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学术指导委员会

“石化”学术指导委员会

一、《石油化工》学术指导委员会(论文文献综述)

白桦[1](2021)在《创新发挥资源优势 助力石化科技进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叙述了某图书出版公司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助力石化科技进步的一些经验做法:坚持石油石化特色,做好出版主业,为行业技术人员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图书+论坛"模式,主办技术交流会,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制造厂家、高等院校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开拓成立了学术机构,在更大、更广泛的平台上,致力于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新技术应用等,提高我国炼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何鑫[2](2021)在《高性能薄壁绳索取心钢钻杆涂层腐蚀磨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绳索取心钻杆的高钻进效率、低劳动强度和节省成本的特点常常应用于地质勘探中,但其复杂的载荷状态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可能会出现钻杆的破坏失效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钻井工程的发展。本文实验研究真实钻探使用的27Cr Mo V基体和WC-10Co4Cr涂层在模拟钻井液下不同温度、流速下的腐蚀规律和不同载荷下的摩擦磨损规律,依据实验结果作为仿真边界条件,对钻杆在模拟真实工况下的电化学腐蚀、流动冲蚀进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研究,实验与仿真互为验证,得到较为可靠的物理模型,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模拟动态下有无WC-10Co4Cr涂层的27Cr Mo V钢钻杆耐蚀性能研究。研究在压力为4MPa的模拟钻井液环境中,温度分别为40℃、80℃、120℃、流速分别为0.25m/s、0.45m/s下有无WC-10Co4Cr涂层的27Cr Mo V钻杆基体的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基体的腐蚀越为严重,但到120℃时腐蚀开始放缓,而涂层保护性随温度升高效果越好。基体和涂层的耐腐蚀程度都会随着流速的升高而下降,但各流速下涂层的自腐蚀电流仍远低于基体。(2)有无WC-10Co4Cr涂层的27Cr Mo V钢钻杆耐磨损性能研究。研究1000g、1500g、2000g载荷下27Cr Mo V基体和WC-10Co4Cr涂层的耐磨损性能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涂层优于基体的耐磨损性能会逐渐降低。27Cr Mo V基体表面的磨损机理以粘着磨损和少量的氧化磨损,WC-10Co4Cr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是磨粒和疲劳磨损。在本次摩擦磨损实验中涂层尚未被破坏,基体和涂层摩擦实验后分别生成了Fe3O4和Cr的氧化物。(3)模拟真实工况下钻杆井中腐蚀和冲蚀的多物理场仿真研究考虑扩散、电迁移、流场、温度、应力场存在情况下,对钻杆井下腐蚀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钻杆腐蚀厚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温度对腐蚀的影响高于应力。同时在电化学腐蚀的基础上考虑冲蚀对钻杆的影响,得出钻杆内壁的冲蚀模式主要以碰撞冲蚀为主,外壁是碰撞冲蚀与切削冲蚀共同作用,均在钻杆和钻杆接头连接附近,涂层的耐腐蚀、耐冲蚀性能均高于基体。

马刚[3](2021)在《X65钢水下摩擦螺柱焊接头在模拟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摩擦螺柱焊(FSW,Friction stud welding)具有高效、低耗材及利于进行水下焊接等优点,在海洋工作平台和海底管道输油气管线的固相连接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然而连接处焊接接头的腐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工程钢结构连接的使用寿命和安全。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针对水下FSW焊接工艺得到的焊接接头,采用脉冲电化学沉积法在FSW接头表面分别制备不同占空比的Ni涂层以研究其表面耐腐蚀性能。通过采用显微光谱学等表征方法对涂层进行微观组织和表面结构的观察,借助宏观电化学测试手段分析其腐蚀行为,并采用微区电化学扫描系统创新性的探究了接头表面及涂层表面缺陷的局部腐蚀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接头和涂层表征结果:FSW接头焊缝区的晶粒尺寸最细小致密、组织硬度最大,浸泡腐蚀后生成了腐蚀产物Fe2O3、Fe3O4和Fe OOH;对于3种不同占空比Ni涂层,占空比的数值越大,制备的涂层表面越均匀致密,占空比50%、80%和100%的涂层厚度分别为4.2,5.4和7.8μm;随着占空比不断增加,浸泡腐蚀7天后涂层试样表面出现的点蚀坑不断减少。宏观电化学测试结果:接头和涂层在3.5%Na Cl溶液中浸泡7天后,占空比为100%的涂层试样具有最正的自腐蚀电位(-628.441m V),最低的腐蚀电流密度(2.413μA/cm2)和最大极化电阻(6.8508kΩ·cm2),说明占空比的增大能够提高接头表面涂层的耐腐蚀能力。微区电化学测试结果:接头焊缝区有最低的腐蚀电流密度(约60.00μA/cm2)和最高的局部阻抗值(约114.6kΩ),说明焊缝区的耐蚀性能最好;缺陷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值高于涂层区域,且最大腐蚀电流密度随占空比的增大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由32.80、26.20到16.10μA/cm2依次变化);缺陷区域的阻抗值分布比涂层区域低,且随着占空比的不断增大,缺陷区域所对应的最大阻抗值扩散越来越大(由1.598×105、1.985×105到2.022×105Ω依次变化)。缺陷处局部腐蚀扩展:对涂层部分划痕区域的扩展深度和宽度定量测试,结果显示占空比100%的涂层缺陷最底端距离样品表面的深度最小(约21.3μm),扩展宽度最小(约106.3μm)。表明随着占空比的不断增大,带缺陷涂层下基体被进一步腐蚀破坏的程度逐渐减轻,涂层的腐蚀防护性能更高。

