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小煤柱煤体加固堵水实践

综放工作面小煤柱煤体加固堵水实践

一、综放工作面小煤柱煤体加固及堵水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认为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朱正鑫[2](2021)在《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尺寸优化及围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郑万成[3](2021)在《小煤柱条件下煤自燃阻化封堵材料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小煤柱开采工艺逐渐成为中厚煤层开采的主要采煤方式。巷道掘进以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小煤柱在集中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作用下,结构强度大幅降低,渗透率与漏风强度则显着增大,导致瓦斯超限爆炸或煤自燃等灾害危险性升高。对小煤柱以及邻近老空区破碎带进行有效封堵是防治小煤柱瓦斯与煤自燃灾害的关键,但目前矿井常用的水泥或黄泥等封堵材料凝固风干后易收缩皲裂且不具有煤自燃化学阻化特性,未能实现瓦斯与煤自燃灾害的协同防治。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小煤柱内部应力及塑性损伤范围演化规律、小煤柱裂隙发育对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的影响机理、阻化封堵材料优选与制备、阻化与封堵性能测试以及现场工程应用试验等方面开展研究,揭示了小煤柱裂隙演化诱导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变机理并研制出兼备阻化与封堵特性的阻化封堵材料。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分析了小煤柱两侧巷道掘进以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峰值应力的动态演变规律,确定了煤柱塑性损伤范围,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小煤柱内部裂隙的动态发育过程以及重点损伤区域。采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软件仿真模拟了小煤柱裂隙发育过程中气体在小煤柱、工作面采空区以及邻近老空区内部的运移规律,揭示了小煤柱裂隙发育对煤自燃与复合灾害的影响机理,并对比分析了小煤柱与邻近老空区注浆前后煤自燃与复合灾害危险区域面积,明确了小煤柱注浆封堵工作对防治灾害的必要性。(2)针对单一的物理或化学阻化剂存在的优点及缺陷,提出将两者有机融合制备兼顾阻化与封堵双重特性的阻化封堵材料的概念。在材料选择方面,优选出兼具物理阻化与密封堵漏性能的高水材料作为物理阻化成分,并测试了其基础性能。同时,选择以多元受阻酚型抗氧剂为主抗氧剂、亚磷酸酯抗氧剂为辅抗氧剂制备而成的协效抗氧剂作为化学阻化成分,通过实验测试确定主、辅抗氧剂最优摩尔配比为5:2,并测试了其化学阻化性能。最后,将高水材料与协效抗氧剂进行复配,通过煤自燃模拟实验以及单轴抗压强度测试,得到了既满足材料阻化性能又兼具较强结构强度的协效抗氧剂与高水材料最优质量比为1:8。(3)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ESR)、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FTIR)、气相色谱仪(GC)等仪器与煤自燃模拟试验系统联用,从自由基、官能团和标志性气体三个层面揭示了新型研制的阻化封堵材料抑制煤自燃的阻化机理,并与黄泥和Mg Cl2等传统阻化材料进行了对比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阻化封堵材料可以动态清除煤自燃过程中产生的新生自由基,显着降低煤体内部自由基浓度;此外,阻化封堵材料还可以降低煤氧复合反应速率以及官能团自化学反应速率,进而实现抑制或延缓煤体自然氧化功能;同时,阻化封堵材料兼顾物理阻化与化学阻化特性,能够在全温度段保持较高阻化性能,显着优于只具备物理阻化特性的水泥与黄泥。(4)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阻化封堵材料的裂隙发育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其与水泥、黄泥等材料在裂隙发育方面的异同点;通过试验测试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阻化封堵材料的封堵机理,并对其渗透性和堵漏风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阻化封堵材料内部结构较为致密,自然凝固风干过程中锁水能力较强,失水率较低,使其表面裂隙的尺度与数量均小于相同培养时间时的水泥和黄泥;此外,阻化封堵材料流动性好,渗透率高,能够深入封堵破碎煤体内部的裂隙与空隙,降低破碎煤体两端气体交换频率与漏风强度;同时,通过与水泥和黄泥的漏风对比测试实验,可以得到阻化封堵材料的封堵性能更强、封堵有效时间也更为持久。(5)以华阳集团一矿81303小煤柱工作面为试验工作面,考察了阻化封堵材料在该工作面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阻化封堵材料浆液注入小煤柱及邻近老空区煤体裂隙中后,短时间内迅速结晶凝固,有效封堵裂隙减少漏风,使得压差显着增加,O2浓度显着降低;同时,阻化封堵材料兼具对煤自燃的物理与化学阻化效果,使其能长效抑制破碎煤体煤氧复合反应的进行,结合其优异的封堵性能营造的低氧环境,最终使得邻近老空区内破碎煤体自燃进程长期处于初始阶段,基本不具备自然发火危险性。该研究对保障小煤柱工作面回采安全以及提升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协同防治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论文有图89幅,表41个,参考文献204篇。

粱晓敏[4](2021)在《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应用20 m宽的区段煤柱护巷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合理宽度的区段煤柱不仅能够提升煤炭资源回收率,还可以优化回采巷道所处应力环境,降低回采巷道的维护难度。相较于沿空留巷等无煤柱开采技术,留设合理宽度区段煤柱因其对矿井生产技术条件及地质条件要求不高、前期投入较少、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经验估算法、载荷估算法、弹性核理论计算、内应力场理论计算法、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法等煤柱宽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各有优缺。本文以黑龙关煤业11602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段煤柱覆岩结构及运动特征,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上方直至地表覆岩与区段煤柱的协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区段煤柱在其上方岩柱自重和采空区低位未完全垮落岩层载荷所产生的转移集中力、弯曲下沉带高位覆岩挠曲变形所产生集中力共两部分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本文将尚未回采的大范围实体煤区域及其覆岩视为刚性体,煤柱简化为弹性体,回采工作面覆岩中弯曲下沉带范围内的高位覆岩视为两端简支在刚性岩体上的岩梁,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阐明了区段煤柱受载变形的应力来源,并推导出该力学模型中煤柱所受集中力F的表达式。