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

一、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朱光有,吕修祥,张志遥,吴郑辉,薛楠,贺涛,汪瑞[1](2021)在《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一个发现大规模海相石油的盆地。虽然经历了近40年的勘探开发与科学研究,海相油气探明储量近30×108t,但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气的来源问题(是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硫同位素等不同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油气具多源性,在学术界产生较大争议;另一方面,地质勘探的实际规律表明,油气富集分布与油源断裂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勘探家认为寒武系是台盆区海相油气的主力烃源岩。通过系统总结和对比塔里木盆地油气源研究的历史、争议的焦点与依据,结合近年来模拟实验数据和勘探认识,发现烃源岩的热演化差异性和各类次生作用是导致油源对比结果出现争议的关键原因,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指标的有效性是在限定的范围内。基于芳基类异戊二烯、硫同位素、单体碳同位素等建立了油源对比的新指标,揭示了台盆区油气的主要来源是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奥陶系发现的油气主要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裂体系运移而来。

周肖肖[2](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丰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充注及调整改造,油气成藏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最新的地震、测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分析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地化特征、成因及来源、油气藏遭受的次生化学作用。在分析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了塔中和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1)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油气可划分为古城地区的干气和塔中地区的凝析油、挥发油、正常油。塔中地区平面上“西部富油,东部富气”:西部为“断裂带富气,斜坡区距通源走滑断裂近处富气,远处富油”;东部为“断裂处富气,靠近内带处富油”。纵向上,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深部富气,浅部富油”;同一层系“高部位富气,低部位富油”;沿不整合面分布的特征。古城地区天然气分布于构造斜坡或高部位的断裂发育区,纵向上分布于云化滩储层内。(2)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过熟干气,由深部储层寒武系成因的古油藏裂解形成。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成熟度和气油比明显大于西部;南北向上断裂带处干燥系数较大,北部斜坡区较小。这主要由天然气成因差异和次生作用造成:古城地区过熟干气沿着塔中Ⅰ号断裂向西充注到塔中东部发生混合作用,使得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和成熟度明显高于西部;北部斜坡区的西部分布有相对低熟源岩,生成的干酪根裂解气与深部原油裂解气共存,断裂带以深部原油裂解气为主。H2S为CIP离子驱动的TSR作用启动阶段的产物。西部地区地层水Mg2+和矿化度较东部高,TSR反应更易发生,H2S含量较东部偏高。塔中-古城地区CO2和N2均为源岩有机质热降解成因。(3)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重新厘定了油源对比指标:芳基类化合物、碳和硫同位素。对比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为主力源岩。塔中东部地区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等明显大于西部,全油碳同位素以及成熟度则小于西部。断裂带处原油密度、粘度较低,斜坡区稍大。原油性质差异主要由寒武系源岩在塔中东西部成熟度差异造成,西部源岩埋深超东部近千米,造成西部原油成熟度偏高,密度和粘度偏低。断裂带处原油物性除了与高熟源岩有关外,气侵等作用也会造成原油密度、粘度等减小。(4)塔中地区奥陶系烃类相态受源岩成熟度、次生作用和多期油气充注的影响:源岩成熟度和多期充注对斜坡区油气相态影响大;奥陶系顶部构造高部位生物降解相对强烈;TSR作用能降低油裂解门限温度且加速热裂解作用的进行;奥陶系储层温度相对较低,原油热裂解程度有限,寒武系原油裂解程度明显大于奥陶系原油。气侵作用在塔中地区较为重要,断裂区强度较大。塔中西部以深部原油裂解气垂向气侵为主,东部以古城地区过熟天然气侧向气侵为主。(5)晚加里东期,来自寒武系的原油运移至塔中-古城等成藏。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塔中地区古油藏遭受破坏;位于斜坡部位的古城地区油气藏遭受较低程度破坏。海西晚期,塔中地区源岩再次深埋生油,油气经断裂垂向运移至目的层,通过不整合等输导体系侧向运移至优质储层内,在致密盖层和隔夹层的封盖作用下,多层系成藏;古城地区源岩处于过熟阶段,聚集少量的油气。喜山期,塔中地区寒武系油裂解气沿断层向上充注到目的层形成凝析气等,古城地区原油裂解气也沿着Ⅰ号断裂运移至塔中东部形成凝析气藏;古城地区深部裂解气或保存至寒武系或运移至目的层形成干气藏。塔中地区分为油藏(正常油和挥发油)与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2类成藏模式。油藏分布于西部斜坡区、中部远离通源断裂处、东部内带区;凝析气藏分布于通源断裂处,根据气侵方式差异分为西部垂向气侵改造和东部侧向气侵改造2种成藏模式。古城地区为原油裂解气在走滑断裂和盖层作用下聚集成藏模式。

孔丽姝[3](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油的成因类型判识已成为深部油气勘探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近期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7300~8000m埋深奥陶系鹰山组以及一间房组轻质油藏的发现为开展该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轻烃分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地区深层原油的成因特征,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顺北地区深层原油为轻质油-凝析油阶段成烃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总体分布面貌与塔河原油具有可比性,二者可能具有一致的烃源。(2)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未受热裂解作用的寒武系生源端元油相比偏重2~4‰,系热成熟作用导致的碳同位素分馏,揭示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可能源自寒武系烃源岩。(3)构建了基于烷基苯和烷基萘的源与成熟度判识图版。虽然顺北1井区和顺北5井区已发现油气藏具有统一的源,但不同断裂带之间、甚至在顺北1号断裂带内部原油成熟度都存在显着差异。(4)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及邻区原油苯系物分布特征及甲基环己烷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根据C2-B/nC8和C3-B/nC9比值以及C3-B/nC9 v.s.δ13CMCH判识图版,提出顺北地区不同井区的原油在后生成因上存在一定差异性。顺北1井区、顺北2井以及顺北5井区原油属于正常干酪根热降解成烃产物,未受显着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3井原油可能受轻微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7井原油甲基环己烷具有重碳同位素,同时具有低的芳构化特征,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朱信旭[4](2019)在《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可溶有机质含量较低,容易受到后期运移烃的影响。盆地海相深层原油成熟度高且遭受二次作用的影响,生物标志物检测难度大。