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近50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分析

长治市近50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分析

一、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志云,贺亚琴,于颖洁,桑志宏,陈靖[1](2020)在《2008-2017年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 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布病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布病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倪少楠[2](2018)在《布鲁氏菌病合并脊柱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脊柱炎是布病的严重合并症之一,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和鉴别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描述布病合并脊柱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特点,比较合并脊柱炎组和未合并脊柱炎组的差异性,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间辽宁省某临床医院收治的住院布病患者病例资料,布病确诊病例诊断依据WS 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诊断依据国卫办疾控函[2018]141号《全国布鲁氏菌病检测工作方案》,脊柱炎诊断及分型依据文献《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及临床意义》。排除既往结核、脊柱外科手术等病史、重复、复查、信息缺失病例。详细资料包括人群特征、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合并症、辅助检查指标、影像学诊断、病原学分离等。利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以及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来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率;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本研究收集有效住院布病患者病例资料568例,其中合并脊柱炎患者358例(占63.03%),未合并脊柱炎病例210例(占36.97%)。1.布鲁氏菌病合并脊柱炎患者临床特征(1)患者男女性别比为2.48:1;年龄最小15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51.40±11.55岁,4160岁年龄组226例(63.13%),6180岁78例(21.79%);汉族284例(79.33%),满族52例(14.53%);农民237例(66.20%),牧民畜产品加工销售人员53例(14.80%)。(2)患者中接触羊的人275例(76.82%),接触牛的人102例(28.49%)。有具体的接触方式的275例(76.82%),其中饲养247例(68.99%),食用未煮熟肉或被污染食品11例(3.07%),喝奶6例(1.68%)。(3)临床诊断结果(1)临床分期:处于布病急性期273例(76.26%),亚急性期51例(14.24%),慢性期34例(9.50%)。(2)临床表现:发热281例(78.49%)、骨关节疼痛324例(90.50%)、乏力253例(70.67%)、精神症状11例(3.07%)、脾肿大6例(1.68%)。(3)临床合并症:睾丸炎18例(7.06%),脑膜炎15例(4.19%),贫血28例(7.82%),脾肿大63例(18.00%),脂肪肝45例(12.86%),肝囊肿39例(11.14%),肾囊肿24例(6.70%),糖尿病15例(4.19%),肺炎12例(3.37%)。(4)辅助检查结果:血红蛋白下降158例(44.13%),肌酸激酶下降228例(63.69%),ALT升高102例(28.49%)、ALB下降202例(56.42%),尿酸下降82例(22.91%),低密度脂蛋白上升47例(13.13%),血糖升高53例(14.80%),CRP升高269例(75.14%)。(5)影像学诊断结果:脾肿大63例(18.00%)、脂肪肝45例(12.86%)、肺纹理增强29例(8.14%)、间盘膨隆230例(64.25%),椎体退行性变207例(57.82%),椎体炎171例(47.77%),椎旁软组织受累74例(20.67%)。(4)血清学检查结果:SAT结果阳性351例(99.04%),滴度1:50者23例(6.42%),滴度≥1:100者328例(92.62%)。(5)病原学培养结果:布鲁氏菌阳性143例(40.50%),真菌阳性18例(5.10%)。(6)脊柱炎分型结果:Ⅰ型283例(79.05%),Ⅱ型258例(72.07%),二者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Ⅳ型74例(20.67%)、Ⅴ型(4.47%)。单纯型脊柱炎为单纯Ⅰ型和单纯Ⅱ型,分别为71例(19.83%)和72例(20.13%),复合型脊柱炎有Ⅰ+Ⅱ型(37.99%)、Ⅰ+Ⅱ+Ⅳ型(10.89%)、Ⅰ+Ⅳ型(6.14%)等。2.布鲁氏菌病合并脊柱炎相关因素分析(1)合并与未合并脊柱炎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在不同年龄段、职业、羊接触史、牛接触史、各临床分期、发热、肌肉酸痛、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肌酸激酶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白蛋白下降、尿酸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CRP升高、布鲁氏菌分离培养阳性等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合并与未合并脊柱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段为4160岁(OR=4.901,95%CI=1.15320.838),6180岁(OR=7.813,95%CI=1.64937.012);职业为农民(OR=3.296,95%CI=1.7156.336);接触羊(OR=3.095,95%CI=1.2577.621),疾病分期为亚急性期(OR=3.149,95%CI=1.5416.436)的患者合并脊柱炎的危险增高。结论:1.布病合并脊柱炎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多为农民。动物接触史主要为羊,其次为牛,接触方式以饲养为主。2.布病合并脊柱炎人群的症状多为发热、乏力,脊柱关节疼痛等,合并症多为睾丸炎、脑膜炎、贫血、脾肿大等。3.患者合并脊柱炎主要发生于椎体和间盘,多复合型脊柱炎最为常见。4.布病患者高年龄、农民、接触羊及疾病亚急性期合并脊柱炎的风险增加。

