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专业合作社理论分析与问题探讨

蔬菜专业合作社理论分析与问题探讨

一、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分析及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雍雅君[1](2020)在《农业集聚区经营主体的绿色化转型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河南省扶沟县蔬菜产业集聚区为例》文中认为目前,农业资源总体趋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业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等问题使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走向瓶颈阶段,农业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为平衡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与民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发展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转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永续发展,迫切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技术传播,吸引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农业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主流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其作用下的技术要素集聚是经营主体获得绿色农业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前提和推动力。我国农业绿色化转型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绿色化转型质量、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村建设、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方面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并对当地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法规有一定借鉴价值。因此,影响农业集聚区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的因素都有什么,其绿色化转型过程就是怎样的?基于此,有必要对农业集聚区经营主体绿色化转型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随着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地理集聚对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正向影响越来越显着。本文以农业集聚区为研究区域,以产业集聚理论、绿色农业理论、绿色创新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农业产业集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和农业绿色化转型进行界定,构建经营主体进行农业绿色化转型的过程及影响机制理论框架与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以河南省扶沟县绿色蔬菜产业为例,对种植农户、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农业集聚区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的过程经历了绿色技术的获取——绿色技术的吸收——绿色技术的采纳三个重要阶段。绿色技术的采纳由于经营主体的能力不同产生差异性结果。不同经营主体在绿色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异同点。相同点:绿色农业技术起初都来源于能人的先导作用,并得益于科研院所的技术推广;不同经营主体绿色化转型的采纳过程因其能力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不同点:不同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的绿色技术更新和交流模式不同、对于地理邻近性的依赖程度也不同。(2)经营主体进行农业绿色化转型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经营主体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自身素质、研发能力和地理邻近性等内部因素及环境规制、市场需求、技术来源、品牌建设等外部集聚因素均对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3)扶沟县不同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不同。在绿色技术的获取阶段,各经营主体都通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先导能人将绿色技术引进当地后进行传授和交流,将绿色技术传播开来。在绿色技术的吸收阶段,绿色技术交流更加频繁,种植农户通过与能人交流、政府培训、科研院所推广等方式学习和吸收绿色技术,企业通过合作交流、内部研发和科研院所推广等方式获得和学习绿色技术,进行学习吸收和本地化发展;合作社通过政府培训和科研院所推广获得和学习绿色技术。在绿色技术的采纳阶段,种植农户掌握绿色技术后扩大绿色蔬菜种植面积;企业通过技术交流提高自身研发水平,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增加市场占有率;合作社通过向入社群众进行传授和推广,转变入社群众思想,开拓销售市场,吸引更多入社种植农户进行绿色化转型。(4)扶沟县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扶沟县农业绿色化转型起步较晚,进行农业绿色化转型的乡镇主要依靠自身便利的地理临近为基础发展绿色蔬菜农业,绿色农业技术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外地引进与本地转化为主的形式,绿色蔬菜种植的推广和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性环境规制及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推动绿色化转型,因此扶沟县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化转型受到自身研发条件、市场需求、环境规制、地理邻近性等因素的显着正向影响。

蒲雪梅[2](2019)在《广元市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以推动“三农”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广元市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得到顺利推广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但调查也发现,目前部分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很多村镇现在还处于主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传统零散农业模式。因此,如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继续培育发展动力,真正做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的理论、发展研究动态和政策法规等文献进行查阅学习,再运用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调查有关昭化区经济、环境、资源等综合情况,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和成效,然后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以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功经验为切入点,对昭化区整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顺利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总结了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发展现状,即政府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传统农业产业基础雄厚、合作社数量和社员数量不断增加、以昭化茯苓为主的中药材和以紫云猕猴桃为代表的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优秀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并分析认为运行模式逐渐完善、电商农业日趋成熟、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效益提升、农业品牌创建进展迅速等是昭化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中取得的成效。