张文龙[4](2021)在《PX氧化反应器内气液(固)两相流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鼓泡塔PX氧化反应器是PTA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其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动行为决定了PTA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由于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流动行为十分复杂,且相关PX氧化反应器的基础数据较少。因此,研究近工况下气液两相流动行为及流体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对PX氧化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鼓泡塔PX氧化反应器中,通过二维和三维CFD-PBM耦合数值模拟考察了醋酸质量浓度对鼓泡塔内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并与差压法、光纤探针和电阻层析成像技术(ERT)测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采用CFD-PBM耦合模型对加温加压空气-水体系和N2-醋酸体系下流体力学进行数学模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常温常压空气-醋酸体系中,通过表面张力修正项f((?)1/(?)0)对曳力模型和聚并模型进行修正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气含率和气泡直径等流体力学参数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醋酸质量浓度在70%-80%范围内时,平均气含率存在最大值,且平均气含率的预测值在±10%误差内,三维模拟结果和ERT实验值吻合较好,说明修正后的模型在不同质量浓度醋酸体系中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在加温加压鼓泡塔中,通过引入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参数对曳力模型进行了优化,在空气-水体系中考查了温度、液体性质和固含率对平均气含率等流体力学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含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固含率的增加而减小,且模拟结果和实验值在±10%的误差范围内基本吻合。此外,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粘度和表面张力对破碎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并考察了修正的模型对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Luo的破碎模型,Shi和Guo的破碎模型径向气含率预测值偏低;而Wang的破碎模型径向气含率预测值和Luo的基本相同。进一步研究了加温加压N2-醋酸体系中温度和固含率对平均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该体系中的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和空气-水体系中的相一致,且气含率的模拟结果和实验值也在±10%的误差范围之内吻合。通过把N2-醋酸-TA体系和空气-水-TA体系的平均气含率等流体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2-醋酸-TA体系中的平均气含率较高、小气泡气含率较高且气泡数密度较大,这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有利于PX氧化反应的进行。

黎育生[5](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周大山[6](2021)在《学位授予条件的区分审查研究》文中指出获得学位是对学位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层级的评价和确认。学位授予条件是高校依据自主办学的教育理念而设定的获得学位的要求。我国《宪法》第47条与《高等教育法》第10条中的学术自由条款在规范层面上为高校学位授予条件自主设定建构了制度性保障。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根据其教育理念与专业方向在实现学术自治的过程中,设定的学位授予的条件各不相同,产生学位纠纷后,法院司法在审查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位授予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审查标准,甚至在相同类型条件的审查结果上呈现的差异较大。目前学界将学位授予条件区分为学术条件与非学术条件并提出不同的审查模式建议,但是高校自主设定的诸多附加性学术与非学术的学位授予条件存在着交叉与融合,使得学术条件与非学术条件难以具体区分。同样实务中法院在适用指导性案例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当的宽泛适用和参照,进而引起了司法的作用弱化,导致学位申请者的权利在“学术自治”的背景下被形式审查模式的忽略。首先,本文通过对学位授予条件设定权的基础理论出发,探索目前学位授予条件的设定与审查状况,学界当前对学位授予设定权存在属性上的认知分歧,而司法界对于学位授予条件的审查标准存在模糊和偏差。其次,在规范层面下,明确国家法与校规的关系是探究条件审查的必要性的关键,国家法对学位授予条件设定权的下放,使得各高校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自由设定学位条件的同时,也导致了各高校的设定的学位授予条件存在较大的任意性,致使各高校设定的学位授予条件差异性明显,而学界普遍将学位授予条件分为传统的学术条件与非学术条件有待商榷,其中部分条件既有包含学术又包含非学术的事项使得司法裁判陷入两难境地,而肯定性条件与否定性条件是较为清晰的界分路径,本文通过梳理出在法定标准下的高校学位授予的肯定性与否定性条件归纳出两种情形下条件设定具体类型。再次,在实践层面下,学位授予条件审查范围及审查强度的界定出审查标准,当前实践中审查范围包含主体、内容、程序主要方面,而审查强度包含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实质性审查也包含程序性的形式性审查,通过对实践案例中的审查范围和强度的总结归纳,针对司法裁判中出现的“学术与非学术理解不一”和“类案不同审查标准”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上文中学位授予条件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否定条件的严格审查与肯定条件的宽松审查模式路径,寻求类案条件下司法审查的统一性标准,以期能够为司法审查的标准设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向。