邓俊萍,梁玉慧,邹翠英,赵丽华,梁玉华[3](2010)在《沁源县2005~2009年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沁源县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规律。方法:血清学监测。结果:羊只接触人员的阳性率为10.8%,疑似患者的阳性率为42.8%。结论:应加强职业接触人员和养羊农户的布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

孟林明[4](2006)在《布鲁氏菌病S19号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定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为区域性免疫试验点,对所有18月龄和4~8月龄牦牛用布氏S19号菌苗皮下注射10亿活菌/头,并进行免疫前和免疫后抗体水平测定。免疫前抗体测定结果表明:4~8月龄牦牛对布病的自然易感性比18月龄牦牛差。随着牦牛年龄的增大,对布病的自然易感性增加,故牦牛的布病免疫易在犊牛时进行,以免成年时受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免疫后抗体水平测定结果表明:4~8月龄组牦牛免疫抗体1年内完全消失,不影响布病常规疫情监测。18月龄组牦牛免疫1年仍存有少量抗体,但均达不到疫情监测时判定可疑与阳性牛的标准,到1.5年抗体完全消失。选择夏河县九甲乡玛莲滩行政村夫地沟,开展10亿活菌/头、25亿活菌/头、50亿活菌/头三种不同剂量对4~8月龄牦牛的免疫试验,抗体测定结果表明,25亿组抗体凝集价较高,免疫效果理想,免疫抗体9个月内完全消失,不会影响免疫地区免疫后布病的疫情监测。故25亿活菌/头为免疫4~8月龄牦牛的最佳免疫剂量。选定肃南县皇城区马营乡,开展100亿活菌/头、200亿活菌/头对4~8月龄牦牛的免疫试验,观察体温、跟群、食草等情况,其结果表明用100亿活菌/头、200亿活菌/头分别免疫4~8月龄牦牛均安全。在甘南、张掖两州市牦牛集中产区用确定的最佳免疫剂量(25亿活菌/头)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免疫效果调查。在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和夏河县九甲乡玛莲滩行政村夫地沟两个试验点,牦牛群体布病阳性率从免疫前5%下降到免疫后的2.33%,平均每年下降0.89个百分点,流产率从免疫前的5.63%下降到免疫后的1.33%,平均每年下降1.43个百分点,免疫效果显着。在其实施应用三年间,共减少全省牦牛集中产区的经济损失845.71万元,科研(推广)费用新增收益达1:6.38。

王丽[5](2004)在《19522003年陕西省检出布鲁氏菌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总结陕西省19522003年的布鲁氏菌检出结果,系统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及病原学研究进展。方法 把全省历年布鲁氏菌病检菌资料分为1952-1981、19821991和1992-2003年3个阶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2年来,陕西省从8个地市5种宿主的不同材料中共分离出3种228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菌222株,牛种和犬种菌各3株;自人、羊、鹿、犬、牛分离到的菌株数分别为185、24、15、3和1;1991年以前分离的羊种菌为1、2型,而1996年以后则为羊1、3型。对15株羊种菌进行毒力测定,均为强毒株。结论 陕西省是以羊种为主的羊、牛、犬种布鲁氏菌病混合疫区。流行菌株毒力强,有严重的致病性。陕北、关中疫情严重,陕南存在犬种布鲁氏菌病疫源地。发现羊种菌有宿主

