结语

(2)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及贸易增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际贸易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1.3.2 贸易指数相关研究进展
        1.3.3 贸易增长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研究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1.3 要素禀赋理论
        2.1.4 规模经济理论
        2.1.5 产业内贸易理论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资料与来源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总量
    3.2 中澳分类农产品贸易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系分析
    4.1 贸易关系确定原则
    4.2 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系分析
        4.2.1 中澳农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
        4.2.2 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4.2.3 中澳农产品比较优势性指数
        4.2.4 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4.2.5 中澳农产品贸易强度性指数
        4.2.6 中澳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5.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简介
    5.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构建
    5.3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分解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结论
        6.1.2 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6.1.3 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分析
    6.2 政策建议
        6.2.1 发挥农业生产资源优势,打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品牌效应
        6.2.2 正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地位,加大对农产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6.2.3 加强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分析研究,优化双边进出口贸易结构
        6.2.4 深化双边合作交流,加强我国贸易促进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涤棉混纺纱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涤棉纤维、纱线及织物的介绍
        1.2.2 织物起毛起球的研究进展
    1.3 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起球过程及毛球分析
    2.1 织物的起毛起球过程
    2.2 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过程分析
    2.3 毛球的平面形态与大小
        2.3.1 毛球的平面形态与大小测试
        2.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4 毛球的成分
    2.5 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2.5.1 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
        2.5.2 织物起毛起球的改善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纱线混纺比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纱线材料
        3.1.2 面料织造
    3.2 不同混纺比纱线的性能
        3.2.1 纱线相关性能测试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针织面料的基本规格
        3.3.1 面料基本规格测试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纱线混纺比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3.4.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Borda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佳混纺比
        3.5.1 Borda综合评价法
        3.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纺纱方式和纱长配置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4.1 三种纺纱方式的纺纱原理
        4.1.1 环锭纺纱原理
        4.1.2 赛络纺纱原理
        4.1.3 紧密纺纱原理
    4.2 实验材料
        4.2.1 纱线材料
        4.2.2 面料织造
    4.3 纺纱方式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4.3.1 纱线相关性能测试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纺纱方式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4.4.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面料纱长配置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4.5.1 面料织造
        4.5.2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4.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织结构和度目参数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5.1 纱线材料
    5.2 面料编织
        5.2.1 面料组织结构
