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模型储层物理模拟试验技术

水泥模型储层物理模拟试验技术

一、胶结模型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万江,付帅师,李爱芬,于淼[1](2021)在《缝洞型油藏物理实验模型制作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弥补现有的传统的缝洞型油藏物理实验模型制作技术的不足,以覆膜树脂砂和环氧树脂胶胶结石英砂为原料,利用自动成型机(3D打印机)的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缝洞油藏物理实验模型制作地新方法。它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缝洞数字模型的构建、3D打印、硬化处理、降孔降渗处理、充填封装及打井。利用该方法可制作基于二维地质剖面的二维可视化缝洞物理实验模型,也可制作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三维真实缝洞物理实验模型。且利用该方法制作的模型具有制作精度高、缝洞刻画真实、成本低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应用在缝洞油藏的物理模拟实验中,助力缝洞型油藏地高效开发。

姚治明[2](2020)在《砂岩油藏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砂岩油藏开采过程中需解决的诸多技术问题中,油井的出砂是其普遍存在的难题。对此,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筛管防砂技术进行防砂,提高油井的产油量。因而,开展砂岩油藏的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的研究对砂岩油藏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首先,本文结合砂岩油藏的相关测井资料,对此砂岩油藏的组成、力学、物理特性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山东三合村油田为岩石胶结能力弱、极强水敏、弱酸敏、高孔、高渗的疏松砂岩油藏。其次,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岩油藏的出砂机理进行宏观研究。研究表明:砂岩油藏的出砂机理主要为拉伸、剪切、微粒运移破坏。再次,本文利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来建立3种射孔井(射孔相位角:0°、45°、90°)的出砂预测模型,定量模拟计算研究某些因素与油井出砂的关联、作用。研究表明:(1)射孔井的出砂风险主要集中在井壁与射孔孔道相交处附近,出砂风险从井壁与射孔孔道相交处沿垂直于油井的方向由内到外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2)增加相关尺寸的大小(射孔直径、射孔长度、射孔孔密)、减小生产压差Δp的大小,可降低油井出砂的危害;(3)油井射孔相位角为45°的出砂风险小于其他两种油井(射孔相位角:0°、90°);(4)油井的出砂风险随地层泊松比ν的大小增加而逐渐快速减小;随摩擦角φ的大小增加而逐渐快速增加;随内聚力C0的大小增加而线性减小。从次,本文以地层砂为研究对象,计算防砂过程中达西流动下的相关表皮系数,分析研究了地层砂侵入对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定向井与直井)产能的影响。最后,本文选取筛管砾石充填防砂技术与改善射孔相关参数与工艺的基础上(增大射孔直径、射孔长度、射孔孔密的大小与采用射孔相位角为45°),采取合理设计分级挡砂屏障,进一步提出与阐明大容积防沉排一体化技术,即分级挡砂屏障来防大(大颗粒泥砂)、大容积沉砂管柱来沉中(中等颗粒)、抽油机连续举升泵来排小(小颗粒泥砂)、快速开关充填通道的补砂工具来补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在山东三合村油田的现场实地防砂运用中,大容积防沉排一体化技术取得了极好的防砂效果,并优于传统的筛管防砂技术。

