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正梦西迁隐居史诗——武陵山腹地灵阁研究

七星正梦西迁隐居史诗——武陵山腹地灵阁研究

一、七姓证盟西迁与隐居的史诗——武陵山腹地的廪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文斌[1](2020)在《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其丰富多元的地理环境、曲折跌宕的社会变迁、广泛深远的民族交流、崇神信鬼的宗教信仰,决定了散落其间的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不同于其他地区。作为湘西独特自然、社会、政治和谐共生产物的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正面临景观特质流失和重塑的困境,而针对该地区的传统村落景观研究方法较为缺乏,理论研究体系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尝试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湘西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样本—形式—要素—因素—语境”为研究框架,辅以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人—地”“人—人”“人—神”三层关系的探究,从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系统解读了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及内在的形成机制与逻辑,丰富了风景园林学在传统村落尺度上的应用研究,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基础理论体系,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绪论部分是理论准备,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论证结构、研究框架等进行了阐释,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尤其对样本取样的原则和论证结构做了叙述,此为样本的确定(第一章)。接着,从湘西州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环境和区域社会变迁四个方面建构了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形成的语境(第二章);然后从人地关系、人人关系、人神关系三个层面对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的要素与形式进行分析,将传统村落景观看作一个多层要素子系统的叠加,从农田系统、水系统、林地系统、居住系统、防御系统、道路交通与公共空间系统、祭祀系统等多个要素入手,阐释传统村落人们如何开展生产、组织生活、精神信仰(第三、四、五章);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阐明了村落景观形成的背后原因,深入剖析了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形成机制,总结了传统村落景观生成的内在规律(第六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人地—人人—人神”三个关系范畴可体系化解析传统村落景观,分别反映在生产劳作景观、聚居生活景观、精神信仰景观上;(2)湘西州传统村落具有多层次多要素的景观特征,形成了“曲直相宜、随形就势”的农田景观,“巧用地形、凿壁开渠”的水利景观,“自然天成、按需演进”的林地景观,“隐蔽内敛、实用质朴、因地制宜”的居住景观,“多层结构、戒备森严、暗藏玄机”的防御景观,“随形就势、布局紧凑、巧用石材”的道路交通和公共空间景观,“崇巫信鬼、神秘玄妙”的傩神祭祀景观,“巧于因借、以山寄情”的圣山祭祀景观,“天人互动、调适冲突”的白帝天王祭祀景观;(3)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体系是自然、社会、精神崇拜共同作用的结果,林地系统、农田系统、水系统是人类对自然改造与适应的结果,居住系统、防御系统、道路交通与公共空间则是人类社会组织生活的结果,祭祀系统则是精神崇拜的结果;(4)“样本—形式—要素—因素—语境”建立起了从微观样本到宏观语境的关联,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的理论研究框架。

