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看法

我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韩敏[1](2021)在《ARCS动机模式在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KGJG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再次重申中职语文三大模块的划分标准,强调“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进一步增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阅读与实践作为中职语文各模块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基本技能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阅读与实践课程的特点所致,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当其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与中职教学改革中所提倡的“教学应该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不谋而合。尽管近些年来中职语文领域的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不够成熟,使得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不够理想。基于此,本研究以KGJG学校计算机、汽修、电子商务和幼儿教育四个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动机的激发方式和效果,从中获得定性和定量的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ARCS动机模型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ARCS动机模式在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中的可行性。从ARCS动机模式的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动机激发策略,并将之进行实践应用,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实践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RCS动机模式对于中职语文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于: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有利于提升语文的课堂活力;3.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4.有利于推动课标的有效落实。为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维持稳定的语文课堂秩序,建立有效的师生课堂互动注入新的动力。

杨洋[2](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宋雅静[3](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调查研究 ——以安阳市S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小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此时如果出现英语学习偏科(本研究中的偏科意指偏差于某门科目)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乃是百害而无一利。而目前关于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这引起了笔者极大的研究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的加大,学生极易出现英语学习问题。因此本研究选择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进行研究,以期给广大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转化英语学习偏科生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实践,对“英语学习偏科生”进行概念界定,严格按照偏科标准筛选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次,对英语偏科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和六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并将访谈结果作为编制《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偏科生调查问卷》的依据。其次,对英语学习偏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描述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的总体现状,即英语偏科生在年级、性别和认知风格上的分布特征,英语偏科生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对英语学习偏科的归因、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情况,以及英语偏科生的思想状况等。接着,根据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得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的成因有:(1)学生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差异这一客观原因,以及英语学习兴趣不足、情感态度不稳定、英语学习策略不当和英语学习习惯较差等主观原因;(2)教师因素,包括教师能力素养不高、教学方法不当、师生相处不融洽和个人魅力不足等;(3)学校因素中,师资配置的不合理和校园英语氛围的不足是主要原因;(4)在家庭因素中,家长错误的英语教育观念、家庭氛围的不和谐和英语学习环境的缺失,都会间接的造成孩子出现偏科问题。最后,基于偏科成因,提出相应对策:在学生自身方面,建议学生要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等;教师方面,教师应努力提升能力素养,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个人魅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坚持教法学法并重等。其中在因材施教上,本研究借鉴了新加坡的学习支援计划,试图为教师提出若干启示:早发现早干预,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和重视学法的指导等。学校方面,校方要减少教师更换的频率,保证英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此外,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家庭方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观念,理性使用英语教育方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父母要尽力满足孩子的缺失性需要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外,重视孩子的生活体验,创设英语听、说情景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荣俊杰[4](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曲平[5](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寇曦文[6](2020)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历史课程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两个阶段的历史学科在课程标准、教科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历史学科产生了不能完全被消除且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过渡衔接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若此台阶过渡不好,会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影响到日后的学习和成绩。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尽快使高一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降低因衔接问题而产生的教学风险。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界定了教育衔接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出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概念,对国内教育衔接相关研究作了归纳整理,指出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最近发展区”和结构主义的教学论等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河南省两所中学为研究样本,采用了文本搜集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产生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教育工作者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辅以各方面的改进,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由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良而引起的教学问题,防止学生厌倦历史,从而发挥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姜慧枫[7](2020)在《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研究 ——以牙克石市三所中学八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始于2001年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个领域对中小学课程的世纪走向做了引领。其中,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被视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笔者近期走入了中学校园,重点针对初中八年级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展开调查,通过发放学生问卷、走访任课教师两种形式,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目前初中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的整改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写作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中仔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自主学习论述中的主要观点,力图从中找到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创新的突破点。接下来将研究思路通过框架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并介绍了本论文所用的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解读了核心概念以及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调查设计对调查的目的及内容、对象选取和问卷的信度分析做了介绍。第四部分是关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首先阐明初中生自主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从四个主要观点加以讨论:学习动机不十分明确、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端正、对学习过程的把控能力不强和确立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不强。然后针对初中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会学生善于把控学习过程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对策的提出以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指导提供依据。

