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28卷,第1至6期,主题索引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28卷,第1至6期,主题索引

一、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3年 第28卷 第1~6期 主题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1](2014)在《《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其本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1937-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经难历险却收获颇丰的探索时期,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文本作为呈现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从文本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是一种新视角。作为当时最具权威的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解放》周刊(1937-1941)发行时间久、理论性强、影响广泛,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极其重要的文献。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历史重任,而且在指导中国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解放》周刊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本载体,《解放》周刊是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1937-1941)极其重要的文献依据。本文以《解放》周刊为研究对象,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大量原始文献和经典文本为基础,通过文本性格的解读,全面深入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7-1941)的历史进程、历史细节、思想过程,对以领袖人物、思想体系和历史进程为对象的宏观研究进行“补白”,以期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前期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重点对《解放》周刊等相关史料进行整体阅读。通过对《解放》周刊的“深度耕犁”,为其客观的定位提供文本依据,获得感性材料。整体阅读分为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历史比较。前者主要考察《解放》周刊的历史背景、文本构成和文本沿革,以便把握《解放》周刊的“前世今生”,进而考察《解放》周刊的官方发行、民间传播及其广泛影响,已达到全面的把握研究对象;后者是从横向的角度,对延安时期党的重要文献(主要是党报党刊)进行梳理,把其与《解放》周刊进行比较研究,以全面、客观审视《解放》周刊的历史地位。第二部分,主要对《解放》周刊所刊重要理论文本着作进行考述和研究。通过对《解放》周刊所刊马列经典着作、毛泽东着作及其他党的领导人等着作文本的考述和研究,如着作版本的译介、发表时机的选择、主要内容的传播等,考察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历史细节,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传播经典马克思主义到生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历程。这与当前学界已有研究相辅相成,以期更加全面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其深化。《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出场的“第一阵地”,最早全文发表了《论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呐喊。以《解放》周刊为窗口,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概念酝酿、命题出场再到继续深化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廓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轨迹。并尝试提出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命题的起源语境的新角度。第四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推动。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抗战初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总结过去革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通过对重要文本的解读和深入挖掘,真实展现中国共产党对要不要进行抗战、怎样争取抗战的胜利;要不要建立国共合作、如何实现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等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五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传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传播和毛泽东及其着作的宣传。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作为“人民大众之刊物”,《解放》周刊通过时评、专论、散文、诗歌和纪念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回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攻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深入,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第六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及局限性。尝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多元化的创作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动力;正确对待错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注重传播方式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探讨《解放》周刊的历史局限性。通过上述研究基础,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启发,这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张纯[2](2013)在《战时儿童保育会研究(1938~1946)》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抗战时期着名的儿童保教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个案研究,以现代儿童观的视角,深入探究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变迁及结束的原因以及战时儿童教养问题,阐明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社会、国家、团体以及个人对于儿童教养问题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时儿童教养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儿童与国家、民族之间相依共存关系。本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厘清战时儿童保育会产生、发展、结束的深层次原因,二是探讨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教养儿童的思想基础及教育实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迫使中华民族拉开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战初期,战区中国儿童惨遭日军杀戮,死亡枕籍,惨不忍睹。侥幸生存下来的战区儿童被大批送往日本施以奴化教育,以期消亡他们的民族意识。一些随着父母、亲人逃难后方的儿童,在途中或与父母失散或被随地遗弃,成为流浪街头的难童。面对中国儿童的遭遇并清楚认识到儿童与抗战胜利、与国家前途的密切关系,聚集在武汉的一大批有识之十发出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呼吁。在以国共两党为主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1938年3月10日,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正式成立。随着各省分会及各保育院的陆续创建,在汉口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升格为总会。