通过对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煤体作用机理的分析,认为区段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的约束力可以阻止采掘影响下煤柱内弱面的扩张,减小煤柱所受拉应力,从而提高煤柱的抗剪强度,提升区段煤柱整体的强度,基于此提出煤柱在其两侧不同支护强度下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公式。系统分析所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结合黑龙关煤业11#煤层具体参数,计算得到黑龙关煤业11603工作面沿空巷道留设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为8 m,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留设8 m宽区段煤柱时上下区段工作面掘采全过程中沿空回采巷道及煤柱的应力分布特征、围岩位移情况及塑性区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 m宽的区段煤柱能够保证下区段工作面的安全回采。通过对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原理进行分析,结合黑龙关煤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方案,以确保区段煤柱的稳定,并减小沿空巷道在反复动载作用下的围岩变形。现场留设8 m宽区段煤柱进行11603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作业,沿空回采巷道能够在上区段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及沿空巷道的掘进影响下保证煤柱的稳定性及回采巷道的正常使用,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了覆岩-煤柱协同受力模型计算区段煤柱宽度方法的合理性,能够为其他矿井区段煤柱留设提供参考。

郭春生,李耀谦,王姣,杨胜强,宋亚伟[5](2021)在《小煤柱综放工作面相邻采空区自燃灾害综合治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小煤柱综放工作面相邻采空区存在漏风大、遗煤多,易引发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问题,提出由采空区自燃观测系统、小煤柱加固堵漏及向采空区灌注无机防灭火材料所组成的采空区自燃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并在阳煤一矿81303综放工作面相邻采空区进行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以小煤柱加固堵漏与采空区注浆为主的自燃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后,原采空区的自燃高温点遗煤温度及CO体积分数明显下降,其中3#观测孔温度由35.1℃降为25.2℃,CO体积分数由3.7×10-5降为1.2×10-5,有效消除了采空区的自燃隐患,保证了81303综放工作面的生产安全。

李金伟[6](2020)在《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自本世纪初开始,煤炭的消费和生产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随着我国多年以来对浅部的煤炭资源进行持续开采,我国浅部的煤矿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为了提高资源采出率提出沿空掘巷这一成巷方式,但沿空掘巷的支护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本文以许疃煤矿3239风巷的地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工程背景,针对巷道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处理,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深部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变化规律,揭示锚索注支护的工作机理,并设计深部沿空巷道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最后辅助以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加以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沿空掘进巷道煤柱的变形破坏机理,改进巷道围岩原有支护手段。经过对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沿空掘进巷道围岩的力学模型,研究釆空区边缘向深部煤体的应力场分区特征,阐述小煤柱的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推导出围岩变形和破碎区宽度的计算公式。此外,还对沿空回采巷道矿压的演变规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准确分析采场沿空巷道矿压演变规律,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有力保障。最后通过分析锚索注控制机理,结合巷道的高应力、围岩破碎和大变形等维护特点,确定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实现巷道支护设计优化。(2)剖析了锚索注支护加固的作用机理,决定采用滞后注浆加固等联合支护手段来进一步优化支护方案。注浆可以有效的改善岩土性能,但是得把握注浆时机和选择合理注浆参数。在巷道掘进影响前期应以“护”、“让”为主,即不用强力的支护手段,在围岩充分变形后,巷道周围岩层的节理和裂隙充分发育,此时进行锚索注支护,达到较好的注浆效果,且锚索会与围岩共同形成承载结构,并且对内部围岩形成较大的支护阻力。(3)研究倾斜煤层的沿空掘进巷道在掘进扰动期、掘进影响稳定期和回采影响稳定期的围岩应力和位移变形情况。掘进迎头前方5 m受到掘进扰动影响强烈,前方15 m是仍受到掘进扰动影响,但影响趋缓,前方25 m以外是掘进扰动稳定区域,基本不受采动影响;迎头后方5 m、15 m、25 m、35 m的垂直应力分布规律与之类似,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于巷道左右两帮,但巷道右帮的小煤柱因为临近采空区,应力集中的范围和峰值远远高于巷道左帮。(4)确定合适间排距的联合支护方案,并发现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在塑性区、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和巷道变形等方面远远优于原支护方案。在塑性区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可以显着改善围岩的塑性区分布;在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后,巷道围岩应力集中范围和峰值显着下降;在巷道变形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下顶板比原支护下变形减少了56.7%,底板变形减少了25%,两帮变形减少了45%。(5)结合许疃煤矿的地质条件,把优化后的联合支护方案应用于工程实践。在该支护方案下设计煤巷控制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并对3239风巷变形进行监测,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少量变形后仍满足通风行人要求,实现矿方预期目标,进一步验证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43幅,表8个,参考文献60篇。

