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直接加热水的螺旋锥喷嘴的研制

蒸汽直接加热水的螺旋锥喷嘴的研制

一、开发螺旋圆锥喷头应用于蒸汽直接加热水(论文文献综述)

杨富强[1](2021)在《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保证核动力装置安全稳定地运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需要预先对其进行仿真分析。RELAP5是轻水堆冷却系统事故工况的瞬态行为最佳估算程序,涵盖了整个轻水堆系统的瞬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核动力装置仿真模拟。但RELAP5程序无法对复杂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且人机交互界面和仿真数据存储方面不够完善。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RELAP5和MATLAB程序的联合仿真系统,其数据交互采用SOCKET方式,利用My SQL数据库存储仿真数据,设计客户端界面提升人机交互属性,并利用设计好的联合仿真系统实现模糊控制算法,验证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及可扩展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的结构,对一回路关键设备进行建模,以秦山核电站为参考对象,使用RELAP5程序对一回路模型进行搭建,并进行了稳态验证计算。然后设计了基于SOCKET的RELAP5与MATLAB程序的数据交互接口,采用UDP协议进行通信,分别在RELAP5端和MATLAB端对数据收发进行了处理。使用My SQL数据库对仿真结果进行存储,同时对部分字段添加索引增加查询速度。设计了基于Qt的仿真系统前端界面,包括用户登录、可视化修改输入、运行或终止程序、仿真结果分析等功能。为了实现远程访问数据库,设计了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器,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后便可远程访问仿真结果,并利用多线程技术优化WEB服务器。将RELAP5中的控制器在SIMULINK中实现,设计了SIMULINK与MATLAB中的Base Workspace实时交互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利用设计好的联合仿真系统基于模糊控制算法设计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器,并在升负荷和降负荷工况验证控制效果,其仿真结果既体现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也体现了其可扩展性。

马昊鹏[2](2021)在《非溶剂致相转化材料3D打印/3D复印成型机理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大部分聚合物制品是通过传统的注塑、吹塑、滚塑或熔融沉积3D打印工艺加工而成的,但上述技术均以材料热塑性为成型原理,从原理上无法加工熔融温度高于分解温度的材料且难以加工熔融温度较高的材料。因此,为了弥补目前热塑性聚合物三维成型工艺存在的共性短板,本研究创新提出了一种常温成型技术即非溶剂致相转化材料3D打印/3D复印成型技术,该技术的成型原理为:以聚合物溶液为原料,向聚合物溶液中引入聚合物的非溶剂组分,非溶剂诱导聚合物溶液发生以相转化反应进而固化成型三维制品。本研究从理论层面对利用非溶剂致相转化原理成型三维制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探究非溶剂致相转化成型三维制品的成型机理及解决高流动性聚合物溶液或浆料耗材在3D打印成型过程中的实时固化问题是实现本研究目标必须攻克的两个技术瓶颈。通过3D复印技术成功验证了以非溶剂致相转化为原理成型三维制品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了非溶剂致相转化成型三维制品的成型机理以及较优的制品后处理工艺路径。在其基础上研究了非溶剂致相转化工艺对成型制品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得到了可控形控性的非溶剂致相转化三维成型技术,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非溶剂致相转化成型机理及高流动性聚合物溶液的耗材特性,创新设计并搭建了具有恒湿度打印环境的非溶剂致相转化3D打印系统,从工艺和设备方面解决了挤出耗材难以即时固化的问题。在设备搭建的基础上对打印耗材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性,研制出适配非溶剂致相转化3D打印工艺及设备的打印耗材,并探究各打印参数与三维制品形貌与性能的影响,进而为聚合物3D打印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成型工艺。利用非溶剂致相转化原理在聚合物材料三维成型方面的研究基础,进一步将该成型技术扩展至陶瓷、导电材料以及催化剂的三维成型制造领域,极大的扩展了该技术的材料适配及应用范围。利用非溶剂致相转化反应可灵活调控制品形貌、结构和性能的特点,使该技术成型的制品可在各应用领域中体现出独到的优势。为使本研究提出的新型成型技术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特性,便于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对非溶剂致相转化3D打印技术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解析了该技术中各生产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为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提供了理论基础。综上,本研究创新提出了非溶剂致相转化3D打印与3D复印成型技术,并对其成型机理、工艺、设备系统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成功弥补了传统工艺技术短板的同时,为三维制品加工成型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

