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x2和PTEN在胃黏膜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Cdx2和PTEN在胃黏膜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一、Cdx2和PTEN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1](2021)在《胃黏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医证候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第3位常见癌症死亡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疾病,而不完全型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异型增生(dysplasia,Dys)被定义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WHO(2019)分类又将Dys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ow-grade dysplasia,LGD)和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早期发现并干预GPL可有效阻止胃癌的发生发展,降低其病死率。目前西医学对GPL主要以内镜随访及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以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Hp)及对症治疗为主,缺乏内科系统治疗,且无法逆转IM及Dys等病理改变。现中医药干预GPL的研究逐渐增多,多数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逆转其病理改变,发挥其多靶点治疗的优势。中医证候的准确性、规范化及标准化是中医药推广及其疗效评判的前提,因此,如果将中医证候与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分子标记物相联系,寻求其分布特点及相关性,将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从而使其临床疗效结果得到重复性检验及国内外的广泛认可。研究目的1.本研究通过收集GPL患者中医四诊资料信息,总结中医证候及其分布特征。2.探讨中医证候与病理组织学及分子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辅助识别高风险的GPL患者,为其临床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住院部及内镜中心,并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CAG伴IM、Dys患者,收集其基本信息、填写证候评价表,由有经验的高年资胃镜医师及病理医师填写胃镜评价表及病理评价表,并由病理科专业医师完成相应病理免疫组化,观察黏蛋白标记物MUC2、MUC5AC、MUC6、CD10,基因编码蛋白SOX2、CDX2,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构建数据库并将数据整理录入,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分析GPL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标记物特点,总结各证候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分子标记物表达特性。研究结果1.研究病例分布情况(1)纳入病例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21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以CAG为其背景病变。(2)一般人口学:男性107例(49.54%),女性109例(50.46%);年龄分布在31-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3±9.94岁,女性平均年龄高于男性(p>0.05);平均 BMI 为 23.45±2.88,男性(24.33±2.71)>女性(22.58±2.78)(p<0.05)。(3)IM程度分布:轻度IM 122例(56.48%)>中重度IM 94例(43.52%);IM部位分布:轻度胃窦部IM 93例(43.06%)>中重度窦体部IM 36例(16.67%)>中重度胃窦部IM 58例(26.85%)>轻度窦体部IM 29例(13.43%);IM分型分布:不完全型IM 119例(55.09%)>完全型IM 97例(44.91%);Dys程度分布:无Dys 141例(65.28%)>LGD75例(34.72%);Hp感染情况分布:Hp阴性189例(87.50%)>Hp阳性27例(12.50%)。(4)中医证候分布:脾胃虚弱(寒)证54例(25.00%)>脾胃湿热证47例(21.76%)>胃络瘀血证37例(17.13%)>肝胃郁热证34例(15.74%)>肝胃气滞证27例(12.50%)>胃阴不足证17例(7.87%);虚实证候分布特征:实证145例(67.13%)>虚证71例(32.87%)。(5)分子标记物阳性表达率:MUC2阳性率96.30%,MUC5AC阳性率88.89%,MUC6阳性率87.50%,CD10阳性率57.41%,CDX2阳性率96.00%,SOX2阳性率4.00%,Ki-67阳性率82.67%。2.一般资料分布(1)性别:LGD中男性>女性(p=0.05);脾胃湿热证中男性>女性(p<0.05);胃阴不足证中女性>男性(p<0.05)。(2)年龄:各病理改变及各中医证候在年龄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BMI:轻度IM>中重度IM(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BMI>非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4)Hp感染:脾胃湿热证与非脾胃湿热证在Hp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组Hp阳性率(15.86%)>虚证组(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与肠化生(1)IM程度:在轻度IM患者中,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次之,胃阴不足证占比最少;在中重度IM患者中,以胃络瘀血证占比最高,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次之,胃阴不足证占比最少。脾胃虚弱(寒)证在轻度IM(68.5%)分布高于中重度IM(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在中重度IM(64.86%)分布高于轻度IM(3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在轻度IM(67.61%)分布高于中重度IM(3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M范围:轻度IM中胃窦及窦体部均以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证为主,胃阴不足证最少;中重度IM中胃窦及窦体部均以胃络瘀血证为主,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次之,胃阴不足证最少;轻、中重度IM各病变范围均以实证为主。各中医证候在病变范围的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子标记物表达情况4.1黏蛋白指标(1)黏蛋白指标与IM:随着IM由轻度发展至中重度,MUC2、CD10阳性率逐渐升高,而MUC5AC、MUC6阳性率则呈现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病变范围看,在轻度IM组中,CD10在胃窦部阳性率(46.24%)<窦体(68.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黏蛋白指标与中医虚实证候:中医虚实证候与黏蛋白MUC2、MUC5AC、MUC6、CD10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4.2 基因编码蛋白(1)基因编码蛋白与IM:随着IM程度的加重,CDX2表达上调,SOX表达则呈下调趋势。(2)基因编码蛋白与中医证候:CDX2、SOX2阳性表达与中医证候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4.3 增殖相关抗原Ki-67(1)Ki-67与IM:轻度IM组Ki-67阳性率(80.95%)<中重度 IM 组(84.85%),但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Ki-67与中医证候:Ki-67阳性表达与中医证候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5.肠化分型与相关因素分布情况在纳入的216例患者中,不完全型IM患者119例(55.09%),完全型IM患者 97 例(44.91%)。