孙晓龙[7](2020)在《沙曲一矿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煤炭资源大量开采,部分地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势在必行,运用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本论文以沙曲一矿4305工作面留窄煤柱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沿空巷道覆岩结构及应力场分布规律、沿空掘巷窄煤柱留设宽度、沿空巷道的围岩控制方案,提出一种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的方法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现场取回的煤岩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测得了煤岩物理力学参数,为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提供数据依据。(2)分析了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特征,弧形三角块B结构的稳定性及运动状态对沿空巷道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弧形三角块B的基本参数。(3)分析了窄煤柱区域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建立了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极限平衡计算模型,推导出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和影响范围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得到4305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特征。(4)分析了煤柱的受力变形过程,理论推导了煤柱塑性区宽度计算公式,并结合煤柱稳定条件确定煤柱宽度至少为7.8m。数值模拟了服役期内沿空巷道在不同宽度煤柱条件下应力场、位移场、破坏场演化规律,综合分析确定煤柱宽度为8m。(5)通过分析沿空巷道可能面临的围岩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和关键部位,提出了沿空掘巷围岩分区分期非对称综合支护技术,并对巷道围岩的支护参数、分区分期补强及回采时巷道超前区域围岩加固进行了设计。(6)采取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服役期内沿空巷道围岩形变演化模拟试验研究,从得到的巷道位移场、应力场分布规律和巷道破坏方式以及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分布特征来看,提出的支护技术是可行的,且两种方法模拟的结果相差不大。(7)通过对沿空巷道服役期内矿压监测数据分析,各项监测结果表明巷道稳定性较好,验证了提出的支护技术的可行性。

吴志刚[8](2020)在《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煤柱护巷技术作为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在西部矿区厚煤层开采时。本文针对沿空掘巷煤柱尺寸难以确定的问题,运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开展研究,提出包含煤层采高、覆岩结构、煤体强度、载荷特性、巷道尺寸等参数的煤柱宽度理论计算方法,支撑沿空掘巷全寿命周期煤柱设计。论文以柳巷煤矿为工程背景,从沿空掘巷煤柱支撑上覆岩层载荷为出发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矿压观测揭示不同宽度煤柱沿空掘巷的矿压显现规律;(2)开展采空区倾向关键层理论研究,提出煤柱应力计算公式;(3)相似模拟和数字散斑测试方法相融合,研究采空区倾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煤柱区域应力及变形破坏特征;(4)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宽度煤柱的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场、位移场的变化规律;(5)沿空掘巷煤柱优化设计及工程实践。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进行综放工作面8m和15m宽度煤柱的沿空掘巷矿压规律实测,得出煤柱宽度为8m时,两帮移近量以煤柱变形为主,煤柱宽度为15m时,两帮移近量以实体煤的变形为主,煤柱宽度对巷道矿压显现有显着的影响。(2)构建倾向关键块结构为基础的稳定模型,得出关键块受力结构。研究表明:板梁弯曲下沉带是承载关键层,依据变形协调原则,判定板梁弯曲下沉带底部和围岩体形成类似直角三角形的承载大结构。沿空掘巷布置在三角形大结构的下方时,煤柱上方类似直角梯形的小结构决定煤柱应力。根据面积分摊法,计算煤柱应力,煤柱应力与其上方的直角梯形面积成正比,与煤柱宽度成反比。(3)相似模拟和散斑测试研究表明: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带高度(直角梯形的高)为采高的7.5倍,直角梯形的钝角105.6°。覆岩稳定后,煤柱区域水平方向位移由上而下依次增加;沿空掘巷过程中,煤柱底部有横向剪切破坏。压剪载荷作用下,煤柱围岩出现拉压交替变化特征,随着剪应力增加,煤体强度近似线性降低。(4)数值模拟表明:采高10m时,超前支承应力集中系数为1.78(回采时煤柱动载系数);沿空掘巷围岩塑性破坏、顶板下沉量随着煤柱宽度增加而降低、煤柱宽度超过10m,围岩塑性区、顶板下沉量降低幅度减少;煤柱的应力峰值随着煤柱宽度增加先增大后变小。数值模拟表明10m煤柱宽度合理。(5)提出新的煤柱计算公式对(柳巷煤矿30105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进行安全性校核,计算表明:8m煤柱的安全系数小于回采时煤柱的动载系数1.78;通过安全性校核的煤柱理论计算宽度为9.4m,接近现场实测煤柱宽度9.5m。建议预留10m煤柱,并考虑锚杆支护对煤柱的作用,确保安全系数大于动载系数。现场应用表明,10m煤柱沿空掘巷,掘进回采时煤柱最大变形量小于51mm,煤柱稳定可靠。