张宇皓[3](2021)在《微波场下液态食品的螺旋连续加热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连续式微波加热技术已被充分证明在液态食品加工应用上极具发展潜力,尤其是能够较好地解决微波加热液态食品过程中电磁场分布和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然而,相比于传统UHT过程,连续式微波加热液态食品的过程中仍存在初始升温速率较慢的问题。为优化上述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系统自身结构设计的改变让液态物料最大程度地吸收电磁能量,通过构建数值仿真模型,提出了一种螺旋连续微波加热液态食品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实现连续式微波加热液态食品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螺旋连续微波加热方法及计算机仿真研究基于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建立了螺旋连续微波加热液态食品方法的数值模型。当螺旋管线圈中心与腔体顶部距离为0.35 m时,腔体内部和螺旋管内部具有最佳电场分布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因二次流效应,该微波加热系统能实现快速且均匀的加热。层流状态下De值能达到230.14以上;湍流状态下De值能超过3929.22,同时漩涡的产生使流体传热得到进一步增强。对于不同流体类型(牛顿流体食品、非牛顿流体食品),该系统均能呈现出高效的加热模式。由于非牛顿流体食品粘度的影响,De值仅有2.129左右,二次流强度弱,而漩涡和扭矩效应是改善非牛顿流体食品加热均匀性的关键。(2)微波场下螺旋管结构参数与加热效率的关系研究通过比较180 s内加热过程中管路出口处平均温度的实验值和模拟值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当体积流量为0.50 L/min、0.75 L/min和1.00 L/min时,RMSE值分别为2.59、1.84和1.44。同时也借助红外热像仪获取了螺旋管表面6个点的温度值,进而证实了该模型较高的准确性。选取蒸馏水作为牛顿流体食品的代表,发现随着PCD的减少,De值由214.249增加到230.140,传热性能得到增强;当PCD=0.130 m时,出口平均温度有最大值346.50 K。同时相邻螺旋管管壁之间发现了高电磁热点,直径和螺距的改变都会引起腔体内电场分布以及高电磁热点分布的改变。当管直径为0.016 m时有最大平均温度值346.50 K。当螺距为0.024 m时平均电磁功率密度出现最大值3.92×106W/m3,并且管出口处有最大平均温度值348.91 K。因此,选择管径时应考虑电磁波在液态食品中的波长和穿透深度,并调整适当的螺距,借助微波共振效应来提高微波能量的利用率。(3)微波场下螺旋连续微波加热液态模式食品的研究由于实际生产中,液态食品大部分以非牛顿流体为主。同时CMC-Na作为食品添加剂,能够改善和稳定液态食品的结构。通过粒径分布、红外光谱图、流变特性及介电特性分析,选择取代度为1.2的CMC-Na溶液作为非牛顿流体食品的代表进行研究,发现管壁之间仍然存在着高电磁热点。由于介电特性的差异,电磁功率密度分布模式不同于蒸馏水,且能量吸收涨幅更大。当管直径为0.018 m时有最大平均温度值378.48 K。由于粘性效应,非牛顿流体食品加热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扭矩效应的强弱上,微波共振效应仍是提高微波能量利用率的关键。

杨胜[4](2020)在《阻化胞衣的热熔喷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煤矿中,煤发生自燃的情况十分严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矿井安全的重视,采用了多种防灭火方式。其中阻化剂是较为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虽然原理简单,经济低价,但存在稳定性差、受风量和温度影响大、抗压强度低等缺陷。为了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蒋曙光团队提出了“温敏胞衣阻化剂”概念。温敏胞衣就是通过复合相变材料熔融喷涂后在阻化剂球体表面形成的外壳,可以有效提高阻化剂的抗压强度,稳定性。而本文是基于“温敏胞衣复合材料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胞衣阻化剂批量制作设备的设计。在论文研究中,阻化剂的胞衣是基于石蜡和硬脂酸的复合材料的研究,并且通过多次实验论证,确定其最佳形态为球状。针对阻化剂冰球的批量生产,创新性提出了将阻化剂与0.06%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再与1%的乳酸钙溶液反应,形成球状水凝膜。通过低温环境,将该球状物冷冻成冰球。水凝膜提供的抗压强度可以使得阻化剂冰球再制备时形态保持完整,整体结构不受破坏。其次在喷涂制备的研究中,设计了一套自动化设备,其核心单元有下漏单元、熔融相变单元、冷却单元。熔融相变单元作为核心单位,其中设计设备有石蜡齿轮泵、旋转电机、万向广角实心锥形压力喷头、物料桶、加热桶、硅胶加热带、温控器以及玻璃隔热棉。确定物料桶体积70L,管道外径为20mm,内径为15mm,管道流量为3.03.3L/min,管道压力区间为0.340.38MPa,喷头喷覆盖面积为1.02m2。整套系统的构造可以满足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熔喷涂要求。最后基于系统流程,通过多次实验,将复合胞衣材料加热至75℃,通过齿轮泵转动产生的高压,把液体复合材料改变成雾态,调整小球下落高度、喷头喷涂角度,获得最佳实验方案。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为:复合相变材料配比为石蜡(52%)+氢氧化铝(15%)+3.5水硼酸锌(15%)+硬脂酸(13%)+0-50μm玻璃纤维(5%),阻化液与0.06%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再与1%浓度的乳酸钙融合获得阻化剂小球,通过低温冰冻制备阻化剂冰球。阻化液冰球粒径最优方案为15mm,胞衣厚度为1.5mm,小球下落高度为距离喷覆区域9cm处,喷头角度与水平地面0°。该方案下制备所得胞衣阻化剂满要求,综合性能较为优秀。论文研究可以为后期胞衣阻化剂的批量制备自动化加以应用和提供研究基础。对于制备工艺,论文设计了相应的机械自动化设备以及流程,有效降低了阻化剂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制备的效率,这使得大面积推广该新型胞衣阻化剂具有技术可行性。本论文有图37幅,表13个,参考文献91篇。

