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性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性

一、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莉莉[1](2021)在《济宁市三级综合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心理健康、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发放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济宁市三级综合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工作压力水平和来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探讨规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了解规培护士所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制定各种应对措施,以提高规培护士的个体应对能力,从而稳定护理队伍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用便利抽样调查法,对四所三级综合医院的280名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内外妇产儿科、急诊科、门诊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年轻护士,调查共分为四个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调查结果采用传统的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了解三级医院的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水平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对规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整理分析。结果:1.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1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调查得出,得分最高的维度是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问题(2.46±0.89分),得分最低的维度是管理与人际关系方面问题(1.79±0.66分),总分为1.99±0.50分。不同年龄、科室、工作年限、学历、每周工作时间、承担夜班情况的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规培护士积极应对得分(1.64±0.61)高于消极应对得分(0.94±0.54),说明面对压力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不同学历和不同科室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三个变量进入逐步回归分析,对规培护士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依次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和消极应对方式。2.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总均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与SCL-90的九个因子有着显着相关性;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工作压力总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消极应对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程度处于中度水平以下;压力来源主要是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问题。2.规培护士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消极应对方式对规培护士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规培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最明显的因素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SCL-90得分高的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工作压力大的规培护士越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宋钰莹[2](2021)在《基于情境认知的儿童健康体检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吉子晋[3](2021)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修正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文中研究指明

程静[4](2021)在《微天气与时间、位置和品类的交互对移动O2O平台商家销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孔冲[5](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李欣颖[6](2021)在《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出院计划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调查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根据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分析影响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的情境因素;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构建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出院计划,并探讨该出院计划对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准备度、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情境因素分析便利选取2019年6月~12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胃肠外科首次行预防性肠造口手术的2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和影响患者自我管理的情境因素。2.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的构建研究小组在文献回顾和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的初稿。邀请造口相关领域的医护专家开展专家小组会议以及选取患者进行预实验,结合专家给出的意见和预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的终稿。3.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便利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青岛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肠造口手术的69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组,将2019年12月~2020年1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2月~5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干预开始前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在出院前1天收集两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的资料,在出院前1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收集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的资料。使用SPSS 23.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分析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情境因素分析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得分为(102.22±17.56)分,属于中等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是否进行放化疗、是否有造口相关并发症3个方面对患者的自我管理有影响(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出院准备度和自我管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进行放化疗、是否有造口相关并发症、出院准备度是影响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情境因素,可以解释总方差变异的30%。2.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的构建在文献回顾、专家小组会议、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出院计划,最终确定的终稿包括知识和信念、自我调节、社会促进方式三方面。3.