第二,总结昭化区现已取得较大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为:合作社在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健全内部制度和规范运作管理,经营模式理念灵活先进,注重特色农业品牌发展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同时发现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整体质量不高、区内发展不平衡、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及管理水平低;然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政策落实情况不足,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进行资本投入,农民成员普遍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较低,合作社内部缺乏适应大力发展需要的青壮年劳动力等方面。第三,针对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促进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的更好发展,提出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大力开展培训教育、健全管理制度和运作规范等对策建议。

邹永洲[3](2018)在《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发展迅速,济南蔬菜产业具有种类品种多、设施类型多、栽培模式多以及近远郊结合、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蔬菜专业合作社相比其他合作社也有其显着和独特特点,但资金缺乏和融资难一直是合作社面临的重要难题,合作社信贷需求是信贷业务达成的重要基础,而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则是信贷业务开展的先导条件,因此非常有必要以蔬菜专业合作信贷需求意愿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研究,既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和金融机构定向设计产品提供参考,同时对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信贷资金扶农、助农、富农作用,推动蔬菜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二元回归分析法,运用和借鉴了理性和计划行为理论、农村金融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理论,以济南地区为例,选取在农民合作社中占比较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需求意愿为研究内容,研究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了信贷需求意愿影响因素,总结了信贷需求意愿的实现路径,提出了提高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意愿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济南市8个县区3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需求意愿情况调查,总结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前主要有第三方公司担保贷款、财政支持融资增信贷款、信用贷款、普惠金融产品贷款、专项贴息贷款五种模式,对调查样本特征从合作社负责人的基本特征、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对信贷政策的认知、合作社下一步计划、合作社信贷意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分析,提出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信贷需求意愿方面主要呈现有强烈获得信贷支持的意愿、有要求延长信贷期限的意愿、有认同提高信贷额度的意愿、有信贷用途倾向生产的意愿、有多措并举改进信贷的意愿等五个方面特点;同时存在强搭惠民政策便车的不正当意愿、无视信贷约束要求的不合理意愿、主动信贷需求模糊的不明确意愿、忽视纵向合作信贷的不开放意愿和缺乏防范信贷风险的不在乎意愿五方面问题;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对信贷需求意愿的因素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扩建计划和信贷经历对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有正相关影响。以促进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实现为目标,从需求意愿的有效性、合规性、目标性、有限性和从众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实现路径。围绕如何提高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从加大宣传服务力度、正确把握惠民政策,重视信贷约束要求、提高信贷服务质量,抓好农地活化工作、畅通信贷需求导向,创新金融机构产品、做活全面合作信贷,完善全程监管机制、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靓[4](2018)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价格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我国农村种植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我国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我国蔬菜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起伏较大,不仅影响了蔬菜种植户收益和蔬菜稳定供给,也影响了居民生活福利。可以说,蔬菜价格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实际收益的三农问题,又是关系居民生活水平的民生问题,探讨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对稳定我国蔬菜市场价格、促进蔬菜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链视角,分别对主要产业链模式和关键产业链环节的蔬菜价格形成进行研究。在梳理蔬菜价格形成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蔬菜价格及其波动特征,阐述蔬菜产业链与价格形成。其次,分析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电子商务模式三种主要产业链模式的蔬菜价格形成: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中,采用VAR模型、FDL模型分别分析蔬菜产销地批发价格间的横向联动关系、蔬菜批零价格间的纵向联动关系;农超对接模式中,运用均衡价格模型估计蔬菜收购价格和零售价格;电子商务模式中,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蔬菜在电商平台销售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大小。再次,运用通径分析法、联立方程模型分别对关键产业链环节的蔬菜价格形成进行分析。最后,对比分析主要产业链模式和关键产业链环节的蔬菜价格形成。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对蔬菜价格形成理论的分析,主要基于价值规律、均衡价格理论、市场整合理论、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和价格歧视理论。价值规律是贯穿全文的基础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是从供需角度分析蔬菜价格形成,市场整合理论、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是从价差角度分别分析不同蔬菜市场间、不同地区间蔬菜价格的联动关系,价格歧视理论为蔬菜销售商针对同种蔬菜的不同购买量制定不同价格提供了理论依据。(2)蔬菜价格在年度间呈逐年上涨趋势,在一年的周期内蔬菜价格季节波动特征明显,长期看蔬菜价格波动具有明显周期性。(3)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中,蔬菜产销地批发价格间存在横向联动关系,销地批发价格在蔬菜批发价格形成中具有引导作用,销地批发价格向产地的传导效率较高;蔬菜批零价格间存在纵向联动关系,蔬菜批发价格对零售价格具有引导作用,零售价格会向批发价格变动方向靠拢。(4)农超对接模式中,农户与蔬菜合作社的议价能力、农户生产蔬菜的机会成本是决定蔬菜收购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蔬菜零售价格形成由合作社采购成本、经销成本和目标利润共同决定,在合作社目标利润率为15%的情况下,蔬菜均衡零售价格与实际零售价格最接近。(5)电子商务模式中,根据蔬菜零售商服务特征差异,存在两种类型零售商群集,第一类以京东平台的零售商为代表,其蔬菜价格形成受零售商类型、差别定价机制等影响显着:第二类以1号店、淘宝、天猫的零售商为代表,其蔬菜价格形成受零售商信誉、服务特征影响显着。(6)蔬菜生产者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城镇居民收入密切相关,国际原油价格、城镇居民收入、通货膨胀对蔬菜生产者价格的直接影响较小,间接影响较大;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较大,间接影响较小,货币政策改变将直接影响蔬菜生产者价格。(7)蔬菜消费者价格受供需多种因素影响,前一期蔬菜产量和蔬菜生产价格指数、农业就业比例、总人口数对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富于弹性,这些因素容易引起蔬菜消费者价格波动。