胡嘉瑜[8](2020)在《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举行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发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时代呼唤。课堂是实施本科教育的主阵地,是保障立德树人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但纵观当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危机普遍存在,难以激发学习激情和探究欲望的课堂日益为学生所厌倦。大学课堂应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场域,一流大学必须有卓越的教学。在机遇和挑战同在,崛起与衰落并存的全球化时代,激发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潜能,需要对大学课堂教学重新进行目标定位,将卓越教学纳入高校的发展范畴,以卓越教学引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研究认为大学卓越教学是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空内,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双方围绕高深知识的传递,创生而进行的一种超出平庸与一般,追求出色与更好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既追求德性的生发与弘扬,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始终,又致力于创造优质的体验,吸引学生沉浸其中。追求卓越教学已成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大势,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出台“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2014年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2015年英国政府提出卓越教学框架评估行动。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卓越教学思辨论证丰富,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卓越教学观;宏观层面卓越教学研究火热进行,但尚无课堂层面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种类繁多,但难与卓越教学相契合。本研究认为高深知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基调、教学学术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深层追寻、心流体验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高级诉求,因此在高深知识观、教学学术理论、心流体验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相关卓越教学研究成果建构了大学卓越教学框架,并先后通过专家咨询、框架指标清晰度访谈、预测试调查对框架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框架包括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等七个维度31个要素。以修正后的大学卓越教学框架为依据编制了“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采取随机取样法对S大学的本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70份,回收940份,问卷回收率为96.9%,有效问卷864份,问卷有效率为91.9%。随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3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同时采用混合分析软件MAXQDA20对问卷开放题进行归类分析。在问卷分析结果基础上,访谈了5位教师,了解教师对卓越教学的看法以及他们遭遇的教学困境,以充分把握卓越教学视角下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满意度评分为3.44分。当前大学课堂教学距离卓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课堂教学总体得分为3.53分,各维度均值得分从高到低为教学组织(3.81)>知识传授(3.69)>立德树人(3.68)>课堂互动(3.55)>教学学术(3.52)>认知收获(3.26)>过程体验(3.1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1)不同性别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教学学术五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都存在显着差异,并且男生评分显着低于女生;(2)不同年龄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认知收获、过程体验六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并且00后学生的评分显着高于90后评分;(3)不同民族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六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仅在教学组织存在着显着差异,且少数民族学生评分显着低于汉族学生;(4)不同身份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六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仅在教学组织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且师范生评分显着低于非师范生;(5)不同年级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以及总体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差异表现在:大一,大二显着高于大三、大四,且大四评分最低;(6)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以及总体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差异表现在:自然科学显着低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7)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教学学术、认知收获和过程体验这七个维度两两之间均在0.01的水平上存在显着的中低度正向相关;(8)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对因变量“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的变量及其影响系数分别是认知收获(β=0.525)、知识传授(β=0.158)、过程体验(β=0.141)、立德树人(β=0.098)、课堂互动(β=0.077)。结合问卷和访谈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的课堂过程体验难以达到心流之境界;第二,学生的课堂认知收获尚无深层之进步;第三,大学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彰显不足;第四,大学课堂教学立德树人仍待深化;第五,大学课堂教学疏于关注男女性别差异;第六,“00”后大学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挑战;第七,“大四现象”制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八,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以助力大学课堂教学实现卓越:第一、创造心流体验吸引学生享受课堂:(1)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2)多方位提升师生互动质量;(3)课堂教学使用“挑战-技能平衡”策略。第二、依托深度教学促进学生高阶发展:(1)教师学会反思审查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2)教师为课堂合理增负以提升教学含金量;第三、推动教学学术增强课堂学术韵味:(1)改革相关制度以提升教学地位;(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第四、开展课程思政深化课堂立德树人目标:(1)唤醒教师课程思政意识;(2)挖掘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第五、立足学生背景差异力争因材施教:(1)因性施教开发男女发展潜力;(2)因龄施教顺应00后鲜明特点;(3)因级施教破解大四危机现象;(4)因科施教展现学科独特魅力。

