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聚苯胺的空穴传输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聚苯胺的空穴传输

一、聚苯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的空穴传输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隆辉[1](2020)在《导电高分子封装卤化铅铯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系数、窄的发射光谱、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可调的组成和尺寸、可调的发射光谱等特性,所以极短的时间内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光电子器件和发光显示材料的热点。尽管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在激光器、发光二极管等领域有非常较好的发展潜力,但其稳定性差一直是制约其发展与工业化应用的重大瓶颈之一。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其对空气中水和氧气极其敏感。本论文采用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对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进行封装,明显地改善了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在水中的稳定性,并对其光电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热注入法合成了 CsPbBr3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QDs),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DRS)、光致发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CsPbBr3 QDs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钙钛矿量子点为斜方相结构,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和单分散性。该量子点在紫外-可见区域显示出了较高的吸收率,表现出明显的激子吸收特征,且具有尖锐的荧光发射谱,半峰宽低至19 nm,禁带宽度为2.31 e V。2.采用光催化氧化法用导电高分子聚吡咯(PPy)对CsPbBr3 QDs进行封装。PPy不仅是一种优良的空穴传输材料,而且在空气中非常的稳定。采用PPy对量子点进行封装,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同时PPy可以用作保护层以封装钙钛矿量子点,极大地改善了量子点在水中的稳定性。TEM分析结果表明CsPbBr3 QDs成功地嵌入在PPy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中。红外光谱表明,CsPbBr3 QDs-PPy复合材料表面富含的官能团特征峰和PPy非常吻合,证实了采用光催化氧化法成功地得到了 PPy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光电流测试表明复合PPy能够有效地提升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另外,将复合材料放在水中浸泡30天后,复合材料的物相基本保持不变,表明采用PPy封装可以很有效地保护量子点。3.为了进一步提高CsPbBr3 QDs的电荷分离效率,提升其光电性能,采用光催化氧化法,成功制备了聚苯胺(PANI)包覆无机钙钛矿量子点。TEM结果表明CsPbBr3 QDs被包覆在PANI聚合物中。红外光谱表明,CsPbBr3 QDs-PANI表面富含的官能团特征峰和聚苯胺的特征峰吻合,表明采用光催化氧化法成功得到了 PANI聚合物材料。光电流结果表明和PANI复合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材料的载流子分离效率,有效地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

李小康[2](2020)在《二维D-A型共轭聚合物有机半导体膜的电化学沉积、结构及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尽管共轭聚合物分子内的π电子可沿共轭体系离域流动,但由于导电共轭聚合物具有分子结构的长程无序、晶体部分结晶以及结晶结构的不完善等特性,使得分子间电子迁移传输困难,分子内电子离域程度相对有限。对于分子链结构中同时存在富电子性给体(Donor,D单元)和缺电子性的受体(Acceptor,A单元)的D-A型共轭聚合物,其特殊的结构不仅有利于π电子的更远距离的离域,而且还可促进电子在相邻分子链之间的迁移。此外,通过理论计算和分子设计手段,选取不同类型的D-A单元可以有效地调控共轭聚合物的能级结构,从而获取拥有不同带隙能(Eg)和导电性能的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因此,研究不同D-A结构半导体聚合物的制备技术、结构及其光电化学性能导电性,对认识D-A聚合物的电荷输运机制,开发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以4,5-二胺基邻苯二腈和二苯胺-4-磺酸钠为单体,采用循环伏安(CV)和恒电位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不同的工艺参数对单体的电化学沉积聚合物膜的影响,成功制备了非水溶性和水溶性的两种不同D-A结构共轭有机半导体聚合物膜;用XRD分别表征了制备的聚合物薄膜的晶体结构;用SEM和金相显微镜分别观测了聚合物膜的表面织构形貌用和晶体几何形态;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技术和Raman光谱分别研究了聚合物的化学组成及光学性质,并采用Tauc plot法计算了聚合物的光学能带隙大小;采用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单体的电化学沉积及沉积聚合物的电化学特性;用DSC和TGA考察了沉积聚合物膜的热性能。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电解质的溶剂组成及CV扫描速率对非水溶性单体4,5二胺基邻苯二腈电化学聚合沉积薄膜的结构与性能影响显着:在乙腈/水体积比为2:1的电解质溶液中聚合反应活性最大;随着CV扫描速率的增大,单体发生电化学聚合的氧化峰的峰电流和峰电位都随之增大;当乙腈/水体积比为2:1,CV扫描速率为30mV/s时,聚合物半导体膜能带隙Egelectrochem和Egopt均最小。(2)电解质的溶剂极性及CV扫描速率对水溶性单体二苯胺-4-磺酸钠的电化学聚合及沉积聚合物薄膜的结构与性能影响显着:使用纯乙腈做电解质溶剂时,ITO工作电极表面可电化学沉积制备得到绿色聚合物薄膜试样,而使用乙腈-水、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等电解质溶剂时,工作电极表面不能沉积得到绿色的聚合物膜;随CV扫描速率增大,二苯胺-4-磺酸钠单体发生电化学聚合的氧化峰峰电流和峰电位都随之增大;CV扫描速率为50m V/s时,电化学沉积制备的聚合物半导体膜能带隙Egelectrochem和Egopt均最小。(3)具有二维D-A结构的非水溶性聚4,5二胺基邻苯二腈共轭聚合物呈现N型半导体材料导电特征,而水溶性聚二苯胺-4-磺酸钠导电聚合物呈现P型半导体材料导电特征。(4)电化学沉积制备的4,5二胺基邻苯二腈聚合物膜具有低的能带隙,其最小Egelectrochem和Egopt值分别为0.84eV和1.03eV,而非水体系制备的水溶性聚二苯胺-4-磺酸钠聚合物膜的最小Egelectrochem和Egopt值分别为1.51eV和1.74eV。(5)在电解质溶液中,4,5二胺基邻苯二腈单体电化学聚合沉积得到的聚合物膜具有针状几何结晶结形态,聚合物结晶结构完整且伴随同质多晶特征;而二苯胺-4-磺酸钠单体的电化学沉积得到的聚合物膜结晶结构为鳞片状几何特征。(6)电化学沉积得到的两种共轭导电聚合物聚4,5二胺基邻苯二腈和聚二苯胺-4-磺酸钠都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并且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分别为400℃、325℃。