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主力烃源和混合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可以进一步限定原油热演化趋势。已有研究主要利用传统的抽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游离态可溶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研究,缺乏自由态与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以及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联合分析。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四套烃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抽提方法获取四套烃源岩游离烃并测定其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进一步采用高压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了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并测定了其碳同位素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塔中地区部分奥陶系海相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高-过成熟阶段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对油-源对比和主力烃源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塔里木盆地塔中轻质油与下寒武统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中的正构烷烃普遍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但寒武-奥陶系钻井样品抽提与氢解产物在nC14nC20间大多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特征,明显区别于下寒武统与中-上奥陶统剖面样品以及塔中轻质油。部分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的Pr/nC17与Ph/nC18相关参数分布特征与成熟度演化程度不一致,对烃源特征的指示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2)塔里木盆地寒武统-奥陶系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整体呈现奥陶系样品>寒武系钻井样品>下寒武统剖面样品的分布特征,并且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变化,反映了母源生物输入类型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3)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13C值,在-34‰-31‰间,氢解产物δ13C值也在这一范围内;寒武-奥陶系盆地内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δ13C值整体在-32‰-29‰之间,氢解产物变化范围相对较大,整体比抽提产物偏重,范围在-31‰-28‰之间;中-上奥陶统萨尔干与印干组样品抽提产物δ13C值在-33‰-30‰之间,氢解产物范围也较为一致;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δ13C值在-35‰-31‰之间。(4)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δD值偏重,范围在-90‰-60‰之间;萨尔干组与印干组剖面样品δD值在-110‰-80‰间,略轻于下寒武剖面样品;盆地内钻井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D值,在-125‰-95‰之间,其中英东2井中寒武统样品明显偏轻。塔中轻质油的δD值在-110‰-60‰间。(5)烃源岩抽提产物与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的平均碳-氢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塔中轻质油有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和较重的氢同位素组成,与下寒武统剖面以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较为接近。结合成熟度对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评价,推测塔中轻质油主要来自下寒武统斜坡相烃源岩,中-上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也可能有一定贡献。

包建平,朱翠山,王志峰[5](2018)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端元油》文中认为依据塔东2井和英买力与塔中地区海相原油饱和烃和芳烃馏份的GC-MS资料,重新确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端元油。分析结果表明,塔东2井原油富含3~6环无烷基取代的多环芳烃,显示其经历过异常高温的改造;而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与25-降藿烷系列并存表明其是正常油与生物降解油的混源油,因此不宜作为寒武系烃源岩的端元油。塔中11井和塔中30井原油特征明显不同于英买101井和英买201井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原油,判断它们应该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且这类原油中缺乏25-降藿烷系列,表明没有遭受生物降解的改造,满足端元油的地球化学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两类海相原油中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系列分布与组成十分相似,这与其甾烷和4-甲基甾烷系列形成了鲜明对照。三芳甲藻甾烷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源研究最常使用的一类标志物,它在塔东2井原油和过成熟海相烃源岩与两类成熟端元油中分布特征上的显着差异,表明它们易受成熟度的影响,因此在海相原油油源研究中应谨慎使用。

王阳洋[6](2018)在《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海相盆地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油气是中国未来油气勘探的趋势之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其中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目前的勘探实践表明该区下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油气相态分布复杂,不同相态烃类成因来源、相态控制因素不明,成藏过程存在争议、成藏模式有待总结。本论文基于塔中地区最新勘探成果和资料,综合利用地质剖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以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及成藏特征分析为主线,探讨了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的分布特征、控制因素、成因来源、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具有多相态分布的特征,主要可划分为凝析气、挥发性油和正常油三种。平面上,不同相态烃类呈现出自南向北“断裂带富气、平台区富油”、自东向西“东部富气、西部富油”的分布特征;纵向上,不同相态烃类表现为不同层系“深部富气,浅部富油”、同一层系“高部位富气,低部位富油”的分布特征。(2)相较塔中西部,塔中东部奥陶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甲烷碳同位素重;相较于北部平台区,塔中10号断裂带和塔中Ⅰ号断裂带奥陶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甲烷碳同位素偏重。烃类气体地化特征的差异分布与混源成因有关:塔中10号断裂带和塔中Ⅰ号断裂带东部主要以成熟度较高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裂解气为主,混有少量相对低成熟度的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伴生气;塔中Ⅰ号断裂带西部及北部平台区,相对低成熟度的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伴生气和高成熟度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裂解气均有分布。