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一、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苏海,李桂祥,仲秀娟,王玮玮[1](2009)在《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综述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夏礼如[2](2006)在《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以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例,主要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访问与专家调研,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了认真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初步构建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方法。农业高新技术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可以从其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社会政策环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3个模块、9个子模块、27个具体指标和权重。二、客观地分析了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①江苏省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食品安全生产和保障技术、农业环保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等高新技术方面成果众多,为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②江苏省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初步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新建了一个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一批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③综合江苏的实际,江苏省在转基因作物育种、兽用疫苗、生物农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前景广阔。三、客观地分析了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需求旺盛、江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农业科研力量强大、农业科技创新潜力大以及有较好的政策环境等为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制约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苏缺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四、提出了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①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速我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培育,制定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②要统筹协调安排、高效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建立江苏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硅谷”,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的培育等;③制定适于江苏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的投入,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

陈德钦[3](2006)在《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模式选择,力图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本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分五个部分:序言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及可能的创新;第一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探讨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和实现条件,提出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第三章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考察,明确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深入分析总结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第四章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通过分析明确政府在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张童龙[4](2006)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已经取得可喜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外部环境、自身制度、管理政策与运作机制等方面。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对有关农业循环经济作出了初步构想。

袁璋[5](2006)在《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文中指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居全国重要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51.1%和87.3%,2001年至2004年在东部地区粮食减产750.6万t的严峻情况下,中部地区大幅度增产1889.1万t,使我国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农业结构理论和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兼顾全国和东西部地区,重点剖析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历史变化和现状,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方向及主要技术对策,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一)分析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变化资料,将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划分为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1952—1978)、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1979—1998)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999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农民只能被动的服从于计划种植,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占80%以上,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80%以上,畜牧业产品结构中猪肉占90%以上。这一时期的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种植业主导下的粮猪结构,产业间比例失衡,农业系统的总产出率低。第二阶段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环境中进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一定的自主权,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农民进行主动适应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降到58.0%,畜牧业和渔业的养殖业比重上升至38.5%,各产业部门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1998年粮食总产达51230万t,单产达300.2kg庙的历史新纪录。第三阶段是进入农业发展新时期后中央提出战略性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至50.1%,养殖业比重增至41.7%,基本形成了种养并重的结构。但这一时期因各地过分强调发展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10.7%,粮食总产降至46947万t。 (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2004年的现状资料的全面分析,总体上与全国农业结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也有中部的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协调”和“四个不对称”。按2004年的分析数据,四个基本协调是: (1)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比重分别占农业总产值50.1%和41.7%,基本是按合理化方向演进的结果,各产业部门发展基本协调。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等非粮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69.4:30.6,作物种植结构在曲折中按合理化趋势演进,比例关系基本协调。 (3)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在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0.7%的情况下,中部地区仅减少2.9%;在全国粮食总产减产8.4%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还略有增加。没有像东部那样分别减少21.2%和24.7%的大幅度下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要贡献,与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要求基本协调。 (4)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1978年的35.5:46.4:18.1,发展到2004年的17.1:49.2:33.7。这一变化虽然没有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展快,但总体上同国内外共同发展规律相一致,符合中部地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 四个不对称是: (1)农产品总量增长相对较快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对较慢不对称

扎玛[6](2006)在《东北产业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振兴东北”是我国新世纪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第三步战略目标“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它担负着区域经济振兴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东北的振兴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都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各个产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东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东北问题主要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各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充分反应。东北曾经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如今区域竞争能力却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对东北工业的振兴,而应当是对东北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全方位的振兴。东北各种矛盾问题所反映的本质归纳起来还是在于产业竞争能力弱。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产业创新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产业创新,充分挖掘东北的资源潜力,将东北的企业、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自主创新力,实现产业内外部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东北实行产业创新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在于产业创新的培育与开发。 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东北振兴,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研究东北问题,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东北

戴利辉[7](2006)在《实物期权法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发展,而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高新技术的支持,未来世界农业领域的竞争,将集中体现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较量。我国农业在新世纪能否实现现代化,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目的是通过产业化最终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而造成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是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准确地评价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尝试把实物期权法应用到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评价中,以识别项目中蕴含的灵活性价值和成长性价值,使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能得到更为科学的评价。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两种传统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法和净现值法),并指出了它们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笔者分三部分对实物期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实物期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笔者对国内外实物期权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随后笔者根据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特点分析了其实物期权特征,并指出了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中可能包含的期权种类,在理论上证明了将实物期权法应用到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基于实物期权法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框架,具体步骤分别是: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界定,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中实物期权种类的识别,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中不确定性因素的识别,选择或构建合适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价值的计算。其中在确定定价模型的相关参数这一步骤,笔者深入探讨了用蒙特卡洛模拟确定波动率的方法。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用前面构建的基于实物期权法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框架对一个具体项目(东方百合无毒种球繁育产业化项目)进行了评价,识别了该项目中存在的扩张型期权和增长型期权,并计算得到了包含这两个期权的项目价值,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框架是可行、有效的。另外笔者将基于实物期权法的实证研究结果和基于二种传统评价法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发现实物期权法在评价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时有明显优势,能较好的弥补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最后笔者结合三种评价方法各自的优点,构建了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评价体系。

