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一、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华,蔡至琛,王莹[1](2021)在《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以双排桩嵌固深度、桩径、桩距和排距作为影响因素,基坑抗倾覆稳定性系数和最大水平位移作为响应,用均匀设计安排不同结构尺寸组合的双排桩支护方案,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双排桩稳定性、变形与其结构尺寸的响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优化求解。用专业设计软件计算基坑抗倾覆稳定性系数和最大水平位移,以回归方程作为目标函数,通过优化求解,得到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最优方案。

周子健[2](2021)在《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对大型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高层建筑、地铁隧道等工程越来越多,地下空间成为疏解城市拥挤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且深大基坑可以大幅提高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如何对深基坑进行合理的支护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方向。双排桩支护体系是由两排平行的桩体组成,且连梁将桩顶相连构成的刚架结构。这种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小、整体刚度大、施工快捷方便,目前广泛应用在基坑支护及边坡加固等工程中。但针对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对土体、桩体的影响特征并未完全清晰,设计理论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更加依赖工程经验。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以北京通州区多功能用地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以弹性地基梁法为基础的双排桩结构计算模型,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分析了不同排距、桩长、基坑深度等条件对结构的受力状态、地表沉降及桩体变形的作用规律,对比了不同支护结构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获得了前后排桩协同工作的最优结构参数。(2)考虑桩间土的作用优化了支护体系,揭示不同注浆加固方案对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了最优加固参数。(3)通过极限平衡法数值积分计算了基坑的稳定安全系数,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支护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了双排桩结构参数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基坑工程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优化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宋清宇[3](2021)在《双排PHC管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成桩快、运输方便等优点,近些年来被广泛的运用到基坑工程中。PHC管桩大多数是用作桩基础来承担竖向荷载,随着研究的深入,PHC管桩可作为支护结构使用。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某一深基坑为例,选用双排PHC管桩作为支护结构体系,探究PHC管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形式,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确定基坑工程的支护方案为双排PHC管桩,通过理正7.0软件对所选方案进行计算,并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验算,验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证明所选方案的合理性。(2)根据基坑工程的现场相关资料,确定了本构模型和土体参数,运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模拟了PHC管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得出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位移云图、支护结构位移和弯矩云图。经计算,土体最大沉降量为6.68mm,最大隆起为79.91mm;支护桩的水平位移随基坑开挖先增大而后减小,最大水平位移为19.04mm;弯矩最大值为164.87KN·m;(3)将模拟结果同理正计算和现场监测数据得到的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桩体最大水平位移、地表沉降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证明了数值模拟更加贴近工程实际;(4)运用Midas/GTS NX软件模拟了排距、前后桩身长度、连梁刚度、被动区土体加固对支护结构体系的影响,得出弯矩和桩体位移变化规律。当排距过大时,双排桩支护结构作用相当于拉锚桩结构,当排距过小时,相当于悬臂支护结构或者单排桩;前排桩长度改变对支护结构的影响较后排桩长度的改变影响大;连梁刚度的改变可减少桩体位移,但是,随着连梁刚度的增加,后排桩的内力增大,不能通过增大连梁刚度减少桩体位移;加固深度和加固宽度的改变可有效减少桩体位移和内力,但增加到一定范围后,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所得结果,对双排PHC管桩给出合理的排距、前后桩长、连梁刚度和被动区土体加固的范围。

马京京[4](2021)在《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受力特征研究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深基坑随着高层建筑以及地下空间的发展越来越多,同时对基坑支护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单一的桩、锚支护形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实际工程中出现了桩-锚复合支挡结构,由于该支挡结构占用空间小、支护效果好以及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深基坑工程中应用较广。其中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在深基坑支护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因此,论文以成都军区总医院门诊医技楼改扩建工程基坑支挡项目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合方式对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受力进行研究,并改变支挡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其受力和变形规律,得出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从理论、试验及数值模拟方面分别对双排桩、桩锚、h型双排桩支挡结构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述,并概括总结了双排桩和桩锚支挡结构形式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为后文数值模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工程实例进行数值模型建立和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3)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支挡结构的桩间距、排间距、桩顶高差、锚索角度、锚索预应力大小、桩间土加固、连梁连接方式等因素进行模拟分析,根据桩身位移、弯矩及剪力变化得出支挡结构的较优布置形式,对今后基坑支挡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本工程中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桩间距为2d,排间距4d,锚索倾角为15°桩底高差4m时桩身结构受力较优,h型双排桩比门式双排桩受力更合理,更具有节省材料的潜能。(5)桩间土加固、增大锚索预应力值等途径可有效控制桩身位移及受力。

