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差异地理分布

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差异地理分布

一、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的地理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林[1](2020)在《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文中指出由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严重威胁我国的水稻产量。经研究和实践表明,利用水稻品种自身抗病性是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控制病害发生的途径。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的多年生稻已经成功并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推广,但多年生稻品种(系)是否具备白叶枯病抗性并携带相关抗病基因并不十分清楚,导致在多年生稻抗白叶枯病育种和生产应用上指导性不强。为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人工接种抗性水平鉴定和抗性基因检测三种方法,对多年生稻品种(系)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及其长雄野生稻(O.longistaminata)(父本)、RD23(母本)和F1(RD23/O.longistaminata)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田间病情调查结果发现,相对于早稻,多年生稻的白叶枯病发病情况在晚稻较重。长雄野生稻、F1、PR101在早、晚稻全生育期对白叶枯病均表现出中抗以上抗性水平;RD23在早稻全生育期表现出中抗以上抗性水平,在晚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表现出中感以上感病;PR23、PR24、PR25和PR107则在早、晚稻不同生育期对白叶枯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病,其中PR107感病最严重,在早、晚稻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均表现出感病。(2)通过人工接种抗性水平鉴定,从供试菌种看:YP6菌株致病力最强,除了长雄野生稻外,均使其他供试材料感病;YP1菌株致病力相对最弱,8个材料均对其表现出抗性。从多年生稻品种(系)看:PR101对YP6菌株表现为中感,但对其它8个菌株均表现为抗病;PR23、PR24和PR25对9个菌株具有不同的抗感反应,对YP6、YP7、YP8、YP9菌株的感病程度与田间病情调查结果一致;PR107对除YP1外的8个菌株均表现出感病。不同致病力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鉴定结果虽然与田间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感抗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该抗性水平评价结果可以直接指导田间白叶枯病害防治。(3)结合田间病情调查、人工接种抗性水平鉴定和抗性基因检测看,尽管多年生稻PR23、PR24、PR25、PR107携带已知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4、Xa23、Xa32(t)、xa34(t)的等位基因,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均易感白叶枯病,说明4个多年生稻品种(系)中的这几个抗性基因不抗供试菌种;PR101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为抗白叶枯病,并含有白叶枯病抗性等位基因xa25、Xa27,说明这两个抗性基因可能是PR101抗白叶枯病的抗病基因。(4)多年生稻PR101对白叶枯病表现出良好抗性,可作为改良水稻抗白叶枯病的基因库。通过对多年生稻PR101白叶枯病抗性反应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水稻白叶枯病抗病育种的发展,拓宽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的材料基础;在利用PR23、PR24、PR25和PR107进行稻作生产时,需要注意及时有效的进行白叶枯病防治。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年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病反应、抗白叶枯病育种和多年生稻生产布局提供了一定依据。

邢佳鑫,陈玲,柯学,钟巧芳,张敦宇,付坚,陈越,肖素勤,王玲仙,王波,殷富有,陈丽娟,程在全[2](2020)在《云南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多菌系鉴定分析》文中认为水稻白叶枯病是主要的稻作病害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疣粒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甚至对白叶枯病免疫。为了探索病原菌发生变异情况下,疣粒野生稻抗性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收集的24个国内外白叶枯病菌系,采用孕穗期剪叶接种的方法,鉴定并评价了36份云南疣粒野生稻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参试的大部分材料表现为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病斑为褐色,病斑长度0.00~0.30 cm;供试材料整体抗性水平较好,44.44%的材料对24个菌株抗性达到了高抗甚至免疫水平,其中,OM2-1在抗性和抗谱方面均表现最优;从居群来说,除景洪景讷和勐海勐往2个居群外,其余居群的抗性达到高抗甚至免疫的程度,耿马孟定的野生稻抗性表现最优;另外,大部分参试的疣粒野生稻杂合度高,同一居群的不同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差异大。