支光辉[9](2020)在《“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锚固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赵家寨矿属于典型的“三软”厚煤层,回采巷道托顶煤平均厚度2~3m不等,沿空掘巷局部地段破坏严重,影响现场正常使用。在施工锚网索支护时,存在锚固孔成孔质量差、塌孔现象严重以及锚固力较低等问题,临近采空区小煤柱表现尤为严重。因此,论文基于赵家寨矿现有地质开采条件,采用现场观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矿压显现规律、松软破碎煤体钻-封-注一体化锚固机理及工艺、装置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留小煤柱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发现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呈现非对称形式,小煤柱侧变形值及所受垂直应力较大;围岩塑性区范围较大,小煤柱完全呈现塑性状态,且小煤柱内有一剪切带,可能会导致小煤柱的失稳破坏。(2)基于自主设计的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小煤柱巷道钻-封-注一体化锚固机理。优化确定了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杆体和连接件的强度和尺寸,确定了最优注浆压力,分析了封孔长度与封堵效果关系。发现在软煤中注浆裂隙扩展范围较大,注浆稳定后相同测量圆孔隙率、应力均呈现软煤>中软煤体>硬煤特征。(3)自主研发了注浆锚固技术综合试验台,通过对钻进过程中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的振动特征监测发现,松软煤体中钻进时锚杆的纵向振动加速度值远大于破碎煤体,为识别煤体的完整性提供了依据。超声波无损检测注浆效果发现,注浆范围能够使锚固范围内形成承载体。通过锚杆拉拔检测试验可知,松软煤体中锚杆拉拔力峰值平均值比破碎煤体中大,说明松软煤体中注浆锚固质量更好,锚固系统承载能力更高。(4)在井下现场对沿空掘巷煤柱侧进行钻-封-注一体化锚固试验,验证了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和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段锚固后的锚杆拉拔力峰值的平均值明显比附近的树脂锚固锚杆高、煤柱侧变形量小,由于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杆体为空心、封孔为胶套、薄皮钢管加工的钻头,成本和同长度?20mm螺纹钢锚杆价格相当,减小了巷道支护和返修成本。

连瑞锋[10](2020)在《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大量遗煤存在于采空区中,致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成为煤自燃灾害的主要频发地点。准确判别与划分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以及建立相应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对于复合灾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阳煤一矿81303综放面采空区为研究背景,采用实验室实验、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创建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并对81303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程序升温炉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实验得出在干空气条件下煤体自燃氧化过程中的气体产物及其氧化活性变化规律。2)通过采空区埋管取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气样中各组分气体浓度,回归分析得到采空区各测点气体浓度的分布规律,科学划分81303综放面采空区的自燃“三带”和瓦斯爆炸区域及瓦斯与煤自燃的复合灾害区域。3)由于81303综放面采空区与相邻老采空区之间小煤柱仅为8米,老采空区对81303综放面的开采构成了瓦斯与自燃双重威胁,因此,在小煤柱上建立观测系统,分析得出在81303综放面回采过程中老采空区内的气体浓度和温度变化规律。4)基于81303综放面的供风量变化和受采动影响小煤柱渗透率的变化,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小煤柱渗透率对81303综放面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危险性大小影响的演化规律。5)将数量化理论Ⅲ引入到采空区瓦斯与自燃危险性大小的评价中。以采空区遗煤厚度与邻近采空区煤柱厚度为定性评价指标,以采空区复合灾害区域氧气浓度、复合灾害区域瓦斯浓度、漏风量、工作面日平均推进距离、相邻老采空区氧气浓度和相邻老采空区温度为定量指标,建立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并针对阳煤一矿81303综放工作面的采空区及其隔离小煤柱复合灾害危险性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效果良好。6)构建81303工作面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包括遗煤自然防治体系和瓦斯治理措施,其中煤自燃防治体系又分为均压系统优化方案、建立小煤柱与相邻老采空区动态实时检测系统与安全保障措施、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工作面合理配风量;瓦斯治理措施主要有风排瓦斯和无机防灭火材料封堵加固煤柱。通过对相邻小煤柱内部注入无机防灭火材料的效果验证,有效封堵小煤柱内部因采掘活动而产生的原、新生裂隙,抑制了相邻老采空区遗煤自燃,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44幅,表20个,参考文献80篇。

二、综放工作面小煤柱煤体加固及堵水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放工作面小煤柱煤体加固及堵水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3 结论

(3)小煤柱条件下煤自燃阻化封堵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Research Status)
    1.3 存在问题及不足(Problems and Deficiency)
    1.4 主要研究内容(Main Research Contents)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cal Route)
2 小煤柱应力演化规律及对灾害区域的影响研究
    2.1 小煤柱内部应力及塑性损伤范围演化规律(Stress and Plastic Damage Range Evolutions of Small Coal Pillar)
    2.2 小煤柱裂隙发育对瓦斯与煤自燃灾害的影响规律(Influence of Small Coal Pillar Crack Development on the Compound Disaster of Gas and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2.3 小煤柱及邻近老空区注浆加固封堵必要性研究(Necessity of Reinforcement and Sealing by Grouting For the Small Coal Pillar and the Adjacent Goaf)