        5.2.2 面料试样方案
    5.3 针织面料试样的基本规格
        5.3.1 面料基本规格测试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组织结构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5.4.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5.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5 度目参数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5.5.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5.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4)高效能精梳机棉网搭接中气流场的分析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梳机的任务
        1.1.2 精梳机工艺过程
        1.1.3 精梳机气流场简介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精梳机发展现状
        1.2.2 纺织机械中气流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精梳机气流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精梳机中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标准k-ε模型
        2.2.2 RNG k-ε模型
    2.3 壁面函数
    2.4 计算区域和控制方程的离散
        2.4.1 计算区域的离散
        2.4.2 控制方程的离散
    2.5 边界条件
    2.6 网格划分和动网格技术
        2.6.1 网格划分
        2.6.2 动网格技术
    2.7 Fluent 简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梳机主风道管气流特性研究
    3.1 精梳机主风道管气流数值模拟
        3.1.1 数学模型和网格划分
        3.1.2 边界条件设定和计算方法
        3.1.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1.4 模拟结果与分析
    3.2 精梳机八眼吸口近似均匀吸风数值模拟
        3.2.1 精梳机主风道管等横截面管与变面积吸口的气流场数值模拟
        3.2.2 精梳机主风道管等面积吸口与变横截面管气流场数值模拟
    3.3 精梳机圆形主风道管气流数值模拟
        3.3.1 几何模型
        3.3.2 数值模拟
        3.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梳机复杂气流场的动态仿真及调控
    4.1 精梳机三维气流场的动态仿真
        4.1.1 几何模型
        4.1.2 网格划分
        4.1.3 控制方程
        4.1.4 数值分析方法
        4.1.5 边界条件设置
        4.1.6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精梳机气流试验验证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内容
        4.2.4 试验方案
        4.2.5 仿真结果与现场试验测试结果对比
    4.3 精梳机吸风口负风压参数调控对气流场的影响
    4.4 精梳机车速参数调控对气流场的影响
    4.5 精梳机结构参数调控对气流场的影响
        4.5.1 下钳板下表面结构变化对气流场的影响
        4.5.2 风斗内部结构对气流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网搭接的数值模拟
    5.1 精梳机棉网搭接气流场的数值模拟
        5.1.1 精梳机棉须丛等效模型的建立
        5.1.2 气流场数值模拟的计算过程
        5.1.3 气流场分析
    5.2 棉须丛等效薄片结构非线性动态静力分析仿真
        5.2.1 前处理
        5.2.2 计算结果
    5.3 棉须丛变形量与高速摄像实际影像比较
    5.4 不同工艺条件下棉须丛变形量
        5.4.1 精梳机不同车速条件下棉须丛变形量
        5.4.2 车尾吸风口不同负风压条件下棉须丛变形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多轴混合驱动精梳机主运动机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精梳机的发展现状
        1.1.1 国内精梳机发展
        1.1.2 国外精梳机发展
        1.1.3 目前精梳机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精梳机的任务
        1.2.2 精梳工艺过程
        1.2.3 精梳机主运动机构简介
    1.3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2 本文研究内容
2 钳板偏心加压机构设计
    2.1 精梳机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的特点及设计目标
    2.2 精梳机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方案设计与三维仿真
        2.2.1 原有方案不足
        2.2.2 新设计方案
    2.3 偏心加压多杆机构设计方案
        2.3.1 两相同平行四边形偏心加压机构:
        2.3.2 仅一平行四边形偏心加压机构:
    2.4 钳板机构三维仿真
        2.4.1 偏心加压钳板机构总体方案
        2.4.2 COSMOSMotion三维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锡林变速传动机构设计
    3.1 锡林变速工艺运动要求
    3.2 锡林变速机构方案
    3.3 新方案三维仿真研究
        3.3.1 双联双曲柄构件的三维建模
        3.3.2 双联双曲柄构件的机架设计方案与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伺服驱动分离罗拉传动机构优化设计
    4.1 分离罗拉传动机构特点及设计目标
    4.2 基于伺服驱动的分离罗拉传动机构进行优化设计
        4.2.1 曲柄摇杆机构摆动输出运动曲线逼近原凸轮机构摆动运动曲线设计
        4.2.2 四杆变速机构与差动轮系整体优化设计
    4.3 优化设计分离罗拉机构仿真分析及结果验证
        4.3.1 分离罗拉机构结构设计
        4.3.2 分离罗拉机构仿真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6)汉麻/棉混纺精梳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汉麻/棉混纺精梳工艺路线的分析