(1)Hp感染情况:完全型IM患者Hp阳性率(15.46%)高于不完全型IM(10.08%),但两组间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2)IM程度:不完全型IM组在轻度、中重度IM组的占比均高于完全型IM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是否伴有Dys来看,不完全型IM组在LGD中的占比(73.33%)明显高于完全型IM(26.67%),经分析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黏蛋白表达情况:MUC2、CD10在完全型IM组中阳性表达率>不完全型I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5AC、MUC6在不同肠化分型组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基因编码蛋白表达:完全型IM组患者CDX2阳性表达率(100%)>不完全型IM组患者(94.55%),而SOX2表达与CDX2结果基本相反。(5)中医证候:本研究中发现不同IM分型中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均以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为主,胃阴不足证占比最少。6.异型增生与相关因素分布情况在纳入的216例患者中,伴有LGD的患者75例(34.72%),无Dys的患者为141例(65.28%)。(1)Hp感染情况:在75例Dys患者中,LGD患者的Hp阳性率(18.44%)明显<无Dys的患者(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M程度:LGD在中重度IM组的占比(35.11%)>其在轻度IM组中的占比(3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IM范围来看,LGD在轻、中重度IM两组中均以胃窦部为主,其中轻度IM组中,胃窦部病变占比(39.8%)>窦体部(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IM分型来看,LGD在不完全型IM中占比(46.22%)显着高于完全型IM(2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标记物:MUC2、MUC5AC、MUC6及CD10在LGD组中的阳性率均低于无Dy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LGD组内中医证候分布为:脾胃虚弱(寒)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寒)证与非脾胃虚弱(寒)证相比,在Dys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与非脾胃湿热证在Dys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GD组在虚证中的占比(47.89%)明显高于实证(2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中医证候分布特征(1)一般因素:胃阴不足证以女性居多,脾胃湿热证以男性为主;脾胃湿热证患者BMI>非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实证为主。(2)中医证候与病理组织学:轻度IM及LGD患者均以虚证居多,尤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中重度IM中以实证居多,尤以胃络瘀血证为主。(3)中医证候与分子标记物:MUC2、MUC5AC、MUC6、CD10、SOX2、Ki-67 在实证阳性表达率>虚证,CDX2在虚证中阳性表达>实证,但无明显相关性。1.2肠化分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MUC2、CD10在完全型IM组中阳性表达率更高;Ki-67在不完全型IM组中阳性表达率更高。1.3异型增生与各因素的相关性(1)广泛窦体部IM及不完全型IM是Dys的危险因素;(2)LGD中,MUC2、MUC5AC、MUC6及CD10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无Dys组。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样本量小,各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布不均匀,无法系统、全面地反映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客观变化。后期可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建立专病的长期随访数据库,追踪动态病情,探索其演变规律。

李思怡[2](2021)在《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根据Correa假说,胃癌发生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进展为胃腺癌,以上三个阶段癌变风险较高,因而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基于此,阻断或延缓GPL进展至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被称为“炎—癌”链,其中非可控性炎症在GPL“炎—癌”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GPL中应用抗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针对GPL的靶向药物仍是空白,虽然临床上常用药维酶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法、COX抑制剂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具有防治GPL恶变的作用,但存在服用时间较长、疗效不稳定等缺点,中医药对GPL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而其对GPL精准靶向防治却未得到总结。因此,本论文以胃“炎—癌”转变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深入探讨GPL发病机制及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对致癌因子最为敏感的C57近交系小鼠Balb/c,利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水进行造模。通过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变化、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Ki67、p53)及小鼠体重摄食情况,建立、筛选并鉴定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2.以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的中药复方健脾化瘀解毒方为代表方,探讨其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胃“炎—癌”转化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深入机制;3.在前期研究健脾化瘀解毒方调控NF-κB活性改善胃“炎—癌”转化小鼠炎症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观察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及细胞发生早期迁移情况,从NF-κB 信号通路下游深入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1.从不同造模时间、浓度等因素探索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造模条件,创新该细胞模型造模方法,同时针对胃“炎—癌”转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构建胃癌细胞EMT模型,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癌阶段EMT的干预作用,主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及划痕愈合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明确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对细胞迁移的干预效应;2.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的基础上,结合GPL“虚毒瘀”病机,优化得出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方主要活性成分,将化合物标准品的保留持续时间和质谱、参考化合物的保留持续时间和离子色谱图与健脾化瘀解毒方匹配进行比较,以鉴定健脾化瘀解毒方中的主要成分,建立质量控制标准;3.