    2.4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3 阻化封堵材料优选与制备研究
    3.1 物理阻化基础骨料优选与性能测试(Optimiz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the Physical Inhibiting Basic Aggregate)
    3.2 受阻酚类协效抗氧剂的阻化机理与复配(Inhibiting Mechanism and Compounding of Hindered Phenolic Synergistic Antioxidant)
    3.3 阻化封堵材料的优选制备(Optimiz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Inhibiting and Sealing Material)
    3.4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4 阻化封堵材料抑制煤自燃性能实验研究
    4.1 煤中自由基来源及检测技术(Sources and Detection Technique of Free Radicals in Coal)
    4.2 原煤与阻化煤样自燃过程自由基演化测试(Test on Free Radical Evolutions Dur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Raw Coal and Inhibited Coal)
    4.3 煤中官能团种类及检测技术(Types and Detection Technique of Functional Groups in Coal)
    4.4 原煤与阻化煤样自燃过程中官能团的演变测试(Test on Functional Group Evolutions Dur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Raw Coal and Inhibited Coal)
    4.5 原煤与阻化煤样自燃过程标志性气体演化实验(Experiments on Indicator Gas Evolutions Dur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Raw Coal and Inhibited Coal)
    4.6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5 阻化封堵材料密封堵漏性能实验研究
    5.1 阻化封堵材料裂隙发育的宏微观特征(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rack Development in the Inhibiting and Sealing Material)
    5.2 阻化封堵材料渗透性能测试(Test on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Inhibiting and Sealing Material)
    5.3 阻化封堵材料堵漏风性能研究(Test on the Air Leakag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the Inhibiting and Sealing Material)
    5.4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6 阻化封堵材料现场应用试验研究
    6.1 工程概况(Project Overview)
    6.2 关键技术研究(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iques)
    6.3 封堵与阻化效果考察(Investigation of the Inhibiting and Sealing Effects)
    6.4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Main Conclusions)
    7.2 主要创新点(Main Innovations)
    7.3 研究展望(Research Prospects)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沿空巷道覆岩破断规律研究现状
        1.2.2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现状
        1.2.3 区段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特征及矿压规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煤层覆存条件及回采工艺
        2.1.2 工作面巷道布置
    2.2 围岩力学参数测试
        2.2.1 取样方案及试件加工
        2.2.2 钻孔窥视
        2.2.3 岩石力学实验
    2.3 留设20 m煤柱时11602 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2.3.1 矿压观测目的及内容
        2.3.2 两巷矿压显现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3.1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运动特征
        3.1.1 综放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力学系统模型
        3.1.2 综放工作面回采特点分析
    3.2 上区段工作面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2.1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煤体应力扰动分析
        3.2.2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3 沿空掘巷对覆岩破断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3.1 掘巷前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2 掘巷后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3 沿空掘巷应力扰动分析
    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4.1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运动过程
        3.4.2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的扰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理煤柱宽度研究
    4.1 区段煤柱留设原则
    4.2 合理煤柱宽度的理论研究
        4.2.1 覆岩结构分布特征与煤柱变形机制分析
        4.2.2 覆岩-煤柱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4.2.3 基于支护强度影响的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
        4.2.4 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4.3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数值模拟研究