冯加根,高辉,柳虹,戴其根,张洪程[8](2005)在《GIS在农业上应用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当今农业科学中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包括GIS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的支撑。在简要介绍了GIS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当前GIS技术在中国农业应用中面临的新问题,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生产力学会课题组[9](2005)在《发挥比较优势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江西农业》文中指出一、提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一)理论依据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斯密用一国中不同的职业分工和交换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英国另一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根据本国绝对有利的条件生产商品,进行国际交换。提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

赵庆惠[10](2005)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但是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培育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企业管理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基础,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入手,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特定对象,系统地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就培育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1.提出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即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为基础,融合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为一体,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力体系。 2.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7大子系统构成,即企业文化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系统、企业产销系统、财务系统和应变系统,各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元的复杂系统。对于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分析表明,七个子系统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是企业文化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三个子系统。同时揭示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变规律,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理论。 3.系统地剖析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机制,提出了培育和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4.构建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这是在对52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工具,弥补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此方面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汇源集团的全面实证分析和对三株、德隆等反面典型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证实了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也验证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的、多元的复杂系统”。实践证明,七个子系统中的如何一个子系统失灵,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 针对当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从培育提升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2 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3 设施农业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4 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4.1 电磁波技术
        4.1.1 核辐射技术
        4.1.2 激光技术
        4.1.3 微波辐射
    4.2 生物磁学技术
    4.3 新型物质材料
    4.4 农业航空、航天技术
5 展望