李松[5](2021)在《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与变形控制计算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可谓空前,基坑工程朝着深大方向发展,基坑周边环境也日趋复杂,支护难度显着加大,在软土地区尤为明显。软土作为一种不良地质,其分布范围甚广,据统计,该地区基坑工程软土加固费用占比达到支护总造价的26.6%~58.5%,建设规模稍微大一点的项目软土加固费用可达千万级别,而且软土地区也是工程安全事故常发点,无论是安全性层面,还是经济性层面,软土均对工程建设影响巨大。虽然目前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工程大多数取得了成功,但其设计计算理论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理论支撑。在基坑变形控制计算理论方面,加固体宽度、加固体高度、加固体侧方及下方土层性质等因素综合对裙边加固体m值的影响无法得到反映;在被动土压力计算理论方面,现行经典土压力计算理论均是针对半无限均质体提出的,对于基坑被动区采用裙边加固形成半无限非均质体的情况,尚无相关土压力计算理论,有限范围加固非均质体土压力理论将是土压力理论的一个全新课题,本课题对弥补这一领域计算理论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建立理论依据充分、适用性强、可靠性高的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变形控制计算理论,提供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课题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裙边加固水泥土参数测试方面,主要运用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手段获取水泥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建立原位测试指标与室内试验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式;在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理论方面,在充分认识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推导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解析式;在裙边加固基坑变形控制计算理论方面,推导裙边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解析式,并对裙边加固基坑变形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提出了基于β角理论的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滑动破坏模式,有限元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基于β角理论的滑动破坏模式合理、正确。研究发现水泥土抗剪强度参数对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潜在破裂面有重要的影响,潜在破裂面形式由从加固体中穿过向从加固体底部绕过转变时的水泥土黏聚力比和内摩擦角正切值比存在临界值,而水泥土刚度参数(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裙边基坑被动区潜在破裂面形式影响不大,并提出了有限范围加固体临界宽度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2)提出了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基于块体极限平衡法,推导了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解析式,并采用莫尔应力圆法进行了理论验证,该方法回避了有限范围加固体水泥土c1、φ1取值难以确定的问题,用于极限平衡分析是可靠的。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受控于β角,当裙边加固体宽度未超过通过桩底的朗肯被动破裂面时,则裙边加固对提高被动土压力基本上没有贡献;当裙边加固体宽度超过通过桩底的朗肯被动破裂面时,裙边加固体以下土层的被动区极限土压力较朗肯被动土压力会有所提高,β角愈大,影响愈大愈有利。在加固体量相同的情况下,竖向矩形布置的加固体β角更大,所能提供的被动土压力越大,仅从被动土压力层面看,竖向矩形优于横向矩形;相比横向矩形加固体和顶部变阶加固体,底部变阶模式不利于提高β角,仅从被动土压力层面看,不宜提倡。(3)提出了基于刚性桩转动理论的裙边加固基坑变形计算理论,推导了裙边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解析式,该方法能够考虑加固体宽度、加固体高度、加固体侧方及下方土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无需获取水泥土的抗剪强度参数,改变工程经验的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对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提出了考虑加固体置换率、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加固体等效m值修正计算解析式,并对与加固体水泥土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参数有关的调整系数给出了建议值,还提出了变阶模式加固体和加固体前方为多层土情况下的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方法以及加固体抵达另一侧支护桩情况下的水平反力系数计算方法,进一步加强了裙边加固基坑变形计算理论的适用性。(4)在加固体量一致的前提下,横向矩形加固体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优于竖向矩形加固体;从控制基坑变形的角度看,采用底部变阶和顶部变阶相差不大;对比横向矩形和变阶型加固体,横向矩形加固体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最优,但当加固体宽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变阶型加固体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与横向矩形加固体基本相当,而横向矩形加固体量大于变阶型加固体,当考虑经济性因素时,可优先采用变阶型加固体;对比竖向矩形和变阶型加固体,当加固体宽度达到一定数值时,竖向矩形加固体对基坑位移控制的效果甚至弱于变阶型加固体,而且经济性差,因此,从控制基坑变形的层面看,不建议采用竖向矩形加固体。