        4.3.1 模型建立及模拟内容
        4.3.2 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后侧向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4.3.3 沿空巷道掘进时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特征
        4.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围岩应力、塑性区及位移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沿空巷道围岩控制对策
    5.1 沿空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5.2 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5.3 巷旁切顶卸压技术改善围岩应力环境分析
        5.3.1 巷旁切顶卸压原理分析
        5.3.2 巷旁切顶卸压方案设计
    5.4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研究与设计
        5.4.1 回采巷道围岩锚杆支护理论
        5.4.2 回采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原则
        5.4.3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设计
    5.5 现场工业性试验分析
        5.5.1 矿压监测内容及方案设计
        5.5.2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小煤柱综放工作面相邻采空区自燃灾害综合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2 小煤柱及相邻采空区遗煤自燃灾害的综合防治
    2.1 采空区遗煤自燃观测孔的布置
    2.2 小煤柱注浆封堵加固
        2.2.1 封堵材料
        2.2.2 钻孔布置
        2.2.3 注浆参数
    2.3 采空区遗煤灌注新型高水无机防灭火材料
        2.3.1 注浆材料
        2.3.2 钻孔施工
        2.3.3 注浆工艺
3 小煤柱采空区遗煤自燃治理效果分析
    3.1 小煤柱加固注浆前后采空区内温度变化
    3.2 小煤柱加固注浆前后采空区内CO体积分数变化
4 结论

(6)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小煤柱注浆加固机理及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许疃煤矿3_239 风巷地质概况及模拟研究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许疃3_239 风巷巷道变形特征与原因分析
    2.3 沿空掘进巷道支护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分布与锚注联合控制机理
    3.1 沿空掘进巷道围岩应力分析及变形破坏机理
    3.2 锚索注联合控制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锚索注方案模拟分析与工业性试验
    4.1 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方案模拟分析
    4.2 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后期的改进思路
    4.3 现场工程应用
    4.4 许疃3_239 风巷锚索注加固段组织管理制度
    4.5 许疃3_239 风巷矿压监测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沙曲一矿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场覆岩结构及矿压活动规律研究现状
        1.2.2 沿空掘巷窄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1.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沿空巷道覆岩结构及应力场分布规律
    2.1 试验巷道工程概况
        2.1.1 4305工作面概况
        2.1.2 4305工作面顶底板岩性特征
        2.1.3 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2 沿空巷道覆岩弧形三角块结构特征
        2.2.1 沿空巷道顶板结构特征
        2.2.2 弧形三角块B的参数研究
    2.3 沿空巷道窄煤柱区域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2.3.1 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2.3.2 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的极限平衡计算模型
        2.3.3 4305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性分析及合理宽度优化
    3.1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性分析
        3.1.1 沿空掘巷窄煤柱的受力变形过程
        3.1.2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条件
        3.1.3 沿空掘巷窄煤柱弹塑性分区及宽度理论计算
    3.2 沿空巷道合理煤柱宽度数值模拟优化
        3.2.1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3.2.2 掘进阶段不同煤柱宽度下的围岩变形特征
        3.2.3 回采阶段不同煤柱宽度下的围岩变形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沿空掘巷分区分期非对称综合支护技术研究
    4.1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及关键部位识别
        4.1.1 沿空巷道不对称破坏主控因素分析
        4.1.2 基于关键部位耦合的沿空掘巷支护技术
        4.1.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核心理念
    4.2 沿空掘巷分区分期非对称支护加固思路
        4.2.1 沿空掘巷支护加固原则
        4.2.2 沿空掘巷支护加固思路
    4.3 沿空掘巷围岩分区分期非对称综合支护技术
        4.3.1 锚杆(索)支护参数及支护辅助构件设计
        4.3.2 沿空巷道围岩分区分期补强设计
        4.3.3 巷道主要支护技术参数汇总
        4.3.4 沿空巷道超前支护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服役期内沿空巷道围岩形变演化模拟试验研究
    5.1 沿空掘巷模拟模型构建
        5.1.1 数值模拟模型及模拟流程
        5.1.2 相似材料模拟模型及模拟流程
    5.2 沿空掘巷模拟方案