文斌[2](2020)在《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璋奇[3](2018)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以浦市古镇“抬黑龙”为观察中心》文中提出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内部社会的发展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接触而发生的族群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为一个族群对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萃取,以及对外来文化批判吸收。不同时期的人类学家们对文化变迁的内容、原因、过程以及变迁动力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以旅游开发为背景来探索当前文化变迁中体现出的新规律。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民族文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基础,旅游开发也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另一方面旅游开发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变迁的轨迹,使得部分民俗文化过度商品化和庸俗化。本文以浦市古镇抬黑龙民俗活动为观察中心,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并结合相关的研究试图探索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变迁的内容、过程、原因、动力等变迁规律。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主体部分首先对浦市地区抬黑龙民俗活动进行了阐述,并着重介绍了当地黑龙庙的分布情况和抬黑龙活动过程中的仪式;其次从故事、仪式、主体、场域及价值评估五个方面对浦市抬黑龙民俗文化的变迁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对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和谐共生的保护理念和整体性的保护思路,即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及时、有力的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遗产所涉及的重要的人、物及环境等采取整体性的保护策略。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各社会主体也要保护好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和生活性,以实现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谭必友,王育霖[4](2018)在《原生型宗教仪式与教内叙事的相互演绎研究——基于武陵山腹地廪嘎人跳排祭仪的田野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认为流传于武陵山腹地廪嘎人的白帝天王教属于比原始宗教更加复杂的原生型宗教。廪嘎人在庙会与葬礼上举行的跳排舞蹈仪式是白帝天王教的核心标志之一。本文对这个仪式与其叙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田野考察。梳理了同一仪式及其多种叙事的现象。在原生型宗教内部,正是这种仪式与叙事的不对称关系构成了两者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演绎的运动。这种运动对原生型宗教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李丹[5](2013)在《廪嘎人打廪仪式生存状态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打廪”是廪嘎人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丧葬仪式期间一个特殊的环节,包括了跳排和唱廪歌两部分,是廪嘎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它是廪嘎人白帝天王信仰崇拜的仪式模拟和象征,是廪嘎人宗教信仰崇拜的仪式化神圣呈现和廪嘎人身份认同的特殊行为叙事符号。整个仪式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是廪嘎文化的历史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笔者根据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以打廪仪式传承现状调查为研究个案。通过全方位地对打廪仪式起源、仪式过程、发展现状进行考察,以期对廪嘎人打廪仪式进行历时与共时的解读。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打廪仪式的起源进行交代,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地描述了丧葬个案的整个过程以及其文化特点、文化价值;第三章深入剖析了打廪仪式所处的现状,主要从分布区域、生存环境、仪式过程、传承状况以及保护经费进行探讨;第四章通过对廪嘎人打廪仪式现状分析找出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打廪仪式具有形式独特、历史悠久和民族地域等特点,是廪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然而,伴随社会发展变迁,这一古老的仪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威胁。2012年5月经过多方努力,打廪仪式申报湘西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加入第五批湘西州州级非遗名录,但分布区域缩小、生存环境的变迁、传承人的流失、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仍严重制约着打廪仪式生存发展。如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挽救其于“水火之中”,笔者针对其文化特点,就实地调查情况提出些许意见,希望能为打廪仪式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左怡兵,程莉[6](2013)在《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初探》文中认为湘鄂川黔边土家族丧葬习俗大致经历了古代火葬、悬棺葬、二次葬、土葬等多习俗并存时期,明清以来多文化影响下的土葬时期以及新世纪城区火葬——农村土葬的城乡二元格局时期等三个时期。丧葬习俗的变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积淀。

桂俊荣[7](2012)在《土家族宗教信仰的文化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家族与多民族杂处相交,形成多层次的民族文化,具体表征为土家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及审美情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品性。土家族宗教信仰是其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内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土家族神话传说、风俗仪式、歌舞、建筑、服饰等文化艺术表征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丰富性。

张太群[8](2011)在《土家族《廪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廪歌》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主要在中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接壤的土家族地区流传。《廪歌》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和内涵,曾经有学者初步的接触后认为它是土家人在其族人逝世后,尊奉传统风俗和礼仪,祭奠亡灵,在去世者丧葬祭祀仪式中由当地执行法事的人演唱的歌,也有部分的民族民俗学家认为它是一部祭奠战争中牺牲战士的战歌。然而据研究和考证,《廪歌》文化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它蕴含着当地土家族的发展历史与变迁。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历史的象征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所以很多的民族民俗学家对土家族进行研究和考证,必然,对廪歌文化也有一定的接触和研究。然而,尽管关注其内容以及史学根据的人比较多,但是具体到《廪歌》文化的起源、内容与结构、艺术特征等问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研究成果以及论学专着目前还很少。因此,研究《廪歌》文化本身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以及它所涉及到的早期土家人的历史秘密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廪歌》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受到当地政府、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就《廪歌》的起源、文化背景、内容结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廪歌》文化的传承保护作一初步考察。整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究论述。笔者曾多次赴湘西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廪歌》文化的传承模式是口耳相传,师傅直接口传心授的模式,除了文字传本之外,没有曲谱,因此在分析廪歌的演唱特点时,是根据当地专业表演艺人的表演,进行采录,结合当地民族音乐的特点作出分析),运用音乐学(包含和声学、曲式分析、舞蹈学、音乐比较学、音乐人类学)、文学、美学、民俗学、史学等等一些与论题相关的门类作为研究的基础与指导方法。对《廪歌》音乐文化的研究,包含基础知识陈述,比如土家族的历史与文化综述;还有一些较深层次的研讨,比如廪歌文化的艺术特征。但文章的重点是对《廪歌》的背景、音乐艺术特征和保护传承方面的论述,揭示《廪歌》文化所蕴含的艺术、文化等价值。