李玉环[9](2020)在《统编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吉县二中为例》文中指出2016年9月开始,统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是由教育部直接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通用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提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作为连接教读课和课外阅读桥梁和纽带的自读课,有着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在实习时与九年级语文教师交流时了解到虽然统编版教材已经明确区分“教读”与“自读”课型,但在文言文自读课的实际教学上仍存在教师直接忽略课型,将文言文自读课当教读课上,无法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在听课时发现在文言文自读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沉重等现象。因此本文主要以调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教材中文言文自读课文的选编分析,总结文言文自读课的教学价值并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特色及建构主义理论,对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首先对文言文自读课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首先从自读课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入手,发现对于“自读”课的研究至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教社92版到01版,第二阶段为2016统编版至今。第一阶段集中在对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步骤的研究上;第二阶段集中在对其教学策略,单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研究上。文言文教学主要集中在对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研究上。其次对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其要么将文言文自读课从课型区分和体裁区分的角度归于宏观的自读课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从中汲取普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么对于集中在对其单篇教学反思和教学实录的研究上。主要采用了问卷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临汾市吉县二中的初二和初三的600名学生和10位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临汾省吉县二中是该县综合实力较强的初中,曾为十轨制省级示范初中,能够反映当地的教育状况,具有代表性。首先采取问卷的形式从学生对统编版教材的认知、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参与度、课后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方法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其次采用访谈法从教师对于统编版教材的使用情况、预习情况检测、课堂学习要求、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方法方面了解教师教学现状。最后通过听课录课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作为辅助调查支撑学生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结果,以探求最真实课堂环境中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发现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文言文自读课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教师无法区分课型来教学,自读课仍教读课的形式教;未深刻理解统编版教材各个系统的作用。其次学生关于自读课和教读课的认知有偏差,甚至有一部分同学无法区分课型;学生对于文言文自读课兴趣不高。其次文言文自读课课堂存在问题多样化的现象。课前预习不到位,评价方式单一;课堂学习要求和学法指导无法凸显学生主体性,学生参与程度低;课后复习积极性不高,评价方式固定;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言文自读课的功能;教师充分利用新教材各系统进行自读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从内部动机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评价等建议。

李清明[10](2020)在《悬念设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悬念设置俗称“卖关子”。是指教师故意在扣人心弦处戛然而止,给学生造成“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感,①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新课改提倡历史教师方式、方法多样化,要求在历史课堂上抓住学生注意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设置悬念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需要。本文以悬念设置为中心,以历史学科为背景,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悬念设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希望以此帮助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悬念、悬念教学的含义以及悬念设置的分类,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另外,讨论了悬念设置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二章选取扬州市S中学为调研点,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的形式,了解初中历史教师中悬念设置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悬念设置不足;第二,悬念设置方式单一,主要以设问为主;第三,各悬念之间联系性不足。第四,悬念设置时机不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第三章,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悬念设置应坚持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具体方法有巧妙设疑、灵活提问、故错引导、启发结尾。与此同时,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应做到: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悬念设置;灵活设置悬念,满足学生需要;注重悬念衔接,使其连成一体;合理选择悬念,把握设置时机。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ARCS动机模式在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KGJG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
        二、学习动机
        三、ARCS动机模式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ARCS动机模式的内涵研究
        二、ARCS动机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中职语文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四、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的研究现状
        五、文献述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ARCS动机模型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注意维度分析
        二、相关维度分析
        三、自信维度分析
        四、满意维度分析
    第二节 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目前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二、教师层面
    第四节 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教学条件分析
        一、中职学校具有运用ARCS动机模式的教学条件
        二、中职语文教师具有运用ARCS动机模式的教学能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RCS模式在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中的动机策略设计
    第一节 注意策略的设计——引起关注
        一、丰富导入方式,创设学习情境
        二、语言生动幽默,赋予丰富情感
        三、模拟文章情境,一同身临其境
        四、介绍作者故事,趣味了解背景
        五、巧用思维导图,脉络一目了然
        六、妙用直观呈现,恰当举例说明
        七、偶用规定情境,经常提供示范
    第二节 相关策略的设计——强化相关
        一、进行角色代入,激发情感关注
        二、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情感类比
        三、提供多种方式,实现个性教学
        四、说明内容价值,联系专业教学
        五、引发切实体悟,鼓励有感而发
        六、激活已有经验,进行仿照练习
    第三节 自信策略的设计——树立自信
        一、树立合理目标,懂得日积月累
        二、学会正确归因,提升学习动机
        三、鼓励独立学习,养成学习习惯
        四、分解教学目标,讲求积土成山
        五、解释评价标准,科学自我评估
        六、提供挑战任务,增强学习自信
    第四节 满意策略的设计——生成满意
        一、制定拓展计划,巩固学习成果
        二、设置阶段测试,效果及时反馈
        三、多元评价体系,挖掘学生亮点
        四、减少成绩评价,注重能力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RCS动机模式在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
    第一节 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案例
    第二节 在古诗文阅读中的应用案例
    第三节 在文书拟写类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第四节 在活动策划类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第五节 应用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有利于提升语文的课堂活力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四、有利于推动课标的有效落实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职语文课听课观察记录单
附录 C 中职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D ARCS动机模式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2)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调查研究 ——以安阳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对PISA测试的反思
        1.1.2 基于对小学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1.1.3 研究兴趣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现状综述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 述评与启发