1938年10月23日,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撤离汉口,迁往重庆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年底,这个应时而生的战时儿童保教组织在妥善安排好各保育生复员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组织结构属于垂直式管理模式,从上到下共分为三层,即总会、分会、院。总会对各分会具有绝对的领导、管理、监督权,分会对总会负责,定期向总会汇报工作情况并服从总会的安排。总会和分会均采理事制,最高领导机构是常务理事会。例如总会以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张蔼真、陈纪彝、唐国桢、邓颖超、孟庆树等30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为领导核心。各省分会以各省省主席夫人为主要负责人,对所辖的各保育院具有直接的管理职责。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总会的组织结构由原来的1个秘书处和6个平行委员会改组为总干事下设3科2室,即总务科、保教科、研究训练科和会计室、视察室。各科室下,根据事务的繁简设立各股。在八年的保育工作中,如何筹措3万多名儿童的保教经费,一直是困扰保育会的难题。保育会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政府拨助和民间募捐两种,其中民间捐款所与比例为73.7%,政府补助为26.3%。总会直属保育院及各分会所属保育院经费,由总会根据每童所需经费按月划拨。起初,保育总会以各保育院最大容纳儿童数量为基准均等拨付。1941年后,物资供应紧张、物价飞涨,经费筹措困难,于是总会开始根据各保育院所在地物价情况及各保育院实际儿童数量划拨经费。不论是已经升入中学的保育生还是离开保育院到各工厂、农场习艺的保育生,都能与在院保育生一样,得到保育总会的物资补助或经费支助。各保育院是执行保育会教养工作的基层机构,也是实施保育工作的主干。考虑到儿童的安全,保育院一般都选择在乡间,借用旧祠堂、庙宇作为儿童生活、学习的场地。设在乡间的保育院与当地民众及文化之间有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闭塞的乡间迎来了一群“下江娃儿”,使得当地风气为之一新,另一方面,保育院带来的外来文化对当地原本较为封闭、安全的生活圈子构成了一种“破坏”力量,于是一场保育院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博弈悄然展开。保育会最多时共有61所保育院,后因战局的变化、经济的拮据、国共之间的摩擦、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保育院院址不断迁移、数量也逐渐减少:一些保育院被迫转辗迁移躲避战火,一些保育院被迫合并以节经费,一些保育院被迫解散以防“赤化”。这些保育院的迁移、变化举措,反映出战争对儿童的伤害以及党派竞争造成的无谓损失。战时儿童保育会是新型的集体儿童教养机构,既有别于中国历史上的育婴堂,也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幼儿学校。在当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参考,只能靠保育会的工作同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探索形成的战时儿童保教理念作指导。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宋美龄的儿童保教观念以及着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等,都对保育会儿童保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战时儿童保育会特别注重启发儿童的爱国意识、民族自尊,强调通过劳动来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抗战建国人才。保育会摸索出的“保教合一”儿童集体保教模式对当今仍有启发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战时儿童保育会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产生,与当时妇女争取解放、国家职责凸显、民族意识高涨、西方儿童中心主义思想传入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此同时,它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好体现。尽管分散于12个省市的60多所保育院情形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仍能从中看出新的儿童教养观念与旧的传统思想影响之间的矛盾,毫无疑问,这种矛盾推动了儿童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卞浩宇[3](2010)在《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07年马礼逊来华传教,标志着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开端,同时也正式揭开了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的序幕。面对种种不利因素,马礼逊凭借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努力,很快掌握汉语并终成一代汉学大师。多年在华传教经历让马礼逊意识到,汉语学习对确保在华传教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为此他一方面大力呼吁推广汉语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创办汉语培训机构推广汉语教学。此外,马礼逊还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首次将《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多部汉语研究论着,为日后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继马礼逊之后,英、美等国来华传教士也纷纷加入到汉语学习与研究大潮中来。由美部会来华传教士裨治文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中国丛报》以较为客观公正的报道和丰富翔实的史料,很快便成为这一时期西方了解、认识中国的主要媒介。从1832年创刊至1851年停刊,来华传教士们以《中国丛报》为交流平台,撰写、发表了大量研究性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汉语学习与研究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掀起了一轮汉语学习、研究热潮,其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的最高水平。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门户渐次开放。随着传教活动日益深入到中国各地,来华传教士们不得不面对中国的众多方言,于是方言学习和研究又成为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与研究的新特点。另一方面,西方各国在华设立领事馆,出于自身职业需求,来华外交官们亦加入到汉语学习与研究浪潮中,其中又以英国外交官威妥玛、翟理斯的研究最为突出。此外,这一时期汉语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也有效地实现了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模式从个体学习为主向以学校为中心的课程教育之转变。作为晚清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中、英混合语言,“别琴英语”无论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方面均深受汉语语言影响。因此,“别琴英语”在解决中西民间交往语言障碍的同时,也成为来华西方人认识、了解汉语的一种特殊渠道。从历史的角度对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不仅能够填补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空缺,完善学科发展;还能为今天西方人学习汉语提供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经验,同时对当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深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二、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3年 第28卷 第1~6期 主题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3年 第28卷 第1~6期 主题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和重点难点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解放》周刊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解放》周刊的创办
        一、《解放》周刊创办的历史背景
        二、《解放》周刊的创办和性格解读
    第二节 《解放》周刊若干问题考述
        一、《解放》周刊刊名考
        二、《解放》周刊时间考
        三、《解放》周刊停办问题考
    第三节 《解放》周刊的文本解读