虞文俊[5](2020)在《滚筒式茶叶红外杀青机性能模拟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茶叶种植、生产、消费大国,人们对以茶叶为原料的健康饮品需求量逐年增大。杀青是绿茶加工的第一道关键工序,决定了茶叶口味的形成,是保证绿茶品质的关键,因此对茶叶杀青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改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茶叶杀青机械普遍存在能耗高、热能损失严重、产量低、机械结构设计存在盲目性等缺陷,给制茶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提出以红外辐射为热源,将红外热源置于滚筒中心,运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和离散元软件EDEM耦合仿真鲜茶叶在红外杀青机滚筒内的杀青过程,优化出滚筒最优结构参数。利用LabVIEW和Arduino搭建一套杀青机控制系统,使整个杀青过程实现自动化,不需人工干预,节省人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茶叶红外杀青机滚筒结构及滚筒内茶叶颗粒运动分析。设计一种节能型茶叶红外滚筒杀青机,主要由滚筒、机架、红外加热系统、温湿度传感器、进料口、出料口、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组成,红外加热系统置于滚筒中心。通过建立茶叶颗粒在滚筒内杀青过程中的运动方程,运用MATLAB来仿真分析滚筒转速、滚筒锥角、导叶板倾角等对茶叶颗粒在滚筒轴截面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滚筒转速、滚筒锥角、导叶板倾角的增大,茶叶颗粒抛洒能力均增强。因此,需对杀青机滚筒转速、滚筒锥角、导叶板倾角等杀青参数进行优化,以确保杀青叶既不掉落在红外加热系统上或吸附在滚筒内壁上。(2)茶叶红外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数值模拟分析。采用Fluent-EDEM耦合对杀青过程中的离散场、流体温度场进行耦合分析,在流体软件Fluent中设置Realizable κ-ε湍流模型和DO辐射模型,在离散元软件EDEM中建立茶叶与茶叶、茶叶与滚筒的接触模型,联合耦合求解,得到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温度分布和杀青叶的升温曲线,实现对茶叶杀青过程中流场的数值模拟,并与同型号电加热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红外杀青机与电加热杀青机相比,红外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温度分布集中在滚筒右部及底部,而电加热杀青机滚筒内温度流场均匀分布;在45s杀青时间内,红外杀青机滚筒内杀青叶比电加热的升温速度更快,约为161%左右,杀青叶在短时间内达到升温效果,快速钝化酶的活性。说明本研究将红外热源置于滚筒中心,能大大提高杀青效率。(3)茶叶红外杀青机控制系统设计。以Arduino为下位机,LabVIEW为上位机,开发一套茶叶红外杀青机控制系统。由LabVIEW设计控制系统的前面板,前面板上设计温度、湿度和滚筒转速等控制按钮,由Arduino采集滚筒内的温度、湿度和滚筒转速等参数,上传至上位机LabVIEW进行分析处理,并发送控制指令给Arduino,Arduino根据指令控制红外管开启、风扇和滚筒电机正反转及转速大小,实现滚筒内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控制,防止杀青叶产生烧焦和闷黄等现象,同时滚筒正反转可使鲜茶叶杀青均匀。(4)茶叶杀青机滚筒结构优化设计及性能试验验证。研究本装置杀青过程中滚筒转速、滚筒锥角、导叶板高度和导叶板倾角、螺旋角对茶叶升温速率的影响,设计五因素四水平正交仿真试验,采用Fluent-EDEM对杀青过程中的离散场、流场和温度场进行耦合分析,以相同时间内茶叶升温速率最快为优化目标。得出本装置滚筒结构最优参数:导叶板螺旋角15°、导叶板倾角21°、滚筒转速37r/min、滚筒锥角4°、导叶板高度55mm。根据上述参数试制红外杀青样机,并进行实际杀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杀青机每小时产量为51.4kg/h,是电加热杀青机产量的1.43倍,且杀青叶在色泽、香气、滋味均优于电加热杀青机。

孙志传[6](2020)在《水平涟漪纹管三维强化表面的换热机理及流动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重大环境问题的相继出现和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凸显,迫使世界各国采取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以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和过度消耗等问题。然而,能效增长速率的降低和能源需求的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延伸表面是商业换热器设计所采用的主流强化传热技术,被用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减小设备占地面积。作为最近兴起的三维表面强化换热管,涟漪纹管因其生产制造、日常运营和故障维修成本低廉且管道内部压损相对较低,展现出了优越的经济效益。其中,具有蛇鳞纹阻垢表面基底的新型涟漪纹管(1EHT管)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对现阶段表面强化换热管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简要总结管内流动可视化的研究工作,并对当前涟漪纹管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展开讨论,随后对水平管内饱和对流换热高精度测试系统及其配套的流型可视化实验装置做出介绍。1EHT型涟漪纹管的复合表面结构通过非接触式光学轮廓仪进行测绘,由于涟漪纹管具有三维双侧强化表面,因而需要采用Wilson图解法测定测试管外环形通道内的水侧单相换热系数。测试管的内表面换热系数和主要实验参数的不确定度分别通过传热热阻模型和Moffat误差传递理论计算得到,实验台的热平衡分析和测试段的单相换热系数验证也先后被阐述。本文测试了外径为12.70 mm的光滑铜管和两根1EHTa型涟漪纹管的管内两相换热系数,换热工质为制冷剂R410A,流动沸腾和强迫对流冷凝的饱和温度分别为6℃和45℃。换热系数曲线随质量干度和质量流速变化,数据点对应的流型图像通过高速相机记录,并采用螺纹柱阴影示波法和条纹对比法识别管内流型。本文也介绍了水平管内对流冷凝和流动沸腾换热的主要流型,并使用Xtt-JG坐标图绘制每根测试管的两相流型图,进而阐述水平测试管内两相流型与实验换热系数之间的关联,同时从换热机理上讨论1EHTa型涟漪纹管内表面结构对饱和对流流型变化的影响,最终揭示新型涟漪纹管表面结构的强化换热机理。本文研究中使用MATLAB软件建立计算机脚本,对流型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以提取液面轮廓,结合圆管内气液两相分层流动模型,计算出了对应工况下的管内截面含气率,并将实验值与三个经典模型给出的预测值进行对比,从而提出全工况下适用于两根1EHTa型涟漪纹管的截面含气率预测模型。随后根据新型涟漪纹管的两相流型图提出相应的流型转变公式,最终建立适用于两根1EHTa型涟漪纹管管内对流冷凝和流动沸腾的换热系数预测模型。针对测试管进出口干度分别为0.2/0.8和0.8/0.2的大干度变化工况,通过实验详细研究了换热工质、管壁材质、运行参数和几何参数对1EHT型涟漪纹管内两相换热系数和摩擦压降的影响,并结合流型图对各实验变量的影响规律做出总结,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其它类型的表面强化换热管时提供经验借鉴。