窦程亮[7](2020)在《搅拌摩擦焊特种搅拌头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简称FSW)技术在焊接低熔点材料方面有着固相焊接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铝合金的焊接领域。但对于异种材料,高熔点材料的焊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搅拌头的设计就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为了拓展FSW技术的应用范围,本文对搅拌头进行了设计,并对设计完成的搅拌头进行了试验研究。本论文针对不同的待焊接材料开展了FSW搅拌头的设计,搅拌头的材料采用了H13热作模具钢和钨铼合金,搅拌头的结构采用了一体式和分体式。建立了FSW搅拌头工作时的承载数学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搅拌头各部分的具体尺寸。焊接试验结果表明,一体式搅拌头可以实现2219铝合金的FSW焊接,搅拌头几乎无损耗,得到了抗拉强度为337MPa,断后延伸率为8.1%的FSW接头。但对于铝铜异种材料的焊接,一体式搅拌头出现了严重磨损,搅拌针发生粘连,导致焊缝出现沟槽,未焊合的缺陷。之后采用分体式搅拌头实现了6082铝合金和T2紫铜异种材料的焊接,得到了抗拉强度为237MPa,断后延伸率为6.2%的FSW接头。最后用分体式搅拌头焊接了T2紫铜,得到了抗拉强度达到了255MPa,断后延伸率8.3%的FSW接头。通过力学拉伸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在FSW焊接铝铜异种材料时,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大,获得的接头抗拉强度是逐渐升高的,在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又迅速的降低。在焊接T2紫铜时,随着搅拌头转速的增大,接头的抗拉强度也是先逐渐升高,在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又开始降低。可见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接头的力学性能。综上所述,采用H13热作模具钢作为制备搅拌头的材料可以完成铝合金FSW,但对于铝铜异种材料,以及铜合金高熔点材料而言还需更具有耐磨性,耐高温性的搅拌头材料,本文选择的钨铼合金可以作为参考。本文还研究了焊接速度和搅拌头转速这两种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由此可见,搅拌头的设计会决定FSW的应用领域,而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会直接决定焊接接头的质量。

翟华星[8](2020)在《香菇热泵干燥热湿力三场耦合数值模拟及干燥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香菇素有“山珍”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农特产品之一。香菇初始含水率高且易霉变,干燥脱水是其重要的生产加工操作。热泵干燥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绿色节能干燥技术,已在众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充分调研分析了香菇的热泵干燥现状,发现目前其干燥工艺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确定,相关的干燥理论仍存在“数学模型不完善”及“干燥特性认识不充分”等问题。为此,本文从香菇干燥实验、数值模拟技术、香菇热泵干燥特性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旨在建立完善的香菇干燥数学模型,深入研究香菇干燥特性,为实际工程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设计并完成香菇干燥实验研究。根据相应的标准及规范,设计香菇物料含水率及收缩率的测定方案;根据现有香菇干燥生产经验,确定较优工艺的热风温度和湿度,完成香菇恒温恒湿干燥实验。实验数据表明,热风温度是影响香菇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温度增加,香菇含水率下降速度较快,有利于缩短干燥时间。热风湿度是影响香菇干燥过程中收缩率的主要因素。适当的增加相对湿度,香菇收缩率减小,有利于提高香菇的干燥质量。针对目前香菇热泵干燥数学模型不考虑体积收缩这一不足,本文将香菇视为线弹性多孔介质材料,考虑干燥过程中热应变和吸湿应变的影响,构建香菇干燥过程热湿力三场耦合干燥数学模型。同时,推导干燥过程中香菇内部的基质、液态水和水蒸汽三相组成结构的当量传质系数及蒸发率等关键物理量参数表达式,实现数学方程组的封闭;并基于COMSOL软件,实现所构建数学模型的高效求解。本文所提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本文所提数学模型和求解技术的准确性。基于所开发的香菇干燥过程热湿力三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充分研究了热泵工况下香菇的干燥特性:(1)研究了香菇恒温恒湿条件下干燥过程中温度场、干基含水率、孔隙率和体积收缩率等干燥特性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香菇热泵干燥过程约12小时,干燥过程中热量由表面向内部传递,水分由内部向表面传递,孔隙率和收缩率则在整个物料呈现较为均匀变化的现象。温度场演变主要发生在干燥前1小时内;干基含水率变化发生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孔隙率和收缩率变化过程相类似,发生在干燥前4个小时。(2)研究了干燥温度、湿度及风速等干燥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设定的干燥温度、湿度和风速对香菇收缩率及含水率影响较大,但干燥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风速较小幅度的变化对干燥过程影响不大,采用温度逐渐增加和湿度、风速逐渐减小的分段干燥工艺有利于节能提质。

姚乐恒[9](2020)在《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简化快速计算方法开发及应用》文中提出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是调节太阳能分布不均匀的有效方法,可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太阳能热量储存于地下供冬季使用,从而实现无煤化清洁供暖。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数值计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的研究。为克服传统数值计算方法控制方程复杂、网格数量大和计算时间步长较小导致计算耗时巨大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简化计算方法,并开发了“部件—系统”一体化仿真方法,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本文还将上述数值计算方法与智能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得到了系统的最优设计参数。