(5)加固体弹性模量存在临界值,当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基本不再影响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加固体弹性模量临界值与加固高度有关,加固高度越大,临界值越小,而加固体弹性模量临界值与加固宽度关系不大;加固体泊松比对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影响程度有限,在有限的影响范围内,加固体高度越大,泊松比对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影响越小。加固体抗剪强度参数存在临界值,当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基本不再影响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加固体抗剪强度参数临界值与加固高度有关,加固高度越大,临界值越小;而加固体抗剪强度参数临界值与加固宽度关系不大。(6)加固体总位移由刚体位移和加固体绝对变形组成,其中加固体绝对变形又包括压缩变形和剪切位移;加固体刚体位移占总位移的比例范围大约为24%~55%,压缩变形占总位移的比例范围大约为5%~19%,剪切位移占总位移的比例范围大约为34%~63%。由加固体总位移各组成部分占比范围可知,加固体压缩变形占比最小,剪切位移占比与刚体位移占比大致相当。(7)基于原位测试、现场取样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建立了裙边加固水泥土室内试验指标(无侧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剪强度指标)与原位测试指标(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式,相关性程度总体上显着,表明通过原位测试指标预测水泥土室内试验指标是可行的。(8)武汉梦想特区A地块项目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体在宽度、高度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合理的优化措施还需结合规范控制标准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覃晓雨[6](2021)在《基于FLAC-3D的h型双排桩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空间,高层建筑开始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城市工程建设的要求逐渐增多,土地资源也变得弥足珍贵,对基坑开挖深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基坑支护的设计难度也越来越大,基坑施工问题也日益凸显,满足基坑工程的稳定性要求也变得日益困难。比如地铁、地下商场或岩体等地下埋藏物往往会导致工程中运用的双排桩桩体并不能等长。因此,在岩土工程领域,新型h型双排桩已成为基坑工程支护研究的新突破。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桂林市某公司的培训基地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工程实际勘察资料,使用同济启明星深基坑FRWS9.0软件及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稳定性及h型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着重模拟与计算h型双排桩加内支撑的联合支护体系,与单排桩支护结构模拟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对基坑建模数值模拟分析的方式,对整个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再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相差不大,从而分析得出h型双排桩基坑支护的相关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现场实际勘察情况,得出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地下水与土的腐蚀性质等。(2)通过选取一个最具代表剖面(6-6 AB段剖面),得出地下存在人防设施、地下商场或区域岩面起伏过大的工程,采用h型双排桩加内支撑的联合设计较其他支护结构更为经济安全。(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基坑无支护,单排桩、h型桩等3种方式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对比单排桩支护而言,h型双排桩可以满足基坑的稳定性要求。同时,得出的水平位移基本与实际监测数据最终位移值Z5监测点吻合,计算结果满足实际工程需求。(4)工程监测结果显示,数值模拟得出的水平位移与实际工程监测得出的数据相吻合,水平位移实际最大位移值与模拟数值相差0.28cm,竖向差0.031cm,进一步地验证h型双排桩加内支撑的基坑支护设计对基坑的稳定性和约束基坑位移变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采用动态模拟的方式,可以使其模拟更为接近工程移动的实际情况。

马明良[7](2020)在《基于ABAQUS的深基坑不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与对比》文中指出在我国,各类基坑开挖与支护的理论研究要明显落后于工程实践,同时,由于工程经验的缺乏,施工队伍水平的有限,支护研究在理论方面不完善以及施工管理水平的限制,致使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现了很多的基坑工程事故,因此,需要加强对基坑开挖和支护的分析研究。本文以“南京G98越城项目JML地块基坑支护工程”为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钻孔灌注桩+钢支撑”支护形式进行建模分析,并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之后与单排悬臂桩、双排桩的支护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一些重要参数的变化对于基坑支护工程效果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对基坑的水平位移与沉降的监测分析说明该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钢支撑”的支护结构体系是合理可行的。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相比,桩体水平位移以及地表沉降的变化曲线较为吻合,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可行性。(2)内支撑式排桩的结构变形指标比其他支护结构形式小很多,加设内支撑可以显着调整桩身受力,有效限制桩体的变形。对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当中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内支撑式排桩支护结构。悬臂式单排桩支护结构仅适用于浅基坑和较好土质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若应用于深基坑,仍需与其他支护体系相结合。(3)当排桩的间距较小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过度增加双排桩的排距会使双排桩支护结构渐渐不再具有门式刚架体系的整体特性,前后排桩桩身变形差异较大。在工程中双排桩的排距对于深基坑支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谨慎考虑双排桩的排距。(4)在内支撑式排桩支护结构中,增大内支撑的刚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进基坑支护工程的效果,过度增大内支撑的刚度对于改进基坑支护工程的效果来说并不可靠。改变内支撑的位置会对支护结构的内力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基坑支护工程的变形影响相对较小。