黄飞,薄志山,耿延候,王献红,王利祥,马於光,侯剑辉,胡文平,裴坚,董焕丽,王树,李振,帅志刚,李永舫,曹镛[3](2019)在《光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光电活性共轭高分子是高分子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共轭高分子光电材料的研究在中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中国的学者们对推动此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的高性能光电共轭高分子的分子设计、新型及可控聚合、性能调控以及光电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本文总结和评述了中国学者在光电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郭俊[4](2016)在《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导电聚苯胺/ITO电极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OLED的发光原理及性能评价指标、简述了ITO透明电极以及导电聚苯胺修饰ITO透明电极,综述了导电聚苯胺的基本结构特征、合成技术及应用,简要总结了PANI/ITO复合电极在OLED器件中应用与意义。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ITO溶胶,并采用旋涂技术在透明玻璃上制备了透明的ITO导电薄膜;用电化学聚合技术制备了PANI/ITO复合电极;通过旋涂和蒸镀沉积将有机发光材料沉积于PANI/ITO复合电极表面制成OLED器件。通过用Raman、UV-Vis-NIR光谱分别研究了ITO旋涂膜的组成和透光性,用XRD研究了ITO旋涂膜试样烧结热处理温度对其结晶性的影响,用AFM观测了试样表面相貌,用四探针测量表面面电阻,用Raman、SEM和四探针研究苯胺单体在ITO表面的聚合反应,用亮度计考察了制备得到的OLED器件的发光性能,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溶胶凝胶法制得的ITO膜层为立方铁锰矿结构的In2O3和SnOx的混合物,膜层光滑平整,透光率在70%以上,多次甩膜后样品方块电阻达到数百欧姆。相同涂敷层数下烧结温度高的薄膜方电阻小;相同烧结温度下,涂敷层厚度增加其方电阻变小。(2)热处理温度为300℃时样品XRD衍射峰与基本铟锡氧化物衍射峰一致,500℃热处理所得样品晶粒尺寸有所增加,晶型结构更加完全。(3)在ITO电极表面,苯胺循环伏安电聚合行为电位扫描速率和循环次数增加,对应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增加,PANI氧化还原可逆性变差;恒电位聚合过程中,苯胺单体浓度对其在ITO表面聚的合诱导期有显着影响,聚合电位低于0.8V时,苯胺在ITO电极表面难以聚合,聚合电位高于1.0V时,PANI在ITO电极表面会发生过氧化和降解。(4)制备得到ITO/PANI/Alq3/Al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现引入PANI能有效提高器件各性能,PANI浓度为4mg.m L-1(12nm)时性能达到最优,原因在于PANI插入有效将低了空穴的注入势垒,同时将电子阻挡在发光层,提高了载流子的复合率。

战勇[5](2013)在《基于氮杂五元稠环的π-共轭分子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有机共轭分子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光伏电池、光限幅、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价值,使该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除了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新颖的线形、星形和树枝状齐聚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齐聚物相对于聚合物有明确的结构和很高的化学纯度。众所周知,含有氮的杂环化合物,例如咔唑、吡嗪和苯并噻二唑的同系物因其拥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化学性质,不仅可以增强材料的空穴或电子传输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其热力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因而经常被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本论文以合成含氮杂五元稠环的π–共轭有机功能分子为出发点,制备了一系列的共轭齐聚物,并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合成了两个线形齐聚咔唑轴向修饰的D-A-D型的磷(V)卟啉衍生物1和2。它们在250nm到640nm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证明其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强的光捕获能力。以1和2为活性层的单层太阳能电池器件表现出明显的光电转换(IPCE)响应。基于1的器件的IPCE响应较弱,在Soret带最大的IPCE值为0.20%。然而,基于磷(V)卟啉2的器件最大的IPCE值为2.76%。需要指出的是,器件的IPCE响应证实了从轴向取代基到磷(V)卟啉核发生了光诱导的电子转移。因此,这些磷(V)卟啉分子可以作为光伏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得到应用。(2)利用单溴代的齐聚咔唑和9,10-蒽二硼酯,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的单分散齐聚咔唑功能化的蒽衍生物An-OCZn (n=1,2,3)。它们在常用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氯仿、甲苯、乙酸乙酯和四氢呋喃中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蒽的9,10-位引入齐聚咔唑后,基于蒽核的激基缔合物形成被完全抑制了,导致化合物An-OCZn具有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66%)。另外,它们还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和热稳定性。因此,此类齐聚咔唑功能化的蒽衍生物在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将是很好的蓝光发射材料。(3)通过交替的Heck和Wittig反应合成了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π-共轭化合物TP、TCP和TCCP。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化合物在溶液和薄膜态时,基于芘的激基缔合物的发射完全被抑制了,因此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52%)。此外,化合物TP、TCP和TCCP的热分解温度大于369C,说明它们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此外,我们利用化合物TP、TCP和TCCP作为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制备了非掺杂的电致发光器件。器件能发射强的绿光,同时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性能。基于化合物TP的器件表现出最好的性能:2.80V的低起始电压,29980cd/m2的最大亮度,2.67lm/W的最大能量效率,3.34cd/A的最大电流密度。这些材料在制备非掺杂的绿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利用收敛的合成策略,通过交替的Heck和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以三苯胺为树突、苯并噻二唑为核的π-共轭的树枝分子G1-TBT、G2-TBT和G3-TBT。所合成的化合物在溶液发出较强的红色荧光,其荧光量子产率较高(>40%)。随着树枝代数的增加,吸收和发射逐渐红移。薄膜的吸收峰和发射峰相对于溶液的发生了显着的红移,说明在薄膜中分子间发生了明显的聚集。荧光光谱还表明G1-TBT、G2-TBT和G3-TBT在光激发下会发生从外围树突到苯并噻二唑的光致能量转移。电化学测试表明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HOMO和LUMO)与三苯胺树突代数关系不大。这些树枝分子在OLED以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可以作为潜在的材料。

汪青[6](2013)在《界面修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物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主流显示技术,但最近一段时间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化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OLED所具有的广视角、自主发光、高效率、低功耗、可用于柔性显示和透明显示等特性,使其迅速成为热门的新兴平板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LCD的下一代明星平板显示技术。根据发光材料分子量的不同,OLED可分为基于小分子材料的小分子显示屏(smallmolecula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SMOLED)和基于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发光显示屏(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相对溶解性差而采用真空蒸镀技术成膜的SMOLED,PLED可使用各种溶液加工湿法制备技术,如旋涂技术、提拉技术、丝网印刷技术、槽模涂布及喷墨打印技术等不需要高精度掩膜的工艺。