首先,本文对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中的地埋管换热器进行建模,并基于Fluent平台,通过Gnielinski关联式得到了地埋管内壁面对流换热系数,通过热平衡法得到了管内流体沿程温度,构造了管内壁面第三类边界条件,从而构建了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简化快速计算方法,取代了传统湍流模型求解管内流动换热的过程。简化快速计算方法大幅减少了网格数量,提升了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并在复杂工况和大时间步长下同样适用。然后,本文基于关键部件的简化计算方法和各子系统间能量平衡关系,针对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构建了“部件—系统”一体化仿真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通过“部件—系统”一体化仿真方法,对土壤温升和系统COP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集热器面积对二者影响较大,是关键影响因素,为后续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最后,本文将上述数值计算方法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构建了基于SVM方法的系统COP和土壤温升预测模型;将预测模型和系统年化成本核算公式作为NSGAⅡ算法中目标函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最终得到的系统最优设计参数为:集热器面积119m2,蓄热水箱容积3m3,蓄热温度321K,该设计参数下,系统COP为3.85,系统年化成本为1.4万元,土壤温升为3.23K。以上研究工作为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涂晏阁[10](2020)在《随钻测井工具自动焊修复装备设计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钻测井(LWD)技术在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理是在钻井过程中将钻井情况及各地层的情况反馈到地面进行监控。随钻测井工具是搭载各种随钻测井仪器的重要部件,其在钻井杆之间分段设置安装,可在钻探过程中将钻井数据和地层数据实时反馈至地面进行监控与分析,对于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钻井工作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随钻测井工具的主要外形和连接尺寸与钻杆一致,但为了能够搭载测井仪器,其内外部结构往往进行过特殊设计。由于其长时间工作于井下恶劣环境,泥浆岩屑的冲蚀等,随钻测井工具会发生内外壁面的损伤。随钻测井工具如果发生损伤后进行更换维护成本高昂。本课题设计一台随钻测井工具的自动焊修复装备,帮助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修复随钻测井工具。对于本课题的设计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企业对于随钻测井工具修复的技术要求、焊接修复过程的工艺运动方式、修复工件的尺寸范围、定制化功能等。进行随钻测井工具自动焊修复装备整体系统初步设计。(2)根据自动焊修复装备的各项要求及初设方案的分析,对设备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根据功能要求对主轴箱、移动轨道、滑台组电控部分、可调节支撑台、焊枪夹具进行详细设计。主要包括关键元件的计算校核:计算主轴负载最大转矩为29.08 m N?电机转矩为35.9 m N?;主轴轴承的计算寿命为20000h;滑台滚珠丝杠的轴向最大载荷90kgf,滚珠丝杠的计算寿命为49000h。通过机械系统设计在机械结构上满足自动焊修复装备的功能实现。(3)对高负载关键机械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为了保证安全性使用ANSYS Workbench对主轴箱和支撑台进行静力学分析。根据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结果,主轴箱最大应力为55.27Mpa最大应变量为0.21mm;支撑台最大应力为45.92Mpa最大应变量为0.087mm。对主轴箱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六阶振动频率云图,一阶振动频率35.087Hz主轴电机最大激振频率16.67Hz。设计符合要求。(4)根据机械系统和功能要求对自动焊修复装备电控系统设计。对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基于PLC及CAN总线技术来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首先完成对各电气元件的选型,然后对人机交互程序、手控盒、伺服驱动器调试、CANopen通讯、PLC程序等进行了程序设计。并对整体电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绘制电路系统原理图和详细接线图。最后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良好。(5)对一种随钻测井工具进行堆焊工艺试验。根据企业需要对Monel-K500材料的随钻测井工具“Wear Sleeve”进行堆焊工艺试验探究合理的堆焊工艺参数。对此种材料的可焊性进行分析研究。然后进行堆焊工艺参数探索试验,根据企业修复的堆高要求5mm熔宽单道为7mm,选出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对所选四组参数进行多层多道堆焊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堆高在4.3mm与4.84mm之间,熔宽在27.7mm与28.5mm之间,且焊后表面没有缺陷,满足企业需要。通过焊接工艺试验同时验证了设备的可靠性。

二、《石油化工》学术指导委员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化工》学术指导委员会(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发挥资源优势 助力石化科技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位特色:石化品牌优势
二行业格局:不利技术交流
三服务行业:搭建交流平台
四再上层楼:成立学术机构
五实施效果和建议

(2)高性能薄壁绳索取心钢钻杆涂层腐蚀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绳索取芯钢钻杆的应用背景
        1.1.2 钻杆失效分析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钢钻杆腐蚀性和磨损性防护的研究进展
        1.2.2 WC-CoCr金属陶瓷涂层在防腐和耐磨涂层中的应用
        1.2.3 电化学腐蚀仿真研究进展
        1.2.4 基于仿真方法的冲蚀研究进展
    1.3 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论证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准备