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1)干预组的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2)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在出院前1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除对性生活的信心和对性生活的满意度两条目外,干预组出院前1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效能总分及其他各维度、条目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生理维度外,干预组在出院前1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其他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处于中等水平,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分析得出是否进行放化疗、是否有造口相关并发症、出院准备度水平是影响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情境因素。2.构建了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将该出院计划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了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水平、自我管理水平,增强了患者自我效能感和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弓少华,孙超,杨姮,易晓平,胡楠楠,张傲,陈闪闪,刘幼华,郭红[7](2021)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体验的Meta整合》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疾病体验和心理感受,为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该人群康复治疗效果和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7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关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真实经历、心理体验和感受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7月。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版),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合。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提炼90个主题,归纳9个类别,形成3个主题:打破生活常态;寻求关注与支持;获得积极体验。结论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消极心理,联合家庭与社会方面的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回归家庭与社会;护理人员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患者制订针对性康复计划,完善延续性护理服务,及时为患者提供专业支持;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积极心理体验,协助患者维持积极状态,实现良性循环。

曹越[8](2021)在《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驱动的新技术与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各类移动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因此移动情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本地生活O2O服务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新一个万亿级市场,移动O2O开始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拓展到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大大加速了全社会的整体数字化进程。作为一种基于移动网络和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型商业模式,移动O2O能够充分发挥手机的便携性、位置的可追踪性、高互动性等优势,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优质服务。技术进步带来了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异质性、复杂性的激增,然而个体的认知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却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当代网络用户面临着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以及巨大的信息搜寻压力,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搜寻效果、改善信息搜寻体验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传统的基于PC端的网络信息搜寻相比,移动O2O情境下的信息搜寻场景和内容更加复杂,且在用户的需求动机、搜寻渠道、方式与策略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与内在逻辑,可见有必要对其展开针对性研究。然而,对于这种融入了线下场景的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目前学者们尚未给予足够的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理论成果有待补充。故而,本研究以移动O2O情境为切入点,将用户线上与线下的信息搜寻行为有机融合,在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整体理论模型及行为的“动机—过程—结果”展开系统性研究,以揭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探寻其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作用机制,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和优化策略,为移动O2O平台和商家改进信息服务及推荐系统、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全面梳理信息搜寻经典理论、模型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全局视角出发,构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从产生信息需求到结束信息搜寻行为的全过程及行为机理,包括信息需求认知、信息搜寻渠道选择、信息搜寻策略选择、信息筛选与评价和信息搜寻结果五个阶段;并总结归纳了会对该过程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信息素养、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和情感因素等主观影响因素,以及情境因素、技术因素、社群影响、任务特征和产品特征等客观影响因素。新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拓展了信息搜寻研究情境,是对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后续定量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2)从搜寻动机角度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挖掘用户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外生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在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和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作为参考,引入信息需求、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情感因素等新变量,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借助SPSS 21.0,Smart PLS 3.0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信息需求、努力期望、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意向的正向影响显着,而感知风险则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搜寻意向、便利条件和搜寻能力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只有在三者兼备的条件下,信息搜寻行为才会发生。(3)从搜寻过程角度出发,通过用户实验方法探索了个体特征与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过程的影响。采用半受控形式的用户实验方法,在尽量还原真实移动O2O情境的前提下,邀请了48位被试者完成4个模拟情境下的信息搜寻任务,并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屏大师APP)辅以出声思考法采集信息搜寻行为数据。然后以个体特征和任务特征作为自变量、信息搜寻行为指标作为因变量采集相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在不同任务情境下、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用户如何选择信息搜寻的渠道、方式和策略,探索相应的行为规律。