通过化学诱变剂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检测癌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产生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NF-κ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4.通过化学诱变剂MNNG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NNG诱导GES-1复制构建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模型组细胞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形态多为梭形、纺锤形,并伴有伪足形成,同时细胞极性丧失、排列紊乱;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模型组细胞出现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如Vimentin表达(上皮、间质表型标志物)、MMP2表达上调。2.通过HPLC-MS/MS分析对JPHYJD中的四种代表性组分进行鉴定并定量,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和腺苷。此外,检测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腺苷,通过在前体离子的全MS光谱中提取具有最大强度的片段离子来进行定量,发现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3.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IHC)结果显示,MNNG可诱导Balb/c小鼠胃黏膜组织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异型增生等胃“炎-癌转化”关键病理改变,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健脾化瘀解毒方可缓解MNNG诱导的包括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促炎Th1细胞浸润和胃黏膜上皮组织癌症标志物Ki67、p53 表达。4.Western-blot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逆转MNNG所诱导的NF-κB/IκB-α活化、COX-2、NADPH氧化酶家庭成员NOX2和NOX4蛋白表达的增加,qPCR检测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显着改善MNNG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IL-6、TNF-α),此外,与阳性药维生素B12(VitB12)相比,高剂量的健脾化瘀解毒方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5.另外,NF-κB活化诱导产生“炎症因子风暴”,进而诱导胃“炎-癌转化”过程中发生早期细胞迁移的蛋白活化,Western-blot结果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早期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活化,如E-cad、N-cad等,而健脾化瘀解毒方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这些蛋白的活化。结论:1.GPLCs发生EMT,可能参与胃癌早期转移,健脾化瘀解毒中药WPX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EMT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迁移,但疗效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健脾化瘀解毒中药需进一步进行优化;2.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腺苷为健脾化瘀解毒方含量较高的四种有效活性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提示以上化合物可视为健脾化瘀解毒方的化学标记物;3.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出现胃“炎-癌转化”,本次动物造模选用对致癌因子敏感的Balb/c小鼠进行造模成功,可稳定模拟胃“炎-癌转化”组织病理变化过程;4.健脾化瘀解毒方可以通过在胃黏膜中介导NF-κB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干预胃“炎-癌转化”进程;同时可能通过抑制其级联反应进而抑制细胞迁移,从而发挥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效应的潜能,进而预防胃癌发生。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胃“炎-癌转化”模型小鼠。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其活化导致的“炎症因子风暴”级联反应,调控其下游蛋白。从而在干预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干预胃黏膜上皮细胞受MNNG诱导所发生的早期迁移,进而发挥治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

张曼玲[3](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宋聪华[4](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黄佳钦[5](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张龙[6](2020)在《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HER2在不同胃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探讨HER2过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切除的720例胃癌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荧光杂交检测HER2在不同患者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不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C2、MUC5AC、MUC6和CD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Lauren分型的关系和HER2的相关性;3.以上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R2在胃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是17.6%。2.HER2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显示:HER2的表达与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肿瘤不同部位、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组相关(P<0.05)。3.MUC2、MUC5AC、MUC6和CDX2与胃癌Lauren分型关系显示:不同胃癌Lauren分型与MUC6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MUC2、MUC5AC和CDX2相关(P<0.05)。4.HER2与MUC2、MUC5AC、MUC6和CDX2相关性分析显示:HER2与MUC6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MUC2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r=0.82,P<0.05),与MUC5AC具有相关性,且成负相关(r=-0.78,P<0.05),与CDX2具有相关性,且成正相关(r=0.133,P<0.05)。5.影响HER2状态的多因素分析显示:CDX2、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是影响胃癌HER2状态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是2.320(1.317-4.084),1.248(1.152-1.352)和0.753(0.584-0.971)。6.生存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胃癌患者预后不良(P<0.05);CDX2过表达胃癌患者预后良好(P<0.05);HER2阴性表达和CDX2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最高,HER2阳性表达和CDX2阴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最低(P<0.05)。