李霖[5](2018)在《蔬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对农户收入和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蔬菜产业中的消费者对蔬菜的消费开始向高端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而大部分蔬菜生产者还是分散小农户,他们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无法根据消费者需求来生产。这种消费者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阻碍了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小农户效益的提升。为解决上述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各类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应运而生。这些产业组织模式的产生也给学术界带来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农户选择不同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依据是什么?各类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有什么影响?通过探讨上述问题,能够为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推广和优化路径提供参考。基于此,本研究利用河北省和浙江省的蔬菜种植户数据,对蔬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对农户蔬菜种植净收入和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从中观层面,对中国蔬菜产业和产业组织体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随后从微观层面,对目前中国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探讨;然后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研究农户选择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理论框架,对影响农户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实证研究了不同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蔬菜种植收入和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蔬菜产业组织体系已形成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多个产业主体并存、主体间协调合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可划分为以下四类:完全市场交易模式、部分横向合作模式、完全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各个产业组织模式在农户自主性,服务获取,交易稳定性、波动性、保障性和依赖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可能性方面有很大区别。(2)不确定性会影响农户对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当生产不确定性上升时,农户倾向于选择部分横向合作模式、完全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倾向于不选择完全市场交易模式。当行为不确定性上升时,农户倾向于不选择纵向协作模式。环境不确定性对农户选择部分横向合作模式和完全横向合作模式有显着影响,对农户选择完全市场交易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无影响。(3)不同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蔬菜种植净收入有不同的影响。与完全市场交易模式相比,部分横向合作模式和完全横向合作模式能够显着提升农户的蔬菜种植净收入,即农户加入蔬菜合作社成为社员后,无论是否与合作社有交易关系,均可以显着提高蔬菜种植净收入。而纵向协作模式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与完全市场交易模式相比,并没有显着优势。(4)不同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有不同的影响。与完全市场交易模式相比,部分横向合作模式和完全横向合作模式能够显着提升农户的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即农户加入蔬菜合作社后,无论是否与合作社发生买卖关系,都能够提升自身的蔬菜生产技术效率。与完全市场交易模式相比,纵向协作模式在提升农户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方面无显着优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本研究分别从蔬菜产业组织体系、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和蔬菜种植农户三个层面进行系统阐述,涵盖多个维度和层次。在阐释分析中国蔬菜产业组织模式时,本研究提出了更为细致和新颖的划分标准,对不同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从农户视角统一研究蔬菜产业中各类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及其对农户蔬菜种植净收入和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研究从交易费用的一个维度——不确定性视角构建分析农户选择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理论框架,并详细阐述了各类不确定性的影响机理和方式,对不确定性影响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扩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研究在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蔬菜净收入的影响时,同时使用了 BFG两步法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别解决不可观测因素和可观测因素造成的选择性偏差,提高了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在国内文献中很少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盛成强[6](2018)在《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单干”走向“合作”新的尝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依赖,迅速在全国广大农村大范围、宽领域地铺开,既可以部分缓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有助于从事同类农业生产农户之间资源整合。近年来,济阳县蔬菜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常年蔬菜种植面积40万亩,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12万个,逐步打造了曲堤黄瓜、仁风西瓜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监管示范县和全国设施蔬菜发展基地县。