        一、《解放》周刊所刊文本样态
        二、《解放》周刊作者群考察
    第四节 《解放》周刊的发行传播及其危机应对
        一、注重公开发行和秘密翻印相结合,积极争取合法化
        二、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成功化解“查禁”危机
        三、《解放》周刊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解放》周刊所刊重要理论文本考述与解读
    第一节 《解放》周刊所刊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考述
        一、抗战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传播概览
        二、马克思恩格斯着作考述与研究
        三、列宁着作考述与研究
        四、斯大林着作考述与研究
    第二节 《解放》周刊所刊毛泽东着作的总体审视及若干文本考述
        一、毛泽东着作文本的总体审视
        二、《解放》周刊所刊毛泽东若干着作考述
    第三节 《解放》周刊所刊党的其他领导人着作概述
        一、刘少奇着作概述
        二、周恩来着作概述
        三、朱德着作概述
        四、任弼时着作概述
        五、陈云着作概述
第三章 《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第一节 《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诉求的最好表达
        一、抗战初期党面临的政治危局需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来挽救
        二、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错误倾向和外部的严峻挑战
    第二节 《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场的第一阵地
        一、《解放》周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出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出场的最早文本载体
        三、《解放》周刊及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深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语境问题再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起源问题的再提出
        二、“学术中国化”思潮与国共关于“中国化”论争的缘起
        三、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关于“中国化”的激烈论争
第四章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推动
    第一节 《解放》周刊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初步总结
        一、“什么是革命经验、如何总结革命经验”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什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争取什么样的前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第二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有力推动
        一、抗战初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出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前提
        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四、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三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有力推动
        一、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提出
        二、谁来写:文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主要践行者
        三、写什么:抗战救亡的文学题材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政治性
        四、怎样写: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阶级性
        五、为谁写:普及与提高的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第四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推动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提出
        二、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党
        三、什么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四、什么是党内斗争,如何正确对待党内斗争
        五、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第五章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传播
    第一节 高度重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
    第二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及时传播
        一、《解放》周刊对毛泽东的宣传及其着作的传播
        二、《解放》周刊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初步呈现
        三、《解放》周刊对党的其他领导人着作的集中传播
    第三节 纪念活动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重要方式
        一、灵活多样的纪念形式为扩大了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二、特定的纪念对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准备
        三、有效的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六章 《解放》周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经典着作的宣传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一、较早译介经典着作,促进全党理论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解读经典着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
        三、坚持三个“相结合”,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正确对待论争和错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一、论争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经验
        二、党内民主的发扬有利于营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氛围
        三、正确对待错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推进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动力
        一、党的领导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力引擎
        二、理论工作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支撑
        三、共产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动因
    第四节 传播方式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
        一、以“人民大众”的刊物的准确定位,为大众化奠定了基调
        二、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贴近群众的艺术形式
        三、党报党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战时儿童保育会研究(1938~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学术史略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战时儿童保育会发展历程
    一、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 全面抗战前儿童教育的理论实践基础