        5.2.1 数值模拟方案
        5.2.2 相似材料模拟方案
    5.3 沿空巷道围岩形变演化规律分析
        5.3.1 掘进阶段沿空巷道围岩形变特征
        5.3.2 回采阶段沿空巷道围岩形变特征
        5.3.3 回采阶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窄煤柱沿空掘巷工业性试验
    6.1 窄煤柱沿空巷道矿压监测方案
    6.2 窄煤柱沿空巷道矿压监测分析
        6.2.1 巷道表面位移监测分析
        6.2.2 巷道顶板离层监测分析
        6.2.3 巷道深部围岩位移监测分析
        6.2.4 巷道锚杆(索)受力监测分析
        6.2.5 窄煤柱应力监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结构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2.2 综放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1.2.3 煤柱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措施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不同宽度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及变形特征实测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矿井概况
        2.1.2 监测巷道概况
        2.1.3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
    2.2 巷道矿压监测方法
    2.3 8m煤柱监测结果分析
        2.3.1 巷道表面位移
        2.3.2 锚杆锚索载荷
        2.3.3 煤柱应力
        2.3.4 巷道变形破坏状态
    2.4 15m煤柱监测结果分析
        2.4.1 巷道表面位移
        2.4.2 锚杆锚索载荷
        2.4.3 煤柱应力监测
        2.4.4 巷道变形破坏状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关键层的沿空煤岩柱承载机理及应力估算
    3.1 关键层理论及力学基础
    3.2 采空区倾向关键块的力学分析
        3.2.1 工作面倾向的关键块力学分析
        3.2.2 采空区倾向三角形空间形态
    3.3 沿空掘巷煤柱应力计算
        3.3.1 沿空掘巷煤柱应力计算
        3.3.2 考虑偏心压缩的煤柱应力修正
    3.4 本章小结
4 综放开采倾向覆岩结构及煤柱变形演化模拟研究
    4.1 模型建立及模拟过程概述
        4.1.1 相似模拟概述
        4.1.2 数值模拟研究
    4.2 倾向覆岩结构及应力场演化研究
        4.2.1 倾向覆岩运移及应力场演化相似模拟结果分析
        4.2.2 采空区倾向应力场演化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4.3.1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相似模拟结果及分析
        4.3.2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演化特征研究
        4.4.1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塑性区变化规律
        4.4.2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应力变化规律
        4.4.3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位移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综放开采煤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设计方法研究
    5.1 煤岩层层间摩擦效应对煤柱稳定性影响研究
        5.1.1 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
        5.1.2 层间摩擦效应的煤柱稳定性实验结果
        5.1.3 层间剪力对煤柱强度影响
        5.1.4 层间剪力计算方法
    5.2 锚杆支护对煤柱承载性能的影响
        5.2.1 锚杆支护强度及约束煤柱变形原理
        5.2.2 煤柱弱面及对其稳定性影响
    5.3 沿空掘巷煤柱安全系数校核研究
        5.3.1 沿空掘巷煤柱强度计算
        5.3.2 煤柱安全系数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合理煤柱设计现场实践
    6.1 柳巷沿空掘巷煤柱留设尺寸设计
    6.2 柳巷沿空掘巷煤柱支护优化
        6.2.1 支护方案设计
        6.2.2 支护方案效果模拟分析
    6.3 沿空巷道矿压监测与支护效果分析
        6.3.1 表面变形
        6.3.2 锚杆锚索轴向载荷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锚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理论
        1.2.2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方法
        1.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三软”厚煤层沿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与围岩力学特征
    2.1 工程概况
    2.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评估
        2.2.1 地质力学评估地点选择
        2.2.2 二_1煤物理力学参数测定试验
        2.2.3 巷道顶板岩层状态探测
        2.2.4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2.2.5 原支护结构受力及破坏方式
    2.3 小煤柱护巷合理性及尺寸确定
        2.3.1 小煤柱护巷合理性分析
        2.3.2 小煤柱合理尺寸的确定
    2.4 沿空掘巷围岩力学特征数值分析
        2.4.1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2.4.2 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2.4.3 沿空巷道围岩位移分布特征
        2.4.4 沿空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锚固机理与设计
    3.1 钻-封-注一体化注浆加固原理
    3.2 注浆后锚固界面受力分析
    3.3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设计
    3.4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杆体强度测试