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逐渐兴起,但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时间比较晚,普遍存在规模小、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抵御市场的作用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研究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既是该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可以对该县专业合作社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的资料,从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陈述,同时,深入到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规模、结构类型等基本状况,并构建以组织结构、运营机制和政府支持等指标,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式,获取并整理调查数据,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利益分配机制特征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分别在5%、2%,对蔬菜专业合作社呈现正相关。而组织结构的特征值只有不到1%,说明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还很松散,没有发挥到应有作用。最后,加强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构建切实的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合作社运营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扶持工作力度等建议,全方面促进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邱春晓[7](2017)在《供应链视角下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首次颁布以来,我国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农民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合作社成为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阶段农民合作社依然存在发展规模小、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自盈利水平差、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农民合作社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强强联合,形成农产品供应链上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合作社横向一体化和产加销纵向一体化相结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勇于突破传统发展框架,增强合作社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增加社员收益。基于此,对农民合作社非合作运营模式、横向一体化运营模式、纵向一体化运营模式和一体化运营模式的案例分析与对各种模式下整体利益的博弈比较研究对于降低农民合作社成员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合作社社员收益,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产业融合视角,通过对农民合作社不同运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收益的博弈比较与案例对比发现,农民合作社一体化的运营发展模式相对于其他运营模式而言能够创造更大的整体收益、更高的社员收入,并实现更大的社会福利。与此同时,本文重点针对浙江省温州梅屿蔬菜专业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发展现状指出,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同时还面临自然风险防治、内部融资监管和合作文化培养的问题,并且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为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民合作社一体化发展优化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杨朝慧,郑军[8](2016)在《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52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利用山东省52家典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确定了影响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否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的六大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层次。研究结果表明:追溯认知和收益预期变量是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否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的表层影响因素,是否出口、是否加工和质量认证变量是中层影响因素,政府扶持变量则是深层根源因素。

宋博[9](2016)在《蔬菜生产碳足迹、低碳化与生态补偿机制》文中指出蔬菜是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近年来,蔬菜生产的集约化使得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密集投入在显着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碳排放,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探索蔬菜生产的低碳化发展路径对我国“两型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已有研究关于蔬菜生产碳足迹、低碳化与生态补偿的成果偏少,本文将蔬菜生产碳足迹——低碳化——生态补偿机制相结合系统地研究了蔬菜生产低碳化的发展路径。在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界定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生命周期法和多目标灰靶决策模型对蔬菜生产系统的碳足迹进行了核算与评价;其次,运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联立方程组的SUR模型、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的边际效应、驱动因素和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及支付意愿进行分析;最后,从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方面构建了蔬菜生产低碳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对蔬菜生产碳足迹的研究结果表明,蔬菜生产系统的亩均总碳排放为691.64 KgCE,其中化肥投入所产生的碳排放占70.89%,是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亩均光合作用碳汇和净碳汇分别为1267.20 KgCE和575.56 KgCE。从碳足迹的综合评价结果看,天津市和北京市远优于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第二、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的边际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蔬菜生产碳排放的平均边际产出效应为2.03 Kg/KgCE,平均影子价格为5.94元/KgCE;平均环境成本为4521.15元/亩,占总产值的14.49%,剔除环境成本后的平均绿色产值为25468.77元/亩。第三、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的驱动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选择、政府补贴、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和蔬菜收入比重对蔬菜生产低碳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土地投入对蔬菜生产低碳化则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的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采用不同的低碳生产技术时存在替代效应。可持续认知、低碳认知、低碳技术满意度、蔬菜种植面积、蔬菜生产保险、政府补贴、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技术培训、蔬菜种植年限对农户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贷款需求和户主性别对农户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用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的农户技术支付意愿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低碳生产技术的支付意愿偏低;户主性别、蔬菜收入、信贷能力、种菜年限、风险态度、加入合作社对低碳生产技术的支付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蔬菜收入比重、政府补贴、技术培训对低碳生产技术的支付意愿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六、对蔬菜生产低碳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蔬菜生产系统碳汇功能生态补偿机制的权利主体是农户,义务主体是政府;平均补偿标准为34.53元/亩,补偿方式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补充。