和建平,杨雅云,张斐斐,董超,阿新祥,汤翠凤,张恩来,申时全,戴陆园[3](2020)在《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危害日益严重,为了探明该区域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对白叶枯病进行有效防控。利用15个水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对采集自海拔1 800 m以上稻区11个水稻品种上的32份菌株进行致病力研究。结果发现,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楚雄州的CX28-3和CX30-1,致病率为73.33%;最弱的是大理州剑川县的JC12-2,致病率为0。在高海拔粳稻区,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与采集地的海拔高度无关,却与地理距离、采集品种的推广面积有关;而菌株的致病型频率与其采集地的海拔、经纬度、采集品种的推广面积的相关性均不显着。鉴别品种毫糯扬(含新基因)、IRBB14(Xa14)、IRBB4(Xa4)和Tetep(Xa2,Xa16)对所有参试菌株表现为高抗或抗。因此,这些品种内所含的抗性基因值得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和生产中应用,特别是云南地方稻种毫糯扬,更应加强其新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为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抗原。

陈玲,张敦宇,陈越,付坚,王波,钟巧芳,余腾琼,肖素勤,柯学,殷富有,王玲仙,程在全[4](2019)在《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陈浩[5](2017)在《153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及其抗病基因xa5和Xa27的检测》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细菌性病害。明确不同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及其抗病基因的组成,对结合当地病原菌的优势小种组成,合理布局主栽品种,避免白叶枯病的流行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东北、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等5个稻区14个省的153份水稻主栽品种为材料,鉴定了其对我国9个白叶枯病菌小种的抗性及其是否携带抗性基因Xa27和xa5,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 YN18、YN1、GD414、HEN11、ScYc-b、YN7、YN11、FuJ 和 YN24 等 9个中国白叶枯病小种对我国5个稻区14个省的153份水稻主栽品种在孕穗期人工接剪叶种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代表东北稻区)的大部分主栽品种抗谱较窄,缺乏抗该稻区病原菌优势小种R9的抗性品种;安徽、江苏和浙江三省(代表华东稻区)的水稻主栽品种对该稻区的病原菌优势小种R5和R8有较好的抗性,抗病品种布局相对合理;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代表华中稻区)的水稻主栽品种对该稻区的病原菌优势小种R4和R5有较好的抗性,湖南省缺乏抗R2、R8和R9小种的品种;广东、福建和广西三省(代表华南稻区)的水稻主栽品种对该稻区的病原菌优势小种R5和R8有一定的抗性;福建省只有2个和1个品种对R5和R8表现抗病反应;贵州、四川和云南三省(代表西南稻区)的水稻主栽品种对该稻区的病原菌优势小种R5和R9小种表现较好抗性。2、根据已克隆基因xa5和Xa27及其等位基因的序列差异设计dCAPS和InDel分子标记,对153份水稻品种中的抗性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的品种中都不含隐性xa5基因,只有两优8106和天丰优084两个品种含有纯合Xa27基因,Ⅱ优航148、荃香优512、香早优2017、川优673、两优6326、F优498、广信优5113和特优165等8个品种含有杂合Xa27基因。研究结果为不同稻区水稻品种布局和抗白叶枯病育种提供依据。