第2 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现状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2.1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2.1.1 访谈目的
        2.1.2 访谈对象的选择
        2.1.3 访谈方法
        2.1.4 访谈实施
        2.1.5 访谈工具
    2.2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2.2.1 调查目的
        2.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2.2.3 调查方法
        2.2.4 问卷编制过程
        2.2.5 调查工具
第3 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3.1 访谈内容分析
        3.1.1 英语偏科生的访谈结果
        3.1.2 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
        3.1.3 小结
    3.2 问卷结果分析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总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学科认知
        3.2.3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思想状况
        3.2.4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偏科归因
        3.2.5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学习策略掌握情况
        3.2.6 小结
第4 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的成因探究
    4.1 学生因素
        4.1.1 智力差异
        4.1.2 英语学习兴趣不足
        4.1.3 情感态度不稳定
        4.1.4 英语学习策略不当
        4.1.5 英语学习习惯较差
    4.2 教师因素
        4.2.1 能力素养不高
        4.2.2 教学方式不恰当
        4.2.3 师生相处不融洽
        4.2.4 教师魅力不足
    4.3 学校因素
        4.3.1 师资配置不合理
        4.3.2 校园英语氛围不足
    4.4 家庭因素
        4.4.1 父母英语教育观念不当
        4.4.2 家庭氛围不和谐
        4.4.3 英语学习环境缺失
第5 章 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的对策研究
    5.1 有关学生方面的对策
        5.1.1 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树立矫治英语偏科自信心
        5.1.2 培养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提高英语学习受挫能力
        5.1.3 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形成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5.2 有关教师方面的对策
        5.2.1 提升能力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5.2.2 变换英语教法,增添课堂趣味性
        5.2.3 提高个人魅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5.2.4 正视偏科生差异,教法学法并重
    5.3 有关学校方面的对策
        5.3.1 减少教师更换频率,保证英语教师稳定性
        5.3.2 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4 有关家庭方面的对策
        5.4.1 树立正确英语教育观念,理性使用英语教育方法
        5.4.2 满足孩子缺失性需求,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5.4.3 重视孩子生活体验,创设英语听说情景
第6 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语学习偏科生访谈提纲
附录B 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偏科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4.个人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1.创造性
        2.研究性
        3.智慧性
        4.生成性
        5.民主性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内容
        3.研究工具
    (二)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6)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
    一、学生的问卷调查
    二、教师的访谈记录
第二章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章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历史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整理历史发展线索
    三、转变历史教学观念,注重提高教学衔接意识
第四章 教学衔接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一、初中《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二、高中《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生历史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情况调问卷查
附录3 :初高中历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7)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研究 ——以牙克石市三所中学八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1. 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
        2. 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 核心素养要求每位学生要做到自主发展
        4. 初中阶段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为可能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
        2. 国内研究
        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一、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自主
        2. 自主学习
        3. 自主学习能力
        4. 学习方式
    (二)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1. 主体性理论
        2. 终身教育理论
        3. 社会认知理论
二、 调查设计
    (一)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二) 调查对象的选取
    (三)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 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 关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1. 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
        2. 初中生自主学习各维度情况
    (二) 关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访谈调查
四、 初中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动机不十分明确
        1. 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2.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
    (二) 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端正
        1. 对待学习的认知态度
        2. 对待上课的态度
        3. 对待作业的态度
        4. 对待考试的态度
    (三) 对学习过程的把控能力不强
        1. 在目标确立上
        2. 在内容选择上
        3. 在时间安排上
        4. 在学习结果上
    (四) 确立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不强
        1. 预习策略的确立
        2. 掌握知识策略的确立
        3. 复习策略的确立
五、 改进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建议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1. 通过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来强化学习动机
        2.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强化学习动机
    (二)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1. 认真、负责和严谨是端正学习态度的三要素
        2. 提高学生自主意识、自觉性和自主行为
    (三) 教会学生善于把控学习过程
        1. 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3. 帮助学生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
        4. 对学习结果及时作出评价和调节
    (四)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1. 从教师角度看学习策略的传授
        2. 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8)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卓越教学研究
    (二)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高深知识观
        2.教学学术理论
        3.心流体验理论
    (二)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的构建
        1.大学卓越教学框架图解