        2.2.1 模拟钻井液配制
        2.2.2 试样加工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准备
        2.4.2 常规实验流程
        2.4.3 电化学测试
        2.4.4 摩擦磨损测试
        2.4.5 冲蚀测试
        2.4.6 表征分析及腐蚀产物分析
    2.5 模拟仿真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7CRMOV基体和WC-10CO4CR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3.1 不同温度下有无WC-10CO4CR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3.1.1 不同温度下的开路电位
        3.1.2 不同温度下的极化曲线
    3.2 不同流速下有无WC-10CO4CR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3.2.1 不同流速下的开路电位
        3.2.2 不同流速下的极化曲线
    3.3 工程工况下腐蚀前后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4 工程工况下腐蚀前后产物分析
    3.5 工程工况下失重法的涂层耐蚀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7GRMOV基体与WC-10CO4CR涂层耐磨性能研究
    4.1 摩擦
    4.2 磨损
        4.2.1 磨损失重
        4.2.2 磨损体积及磨损速率
    4.3 磨痕形貌分析
    4.4 27CRMOV基体与WC-10CO4CR涂层摩擦前后的XRD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工况下钻杆腐蚀仿真
    5.1 腐蚀模型及理论
        5.1.1 腐蚀模型
        5.1.2 多物理场下理论公式及修订
    5.2 COMSOL电化学腐蚀模型及仿真边界条件
    5.3 27CRMOV钻杆及钻杆接头井下腐蚀仿真结果分析
        5.3.1 .应力场分析
        5.3.2 多物理场下电偶腐蚀对内外管壁腐蚀影响
    5.4 多物理场下WC-10CO4CR涂层腐蚀对比
    5.5 本节小结
第六章 钻杆的冲蚀仿真研究
    6.1 流体模型及冲蚀磨损模型
        6.1.1 湍流模型
        6.1.2 壁函数
        6.1.3 钻井液粒子流动
        6.1.4 壁面碰撞恢复模型
        6.1.5 冲蚀磨损模型
        6.1.6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6.2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6.2.1 .计算设计条件
        6.2.2 求解及设置
    6.3 钻杆冲仿真结果分析
        6.3.1 流场速度分布
        6.3.2 流域压力场分布
        6.3.3 颗粒轨迹及冲蚀速率
    6.4 WC-10CO4CR涂层的冲蚀仿真分析
    6.5 颗粒直径影响冲蚀情况仿真预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X65钢水下摩擦螺柱焊接头在模拟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水下焊接与摩擦螺柱焊
        1.1.2 海底管道的腐蚀与防护
        1.1.3 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焊接接头腐蚀性能研究
        1.2.2 微区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与样品表征
    2.1 接头及表面Ni涂层制备和表征
        2.1.1 FSW接头制备
        2.1.2 接头表面Ni涂层制备
        2.1.3 接头及涂层的表面表征方法
    2.2 电化学实验
        2.2.1 宏观电化学实验
        2.2.2 微区电化学实验
    2.3 FSW接头的表征分析
        2.3.1 各区域宏观金相
        2.3.2 组织硬度分析
    2.4 Ni涂层的表征分析
        2.4.1 涂层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
        2.4.2 涂层截面微观形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宏观电化学与腐蚀性能研究
    3.1 宏观电化学测试
        3.1.1 开路电位(OCP)
        3.1.2 电化学阻抗谱(EIS)
        3.1.3 动电位极化曲线(PDP)
    3.2 腐蚀后表面分析
        3.2.1 接头腐蚀后金相组织
        3.2.2 涂层腐蚀后金相组织
        3.2.3 XRD物相组成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部电化学与腐蚀性能研究
    4.1 FSW接头的局部腐蚀
        4.1.1 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
        4.1.2 局部电化学阻抗谱(LEIS)
    4.2 FSW接头腐蚀后分析
        4.2.1 各区域SEM微观形貌
        4.2.2 焊缝区EDS元素分析
    4.3 涂层的局部腐蚀
        4.3.1 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SVET)
        4.3.2 局部电化学阻抗谱(LEIS)
    4.4 涂层表面腐蚀后分析
        4.4.1 SEM微观形貌
        4.4.2 EDS元素分析
    4.5 腐蚀后划痕区域的三维形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4)PX氧化反应器内气液(固)两相流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鼓泡塔内流动行为
        1.2.1 流动特性
        1.2.2 气泡特性
        1.2.3 流型划分
        1.2.4 气含率
    1.3 模拟方法分类
        1.3.1 双流体模型
        1.3.2 相间作用力模型
        1.3.3 湍流模型
    1.4 群体平衡模型(PBM)
        1.4.1 气泡聚并模型
        1.4.2 气泡破碎模型
    1.5 CFD-PBM耦合模型
        1.5.1 概述
        1.5.2 CFD-PBM耦合模型的应用
    1.6 升温鼓泡塔的研究
    1.7 本文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数学模型