    2.1 汉麻/棉纤维性能分析
    2.2 汉麻/棉混纺精梳工艺路线
    2.3 汉麻/棉混纺精梳小卷质量分析
    2.4 小结
3. 汉麻/棉混纺精梳的低落麻技术
    3.1 曲柄半径与落棉隔距的关系
    3.2 落棉隔距与精梳落麻的关系
    3.3 给棉方式与精梳落麻的关系
    3.4 梳理专件与精梳落麻的关系
        3.4.1 锡林齿密与精梳落麻的关系
        3.4.2 顶梳齿密与精梳落麻的关系
    3.5 小结
4. 汉麻/棉混纺精梳工艺参数的优化
    4.1 汉麻/棉混纺精梳工艺参数的优化思路
    4.2 锡林齿数对汉麻/棉混纺精梳质量的影响
    4.3 顶梳齿密对汉麻/棉混纺精梳质量的影响
    4.4 给棉方式对汉麻/棉混纺精梳质量的影响
    4.5 给棉长度对汉麻/棉混纺精梳质量的影响
    4.6 落棉隔距对汉麻/棉混纺精梳质量的影响
    4.7 搭接刻度对汉麻/棉混纺精梳质量的影响
    4.8 小结
5. 汉麻/棉混纺精梳专用锡林及顶梳的设计
    5.1 锡林总齿数的计算方法
    5.2 锡林齿密的设计
    5.3 锡林齿形的设计
        5.3.1 锡林齿形设计遵循的原则
        5.3.2 锡林针齿的参数
    5.4 锡林针齿梳理排列的模拟
    5.5 锡林针齿梳理效果的模拟
    5.6 顶梳的设计
    5.7 小结
6. 试验及结果分析
    6.1 实验准备
    6.2 试验方案
    6.3 试验步骤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精梳试验结果及分析
        6.4.2 成纱试验结果及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论文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情况
致谢

(7)涤棉精梳混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涤棉混纺工艺路线的研究现状
        1.2.2 涤棉混纺纱线质量及混合效果的研究现状
        1.2.3 牵伸理论及其在纺纱中的应用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2. 涤纶精梳加工可行性分析
    2.1 纤维变速理论
    2.2 纤维伸直度对纱条质量的影响
    2.3 纤维平行度对纱条质量的影响
    2.4 纤维分离度对纱条质量的影响
    2.5 小结
3. 涤棉精梳混纺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3.1 创新涤棉精梳混纺技术路线
    3.2 涤棉精梳混纺比的精确控制
        3.2.1 涤、棉精梳小卷混合参数模型的建立
        3.2.2 涤、棉小卷喂入参数的确定
        3.2.3 输出混纺精梳条定量的计算
    3.3 涤纶精梳工艺参数优选
        3.3.1 涤纶精梳相关机构定时工艺优选
        3.3.2 小卷定量及给棉工艺参数优选
        3.3.3 顶梳工艺参数优选
        3.3.4 罗拉握持距与涤纶精梳落纤率矛盾分析
        3.3.5 小结
    3.4 涤纶精梳整体锡林的设计
        3.4.1 棉与棉型涤纶纤维特性对比
        3.4.2 涤纶精梳锡林总齿数的设计
        3.4.3 涤纶精梳锡林针齿基厚的设计
        3.4.4 整体分割法确定涤纶精梳锡林纵向齿距
        3.4.5 涤纶精梳锡林针齿深度的设计
        3.4.6 涤纶精梳锡林其它参数设计
        3.4.7 涤纶精梳锡林整体设计方案
4.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1 试验原料
    4.2 试验方案设计
    4.3 试验设备与仪器
        4.3.1 试验设备
        4.3.2 质量指标及测试仪器
    4.4 涤纶精梳与普梳纺纱技术对比
        4.4.1 半成品质量对比
        4.4.2 成纱质量对比
    4.5 涤棉精梳与普梳纺纱技术对比
        4.5.1 涤棉精梳混纺比的控制
        4.5.2 半成品质量对比
        4.5.3 成纱质量对比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凝聚全球纺机力量共谋亚洲纺织发展(一)——ITMA ASIA+CITME2014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瞰展
    展况空前
    新技术、新产品同台竞技
    相约2016
实力秀场
    Andritz (安德里兹)
    Benninger (贝宁格)
    Brückner (布鲁克纳)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
    Dilo (迪罗)
    Lindauer DORNIER (林道尔·多尼尔)
    Groz-Beckert (格罗茨-贝克特)
    ITEMA (意达)
    Jeanologia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Karl Mayer (卡尔迈耶)
    Kern-Liebers (克恩-里伯斯)
    Loepfe (洛菲)
        (1) Yarn Master?3N1
        (2) Yarn Master?1N1
    Muratec (村田)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Oerlikon Manmade Fibers (欧瑞康化学纤维)
    欧瑞传动 (Eura Drives)
    Picanol (必佳乐)
    PTC集团
        布雷克
        格拉夫
        诺维巴
        绪森
    Richard Hough (RHL)
    Rieter (立达)
    Rosink (罗森克)
    Santex (桑德森)
    Santoni (圣东尼)
    SAURER (卓郎)
        Schlafhorst (赐来福)
        Allma Volkmann (阿尔玛和福克曼)
        刺绣
        卓郎专件
        卓郎 (金坛)
    Savio (萨维奥)
    SDL Atlas (锡莱亚太拉斯)
    Sedo Treepoint
    陕西宝成航空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SSM (歇勒·施威特·梅特勒)
    St?ubli (史陶比尔)
    Stoll (斯托尔)
    Stork (施托克)
    TECNORAMA (科技瑞码)
    Thies (第斯)
    Trützschler (特吕茨勒)
    USTER (乌斯特)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恒天立信工业有限公司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宏大纺织机械专件有限公司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强国动态
    德国展团:主推“蓝色能效”
    ACIMIT:意大利纺机制造商展示可持续发展技术