李树谦,卢涛,韩雯雯,高俊明,高桂芝,侯娜娜[7](2020)在《蒸汽直接加热冷水的汽液界面压力振荡特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蒸汽直接加热冷水过程中汽液界面瞬态压力振荡及两相流动特性,选用基于热平衡原理的凝结模型、大涡模拟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分数多相流模型,对管道内蒸汽直接加热冷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获取的压力振荡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获取的压力振荡时域特征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汽液界面呈现显着的瞬态压力梯度波动,界面压力波动导致附近冷水流场结构发生瞬态剧烈变化。

曹祥宽[8](2019)在《液质联用电喷雾离子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是目前大气压电离(atmospheric pressure ionization,API)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非极性、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析。本文依托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天津工程技术研究院专项科研项目“医用质谱仪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对电喷雾离子源各功能模块进行研究,完成了从理论研究到样机设计制作再到实验验证的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电喷雾离子源的原理和理论出发,研究了电离电压、溶液流速、辅助气及温度等主要参数变量对离子源性能的影响,为离子源模块化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对电喷雾离子源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将电喷雾离子源整体工作分为结构部分、电路及气路部分两大部分,其中结构部分主要对喷雾针模块、辅助加热模块、喷雾针位置微调模块以及辅助支撑模块进行设计制作,对关键零部件的材质及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离子光学仿真软件Simion对离子采样效率有重要影响的推斥电极进行了仿真模拟,优化了推斥电极的空间位置。对离子源高压模块、气路控制模块进行研究,分析设计需求、提出设计方案及设计指标,侧重解决高压电源稳定、气体流量的精确控制等问题;完成离子源馈气模块的设计及制作,提出了基于文丘里真空发生器的源排气系统设计方案,并对该排气方案进行制作和调试,利用Lab VIEW和STM32F103芯片开发了电喷雾离子源控制系统。最后将自主设计制造的离子源部件安装在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器平台上,采用聚丙二醇溶液对理论研究内容及推斥电极设计进行了实验验证,对不同流速下离子源温度、辅助气及雾化气流量进行优化,有效提升了整机的灵敏度。

郭晓超[9](2019)在《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开发与性能试验》文中提出在能源与环境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如何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的代价来创造安全、健康与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当下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前人针对这一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有效的建筑及其关键设备与系统的节能技术。然而,从文献与实际调研发现,当前居住建筑的水资源、能源使用模式和利用效率仍有大幅的改进和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居住建筑单元家庭现有用能、用水模式及其系统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实现居住建筑户内热能的循环利用和水的梯级利用,从而提高家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主线,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一种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以大连地区一户建筑面积为120m2的三口之家为例,以户内热能循环利用和水梯级利用的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可实现废水蕴含热能的循环利用与水的梯级利用的方案,结合理论分析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概念机,并对其样机进行了设计开发。其次,设计并搭建了样机的性能测试平台。在自主开发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样机基础上,以获取样机在提取与非提取凝固热两种情况下9种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特性为目标,设计开发了样机性能测试平台,并完成了系统的调试与热平衡校验。第三,试验研究了样机在非提取凝固热情况下的动态运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制热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以空气、废水、空气和废水作为热源的热泵系统平均COPh分别为3.77、3.28、3.97,回收废水中废热的热量分别为6.3MJ、14.7MJ、10.3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分别为39.9%、93.0%、65.2%;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供暖模式(本试验工况)下,以空气、废水、空气和废水作为热源的热泵系统平均COPh分别为2.90、2.85、3.15,回收废水中废热的热量分别为7.9MJ、15.6MJ、15.6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分别为39.9%、98.7%、98.7%;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制冷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风冷、水冷、风冷和水冷联合空调制冷水系统的平均COPc分别为3.31、3.89、3.79;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制冷水兼制热水模式下具有良好的节能性,其COPp的均值高达6.11,回收废水中废热的热量为8.2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为86.7%。第四,试验研究了样机在提取凝固热情况下的动态运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水温从8.00°C提高到到12.50°C,非实时除冰制热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的平均COPh从2.32增加到2.50,废热循环量从12.8MJ减小到11.2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从735%减小到238%;初始水温从8.00°C提高到到12.50°C,实时除冰制热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的平均COPh从3.03减少到2.83,废热循环量从4.5MJ减小到4.0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从214%减小到85%。最后,结合样机测试结果对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以应用传统能源应用系统的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地区建筑面积为120m2的三口之家为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年能量的循环量分别为17.70GJ、15.50GJ、15.13GJ、13.27GJ、9.88GJ,占各总消耗能量的比例分别为25.31%、25.90%、24.70%、25.18%、30.90%;全年节水量为49m3,占总用水量的1/3;我国每户家庭全年总节能量为14005180kW·h,机组LCC费用比传统设备低1.4-3.1万元,机组LCC费用低于传统设备LCC费用时的使用时间为0.66-1.34年。本文研究成果对家庭用能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单元家庭内部热能的循环利用和水的梯级利用具有参考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为解决本专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改进居住建筑单元家庭的资源与能源利用模式、大幅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建筑绿色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范兴泉[10](2019)在《填料式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净化系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虽然能源生产量逐年上升,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自给率却逐年下降。同时为解决燃煤采暖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北京市又全面推行燃气采暖。大规模的燃气应用导致了“气荒”。小型集中供热系统使用的常规燃气锅炉,排烟温度高,氮氧化物排放高。烟气中含有的大量潜热,如能加以利用,可提高锅炉效率,减少燃气消耗。因此对这类燃气锅炉进行烟气余热回收和减排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进行锅炉清洁改造时除可采用烟气再循环的方案外,还可采用空气加湿的方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利用直接喷淋进行烟气余热回收和空气加湿的方法,需要增加两套管线和循环泵,管线复杂,且流量调整比较困难。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利用重力自流布水至填料上的方法对空气进行加湿,利用直接喷淋的方法对烟气进行余热回收的技术。填料系统所需的更大的设备空间,可利用锅炉或检修道上部空间吊顶安装。因此设计了一套填料式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净化系统,总结设计要点。利用一台58kW的立式锅炉搭建了填料式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净化系统实验台并对其性能进行实验研究。针对不同回水温度和不同液气比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回水温度下,液气比越高,余热回收效果越好。当热网回水温度为45℃,喷淋液气比7时,可降低烟气温度至露点以下,回收热量4.23kW,提高锅炉效率8.3%。当回水温度较高时,液气比增大,余热回收量先增大后减小。锅炉烟气氮氧化物浓度与热网回水温度无关,与空气含湿量有关。在一定的液气比下,空气含湿量越高,烟气氮氧化物浓度越低。当助燃空气含湿量为54g/Nm3时,过量空气系数1.25时,氮氧化物排放可达26mg/Nm3。