    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2.1.1 实验装置
        2.1.2 模拟条件
        2.1.3 醋酸物理性质
    2.2 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
        2.2.1 实验数据来源
    2.3 数学模型
        2.3.1 双流体模型(TFM)
        2.3.2 湍流模型
        2.3.3 相间作用力
        2.3.4 气泡聚并模型
        2.3.5 Luo& Svendsen的气泡破碎模型
第三章 常压冷态空气-醋酸体系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3.1 网格尺寸与网格划分
        3.1.1 计算网格尺寸
        3.1.2 二维网格划分
        3.1.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2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CFD模拟
        3.2.1 数值模拟条件的设置
        3.2.2 不同曳力模型对径向气含率的影响
    3.3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CFD-PBM耦合模拟
        3.3.1 塔高的影响
        3.3.2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径向气含率
        3.3.3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平均气含率
        3.3.4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轴向液速
        3.3.5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气泡上升速度
        3.3.6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气泡直径分布
        3.3.7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气泡数密度分布
    3.4 常压空气-醋酸体系三维数值模拟
        3.4.1 三维网格划分
        3.4.2 三维径向截面气含率分布
        3.4.3 三维柱体气含率分布
        3.4.4 不同时间三维轴向截面气含率分布
        3.4.5 不同轴向高度三维径向截面气含率分布
        3.4.6 三维轴向截面轴向液速分布
        3.4.7 三维截面气泡直径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温加压下空气-水体系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4.1 气液物性
    4.2 数学模型
        4.2.1 曳力模型
        4.2.2 聚并模型
        4.2.3 破碎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进口气泡尺寸的影响
        4.3.2 不同气泡组数的影响
        4.3.3 不同破碎模型的影响
        4.3.4 表观气速对平均气含率的影响
        4.3.5 温度对平均气含的影响
        4.3.6 固含率对平均气含率的影响
        4.3.7 空气-水体系大小气泡气含率
        4.3.8 空气-水-TA体系大小气泡气含率
        4.3.9 空气-水体系径向气含率分布
        4.3.10 空气-水体系轴向截面气含率云图分布
        4.3.11 空气-水体系轴向液速分布
        4.3.12 空气-水体系气泡上升速度分布
        4.3.13 空气-水体系气泡直径分布
        4.3.14 空气-水体系气泡数密度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温加压下N_2-醋酸体系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5.1 气液物性
    5.2 结果与讨论
        5.2.1 N_2-醋酸体系平均气含率
        5.2.2 N_2-醋酸体系径向气含率
        5.2.3 N_2-醋酸体系轴向液速
        5.2.4 N_2-醋酸体系轴向液速云图分布
        5.2.5 N_2-醋酸体系气泡上升速度
        5.2.6 N_2-醋酸体系气泡直径分布
        5.2.7 N_2-醋酸体系气泡数密度分布
        5.2.8 N_2-醋酸-TA体系平均气含率
        5.2.9 N_2-醋酸-TA体系大小气泡气含率
        5.2.10 空气-水-TA 体系和N_2-醋酸-TA 体系平均气含率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6)学位授予条件的区分审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学位授予条件司法审查的正当性
    第一节 学位授予条件设定权的理论基础
        一 学位授予条件设定权的概念界定
        二 学位授予条件设定权的法律属性
        三 学位授予条件设定权的限定边界
    第二节 学位授予条件司法审查的现实分析
        一 学位授予条件的司法审查现状
        二 学位授予条件的司法态度演变
        三 实践困境:学位授予条件的审查标准不一
第二章 规范层面:学位授予条件的类型区分
    第一节 学位授予类校规的法律属性
        一 校规与国家立法间的关系
        二 学位授予类校规的法律性质与效力
    第二节 法律层面:学位授予的标准理解
        一 学位授予的标准界定
        二 “否定性”标准的具体理解
    第三节 校规层面:肯定性与否定性条件的具体区分
        一 学位授予的肯定性条件
        二 学位授予的否定性条件
第三章 实践层面:学位授予条件的审查标准区分
    第一节 学位授予条件的审查范围
        一 主体层面
        二 内容层面
        三 程序层面
    第二节 学位授予条件的审查强度
        一 形式性审查
        二 实质性审查
    第三节 审查标准区分的现实问题
        一 学术条件与非学术条件的认知分歧
        二 类案的司法审查标准差异
第四章 学位授予条件的区分审查路径
    第一节 否定性条件严格审查
        一 考量不相关因素
        二 增强实体审查力度
    第二节 肯定性条件宽松审查
        一 遵循司法的谦抑性
        二 坚持形式性审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搅拌摩擦焊特种搅拌头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搅拌摩擦焊的研究现状
        1.2.2 搅拌头材料的研究现状