谭必友,田级会[9](2011)在《廪嘎人丧堂歌与古代薤露歌渊源考》文中研究表明秦汉以降,有关《阳阿》、《薤露》古歌的记载就消失了。尽管后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薤露》歌,但毕竟都只能算是后代文人的个人创作,而真正的《薤露》古歌却无从寻觅。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田野调查材料证明这种古歌不但没有消失,而且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浸染,一直存在到今天。这就是武陵山腹地属于土家族一支的廪嘎人还在演唱的《丧堂歌》。

郑慧[10](2009)在《湖南少数民族档案述略》文中指出 人杰地灵的湖南,生活着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不仅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也为湖南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少数民族档案,记录了祖辈人生产生活的历史轨迹,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下面就土家族、苗族、瑶族、白族四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的档案作一简要介绍。一、土家族档案湖南土家族档案

二、七姓证盟西迁与隐居的史诗——武陵山腹地的廪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姓证盟西迁与隐居的史诗——武陵山腹地的廪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
        1.1.2 远去的精神家园与“空心化”的传统村落
        1.1.3 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系统解读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及形成机制
        1.2.2 发掘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经验与理论
        1.2.3 完善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景观理论研究体系
        1.2.4 响应相关政策,指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1.3 相关概念
        1.3.1 传统村落
        1.3.2 村落景观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启示
        1.4.1 传统村落景观的相关研究
        1.4.2 湘西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
        1.4.3 综述总结及对本研究的启发
    1.5 研究对象与范围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对象界定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语境—样本—要素—形式—因素”的论证结构
        1.6.4 研究框架
2 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形成的背景环境
    2.1 地理区位
    2.2 自然资源环境基础
        2.2.1 地形地貌——重岗复陇,沟壑纵横
        2.2.2 地质资源——锰都钒海,地质遗迹
        2.2.3 气候条件——温湿多雨,润物利殖
        2.2.4 水文水系——曲水回滩,雾迷津渡
        2.2.5 植被资源——矿林并蕴,物产丰饶
    2.3 人文经济环境基础
        2.3.1 民族构成与区域分布
        2.3.2 族群战争与人口迁徙
        2.3.3 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
        2.3.4 民间艺术与文化传承
        2.3.5 驿道商贸与经济沟通
    2.4 区域社会变迁
        2.4.1 原始社会及夏商周时期:氏族部落
        2.4.2 先秦时期:蛮荆部落
        2.4.3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蛮化与化外
        2.4.4 隋唐—宋:羁縻制
        2.4.5 元明—清初期:土司制
        2.4.6 清中后期:保甲制
    2.5 小结
3 自然基底的契合: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之人地关系
    3.1 湘西州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3.1.1 空间分布特点
        3.1.2 村落点密度的线性趋势
        3.1.3 按民族分野的分布特征
        3.1.4 与地形地势相关的分布特征
        3.1.5 与河流水文相关的分布特征
    3.2 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分析
        3.2.1 选址类型分析
        3.2.2 空间格局类型分析
        3.2.3 空间形态类型分析
        3.2.4 边界形态类型分析
    3.3 农田系统
        3.3.1 农田开垦方式
        3.3.2 农田类型
        3.3.3 农田要素
    3.4 水系统
        3.4.1 水系类型
        3.4.2 水系组织方式
        3.4.3 水系要素
    3.5 林地系统
        3.5.1 林地垂直分布特点
        3.5.2 林地改造方式
        3.5.3 林地类型
    3.6 小结
4 社会人文的调适: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之人人关系
    4.1 社会结构关系
        4.1.1 血缘关系
        4.1.2 地缘关系
        4.1.3 业缘关系
    4.2 居住系统
        4.2.1 湘西民居历史溯源
        4.2.2 民居空间组织
        4.2.3 院落与民居组合方式
    4.3 防御系统