由于溶液加工工艺能够在空气以及低温环境下进行,PLED表现出明显优于SMOLED的发展潜力。此外,OLED是双注入型器件,电子和空穴分别从相应电极注入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高效平衡的注入是实现高性能的关键,因而降低电子空穴的注入势垒并平衡发光层内载流子密度成为了提高OLED器件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OLED阴极和阳极附近的界面修饰来调控电子和空穴注入,已经成为一种提高OLED器件性能的有效手段,而有机/有机和有机/金属界面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也成为了有机光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各种界面的不断加强的认识构成了理解器件基本原理的重要基础。最近,水醇溶性共轭聚电解质(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s, CPEs)及其中性前驱体和自组装单分子层(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被广泛的应用在有机/金属界面修饰工程中。我们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界面修饰手段-溶剂处理,即在蒸镀PLED阴极金属以前,通过在发光层上简单的旋涂常用于溶解CPEs和SAMs的溶剂,器件性能被显着提高。实验表明,各种类型的溶剂均能用于溶剂处理,且溶剂处理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修饰不同类型的有机/金属界面。其中,乙醇处理后,Ba/Al阴极P-PPV器件的的外量子效率增加了高达58%。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和光生伏打测试的结果证实,溶剂处理后在有机发光层与金属阴极间形成了界面偶极子,有效抬升了阴极侧真空能级,因而降低有机/金属界面的电子注入势垒,改善器件性能。对于大部分带有有效空穴注入层的PLED器件,阳极侧的空穴注入势垒明显小于阴极附近的电子注入势垒,从而引起多余的空穴注入发光层中,且常用的共轭发光聚合物的空穴迁移率优于电子迁移率,进一步导致激子复合区域靠近阴极从而淬灭发光。阳极附近的界面修饰手段可以有效减小没有复合就直接流向阴极的空穴漏电流,使激子复合区域远离阴极。本文的第二项研究内容是,将溶剂处理界面修饰方法运用在PLED器件的阳极附近,通过在PEDOT:PSS空穴注入层上旋涂少量极性溶剂,P-PPV器件在没有牺牲工作电压的基础上,其最大电流效率增加了83%。实验结果表明,溶剂处理后PEDOT:PSS薄膜的功函数和电阻率均显着降低,两者的共同作用减小了器件中的空穴漏电流,在发光层内形成了更加平衡的空穴和电子电流密度,从而改善器件各项性能。论文的另外一个研究内容是基于溶剂处理界面修饰方法在小器件中的有效应用,将其运用于有机发光显示屏制备中,显示屏的亮度、效率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溶剂处理在显示屏工艺中的应用表明,溶剂处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界面修饰方法。此外,对有机/金属和有机/有机界面进行溶剂处理的工艺过程非常的简单、有效、低成本且易于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秦琦[7](2010)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聚苯胺电解质及对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的研究对解决我国能源紧缺局面和新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常用的液态电解质,由于其易挥发,流动性大,导致电解质易泄漏,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传统的对电极是导电玻璃基的镀铂电极,其制造成本昂贵,玻璃基体易碎,限制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工作采用导电聚苯胺(PANI)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固态电解质和对电极,对于液态电解质的封装难问题和对电极的生产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和电导率测试等手段分别对聚苯胺电解质和对电极的微观形貌、分子结构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了不同基体材料上聚苯胺生长速度和形貌对该对电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最后初步探讨了聚苯胺的生长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化学氧化法在染料敏化的TiO2光阳极表面原位合成聚苯胺固态电解质,并对组装的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樟脑磺酸掺杂、0℃聚合2h的聚苯胺电解质电导率最高,掺杂效果最佳,具有理想的开路电压,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液态DSSC的33%。并且该电解质可充分填充到TiO2光阳极中,有效增加了电解质与光阳极的接触性。(2)制备一种新型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以进一步提高聚苯胺电解质与对电极的接触性。研究表明,通过加入乙炔黑粒子,不仅可以提高固态电解质的空穴迁移率,而且改善了电解质的浸润性,加强了电解质与两电极间的界面接触,从而获得更高的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当加入50wt%乙炔黑时,聚苯胺复合电解质DSSC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优,达到了液态DSSC的47%,为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3)分别研究以恒电位法在ITO导电玻璃、导电PET塑料和不锈钢(SS)基体表面合成聚苯胺对电极。结果表明,在不同基体表面电化学聚合聚苯胺的最佳工艺参数均为1.0V恒电位下聚合500s,可获得一层与基体结合紧密的聚苯胺致密膜,其导电性和电催化性能最佳。随着聚合电位的升高和聚合时间的延长,聚苯胺逐步形成大的颗粒球和一维纳米棒的疏松膜,其导电性及电池光电性能也明显下降。(4)基体材料的性质不同,影响了聚苯胺的生长速度和电极的界面接触电阻,导致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各不相同。以导电PET塑料为基体可制备透光性较好的聚苯胺柔性对电极,但是基体电阻较大,组装的DSS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不高,仅为传统铂电极效率的78%。而不锈钢材料成本低、柔性好、面电阻小,以不锈钢为基体的聚苯胺对电极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获得了比铂电极(4.51%)更好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达6.08%。因此,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有望在未来的染料敏化电池产业中,取代传统铂电极,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低成本、柔性对电极。

郭增山[8](2010)在《新型有机共轭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芴的共轭聚合物和低聚物,并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分别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电子传输材料、发光材料以及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着眼于发展用于OLED器件的新型电子传输材料,为此我们选取芴、恶二唑和苯并噻二唑为构建单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共轭聚芴衍生物。这些聚芴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优良的成膜性和高的热稳定性。另外,我们还详细地研究了它们在稀溶液中和固态薄膜下的光物理性质。对于PFFO和PFFT两类聚合物,其光物理性质呈现不同的特点。在PFFT类聚合物中,其吸收光谱在溶液和薄膜状态下表现为芴和苯并噻二唑两个结构单元的吸收峰,而且随着苯并噻二唑单元在聚合物所占比例的增加,相应的芴片段的吸收峰会发生蓝移。其发射光谱在溶液状态下蓝光区和绿光区存在发生峰,而且随着苯并噻二唑单元在聚合物所占比例的增加,由芴片段向苯并噻二唑片段的能量转移效率增加;而在薄膜状态下,PFFT类聚合物都实现了高效的能量转移。对于POFA-ION和PTFA-ION,它们在甲醇中有很好的溶解性,在器件加工中可以避免对下层的破坏,其光物理性质与PFFO和PFFT类聚合物类似,与其不同的是,由于PTFA-ION存在离子间的排斥作用,其链间的能量转移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POFA-ION和PTFA-ION,都具有较大的电子亲和势,在电子传输材料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着眼于利用纳米晶与共轭聚合物形成的纳米复合物来做OLED器件的发光层,以改善OLED器件的稳定性和色纯度。