巩受奖[3](2019)在《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方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了大批断块油藏,我国是这类油藏中占比最高的国家,其中极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极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断块破碎,面积小,难以形成规则的注采井网,在开发过程中经常采用一注一采、一注两采、两注一采和两注两采等井网形式,目前国内外关于此类井网注采调控方式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采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缺少针对此类油藏注采调控方式的物理模拟研究。本文根据极复杂断块油藏的井网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并利用水驱油物理模拟相似理论推导出油藏原型与物理模型的换算关系,制作了水驱油物理模拟平板模型,设计了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的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方案,通过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来进行极复杂断块油藏交替采油和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影响因素分析及注采调控方式优选。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采油和注采耦合等注采调控方式使得剩余油滞留区压力产生变化,改变地下流体的流动方向,改变了固定的流线分布,扩大了油藏注入水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极复杂断块油藏的采收率;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的主要内因,基于低渗透率级差模型进行了生产方式优选,实际开发中应先打开低渗区的油井后再一起生产;边水存在可以提高水驱采出程度。同时,对不同类型极复杂断块油藏井网及对应的注采调控方式进行了优选,对采用一注一采井网的断层夹角为45°的扇形开启断块油藏,调控方式为注采耦合;对采用两注一采井网的断层夹角为90°和135°的扇形开启断块油藏,最优的调控方式为注采耦合;对采用一注两采井网的封闭三角形小断块油藏,最优的调控方式为注采耦合;对采用两注两采井网的封闭四边形小断块油藏,最优的调控方式为交替采油,形成一套针对性的注采调控优化技术,为极复杂断块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汪誉高[4](2019)在《厚层非均质边水气藏水侵剖面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DH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66.53亿方,本研究的对象为其主力层H1,H1层探明地质储量491.6亿方,占总储量的46.1%。相比一般的砂岩气藏,该气藏有其特殊性,属于埋藏深(3500m以下)、储层厚(100m以上)、纵向非均质性强的边水气藏,并且边水较为发育,水体能量大小未知,厚层韵律差异的水驱机理不清楚。目前还未形成同类气藏开发的渗流理论,开发技术政策难以确定。本文基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储层韵律特征,创建了大型高温高压厚层水侵剖面驱替模型及实验方法,通过物理实验模拟了气藏储层剖面的水侵过程,并使用可视化的监测手段实现了实时监控水侵剖面情况。另外结合数值模拟技术,针对储层较为复杂的特征,分析了水体大小、地层倾角、配产、储层打开程度、水溶气及应力敏感这6种因素对气藏开发的影响,为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指导。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厚层真实韵律人造填砂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主要包括如何将实际储层剖面转化为实验剖面、如何选取填砂颗粒类型及如何胶结压实。2、建立了高温高压下水侵剖面的物理实验方法,方法主要包括如何建立边水系统、含水饱和度检测系统及储层打开程度控制系统。3、运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 6种因素对气藏开发的影响。(1)水体能量越大稳产期越长,但水体沿着高渗层侵入越快,井筒见水时间越早,最终采收率越低。(2)地层倾角越大,井筒见水时间越晚,无水采气期越长,采收率越高,地层倾角每提升5度,采收率约提升2.9%。(3)配产过大会导致井筒的见水时间大幅提前,采收率也随之降低,1/15~1/10无阻流量为比较合理的配产。(4)储层打开程度过低,气井产能不足,打开程度过高,高渗层见水快。储层打开程度为2/4~3/4之间时,即能够保证合理的产能,又能延缓气井水淹时间,达到最高的采收率。(5)水溶气对气藏地质储量影响明显,水体倍数越大,水溶气储量越高。水溶气的释放,会提高气藏采收率。(6)考虑应力敏感后,气井稳产时间降低,井筒见水时间变长,最终采收率下降了 4.51%。

裴升杰[5](2018)在《冀东油田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定量表征及预测》文中认为本论文采用油藏物理模拟实验、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和微观驱替实验三种不同的方法,对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分别从油藏、单砂体和微观孔隙三种不同的规模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在油藏规模上,剩余油分布受夹层遮挡、井网分布、沉积韵率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井网分布对整体油藏中的剩余油分布起主导作用,夹层通过改变驱替流体渗流方向而影响剩余油分布,沉积韵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油藏底部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影响注水开发效果;在砂体规模上,剩余油主要受砂体构造、夹层、物性遮挡及井网分布等因素控制,其中剩余油在无井控制的构造高点区域聚集明显,具有一定规模且连续的夹层下的遮挡区域也是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区域,物性遮挡区域一般形不成具有规模的剩余油;在孔隙规模上,借助CT扫描技术,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手段,对辫状河储层砂岩岩心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化分析,首次实现了冀东油田疏松砂岩储层微观剩余油的三维可视化及定量表征,将该地区辫状河储层微观剩余油分为三大类八种赋存状态,其中半束缚态孔隙微观剩余油占据主导地位,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重点类型。