        (二) 战时难童涌现后国民政府的应对
        (三)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的觉醒
    二、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
        (一) 缘起
        (二) 筹备
        (三) 成立
    三、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发展
        (一) 保育会工作的开展
        (二) 各省分会的成立
        (三) 保育会内迁
    四、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终结
        (一) 儿童复员与家庭教育
        (二) 保育会工作结束
第二章 战时儿童保育会组织与经费
    一、保育会组织架构与运作
        (一) 总会组织机构设置
        (二) 分会组织机构设置
        (三) 保育院的组织结构
        (四) 总会与分会的关系
    二、保育会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完善
        (一) 保育会工作计划大纲的修订
        (二) 各项调查统计制度的完善
        (三) 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三、保育会的经费、物资来源及其管理
        (一) 政府拨付
        (二) 募捐
        (三) 管理与使用
第三章 战时儿童保育会所属保育院
    一、保育院选址及与当地的关系
        (一) 保育院院址的选择
        (二) 保育院与当地百姓
    二、保育院院长及教职员的选聘
        (一) 保育院院长的选聘
        (二) 保育院教职员的选聘及职责
    三、各保育院变迁情况
        (一) 总会直属保育院的变迁
        (二) 各分会所属保育院的变迁
    四、影响保育院变迁的因素分析
        (一) 战争因素
        (二) 经费拮据
        (三) 管理不善
        (四) 国共摩擦
第四章 战时儿童保育会的难童收容
    一、保育会收容难童数量及收容时间
        (一) 收容难童的数量
        (二) 收容时间段
    二、总会及各分会保育院难童来源
        (一) 总会各直属保育院难童来源
        (二) 分会保育院难童来源
        (三) 陕甘宁边区保育院难童来源
    三、保育会收容难童状况分析
        (一) 难童的基本情况
        (二) 难童家庭状况及入院前情况
        (三) 难童身心状况
    四、保育院难童出路
        (一) 升学
        (二) 习艺
        (三) 参军
第五章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教思想
    一、保育会的保教理念
        (一) 抗战建国的战时教育
        (二) 保育会的教育主旨
    二、宋美龄的儿童保教思想
        (一) 战时儿童保教的责任和意义
        (二) 战时儿童保教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健全国民
        (三) 战时儿童保教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三、曹孟君的儿童保教思想
        (一) 战时集体儿童保育的意义
        (二) 战时儿童保育院的性质
        (三) 注重培养儿童民族意识
        (四) 保育院教师的素质要求
    四、陶行知的儿童教育理论
        (一) 陶行知儿童教育理论在保育院
        (二) 育才学校与保育会
第六章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教实践
    一、保教合一的教养模式
        (一) 合理、科学保育儿童
        (二) 教育与保育的融合
    二、新型的保教组织形式
        (一) 有教无类的儿童集体保教
        (二) 保育机构家庭化
        (三) 儿童自治组织
    三、保育院儿童保教实施
        (一) 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二) 生产劳动教育
        (三) 慈爱而严格的教育
        (四) 保育院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五) 保育院个案分析
结语
    一、关于儿童教育的认识
    二、对儿童公育的思考
    三、对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3)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前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第一节 唐代来华景教士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一、景教在华传播概况
        二、景教士的译经活动及其汉语水平
    第二节 元代来华西方人对汉语的论述
        一、柏朗嘉宾与《柏朗嘉宾蒙古行记》
        二、鲁布鲁克与《鲁布鲁克东行记》
        三、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
        四、孟高维诺等传教士的中国书简
    第三节 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一、16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来华传教士对汉语的论述
        二、来华耶稣会士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第二章 马礼逊开创汉语学习与研究新时代(18005-18305)
    第一节 马礼逊与汉语学习
        一、马礼逊来华前的汉语学习
        二、马礼逊来华后的汉语学习
    第二节 马礼逊与早期汉语教学
        一、呼吁推广汉语学习
        二、担当汉语教师
        三、创办汉语培训机构
    第三节 马礼逊汉语研究成就
        一、以英语语法框架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编着《通用汉言之法》
        二、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编纂《华英字典》
        三、第一部完整的《圣经》中译本——翻译《圣经》
        四、其他汉语研究成果
第三章 《中国丛报》和汉语学习与研究热潮(18305-18505)
    第一节 裨治文与《中国丛报》
        一、裨治文来华
        二、创办《中国丛报》
    第二节 以《中国丛报》为中心的汉语学习与研究
        一、倡导汉语学习
        二、论述汉语语言文字特点
        三、探讨汉字注音方案
        四、研究汉语语法
        五、交流汉语教、学方法
    第三节 汉语教材、工具书的编写
        一、《广州方言中文文选》
        二、《拾级大成》
第四章 汉语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拓展(18605-19105)
    第一节 汉语学习与研究内容的拓展——方言学习与研究
        一、方言学习与研究的兴起
        二、传教士的方言学习方法
        三、传教士的方言研究成果
    第二节 汉语学习与研究主体的拓展——外交官的加入
        一、来华外交官的选拔和培训
        二、外交官的汉语研究成果
    第三节 汉语教学实践和理念的拓展——汉语培训机构的创办与发展
        一、内地会率先创办汉语培训学校
        二、教会各界对“课程教育”理念的探讨
        三、汉语培训学校的兴起
第五章 西方人认识了解汉语的特殊渠道——“别琴英语”
    第一节 “别琴英语”的历史演变
        一、“澳门葡语”——“别琴英语”的前身
        二、“广州英语”——“别琴英语”发展的早期阶段
        三、“洋泾浜英语”——“别琴英语”发展的鼎盛时期
        四、“别琴英语”的消亡
    第二节 “别琴英语”特点剖析及其再思考
        一、语言的“本土化”
        二、学习的“双向性”
        三、“别琴汉语”——对“别琴英语”的再思考
结语
    一、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之成就及影响
    二、历史的经验和借鉴——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论着
后记

四、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3年 第28卷 第1~6期 主题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李鹏.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5)
  • [2]战时儿童保育会研究(1938~1946)[D]. 张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3]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 卞浩宇. 苏州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28卷,第1至6期,主题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