肖小勇[10](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二、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分析及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分析及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集聚区经营主体的绿色化转型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河南省扶沟县蔬菜产业集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1.2.2 绿色农业研究综述
        1.2.3 农业绿色化转型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集聚区
        2.1.2 经营主体
        2.1.3 绿色农业
        2.1.4 农业绿色化转型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绿色农业理论
        2.2.3 绿色创新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3 农业集聚区经营主体绿色化转型理论分析
    3.1 经营主体农业绿色转型过程
        3.1.1 绿色农业技术的获取阶段
        3.1.2 绿色农业技术的吸收阶段
        3.1.3 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阶段
    3.2 经营主体绿色转型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3.2.1 内部因素
        3.2.2 外部环境
4 扶沟县蔬菜集聚区经营主体绿色化转型过程
    4.1 扶沟县农业绿色化转型概况
        4.1.1 扶沟县农业发展概况
        4.1.2 扶沟县绿色农业及经营主体概况
    4.2 蔬菜产业集聚区绿色化经营主体特征
        4.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4.2.2 绿色化经营主体概况分析
    4.3 蔬菜集聚区经营主体绿色化转型过程分析
        4.3.1 绿色农业技术的获取阶段
        4.3.2 绿色农业技术的吸收阶段
        4.3.3 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阶段
5 扶沟县经营主体绿色化转型的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2 分析结果
        5.2.1 研发水平是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5.2.2 环境规制是绿色化转型的重要保障
        5.2.3 市场需求是绿色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5.2.4 地理临近是绿色化转型的重要基础
        5.2.5 地理临近和技术来源是种植农户绿色化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促进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提升种植农户自身素质
        6.2.2 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社组织管理作用
        6.2.3 加强企业带头作用,逐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协作
        6.2.4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机制,加强政府制度保障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 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3 合作社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2)广元市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综述
        1.3.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创新
        1.6.2 本文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合作社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民专业合作社思想
        2.2.2 相关理论
3 广元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3.1 广元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自然状况
        3.1.2 农业经济状况
        3.1.3 农民收入情况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
    3.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情况
        3.3.1 政府扶持,推动发展
        3.3.2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3.3.3 支柱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3.3.4 供销社系统的带动作用
4 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成效
    4.1 昭化区农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4.1.1 昭化区农村经济自然状况
        4.1.2 昭化区产业分布情况
        4.1.3 昭化区农业经济情况
        4.1.4 昭化区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4.2 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4.2.1 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4.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持续增长
        4.2.3 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4.3 案例分析
        4.3.1 紫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4.3.2 柳桥乡“一村一品”茯苓专业合作社
    4.4 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
        4.4.1 特色主导产业获得一定发展
        4.4.2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加快
        4.4.3 创建农业品牌获得进展
        4.4.4 农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
        4.4.5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形式获得新的发展
5 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
    5.1 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
    5.2 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