二、开发螺旋圆锥喷头应用于蒸汽直接加热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螺旋圆锥喷头应用于蒸汽直接加热水(论文提纲范文)

(1)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RELAP5 的应用与功能扩展
        1.2.2 智能控制理论在核动力装置的应用
        1.2.3 联合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基于RELAP5 的核反应堆一回路建模
    2.1 RELAP5 程序结构分析
        2.1.1 RELAP5 输入卡格式
        2.1.2 RELAP5 程序整体结构
    2.2 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模型
        2.2.1 核动力装置系统结构
        2.2.2 反应堆原理与动态方程
        2.2.3 蒸汽发生器原理与动态方程
        2.2.4 稳压器工作原理
    2.3 基于RELAP5 的一回路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联合仿真系统数据交互与存储
    3.1 联合仿真系统整体结构
    3.2 RELAP5与MATLAB程序的数据交互
        3.2.1 SOCKET通信原理与协议选择
        3.2.2 RELAP5 程序端实现SOCKET通讯
        3.2.3 MATLAB端实现SOCKET通讯
    3.3 基于My SQL的数据存储
        3.3.1 My SQL数据库特点
        3.3.2 My SQL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
        3.3.3 My SQL数据库索引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联合仿真系统客户端设计
    4.1 基于Qt的仿真系统前端设计
        4.1.1 Qt程序使用优势
        4.1.2 前端界面总体结构
        4.1.3 登录界面实现
        4.1.4 输入模块实现
        4.1.5 运行程序与仿真结果查看
    4.2 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器
        4.2.1 HTTP协议分析
        4.2.2 WEB服务器实现
        4.2.3 多线程优化WEB服务器
    4.3 本章小结
5 联合仿真系统控制器设计与验证
    5.1 RELAP5 原始控制器结构
    5.2 SIMULINK中 RELAP5 原始控制器的实现
        5.2.1 SIMULINK与 Base Workspace实时交互
        5.2.2 联合仿真系统中实现控制器
        5.2.3 升降负荷过程模拟
    5.3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水位控制器设计
        5.3.1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5.3.2 水位控制器设计
    5.4 水位控制器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非溶剂致相转化材料3D打印/3D复印成型机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3D打印技术原理
    1.3 3D打印技术发展历程及常用3D打印技术简介
        1.3.1 发展历程
        1.3.2 3D打印技术分类
    1.4 3D打印技术的应用
    1.5 3D复印技术
    1.6 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
    1.7 3D打印成型的技术瓶颈
    1.8 课题的提出
    1.9 本论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9.1 研究目标
        1.9.2 研究内容
        1.9.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NIPI3D打印/3D复印工艺原理及理论分析
    2.1 NIPI成型原理分析
    2.2 影响NIPI三维成型制品结构及性能的因素分析
        2.2.1 聚合物溶液的浓度
        2.2.2 聚合物溶液中溶剂的选择
        2.2.3 凝固浴的组分
        2.2.4 填料的添加
    2.3 NIPI 3D打印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PI3D复印工艺实验研究及工艺分析
    3.1 实验设备及材料
        3.1.1 聚合物、溶剂和非溶剂的选择
        3.1.2 设备及材料
        3.1.3 实验原料配制
        3.1.4 检测与表征
    3.2 3D复印模具制作及凝固浴处理工艺
        3.2.1 刚性模具制作方法
        3.2.2 柔性模具制作方法
        3.2.3 3D复印聚合物制品的凝固浴处理工艺
    3.3 NIPI 3D复印成型工艺研究
        3.3.1 NIPI 3D复印成型三维制品的可行性验证
        3.3.2 NIPI三维制品后处理工艺路径探究
        3.3.3 NIPI进程各因素对制品形貌、结构、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PI3D打印系统设计与构建
    4.1 NIPI 3D打印系统基本构成
    4.2 浆料输送及挤出装置设计
        4.2.1 气动送料装置设计
        4.2.2 微型螺杆挤出装置设计
        4.2.3 喷头选型
    4.3 恒湿度3D打印环境系统设计
    4.4 三维运动装置设计
    4.5 NIPI 3D打印控制单元解析
    4.6 控制固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IPI3D打印实验研究及工艺分析
    5.1 打印耗材流变性能分析及改性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5.1.3 聚丙烯腈溶液流变性能分析
        5.1.4 基于NIPI 3D打印特性对打印耗材的改性
    5.2 NIPI 3D打印工艺研究
        5.2.1 相邻丝条粘接性能对聚合物浆料沉积形貌的影响
        5.2.2 喷头直径和螺杆转速对沉积丝条宽度的影响
        5.2.3 打印速度对沉积丝条宽度的影响
        5.2.4 环境湿度对沉积丝条宽度的影响
        5.2.5 喷头高度对沉积丝条宽度的影响
        5.2.6 正交实验分析
    5.3 NIPI 3D打印制品力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陶瓷材料NIPI 3D打印实验研究
    6.1 陶瓷3D打印工艺研究进展
    6.2 实验设备与打印耗材
        6.2.1 打印原料选择与浆料配置
        6.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6.2.3 试样制备
        6.2.4 检测与表征
    6.3 NIPI 3D打印陶瓷及后处理工艺探究
        6.3.1 NIPI 3D打印陶瓷
        6.3.2 3D打印陶瓷坯体的凝固浴处理及烧结前的热处理工艺
        6.3.3 陶坯烧结工艺研究