7.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ER2、CDX2和Lauren分型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是1.681(1.321-2.139),1.673(1.315-2.038)和0.547(0.413-0.725)。结论:1.胃癌组织中HER2过表达与MUC2、MUC5AC和CDX2以及肿瘤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其中与CDX2、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关系更为密切;2.HER2过表达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有效指标,CDX2过表达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良好的有效指标,联合检测对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崔豪豪[7](2020)在《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前研究表明,高表达的Reg IV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CDX2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CDX2与Reg IV的表达在多种肿瘤中具有相关性,而CDX2与Reg IV在胃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CDX2对胃癌细胞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X2与Reg IV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来研究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进一步在AGS和MKN-45细胞中研究CDX2与Reg IV的调控关系及功能。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检测102例胃癌石蜡包埋标本和对应30例癌旁石蜡包埋标本及93例新鲜胃癌组织标本中CDX2和Reg IV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在AGS和MKN-45胃癌细胞中沉默和过表达CDX2及Reg IV,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沉默和过表达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调控关系。利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CDX2沉默和过表达后AGS和MKN-4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eg IV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29),而CDX2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则无显着差异(P=0.435),CDX2和Reg IV在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34,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DX2和Reg IV在mRN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87,P=0.000)。(2)在AGS细胞中,将CDX2基因过表达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沉默CDX2基因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过表达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CDX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相较于对照组无显着变化;沉默Reg IV基因后,Reg IV和CDX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降低。(3)在MKN-45细胞中,将CDX2基因过表达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沉默CDX2基因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过表达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CDX2的mRNA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却显着降低,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沉默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DX2的mRNA和蛋白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均无显着变化。(4)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DX2基因后,AGS和MKN-4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强;沉默CDX2的表达后,AGS和MKN-4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减弱。结论:CDX2和Reg IV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CDX2能够通过上调Reg IV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系AGS和MKN-45的迁移和侵袭。

徐贤军[8](2020)在《脱氧胆酸促进胃粘膜化生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上皮化生和解痉性多肽表达的上皮化生(SPEM)是胃中两种主要的化生类型,均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炎症环境是两种化生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断增多的研究表明胆汁酸及其引起的慢性炎症在肠上皮化生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往的研究表明肠上皮化生可能起源于SPEM。脱氧胆酸是一种次级胆汁酸,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和细胞毒性作用,可能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本课题,我们探究脱氧胆酸是否能够通过调节巨噬细胞,从而影响肠上皮化生和SPEM的发生发展。我们分为两部分进行相关研究。第一部分:脱氧胆酸刺激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节人胃上皮细胞的肠上皮化生和增殖的研究目的:巨噬细胞与胃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慢性炎症促进胃上皮肠上皮化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胆汁酸是否在以上调节中发挥作用有待研究。本研究我们推测脱氧胆酸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外泌体介导细胞间通讯,促进人胃上皮细胞(GES-1)的肠上皮化生。方法: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Exos)和脱氧胆酸诱导的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D-Exos)。采用Ed U染色和CCK-8法评估外泌体对GES-1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检测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CDX2)的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评估肠上皮化生。Micro RNA测序揭示了M-Exos和D-Exos两种外泌体的Micro RNAs(mi RNAs)表达谱。我们将mi RNAs模拟物、mi RNAs抑制剂和si RNAs用于分析mi RNAs和m RNA的特异性作用。结果:与M-Exos相比,D-Exos促进GES-1细胞中CDX2的表达,并且抑制细胞增殖。mi RNAs表达谱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D-Exos比M-Exos富集了更高水平的hsa-mi R-30a-5p。