        5.2.2 政策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3 制度不健全,运作管理不规范
        5.2.4 缺乏信任与规划
        5.2.5 农产品产销不畅、深加工不足
    5.3 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原因
        5.3.1 缺乏足够的资本投入与财务保障
        5.3.2 政策落实情况不足
        5.3.3 部分人对合作社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
        5.3.4 合作社成员自身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5.3.5 合作社服务面不广,经营层次较低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评述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数据来源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蔬菜专业合作社
        2.1.2 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2.2.2 农村金融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2.2.4 蔬菜产业信贷需求特性
第三章 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模式
        3.1.1 第三方公司担保贷款
        3.1.2 财政支持融资增信贷款
        3.1.3 信用贷款
        3.1.4 普惠金融产品贷款
        3.1.5 专项贴息贷款
    3.2 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调查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3.3 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特点
        3.3.1 有强烈获得信贷支持的意愿
        3.3.2 有要求延长信贷期限的意愿
        3.3.3 有认同提高信贷额度的意愿
        3.3.4 有信贷用途倾向生产的意愿
        3.3.5 有多措并举改进信贷的意愿
    3.4 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存在问题
        3.4.1 存在强搭惠民政策便车的不正当意愿
        3.4.2 存在无视信贷约束要求的不合理意愿
        3.4.3 存在主动信贷需求模糊的不明确意愿
        3.4.4 存在忽视纵向合作信贷的不开放意愿
        3.4.5 存在缺乏防范信贷风险的不在乎意愿
第四章 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模型设定
        4.1.1 变量选取和假设前提
        4.1.2 模型选择
    4.2 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2.1 模型回归结果
        4.2.2 结论
第五章 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实现路径
    5.1 从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有效性分析
        5.1.1 高有效性分析
        5.1.2 中有效性分析
        5.1.3 低有效性分析
    5.2 从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合规性分析
        5.2.1 从对信贷申请主体的要求方面
        5.2.2 从对信贷产品设计的要求方面
        5.2.3 从对信贷资金使用的要求方面
    5.3 从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目标性分析
        5.3.1 理论目标分析
        5.3.2 现实目标分析
    5.4 从济南市蔬菜装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有限性分析
        5.4.1 信贷需求意愿的发展变化性
        5.4.2 信贷需求意愿的不可预见性
    5.5 从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从众性分析
        5.5.1 群体化意愿
        5.5.2 个性化意愿
第六章 提高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宣传服务力度,正确把握惠民政策
        6.1.1 加强政策宣传
        6.1.2 加强服务引导
    6.2 重视信贷约束要求,提高信贷服务质量
        6.2.1 重视信贷约束要求
        6.2.2 提高信贷服务质量
    6.3 抓好农地活化工作,畅通信贷需求导向
        6.3.1 抓好农地活化工作
        6.3.2 发挥资金引领作用
    6.4 创新金融机构产品,做活全面合作信贷
        6.4.1 创新金融产品
        6.4.2 创新金融模式
    6.5 完善全程监管机制,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6.5.1 完善全程监管机制
        6.5.2 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价格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分析
    2.3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蔬菜价格及其波动分析
    3.1 蔬菜价格波动的时间特征分析
    3.2 蔬菜价格波动现状的对比分析
    3.3 蔬菜价格波动特征的分解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蔬菜产业链与价格形成
    4.1 蔬菜产业链及理论分析
    4.2 蔬菜产业链特点
    4.3 蔬菜产业链与价格形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中蔬菜价格的形成
    5.1 中间收购商介入模式的蔬菜价格构成
    5.2 蔬菜主产地与主销地批发市场价格的横向联动分析
    5.3 蔬菜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间的纵向联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超对接模式中蔬菜价格的形成
    6.1 农超对接的四种模式
    6.2 基于厂商理论的蔬菜生产经营者行为分析
    6.3 “农户+合作社+超市”的蔬菜价格形成的模型构建
    6.4 “农户十合作社+超市”的蔬菜价格形成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电子商务模式下蔬菜价格的形成
    7.1 基于价格歧视理论的电商行为分析
    7.2 电子商务模式蔬菜价格形成的因子分析
    7.3 电子商务模式蔬菜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7.4 电子商务模式蔬菜价格形成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蔬菜生产者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8.1 蔬菜生产者价格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
    8.2 蔬菜生产者价格形成的通径分析
    8.3 蔬菜生产者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蔬菜消费者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9.1 供给反应模型的构建
    9.2 需求反应模型的构建
    9.3 基于均衡价格理论的联立方程构建
    9.4 蔬菜消费者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蔬菜不同产业链模式和关键环节价格形成比较
    10.1 不同产业链模式蔬菜价格形成的比较
    10.2 关键产业链环节蔬菜价格形成的比较
    10.3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相关政策建议
    11.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蔬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对农户收入和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1.5.1 数据来源
        1.5.2 样本情况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农户行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内涵