(2)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2 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
        1.1.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方法
    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2.1.1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方法
        2.1.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方法
        2.1.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性
    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2.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运行模式
        2.2.2 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方法
        2.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2.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
        2.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
        2.3.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方法
第三章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3.1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研发
        3.1.1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
        3.1.2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3.2.1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现状
        3.2.2 组建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3.2.3 新建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
        3.2.4 新建了一批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第四章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潜力
    4.1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1.1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需求旺盛
        4.1.2 江苏具有较强的农业科研力量,农业科技创新潜力大
        4.1.3 江苏具有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
        4.1.4 江苏省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4.1.5 江苏省具有较好的政策环境
    4.2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2.1 缺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4.2.2 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快
        4.2.3 高风险是仍然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4.2.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第五章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
    5.1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
        5.1.1 制定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5.1.2 加速我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培育
        5.1.3 江苏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5.1.4 加强前沿高新技术原始性创新研究
    5.2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5.2.1 统筹协调安排,高效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5.2.2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5.2.3 强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
        5.2.4 建立江苏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硅谷"
        5.2.5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管理
        5.2.6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的培育
        5.2.7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5.3 建立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5.3.1 制定适于江苏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法规
        5.3.2 制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5.3.3 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的投入
        5.3.4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序言
第一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二) 技术创新理论
        (三) 产业化理论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特征
        (一)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涵
        (二)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
        (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条件
        (一) 资金
        (二) 技术
        (三) 人才
        (四) 环境
        (五) 市场
    四、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 顺应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大势和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 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三) 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
        (五)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六) 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经验
    一、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 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
        (二)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化进程加快
        (三) 持续高效技术农业日益受到关注,促进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四)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主体的食品制造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五) 设施农业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六) 遥感、航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
    二、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 政府主拨科研经费并重视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计划
        (二) 营造适合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扶持中小农业企业
        (三) 实行资源整合,产、学、研一体化
        (四) 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
        (五) 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
        (六) 举办各类高技术园区
        (七) 企业主体定位明确
        (八) 加强国际合作,向全球化发展
第三章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
        (二) 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
        (三) 农业新材料、新设施及其产业化
        (四) 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差距分析
        (一)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二)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三) 农业新材料、新设施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四)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差距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一)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前期的障碍
        (二)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中的障碍
        (三)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农业生产结合后的障碍
第四章 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一、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政府的角色
        (一) 政府的引导、扶持、规划和规范
        (二) 政府是“裁判员”和“营养师”
        (三) 政府的干预是到位而不是越位
    二、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 以制度创新促农业高新技术创新
        (二) 建立和健全农业科研体制
        (三)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四) 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中介推广服务体系
        (五) 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六) 培育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机制
        (七)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八) 扩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际合作交流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 模式选择的原则
        (二) 模式类型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央对发展中部地区农村经济高度重视
    1.1.2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
    1.1.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出现的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1.4 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再度引起人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1.1 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的基本概念
    2.1.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
    2.1.3 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优化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2.1 农业产业结构(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的含义
    2.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功能
    2.2.3 农业产业结构的类型
    2.2.4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2.5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2.2.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依据 第三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3.1 国外理论研究
    3.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3.1.2 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产业结构论
    3.1.3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3.1.4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3.1.5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3.1.6 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3.1.7 梯度推移理论
    3.1.8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3.1.9 结构主义观点
3.2 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
    3.2.1 经济结构优化意义的研究
    3.2.2 农业结构调整内涵的研究
    3.2.3 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任务和方向的研究
    3.2.4 农业结构调整原则的研究
    3.2.5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3.3.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制约因素的研究
    3.3.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为主体的研究 第四章 国外农业结构演变及其启示
4.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和结构调整情况
    4.1.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
    4.1.2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4.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因与经验
    4.2.1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
    4.2.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五章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阶段分析
5.1 我国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52-1978)
5.2 我国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79-1998)
5.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1999至今)
    5.3.1 全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5.3.2 全国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化
    5.3.3 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5.3.4 全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3.5 全国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在全国的地位
6.1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
    6.1.1 区位优势
    6.1.2 资源条件
6.2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为我国农业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6.2.1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单产稳步提高,粮食增长贡献率高
    6.2.2 经济作物和瓜菜作物产量和增长贡献率也很大
    6.2.3 畜牧业发展快,肉蛋奶产量具有一定优势
6.3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发展速度同东西部比较
    6.3.1 农产品增长对全国增长总量贡献率比较
    6.3.2 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比较
    6.3.3 农业生产结构的比较
    6.3.4 养殖业结构比较
6.4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6.4.1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主导部分
    6.4.2 我国粮食安全的历史与现状
    6.4.3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演进
7.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7.1.1 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但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下降
    7.1.2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7.1.3 农业结构趋于多样化与高效化
7.2 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变化趋势
    7.2.1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2 主要经济作物和瓜菜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3 水果区域布局变化
    7.2.4 主要畜禽产品区域布局变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8.1 中部地区分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8.1.1 农业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8.1.2 中部地区各省粮食生产结构现状
    8.1.3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作物等非粮食作物生产结构现状
    8.1.4 中部地区各省畜牧业结构
8.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区域类型分析
    8.2.1 北区
    8.2.2 中区
    8.2.3 南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目标
    9.2.1 优化目标的主要依据
    9.2.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
9.3 优化中部地区农产品区域布局
    9.3.1 进一步优化湖南、江西、湖北以及河南、安徽南部的稻谷优势产业带,黑龙江和吉林中北部地区的副带
    9.3.2 进一步优化河南、安徽和山西南部的小麦优势产业带
    9.3.3 进一步优化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玉米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副带
    9.3.4 进一步优化以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大豆优势产业带
    9.3.5 进一步优化湖北、湖南、江西的长江中游油菜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南部地区的副带
    9.3.6 进一步优化内蒙古和黑龙江为主的畜牧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的农区畜牧业副带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措施
10.1 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10.1.1 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对农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10.1.2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要途径
    10.1.3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选择
    10.1.4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10.2 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新平台的功效,为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1 农业科技园区为区域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2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及其集成创新的功效
    10.2.3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作用
10.3 用优新和特色品种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10.3.1 中部地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10.3.2 中部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领域
    10.3.3 中部不同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技术
10.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10.4.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
    10.4.2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模式
    10.4.3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10.5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10.5.1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农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措施
    10.5.2 中部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10.5.3 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政策措施
10.6 加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10.6.1 农产品加工业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意义
    10.6.2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问题
    10.6.3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10.7 加快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搞活农村经济
    10.7.1 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引导作用
    10.7.2 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0.7.3 加快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10.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东北产业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东北问题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二 东北振兴是民族经济振兴的重要内容
        三 振兴东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创新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二 关于产业集群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三 关于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四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产业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形成及概念内涵
        一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 创新与创新机制
        三 产业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一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新产业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四 产业创新理论对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经验
        一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
        二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经验总结
        三 国内区域产业创新的模式与经验总结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一 古典的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理论
        二 现代区域空间分布理论
        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五 区域创新理论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 我国区域间产业政策比较
        三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一 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分析
    第一节 东北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东北解放前的产业发展史
        二 建国后东北地区产业的演变
    第二节 东北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东北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
        二 主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三 技术创新能力
        四 企业规模度
    第三节 东北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 东北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 东北产业发展的劣势
    第四节 东北实施产业创新的必要性
第五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支撑平台: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
    第一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一 区域环境与创新环境
        二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和内容
        三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分析
        一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内容
        二 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的作用
        三 区域产业创新的基本网络结构
        四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
        五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的整合
        一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的整合
        二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
第六章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一 农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 我国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东北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二 东北农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第三节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
        二 发展高技术精细农业,提高东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 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保障农民增收的途径
        四 提高农业产业市场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七章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经济规律
        一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二 资源型产业的演进规律与政策分析
        三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与困境
        一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资源型产业衰退的困境与问题
        三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三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实证研究:石油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石油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及战略重要性
        二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三 东北石油产业的创新途径
        四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趋势
第八章 东北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特色产业的含义
        一 特色产业的含义
        二 东北特色产业的界定
    第二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一 装备制造业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
        四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区域分布及规模比较
        二 东北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四 东北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九章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状况
    第二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四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十章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民族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
        一 少数民族经济的含义
        二 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当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第二节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概述
        一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的界定
        二 东北主要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征
        三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结语 推动产业创新,创造东北经济再腾飞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作者声明