研究区下古生界CO2的含量普遍较低且主要为无机成因;N2含量较高且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热演化作用;H2S主要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初期的产物,其中塔中西部地层水活性硫酸盐结构浓度高于塔中东部,更易于促进TSR作用,生成高含量H2S。(3)相较于北部平台区,塔中10号断裂带、塔中Ⅰ号断裂带原油密度小、原油含蜡量高、原油碳同位素重;相较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下奥陶统鹰山组原油密度小、原油碳同位素偏重、成熟度高。原油性质的差异分布与混源成因有关:整体上,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油气藏主要为中上奥陶统与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的混合成藏,其中中上奥陶统成因原油的贡献量相对较大。具体的,下奥陶统鹰山组较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的原油含量相对偏高,且随着埋深增加,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贡献量不断增大。(4)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多相态的控制因素多样:构造相对稳定区油气相态主要受烃源岩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多期充注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北部平台区经历烃源岩多期生排烃,主要为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原油混合充注形成挥发性油藏、正常油藏;构造相对活跃区油气相态主要受晚期气侵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塔中Ⅰ号、塔中10号断裂带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形成的油藏被喜山期高成熟度天然气强烈气侵改造,形成大面积凝析气藏;深部油气相态主要受高温热裂解作用控制,具体表现为寒武系古油藏原油裂解,生成大量原油裂解气,其中TSR作用使原油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气生成的门限温度降低、进一步促进烃类裂解生成天然气。(5)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在加里东期、晚海西期通过断裂垂向运移进入目的层后,经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断裂的侧向输导分配,于构造高点圈闭的优质储层中优先汇聚,进而在盖层的遮挡下多层位富集成藏,喜山期生成的大量天然气对前期油藏发生大规模气侵作用,最终形成烃类多相态分布,成藏模式可划分为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与充注混合型油藏两种,前者主要分布于构造相对活跃的断裂带,后者主要分布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平台区。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按气态组分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含硫化氢型凝析气藏与低含硫化氢型凝析气藏。

张纪智[7](2017)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原油为研究主体,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原油物性、轻烃、甾烷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等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天然气和原油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天然气和原油的成因及来源,建立了适用于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分析了油气的成藏期次,研究了油气成藏过程;总结了研究区油气的分布特征、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模式。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的油藏伴生气,以及高~过成熟的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均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2)研究区原油及凝析油均为腐泥型母质来源的成熟~高成熟油;轻烃普遍存在散失,说明成藏时间较早;轻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原油及凝析油和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质量色谱检测均发现了指示强还原、厌氧沉积环境的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上奥陶统烃源没有检测出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原油及凝析油的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3)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区块原油及凝析油的油~源、油~油对比,以原油的轻烃配对参数、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这三项油~源、油~油对比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4)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研究区块储层包裹体分析,储层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各区块油气的成藏过程。哈拉哈塘奥陶系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轮南地区奥陶系存在四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补充和破坏;③印支~燕山期油气的补充;④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藏的调整转移和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和田河奥陶系存在三期的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的聚集及破坏;②晚海西期天然气的补充与散失;③喜山期次生气藏的形成。(5)通过绘制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密度、原油含蜡量,天然气干燥系数等值线图,总结了台盆区奥陶系油气的分布特征。塔北隆起带原油密度由南至北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原油含蜡量在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和哈拉哈塘南部深埋区相对较高;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由南至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塔中隆起带靠近Ⅰ号断裂带Ⅰ区域的原油密度相对较低;原油含蜡量较高部位主要分布在Ⅰ号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共同作用的交互带;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呈远离Ⅰ号断裂带逐渐变小的趋势。(6)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①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及热演化史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②古隆起及其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③断裂~裂缝体系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④储层(缝洞体)分布对油气分布的控制。(7)总结了研究区各区块的成藏模式。分别为:①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成藏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后期轻微调整的成藏模式;②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③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早期聚集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④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与散失~晚期成藏的成藏模式。