王超琦[6](2018)在《缝洞型油藏水驱油规律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将结合我国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实际储层特征调研情况与现场地质解释结果,构建符合现场实际的几种不同典型缝洞组合模式,利用3D打印技术、并依据相似准则来构建典型缝洞组合物理模型,通过一系列驱替试验来研究缝洞型油藏内水驱方式对原油生产的影响,并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来进一步研究水驱方式对原油生产的影响。论文在调研国内外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和缝洞型油藏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塔河地质研究结果,调研并总结缝洞型油藏缝洞组合模型和典型剩余油分布模式;调研适于3D打印缝洞模型的材料,得到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缝洞型物理模型的技术。结合相似准则及矿场实际的典型缝洞组合模式,推导适应于室内研究的物理模型尺寸、驱替参数和实验条件,并制作缝洞型物理模型。利用制作的典型缝洞型物理模型(充填和非充填型),进行水驱油实验。利用商业数值模拟软件(Comsol和Eclipse)对上述的缝洞型物理模型水驱油过程进行拟合。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互验证后,物模与数模相结合,可以研究不同水驱方式下剩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对应的人为可控因素和改善水驱机理,研究分析对应的改善水驱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符合理想情况的缝洞型油藏物理模型;注采反转可以有效提高阁楼油缝洞单元采收率;对于一些缝洞结构无论如何改变水驱方式都不能开采出其中的油;对于单井单洞模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隔板长度、提高隔板高度可以提高采收率;对于阁楼型缝洞油藏,利用低速-高速-低速注水驱替的方法可以提高采收率;对于双层裂缝-溶洞缝洞型油藏,选择裂缝与井交点低的一侧注水利于提高采收率。

吕前军[7](2018)在《非均质地层化学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的目标区块属于海上油田,储层厚度大,层内和平面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储层纵向上水淹严重,后续采用化学驱来改善层内及平面上的驱油效果,由于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和总结,水驱后化学驱作为有效手段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以现场提供的地质参数与测井资料为基础,在相似准则的控制下设计并制作了二维可视化模型以及三维填砂模型来研究目标区块储层下水驱及水驱后化学驱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二维可视化模型在纵向上直观表征出油水的分布情况,三维填砂模型则是通过电阻率监测的方式得到在平面及纵向上各个时刻和位置的饱和度分布,对比水驱及化学驱在各个韵律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情况总结得出规律。研究表明,聚合物驱相比于水驱纵向上调剖效果明显,采收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聚合物驱的基础上使用二元驱提高采收率的程度有限。剩余油的分布受储层的韵律性、渗透率级差以及驱替速度的影响,正韵律储层条件下化学驱采收率提高程度较高,效果较好,渗透率级差达到五及以上的储层,化学驱条件下的低渗层剩余油基本未被动用,适当提高驱替速度对驱替效果有小幅度的改善。引入的均衡驱替准数可用来评估预测非均质地层的采收率状况,对油田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夏渊[8](2018)在《ZD厚油层水驱波及规律及改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投入开发的油藏中,厚油层油藏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油藏基本上都具有“厚度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对于厚油层的开发,主要是采用水驱的方式。由于其厚度及非均质性的影响,在评价厚油层水驱波及系数时,主要从纵向波及系数进行。因此,厚油层纵向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对厚油层开发总体决策很重要。本文首先利用一注一采的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制作物理模拟模型,研究了厚度、韵律、粘度、驱替速度、完井方式对厚油层纵向波及系数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基于五点井网的主流线上的纵向波及状况以及总体动用程度,对油藏厚度、地层韵律这两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其它敏感性因素(粘度、密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实际区块资料,拟合并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改善对策并对开发方式进行优选。研究厚油层纵向波及规律对最终改善波及系数,调整挖潜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通过注采关系调整,对ZD厚油层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葛子墨[9](2018)在《唐80空气-泡沫驱注入参数物理模拟及生产动态评价》文中认为空气-泡沫驱因其能有效提高水驱后高含水储层的采收率一直受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泡沫能在储层中选择性封堵高渗水驱通道,解决了非均质性油藏的调剖问题,尤其在低渗油藏能有效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甘谷驿唐80井区作为国内典型的低渗油藏,分批次进行空气-泡沫驱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注采参数不合理、注采不平衡以及部分井组高含水等问题。为了给唐80空气-泡沫驱的现场生产提供更可靠的生产指导,本文基于相似原理,针对唐80井区特征,建立了唐80井区空气-泡沫驱相似准则,以此为核心设计了物理模拟相似模型,并通过3组不同渗透率下的岩心驱替实验验证了唐80井区物理模拟相似准则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利用相似模型开展了低渗岩心空气-泡沫驱驱替实验研究,分别用4组实验评价了目前唐80井区气液比和注入速率,分析了两个因素对对泡沫驱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对唐80井区开展空气-泡沫驱试验的四个批次60个井组2003年至2017年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并结合相似准则注入参数评价实验对6个典型井组的注入周期和25个特征井组的注入压力进行评价并给出增产对策。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依据注入水和空气泡沫在储层中流动的力学、运动规律,运用量纲分析法和方程分析法推导出的7条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对唐80井区适用,且实验过程中渗透率越接近实际渗透率,模拟结果越准确。四个批次的空气泡沫驱试验大致表现为:由于泡沫封堵高渗通道,随后又进入低渗储层,产液量和产油量上升,含水率先上升后下降。提升空气和泡沫液注入气液比到3:1且使用长周期段塞注入的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区域采收率;在不发生水窜和气窜的前提下,提高注入速率、加大注入压差有利于提高区域采收率。