(7)实物期权法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2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传统评价方法及其不足
    2.1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传统评价方法
        2.1.1 综合评价法
        2.1.2 净现值法
    2.2 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
        2.2.1 综合评价法的不足
        2.2.2 净现值法的不足
        2.2.3 小结
3 实物期权相关文献综述
    3.1 实物期权的基本概念
        3.1.1 实物期权的定义
        3.1.2 实物期权与不确定性
        3.1.3 实物期权和金融期权的比较
        3.1.4 实物期权的分类
        3.1.5 实物期权的应用条件
        3.1.6 实物期权的意义
    3.2 国内外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研究
        3.2.1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3.2.2 国外定价模型研究进展
        3.2.3 国内定价模型研究进展
        3.2.4 关于定价模型中波动率参数确定的研究进展
    3.3 国内外实物期权的实际应用研究
        3.3.1 国外实际应用研究进展
        3.3.2 国内实际应用研究进展
    3.4 实物期权相关文献研究总结
4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特点及其实物期权特征
    4.1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特点
    4.2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实物期权特征
    4.3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范围
5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框架的构建
    5.1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界定
    5.2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中实物期权种类的识别
    5.3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中不确定性因素的识别
    5.4 选择或构建合适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5.5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5.5.1 标的资产价值的确定
        5.5.2 执行价格的确定
        5.5.3 波动率的确定
        5.5.4 期权到期时间的确定
        5.5.5 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5.6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价值的计算
6 实证研究—以东方百合无毒种球繁育产业化项目为例
    6.1 项目背景和相关资料数据
        6.1.1 项目相关问题的说明
        6.1.2 项目基本资料
        6.1.3 项目具体数据
    6.2 基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
        6.2.1 综合评价法
        6.2.2 净现值法
    6.3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实证研究
    6.4 结果比较分析
7 研究成果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东方百合种球项目现金流量表
附录2 综合评价法的计算程序
附录3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及等级评定表
致谢

(10)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动态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核心竞争力相关概念比较
    2.2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评析及其渊源
    2.3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2.4 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2.5 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学特征及其核心竞争力理论
    3.1 农业高新技术有关概念
    3.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3.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学特征
    3.4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方式及其运行模式
    3.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内涵和特征
第四章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提升
    4.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意义和依据
    4.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方法
    4.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紧迫性
    4.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机制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国内外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与借鉴
    5.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5.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立
    5.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对汇源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解读
    6.2 对三株集团和德隆集团的剖析
    6.3 案例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 赵苏海,李桂祥,仲秀娟,王玮玮.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6)
  • [2]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夏礼如.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3]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D]. 陈德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4]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 张童龙. 大视野, 2006(07)
  • [5]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 袁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6]东北产业创新研究[D]. 扎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7]实物期权法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戴利辉. 浙江大学, 2006(09)
  • [8]GIS在农业上应用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 冯加根,高辉,柳虹,戴其根,张洪程. 中国农学通报, 2005(11)
  • [9]发挥比较优势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江西农业[A].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生产力学会课题组. 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 2005
  • [10]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赵庆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标签:;  ;  ;  ;  ;  

国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