杨福林[8](2016)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问题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含油气盆地。经过多年勘探开发,在震旦系、寒武系至古近系等地层均有商业油气藏显示,然而对于台盆区海相油藏原油的油源一直未有定论。本文在采集收集大量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的基础上,重新系统研究了台盆区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选取台盆区海相油藏典型原油40件进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定性定量研究了C5C13轻烃化合物馏分,并探索其中可用于台盆区油源划分的新参数。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寒武统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在盆地东西分别以西大山组黑色灰质泥岩和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为主;中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为分布于塔东地区中寒武统莫合尔山组黑色灰质泥岩。奥陶系主要烃源岩为塔东地区中下奥陶统黑色页岩、柯坪隆起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印干组黑色页岩及塔中北斜坡上奥陶统灰质泥岩。寒武系烃源岩样品中绝大多数C21/C23三环萜烷比值均大于1.0,升藿烷系列不发育,伽马蜡烷含量高。规则甾烷系列中C28/(C27+C28+C29)规则甾烷比值均大于25%,重排甾烷含量很低甚至不发育。绝大多数寒武系烃源岩样品中均检测有丰富的三芳甲藻甾烷系列。(C26+C27)/C28三芳甾烷比值均大于1.0,C27/(C26+C27+C28)三芳甾烷比值大于25%。烃源岩可溶有机组分各馏分稳定碳同位素普遍重于-31‰,而干酪根显微组分碳同位素却异常偏轻,最轻达-35.6‰。烃源岩可溶有机组分内部出现同位素的局部倒转现象,推测与较高的热成熟度有关。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烃源岩与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及柯坪隆起羊吉坎剖面上奥陶统烃源岩在升藿烷系列、伽马蜡烷含量、重排甾烷相对丰度、C28/(C27+C28+C29)规则甾烷比值、三芳甾烷与三芳甲藻甾烷分布特征及各馏分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方面均有显着不同。各参数表明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与柯坪隆起羊吉坎剖面上奥陶统其浪组与印干组烃源岩样品与寒武系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创造性的使用一种新的方法实现烃源岩与原油中C26、C27与C28三芳甾烷在常规GC–MS中的精确定量,并进而计算出C26、C27与C28三芳甾烷的相对含量。提出了C26–C27–C28三芳甾烷相对组成三角图并用于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C26–C27–C28三芳甾烷三角图也可有效判识有机质的沉积环境。典型原油油源分析表明,以TD2、TZ26和ZS1C等井原油为代表的A类原油具有如下特征:C21/C23三环萜烷比值>1.0,升藿烷系列不发育,伽马蜡烷相对含量高,C28/(C27+C28+C29)规则甾烷比值大于25%,三芳甲藻甾烷含量丰富。(C26+C27)/C28三芳甾烷比值均大于1.0,C26/C28 20S三芳甾烷与C27/C28 20R三芳甾烷比值分别大于0.34和0.50。C27/(C26+C27+C28)三芳甾烷相对含量大于25%。苝的相对丰度较高,苝/苯并[a]芘>0.17。原油各馏分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均重于–31‰。各地化特征指标均表明A类原油与寒武系烃源岩有着良好的亲缘性。以S46井奥陶系原油为代表的B类原油各项参数特征与A类原油基本相反。各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表明B类原油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烃源岩相一致。本文经过多次试验后确定了分离检测原油中C5C13轻烃馏分的实验方法。选取并测试了40件来自塔里木台盆区不同地区海相油藏原油。寒武系油源原油C5C13轻烃馏分化合物损失较多,尤其C5C8段基本无异构烷烃与环烷烃检出。奥陶系原油在C5C13内均可检测出相对含量丰富的支链烷烃、环烷烃与烷基苯系列。寒武系原油中(2,2–二甲基己烷+1,1,3–三甲基环戊烷+2,3–二甲基己烷+1,1,2–三甲基环戊烷)/正庚烷比值小于0.25,(顺–1–乙基–3–甲基–环己烷+顺–1–乙基–4–甲基环己烷+1,3–二甲基辛烷+异丙基环己烷+4,4–二甲基辛烷)/(正丙基苯+1–甲基–3–乙基苯+1–甲基–4–乙基苯+1,3,5–三甲基苯+1–甲基–2–乙基苯)的比值小于0.35,而奥陶系原油这两个比值均分别大于0.43和0.35。此外,寒武系原油中(顺–1,4–二甲基环己烷+3,3–二甲基己烷+反–1,2–二乙基环戊烷+1,1–二甲基环己烷+3,4–二甲基庚烷+3,3–二甲基庚烷)/辛烷的比值与1–甲基–3–丙基苯/1,3–二甲基–5–乙基苯的比值分别小于0.1和1.0,而奥陶系原油中这两个参数比值则分别大于0.27和1.0。以上述四个参数所构建的三个图版可有效应用于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对比研究中。

潘文龙[9](2015)在《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认为塔东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是其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战略接替区,但该区经过多期叠加改造,油气藏分布复杂,急需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来刻画成藏过程。本文主要应用流体包裹体来反演油气成藏史,对塔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区域构造特征、矿物生长顺序、流体包裹体镜下特征、烃包裹体光性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成分分析、包裹体形成时间等方面对塔东地区流体包裹体进行精细研究,并对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在塔东地区共见四类烃包裹体,且东西部有差异,东部(英东2井、罗西1井)只发育两期烃包裹体,第Ⅰ期为发黄色荧光的烃包裹体,第Ⅱ期为发蓝色、蓝白色荧光的烃包裹体;西部(古城6井,古城4井,塔东2井和塔东1井)发现两期烃包裹体,第Ⅰ期为沥青包裹体,第Ⅱ期为黑色、黑灰色气态烃包裹体。对单个包裹体的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群体包裹体组分分析,认为塔东地区东部第Ⅰ期发黄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对应中成熟中质油成藏,第Ⅱ期发蓝色、蓝白色荧光的烃包裹体代表高成熟轻质油或凝析油气成藏。通过伴生盐水包裹体捕获温度结合地热-埋藏史分析,厘定了塔东地区四种烃包裹体对应的成藏期次。东部第Ⅰ期烃包裹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志留纪,即代表晚加里东期成藏,第Ⅱ期烃包裹体形成于古近纪-新近纪,即代表喜山期成藏;西部第Ⅰ期烃包裹体形成于晚奥陶世-志留纪,即代表晚加里东期成藏,第Ⅱ期烃包裹体形成于白垩纪-古近纪,即代表燕山-喜山期成藏。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古油藏呈现“东西分块”现象,成藏存在差异性,认为东西部油气藏来源不同,各期油质不同。东部第Ⅱ期烃包裹体代表的油气先充注到英东2井寒武系-下奥陶统,后向上运移至中上奥陶统,并横向运移至罗西1井中奥陶统。