蒋春苗[6](2017)在《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而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利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培育抗病水稻品种进行生产应用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狭窄,从中发掘高抗白叶枯病基因数量有限,因而急需发掘新的抗性资源。现有的研究表明,药用野生稻中存在高抗白叶枯病的居群,从中鉴定和发掘新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云南4个药用野生稻代表性居群进行了系统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了对7个代表性的强致病菌生理小种抗性最强的云南临沧耿马居群作为抗白叶枯病基因发掘的抗性资源,以对其致病力最强的PX099和最弱的C5两个生理小种,分别对其进行胁迫处理后作RNA-seq;比较分析了接菌处理前后及PX099与C5处理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在植物抗病反应相关的代谢途径中的定位;筛选获得了一大批抗病候选基因;建立了抗病候选基因功能验证的转基因技术体系,以期为药用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基因发掘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云南药用野生稻4个居群进行了白叶枯病抗性的系统鉴定,明确了云南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的特点,发现云南临沧耿马居群抗病能力最强;4个药用野生稻居群的叶片组织结构间未发现差异结构,且均没有目前已分离克隆的9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但分别含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xa13和Xa3/Xa26的等位显性Xa5、显性Xa13以及隐性xa3/xa26基因或同源基因,并从4个居群中分离克隆了这3个同源基因,将其命名为OoXa5、OoXa13和Ooxa3/xa26。在病原菌PXO99和C5胁迫的24 h、48 h、72 h、96 h、120 h,OoXa5表达水平不受影响,但OoXa13和Ooxa3/xa26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尤其是在云南耿马居群中的表达被强烈抑制;OoXa13基因可以通过下调自身的表达量,提高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推测药用野生稻可能含有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或新的抗病分子机理。2.获得了高质量的白叶枯病菌PXO99和C5胁迫48 h的药用野生稻转录组数据。实验共获得154,395个unigenes,通过pfam数据库比对,有78,411个unigenes具有功能结构域,在NR、GO、COG、KEGG中共有81,887个unigenes获得注释;将药用野生稻unigenes分别映射到93-11籼稻和日本晴粳稻基因组上,其中131,616个和132,478个unigenes可分别比对到93-11和日本晴基因组的12条染色体上,共有3,988个unigenes没有获得比对。对3,988个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后发现,其中874个unigenes注释为NA,1,770个unigenes没有获得任何注释结果,这些基因极有可能是药用野生稻特有基因。3.通过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首次获得了大量云南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分子调控的数据。一是差异表达基因在抗病相关代谢途径上的定位与调控数据,鉴定了药用野生稻特有的RAR1基因介导的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的HR和GID2介导的GA信号通路,表明药用野生稻抗病代谢通路的调控方式比水稻更多样化,暗示了其可能存在新的抗白叶枯病分子机制。二是鉴定了多个与已知抗病相关的基因;鉴定分析了已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PR基因、植保素合成基因在PX099和C5胁迫后的表达水平变化;鉴定了 22个没有任何注释结果且比对不上栽培稻基因组的极有可能是药用野生稻特有的抗病相关基因。三是首次系统鉴定了 89个药用野生稻编码WRKY转录因子的基因(OoWRKY),并根据WRKY结构域个数和锌指结构类型,将89个OoWRKY基因分成了Ⅰ组(Ⅰa和Ⅰb亚组)、Ⅱ组(Ⅱa、Ⅱb、Ⅱc、Ⅱd、Ⅱe亚组)、Ⅲ组;探讨分析了 8个差异表达极显着的OoWRKY基因在病原菌PXO99和C5胁迫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及其在根、茎、叶、花器官的特异性表达,初步明确了这些基因在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中的作用。四是发现了一批药用野生稻特有基因和特异性抗病候选基因。为探讨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机制、演化和新抗性基因发掘奠定了基础。4.转基因验证了 6个药用野生稻抗病候选基因(OoSCOP、OoHLH、Oo WRKY 71、OoSANT、Oo76183、Oo92082)功能,获得T1代转基因植株共151株,为发掘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特异新基因奠定了基础。总之,本研究认识了云南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的特点;首次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分子机制;发现和筛选了一批药用野生稻特有基因和特异性抗病候选基因,并建立了转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体系。为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发掘奠定了基础。

方静静[7](2016)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新药剂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病害,也是我国各大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大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造成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长期以来,水稻白叶枯病的化学防治主要依赖叶枯唑和噻菌铜,但近年来报道其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开发新的防治药剂。氟苄恶唑砜是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新型杀菌剂,本论文以20%氟苄恶唑砜SC为主要药剂,研究其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20%氟苄恶唑砜SC的药剂拌种试验,测试其对水稻发芽及秧苗素质的影响。在培养皿试验中,20%氟苄恶唑砜SC 2 g/kg和4 g/kg处理水稻种子在第3、7天的的发芽率为25%和55%左右,8 g/kg和16 g/kg处理是发芽率为10%左右,对照药剂20%叶枯唑WP处理组的发芽率为98%;在盆栽试验中,20%氟苄恶唑砜SC 28g/kg拌种处理,第7天发芽率为89%左右,与叶枯唑处理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盆栽试验中,处理剂量低于8 g/kg时影响较小,这可能与氟苄恶唑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有关。进行了20%氟苄恶唑砜SC对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氟苄恶唑砜SC用量为75克/亩时防效较好,两个小区试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30%和43.05%,优于3%中生菌素WP 50克/亩的防治效果(45.01%和38.34%)。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建立了两个水稻白叶枯病试验示范区,示范面积各为100亩。芒核示范区20%氟苄恶唑砜SC 75克/亩的防治效果为42.78%,3%中生菌素WP50克/亩的防治效果为32.65%;团结示范区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氟苄恶唑砜SC 50克/亩的防效最高为54.18%,20%叶枯唑WP次之(最高为34.05%),3%中生菌素WP防治效果最高为26.11%。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20%氟苄恶唑砜SC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夏立琼,李明容,谢仕猛,翟文学,夏志辉[8](2016)在《海南水稻白叶枯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分离及致病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为了分离海南省白叶枯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确定其致病力,首先利用6个携单一抗病基因(Xa3,Xa4,xa5,Xa13,Xa21和Xa23)的水稻白叶枯病鉴别品种及对照品种(IR24),对海南省18个市县采集的25份水稻白叶枯病叶浸泡出的菌株进行初步的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海南水稻白叶枯病叶浸泡出的菌株可以分为6个致病类型,其中2号致病类型是优势致病类型且对xa5、Xa23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都致病,为致病力最强的类型。接着从优势致病类型病叶中分离纯化得到单克隆菌株,并利用上述7个鉴别品种及其他8个携单一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Xa1,Xa2,Xa7,Xa8,Xa10,Xa11,Xa14,Xa27)对其致病力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单克隆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致病力与病叶渗出菌株的致病力一致,只有xa5、Xa7、Xa23、Xa27基因对其具有抗性。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简易、快速的分离鉴定水稻白叶枯病优势生理小种的方法,将为海南乃至全国白叶枯病抗病育种提供鉴别菌株与抗病效果好的候选基因。