        3.4.1 45号钢实验室拉拔试验结果及分析
        3.4.2 20号钢实验室拉拔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连接件受力数值分析
        3.5.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5.2 45号钢杆体及连接件受力分析
        3.5.3 20号钢杆体及连接件受力分析
        3.5.4 杆体及连接件规格确定
    3.6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孔径尺寸数值模拟
        3.6.1 模型建立和边界条件
        3.6.2 数值模拟结果
    3.7 不同参数情况下连接件强度测试
    3.8 本章小结
4 松软破碎煤体钻-封-注一体化锚固过程数值模拟
    4.1 钻进过程数值模拟及分析
        4.1.1 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4.1.2 钻杆与孔壁接触碰撞特征分析
    4.2 注浆压力与封孔长度对注浆效果的影响
        4.2.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2.2 模拟结果
    4.3 不同硬度煤体内注浆效果分析
        4.3.1 PFC模拟注浆参数标定与模型建立
        4.3.2 煤层注浆PFC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松软破碎煤体钻-封-注锚固实验室试验
    5.1 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装置设计
        5.1.1 相似模拟试验原则
        5.1.2 相似模拟试验装置
        5.1.3 实验室相似模型配比
        5.1.4 相似模型制作
    5.2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钻进过程振动信息监测
        5.2.1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钻进过程
        5.2.2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钻进振动特征分析
    5.3 钻-封-注一体化可接长锚杆注浆加固试验
        5.3.1 注浆加固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材料
        5.3.2 注浆压力的确定
        5.3.3 钻-封-注一体化注浆加固试验过程
        5.3.4 超声波无损检测注浆效果试验结果分析
        5.3.5 锚杆拉拔检测注浆效果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井下工业试验
    6.1 井下试验地点及测站布置
        6.1.1 试验巷道简介
        6.1.2 测站布置
    6.2 钻孔窥视观测
        6.2.1 试验目的及仪器
        6.2.2 试验过程及结果
    6.3 锚杆拉拔检测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6.4 试验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6.4.1 试验目的及仪器
        6.4.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煤自燃特性实验分析及其氧化活性研究
    2.1 煤自燃氧化特性的研究
    2.2 煤自燃氧化反应活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判定及相邻老采空区危险程度划分
    3.1 工作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划分
    3.2 观测孔数据分析相邻老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分布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小煤柱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区域数值模拟研究
    4.1 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流场与氧气和瓦斯浓度场的数学模型建立
    4.2 工作面采空区流场及氧气和瓦斯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量化理论Ⅲ的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数量化理论Ⅲ的模型建立
    5.2 采空区复合灾害评价指标分析
    5.3 采空区复合灾害典型情况评判
    5.4 高危险情况的确定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预防措施研究
    6.1 遗煤自燃防治措施
    6.2 采空区瓦斯治理措施
    6.3 防治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综放工作面小煤柱煤体加固及堵水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尺寸优化及围岩控制研究[D]. 朱正鑫.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小煤柱条件下煤自燃阻化封堵材料研究[D]. 郑万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D]. 粱晓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小煤柱综放工作面相邻采空区自燃灾害综合治理技术[J]. 郭春生,李耀谦,王姣,杨胜强,宋亚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21(02)
  • [6]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D]. 李金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沙曲一矿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D]. 孙晓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8]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D]. 吴志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9]“三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锚固控制研究[D]. 支光辉.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阳煤一矿综放面采空区复合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预防措施研究[D]. 连瑞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综放工作面小煤柱煤体加固堵水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