刘均荣,罗明良,陈德春,王卫阳,孙致学[10](2017)在《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平台构建及STEM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从STEM教育理念出发,结合现场工程应用需求,设计并搭建了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平台。以一注一采水平井生产控制模拟实验为例,介绍了水平井筒生产调控方法。该实验平台可以直观观察油藏和水平井的动态生产过程,加深学生对水驱油藏水平井开采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水平井开采自主实验、探究实验提供了基础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锻炼了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与研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STEM素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胶结模型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结模型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缝洞型油藏物理实验模型制作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实验模型制作原料
    1.1 覆膜树脂砂
    1.2 环氧树脂胶结石英砂
2 基于选择性激光烧结的3D打印模型基质制作
    2.1 缝洞数字模型构建
        2.1.1 二维缝洞数字模型构建
        2.1.2 三维缝洞数字模型构建
    2.2 3D打印设备及原理过程
    2.3 硬化处理
3 模型基质孔渗测试及降孔降渗处理
    3.1 3D打印岩心孔渗测试
    3.2 3D打印岩心降孔降渗处理
4 模型充填及封装打井
5 结论

(2)砂岩油藏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及出砂危害
    2.1 砂岩油藏地质特性
    2.2 砂岩油藏出砂原因
    2.3 砂岩油藏出砂机理
    2.4 砂岩油藏出砂类型及特征
    2.5 砂岩油藏出砂危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层出砂预测方法研究
    3.1 现场预测法
    3.2 经验法
    3.3 实验研究法
    3.4 理论计算模型法
    3.5 神经网络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出砂预测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4.1 出砂预测模型的建立
    4.2 出砂预测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筛管防砂技术研究
    5.1 防砂方法分类及特点
    5.2 筛管防砂方法分类及特点
    5.3 防砂方法的选择
    5.4 防砂效果评价
    5.5 地层砂对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产能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场应用效果
    6.1 三合村油田地质特性
    6.2 射孔防砂工艺参数设计
    6.3 防砂技术的选择
    6.4 防砂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方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极复杂断块油藏开发研究现状
        1.2.2 注采调控方式及井网部署优化研究现状
        1.2.3 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极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特征及注采调控实验设计
    2.1 极复杂断块油藏井网及剩余油富集特征
        2.1.1 扇形开启断块油藏
        2.1.2 封闭小断块油藏
    2.2 物理模拟相似理论
        2.2.1 物理模拟相似的必要条件
        2.2.2 水驱油相似准则
        2.2.3 模型与原型的关系换算
    2.3 可视化模拟驱替实验设计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流程及步骤
        2.3.4 物理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3.1 交替采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3.1.1 一注两采交替采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物理模拟研究
        3.1.2 一注两采交替采油提高采收率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3.1.3 交替采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工区应用
    3.2 注采耦合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3.2.1 一注两采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物理模拟研究
        3.2.2 一注两采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3.2.3 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工区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方式影响因素物理模拟研究
    4.1 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4.2 边水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4.3 不同生产方式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4.4 不同井网形式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方式优选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方式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5.1.1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5.1.2 边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5.1.3 不同井网形式数值模拟研究