        1.2.3 搅拌头形状的研究现状
        1.2.4 焊接工艺参数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焊接试验过程
        2.3.2 接头表面形貌观察
        2.3.3 搅拌头形貌观察
        2.3.4 接头横截面组织观察
        2.3.5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搅拌头的设计
    3.1 搅拌头的受力分析
        3.1.1 搅拌头受力模型的简化
        3.1.2 搅拌头受力模型的建立
        3.1.3 搅拌头受力模型的应用
    3.2 一体式搅拌头
        3.2.1 搅拌头的材料
        3.2.2 搅拌头的形貌
        3.2.3 搅拌头的尺寸
    3.3 分体式搅拌头
        3.3.1 搅拌头的材料
        3.3.2 搅拌头的形貌
        3.3.3 搅拌头的尺寸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式搅拌头的适用性
    4.1 焊接试验
        4.1.1 焊前准备工作
        4.1.2 焊后接头形貌观察
        4.1.3 焊后搅拌头分析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微观组织观察
        4.2.2 显微硬度测试
        4.2.3 力学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体式搅拌头适用性
    5.1 焊接试验
        5.1.1 焊前准备工作
        5.1.2 焊后接头形貌观察
        5.1.3 焊后搅拌头分析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微观组织观察
        5.2.2 显微硬度测试
        5.2.3 力学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8)香菇热泵干燥热湿力三场耦合数值模拟及干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香菇热泵干燥的目的和意义
    1.2 香菇热泵干燥研究现状
        1.2.1 香菇热泵干燥原理
        1.2.2 香菇等作物热泵干燥的数学模型
        1.2.3 香菇干燥特性分析及其热泵干燥工艺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香菇干燥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香菇干燥品质参数的测定方法
        2.3.1 香菇物料干燥初始及终了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2.3.2 香菇干燥过程含水率测定方法
        2.3.3 香菇干燥收缩率测定方法
    2.4 香菇干燥实验方案设计
        2.4.1 香菇干燥工艺设计
        2.4.2 香菇干燥过程中干燥品质指标测试方案设计
    2.5 香菇干燥实验结果分析
        2.5.1 香菇干燥工艺实验结果验证
        2.5.2 不同温度下香菇干燥工艺实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2.5.3 不同湿度下香菇干燥工艺实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菇热泵干燥数学模型研究
    3.1 香菇物料干燥物理模型
    3.2 香菇干燥数学模型
        3.2.1 流动方程
        3.2.2 能量方程
        3.2.3 传质方程
        3.2.4 结构变形应力-应变方程
        3.2.5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3.3 控制方程参数处理
        3.3.1 速度场控制方程参数
        3.3.2 温度场控制方程参数
        3.3.3 湿度场控制方程参数
    3.4 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及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菇热泵干燥特性研究
    4.1 香菇干燥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4.1.1 物性参数
        4.1.2 网格无关解验证
        4.1.3 结果验证
    4.2 香菇干燥过程中特性演化规律研究
        4.2.1 干燥过程中香菇内部温度场变化过程
        4.2.2 干燥过程中香菇内部干基含水率变化过程
        4.2.3 干燥过程中香菇内部干基孔隙率变化过程
        4.2.4 干燥过程中香菇内部收缩率变化过程
    4.3 干燥参数对香菇干燥特性的影响规律
        4.3.1 干燥温度对香菇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
        4.3.2 干燥湿度对香菇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
        4.3.3 干燥风速对香菇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9)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简化快速计算方法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
        1.2.2 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简化计算方法
    2.1 湍流模型方法
        2.1.1 物理模型
        2.1.2 数学模型
        2.1.3 物性参数和定解条件
    2.2 简化计算方法
        2.2.1 物理模型
        2.2.2 数学模型
        2.2.3 物性参数和定解条件
    2.3 简化计算方法准确性验证
    2.4 网格独立性验证
    2.5 简化计算方法性能分析
        2.5.1 定工况下计算误差分析
        2.5.2 变工况下计算误差分析
        2.5.3 不同工况下计算效率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施农业温室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特性分析
    3.1 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简介
        3.1.1 蓄热供暖系统组成
        3.1.2 蓄热供暖系统工作原理
    3.2 基于简化计算方法的“部件—系统”一体化仿真方法
        3.2.1 系统仿真方法构建
        3.2.2 “部件—系统”一体化仿真方法验证