江凯[8](2020)在《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城市化步伐的持续加快,许多城市的高层建筑也在持续建立,亦或者是地下的一些空间的有效应用,所以,目前基坑支护技术一些重要的的理论亦或者是一些实践的内容变的越发重要,其之前使用的支护技术目前已不符合当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以深基坑支护为例,从优化结构型式,提高结构使用效率角度出发,给出了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高效型基坑支护结构。为了能够有效的研究本次提出的支护体系,本文经过有效的比较常规排桩-土钉墙支护的一些结构,并梳理了在支护体系中排桩、土钉墙的一些重要的作用机理以及在土拱效应下的土拱剪切的破坏形态。本研究还就缩尺寸型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基坑模型开展了具体的检测研究,且获得了有关进展性的主要结论。在有限元分析方面,利用ABAQUS,对缩尺寸模型试验所对应的原尺寸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支护结构领域的有关受力变形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探讨。为了可以高效地验证本文给出的支护结构的部分力学理论,本文开展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深基坑结构模型的检测,并进行分析土体的应力,以及分析排桩涉及到的一些弯矩值、应变值、土钉墙轴力等等,在试验的过程中,通过分级进行加载试验中的工况,并进行记录相关的稳定在测试值,然后进行分析支护结构的相关的内力的变化趋势,本次试验可得: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结构拥有较好的抗弯性能与耐性,能产生绝佳的支护效应。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弧形间隔排桩桩-土钉墙支护基坑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基坑开挖工况,围绕弯矩、桩身应变、土体变形、土钉墙轴力,通过梳理本次提出的支护结构的相关受力,分析可获得如下三个结论:(1)在开展水平加载的检测中,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结构方面的有关变形,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展现出“鼓肚”形的相关划分,水平方向的最大位移出现在基坑坑壁面层中偏下的区域。(2)就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的基坑,由于有土钉墙负担桩间土体的荷载,桩身的内力较弧形间隔排桩-连系梁支护基坑明显有效的减小;(3)不同位置土钉墙轴力变化规律类似,土钉墙受力沿长度方向存在唯一的极大值,轴力呈现两端小、中间大现象。

陈玉新[9](2020)在《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汕头深厚软土中的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双排桩支护结构作为深基坑的常见支护形式,由于其具有施工方便、不需设置内支撑、节约工期等优点,在基坑及边坡支护工程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但现阶段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受力特征还不是很明确,尤其在深厚软土中非等长、非等刚度等非规则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应用,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汕头深厚软土地区双排桩支护结构工程案例为背景,首先在常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深厚软土地区采用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形式;其次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支护桩桩长、桩身刚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出合理的组合模式;最后采用工程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优化及对比分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了经济合理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今后不规则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深厚软土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常规双排桩及不规则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不同计算理论的来源、假定、计算方法的利弊及其应用的合理性,提出了在深厚软土地区采用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思路。(2)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深厚软土地区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数值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双排桩桩长、桩身刚度、连梁刚度、被动区加固范围、土层参数、基坑超载等影响因素,研究和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对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对深厚软土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3)依托汕头深厚软土地区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成功案例,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不仅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也验证了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深厚软土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结果也表明组合式双排桩支护结构较常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工程造价更低。(4)提出了深厚软土地区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破坏处理措施。

李俊[10](2020)在《滑坡防治双排与单排桩受力特性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排抗滑桩由于可以提供较大的抗滑力,抵抗较大的桩体变形,近年在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对于双排抗滑机理及桩土作用特征了解不是很清楚,导致其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基于此,本文通过模型试验,在与等截面单排抗滑桩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对双排抗滑桩的受力机理及抗滑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不同布设形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特征通过模型试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分别对平行布设无连梁双排抗滑桩、平行布设有连梁双排抗滑桩、梅花形布设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的桩顶位移、桩体受力和桩身弯矩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梅花型布设有连梁双排抗滑桩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滑坡推力,并且内力分布较为合理。