李敏[10](2014)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典型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随着常规油气资源可开采量的日益减少,具有巨大勘探开发潜力的稠油已成为重要的后备资源,将对未来能源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辽河、胜利等陆相稠油区,稠油的来源、形成机理、分布特征及降粘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针对我国西部广泛发育的海相稠油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开展典型海相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多期油气注入及复杂的后期改造导致了目前对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一定争议性,严重制约了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与资源评价。本论文以塔河油田及临区稠油为例,通过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区稠油的特征、来源与形成机理,为准确评估海相稠油的资源潜力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虽然塔河油田原油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但是正构烷烃峰型完整,并且分布特征相似,说明其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2)从塔河原油样品Pr/nC17–Ph/nC18相关图可以看出,本次研究中的多数样品在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中;塔河原油样品规则甾烷的相对含量分布非常一致,这可能代表了该区原油具有相似的成藏环境。(3)塔河原油样品整体显示低芴分布特征,除了塔河12和10区,其余区块三芴系列分布差异较大,可能与当时沉积环境变化和多期成藏有关。(4)塔河原油总碳和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都普遍较低,这与TZ62井和TD2井寒武系原油明显不同,说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是其重要的烃源岩之一。(5)本研究首次在这些稠油中检测出了25-降苯并藿烷,探讨了25-降苯并藿烷/苯并藿烷比值与其它降解参数在这些强烈生物降解原油中的分布特征,为今后更细致的油源对比与成藏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

二、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塔里木盆地油气源研究历史及主要观点
    2.1 油源初步认识阶段
    2.2 “石炭系”与“寒武系—奥陶系”油源之争
    2.3 “寒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与“奥陶系(中—上奥陶统)”油源之争
        2.3.1 塔东2井典型寒武系端元油的确定
        (1) 台盆区原油来自奥陶系(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观点及证据
        (2)台盆区原油来自寒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观点及证据
        (3)台盆区原油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烃源岩混合来源的观点及证据
        2.3.2 中深1井寒武系油源之争
3 深层油气勘探进展与油源观点的分歧
    3.1 深层寒武系勘探发现与奥陶系油源指标的矛盾
    3.2 塔中、塔北大型油气区油气沿断裂带富集,寒武系油源断裂控藏明显
    3.3 塔中、塔北钻穿奥陶系800口井,均未发现奥陶系优质烃源岩
4 传统油源对比指标的失灵与影响因素
    4.1 生物标志化合物
    4.2 碳同位素
5 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的新证据
    5.1 芳基类异戊二烯及其单体碳同位素证据
    5.2 原油与干酪根硫同位素证据
    5.3 寒武系烃源岩的分布与发育特征
6 结 论

(2)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油气相态研究及控制因素
        1.2.2 油气源对比
        1.2.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取样及实验
        1.4.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4.4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分布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地层特征
        2.1.3 构造演化特征
        2.1.4 断裂特征
    2.2 油气地质特征
        2.2.1 烃源岩特征
        2.2.2 储盖组合特征
        2.2.3 油气藏分布
第3章 烃类相态分类及特征
    3.1 烃类相态分类
    3.2 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纵向分布特征
    3.3 原油物性特征
        3.3.1 原油族组分及物性分布特征
        3.3.2 原油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3.3.3 原油轻烃及气相色谱特征
        3.3.4 原油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
        3.3.5 原油芳烃色谱-质谱特征
    3.4 天然气物性特征
        3.4.1 不同区域天然气组分特征
        3.4.2 不同层位天然气组分特征
        3.4.3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3.5 地层水物性特征
        3.5.1 地层水组成特征
        3.5.2 地层水分布特征
第4章 油气成因及来源
    4.1 古城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1.3 基于地化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1.4 基于地质特征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2 塔中地区原油来源
        4.2.1 模拟实验
        4.2.2 重新厘定油源对比指标
    4.3 塔中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3.1 烃类气体来源
        4.3.2 非烃气体来源
第5章 油气相态影响因素
    5.1 烃源岩类型及热演化
    5.2 气侵作用
        5.2.1 气侵作用的识别及定量
        5.2.2 油气性质对气侵作用的响应
        5.2.3 东西部气侵作用差异
        5.2.4 气侵来源
    5.3 生物降解作用
    5.4 原油裂解和TSR作用
    5.5 油气充注期次
        5.5.1 塔中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5.5.2 古城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第6章 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6.1 油气垂向运移影响因素
        6.1.1 塔中地区断裂
        6.1.2 古城地区断裂
        6.1.3 盖层
    6.2 油气侧向运移影响因素
        6.2.1 塔中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2.2 古城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3 储层对油气分布影响
        6.3.1 塔中地区储层
        6.3.2 古城地区储层
    6.4 油气成藏过程
    6.5 油气成藏模式
        6.5.1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6.5.2 古城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与烃类热稳定性
        1.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
        1.1.2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烃类热稳定性
    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1.3.1 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特征
        1.3.2 圈闭及油气藏特征
        1.3.3 断裂带分布特征