其中个体特征通过大五人格特征量表(NEO-FFI)进行测度,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五个维度,任务特征则通过复杂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有助于移动O2O平台与服务提供商针对不同任务情境和用户群体改进搜索系统和交互界面、优化信息资源提供方式,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推荐以及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4)从搜寻结果角度出发,基于信息增益理论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文献回顾与用户访谈的基础上,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和归纳,最终提取出涵盖用户、信息、技术、环境与渠道五个维度的一共57个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得到313个有效样本。然后运用信息增益理论对各个影响因素与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借助SQL软件计算各因素的信息增益值并进行排序,由此识别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16个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便捷性、信息有用性、个性化需求满足、位置相关性、经济性、需求认知能力、产品/服务差异性、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时效性、信息技术能力、周边环境、商家服务态度、渠道信任度、界面友好性、可操作性和信息形式)。在此基础上利用SVM算法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预测模型,数据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分类精确度达到了86.79%,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由此也验证了通过信息增益理论识别出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移动O2O平台和实体商家角度出发,兼顾用户、政府和行业监管方等多个视角,分别提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策略和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提升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效果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李孝林[9](2021)在《建设项目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项目管理绩效的持续改善一直是项目管理研究者与实践人员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研究的推进,学者普遍认为关系治理是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有效机制,其机理在于:关系治理具备操作上的灵活性,能极大程度地提升项目的执行效率,并可降低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关系治理的积极作用在部分项目的管理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实现了与理论预设的一致性;但在部分项目中,关系治理的积极作用却未能显现、甚至出现了关系治理有损于项目管理绩效的现象。也就是说,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关系治理困境”——关系治理并非总能发挥积极的治理效应、并非总能改善项目管理绩效。关系治理困境的存在,表明既有研究存在不足。借助对关系治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既有研究在论证关系治理与项目管理绩效的关系时,暗含了关系治理要素单独发挥作用的前提,未对关系治理包含的要素类型加以界定,从而忽略了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及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共同作用。因此,既有研究无论是在关系治理作用方式探讨的深度方面、还是在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面以及对管理实践的贡献方面,均有所局限。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分析关系治理困境的成因并探索其形成机理,并提出关系治理困境的治理路径,以持续提升项目管理绩效。为此,本研究开展了下述工作:首先,对关系治理困境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发现既有研究尚不清楚建设项目管理领域的关系治理困境以何机理存在及该如何应对。基于此,对关系治理困境的理论根源——关系治理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全方位地揭示关系治理的研究现状。对关系治理要素进行凝练,将其概括为关系规范、关系行为和关系情境三大类型,并界定各类型下的核心要素。进而对既有“关系规范—项目管理绩效”二元研究框架进行双向拓展,搭建起“关系情境—关系规范—关系行为—项目管理绩效”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相关观点,引入项目控制权配置这一类别变量,考察其对本研究框架的调节作用,以此提炼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其次,开展检验与论证,揭示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基于282份建设项目参与方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Smart PLS 3.0软件对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初步揭示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借助Vensim PLE8.2.1软件探讨关系情境不对称依赖、关系规范信任和沟通、关系行为协调等与项目管理绩效的动态响应情况及内在联系,以深入揭示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基于此,得出下述研究结论:关系规范信任和沟通均正向影响项目管理绩效、关系行为协调正向影响项目管理绩效、关系规范和关系行为动态地影响着项目管理绩效、情境因素不对称依赖是造成关系治理困境的重要诱因、项目控制权配置对理论模型的调节作用不显着。最后,整合结构方程模型SEM量性分析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的结果,从关系情境不对称依赖、关系规范信任和沟通、关系行为协调与项目管理绩效的内在联系出发,揭示了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基于此,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出了关系治理困境的治理路径:(1)避免建立不对称依赖关系,防止其对关系治理的积极效应发挥造成阻碍;(2)提升EPC、PPP等项目中业主与承包商的信任水平,稳定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路径;(3)完善项目沟通机制,加强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沟通;(4)改善项目协调机制,提升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协调效率。本研究创新性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的等研究方法梳理了关系治理的既有研究,构建了“关系情境—关系规范—关系行为—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本研究以建设项目管理领域存在的关系治理困境为出发点,分析了关系治理困境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缺口,在此基础上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回顾了关系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将其细分为关系规范、关系行为、关系情境三大类型,填补了既有研究侧重于关系规范分析的不足,拓展了关系治理理论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层面。此外,本研究对既有“关系规范—项目管理绩效”的二元研究框架进行了双向延展,搭建起本研究“关系情境—关系规范—关系行为—项目管理绩效”研究框架。此外,通过将类别变量项目控制权纳入到本研究的分析体系之中并梳理各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项目控制权配置方案调节下的数个中介模型,为从形成机理层面揭示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本研究可推动关系治理相关研究的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层面的创新性。第二,本研究设计了“实证+仿真”的综合研究模式,深入揭示了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关系治理困境的治理路径。实证研究长于静态地分析某一时间点上各变量之间的横向联系,却难以动态地展现各变量间的变化过程。因此,实证研究对关系治理困境形成机理的诠释势必具有局限性。由此,本研究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另从系统建模的角度构建起关系治理范式下的项目管理系统,藉此对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仿真演示,实现了对关系治理困境形成机理的深入诠释。故本研究“实证+仿真”的综合研究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实证分析与系统仿真结果的互补与对照,提升了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加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与可信度。因此,本研究使关系治理的研究实现了从静态分析到动态揭示的进步,“实证+仿真”的综合研究模式亦具有研究方案设计方面的创新性。