2.对比了双排抗滑桩与单排抗滑桩变形和受力特征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BAQUS,在双排桩每排两桩的截面和与单排桩截面一致情况下,分别建立了双排抗滑桩和单排抗滑桩的加固滑坡的计算模型,提取了在荷载作用下的桩身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前后的土压力数据,并对两者之间的受力和变形差异展开了讨论,认为从受力的合理性及抗滑能力等方面,双排抗滑桩明显要优于单排抗滑桩。3.双排抗滑桩的桩体土拱效应抗滑参数的影响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参考双排桩滑坡加固模型试验,建立了多组双排抗滑桩三维数值模型,借助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桩体截面尺寸、桩间距、桩排距、滑坡体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桩土摩擦系数等物理参数对桩体土拱效应的影响程度分析,认为桩间距与土体泊松比对土拱效应的影响较大。

二、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响应曲面法原理
    1.1 结构优化设计
    1.2 响应曲面法
    1.3 均匀设计
    1.4 响应曲面优化模型
    1.5 优化求解
2 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
    2.2 敏感性分析
    2.3 确定试验因素和水平
    2.4 选择均匀设计表
    2.5 双排桩支护结构均匀设计数值模拟
    2.6 双排桩支护结构均匀设计数值模拟结果回归分析
    2.7 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3 结论

(2)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坑工程
        1.2.1 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
        1.2.2 基坑工程特点
        1.2.3 基坑的支护结构
    1.3 双排桩支护结构
        1.3.1 结构特点
        1.3.2 布桩形式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双排桩计算及注浆理论
    2.1 理论计算研究
        2.1.1 经典土压力计算模型
        2.1.2 土拱理论计算模型
        2.1.3 文克勒假定计算模型
        2.1.4 有限元数值模拟
        2.1.5 双排桩研究中的问题
    2.2 注浆加固研究
        2.2.1 桩侧注浆加固特征
        2.2.2 桩侧注浆过程分析
        2.2.3 注浆参数分析
        2.2.4 双排桩注浆加固研究内容
    2.3 本章小结
3 基坑工程背景及相关模型
    3.1 工程背景
        3.1.1 工程概况
        3.1.2 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3.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3.1.4 基坑支护形式
    3.2 有限元差分软件FLAC~(3D)
        3.2.1 基本特点及原理
        3.2.2 模型建立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
    4.1 排距变化的影响
    4.2 前排桩长度变化的影响
    4.3 后排桩长度变化的影响
    4.4 双排桩长度同时变化的影响
    4.5 基坑深度变化的影响
    4.6 土体抗剪强度(内摩擦角)变化的影响
    4.7 土体抗剪强度(粘聚力)变化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注浆优化
    5.1 桩间土体变形分析
    5.2 注浆模拟及模型的基本假定
        5.2.1 桩间注浆模拟
        5.2.2 双排桩试验模型的基本假定
    5.3 不同注浆加固位置的影响
    5.4 不同排距结合注浆的影响
    5.5 不同桩长结合注浆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6.1 极限平衡法
        6.1.1 滑移线法
        6.1.2 条分法
    6.2 有限元法
    6.3 深基坑双排桩结构稳定性分析的简化求解
        6.3.1 土体滑动面经过前排桩与坑底的交点
        6.3.2 土体滑动面经过前排桩底
        6.3.3 土体滑动面经过后排桩底
        6.3.4 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6.4 结构参数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6.4.1 排距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6.4.2 桩长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双排PHC管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坑工程的特点
    1.3 PHC管桩简介
    1.4 PHC管桩的发展简介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深基坑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 PHC管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基础理论介绍
    2.1 基坑的支护类型
    2.2 双排桩支护结构理论分析
        2.2.1 双排桩支护结构概念
        2.2.2 结构特点
    2.3 双排桩支护结构理论
        2.3.1 经典土压力理论
        2.3.2 基于土拱理论计算方法
        2.3.3 弹性地基梁法
    2.4 数值分析法
    2.5 章节小结
第3章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及计算
    3.1 工程概况
        3.1.1 基坑概况
        3.1.2 地形地貌
    3.2 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地质条件
        3.2.2 水文地质条件
        3.2.3 地层
    3.3 基坑支护设计及计算
        3.3.1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3.3.2 支护结构计算
        3.3.3 剖面1-1 双排桩支护设计计算
        3.3.4 稳定性分析
    3.4 基坑监测
    3.5 基坑降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4.1 Midas GTS NX简介
        4.1.1 模型的操作流程
        4.1.2 选取本构模型
    4.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2.1 模型确定
        4.2.2 参数的选取
        4.2.3 网格的划分
        4.2.4 确定边界条件和荷载
        4.2.5 定义施工工况
    4.3 基坑土体位移模拟分析
        4.3.1 水平位移分析
        4.3.2 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4.4 支护结构模拟结果分析
        4.4.1 排桩水平位移分析