为此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侧链含有可以与纳米晶结合的基团的共轭聚合物和低聚物。对于PFH-NH2F系列的聚合物,它们都具有高的稳定性、好的成膜性和大的能级。我们选取PFH-NH2F-39-1与壳核式CdSe-ZnS纳米晶形成的纳米复合物作为发光层,通过旋涂的方式制备了QD-OLED器件。电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该QD-OLED器件可以实现聚合物到纳米晶的有效能量转移,在5 V的驱动电压下,在λmax = 626 nm处可以得到半峰宽约为30 nm的亮的红光发射,而且我们的QD-OLED器件具有较长的寿命和好的稳定性,有望实现具有优良色纯度和稳定性的器件。在第三部分工作中,为了研究共轭体系的自组装行为,我们设计合成了几种共轭低聚物和聚合物。其中三种含氢键的共轭低聚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组装形成一维的纳米线或纳米棒,说明氢键和?-?堆积对于微观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聚合物PF-NH2在不同溶液中滴膜可得到不同的形貌,而且它相应的盐的形式PF-NION在甲醇中有较好的溶解度,以它作发光层,可以得到纯蓝光发射。聚合物PF-Crown在二氯甲烷中可以实现与铵盐的组装形成多聚假轮烷的结构,而在性质类似的氯仿中聚合物与铵盐却无法实现组装,动态光散射数据表明聚合物PF-Crown在氯仿和二氯甲烷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聚集,可能对组装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陈鑫[9](2010)在《杂环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杂环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分子的多样性、可设计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发光器件的制造,光信息等领域。近年来,杂环聚合物在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杂环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的研究十分活跃。本课题旨在设计与合成噻咯系列有机化合物,获得具有良好光电性能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望使其满足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实用化的需要。本文合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噻咯系列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核磁共振、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分析测试。以它们为电子传送层材料制作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器件的发光光谱和电流密度-电压、亮度-电压特性进行了测试。证实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电子传送性能,可作为电子传送材料应用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导电聚合物是一类极其重要的材料,因为它对于金属、半导体及聚合物的具有结合性能。目前,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已经应用到了各个不同的领域。例如电致变色器件、化学修饰电极和防腐蚀材料。聚苯胺(PAn)具有单体价格低廉、制备方法简单、导电性能良好、稳定性良好等优点。最新结果表明,聚苯胺作为一种优良的防腐蚀材料逐渐引起重视,并且成为导电聚苯胺领域最有希望的研究领域。本课题以电化学法合成导电聚苯胺薄膜,并测试其性能,以及对钢铁腐蚀防护性能的研究。证实了聚苯胺薄膜对于钢铁的腐蚀防护具有极其显着的效果。

李香[10](2009)在《聚苯胺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生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苯胺具有合成方法简单、原料价廉易得、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较高的电导率等优点,作为一种典型的空穴传输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中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薄膜,并对其成核机理和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控电位沉积法制备出聚苯胺薄膜,使用剥离法考察了聚苯胺薄膜同基底的结合力,并用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形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电位为0.7V,沉积时间不超过800s得到的聚苯胺薄膜的结合力最好,表面平整且透光性好,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数百纳米的聚苯胺颗粒;荧光光谱测试结果显示,致密片层状聚苯胺薄膜的发光强度较颗粒状薄膜的要高,且发光强度随聚苯胺分子结构中还原单位数目的增多而逐渐加强。此外,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聚苯胺颗粒电极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随沉积时间的延长,可逆性逐渐变差;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聚苯胺薄膜电极表现出良好的电容特性。聚苯胺的光电性能与其表面形貌有很大关系,论文采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聚苯胺在硫酸介质中的初期成核生长机理,并借助超声、SEM等仪器对其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聚苯胺的初期生长表现为电化学动力学控制下的三维瞬时成核,当基体表面被覆盖后,聚苯胺的生长表现为一维成核生长。恒电位脉冲聚合得到聚苯胺纳米纤维,直径为80nm;恒电位和恒电流聚合先得到聚苯胺纳米纤维,随时间的延长逐渐生长为直径约200nm的棒状颗粒。此外,PVP的存在有利于聚苯胺的分形生长,形成枝状结构的产物。

二、聚苯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的空穴传输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苯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的空穴传输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导电高分子封装卤化铅铯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量子点简介
        1.2.1 量子点的定义
        1.2.2 量子点材料及其特性
        1.2.3 量子点的发光特性
    1.3 钙钛矿量子点
        1.3.1 钙钛矿量子点存在的问题
    1.4 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解决方案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CsPbBr_3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2 CsPbBr_3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
    2.3 CsPbBr_3量子点的表征分析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光致发光光谱(PL)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DRS)
    2.4 结果与讨论
        2.4.1 X-射线衍射表征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表征
    2.5 小结
第三章 CsPbBr_3 QDs-PPy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光催化氧化法制备CsPbBr_3 QDs-PPy复合材料
        3.2.3 CsPbBr_3 QDs-PPy复合材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3.3 复合材料测试方法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4 荧光光谱分析(PL)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3.3.7 光电流测试(Photocurrent Test)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透射电镜分析(TEM)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