        2.2.2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类型
        2.2.3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2.2.4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2.2.5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
    2.3 已有文献的主要不足
3 中国蔬菜产业和产业组织体系发展情况
    3.1 引言
    3.2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3.2.1 蔬菜生产情况
        3.2.2 蔬菜价格情况
        3.2.3 蔬菜消费情况
        3.2.4 蔬菜贸易情况
    3.3 中国蔬菜产业组织体系历史演化和现状
        3.3.1 中国蔬菜产业组织体系历史演化
        3.3.2 中国蔬菜产业组织体系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及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分类
    4.3 蔬菜产业组织模式的特征
        4.3.1 完全市场交易模式
        4.3.2 部分横向合作模式
        4.3.3 完全横向合作模式
        4.3.4 纵向协作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蔬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引言
    5.2 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说
        5.2.1 基于不确定性的分析框架
        5.2.2 研究假说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3.1 多元Logit模型
        5.3.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5.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实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不同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蔬菜种植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假说
    6.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选择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实证结果
        6.4.1 BFG两步法模型估计结果
        6.4.2 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不同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7.1 引言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7.2.1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7.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7.4 实证结果
        7.4.1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计结果
        7.4.2 蔬菜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启示
        8.2.1 对政府的启示
        8.2.2 对农户实践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蔬菜种植农户调研问卷
    附录2 蔬菜合作社理事长调查问卷
    附录3 蔬菜公司管理者调查问卷
    附录4 调研蔬菜合作社名录
    附录5 调研蔬菜公司名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展望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内涵界定
    2.2 交易成本论
    2.3 规模收益论
    2.4 博弈论
第三章 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1 济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社会经济发展
        3.1.2 农业生产情况
        3.1.3 蔬菜产业发展
    3.2 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2.1 合作社数量
        3.2.2 合作社类型
        3.2.3 合作社分布
    3.3 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3.3.1 促进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3.3.2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3.3.3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运用
        3.3.4 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四章 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总体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4.1.2 多数合作社运行不规范,普通成员权益缺乏保障
        4.1.3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市场优势不明显
        4.1.4 产后加工严重滞后,产品附加值低
        4.1.5 信息化应用及信息化水平不足
        4.1.6 经营资金短缺,过度依赖于政府的扶持
        4.1.7 合作社成员素质偏低,缺乏专业人才
    4.2 合作社发展中制约因素
        4.2.1 外部制约因素
        4.2.2 内部制约因素
        4.2.3 资金来源分析
    4.3 内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4.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模型说明和变量定义
        4.3.3 计算结果及其解释
第五章 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
    5.2 构建切实的利益共享机制
    5.3 完善合作社的经营机制
    5.4 加大政府对合作社扶持
第六章 总结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供应链视角下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 创新点
    (三) 文献综述
        1. 关于合作社的国内外研究
        2.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
        3. 文献述评
二、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非合作运营模式的研究
    (一) 农民合作社非合作运营模式的理论分析
    (二) 农民合作社非合作运营模式下供应链收益的博弈分析
        1. 模型构建
        2. 合作社最优产量
        3. 企业的最优决策价格
        4. 非合作运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最优收益
    (三) 案例分析
三、农产品供应链中合作社横向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
    (一) 农民合作社横向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理论分析
    (二) 农民合作社横向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博弈分析
        1. 模型构建
        2. 合作社联合社最优产量
        3. 企业的最优决策价格
        4. 横向一体化运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最优收益
    (三) 案例分析
四、农产品供应链中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
    (一)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理论分析
    (二)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博弈分析
        1. 模型构建
        2. 纵向一体化运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最优收益