        4.4.2 弯矩模拟结果分析
    4.5 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5.1 桩体水平位移、弯矩结果对比
        4.5.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支护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5.1.1 双排桩不同排距的影响分析
        5.1.2 前排桩桩长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5.1.3 后排桩桩长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5.1.4 连梁刚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
    5.2 被动区土体加固对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
        5.2.1 加固宽度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5.2.2 加固深度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受力特征研究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排桩支挡结构研究现状
        1.2.2 桩锚支挡结构研究现状
        1.2.3 h型双排桩支挡体系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支挡结构基本计算理论
    2.1 双排桩支挡结构的计算方法
        2.1.1 基于经典土压力的计算模型
        2.1.2 基于Winkle假定的计算模型
        2.1.3 基于土拱理论的计算模型
        2.1.4 双排桩支挡结构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2.2 桩锚支挡结构计算方法
        2.2.1 弹性支点法
        2.2.2 等值梁法
        2.2.3 数值模拟法
        2.2.4 桩锚支挡结构稳定性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工程实例及数值模拟分析
    3.1 工程案例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基坑支挡形式
        3.1.4 变形监测
    3.2 数值模拟分析
        3.2.1 FLAC3D简介
        3.2.2 FLAC3D模型简化及建立
        3.2.3 模型结构单元选取
        3.2.4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3.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2.6 模型合理性验证
    3.3 本章小节
4 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数值模型分析
    4.1 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1 h型双排桩-锚索与单桩-锚索对比分析
        4.1.2 桩间距变化影响分析
        4.1.3 排间距变化影响分析
        4.1.4 桩顶高差变化影响分析
        4.1.5 桩底高差变化影响分析
        4.1.6 锚索角度变化影响分析
        4.1.7 锚索预应力大小变化影响分析
        4.1.8 桩间土加固影响分析
        4.1.9 连梁倾斜影响分析
    4.2 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与变形控制计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压力计算理论
        1.2.2 基坑被动区加固设计实例
        1.2.3 基坑被动区加固稳定性计算
        1.2.4 基坑被动区加固变形计算理论
        1.2.5 基坑被动区加固变形控制理论
        1.2.6 水泥土试验研究
    1.3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基本原理及存在的问题
        1.3.1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设计
        1.3.2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计算
        1.3.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裙边加固水泥土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研究
    2.1 工程背景
        2.1.1 项目简介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基坑支护概况
        2.1.4 水泥土试验方案布置
    2.2 水泥土原位测试
        2.2.1 水泥土静力触探试验
        2.2.2 水泥土标准贯入试验
        2.2.3 水泥土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2.3 水泥土取样与室内试验
        2.3.1 水泥土取样
        2.3.2 水泥土物理性质试验
        2.3.3 水泥土单轴压缩试验
        2.3.4 水泥土直接剪切试验
    2.4 水泥土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2.4.1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原位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2.4.2 水泥土抗剪强度指标与原位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2.4.3 水泥土弹性模量与原位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破坏机理研究
    3.1 滑动破坏模式
        3.1.1 朗肯土压力理论
        3.1.2 β角理论
    3.2 数值试验模型的建立
        3.2.1 有限元模型
        3.2.2 本构模型与计算参数
        3.2.3 界面属性
        3.2.4 位移荷载模式
    3.3 破坏机理研究
        3.3.1 塑性区开展过程
        3.3.2 最大剪应变
    3.4 水泥土力学参数对破裂面的影响分析
        3.4.1 水泥土抗剪强度参数
        3.4.2 水泥土弹性模量
        3.4.3 水泥土泊松比
    3.5 有限范围加固体临界宽度的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桩底平齐加固体底时被动土压力计算
    4.2 桩底深于加固体底时被动土压力计算
        4.2.1 解析式推导
        4.2.2 公式验证
        4.2.3 β角的影响
    4.3 加固体形式对被动土压力的影响分析
        4.3.1 有限宽度加固体
        4.3.2 相同体量不同形式布置的加固体
        4.3.3 不同形状加固体
    4.4 案例研究
        4.4.1 案例概况
        4.4.2 不同桩长被动土压力和力矩分析
        4.4.3 不同加固体形式被动土压力和力矩分析
    4.5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设计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裙边加固基坑变形计算理论研究
    5.1 概述
        5.1.1 基本思路