        3.4.6 光电性能分析
        3.4.7 CsPbBr_3 QDs-PPy复合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PbBr_3 QDs-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CsPbBr_3 QDs-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测试方法和表征手段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sPbBr_3 QDs-PANI的形貌表征
        4.4.2 X射线衍射分析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4.6 光电流测试
        4.4.7 电化学阻抗谱(EIS)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2)二维D-A型共轭聚合物有机半导体膜的电化学沉积、结构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导电聚合物发展概述
    1.3 D-A型共轭聚合物的电子结构特性
    1.4 D-A共轭导电聚合物的性质
    1.5 共轭导电聚合物的制备
    1.6 D-A导电聚合物的应用
        1.6.1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
        1.6.2 储能器件电极材料
        1.6.3 有机发光二极管
        1.6.4 传感器
    1.7 本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2章 4,5-二胺基邻苯二腈聚合物膜的电化学沉积、结构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4,5-二胺基邻苯二腈聚合物膜制备
        2.2.4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的电化学制备
        2.3.2 聚合物分子的电子能级与电化学能带隙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形貌结构
        2.3.5 聚合物膜的光谱分析
        2.3.6 电化学分析
        2.3.7 热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苯胺-4-磺酸钠聚合物薄膜的电化学沉积、结构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电化学沉积二苯胺-4-磺酸钠聚合物薄膜
        3.2.4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沉积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3.3 形貌结构
        3.3.4 聚合物的光谱分析
        3.3.5 沉积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3.3.6 热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导电聚苯胺/ITO电极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
    1.3 OLED发光原理与性能评价
        1.3.1 OLED发光原理
        1.3.2 OLED的主要性能评价
    1.4 OLED结构
    1.5 ITO透明电极
        1.5.1 ITO制备方法
        1.5.2 ITO性能与应用
    1.6 导电PANI及其在OLED中的应用
        1.6.1 导电聚苯胺合成与薄膜制备
        1.6.2 聚苯胺结构与导电机理
        1.6.3 导电聚苯胺在OLED中应用
    1.7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7.1 选题背景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胶凝胶旋涂法制备ITO透明导电玻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实验器材
        2.2.2 浆料的制备
        2.2.3 实验流程
        2.2.4 基片处理与ITO薄膜的制备
        2.2.5 ITO膜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ITO膜的Raman光谱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ITO膜的透明性
        2.3.4 ITO膜的表面形貌
        2.3.5 ITO薄膜的导电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ANI/ITO复合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案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苯胺在ITO表面的聚合过程
        3.3.2 Raman光谱分析
        3.3.3 ITO表面聚苯胺形貌分析
        3.3.4 PANI/ITO膜电导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NI/ITO电极制备OLED器件及性能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制备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总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基于氮杂五元稠环的π-共轭分子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含氮杂环类有机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1.2.1 基于含氮杂环类的聚合物功能材料
        §1.2.2 基于含氮杂环类的单分散齐聚物的功能材料
        §1.2.3 基于小分子的含氮杂环类功能材料
    §1.3 本文立题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轴向功能化磷(V)卟啉的合成、表征和光物理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共轭咔唑修饰的萘二酰亚胺的合成
    §2.3 轴向功能化磷(V)卟啉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轴向功能化的磷(V)卟啉的合成与表征
        §2.4.2 轴向功能化的磷(V)卟啉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2.4.3 轴向功能化的磷(V)卟啉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2.4.4 轴向功能化的磷(V)卟啉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4.5 轴向功能化的磷(V)卟啉的光伏性能研究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线形齐聚咔唑功能化蒽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线形单分散齐聚咔唑功能化蒽的合成
        §3.2.1 线形单分散齐聚咔唑的合成
        §3.2.2 线形单分散齐聚咔唑功能化蒽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线形单分散齐聚咔唑功能化蒽的合成与表征
        §3.3.2 线形单分散齐聚咔唑功能化蒽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3.3.3 线形单分散齐聚咔唑功能化蒽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3.3.4 线形齐聚咔唑功能化蒽的热稳定性研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合成
        §4.2.1 三苯胺修饰的溴代苯乙烯/咔唑乙烯的合成
        §4.2.2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4.3.2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4.3.3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热稳定性
        §4.3.4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电化学性质