过表达的hsa-mi R-30a-5p可通过抑制下游的叉头蛋白D1(FOXD1,一种肠上皮化生过程中的潜在调控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GES-1细胞中CDX2的表达和抑制GES-1细胞的增殖。结论:D-Exos可能通过靶向FOXD1的hsa-mi R-30a-5p,从而促进GES-1细胞的肠上皮化生和抑制GES-1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脱氧胆酸促进胃粘膜发生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机制。第二部分:脱氧胆酸刺激的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胃内的解痉性多肽表达的上皮化生目的:解痉性多肽表达的上皮化生(SPEM)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受巨噬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环境所驱动的。前人的研究表明,肠上皮化生可能起源于SPEM,胆汁酸诱导的慢性炎症在肠上皮化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胆汁酸与SPEM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推测脱氧胆酸可能通过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外泌体,参与SPEM的发展过程。方法:在体研究,采用小鼠脱氧胆酸灌胃4周,取其胃组织。体外研究,采用超离心法分离出脱氧胆酸诱导的巨噬细胞产生的外泌体,与小鼠胃类器官共同培养。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巨噬细胞和SPEM的标记物。结果:在体研究,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脱氧胆酸灌胃4周后的小鼠显示胃组织巨噬细胞标记(F4/80)和SPEM标记(TFF2和GSII凝集素)增加。体外研究显示PKH67标记的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被胃的类器官所吞噬。经脱氧胆酸刺激的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了胃的类器官中SPEM标志物(TFF2和GSII凝集素)的表达。结论: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能是脱氧胆酸促进SPEM发生的新机制。

刘伟[9](2019)在《胃痞灵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胃癌具有发病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且早期诊断率低,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根据经典的Correa假说,认为其沿着“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胃腺癌”方向发展,其中不完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因癌变风险较高,故被称为胃癌前病变(GPL)。鉴于胃癌无特效治疗药,因此,治疗、延缓GPL进展为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中药能有效改善GPL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断和改善GPL病理的恶性进展,加之中药多靶点、服用安全的特点,使中医药治疗GPL上受到越来越受重视。前期研究发现,亚硝基胍(MNNG)所致GPL大鼠动物个体差异大、造模周期长,采用基因敲除技术结合隔日禁食,可复制出个体差异小、周期短的脾虚证GPL小鼠模型;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可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抑制有氧糖酵解(AEG)及胃黏膜上皮细胞(GECs)的过度增殖、凋亡和自噬,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中药胃痞灵(WPL)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的AEG,调节胃黏膜局部微环境,旨在阐明GPL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GPL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C57BL/6J小鼠胃黏膜壁细胞H+-K+-ATP酶α亚基,构建Atp4a-/-小鼠。通过动态观察胃黏膜病理学变化、胃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增殖、凋亡、分化等)及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MUC2、Ki-67等),建立、筛选并鉴定GPL小鼠模型;2.在前期GPL大鼠胃黏膜细胞有氧糖酵解(AEG)代谢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Atp4a-/-小鼠AEG代谢限速酶及转运蛋白的表达,从AEG角度探讨GPL和胃癌的发病机制;3.在前期GPL大鼠AEG代谢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GPL模型Atp4-/-鼠mTOR/HIF-1 α/SIRT6活性,从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下游深入探讨GPL的AEG信号转导调控机制;4.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下调PI3K/AKT/mTOR抑制GPL大鼠AEG所致GECs增殖、凋亡失衡和自噬抑制基础上,深入探讨WPL干预mTOR通路下游抑制AEG及改善Atp4a-/-小鼠胃黏膜萎缩、肠化的药效与分子机制。方法:1.GPL模型Atp4a-/-小鼠的复制:①Atp4a-/-小鼠的构建:通过检索C57BL/6J小鼠胃黏膜壁细胞H+K+-ATP酶α亚基编码基因结构,确定转录本、翻译起止位点及编码蛋白,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Atp4a基因进行编辑,设计sg RNA,制备sg RNA和Cas9mRNA,将sg RNA和Cas9mRNA注入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注射后的受精卵移植到假孕母鼠输卵管,获得并筛选验证阳性F0代小鼠,阳性F0通过与野生型小鼠交配获得F1代杂合子小鼠。继续扩繁直到获得F3代纯合子小鼠,PCR技术鉴定基因型。②GPL小鼠动物模型的复制与鉴定:取F3代及以后同代Atp4a-/--小鼠30只,以20只同窝野生型(WT)小鼠为空白组,随机取10只Atp4a-/-小鼠和5只WT小鼠动态观察鼠龄第10周、12周、14周、16周胃黏膜病理:萎缩、IM和Dys(程度、范围与分级),同时测定GECs增殖、凋亡分子标志物(MUC2、Ki-67、p53)、AEG代谢(LDHA)、mTOR/HIF-1 α 信号通路(PI3K、AKT、mTOR、HIF-1 α)。2.胃痞灵对GPL模型Atp4a-/-小鼠AEG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取10只WT小鼠为空白组,取50只Atp4a-/-小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Model)、维酶素组(VIT,0.2g·kg-1)、WPL高剂量组(WPL-H,15g·kg-1)、低剂量组(WPL-L,7.5g·kg-1)4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给药组小鼠采用隔日禁食法,造模第10周开始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0周,末次给药后1.5-2小时处死小鼠,取胃窦部胃黏膜,用于测定胃黏膜上皮细胞mTOR/HIF-1 α/SIRT6 信号通路(PI3K、p-AKT、mTOR、HIF-1 α、SIRT6、AMPK、TSC1、TSC2、Rheb、NF-κ B)、AEG 代谢通路(HK-II、PKM2、ENO1、MPC1 和 LDHA)、肠上皮化生分子物(CDX2、MUC2)、增殖(Ki-67)、凋亡(p53)和转移(Lgr5+)功能蛋白的表达。结果:(一)Atp4a-/-小鼠模型胃黏膜病理结构变化与表型特征与WT小鼠相比,10周龄的Atp4-/-鼠胃黏膜黏膜屏障缺损、消失,腺体排列紊乱,腺体之间腔隙增大,小肠型肠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增多,组织异形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基底膜增厚,厚薄不均。可见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形成前淋巴结小体。随着鼠龄的增加,腺体萎缩程度加重,基底膜逐渐增厚,肠上皮化生及细胞异型性更明显。AB-PAS染色Atp4a-/-小鼠10周即出现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酸性糖蛋白及蛋白多糖黏液,可见较明显蓝染灶,病灶范围较广、染色较深,以小肠型肠上皮化生为主。