    6.4 NIPI 3D打印陶瓷制品的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导电复合材料NIPI 3D打印实验研究
    7.1 实验设备与打印耗材
        7.1.1 实验材料
        7.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7.1.3 实验方案
        7.1.4 检测与表征
    7.2 结果与讨论
        7.2.1 CNT/PAN导电复合材料3D打印制品制备及微观形貌分析
        7.2.2 NIPI 3D打印导电复合材料制品的尺寸收缩率测试
        7.2.3 NIPI 3D打印导电复合材料制品的力学性能测试
        7.2.4 NIPI 3D打印导电复合材料制品的应用
        7.2.5 NIPI 3D打印导电复合材料制品的导电性能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催化剂NIPI 3D打印实验研究
    8.1. 实验设备与打印耗材
        8.1.1 实验材料
        8.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8.1.3 实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8.1.4 检测与表征
    8.2 聚合物基催化剂载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8.2.1 聚合物基催化剂的制备
        8.2.2 凝固浴处理工艺对聚合物基催化剂微观形貌的影响
        8.2.3 NIPI 3D打印聚合物基催化剂的尺寸收缩率测试
        8.2.4 NIPI 3D打印聚合物基催化剂的力学性能
        8.2.5 聚合物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表征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NIPI3D打印制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
    9.1 NIPI 3D打印技术的工艺流程及材料
        9.1.1 NIPI 3D打印技术的工艺流程
        9.1.2 打印材料
    9.2 LCA评估方法及LCA模型建立
        9.2.1 LCA评估工具
        9.2.2 功能单位
        9.2.3 LCA评估边界
        9.2.4 LCA评估数据来源
        9.2.5 环境影响指标
    9.3 NIPI 3D打印制品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分析
        9.3.1 不同凝固浴处理方式下NIPI 3D打印制品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分析
        9.3.2 不同批量生产情况下NIPI 3D打印制品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微波场下液态食品的螺旋连续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连续式微波加热技术
        1.1.1 微波加热食品原理及连续式微波加热方法
        1.1.2 连续式微波加热在非液态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1.1.3 连续式微波加热在液态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1.1.4 连续式微波加热技术的趋势及应用
    1.2 微波加热效率增强方法
        1.2.1 主动加热技术
        1.2.2 被动加热技术
    1.3 螺旋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技术
        1.3.1 螺旋管内层流流动与传热的研究进展
        1.3.2 螺旋管内湍流流动与传热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数值模型的构建
        2.3.2 模型假设
        2.3.3 控制方程
        2.3.4 边界条件
        2.3.5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研究
        2.3.6 模型参数
    2.4 实验方法
        2.4.1 螺旋连续微波加热液态食品方法
        2.4.2 管路出口温度及表面温度分布测定方法
        2.4.3 激光粒径检测方法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方法
        2.4.5 加热流体介电特性测定方法
        2.4.6 加热流体热物性参数测定方法
        2.4.7 加热流体流动特性参数计算方法
        2.4.8 数据统计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螺旋连续微波加热方法及计算机仿真研究
        3.1.1 螺旋管内外电磁场分布解析
        3.1.2 螺旋管内层流流动加热特性
        3.1.3 螺旋管内湍流流动加热特性
        3.1.4 螺旋管内牛顿流体食品连续加热特性
        3.1.5 螺旋管内非牛顿流体食品连续加热特性
    3.2 微波场下螺旋管结构参数与加热效率的关系研究
        3.2.1 数值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3.2.2 螺旋管PCD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2.3 螺旋管直径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2.4 螺旋管螺距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3 微波场下螺旋连续加热液态食品的研究
        3.3.1 液态模式食品的选择
        3.3.2 螺旋管PCD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3.3 螺旋管直径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3.3.4 螺旋管螺距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阻化胞衣的热熔喷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2 胞衣阻化剂及自动化设计理论研究
    2.1 煤自燃机理理论
    2.2 矿井常用防灭火方式
    2.3 胞衣阻化剂防火原理
    2.4 阻化液析出实验分析
    2.5 石蜡程序升温研究
    2.6 喷涂设计基本介绍
    2.7 机械自动化设计原则
    2.8 系统设计基本原理
3 下漏单元及喷雾单元设计
    3.1 液氮制备阻化剂冰球设计
    3.2 阻化剂与海藻酸钠及乳酸钙溶液混合制备冰球
    3.3 下漏单元设备设计
    3.4 喷雾单元验证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熔融相变单元及冷却单元设计
    4.1 相变材料
    4.2 熔融相变单元设备
    4.3 冷却单元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验验证
    5.1 不同粒径胞衣小球制备实验