        3. 合作模式下各参与者的期望收益
    (三) 案例分析
五、农产品供应链中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
    (一) 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理论分析
    (二) 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博弈优势分析
        1. 模型构建
        2. 合作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最优收益
        3. 合作模式下各参与者的期望收益
        4. 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发展优势分析
    (三) 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下联合社的规模最优化分析
        1. 模型构建与函数分析
        2. 合作社联合社规模最优化的博弈分析
    (四) 案例分析
        1. 案例选择与简介
        2. 发展优势分析
        3. 面临的挑战
        4. 案例小结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三)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项目

(8)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52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
        1. 基本特征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有影响。
        2. 质量认知与管理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有影响。
        3. 环境特征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有影响。
        4. 市场预期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有影响。
三、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设定
    (二)模型构建
        1. Logit模型。
        2. ISM模型。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基本特征因素的影响。
        2. 质量认知与管理因素的影响。
        3. 环境特征因素对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的影响。
        4. 市场预期因素的影响。
    (二)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
        1. 确定系统要素关系表。
        2. 确定邻接矩阵及可达矩阵。
        3. 分解可达矩阵。
        4. 确定模型结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1. 加大政府扶持,增强追溯认知。
        2. 完善合作经营,优化蔬菜加工。
        3. 调整市场结构,提高认证水平。
        4. 健全市场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9)蔬菜生产碳足迹、低碳化与生态补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调研区域及抽样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理论分析
    2.1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关于低碳化的理论分析
    2.3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核算及评价
    3.1 碳足迹的核算方法及适用范围
    3.2 基于LCA的碳足迹核算及评价方法
    3.3 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核算结果及评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边际效应分析
    4.1 距离函数在环境污染影子价格分析中的应用
    4.2 蔬菜生产碳排放影子价格的推导
    4.3 蔬菜生产碳排放边际效应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5.1 技术选择与制度安排在低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5.2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5.3 蔬菜生产低碳化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行为理论在菜农低碳技术采用中的应用
    6.2 农户低碳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
    6.3 菜农低碳生产技术采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支付意愿分析
    7.1 生态服务价值支付意愿的研究进展
    7.2 低碳技术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7.3 低碳技术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蔬菜生产低碳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8.1 农田碳汇功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8.2 农田碳汇功能生态补偿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8.3 蔬菜生产碳汇功能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相关政策建议
    9.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10)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与展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价格形成理论
        2.1.2 价格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2.2.3 简评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分析及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集聚区经营主体的绿色化转型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河南省扶沟县蔬菜产业集聚区为例[D]. 雍雅君. 河南大学, 2020(02)
  • [2]广元市昭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 蒲雪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济南市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实证研究[D]. 邹永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4]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价格形成研究[D]. 李靓.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蔬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对农户收入和效率的影响研究[D]. 李霖. 浙江大学, 2018(01)
  • [6]济阳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D]. 盛成强. 山东理工大学, 2018(03)
  • [7]供应链视角下农民合作社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D]. 邱春晓. 温州大学, 2017(03)
  • [8]蔬菜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52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J]. 杨朝慧,郑军. 新疆农垦经济, 2016(06)
  • [9]蔬菜生产碳足迹、低碳化与生态补偿机制[D]. 宋博.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10]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蔬菜专业合作社理论分析与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