随着鼠龄的增加,肠上皮化生的范围和程度逐渐增加。10周龄Atp4a-/-小鼠胃黏膜MUC2、Ki-67 和 p53 阳性表达。mTOR/HIF-1 α 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I3K、p-AKT、mmTOR、HIF-1 α)、AEG关键酶(LDHA)与WT组比较有显着性增加(P<0.05)。(二)胃痞灵对GPL动物模型Atp4a-/-小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观察不同剂量的WPL对10周龄的Atp4a-/-小鼠的影响。H&E和AB-PAS染色发现:各给药组胃黏膜组织较模型组腺体排列相对整齐,腺体形态尚规则,少见“背靠背”或复层改变;胃黏膜上皮可见部分杯状细胞,基底侧可见细胞核深染、增大、重叠、极性减弱,核仁突出,见明显核分裂现象,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AB-PAS染色观察可见,WPL各剂量组小鼠肠上皮化生区域较模型组减少、减弱。(三)胃痞灵对GPL小鼠胃黏膜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WPL-H、WPL-L组Atp4a-/-小鼠胃黏膜CDX2、MUC2、Ki-67、p53、Lgr5+蛋白显着性降低(P<0.05)。(四)胃痞灵对GPL小鼠胃黏膜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的AEG关键分子的调控与模型组相比;WPL-H、WPL-L组胃黏膜的AEG关键酶和转运蛋白如HK-II、PKM2、ENO1、MPC1和LDHA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WPL-H、WPL-L组Atp4a-/-小鼠胃黏膜 PI3K、p-AKT、mTOR、HIF-1 α、AMPK、Rheb、NF-κ B 蛋白表达有显着性降低(P<0.05),SIRT6、TSC1和TSC2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1.10周龄Atp4a-/-小鼠可复制GPL小鼠模型;2.GPL模型Atp4a-/-小鼠存在AEG代谢异常,且受活化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的调控;3.胃痞灵可能通过改善GPL小鼠胃黏膜病理学病变、萎缩、肠化及GECs的过度增生、凋亡抑制、去分化等恶性生物学行为,阻止胃黏癌变;4.胃痞灵可通过抑制GPL小鼠胃黏膜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活化所诱导AEG代谢异常,发挥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总之,本研究成功复制10周龄自发性GPL模型Atp4-/-、鼠。WPL可能通过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抑制AEG活性,从而干预GPL小鼠萎缩性病变基础上,肠上皮化生、干细胞去分化GECs的过度增殖,从而发挥抗GPL、预防胃癌。

李斯特[10](2016)在《通过内源性分子网络揭示胃腺癌细胞异质性产生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肿瘤细胞功能表型异质性是肿瘤的一种常见现象,异质性的存在阻碍了肿瘤的研究和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框架(克隆演化理论和癌症干细胞理论)理解肿瘤异质性的产生机制。这两种理论框架认为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修饰和微环境的影响是肿瘤细胞功能表型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释异质性的产生机制。但是近年的一些实验研究发现这三种来源并不能完全解释细胞功能表型异质性现象,一些原核和真核细胞在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修饰和微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异质性现象。近年来,本实验室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定量框架-内源性分子网络假说,来理解肿瘤的发生和演化过程。本文根据内源性分子网络理论,构建了一个核心的胃癌内源性分子网络,并用非线性的随机动力系统进一步定量研究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在细胞层次上,胃癌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细胞功能表型:胃型和肠型。但目前对于维持着两种细胞表型以及调控这两种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本研究构建的胃癌内源性分子网络描述了正常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表型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维持胃癌上皮细胞的表型起关键作用的四种正反馈回路:生长因子相关、细胞周期相关、炎症相关和胃/肠上皮细胞分化相关。本文首次发现了维持胃癌上皮细胞异质性的新机制:正反馈回路Sox2-Shh和Gastrin-Wnt/β-catenin-Cdx2分别是维持胃型和肠型胃癌细胞表型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胃癌内源性网络的功能表型景观发现,胃癌细胞的演化途径是异质性的,并可以用一些包含关键因子的动力学行为描述。通过将内源性网络理论与克隆演化理论和癌症干细胞理论比较发现: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修饰和微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增强/削弱关键正反馈回路的活性强度来影响肿瘤细胞的功能表型。此外,该胃癌核心内源性分子网络可以进一步扩展并描述更多胃癌细胞的功能表型,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现有的肿瘤细胞异质性的调控机制的理解。

二、Cdx2和PTEN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x2和PTEN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胃黏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医证候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辨证分型
    3 证候分布的相关因素
    4 中医证候的微观辨证
        4.1 血清学指标
        4.2 胃镜下表现
        4.3 病理组织学
        4.4 分子标记物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资料采集
        3.2 胃镜检查
        3.3 幽门螺杆菌检测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
        3.5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临床资料
        5.2 一般资料分布特点
        5.3 中医证候与肠化
        5.4 分子标记物表达情况
        5.5 肠化分型与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5.6 异型增生与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5.7 中医证候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8 肠化分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9 异型增生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6 讨论
论文小结
    1 研究结论
        1.1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1.2 肠化分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1.3 异型增生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胃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学报告单
致谢
个人简介

(2)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炎—癌”转化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一、胃“炎—癌”转化在胃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胃“炎—癌”转化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节 NF-κB信号通路与胃“炎—癌”转化及细胞增殖迁移