        §4.3.5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4.3.6 苯乙烯基/咔唑乙烯基桥联的三苯胺-芘三元共轭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苯并噻二唑为核的树枝状三苯胺的合成、表征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以苯并噻二唑为核的树枝状三苯胺的合成
        §5.2.1 三苯胺树突的合成
        §5.2.2 以苯并噻二唑为核的树枝状三苯胺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以苯并噻二唑为核的树枝状三苯胺的合成与表征
        §5.3.2 以苯并噻二唑为核的树枝状三苯胺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5.3.3 以苯并噻二唑为核的树枝状三苯胺的的电化学性质
    §5.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界面修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物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概述
        1.2.1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发展
        1.2.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2.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2.4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光电特性
    1.3 有机平板显示屏技术
        1.3.1 有机平板显示屏的发展概况
        1.3.2 有机平板显示屏的性能指标
        1.3.3 有机平板显示屏的彩色化技术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1.4.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4.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本论文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相界面理论
        2.2.1 阴极界面修饰
        2.2.2 阳极界面修饰
        2.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内建电势
        2.2.4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测量表面电势和功函数
    2.3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2.3.1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过程
        2.3.2 溶剂处理界面修饰方法
        2.3.3 有机薄膜光物理特性的测试
        2.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电性能测试
第三章 溶剂处理作为阴极界面修饰方法在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新型界面修饰手段—溶剂处理对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3.3.2 光生伏打效应测量溶剂处理前后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内建电势
        3.3.3 溶剂处理提高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机理研究
        3.3.4 不同后处理条件对溶剂处理提高器件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溶剂对有机发光层表面进行处理对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3.5 溶剂处理对 LiF/Al 阴极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剂处理作为阳极界面修饰方法在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剂处理作为阳极修饰手段对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4.3.2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测量溶剂处理前后 PEDOT:PSS 薄膜的功函数
        4.3.3 溶剂处理对 PEDOT:PSS 薄膜电阻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剂处理在聚合物电致发光显示屏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聚合物电致发光单色显示屏的驱动方式和基片结构
        5.2.1 OLED 的驱动方式
        5.2.2 聚合物显示屏的基片结构
    5.3 聚合物单色显示屏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5.3.1 聚合物单色显示屏的制备
        5.3.2 聚合物单色显示屏的性能测试
    5.4 传统的旋涂法制备聚合物单色显示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4.1 隔离柱对像素薄膜均匀性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5.4.2 隔离柱两端开口不同对单双行像素发光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5.5 溶剂处理提高聚合物单色显示屏的发光性能
    5.6 本章小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聚苯胺电解质及对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述
        1.1.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1.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1.2 电解质的研究
        1.2.1 液态电解质的研究
        1.2.2 准固态电解质的研究
        1.2.3 固态电解质的研究
    1.3 对电极的研究
        1.3.1 镀铂对电极的研究
        1.3.2 碳材料对电极的研究
        1.3.3 导电聚合物对电极的研究
    1.4 导电聚苯胺的研究
        1.4.1 聚苯胺的结构
        1.4.2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4.2.1 化学氧化法
        1.4.2.2 电化学合成法
        1.4.3 聚苯胺的性质及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制备方法
        2.1.1 化学氧化法
        2.1.2 电化学合成法
    2.2 测试方法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2.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2.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2.2.4 电导率测试
        2.2.5 交流阻抗谱分析
        2.2.6 循环伏安测试
        2.2.7 电池光电性能测试
第三章 聚苯胺固态电解质及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聚苯胺固态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
        3.2.1 试验部分
        3.2.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3.2.1.2 试验仪器
        3.2.1.3 试验方法
        3.2.1.4 测试表征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聚苯胺电解质的微观形貌
        3.2.2.2 聚苯胺电解质的EDX 能谱图
        3.2.2.3 聚苯胺电解质的电导率值
        3.2.2.4 聚苯胺电解质的红外光谱图
        3.2.2.5 聚苯胺电解质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图
        3.2.2.6 聚苯胺电解质DSSC 电池的光电性能
        3.2.3 小结
    3.3 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
        3.3.1 试验部分
        3.3.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3.3.1.2 试验仪器