        5.1.4 不同生产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5.2 不同类型极复杂断块油藏井网及注采调控方式优选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厚层非均质边水气藏水侵剖面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人造填砂模型研究
        1.2.2 剖面物理实验模型的研究
        1.2.3 边底水油气藏数值模拟研究
        1.2.4 考虑应力敏感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1.2.5 考虑水溶气的数值模拟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厚层非均质人造填砂模型的研制
    2.1 三维人造填砂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
    2.2 岩心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2.3 填砂模型制作
        2.3.1 剖面填砂模型基础资料获取
        2.3.2 填砂模型制作
    2.4 填砂模型的物性检测
    2.5 小结
第3章 高温高压下水侵剖面物理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方法
    3.2 实验关键技术
        3.2.1 平板模型系统
        3.2.2 含水饱和度检测系统
        3.2.3 边水系统和储层打开程度控制系统
        3.2.4 采出控制系统
    3.3 实验流程及装置
    3.4 实验步骤
    3.5 实验技术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水侵剖面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型建立
        4.1.1 模型网格划分
        4.1.2 模型参数
    4.2 水体大小对气藏开采动态的影响
    4.3 地层倾角对气藏开采动态的影响
    4.4 不同配产对气藏开采动态的影响
    4.5 储层打开程度对气藏气藏开采动态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考虑水溶气和应力敏感的水侵剖面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拟参数获取
        5.1.1 地层水溶解气含量测试
        5.1.2 应力敏感实验测试
    5.2 模拟方法
        5.2.1 水溶气模拟方法
        5.2.2 应力敏感模拟方法
    5.3 水溶气对气藏开发指标的影响
    5.4 应力敏感对气藏开采动态的影响
    5.5 水溶气和应力敏感对气藏开采动态的综合影响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冀东油田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定量表征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1.2.2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2.3 微观剩余油实验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难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技术难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油藏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与区域构造
    2.2 地层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层物性特征
    2.5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2.5.1 构造模型的建立
        2.5.2 沉积相模型的建立
        2.5.3 单砂体模型的建立
        2.5.4 属性模型的建立
第3章 物理模拟实验与油藏规模剩余油表征
    3.1 物理模型设计
        3.1.1 物理模型尺寸及井位分布
        3.1.2 模型垂向物性
        3.1.3 模型内部夹层设计
    3.2 物理模拟实验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剩余油定量化表征
        3.3.1 剩余油平面分布
        3.3.2 剩余油纵向分布
第4章 分阶段数值模拟与单砂体规模剩余油表征
    4.1 建立数值模拟工区
        4.1.1 地质属性模型优选
        4.1.2 数模模型的建立
    4.2 分阶段历史拟合
        4.2.1 历史拟合基本原则
        4.2.2 分阶段历史拟合方法
        4.2.3 分阶段历史拟合
    4.3 历史拟合结果评价
    4.4 剩余油定量表征
第5章 岩心微观驱替实验与孔隙规模剩余油表征
    5.1 微观驱替实验设计
        5.1.1 实验技术难点分析
        5.1.2 实验设计思路与实验步骤
    5.2 微观驱替实验及结果分析
    5.3 微观剩余油分类
    5.4 微观剩余油定量化表征
第6章 不同规模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模式
    6.1 油藏规模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模式
        6.1.1 油藏规模剩余油形成机理
        6.1.2 油藏规模剩余油分布模式
    6.2 单砂体规模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模式
        6.2.1 单砂体规模剩余油形成机理
        6.2.2 单砂体规模剩余油分布模式
    6.3 孔隙规模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模式
        6.3.1 孔隙规模剩余油形成机理
        6.3.2 孔隙规模剩余油分布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微观驱替实验过程记录
致谢