        2.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的特征
        3.大学卓越教学框架各维度的内涵
    (三)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的修正
        1.专家咨询
        2.框架指标清晰度访谈
        3.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第一次修正结果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三)问卷预测试调查
        1.项目分析
        2.信度分析
        3.效度分析
        4.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第二次修正结果
    (四)正式问卷的施测
        1.问卷审核
        2.数据清洗
        3.数据转化
五、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描述分析
    (二)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差异性分析
        1.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性别差异分析
        2.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年龄差异分析
        3.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民族差异分析
        4.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师范生身份差异分析
        5.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年级差异分析
        6.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学科差异分析
    (三)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四)以学生满意度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五)基于MAXQDA对问卷开放题的归类分析
    (六)小结
六、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课堂体验难以达到心流之境界
    (二)学生的课堂认知收获尚无深层之进步
    (三)大学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彰显不足
    (四)大学课堂教学立德树人仍待深化
    (五)大学课堂教学疏于关注男女性别差异
    (六)“00”后大学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挑战
    (七)“大四现象”制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
    (八)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七、大学课堂教学实现卓越的对策
    (一)创造心流体验吸引学生享受课堂
        1.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2.多方位提升师生互动质量
        3.课堂教学使用“挑战-技能平衡”策略
    (二)依托深度教学促进学生高阶发展
        1.教师学会反思审查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教师为课堂合理增负以提升教学含金量
    (三)推动教学学术增强课堂学术韵味
        1.改革相关制度以提升教学地位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四)开展课程思政深化课堂立德树人目标
        1.唤醒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2.挖掘课程内容思政元素
    (五)立足学生背景差异力争因材施教
        1.“因性施教”开发男女发展潜力
        2.“因龄施教”顺应00后鲜明特点
        3.“因级施教”破解大四危机现象
        4.“因科施教”展现学科独特魅力
八、研究反思与展望
    1.研究的创新
    2.研究的不足
    3.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统编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吉县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阐述
        2.1.1 文言文
        2.1.2 自读课
    2.2 研究现状
        2.2.1 自读课教学相关研究
        2.2.2 文言文教学相关研究
        2.2.3 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相关研究
    2.3 研究现状评析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渊源
    3.2 建构主义教学观
    3.3 建构主义学习观
    3.4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4 研究方法与过程
    4.1 文献法
        4.1.1 文献来源
        4.1.2 文献整理
    4.2 问卷调查法
        4.2.1 调查问卷构成
        4.2.2 调查对象
        4.2.3 调查过程
    4.3 课堂观察法
        4.3.1 课堂观察对象
        4.3.2 课堂观察记录表
    4.4 访谈法
        4.4.1 访谈对象
        4.4.2 访谈提纲
        4.4.3 访谈过程
5 研究结果
    5.1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自读课选文分析
        5.1.1 选文分布
        5.1.2 编排结构
        5.1.3 选编特点
        5.1.4 教学意义
    5.2 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5.2.1 未有效使用统编版教材各部分教学
        5.2.2 预习任务设置单一,检测频率低
        5.2.3 课堂学习要求难体现学生自主性
        5.2.4 课后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不够灵活
        5.2.5 教学方法选择运用无创新性
    5.3 初中文言文自读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5.3.1 对文言文自读课认知模糊,兴趣不高
        5.3.2 课前预习习惯差,效果低下
        5.3.3 课堂参与缺少探究,专注力下降
        5.3.4 课后学习主动性不足
        5.3.5 学习困难多,方法使用不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文言文自读课认识不够准确全面
        6.1.2 文言文自读课课堂存在问题多样
    6.2 建议
        6.2.1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言文自读课的功能
        6.2.2 充分利用新教材各系统进行自读课的教学
        6.2.3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
        6.2.4 改变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6.2.5 从内部动机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2.6 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结语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语文文言文自读课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10)悬念设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悬念设置及其教学意义
    第一节 悬念设置的概述
        一、悬念设置的概念分析
        二、悬念设置的分类
    第二节 悬念设置的意义
        一、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有利于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二章 悬念设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实地调研
        一、调研内容
        二、调研情况
    第二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范围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第三节 教师访谈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结果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悬念设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节 悬念设置的应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二、多样性原则
        三、新颖性原则
        四、针对性原则
        五、历史性原则
    第二节 悬念设置的应用方法
        一、巧妙设疑
        二、灵活提问
        三、故错引导
        四、启发结尾
    第三节 悬念设置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悬念设置
        二、灵活设置悬念,满足学生需要
        三、注重悬念衔接,使其连成一体
        四、合理选择悬念,把握设置时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ARCS动机模式在中职语文阅读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KGJG学校为例[D]. 韩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调查研究 ——以安阳市S小学为例[D]. 宋雅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 寇曦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研究 ——以牙克石市三所中学八年级为例[D]. 姜慧枫.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8]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胡嘉瑜. 西南大学, 2020(01)
  • [9]统编版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吉县二中为例[D]. 李玉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悬念设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清明. 扬州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我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