        5.1.2 等效原理
    5.2 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
        5.2.1 不考虑桩底反力
        5.2.2 考虑桩底反力
        5.2.3 加固体等效m值
        5.2.4 修正计算式
    5.3 其他情况加固体变形控制参数的计算
        5.3.1 变阶模式加固体
        5.3.2 加固体前方为多层土
        5.3.3 加固体抵达另一侧支护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裙边加固基坑变形控制理论研究
    6.1 数值模型的建立
        6.1.1 有限元模型
        6.1.2 本构模型及参数
    6.2 加固体几何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6.2.1 加固体宽度
        6.2.2 加固体高度
        6.2.3 加固体形式
    6.3 加固体刚度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6.3.1 加固体弹性模量
        6.3.2 加固体泊松比
    6.4 加固体强度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6.4.1 加固体参数设计
        6.4.2 计算结果
    6.5 加固体绝对变形分析
        6.5.1 加固体压缩变形
        6.5.2 加固体剪切位移
        6.5.3 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裙边加固理论的工程应用分析
    7.1 基坑被动区破坏形式与被动土压力
        7.1.1 基坑被动区破坏形式分析
        7.1.2 被动土压力
    7.2 支护桩变形分析
        7.2.1 加固体m值计算
        7.2.2 支护桩变形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7.3 支护桩嵌固稳定性分析
        7.3.1 被动抗力
        7.3.2 被动抗力安全系数
    7.4 加固体优化分析
        7.4.1 加固体宽度
        7.4.2 加固体高度
        7.4.3 加固体形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FLAC-3D的h型双排桩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基坑工程的特征
    1.3 基坑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深基坑支护类型的简述
    1.5 深基坑支护措施的发展历程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
    1.7 研究的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场地地层岩性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不良地质现象
    2.5 地基均匀性评价
    2.6 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
第3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分析
    3.1 基坑特点分析
    3.2 本工程的支护设计方案比选
    3.3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3.4 h型双排桩力学机理及结构特点
    3.5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3.6 基坑降水方案
    3.7 小结
第4章 支护结构的FLAC-3D数值模拟
    4.1 FLAC-3D软件简介
    4.2 FLAC-3D计算原理
    4.3 FLAC-3D分析求解的基本流程
    4.4 计算模型的建立
    4.5 FLAC-3D的计算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基坑监测
    5.1 基坑监测现状与不足
    5.2 基坑工程的监测内容
    5.3 基坑工程监测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基于ABAQUS的深基坑不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与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排桩支护形式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常用的排桩支护结构计算理论
    2.1 修正系数法
    2.2 土体积比例系数系数法
    2.3 桩间土体刚塑性法
    2.4 弹性地基梁法
    2.5 等效抗弯刚度法
    2.6 基于土拱效应的计算方法
    2.7 考虑圈梁空间效应的方法
    2.8 有限元分析方法
    2.9 本章小结
3 基坑变形实测数据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3.3 基坑支护方案
    3.4 基坑监测方案
    3.5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排桩支护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4.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4.2 原方案: 内支撑式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4.3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
    4.4 方案二: 单排悬臂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4.5 方案三: 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参数变动对排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影响
    5.1 不同排桩支护结构对比分析
    5.2 双排桩不同排距对比分析
    5.3 内支撑式排桩不同刚度对比分析
    5.4 内支撑式排桩不同支撑位置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直线排桩研究概况
        1.2.2 弧形排桩研究概况
        1.2.3 双排桩研究概况
        1.2.4 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结构基本理论
    2.1 作用机理
        2.1.1 土钉墙作用机理
        2.1.2 支护桩作用机理
        2.1.3 排桩-土钉墙协同作用
    2.2 土拱效应及剪切破坏形式
        2.2.1 土拱效应
        2.2.2 土拱剪切破坏形式
    2.3 基于土拱效应下土压力分析
        2.3.1 组合结构墙后土压力计算模型
        2.3.2 荷载分担计算模型
    2.4 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2.4.1 内部稳定性分析
        2.4.2 外部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依据
    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3 试验方案设计
        3.3.1 试验材料选取
        3.3.2 模型制作流程
        3.3.3 模型的约束边界及加载设计
        3.3.4 试验设备与测点布置
        3.3.5 具体实施方案
    3.4 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3.4.1 土压力分析