        4.3.1 战争历史溯源
        4.3.2 军堡型村落
        4.3.3 村堡型村落
    4.4 道路交通与公共空间系统
        4.4.1 古道驿道的历史溯源
        4.4.2 外部交通系统
        4.4.3 内部交通系统
        4.4.4 公共空间
    4.5 小结
5 精神世界的追求: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之人神关系
    5.1 心灵境界与人
        5.1.1 湘西州宗教历史沿革
        5.1.2 湘西州信仰文化的核心体系
    5.2 傩神崇拜下的村落景观
        5.2.1 椎牛祭鬼:傩神崇拜的代表
        5.2.2 椎牛祭鬼仪式景观特征
        5.2.3 椎牛祭鬼仪式的维系功能
    5.3 圣山崇拜下的村落景观
        5.3.1 圣山崇拜:自然崇拜的代表
        5.3.2 圣山崇拜仪式景观特征
        5.3.3 圣山崇拜的凝聚功能
    5.4 白帝天王崇拜下的村落景观
        5.4.1 白帝天王:祖先崇拜的代表
        5.4.2 白帝天王祭拜仪式景观特征
        5.4.3 白帝天王崇拜的政教功能
    5.5 其他崇拜下的村落景观要素
        5.5.1 土地崇拜下的村落景观要素
        5.5.2 祖先崇拜下的村落景观要素
    5.6 小结
6 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机制和规律
    6.1 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形成机制
        6.1.1 自然因素
        6.1.2 社会因素
        6.1.3 经济因素
        6.1.4 政治要素
        6.1.5 宗教因素
    6.2 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规律
        6.2.1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受控因素
        6.2.2 模式系统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人地—人人—人神”三个关系范畴可体系化解析传统村落景观
        7.1.2 湘西州传统村落具有多层次多要素的景观特征
        7.1.3 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体系是自然、社会、精神崇拜共同作用的结果
        7.1.4 传统村落景观研究框架“样本—形式—要素—因素—语境”
    7.2 创新点
        7.2.1 揭示了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机制
        7.2.2 丰富了风景园林学在传统村落尺度上的应用研究
        7.2.3 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基础理论体系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列入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名录的湘西州村落名单
附录 B:样本村落图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以浦市古镇“抬黑龙”为观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廓清
        1.3.2 文化变迁理论回顾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浦市“抬黑龙”民俗活动简介
    2.1 浦市镇概况
        2.1.1 浦市镇自然环境
        2.1.2 浦市镇的历史沿革
        2.1.3 浦市镇的族群分布
        2.1.4 浦市古镇的文化资源
    2.2 浦市地区黑龙庙的分布
        2.2.1 “娘家”与“婆家”之说:浦溪黔王庙
        2.2.2 “祖祠”与“神庙”的结合:白头溪黑神庙
        2.2.3 其它黔王庙的分布
    2.3 抬黑龙活动过程中的仪式
        2.3.1 庙会中的仪式
        2.3.2 游行过程中的仪式
3. 旅游开发背景下“抬黑龙”民俗活动的变迁
    3.1 故事的变迁
        3.1.1 浦市抬黑龙故事的起源
        3.1.2 南霁云其人其事
        3.1.3 沐英其人其事
    3.2 祭祀仪式的变迁
        3.2.1 部分祭祀活动消失
        3.2.2 祭祀形式不断简化
    3.3 祭祀主体的变迁
    3.4 祭祀场域的变迁
    3.5 价值评估的变迁
4.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问题
    4.1 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4.1.1 民俗文化是旅游开发的基础
        4.1.2 旅游开发为民俗文化变迁提供新动力
        4.1.3 旅游开发带来文化变迁中的问题
    4.2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保护
        4.2.1 民俗文化保护的理念与主体
        4.2.2 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原生型宗教仪式与教内叙事的相互演绎研究——基于武陵山腹地廪嘎人跳排祭仪的田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二、田野点与田野观察经历
三、打廪跳排仪式的角色、道具及表演过程
    (一)角色及其分工
    (二)打廪跳排舞蹈的道具
        (1)服装。
        (2)乐器。
        (3)竹刷、竹篙。
        (4)旗幡。
        (5)刀。
        (6)公鸡、酒、钱纸、香、米、刀头肉、鱼等常用祭品。
        (7)《廪歌》、《廪歌经》或《天王菩萨廪歌经》。
    (三)表演过程
三、跳排舞蹈的仪式与叙事
    (一)仪式
    (二)与仪式相关的教内叙事
        第一个版本:护送天王尸体回家。
        第二个版本:田姓廪嘎人担任白帝天王的盾牌兵。
        第三个版本:主要是为了给主人家摇财进屋。
        第四个版本:《廪歌》上的原始叙事。
五、仪式与叙事相互演绎的结果