史波,吴云雨,陈浩,管昌红,刘凤权,张红生,鲍永美[9](2016)在《6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主要稻区主栽品种的抗性品种分布情况。[方法]2013和2014年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了吉林、云南、浙江、湖南、江苏和广东6省75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我国白叶枯病菌9个小种(R1R9)的抗性。[结果]吉林、云南和湖南省主栽品种抗性弱、抗谱窄,分别只对其中5个、3个和6个小种有抗性,缺乏对当地优势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广东、江苏省主栽品种对9个小种均有抗性;浙江省的品种对7个小种,包括对当地优势小种R5和R8均有抗性。分析病原菌不同小种对主栽品种的致病力差异,发现强毒性小种R8和R9可以使90%以上的供试品种表现感病或中感反应;而弱毒小种R1只能侵染‘云粳41’和‘龙洋1号’2个品种;以前报道的弱毒性小种R2的毒性有所增强,可以使69个品种表现感病反应。[结论]生产上应及时采集各地水稻白叶枯病菌株,监测其优势小种的变化,分析当地主栽品种对优势小种的抗、感情况,并根据当地白叶枯病小种的变化,合理布局抗病品种。

宋健[10](2015)在《方中达与植物病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中达(1916.05-1999.12),江苏常州武进人,我国着名的植物病理学家,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的主要奠基人,其一生钻研于学术研究,为中国植物病害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方中达及其在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了解其学习和科研经历,总结其成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认识中国植物病害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这对于中国生物学研究、植病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术研究上,方中达教授博闻强识、涉猎广泛,在植物病理学各分支学科上都有深厚的造诣,曾发表了 200多篇论文,出版了 4本学术专着,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在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上成就斐然,研究范围涉及病菌生理学、菌系分化、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以及抗病机理等。此外,在大白菜软腐病、细菌性青枯病、水稻细菌性茎腐病的病菌检测方法和侵染途径上他都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在线虫病害方面,他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到1983年,他在研究线虫病害的防治时,发现引起南京中山陵地区松树大规模死亡的"植物杀手"是从美国传入的松萎线虫。对此,他首次在国内针对该种线虫作了专题报告,并对清除这种病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挽救了陵园内大量珍贵的松树,将损失降到了最小;在真菌病害方面,他对棉花防萎病菌的致病力作了大量研究,取得显着成果;在病毒病害方面,他另辟蹊径,在豆科植物的病毒病害研究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方中达为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植物病理学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其中方中达起了关键的作用。他留学美国,把西方先进的植病技术带回国内,扎扎实实建设南农的植病科学,付出了很多心血,最终使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已有逐渐赶超国际水平的趋势。为了植病研究后继有人,方中达带出了一流的硕士和博士科研队伍,培养了大批植病人才。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他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量身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和研究课题。方中达在从事植物病理学教育的时候,不局限于南农,而且还重视整个中国的农业教育。他针对中国国情,组织南农的优秀教师编写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植病研究方法》两套权威教材,广受植病同行的赞赏,成为各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教科书与参考资料,为我国植病学科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方中达的成功不仅与家庭和学校的栽培、个人的不懈奋斗分不开,更是因为其心中强大的时代责任感,激励他不断向前。