        3.4.2 土钉墙轴力分析
        3.4.3 桩身弯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结构数值分析
    4.1 有限元ABAQUS软件介绍
    4.2 建立模型
        4.2.1 模型与材料的选取
        4.2.2 材料的本构关系
        4.2.3 单元类型的选取
        4.2.4 模型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4.2.5 数值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4.2.6 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模拟
    4.3 有限元结果分析
        4.3.1 桩周土体变形与土压力分析
        4.3.2 土钉墙轴力分析
        4.3.3 排桩位移与桩身弯矩分析
        4.3.4 基坑坑壁面层侧移
        4.3.5 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汕头深厚软土中的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
    1.3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
    1.4 国内外双排桩研究现状
        1.4.1 理论研究
        1.4.2 室内外试验
        1.4.3 有限元数值模拟
        1.4.4 软土的定义及工程特性
        1.4.5 汕头深厚软土地区双排桩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汕头地区双排桩支护结构常规计算方法
    2.2 Midas GTS在深基坑工程中的适用性
    2.3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2.3.1 基于有限元三维地层结构法的计算
        2.3.2 基于有限元二维地层结构法的计算及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厚软土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本假设及基准模型的建立
    3.2 桩身内力及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2.1 支护桩桩长
        3.2.2 桩身刚度
        3.2.3 连梁刚度
        3.2.4 被动区加固
        3.2.5 土层参数黏聚力
        3.2.6 土层参数内摩擦角
        3.2.7 超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工程应用
    4.1 工程案例一
        4.1.1 工程概况
        4.1.2 支护方案选型及设计
        4.1.3 有限元模拟及分析
        4.1.4 基坑监测
    4.2 工程案例二
        4.2.1 工程概况
        4.2.2 支护方案选型及设计
        4.2.3 有限元模拟分析
        4.2.4 基坑监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厚软土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破坏处理措施
    5.1 增加被动土压力
    5.2 减小主动土压力
    5.3 增设支点
    5.4 加强支护结构
    5.5 其它破坏处理措施
    5.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滑坡防治双排与单排桩受力特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排抗滑桩理论研究现状
        1.2.2 桩土共同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双排抗滑桩试验研究现状
        1.2.4 双排抗滑桩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排抗滑桩模型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装置与仪器
        2.2.2 试验分组
        2.2.3 试验步骤
        2.2.4 测试元件布设
    2.3 试验结果整理与数据对比分析
        2.3.1 荷载位移曲线
        2.3.2 桩周土压力分布
        2.3.3 弯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排抗滑桩与等截面单排抗滑桩的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ABAQUS软件的简介
        3.2.2 双排桩与单排桩分析对比简介
        3.2.3 模型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3.2.4 接触面模型的选取
        3.2.5 滑坡数值计算模型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1 位移分析
        3.3.2 弯矩分析
        3.3.3 土压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正交试验与层次分析法综合权重计算模型
    4.4 双排桩不同指标对于桩身内力的影响分析
    4.5 主要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5.1 桩间距的影响
        4.5.2 泊松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J]. 郭庆华,蔡至琛,王莹. 科技和产业, 2021(12)
  • [2]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分析与优化研究[D]. 周子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双排PHC管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数值模拟研究[D]. 宋清宇.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h型双排桩-锚索复合支挡结构受力特征研究及结构优化[D]. 马京京.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与变形控制计算理论研究[D]. 李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6]基于FLAC-3D的h型双排桩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D]. 覃晓雨.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ABAQUS的深基坑不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与对比[D]. 马明良.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8]弧形间隔排桩-土钉墙复合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研究[D]. 江凯.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9]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汕头深厚软土中的分析及应用[D]. 陈玉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滑坡防治双排与单排桩受力特性的对比研究[D]. 李俊.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