        一、NF-κB家族及其信号通路
        二、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发生的关系
        三、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的关系
    第三节 肿瘤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
        一、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
        二、EMT基因与分子标志物
    第四节 基于胃“炎-癌”转化病理组织学进程的中医精准防治规律研究
        一、中医药以健脾益胃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阶段
        二、中医药以健脾益胃化瘀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IM阶段
        三、中医药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LGIN阶段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胃“炎—癌”转化关键关节发挥作用
        一、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炎-癌”转化环节改善GPL病理组织结构
        二、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有氧糖酵解及自噬凋亡等途径逆转胃“炎-癌”转化
        三、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
        四、健脾化瘀解毒方是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胃痞消体外抑制GPL模型细胞和胃癌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炎—癌”转化小鼠病理模型的的干预效应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逆转胃“炎—癌”转化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的早期迁移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4)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筛选标准
    2.2 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实施
        2.2.3 研究变量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2.2.5 研究偏倚
        2.2.6 样本量估计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胃镜活检概况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材料来源
    3.2 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差异分析
        3.2.3 预后分析
        3.2.4 基因功能
        3.2.5 免疫浸润分析
    3.3 结果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3.4 讨论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4.1 材料
        4.1.1 模式菌株
        4.1.2 实验细胞
        4.1.3 蜡块组织
        4.1.4 新鲜组织
        4.1.5 主要试剂
        4.1.6 主要仪器
        4.1.7 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4.2.7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5)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4 辨病专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材料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资料
    3 实验仪器及试剂
方法
    1 实验方法
    2 结果判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HER2、MUC2、MUC5AC、MUC6和CDX2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2 胃癌组织HER2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胃癌组织Lauren分型与MUC2、MUC5AC、MUC6和CDX2 表达的关系
    4 胃癌组织HER2 表达与MUC2、MUC5AC、MUC6和CDX2 表达的关系
    5 影响胃癌HER2 状态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6 HER2 与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胃癌综述
        1.1.1 胃癌分布
        1.1.2 致病因素
    1.2 CDX2综述
        1.2.1 CDX2的结构与功能
        1.2.2 CDX2与消化道肿瘤
    1.3 RegⅣ综述
        1.3.1 RegⅣ结构与功能
        1.3.2 RegⅣ与消化系统癌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组织样本的收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来源及溶液的配制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5 RNA提取、反转录及qRT-PCR
    2.6 CDX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6.1 引物设计
        2.6.2 目的基因的扩增
        2.6.3 切胶回收
        2.6.4 pcDNA4/TO载体与CDX2 基因片段的双酶切和连接
        2.6.5 连接产物转化
        2.6.6 菌落PCR鉴定
        2.6.7 保菌及测序
    2.7 细胞培养及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
        2.7.1 细胞培养
        2.7.2 去内毒素提pcDNA4/TO-CDX2 重组质粒
        2.7.3 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
    2.8 RNA干扰
    2.9 免疫印迹
        2.9.1 总蛋白的提取
        2.9.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9.3 SDS-PAGE蛋白质电泳
    2.10 细胞侵袭和迁移试验
    2.11 细胞划痕试验
    2.12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CDX2和RegⅣ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3.1.1 CDX2与RegⅣ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3.1.2 CDX2与RegⅣ在胃癌中的相关性
    3.2 CDX2 沉默对RegⅣ表达的影响
        3.2.1 CDX2 沉默效率最高siRNA的筛选
        3.2.2 CDX2 沉默下调RegⅣ的表达
    3.3 CDX2 过表达对RegⅣ表达的影响
    3.4 RegⅣ对 CDX2 表达的影响
        3.4.1 RegⅣ过表达不影响CDX2 的表达
        3.4.2 RegⅣ沉默对CDX2 表达的影响
    3.5 CDX2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5.1 CDX2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
        3.5.2 CDX2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3.6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脱氧胆酸促进胃粘膜化生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脱氧胆酸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外泌体调节人胃上皮细胞的肠上皮化生和增殖