二、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的地理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的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前言
    1.1 多年生稻研究概况
        1.1.1 多年生稻的研究背景
        1.1.2 多年生稻的育种
    1.2 水稻白叶枯病的概况
        1.2.1 水稻白叶枯病菌研究发展历史
        1.2.2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形态特点和发病类型
        1.2.3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侵染及传播
        1.2.4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1.2.5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接种方法
    1.3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水稻与白叶枯病原菌(Xoo)的互作
        1.3.2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定位
        1.3.3 水稻白叶枯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4 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菌株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菌株
        2.1.3 试验地点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5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置
        2.1.6 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材料的栽培及田间管理
        2.2.2 田间病情调查
        2.2.3 白叶枯病菌的培养及接种悬浮液的制备
        2.2.4 人工剪叶接菌及病斑调查标准
        2.2.5 多年生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2.2.6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2.2.8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
3.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病情调查结果
    3.2 抗性水平鉴定结果
    3.3 抗病基因检测结果
        3.3.1 已克隆的抗性基因检测
        3.3.2 未克隆的抗白叶枯病基因遗传位点多态性分析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探究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机制、发掘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4.1.2 全面评价多年生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
        4.1.3 多年生稻PR101白叶枯病的抗病基因检测
        4.1.4 多年生稻未来的抗病发展设想
    4.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云南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多菌系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和菌株
    1.2 供试材料的培养
    1.3 抗病性鉴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菌株致病力
    2.2 云南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反应
    2.3 云南疣粒野生稻对多菌系的抗性分析
    2.4 云南疣粒野生稻对单一菌株的抗性分析
    2.5 不同居群的疣粒野生稻抗性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云南疣粒野生稻是宝贵的抗白叶枯病资源
    3.2 评价疣粒野生稻抗性存在的问题

(3)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鉴别品种及种植方法
    1.3 接种方法
    1.4 分级标准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力差异分析
    2.2 鉴别材料对参试菌株的抗性反应
    2.3 水稻白叶枯病菌株致病力分化与地理区域的关系
    2.4 来源于不同品种的菌株致病力与品种推广面积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4)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材料种植及接种处理
    1.3 菌株致病力检测及材料抗性鉴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叶枯病菌株致病力分析结果
    2.2 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抗性反应的基本情况
    2.3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对药用野生稻致病性分析结果
    2.4 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的抗菌情况
    2.5 8个药用野生稻居群抗性比较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153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及其抗病基因xa5和Xa27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1 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及病状
        1.1 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
        1.2 水稻白叶枯病病状
        2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力分化
        3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
        3.1 已定位白叶枯抗性基因
        3.2 已克隆的白叶枯抗性基因
        4 白叶枯抗性基因的育种利用
        5 水稻白叶枯的防治
        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二章 153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病原菌不同小种的抗性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菌株
        1.2 方法
        1.2.1 种植与管理
        1.2.2 病原菌的培养与接种
        1.2.3 抗病性调查与分级
        1.2.4 数据分析
        1.2.5 各稻区9个白叶枯小种分布频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稻区参试品种对白叶枯小种的抗性
        2.1.1 东北稻区参试品种对9个白叶枯小种的抗性
        2.1.2 华东稻区参试品种对9个白叶枯小种的抗性
        2.1.3 华中稻区参试品种对9个白叶枯小种的抗性
        2.1.4 西南稻区参试品种对9个白叶枯小种的抗性
        2.1.5 华南稻区参试品种对9个白叶枯小种的抗性
        2.2 不同品种对9个白叶枯小种抗性结果聚类分析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9个白叶枯小种的抗性
        2.4 白叶枯病菌小种致病力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153个水稻品种中抗病基因Xa27和xa5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种植
        1.2 方法
        1.2.1 DNA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
        1.2.3 PCR扩增
        1.2.4 酶切反应体系与程序
        1.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过程
        1.2.6 银染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Xa27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检测
        2.2 xa5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检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1
致谢