    5.2 温控胞衣小球抗压性能测试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滚筒式茶叶红外杀青机性能模拟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茶叶机械发展状况
        1.3.1 国内茶叶机械发展状况
        1.3.2 国外茶叶机械发展状况
    1.4 远红外加热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1.5 Fluent与EDEM耦合在国内外应用概况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茶叶红外杀青机滚筒内茶叶颗粒运动分析
    2.1 茶叶红外杀青机整体结构
    2.2 茶叶颗粒运动分析
    2.3 杀青因素对茶叶颗粒轨迹的影响
        2.3.1 滚筒转速对茶叶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
        2.3.2 滚筒锥角对茶叶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
        2.3.3 导叶板倾角对茶叶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
    2.4 茶叶杀青时间计算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茶叶红外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数值模拟
    3.1 计算流体力学及Fluent软件简介
        3.1.1 计算流体力学
        3.1.2 CFD网格类型和划分方法
        3.1.3 湍流模型的分类
        3.1.4 Fluent软件简介
    3.2 离散元基本理论及EDEM简介
        3.2.1 离散元素法
        3.2.2 单元间接触模型
        3.2.3 EDEM软件
    3.3 鲜茶叶杀青过程中Fluent与EDEM耦合过程
    3.4 茶叶物性参数
        3.4.1 茶叶含水率
        3.4.2 茶叶比热容
        3.4.3 茶叶导热系数
        3.4.4 茶叶导温系数
    3.5 数值模拟及分析
        3.5.1 流体守恒定律
        3.5.2 茶叶颗粒阻力模型
        3.5.3 茶叶颗粒热传递理论
    3.6 红外杀青机茶叶杀青过程仿真
        3.6.1 构建杀青机滚筒模型和网格划分
        3.6.2 设置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3.7 红外加热和电加热仿真杀青结果对比
        3.7.1 杀青前红外加热与电加热滚筒内温度场分布对比
        3.7.2 杀青过程中红外加热与电加热滚筒内茶叶颗粒升温对比
    3.8 试验与仿真对比
        3.8.1 编写UDF函数
        3.8.2 实测温度值与模拟对比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叶红外杀青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茶叶红外杀青机硬件电路设计
    4.2 茶叶红外杀青机控制系统功能的实现
    4.3 茶叶红外杀青机控制程序设计
        4.3.1 LabVIEW前面板框架结构设计
        4.3.2 LabVIEW控制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滚筒红外杀青机结构优化设计
    5.1 红外杀青机滚筒结构优化设计
        5.1.1 红外杀青机正交试验设计
        5.1.2 仿真结果分析
    5.2 红外茶叶杀青机装置试验
        5.2.1 红外杀青机工作原理
        5.2.2 红外杀青机样机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6)水平涟漪纹管三维强化表面的换热机理及流动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
    1.2 表面强化换热管的研究进展
        1.2.1 二维表面强化换热管
        1.2.2 三维表面强化换热管
    1.3 管内流动可视化研究进展
    1.4 当前研究领域的不足
    1.5 论文章节安排
2 实验系统及方法介绍
    2.1 引言
    2.2 换热测试系统及装置
        2.2.1 水平管内两相流动换热测试系统
        2.2.2 实验测试仪器
        2.2.3 实验换热工质
        2.2.4 新型涟漪纹表面
        2.2.5 表面轮廓测绘技术
    2.3 流动可视化装置及后处理
        2.3.1 管内流型采集装置
        2.3.2 管内流型观测方法
        2.3.3 管内流型图像的后处理
    2.4 实验数据处理
        2.4.1 换热数据处理
        2.4.2 威尔逊图解法
        2.4.3 压降数据处理
    2.5 实验误差分析
    2.6 实验台热平衡测试
    2.7 实验台可靠性验证
        2.7.1 单相换热系数验证
        2.7.2 单相摩擦压降验证
    2.8 本章小结
3 涟漪纹管内对流冷凝换热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水平管内截面含气率评估
    3.3 水平管内对流冷凝流型分析
        3.3.1 光滑管内对流冷凝流型分析
        3.3.2 涟漪纹管内对流冷凝流型分析
    3.4 涟漪纹管的对流冷凝换热性能
    3.5 涟漪纹管的对流冷凝换热模型
        3.5.1 光滑管冷凝换热模型的评估
        3.5.2 涟漪纹管冷凝换热流型的转变公式
        3.5.3 涟漪纹管冷凝换热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涟漪纹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水平管内截面含气率评估
    4.3 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流型分析
        4.3.1 光滑管内流动沸腾流型分析
        4.3.2 涟漪纹管内流动沸腾流型分析
    4.4 涟漪纹管的流动沸腾换热性能
    4.5 涟漪纹管的流动沸腾换热模型
        4.5.1 光滑管沸腾换热模型的评估
        4.5.2 涟漪纹管沸腾换热流型的转变公式
        4.5.3 涟漪纹管冷凝换热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5 涟漪纹管的单管换热性能评估
    5.1 引言
    5.2 换热工质对涟漪纹管两相换热特性的影响
    5.3 管径对涟漪纹管两相换热特性的影响
    5.4 饱和温度对涟漪纹管两相换热特性的影响
    5.5 管壁材质对涟漪纹管两相换热特性的影响
    5.6 涟漪状突起的大小对涟漪纹管两相换热特性的影响
    5.7 涟漪状突起的方向对涟漪纹管两相换热特性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蒸汽直接加热冷水的汽液界面压力振荡特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
    1.1 物理模型
    1.2 数学模型
2 网格划分及模拟设置
    2.1 网格划分
    2.2 模拟设置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1 压力云图
    3.2 流线图
    3.3 压力振荡时域特征
4 结 论