岳蓓蓓[10](2021)在《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期盼的不断攀升,以低碳、节能、环保、循环、健康等为特征的绿色生活方式悄然兴起,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已经从环境治理的被动需求转化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主动需求,我国政府为推动绿色消费也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标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虽然绿色消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政策支持,但绿色消费在实践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现实困境。由于绿色消费行为的环保效用体验具有时间滞后性,在消费和使用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直接观察和感知,如果一段时间内消费者未能体验到绿色消费行为的预期环保效用,消费者就会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困惑、失望等消极情绪以及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当消费者再次面临绿色消费决策时就会产生徘徊、犹豫甚至是拒绝的行为。因此,如何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效用感知、吸引消费者持续而重复地进行绿色消费成为企业开拓绿色市场、获得绿色竞争优势以及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绿色营销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把绿色消费行为默许为消费者的初次或单次消费行为,聚焦于购前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如人口统计特征、内部心理因素与外部情境因素等,对购后过程以及重复性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鲜有涉及。事实上,绿色重复消费行为会明显有别于初次或单次绿色消费行为,但其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目前尚未明确。消费者首次或之前的绿色消费行为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其后续的绿色重复消费行为,尚需理论界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从企业反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重复性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弥补了此前绿色消费领域对反馈效应和购后营销过程考察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绿色营销战略中的反馈策略研究。本文依据反馈干预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界定了绿色重购行为中企业反馈的核心构念——购后价值反馈,并明晰了社会性价值反馈和功能性价值反馈两类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促进作用,构建了以购后价值反馈为自变量、温情感为中介变量、反馈时机为调节变量、绿色重购意向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即研究一,并通过实验1、2和3三个实验验证了所提的研究假设。其中实验1验证了相比于无价值反馈,购后价值反馈显着提升绿色重购意向,且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促进绿色重购意向的效果更好。实验2更换实验材料和被试验证了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更能提升温情感,且温情感在购后价值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实验3再次更换实验材料和被试验证了即时反馈时,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更能提升温情感,进而提升绿色重购意向;延迟反馈时,社会性价值反馈与功能性价值反馈引发的温情感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着差异,进而绿色重购意向无显着差异。在得出社会性价值反馈更能促进绿色重购意向的结论后,围绕着企业应该如何设计社会性价值反馈策略这一问题,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引入比较反馈这一概念,探讨了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以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为自变量、印象管理动机为中介变量、反馈情境为调节变量、绿色重购意向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即研究二,并通过实验4、5和6验证了所提的研究假设。其中实验4验证了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具有交互作用。强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容易激发绿色重购意向;弱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与下行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无差异。实验5验证了印象管理动机在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交互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强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容易激发印象管理动机;弱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与下行比较反馈对印象管理动机的影响无差异?实验6验证了公开反馈时,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能激发印象管理动机,进而绿色重购意向更强;私密反馈时,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激发的印象管理动机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着差异,进而绿色重购意向也无显着差异。通过上述两个研究,本文从企业反馈角度出发,发现并验证了消费者绿色重购意向的产生机制,丰富了绿色消费行为与绿色营销领域购后价值反馈策略的相关研究。研究一界定了绿色重购行为中企业反馈的关键概念——购后价值反馈,并构建了购后价值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理论模型;确定了社会性价值反馈和功能性价值反馈这一划分方式,证实了两类购后价值反馈均会提升绿色重购意向;补充和完善了绿色重购意向中购后情感的研究,揭示了温情感是绿色重购行为中的情感强化机制,厘清了反馈时机是温情感发挥中介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研究二探讨和解决了在绿色重购行为中社会性价值反馈如何设计的问题,并构建了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理论模型;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关系强度视角剖析了上行比较反馈和下行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存在差异化影响的原因;发现并验证了印象管理动机在绿色重购意向中的中介作用,补充和完善了印象管理动机前置因素的研究,确定了反馈情境是印象管理动机在绿色重购意向中发挥中介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

二、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三级综合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心理健康、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调查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学处理
    7 伦理要求
结果
    1 规培护士的一般资料
    2 规培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3 规培护士的应对方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4 规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情况
    5 规培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6 规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初选指标体系
        3.2.2 确定咨询专家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3.2.5 确定指标体系
    3.3 小结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数理统计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小结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被试
    5.3 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法
        5.3.2 数理统计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出院计划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情境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学原则
    结果
        1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一般资料描述
        2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各研究变量正态性检验
        3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得分
        4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