(6)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
        1.1.1 植物基础免疫反应——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反应(PTI)
        1.1.2 植物R基因介导的免疫反应——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1.1.3 植物的系统获得性免疫反应
    1.2 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3 植物免疫反应相关组件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激素合成及调控相关组件
        1.3.2 植保素
        1.3.3 植物转录因子——WRKY和MYB
        1.3.4 病程相关基因
    1.4 水稻白叶枯病和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4.1 水稻白叶枯病
        1.4.2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的互作
        1.4.3 白叶枯病菌无毒基因
        1.4.4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及利用现状
    1.5 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优良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药用野生稻不同居群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云南药用野生稻不同居群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2.3.2 药用野生稻居群间叶片组织结构比较
        2.3.3 药用野生稻居群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鉴定
        2.3.4 药用野生稻中OoXa5、OoXa13和Ooxa3/xa26基因的分析
        2.3.5 OoXa5、OoXa13和Ooxa3/xa26进化及表达模式分析
    2.4 讨论
        2.4.1 云南临沧耿马药用野生稻居群抗白叶枯病能力最强
        2.4.2 药用野生稻4个居群不含已克隆的9个抗白叶枯病基因
        2.4.3 OoXa5、OoXa13和Ooxa3/xa26在药用野生稻中的抗病作用
        2.4.4 云南临沧耿马居群Ooxa3/xa26LRR结构域的改变对抗病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发掘
    3.1 前言
    3.2 研究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药用野生稻转录组测序取样时间点的确定及实验设计
        3.3.2 白叶枯病菌胁迫下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
        3.3.3 药用野生稻受白叶枯病菌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分类
        3.3.5 差异表达基因中抗病相关基因的发掘
        3.3.5.1 已报道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在药用野生稻转录组中的鉴定
        3.3.5.2 病程相关基因在病原菌胁迫后药用野生稻转录组中的表达变化
        3.3.5.3 植保素合成基因在病原菌胁迫的药用野生稻中的表达变化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3.7 药用野生稻差异表达基因在抗病相关代谢途径中的分析
        3.3.8 药用野生稻转录组中差异表达显着基因的real-timePCR验证
    3.4 讨论
        3.4.1 白叶枯病菌胁迫药用野生稻RNA-seq发掘抗病基因的重要性
        3.4.2 已知抗病相关基因在药用野生稻应答白叶枯病反应中的作用
        3.4.3 黄酮植保素合成相关基因在药用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作用
        3.4.4 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中药用野生稻特有RAR1基因的抗病作用
        3.4.5 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在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中的多样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
        4.2.2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鉴定
        4.2.3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的分类
        4.2.4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蛋白序列中保守域分析
        4.2.5 药用野生稻WRKY转录因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4.2.6 药用野生稻WRKY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药用野生稻89个OoWRKY转录因子的鉴定
        4.3.2 OoWRKY转录因子的分类
        4.3.3 OoWRKY蛋白的WRKY结构域分析
        4.3.4 OoWRKY转录因子中其他结构域的分析
        4.3.5 OoWRKY蛋白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的分析
        4.3.6 OoWRKY转录因子的进化分析
        4.3.7 差异表达OoWRKY基因在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4.3.8 差异表达OoWRKY基因在根、茎、叶、花器官特异性表达分析
    4.4 讨论
        4.4.1 药用野生稻OoWRKY基因的进化分析
        4.4.2 差异表达OoWRKY基因在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应答中的作用
    4.5 小结
第五章 药用野生稻抗病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5.1 前言
    5.2 研究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关键抗病候选基因ORF的分离克隆
        5.3.2 关键抗病候选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5.3.3 pCAMBIA1303:抗病候选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水稻遗传转化
        5.3.4 T1代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新药剂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白叶枯病的概述
        1.1.1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特点
        1.1.2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条件和症状
        1.1.3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与流行特点
    1.2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力现状
        1.2.1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小种的致病力监测进展
        1.2.2 水稻白叶枯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1.3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措施
        1.3.1 农业措施
        1.3.2 选育抗病品种
        1.3.3 化学防治
        1.3.4 生物防治
    1.4 小结
第二章 研究路线及设计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拟解决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药剂拌种对水稻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
        3.1.1 药剂拌种(培养皿)
        3.1.1.1 供试水稻品种
        3.1.1.2 供试药剂
        3.1.1.3 试验处理
        3.1.1.4 试验方法
        3.1.1.5 试验公式
        3.1.2 药剂拌种(盆栽)
        3.1.2.1 供试水稻品种
        3.1.2.2 供试药剂
        3.1.2.3 试验处理
        3.1.2.4 试验方法
        3.1.2.5 试验公式
    3.2 20%氟苄恶唑砜SC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试验示范
        3.2.1 试验示范地点及供试品种
        3.2.1.1 示范地点和示范面积
        3.2.1.2 供试水稻品种
        3.2.2 示范药剂
        3.2.3 试验器械
        3.2.4 主要仪器
        3.2.5 田间试验方案
        3.2.5.1 芒市芒核示范区田间试验方案
        3.2.5.2 芒市团结示范区田间试验方案
        3.2.6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药剂拌种对水稻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
        4.1.1 药剂拌种(培养皿)
        4.1.2 药剂拌种(盆栽)
    4.2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试验示范防控结果
        4.2.1 芒市芒核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4.2.2 芒市芒核示范区试验结果
        4.2.3 芒市团结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4.2.4 芒市团结示范区试验结果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课题来源
    2.论文发表情况
图版