(6)缝洞型油藏水驱油规律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矿场实践研究现状
        1.2.2 缝洞型油藏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1.2.3 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2.4 3D模型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1.2.5 典型缝洞油藏特征研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3D打印制作缝洞型物理模型
    2.1 利用3D打印制作缝洞型物理模型流程
        2.1.1 3D模型制作原理
        2.1.2 3D模型制作流程
    2.2 方程分析法推导相似准则群
    2.3 实验所用模型
        2.3.1 典型缝洞组合模型
        2.3.2 简单缝洞组合模型
        2.3.3 井间剖面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充填的缝洞型物理模型水驱油模拟实验
    3.1典型缝洞组合模型实验
        3.1.1 阁楼型
        3.1.2 低幅残丘型
        3.1.3 地下河型
        3.1.4 高导流通道典型结构
    3.2简单缝洞组合模型实验
        3.2.1 河道通过裂缝与溶洞相连接型
        3.2.2 河道与溶洞相接类模型
        3.2.3 双层裂缝-溶洞模型
    3.3 井间剖面模型
        3.3.1 T402 井-TK429CX井控制油藏物理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充填的缝洞型物理模型水驱油模拟实验
    4.1 阁楼型
    4.2 单井单洞底水锥进模型——流速和粘度对水驱油效果影响
        4.2.1 流速对水驱油效果影响
        4.2.2 流速增加对水驱油效果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5.1.1 地质概念模型建立-Petrel软件
        5.1.2 数值模型设置
        5.1.3 数模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5.2 单井单洞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5.2.1 底水锥进研究
        5.2.2 隔板高度优选
        5.2.3 隔板长度优选
    5.3 阁楼型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5.3.1 阁楼油水驱油过程研究
        5.3.2 流动速度对驱替过程研究
        5.3.3 注采反转时机对驱替过程研究
        5.3.4 高流速提高采收率参数优化研究
    5.4 双层裂缝-溶洞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5.4.1 Comsol模型建立
        5.4.2 模拟结果
        5.4.3 讨论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非均质地层化学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1.2.2 非均质地层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物理模拟实验设计
    2.1 目标区块地质特征
        2.1.1 地质概况
        2.1.2 聚驱开发现状
        2.1.3 解决方法
    2.2 二维分层计量模型设计
        2.2.1 相似准则
        2.2.2 实验条件及步骤
    2.3 三维填砂模型方案设计
        2.3.1 三维模型设计
        2.3.2 实验条件及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均质地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3.1 二维模型驱替实验步骤
    3.2 均质韵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2.1 水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2.2 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2.3 聚驱后聚表二元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3 正韵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3.1 水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3.2 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3.3 聚驱后聚表二元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4 反韵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4.1 水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4.2 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4.3 聚驱后聚表二元驱剩余油分布结果
    3.5 影响因素分析
        3.5.1 渗透率级差
        3.5.2 驱替速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物模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 三维填砂模型驱替实验步骤
    4.2 五点法井网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2.1 正韵律剩余油分布结果
        4.2.2 反韵律剩余油分布结果
    4.3 行列井网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3.1 正韵律剩余油分布结果
        4.3.2 反韵律剩余油分布结果
    4.4 无因次准数理论分析
        4.4.1 均质地层无因次准数
        4.4.2 非均质地层无因次准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ZD厚油层水驱波及规律及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厚油层模拟实验
        1.2.2 水驱纵向波及系数影响因素
        1.2.3 水驱提高波及系数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厚油层纵向水驱物理模拟研究
    2.1 相似准则的建立
    2.2 物理模型参数计算及设计
        2.2.1 区块储层特征
        2.2.2 参数计算
        2.2.3 模型设计
        2.2.4 实验方案设计
    2.3 实验结果
    2.4 实验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纵向波及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厚度影响
    3.2 韵律影响
        3.2.1 均质韵律
        3.2.2 正韵律
        3.2.3 反韵律
        3.2.4 复合正韵律
        3.2.5 复合反韵律
    3.3 敏感性分析
        3.3.1 韵律敏感性分析