        3.3.1.3 试验方法
        3.3.1.4 测试表征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的透射电镜照片
        3.3.2.2 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的红外光谱图
        3.3.2.3 聚苯胺/乙炔黑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值
        3.3.2.4 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3.3.2.5 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的电导率值
        3.3.2.6 聚苯胺/乙炔黑复合电解质DSSC 电池的光电性能
        3.3.3 小结
第四章 导电玻璃基体表面制备聚苯胺对电极及其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化学氧化法制备聚苯胺对电极
        4.2.1 试验部分
        4.2.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4.2.1.2 试验仪器
        4.2.1.3 试验方法
        4.2.1.4 测试表征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微观形貌
        4.2.2.2 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红外光谱图
        4.2.2.3 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循环伏安图
        4.2.2.4 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4.2.2.5 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DSSC 电池的光电性能
        4.2.2.6 DSSC 电池的稳定性测试
    4.3 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对电极
        4.3.1 试验部分
        4.3.1.1 试验试剂及材料
        4.3.1.2 试验仪器
        4.3.1.3 试验方法
        4.3.1.4 测试表征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恒电位聚合
        4.3.2.2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微观形貌
        4.3.2.3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红外光谱图
        4.3.2.4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电导率值
        4.3.2.5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4.3.2.6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导电玻璃对电极DSSC 电池的光电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电塑料薄膜表面制备聚苯胺对电极及其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试剂及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2.4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苯胺/导电PET 对电极的恒电位聚合
        5.3.2 聚苯胺/导电PET 对电极的微观形貌
        5.3.3 聚苯胺/导电PET 对电极的红外光谱图
        5.3.4 聚苯胺/导电PET 对电极的电导率值
        5.3.5 聚苯胺/导电PET 对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5.3.6 聚苯胺/导电PET 对电极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图
        5.3.7 聚苯胺/导电PET 对电极DSSC 电池的光电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聚苯胺对电极及其性能表征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试验试剂及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2.3 试验方法
        6.2.4 测试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的恒电位聚合
        6.3.2 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的微观形貌
        6.3.3 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的红外光谱图
        6.3.4 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的电导率值
        6.3.5 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6.3.6 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的XPS 能谱分析
        6.3.7 聚苯胺/不锈钢对电极DSSC 电池的光电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体材料对聚苯胺的性能影响
    7.1 引言
    7.2 试验部分
        7.2.1 试验试剂及材料
        7.2.2 试验仪器
        7.2.3 试验方法
        7.2.4 测试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基体材料上苯胺的恒电位聚合
        7.3.2 不同基体材料上聚苯胺膜的微观形貌
        7.3.3 不同基体材料上聚苯胺的膜厚
        7.3.4 不同基体材料上聚苯胺的电学性能
        7.3.5 聚苯胺的形成机理
        7.3.5.1 原位化学法合成聚苯胺的形成机理
        7.3.5.2 电化学法合成聚苯胺的形成机理
        7.3.5.3 聚苯胺在不锈钢基体表面的形成机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及意义
    8.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型有机共轭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共轭聚合物及低聚物
        1.2.1 结构特点
        1.2.2 共轭聚合物的制备
        1.2.2.1 聚芳环及聚杂化类共轭聚合物
        1.2.2.2 聚对苯撑乙烯及其衍生物
        1.2.2.3 聚对苯撑乙炔及其衍生物
        1.2.3 共轭聚合物的应用
    1.3 有机发光二极管
        1.3.1 蓝光聚合物
        1.3.1.1 聚对苯聚合物
        1.3.1.2 聚芴类聚合物
        1.3.2 绿光聚合物
        1.3.2.1 PPV 类聚合物
        1.3.2.2 芴类聚合物
        1.3.3 红光聚合物
        1.3.3.1 PPV 类聚合物
        1.3.3.2 芴类聚合物
    1.4 荧光传感器
        1.4.1 荧光信号放大效应
        1.4.2 用于检测有机小分子的聚合物化学传感器
        1.4.3 用于检测金属离子的聚合物化学传感器
    1.5 有机太阳能电池
        1.5.1 PPV 衍生物
        1.5.2 PTs 衍生物
        1.5.3 窄带系聚合物
    1.6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1.7 选题依据及目标
第二章 用于电子传输材料的聚芴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2.1 背景介绍
        2.1.1 阳极和阴极材料
        2.1.2 空穴注入材料
        2.1.3 空穴传输材料
        2.1.4 发光材料
        2.1.5 空穴阻挡材料
        2.1.6 电子传输材料
        2.1.6.1 恶二唑类电子传输材料
        2.1.6.2 其它杂环类电子传输材料
        2.1.6.3 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
        2.1.7 目前OLED 存在的问题
    2.2 分子设计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