        1.3.4 油源研究
        1.3.5 存在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样品基本特征与实验
    2.1 原油基本物性特征
    2.2 原油分离与仪器测试
        2.2.1 族组成分离
        2.2.2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分析
        2.2.3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2.2.4 全油轻烃及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
3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1 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烃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2 萜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3 甾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2 原油轻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 原油芳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1 烷基苯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2 烷基萘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3 烷基菲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4 烷基二苯并噻吩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4 小结
4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 原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1 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2 轻烃分子组成与单体碳同位素指示意义
    4.2 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3 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源对比工作动态
        1.2.2 催化加氢热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3 单体氢同位素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2.1 样品与方法
        2.1.1 样品
        2.1.2 实验方法
    2.2 抽提产物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2.2.1 链烷烃分布特征
        2.2.2 萜烷类分布特征
        2.2.3 甾烷类分布特征
    2.3 催化加氢热解产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2.3.1 可靠性分析
        2.3.2 催化加氢热解产物地球化学特征
    2.4 碳-氢同位素特征
        2.4.1 碳同位素特征
        2.4.2 氢同位素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与方法
        3.1.1 样品
        3.1.2 实验方法
    3.2 抽提产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链烷烃分布特征
        3.2.2 萜烷类分布特征
        3.2.3 甾烷类分布特征
    3.3 催化加氢热解产物地球化学特征
    3.4 碳-氢同位素特征
        3.4.1 碳同位素
        3.4.2 氢同位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中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1样品与实验
    4.2 轻烃组成特征
        4.2.1 成熟度评价
        4.2.2 运移分馏作用评价
        4.2.3 生物降解作用评价
    4.3 饱和烃与芳烃组成特征
    4.4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
        4.4.1 碳同位素
        4.4.2 氢同位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源对比综合讨论
    5.1 链烷烃分布特征讨论
    5.2 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
    5.3 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3.1 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3.2 奥陶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3.3 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4 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联合分析
第6章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端元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品与实验
    1.1 样品来源
    1.2 实验分析
2 塔东2井原油作为寒武系烃源岩端元油的可行性分析
    2.1 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烃类分布特征
    2.2 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
3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端元油
    3.1 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烃类分布与组成特征
    3.2 甾、萜烷分布与组成
4 三芳甾类标志物在油源研究中的局限性
5 结论

(6)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油气多相态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3.2 不同相态油气源精细对比研究现状
        1.3.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以及主要结论与认识
        1.6.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6.2 取样与实验
        1.6.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6.4 取得的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2章 塔中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与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1.3 沉积地层分布
    2.2 石油地质特征
        2.2.1 烃源岩特征
        2.2.2 储-盖特征
        2.2.3 油气勘探现状
第3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划分及其分布
    3.1 烃类相态类型划分标准
    3.2 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纵向分布特征
    3.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3.3.1 烃类气体组分特征
        3.3.2 非烃气体组分特征
        3.3.3 烃类组分碳同位素特征
        3.3.4 天然气成熟度特征
    3.4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4.1 原油物性特征与族组分特征
        3.4.2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3.4.3 原油气相色谱特征
        3.4.4 原油色谱-质谱特征
第4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因与来源