        5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6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和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分析
        7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情境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1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2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情境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出院计划的构建
    研究方法
        1 成立研究小组
        2 文献回顾和前期调查
        3 专家小组会议
        4 预实验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形成初稿
        2 专家小组会议结果
        3 预实验结果
        4 出院计划的终稿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收集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伦理学原则
    结果
        1 样本流失情况
        2 两组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基线资料
        3 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
        4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5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6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讨论
        1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可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水平
        2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可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3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可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
        4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出院计划可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
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在慢性病中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7)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体验的Meta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5 资料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图1)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整合结果
        2.4.1 整合结果1:打破生活常态
        2.4.1. 1 类别1:产生多种消极情绪
        2.4.1. 2 类别2:家庭关系改变
        2.4.1. 3 类别3:工作及社交活动中断
        2.4.1. 4 类别4:经济负担加重
        2.4.2 整合结果2:寻求关注与支持
        2.4.2. 1 类别5:渴望被关注和重视
        2.4.2. 2 类别6:寻求专业支持
        2.4.2. 3 类别7:寻求同伴支持
        2.4.3 整合结果3:获得积极体验
        2.4.3. 1 类别8:积极应对
        2.4.3. 2 类别9:期待未来
3 讨论
    3.1 关注患者的生活变化,协助患者生活恢复常态
    3.2 重视中青年脑卒中人群,给予关注与支持
    3.3 重视患者积极心理体验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8)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概念界定
        1.4.1 移动O2O
        1.4.2 信息搜寻
        1.4.3 信息搜索与信息搜寻的区分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2.1.1 信息经济学理论
        2.1.2 认知理论
        2.1.3 人机交互理论
    2.2 信息搜寻行为经典理论与模型
        2.2.1 问题解决理论
        2.2.2 意义建构理论
        2.2.3 ASK理论
        2.2.4 信息搜寻行为模型
    2.3 国内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
        2.3.1 国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2.3.2 国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2.3.3 信息搜寻研究述评
    2.4 移动O2O研究综述
        2.4.1 移动O2O概述
        2.4.2 国内外移动O2O研究现状
        2.4.3 移动O2O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分析
        3.1.2 研究方法介绍
    3.2 数据收集
        3.2.1 样本选择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3 数据分析工具
    3.3 编码过程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性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5 模型构建与阐释
        3.5.1 信息搜寻行为过程
        3.5.2 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分析
    4.2 研究模型与假设
        4.2.1 “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
        4.2.2 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
        4.2.3 研究模型构建
        4.2.4 研究假设提出
    4.3 研究方法设计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3 多重共线性与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4.4.4 模型验证
    4.5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过程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
        5.2.2 样本选择
        5.2.3 实验任务设置
        5.2.4 研究变量测度
        5.2.5 实验流程设计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个体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5.3.2 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5.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设计
    6.2 数据采集
        6.2.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影响因素集
        6.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6.3 基于信息增益理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模型构建
        6.3.1 信息增益值计算
        6.3.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6.3.3 关键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6.4.1 支持向量机(SVM)建模
        6.4.2 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6.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与优化策略
    7.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策略
        7.1.1 触发用户信息需求
        7.1.2 提高用户信息素养
        7.1.3 改善信息搜寻环境
    7.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优化策略
        7.2.1 提高信息质量
        7.2.2 提升服务质量
        7.2.3 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过滤式问卷
    附录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3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建设项目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解构
        1.2.1 现实问题