        3.3.2 厚度敏感性分析
        3.3.3 粘度敏感性分析
        3.3.4 密度敏感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ZD厚油层纵向波及改善对策研究
    4.1 历史拟合
    4.2 注采调整对策研究
        4.2.1 研究工区确定
        4.2.2 布井策略
        4.2.3 方案设计
        4.2.4 开发效果评价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唐80空气-泡沫驱注入参数物理模拟及生产动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空气-泡沫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现状
        1.2.2 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研究现状
        1.2.3 空气-泡沫驱国内外矿场试验概况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唐80油藏特征及空气-泡沫驱开发历程
    2.1 唐80井区地质构造特征
        2.1.1 沉积构造特征
        2.1.2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2.2 油藏物性特征
        2.2.1 原油特性
        2.2.2 地层水及注入水
        2.2.3 油藏温度与压力
    2.3 区域空气-泡沫驱开发历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泡沫驱物理模拟相似性研究
    3.1 油藏物理模拟相似理论
        3.1.1 油藏物理模拟
        3.1.2 相似理论
        3.1.3 油藏物理模拟相似应用
    3.2 物理模拟相似性条件研究
        3.2.1 几何相似性
        3.2.2 力学相似性
        3.2.3 现象相似性
    3.3 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相似准则的建立
        3.3.1 水驱阶段相似准则
        3.3.2 空气-泡沫驱阶段相似准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相似准则的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
    4.1 基于特征井组建立空气-泡沫驱室内实验驱替模型
        4.1.1 油藏原型参数
        4.1.2 实验用样品参数
        4.1.3 实验模型注入参数
    4.2 不同渗透率下一维空气泡沫驱物理模型验证
        4.2.1 实验设备与样品
        4.2.2 实验流程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气液比对生产效果影响评价实验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注入速率对生产效果影响评价实验
        4.4.1 实验方案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唐80井区空气-泡沫驱生产动态及注入参数评价
    5.1 唐80井区空气-泡沫驱生产动态分析
        5.1.1 第一批空气-泡沫驱试验井组生产动态
        5.1.2 第二批空气-泡沫驱试验井组生产动态
        5.1.3 第三批空气-泡沫驱试验井组生产动态
        5.1.4 第四批空气-泡沫驱试验井组生产动态
    5.2 考虑相似性的空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评价
        5.2.1 注入周期
        5.2.2 注入压力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平台构建及STEM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平台构建与实验设计
    1.1 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平台构建
        1.1.1 油藏模型3D打印模块
        1.1.2 水平井筒模块
        1.1.3 可视化物理模型模块和油藏动态监测模块
        1.1.4 油水流量计量模块
        1.1.5 注入模块
        1.1.6 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
    1.2 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设计
        1.2.1 ICD控制油藏的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
        1.2.2 ICV控制油藏的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
2 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平台的功能与实践
    2.1 实验平台功能
    2.2 STEM教育实践效果
3 结语

四、胶结模型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缝洞型油藏物理实验模型制作新方法[J]. 郭万江,付帅师,李爱芬,于淼.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3)
  • [2]砂岩油藏出砂机理与筛管防砂技术研究[D]. 姚治明. 长江大学, 2020(02)
  • [3]极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控方式优化研究[D]. 巩受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厚层非均质边水气藏水侵剖面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D]. 汪誉高.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冀东油田柳102断块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定量表征及预测[D]. 裴升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缝洞型油藏水驱油规律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D]. 王超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非均质地层化学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吕前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ZD厚油层水驱波及规律及改善对策研究[D]. 夏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唐80空气-泡沫驱注入参数物理模拟及生产动态评价[D]. 葛子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水平井生产模拟实验平台构建及STEM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J]. 刘均荣,罗明良,陈德春,王卫阳,孙致学.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08)

标签:;  ;  ;  ;  ;  

水泥模型储层物理模拟试验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