姬凤阳,任斌强,李国栋,饶金,马爱芳[6](2004)在《建国以来延安市布鲁氏菌病防治回顾》文中认为

王树慧[7](2002)在《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情况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长治市50年来人间布病流行情况的概述和畜间20年来布病检疫、免疫的情况,提出了对长治市布病流行、流行过程、流行程度等的认识和探讨。概括了农业生产体制,乡、村畜牧兽医队伍,生产、生活习惯,专项经费缺乏等影响流行的因素和重点措施。

张建斌,王树慧,冯向光[8](2002)在《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状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总结长治市 5 0年来布鲁氏菌病 (布病 )发病资料 ,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为进一步做好布病的防治工作 ,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收集 5 0年长治市各县区疫情报告资料以及畜牧部门的资料 ,输入计算机 ,利用 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长治市 5 0年来共发生布病 72 4例 ,其中 1996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发病达 317例 ,占 4 3.78% ,布病有上升趋势 ;而作为主要传染源的羊、牛免疫率不高 ,检疫数量有逐年下降趋势 ,不利于控制布病的流行。结论 防治人员必须认清形势 ,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迅速遏制布病上升势头。

二、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布鲁氏菌病合并脊柱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布鲁氏菌病
        1.1.1 概念
        1.1.2 发展史
        1.1.3 病原学特征
        1.1.4 布病的致病机制
    1.2 布病的流行病学
        1.2.1 传染源
        1.2.2 传播途径
        1.2.3 易感人群
    1.3 临床表现
        1.3.1 疾病分期
        1.3.2 临床症状和体征
        1.3.3 常见合并症
    1.4 人间布病疫情
        1.4.1 世界疫情及研究现状
        1.4.2 我国疫情及研究现状
        1.4.3 辽宁省布病疫情及分布
    1.5 布鲁氏菌病合并脊柱炎
        1.5.1 概述
        1.5.2 布病合并脊柱炎的流行现状
        1.5.3 布病合并脊柱炎的危害
    1.6 实验室检查
        1.6.1 病原分离
        1.6.2 血清学常用诊断方法
        1.6.3 其他实验室检查
    1.7 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1.8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9 治疗和预后
    1.10 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人群分组
    2.2 病例信息采集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布病合并脊柱炎患者人群分布情况
    3.2 布病合并脊柱炎患者流行病学接触情况
    3.3 布病合并脊柱炎患者临床诊断情况
        3.3.1 临床分期
        3.3.2 临床表现
        3.3.3 临床合并症
        3.3.4 辅助检查
        3.3.5 影像学诊断
    3.4 血清学检验
    3.5 病原学培养
    3.6 脊柱炎的分型
    3.7 脊柱炎组和非脊柱组资料比较单因素分析
        3.7.1 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3.7.2 接触史比较
        3.7.3 临床分期和临床表现比较
        3.7.4 辅助检查比较
        3.7.5 炎症指标比较
        3.7.6 布鲁氏菌培养结果比较
    3.8 脊柱炎组和非脊柱组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布病合并脊柱炎患者临床特征
        4.1.1 脊柱炎的发生率
        4.1.2 患者人群的分布特征
        4.1.3 临床表现
        4.1.4 辅助检查
        4.1.5 血清学检验结果
        4.1.6 病原学培养结果
        4.1.7 脊柱炎分型
    4.2 合并脊柱炎相关因素分析
        4.2.1 合并脊柱炎与年龄的关系
        4.2.2 合并脊柱炎与职业的关系
        4.2.3 合并脊柱炎与羊接触史的关系
        4.2.4 合并脊柱炎与疾病分期的关系
    4.3 预防与措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沁源县2005~2009年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血清学监测
        1.1.1 监测对象
        1.1.2 检验方法
    1.2 预防知识调查
2 结果
    2.1 主动监测
    2.2 被动监测
    2.3 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3 讨论