        1.2.2 科学问题
        1.2.3 关键问题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与要素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架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关系治理理论
        2.1.2 资源依赖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系治理困境研究
        2.2.2 关系治理的研究脉络
        2.2.3 不对称依赖文献综述
        2.2.4 项目管理绩效文献综述
        2.2.5 项目控制权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系治理困境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变量的选择
        3.1.1 关系情境:不对称依赖
        3.1.2 关系规范:信任和沟通
        3.1.3 关系行为:协调
        3.1.4 项目管理绩效
    3.2 研究变量的作用路径
        3.2.1 研究变量的直接作用路径
        3.2.2 研究变量的间接作用路径
    3.3 项目控制权配置的调节作用
        3.3.1 项目控制权对理论模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2 项目控制权与项目交付方式的对应关系
    3.4 量表与问卷设计
        3.4.1 量表设计
        3.4.2 问卷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系治理困境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获取
        4.1.1 数据获取方法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小样本预检验与量表修正
        4.2.1 小样本预检验流程
        4.2.2 小样本预检验结果
    4.3 实证分析与检验
        4.3.1 大样本数据的收集与描述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4.4.1 模型建立与拟合分析
        4.4.2 结构模型检验结果
    4.5 研究结果与讨论
        4.5.1 研究结果
        4.5.2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系治理困境形成机理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关系治理困境的系统动力学描述
        5.1.1 系统动力学与关系治理困境研究的适用性
        5.1.2 关系治理困境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流程
    5.2 系统动力学建模
        5.2.1 问题界定
        5.2.2 系统边界确定
        5.2.3 反馈关系分析
        5.2.4 变量定义
        5.2.5 方程建立
        5.2.6 量化模型建立
    5.3 仿真结果分析
        5.3.1 量化模型检验
        5.3.2 量化模型评估
        5.3.3 系统仿真分析
        5.3.4 政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系治理困境的治理路径选择
    6.1 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
        6.1.1 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根源:不对称依赖
        6.1.2 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一:信任的中介作用
        6.1.3 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二/三:信任与沟通/协调的链式中介作用
    6.2 关系治理困境的治理路径
        6.2.1 治理路径一:避免建立不对称依赖关系
        6.2.2 治理路径二:提升 EPC、PPP 等项目中业主与承包商的信任水平
        6.2.3 治理路径三:完善项目沟通机制
        6.2.4 治理路径四:改善项目协调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业主与承包商间信任、依赖、沟通、协调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重购行为
        2.1.1 绿色重购行为与意向的概念界定
        2.1.2 绿色重购行为的相关理论
        2.1.3 绿色重购行为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2.1.4 小结
    2.2 企业反馈
        2.2.1 企业反馈的内涵
        2.2.2 企业反馈的理论阐述
        2.2.3 企业反馈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2.2.4 小结
第3章 研究一:购后价值反馈与绿色重购行为
    3.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3.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3.2.1 购后价值反馈
        3.2.2 温情感
        3.2.3 反馈时机
    3.3 假设推演
        3.3.1 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促进作用
        3.3.2 温情感的中介作用
        3.3.3 反馈时机的调节作用
        3.3.4 研究模型一
    3.4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3.4.1 前测
        3.4.2 实验1: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3.4.3 实验2:温情感的中介作用
        3.4.4 实验3:反馈时机的调节作用
        3.4.5 研究一结果讨论
第4章 研究二: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与绿色重购行为
    4.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4.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4.2.1 比较反馈
        4.2.2 关系强度
        4.2.3 印象管理动机
        4.2.4 反馈情境
    4.3 假设推演
        4.3.1 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交互作用
        4.3.2 印象管理动机的中介作用
        4.3.3 反馈情境的调节作用
        4.3.4 研究模型二
    4.4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4.4.1 实验4: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的交互作用
        4.4.2 实验5:印象管理动机的中介作用
        4.4.3 实验6:反馈情境的调节作用
        4.4.4 研究二结果讨论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1.1 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5.1.2 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5.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5.2.1 理论贡献
        5.2.2 管理启示
    5.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5.3.1 研究局限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三级综合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心理健康、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马莉莉. 青岛大学, 2021
  • [2]基于情境认知的儿童健康体检服务设计研究[D]. 宋钰莹. 江南大学, 2021
  • [3]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修正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D]. 吉子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微天气与时间、位置和品类的交互对移动O2O平台商家销量的影响研究[D]. 程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6]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出院计划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D]. 李欣颖. 青岛大学, 2021
  • [7]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体验的Meta整合[J]. 弓少华,孙超,杨姮,易晓平,胡楠楠,张傲,陈闪闪,刘幼华,郭红. 中华护理杂志, 2021(06)
  • [8]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D]. 曹越. 吉林大学, 2021(01)
  • [9]建设项目关系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径研究[D]. 李孝林.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10]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岳蓓蓓.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