    3.3 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计算及分析
    3.4 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1 地埋管换热器数量影响分析
        3.4.2 地埋管换热器埋深影响分析
        3.4.3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施农业跨季节土壤蓄热供暖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4.1 系统的优化方法和流程
        4.1.1 系统优化设计目标
        4.1.2 系统优化设计流程
    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系统性能预测模型
        4.2.1 支持向量机概述
        4.2.2 构建样本空间
        4.2.3 预测流程
        4.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基于NSGAⅡ算法的系统多目标优化
        4.3.1 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简介
        4.3.2 基于NSGAⅡ算法的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10)随钻测井工具自动焊修复装备设计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焊接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发展现状
        1.2.2 PLC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2.3 CAN总线国内外应用现状
        1.2.4 堆焊的发展和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动焊修复装备整体设计
    2.1 前期调研
    2.2 系统构成分析
    2.3 初设解决方案
    2.4 整体系统方案初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焊修复装备机械系统设计
    3.1 整体结构设计方案
    3.2 设备设计参数
    3.3 机械结构详细设计
        3.3.1 主轴箱设计
        3.3.2 轨道设计
        3.3.3 可调节支撑台设计
        3.3.4 滑台组电控部分设计
        3.3.5 焊枪夹具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焊修复装备有限元分析
    4.1 静力学分析
        4.1.1 有限元分析原理
        4.1.2 主轴箱静力学分析
        4.1.3 支撑台静力学分析
    4.2 模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焊修复装备电控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5.2 CAN总线概述
    5.3 控制系统选型
        5.3.1 控制系统选型原则
        5.3.2 PLC的选型
        5.3.3 其他电器元件选型
    5.4 控制系统详细设计
        5.4.1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5.4.2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5.4.3 手控盒设计
        5.4.4 控制系统整体流程
        5.4.5 控制对象及任务
        5.4.6 输入/输出设备及IO
        5.4.7 伺服驱动器调试
        5.4.8 CANopen通讯PDO映射建立
        5.4.9 PLC程序设计
    5.5 电路设计
        5.5.1 电路原理设计
        5.5.2 电路系统详细接线设计
    5.6 安装与调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随钻测井工具堆焊工艺试验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备
    6.3 Monel-K500 可焊性研究
    6.4 测井工具堆焊试验
        6.4.1 工艺参数探索试验
        6.4.2 不同参数下堆焊工艺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章总结与工作展望
    7.1 文章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四、《石油化工》学术指导委员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发挥资源优势 助力石化科技进步[J]. 白桦.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09)
  • [2]高性能薄壁绳索取心钢钻杆涂层腐蚀磨损性能研究[D]. 何鑫.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3]X65钢水下摩擦螺柱焊接头在模拟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D]. 马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4]PX氧化反应器内气液(固)两相流CFD-PBM耦合模型数值模拟[D]. 张文龙.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5]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学位授予条件的区分审查研究[D]. 周大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7]搅拌摩擦焊特种搅拌头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 窦程亮.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8]香菇热泵干燥热湿力三场耦合数值模拟及干燥特性研究[D]. 翟华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9]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热简化快速计算方法开发及应用[D]. 姚乐恒.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10]随钻测井工具自动焊修复装备设计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涂晏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标签:;  

“石化”学术指导委员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