    引言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实验方法
        1.1.4.1 细胞培养
        1.1.4.2 外泌体提取和检测
        1.1.4.3 巨噬细胞吞噬外泌体
        1.1.4.4 CCK-8
        1.1.4.5 EdU
        1.1.4.6 转染
        1.1.4.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1.4.8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1.1.4.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分离和鉴定
        1.2.2 D-Exos抑制GES-1 细胞增殖,促进肠上皮化生
        1.2.3 D-Exos中 miRNAs表达谱
        1.2.4 Hsa-miR-30a-5p抑制GES-1 细胞增殖,促进肠上皮化生
        1.2.5 FOXD1是hsa-miR-30a-5p的下游靶点
        1.2.6 抑制FOXD1 可诱导GES-1 细胞产生hsa-miR-30a-5p样作用
        1.2.7 携带hsa-miR-30a-5p的 D-Exos通过靶向FOXD1 促进肠上皮化生,抑制GES-1 细胞增殖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脱氧胆酸刺激的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胃内的解痉性多肽表达上皮化生
    引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1.4.1 动物造模
        2.1.4.2 免疫荧光检测石蜡包埋的胃组织切片
        2.1.4.3 类器官提取和培养
        2.1.4.4 类器官免疫荧光染色
        2.1.4.5 细胞培养
        2.1.4.6 外泌体提取和检测
        2.1.4.7 类器官吞噬外泌体
        2.1.4.8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qRT-PCR)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脱氧胆酸上调巨噬细胞的表达,促进了SPEM在体内的发展
        2.2.2 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特征
        2.2.3 小鼠胃类器官吞噬外泌体
        2.2.4 Dexos促进小鼠胃类器官SPEM的形成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胃痞灵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胃癌前病变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有氧糖酵解在胃癌前病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胃癌前病变的小鼠模型的研究
        一、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转基因小鼠
        三、化学药物诱导造模法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一、胃癌前病变的病因探析
        二、胃癌前病变的病机剖析
        三、胃痞灵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ATP4A~(-/-)小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一、材料与方法
        二、指标测定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胃痞灵对ATP4A~(-/-)小鼠病理模型的干预效应
        一、材料及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胃痞灵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设备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从AEG角度探讨胃痞灵对胃癌前病变转归的影响作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10)通过内源性分子网络揭示胃腺癌细胞异质性产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及肿瘤细胞异质性研究现状
        1.1.1 肿瘤的特征
        1.1.2 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
        1.1.3 肿瘤细胞异质性的来源及研究进展
        1.1.4 目前理论不能解释的功能表型异质性现象
    1.2 内源性分子网络理论
        1.2.1 内源性分子网络简介
        1.2.2 从内源性分子网络角度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
    1.3 胃癌研究现状
        1.3.1 胃癌的流行病学
        1.3.2 胃癌的组织学分型
        1.3.3 胃癌癌前病变
        1.3.4 胃癌细胞起源
        1.3.5 胃癌细胞分类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胃癌核心内源性网络构建
        2.2.1 构建核心网络的主要假设
        2.2.2 构建核心网络的方法
    2.3 定性和定量分析工具
        2.3.1 布尔网络
        2.3.2 常微分方程
        2.3.3 随机微分方程
    2.4 胃癌核心内源性网络的分析
        2.4.1 布尔网络研究
        2.4.2 稳定状态研究
        2.4.3 实验验证
        2.4.4 过渡态/高过渡态和功能表型景观研究
        2.4.5 稳态和过渡态/高过渡态对参数的敏感性影响研究
第三章 胃癌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3.1 研究结果
        3.1.1 胃癌核心内源性网络
        3.1.2 稳定状态
        3.1.3 布尔网络
        3.1.4 实验验证
        3.1.5 稳态中的正反馈回路
        3.1.6 过渡态/高过渡态
        3.1.7 稳态和过渡态/高过渡态对参数的敏感性影响
        3.1.8 功能表型景观
    3.2 预测
        3.2.1 预测一:正反馈回路是胃癌细胞异质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3.2.2 预测二:胃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存在异质性
    3.3 讨论
        3.3.1 通过内源性分子网络理解三种异质性来源
        3.3.2 内源性分子网络理论与其它肿瘤理论的比较
        3.3.3 内源性分子网络与其他分子网络的比较
        3.3.4 内源性分子网络与肿瘤个体化治疗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Cdx2和PTEN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胃黏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医证候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分析[D]. 王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D]. 李思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5]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HER2与MUC2、MUC5AC、MUC6、CDX2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D]. 张龙.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崔豪豪. 兰州大学, 2020(01)
  • [8]脱氧胆酸促进胃粘膜化生的作用机制研究[D]. 徐贤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9]胃痞灵调控mTOR/HIF-1 α/SIRT6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通过内源性分子网络揭示胃腺癌细胞异质性产生的机制研究[D]. 李斯特.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Cdx2和PTEN在胃黏膜肠化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