    4.1 天然气烃类组分成因与来源
        4.1.1 成因类型判别
        4.1.2 成因来源分析
    4.2 天然气非烃气体成因来源
        4.2.1 H_2S成因及来源
        4.2.2 CO_2 成因及来源
        4.2.3 N_2 成因及来源
    4.3 原油的成因与来源
        4.3.1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
        4.3.2 全油碳同位素对比
        4.3.3 单体烃碳同位素对比
        4.3.4 地质条件分析
第5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多相态的控制因素及形成机制
    5.1 烃源岩母质类型与成熟度
    5.2 生物降解作用
    5.3 原油热裂解和TSR作用
    5.4 油气多期充注
    5.5 气侵作用
        5.5.1 气侵作用的地质条件
        5.5.2 气侵作用识别与证据
第6章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藏特征
    6.1 油气垂向运移控制因素
        6.1.1 断裂控制油气的长距离运移
        6.1.2 源储接触关系控制油气的短距离运移
        6.1.3 盖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的层位
        6.1.4 油气垂向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
    6.2 油气侧向运移控制因素
        6.2.1 构造背景控制油气的侧向运移方向
        6.2.2 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与断裂构成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6.2.3 油气侧向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
    6.3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6.3.1 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
        6.3.2 优质储层展布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
    6.4 油气藏调整改造
    6.5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
        6.5.1 凝析气藏
        6.5.2 油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气成因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因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3 油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1.2.4 油气成藏时期研究现状
        1.2.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关键技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
    1.4 论文投入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分区及特征
        2.2.1 构造分区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与分布
    2.4 各研究区块油气勘探现状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分布与热演化史
        3.1.1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3.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3.1.3 烃源岩热演化史
        3.1.4 烃源岩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塔北地区储层特征
        4.1.1 储层岩性
        4.1.2 储集空间类型
        4.1.3 物性特征
    4.2 塔中地区储层特征
        4.2.1 储层岩性
        4.2.2 储集空间类型
        4.2.3 储层物性特征
    4.3 和田河气田储层特征
        4.3.1 储层岩性
        4.3.2 储集空间类型
        4.3.3 物性特征
第5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研究
    5.1 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5.1.1 天然气组成特征
        5.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5.2 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2.1 原油物性特征
        5.2.2 原油轻烃特征
        5.2.3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5.2.4 原油碳同位素
第6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及对比指标的建立
    6.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
        6.1.1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
        6.1.2 原油碳同位素
        6.1.3 轻烃特征
        6.1.4 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
        6.1.5 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
    6.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的建立
        6.2.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方法适用性论述
        6.2.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
第7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研究
    7.1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基本特征
    7.2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过程分析
        7.2.1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
        7.2.2 轮南奥陶系油气藏
        7.2.3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
        7.2.4 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
    7.3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总结
        7.3.1 油气分布特征
        7.3.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7.4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7.4.1 哈拉哈塘、轮南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7.4.2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成藏模式
        7.4.3 和田河奥陶系气藏成藏模式
        7.4.4 总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索引

(8)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问题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支持
        1.1.1 选题依据
        1.1.2 项目支持
    1.2 研究现状
        1.2.1 塔里木盆地油源问题研究现状
        1.2.2 轻烃馏分的成因与定量分析
        1.2.3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原油分析中的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演化历史