    UCMTF:希望2014年是美好的一年
    Swissmem:瑞士参展商提供涵盖整个纺织链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展望ITMA 2015
    展位预定超过65%
    推出“ITMA可持续创新奖”
    举办世界纺织峰会

(9)多轴驱动精梳机钳板机构设计及主运动系统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精梳机简介
        1.1.1 精梳机的工作任务
        1.1.2 精梳工艺过程
    1.2 精梳机主运动机构简介
        1.2.1 钳板机构
        1.2.2 锡林变速传动技术
        1.2.3 分离罗拉传动机构
    1.3 精梳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精梳机发展现状
        1.3.2 国外精梳机发展现状
        1.3.3 目前精梳机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1.3.4 精梳机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精梳机方案设计
    2.1 精梳机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方案设计
        2.1.1 现有方案不足
        2.1.2 提出新方案
    2.2 精梳机钳板机构设计要求
        2.2.1 钳板机构功能分析
        2.2.2 钳板机构设计要求
    2.3 钳板机构设计
        2.3.1 现有钳板机构的运动形式
        2.3.2 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方案
    2.4 小结
第3章 钳板机构与上钳板加压机构设计与优化
    3.1 上钳板机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3.2 设计变量的确定
    3.3 目标函数的确定
    3.4 约束条件的确定
    3.5 初始值的确定
    3.6 优化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3.7 优化数据圆整及其结果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精梳机主运动机构动平衡设计
    4.1 精梳机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布局
    4.2 精梳机的钳板机构动载荷平衡设计
        4.2.1 动平衡的方法
        4.2.2 动平衡计算
        4.2.3 配重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仿真研究
    5.1 SolidWorks三维建模
        5.1.1 总体方案示意图
        5.1.2 上下钳板咬合示意图
        5.1.3 上钳板偏心轮设计
    5.2 COSMOSMotion三维仿真
        5.2.1 仿真参数设置
        5.2.2 matlab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比照
        5.2.3 新方案相比于旧方案存在的优势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精梳机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优化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精梳工序的作用
    1.2 精梳机的结构特点及工艺流程
    1.3 精梳机的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目标
第二章 精梳机与传动机构
    2.1 精梳机的生产工艺
    2.2 精梳机的主要运动机构
    2.3 精梳机传动及工艺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系统设计
    3.1 多轴驱动精梳机的控制系统设计
    3.2 多轴驱动精梳机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 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4.1 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2 多伺服电机容量的选择
    4.3 电子凸轮、电子齿轮和虚拟主轴多电机同步
    4.4 伺服控制器的设置
    4.5 运动控制程序
    4.6 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器程序及人机界面的设计及开发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轴驱动精梳机的试验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一 多轴驱动精梳机电气原理图
附录二 多轴驱动精梳机的电气主要元器件明细表
附录三 多轴驱动精梳机的电机选型要求
附录四 CJ70S多轴驱动精梳机电气操作说明书
附录五 CJ70S故障报警及相关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棉精梳新产品的开发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棉纺设备加工精梳产品的发展状况及研究方向[J]. 王莉,李国锋,王娟,王晓辉. 纺织科技进展, 2020(09)
  • [2]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及贸易增长因素分析[D]. 于金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2)
  • [3]涤棉混纺纱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D]. 贾士玉.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4]高效能精梳机棉网搭接中气流场的分析与调控[D]. 李仲. 东华大学, 2018(06)
  • [5]多轴混合驱动精梳机主运动机构设计[D]. 张雯. 东华大学, 2017(06)
  • [6]汉麻/棉混纺精梳关键技术的研究[D]. 张海洋. 中原工学院, 2016(02)
  • [7]涤棉精梳混纺工艺研究[D]. 陈宇恒. 中原工学院, 2016(02)
  • [8]凝聚全球纺机力量共谋亚洲纺织发展(一)——ITMA ASIA+CITME2014圆满落幕[J]. 李波,谢晓英,赵永霞,马磊,宋富佳,陈佳. 纺织导报, 2014(07)
  • [9]多轴驱动精梳机钳板机构设计及主运动系统性能分析[D]. 肖薇薇. 东华大学, 2014(02)
  • [10]多轴驱动精梳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D]. 陈春红. 东华大学, 2014(09)

标签:;  ;  ;  ;  

我国棉精梳新产品发展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