(4)布鲁氏菌病S19号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布鲁氏菌病的历史回顾、防控措施和免疫学研究进展
        1 布鲁氏菌病的历史回顾
        1.1 布鲁氏菌发现史及分类史
        1.1.1 布鲁氏菌发现史
        1.1.2 布鲁氏菌分类史
        1.2 流行病学
        1.2.1 易感动物
        1.2.2 传染源
        1.2.3 传播途径
        1.2.4 分布特征
        1.2.5 公共卫生
        1.3 造成的经济损失
        1.3.1 影响人体的健康
        1.3.2 阻碍畜牧业发展
        1.3.3 经济损失严重
        2 布鲁氏菌病国内外疫情概况及防治现状
        2.1 国内外布鲁氏菌病疫情概况
        2.1.1 国外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概况
        2.1.2 国内布鲁氏菌病疫情概况
        2.2 国内外防控布鲁氏菌病的措施
        2.2.1 国外防控布鲁氏菌病的措施
        2.2.2 国内畜间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2.2.3 甘肃省畜间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3 布鲁氏菌病的菌苗应用
        3.1 人用菌苗
        3.1.1 Br.Abortus(BA~19)菌苗
        3.1.2 Mockba(104M)菌苗
        3.1.3 组分苗(成分苗、抽提苗、化学苗)
        3.2 畜用菌苗
        3.2.1 S_(19) 菌苗
        3.2.2 Rev.1 菌苗
        3.2.3 S_2 菌苗
        3.2.4 M_5 菌苗和M_5~90 菌苗
        3.2.5 布氏M~111 菌苗
        3.2.6 粗糙型牛种布氏菌疫苗-R851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布氏S_(19)号菌苗10 亿活菌/头免疫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布鲁氏菌病S_(19) 号菌苗
        1.3 诊断液
        1.4 免疫抗体测定标准
        2 试验步骤和结果
        2.1 选点
        2.2 布氏S_(19)号菌苗实验群和对照群的组合
        2.3 注苗前后体温变化
        2.4 免疫后抗体水平测定
        3 小结和讨论
    试验二 布氏S_(19)号菌苗最佳免疫剂量筛选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布鲁氏菌病S_(19)号菌苗
        1.3 诊断液
        1.4 免疫抗体测定标准
        2 试验步骤和结果
        2.1 选点
        2.2 试验牛群组成
        2.3 注苗前犊牛血检及体温情况
        2.4 注苗后体温变化情况
        2.5 注苗后抗体水平测定
        3 小结和讨论
    试验三 4~8 月龄牦牛的免疫试验以及布氏S_(19)号菌苗的大面积免疫推广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2 试验步骤和结果
        2.1 选点
        2.2 试验牛群组成
        2.3 注苗前犊牛血检及体温情况
        2.4 注苗后体温变化情况
        3 小结
    试验四 免疫效果调查
        1 两个试验点免疫防制效果调查
        2 推广布氏S_(19)号菌苗所取得的效益
        3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建国以来延安市布鲁氏菌病防治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疫情概况:
2. 资料来源:
3.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4. 流行病学特征
5. 防治措施
6. 存在问题:
7. 建议:

四、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8-2017年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 魏志云,贺亚琴,于颖洁,桑志宏,陈靖.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08)
  • [2]布鲁氏菌病合并脊柱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倪少楠. 吉林大学, 2018(01)
  • [3]沁源县2005~2009年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J]. 邓俊萍,梁玉慧,邹翠英,赵丽华,梁玉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02)
  • [4]布鲁氏菌病S19号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应用研究[D]. 孟林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1)
  • [5]19522003年陕西省检出布鲁氏菌特性分析[J]. 王丽.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4(06)
  • [6]建国以来延安市布鲁氏菌病防治回顾[J]. 姬凤阳,任斌强,李国栋,饶金,马爱芳.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4(03)
  • [7]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情况分析[J]. 王树慧. 中国热带医学, 2002(S1)
  • [8]长治市布鲁氏菌病50年流行状况分析[J]. 张建斌,王树慧,冯向光.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2(04)

标签:;  ;  ;  ;  

长治市近50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