    2.3 沉积地层
第3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
    3.1 样品类型
        3.1.1 烃源岩样品
        3.1.2 原油样品
    3.2 分析条件
        3.2.1 Ro分析
        3.2.2 岩石样品抽提与分离
        3.2.3 饱和烃及芳烃色谱质谱分析
        3.2.4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3.2.5 总有机碳分析
        3.2.6 岩石热解分析
        3.2.7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第4章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评价与地球化学特征
    4.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评价
    4.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4.2.2 萜藿烷分布特征
        4.2.3 甾烷分布特征
        4.2.4 芳烃分布特征
        4.2.5 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5章 塔里木盆地典型海相原油油源对比
    5.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5.2 萜藿烷分布特征
    5.3 甾烷分布特征
    5.4 芳烃分布特征
        5.4.1 三芳甲藻甾烷
        5.4.2 三芳甾烷
        5.4.3 苝
        5.4.4 同位素分布特征
第6章 轻烃化合物中油源对比新参数的探索
    6.1 轻烃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2 原油中C5~C13轻烃化合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检测
        6.2.1 检测仪器与工作原理
        6.2.2 检测条件与实验方法
    6.3 原油中C5~C13轻烃化合物的全二维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
    6.4 C5~C13轻烃馏分应用于塔里木台盆区油源对比新参数的探索
        6.4.1 原油样品信息
        6.4.2 典型原油的C5~C13轻烃分布
        6.4.3 C5~C13轻烃内新参数的发现与应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油气勘探概况
第3章 塔东地区储层特征
    3.1 塔东地区地层分布特征
    3.2 塔东地区岩性及沉积环境
    3.3 塔东地区成岩作用
    3.4 塔东地区的成岩演化序列及含烃包裹体情况
第4章 塔东地区烃包裹体特征
    4.1 烃包裹体期次分析
        4.1.1 塔东地区东部烃包裹体期次
        4.1.2 塔东地区西部烃包裹体期次
    4.2 烃包裹体岩石学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温度分析
    4.4 烃包裹体光性分析
        4.4.1 单个烃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
        4.4.2 单个烃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
    4.5 烃包裹体分布特征
        4.5.1 塔东地区东部烃包裹体分布特征
        4.5.2 塔东地区西部烃包裹体分布特征
第5章 烃包裹体组分成熟度分析
    5.1 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烃包裹体组分气相色谱分析
        5.2.1 烃包裹体组分轻烃特征
        5.2.2 烃包裹体组分OEP特征
        5.2.3 烃包裹体组分类异戊二烯烷烃特征
    5.3 烃包裹体组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5.3.1 藿烷类及甾烷类化合物
        5.3.2 菲系列特征
    5.4 小结
第6章 塔东地区成藏期厘定
    6.1 塔东地区包裹体形成期
    6.2 塔东地区成藏期厘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典型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1.2.2 烃源岩特征
        1.2.3 油气成藏史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实验方法
    2.1 地质背景
    2.2 稠油来源及特征
    2.3 实验样品与方法
        2.3.1 实验样品
        2.3.2 样品前处理
        2.3.2.1 原油族组分分离
        2.3.2.2 尿素络合
        2.3.3 分析方法
        2.3.3.1 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原理及条件
        2.3.3.2 碳同位素原理及条件
    2.4 小结
第三章 典型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3.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2.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3.2.2 无环类异戊二烯类
        3.2.3 甾烷系列化合物
        3.2.4 萜烷系列化合物
        3.2.5 三芴系列化合物及其环境意义
    3.3 碳同位素特征
    3.4 25-降苯并藿烷的检出及其意义
        3.4.1 25-降藿烷/三环萜烷分布特征
        3.4.2 苯并藿烷和 25-降苯并藿烷的检出
    3.5 小结
第四章 稠油沥青质热裂解产物生物标志物及特征
    4.1 沥青质热裂解实验方法
    4.2 裂解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
        4.2.1 饱和烃
        4.2.2 类异戊二烯烃
        4.2.3 甾烷
        4.2.4 萜烷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四、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J]. 李峰,朱光有,吕修祥,张志遥,吴郑辉,薛楠,贺涛,汪瑞. 石油学报, 2021(11)
  • [2]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D]. 周肖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 孔丽姝. 浙江大学, 2020(02)
  • [4]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D]. 朱信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5]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端元油[J]. 包建平,朱翠山,王志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6)
  • [6]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D]. 王阳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7]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 张纪智.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4)
  • [8]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问题再研究[D]. 杨福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9]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流体包裹体研究[D]. 潘文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10]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典型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D]. 李敏. 上海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