        2.3.2 仪器
        2.3.3 合成过程讨论
        2.3.4 PFFO 和PFFT 系列共轭聚合物的表征
        2.3.4.1 分子量的表征
        2.3.4.2 热稳定性的表征
        2.3.4.3 光物理性质的表征
        2.3.5 醇溶性系列共轭聚合物的表征
        2.3.5.1 分子量的表征
        2.3.5.2 热稳定性的表征
        2.3.5.3 光物理性质的表征
        2.3.5.4 电化学表征
        2.3.6 结论
        2.3.7 实验步骤
第三章 用于分散纳米晶的聚芴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1 背景介绍
    3.2 分子设计
    3.3 实验部分
        3.3.1 试剂
        3.3.2 仪器
        3.3.3 合成过程讨论
        3.3.4 PFH-NH2F 系列聚合物的表征
        3.3.4.1 分子量的表征
        3.3.4.2 热稳定性的表征
        3.3.4.3 光物理性质的表征
        3.3.4.4 电化学性质的表征
        3.3.4.5 聚合物和纳米晶的杂化纳米复合物
        3.3.4.6 基于纳米复合物为发光层的OLED 器件及表征
        3.3.5 PFH-PO 系列聚合物的表征
        3.3.5.1 分子量的表征
        3.3.5.2 热稳定性的表征
        3.3.5.3 光物理性质的表征
        3.3.5.4 电化学性质的表征
        3.3.5.5 基于聚合物的OLED 器件及表征
        3.3.6 结论
        3.3.7 实验步骤
第四章 基于芴的共轭低聚物/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
    4.1 背景介绍
    4.2 分子设计
    4.3 实验部分
        4.3.1 试剂
        4.3.2 仪器
        4.3.3 合成过程讨论
        4.3.4 低聚物的表征
        4.3.4.1 光谱的表征
        4.3.4.2 扫描电镜的表征
        4.3.5 PF-NH2 的表征
        4.3.5.1 分子量的表征
        4.3.5.2 热稳定性的表征
        4.3.5.3 光物理性质的表征
        4.3.5.4 电化学及电致发光性质的表征
        4.3.5.5 自组装行为研究
        4.3.6 PF-Crown 的表征
        4.3.6.1 分子量的表征
        4.3.6.2 光物理性质的表征
        4.3.6.3 电化学及电致发光性质的表征
        4.3.6.4 自组装行为研究
        4.3.7 结论
        4.3.8 实验步骤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的核磁与质谱
附录二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9)杂环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2 杂环聚合物-噻咯系列化合物
    1.3 导电聚合物-聚苯胺
    1.4 课题的提出
    1.5 本文主要研究路线和研究内容
2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仪器设备
    2.2 主要表征手段和测试方法
3 噻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与研究
    3.1 噻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3.2 产物的表征与分析
    3.3 器件制作及性能分析
    3.4 小结
4 聚苯胺的制备及防腐蚀性能研究
    4.1 聚苯胺的制备
    4.2 聚苯胺的防腐蚀性能研究
    4.3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聚苯胺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生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电致发光与显示技术
    1.2 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
        1.2.1 电极材料
        1.2.2 发光材料
    1.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1.3.1 ITO 玻璃预处理
        1.3.2 镀膜
        1.3.3 阴极制备
        1.3.4 器件的封装
    1.4 聚苯胺在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现状
    1.5 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的研究进展
    1.6 展望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聚苯胺薄膜的制备
        2.2.1 电化学沉积装置图
        2.2.2 电极的制备
        2.2.3 PANI 纳米薄膜的制备
    2.3 PANI 纳米薄膜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2.4 聚苯胺薄膜的成核与生长过程研究
        2.4.1 聚苯胺薄膜的成核式生长机理
        2.4.2 聚苯胺的生长过程
第三章 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3.1 前言
    3.2 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3.2.1 聚苯胺薄膜的制备
        3.2.2 荧光光谱分析
        3.2.3 电化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苯胺的成核与生长过程研究
    4.1 前言
    4.2 苯胺的电化学聚合机理
    4.3 聚苯胺薄膜的成核及生长过程
        4.3.1 聚苯胺薄膜的成核式生长机理
        4.3.2 聚苯胺薄膜的生长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聚苯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的空穴传输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电高分子封装卤化铅铯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D]. 刘隆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2]二维D-A型共轭聚合物有机半导体膜的电化学沉积、结构及性能的研究[D]. 李小康.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光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 黄飞,薄志山,耿延候,王献红,王利祥,马於光,侯剑辉,胡文平,裴坚,董焕丽,王树,李振,帅志刚,李永舫,曹镛. 高分子学报, 2019(10)
  • [4]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导电聚苯胺/ITO电极的制备与研究[D]. 郭俊.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6)
  • [5]基于氮杂五元稠环的π-共轭分子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D]. 战勇. 吉林大学, 2013(08)
  • [6]界面修饰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物理机制研究[D]. 汪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7]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聚苯胺电解质及对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秦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8]新型有机共轭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 郭增山. 北京大学, 2010(08)
  • [9]杂环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 陈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10]聚苯胺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生长过程研究[D]. 李香.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聚苯胺的空穴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