(5)廪嘎人打廪仪式生存状态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打廪仪式研究综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观察与访谈
        (三)参与行动研究
        (四)回访
    四、打廪仪式生态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人文社会环境
第二章 土家族廪嘎人打廪仪式
    一、打廪仪式概述
        (一)打廪仪式的缘起及其性质
        (二)打廪仪式的过程:打廪跳排与唱廪歌
        (三)打廪仪式的其他元素
    三、打廪仪式基本特点
        (一)原始创造性
        (二)历史宗教性
        (三)族群地域性
    四、打廪仪式的价值
        (一)宗教历史文化价值
        (二)民歌舞蹈艺术价值
        (三)交叉科学研究价值
第三章 廪嘎人打廪仪式生存现状
    一、打廪仪式分布区域减少
    二、打廪仪式生存环境变迁
        (一)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口发生变动
        (二)乡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三)部族观念、宗教信仰逐渐淡薄
    三、打廪仪式过程变迁
    四、打廪仪式传承人状况堪忧
        (一)“流落”师傅状况
        (二)“流落”弟子状况
    五、打廪仪式保护经费缺失
第四章 打廪仪式保护传承的构想
    一、深入发掘打廪仪式内涵
    二、申请州级传承人,建立打廪传承人机制
    三、呼唤民众对打廪仪式的文化自觉
    四、实现州级非遗具体法规、条例的可操作化
    五、确保州级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六、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引导作用
    七、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7)土家族宗教信仰的文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话故事与传说
二、歌舞与丧葬祭仪
三、建筑、西兰卡普及其他

(8)土家族《廪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1.1 土家族族源与迁徙
    1.2 土家族人口分布与语言
    1.3 土家族宗教与信仰
    1.4 土家族民歌述略
第二章 《廪歌》起源
    2.1 廪卡人
    2.2 古老的传说
    2.3 灵堂里的廪歌
    2.4 打廪跳排----廪歌文化中的舞蹈艺术
    2.5 《廪歌》生成环境
第三章 《廪歌》的内容结构分析及节选
    3.2 《廪歌》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 《廪歌》的艺术特征
    4.1 多样的语言特点
    4.2 演唱形式以及用韵特点
    4.3 五声性音调特征
    4.4 规整的句式结构特点
    4.5 劳动与祭祀性的节奏特征
    4.6 《廪歌》的伴奏乐器
第五章 《廪歌》与傩文化及其美学特性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廪歌》传承与保护
    6.1 《廪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体现
        6.1.1 民族历史的永久象征
        6.1.2 民族音乐的永久象征
    6.2 《廪歌》文化的生存现状
        6.2.1 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负面影响
        6.2.2 廪歌传承内容与方式本身的局限性
        6.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人人所知,人人所为
    6.3 《廪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措施
        6.3.1 政府职能部门的保障性措施和方案
        6.3.2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6.3.3 社会群体和个人意识的转变
        6.3.4 对于文化持有者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廪嘎人丧堂歌与古代薤露歌渊源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答这个问题应该确立的基本方法
二、丧堂歌与薤露歌同属战争挽歌
    (一) 丧堂歌是廪嘎人唱的一种挽歌
    (二) 薤露歌是古代挽歌
    (三) 薤露歌与丧堂歌还同属于战争挽歌
        1. 薤露歌是古代巴人的战争挽歌。
        2. 丧堂歌也是起源于战争挽歌。
三、两者的传唱主体具有前后继承关系
    (一) 薤露等歌的演唱主体是巴人
    (二) 武陵山腹地丧堂歌最早的传唱主体是廪嘎人
    (三) 廪嘎人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四) 结论
四、丧堂歌的结构与演唱特点与巴人歌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
五、丧堂歌与薤露歌在各自的唱腔系列中都有复杂的技巧
六、结论:丧堂歌是古代巴人薤露歌的现代遗存

四、七姓证盟西迁与隐居的史诗——武陵山腹地的廪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及形成机制研究[D]. 文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及形成机制研究[D]. 文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以浦市古镇“抬黑龙”为观察中心[D]. 李璋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原生型宗教仪式与教内叙事的相互演绎研究——基于武陵山腹地廪嘎人跳排祭仪的田野观察[J]. 谭必友,王育霖. 青海民族研究, 2018(02)
  • [5]廪嘎人打廪仪式生存状态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D]. 李丹.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6)
  • [6]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初探[J]. 左怡兵,程莉. 文学教育(上), 2013(01)
  • [7]土家族宗教信仰的文化表征[J]. 桂俊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8)
  • [8]土家族《廪歌》研究[D]. 张太群.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9]廪嘎人丧堂歌与古代薤露歌渊源考[J]. 谭必友,田级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0]湖南少数民族档案述略[J]. 郑慧. 档案时空, 2009(10)

标签:;  ;  ;  ;  ;  

七星正梦西迁隐居史诗——武陵山腹地灵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