(8)海南水稻白叶枯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分离及致病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海南省白叶枯病菌致病类型种类
    1.2 海南省白叶枯病菌致病类型分布
    1.3 海南优势致病菌株的分离与致病力评估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植物材料
    3.2 水稻白叶枯病标样的采集及致病力初步鉴定
    3.3 海南白叶枯病原菌株致病类型、优势致病菌株以及分布的确定
    3.4 海南水稻白叶枯菌优势小种的分离与培养
    3.5 接种菌悬液的制备与接种
作者贡献

(9)6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供试菌株
    1.3 种植与管理
    1.4 病原菌培养与接种
    1.5 抗病性调查
    1.6 品种抗性聚类分析
    1.7各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小种分布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年结果的比较
    2.2 不同省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2.3.1常规籼稻品种的抗性
        2.3.2常规粳稻品种的抗性
        2.3.3籼型杂交稻品种的抗性
        2.3.4粳型杂交稻品种的抗性
    2.4 不同白叶枯病菌小种的致病力分析
3 讨论

(10)方中达与植物病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生平活动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生平活动
    第二节 学术渊源
第二章 方中达与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
    第一节 水稻白叶枯病初步研究
    第二节 首创噬菌体检验技术
    第三节 组织全国白叶枯病病菌致病性分化协作攻关
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领域的成就
    第一节 主持调查鉴定中国植物病原细菌和病害
    第二节 作物细菌软腐病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植物青枯病细菌的分类和检测
第四章 真菌、病毒和线虫领域的贡献
    第一节 探究植物病原真菌
    第二节 重视植物病原病毒和病毒病害
    第三节 关注植物病原线虫和线虫病害
第五章 方中达与中国植病学科的建设
    第一节 培育年轻后备力量
    第二节 方中达与植物病原生物研究室
    第三节 编撰植物保护教材
    第四节 关心中国植物病理协会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四、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的地理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D]. 李鹏林. 云南大学, 2020(08)
  • [2]云南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多菌系鉴定分析[J]. 邢佳鑫,陈玲,柯学,钟巧芳,张敦宇,付坚,陈越,肖素勤,王玲仙,王波,殷富有,陈丽娟,程在全. 中国稻米, 2020(03)
  • [3]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分析[J]. 和建平,杨雅云,张斐斐,董超,阿新祥,汤翠凤,张恩来,申时全,戴陆园. 中国稻米, 2020(02)
  • [4]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J]. 陈玲,张敦宇,陈越,付坚,王波,钟巧芳,余腾琼,肖素勤,柯学,殷富有,王玲仙,程在全.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7)
  • [5]153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及其抗病基因xa5和Xa27的检测[D]. 陈浩.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6]白叶枯病菌胁迫的云南药用野生稻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D]. 蒋春苗. 云南大学, 2017(08)
  • [7]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新药剂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D]. 方静静. 贵州大学, 2016(03)
  • [8]海南水稻白叶枯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分离及致病力分析[J]. 夏立琼,李明容,谢仕猛,翟文学,夏志辉.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5)
  • [9]6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J]. 史波,吴云雨,陈浩,管昌红,刘凤权,张红生,鲍永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 [10]方中达与植物病害研究[D]. 宋健.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性差异地理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