(8)液质联用电喷雾离子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喷雾离子源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电喷雾离子源的发展
        1.2.2 商用仪器ESI离子源的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电喷雾离子源理论研究
    2.1 电喷雾离子源原理
    2.2 电喷雾离子源取样效率的影响因素
        2.2.1 电离电压
        2.2.2 溶液流速对电离的影响
        2.2.3 喷针位置对电离的影响
        2.2.4 辅助气和温度对电离的影响
        2.2.5 分析物性质对电离的影响
        2.2.6 电喷雾接口设计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ESI源结构设计、仿真及制作
    3.1 总体设计方案
    3.2 关键零部件选型及结构设计
        3.2.1 喷雾针模块设计
        3.2.2 雾化器模块设计
        3.2.3 二维调节模块的设计
        3.2.4 腔体及支撑模块设计
    3.3 基于Simion的离子源推斥电极的仿真及优化
        3.3.1 离子源仿真模型的建立
        3.3.2 推斥电极的模拟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SI源电路、气路研究及实现
    4.1 电喷雾高压模块研究
    4.2 气路控制模块研究
    4.3 馈气模块设计
    4.4 源排气模块设计
    4.5 电喷雾离子源控制系统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ESI源实验验证及参数优化
    5.1 电喷雾离子源的实验验证
        5.1.1 电压对电离效率影响的实验验证
        5.1.2 推斥电极的实验验证
        5.1.3 离子源对比试验
    5.2 电喷雾离子源参数优化
        5.2.1 流速和温度的关系
        5.2.2 流速和雾化气流量的关系
        5.2.3 流速和辅助气流量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开发与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现状
        1.1.2 暖通空调与能源现状
        1.1.3 暖通空调与环境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家庭生活废水梯级利用研究进展
        1.2.2 家庭低品位余热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及样机开发
    2.1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
        2.1.1 家庭能源需求
        2.1.2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的提出
    2.2 家庭废水梯级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2.1 废水梯级利用理论分析
        2.2.2 家庭热能循环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3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概念机
    2.4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样机开发
        2.4.1 样机设计参数
        2.4.2 凝固热换热器设计
        2.4.3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其他部件选型
    2.5 本章小结
3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性能测试平台的建设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原理
    3.3 试验系统
    3.4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3.4.1 数据处理
        3.4.2 误差分析
    3.5 系统调试及热平衡校验
        3.5.1 系统调试
        3.5.2 系统热平衡校验
    3.6 本章小结
4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非提取凝热情况下的运行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工况
    4.2 不同热源形式下试验系统制热水的动态运行特性比较
    4.3 不同热源形式下试验系统供暖的动态运行特性比较
    4.4 不同冷却形式下试验系统制冷的动态运行特性比较
    4.5 试验系统制冷水兼制热水的动态运行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情况下的运行特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工况
    5.2 非实时除冰模式下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2.1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2.2 初始水温对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制热性能的影响
        5.2.3 热能循环量
    5.3 实时除冰模式下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3.1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3.2 初始水温对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制热性能的影响
        5.3.3 热能循环量
    5.4 非实时除冰与实时除冰模式下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动态制热性能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经济性分析
    6.1 节水经济性分析
    6.2 能量循环及节能经济性分析
        6.2.1 全年生活热水
        6.2.2 全年冷热负荷
    6.3 本样机与传统设备的全生命周期(LCC)费用对比
    6.4 环保效益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合表
附录B 建筑平面图
附录C 各种换热器优缺点
附录D 各种除冰技术优缺点
附录E 各种金属物性参数
附录F 压缩机模型的建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填料式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净化系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燃气应用与供热现状
    1.2 燃气锅炉节能技术
        1.2.1 间壁式换热
        1.2.2 直接式换热
        1.2.3 热泵式余热回收
    1.3 燃气锅炉清洁燃烧技术
        1.3.1 全预混表面燃烧技术
        1.3.2 FIR、FGR与浓淡燃烧技术
        1.3.3 空气加湿技术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燃气锅炉烟气物性参数模型
    2.1 北京市天然气成分
    2.2 天然气燃烧产物
    2.3 加湿对燃烧的影响
        2.3.1 对助燃空气吸入量的影响
        2.3.2 对烟气体积的影响
        2.3.3 对烟气露点的影响
        2.3.4 对烟气焓值的影响
        2.3.5 对烟气放热的影响
        2.3.6 对绝热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填料式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净化系统设计
    3.1 实验台工作原理
    3.2 卧式一体换热器设计
        3.2.1 流程设计
        3.2.2 烟气喷淋段设计
        3.2.3 空气加湿段设计
        3.2.4 全部设计图
    3.3 实验台构建
    3.4 实验台测试系统
        3.4.1 测试设备
        3.4.2 测点布置
    3.5 实验方案
        3.5.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及试验后的检查
        3.5.2 实验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填料式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净化系统实验研究
    4.1常规燃烧氮氧化物排放实验
    4.2 加湿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4.3 喷淋液气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1 液气比对烟气温降的影响
        4.3.2 液气比对空气温升的影响
        4.3.3 液气比对空气加湿量的影响
        4.3.4 液气比对喷淋水温的影响
        4.3.5 液气比对余热回收的影响
    4.4 方案分析
    4.5 设计要点总结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

四、开发螺旋圆锥喷头应用于蒸汽直接加热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D]. 杨富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非溶剂致相转化材料3D打印/3D复印成型机理与实验研究[D]. 马昊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微波场下液态食品的螺旋连续加热研究[D]. 张宇皓. 江南大学, 2021(01)
  • [4]阻化胞衣的热熔喷涂研究[D]. 杨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滚筒式茶叶红外杀青机性能模拟及设计研究[D]. 虞文俊.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水平涟漪纹管三维强化表面的换热机理及流动可视化研究[D]. 孙志传. 浙江大学, 2020(07)
  • [7]蒸汽直接加热冷水的汽液界面压力振荡特性仿真研究[J]. 李树谦,卢涛,韩雯雯,高俊明,高桂芝,侯娜娜. 热科学与技术, 2020(01)
  • [8]液质联用电喷雾离子源技术研究[D]. 曹祥宽. 天津大学, 2019(01)
  • [9]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开发与性能试验[D]. 郭晓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填料式空气加湿型烟气冷凝余热回收与净化系统实验研究[D]. 范兴泉.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标签:;  ;  

蒸汽直接加热水的螺旋锥喷嘴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