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入世为契机深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以入世为契机深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一、以入世为契机深入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方[1](2017)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国际法视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2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人民日报,2014)何谓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义:“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集中体现为一国对国际经济规则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力。”(求是,2016)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两种表述有所区别:前者重客观存在,后者重主权国家立场,两范畴的本体应当是一致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义,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可以建模分析。模型一:一国通过国际条约或国际协定发挥国际影响力,典型形式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组织主要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操纵。模型二:一国国内法履行国际经济规则职能,典型形式如:美国的资本市场法体系等。这类法,我国有学者称之为:“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国内法”(曹建明、陈治东,1999)。模型三:一国民间力量、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发挥国际影响力。典型形式如:国际标准化组织(英美等西方国家主导)制定的标准,国际贸易中,企业通过该组织的标准验证往往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又如:美国跨国公司集团通过垄断IT产业核心技术事实标准制定权,规划引领全球IT产业发展方向,开启人类知识经济新时代。法是规则体系的高级成熟形态,治理主要依靠法治的力量。作为国际经济规则中的一种,国际法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关切表现在:(1)上述三种建模,每一种模型都或多或少的与国际法关切。要么现在就是国际法,要么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法;(2)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主力,或者说,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第一阵营权力,是国际法规范的权力;第二阵营权力是目前尚未取得国际法形式的其它民间权力。本文研究定位:权力专题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与实践。选题不仅具有国际经济法权力理论革新意义,也是切中时要的重大实践问题。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国际层面的权力本身是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学是“宏观国际法学”(黄进,2007)。本文用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经济条约法、“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国内法”(曹建明、陈治东,1999)等材料,阐释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作为基础理论研究,法之理在法外,文章严格以国际法规范的经济类权力为骨架,重在阐释法背后的理,法外之理围绕法而展开。本文三项任务(也是本文的目的及创新所在):一、理论总结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国际法规范的经济类权力,为理解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提供国际法理性具体:提出并界定相关范畴,梳理相关知识,总结相关理论,阐释国际法规范的经济类权力基本结构等。(一)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创设主体和应用主体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创设主体包括:权力关系的原始创始人和权力关系的改革者。不管是权力关系的原始创始人还是权力关系的改革者,两类主体都可能涉及到:私法主体(自然人和法人)、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相对而言,国际法规范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其权力关系的原始创始人和权力关系的改革者范围要小一些,一般只可能涉及到: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当然,也包括一些特殊的单位,如:中国香港,可以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前提下作为权力关系创设的有限主体。实际运行中,国际法规范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创设主体有:创设权力的国际大会;参加该国际大会的有关主权国家和地区会员;国际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国际组织;还有一类在国际大会闭会期间不设常设机构,如77国集团、G20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权力的创设主体就是该国际大会例会机制本身。需指出,国际大会是国际组织的直接简约形式;而且,国际组织权力模式和国际大会权力模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国际组织权力模式的实体权力事项一般都还要通过该组织的成员国大会,国际组织作为常设机构只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如果概括介绍,国际权力的直接代表是国际大会,其它的都是国际大会的二级代理人,这些二级代理人除国内法层面的私法主体(自然人和法人)、主权国家之外,在国际层面包括:(1)有典型治理结构的国际组织,如WTO等;(2)非典型治理结构的国际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类国际组织采取略式治理结构,有事直接找缔约国;(3)也可能就是举行一次国际会议,甚至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结果,该情形也是一次国际组织的实践活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应用主体:一般来说,一个具体的权力关系框架创设出来以后,其应用主体是开放的,只要符合有关规定,自然人以及各种人格化社会组织都可以平等地利用这一权力关系框架。因而,应用主体比创设主体宽泛。如:世界银行旗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其创设主体主要是美国等为数不多的国际法主体,权力创设出来后,权力框架的应用则是开放的:只要是符合规定的主体,自然人、法人都可以在该机构提起仲裁。(二)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基本结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基本结构内涵:从主体构成看,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是由隐名创设主体(私法主体、主权国家)发起,显名创设主体(国际组织和国际大会)直接代表的权力体系。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基本结构,简言之,以上四类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基本结构涉及:(1)一项具体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权力的隐名创设主体和显名创设主体的构成情况及关联程度,即:国内法私法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会议四类权力主体之间的结合模式。(2)在国内法私法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会议四类权力主体中,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会议是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显名创设主体和直接代表。因而,探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基本结构,主要是探讨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内外权力结构。(3)外部权力结构指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会议和其隐名创设主体——国内法私法主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关联方式和关联程度,简言之,外部权力结构指系统与环境的外部联系。(4)内部权力结构指:在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会议内部,具有相对意义的公权力和私权力的构成情况,以及占主要成份的公权力的基本属性。简言之,内部权力结构指职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外部权力结构可总结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美国捆绑式外部权力结构。两大组织都是加权表决制,美国控制的份额、股份都在确保美国一票否决权的基础之上。基于加权表决制:正向地看,它使美国的话语权最有分量,决策权力集中于美国;反向地看,改革基础权力关系的任何企图还必须征得美国同意。两大组织几乎是美国的私店,除非通过战争,否则很难想象美国会主动让权,因为它事关国际货币发行权这些关键权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权包括:监督、建议、贷款、培训、技术援助、支持改革等。世界银行的职权主要是提供及组织长期贷款、投资等。WTO的内外权力结构关键要素:一国一票制、协商一致、WTO争端解决机构行使的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司法权等,所有这些因素决定,WTO决策机制与主权是一种松散型外部联系。WTO外部权力结构可以这样总结:(1)WTO主要是“多说国家说了算”权力机制,美国和西方国家虽然创设了WTO,但不一定能操纵WTO。(2)WTO权力结构优点:能较好地为大多数国家服务,能较好地不受大国强国操纵;缺点:容易导致意见僵局,多哈回合就是实证。WTO的重要职权:对主权国家贸易争端的裁判权,对主权国家贸易政策的评议权等。(三)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力的方向”“力的方向”角度看,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是主权国家外生纵向权力,代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的集体意志。具体表现:在主权国家自愿的基础上(欧盟等区域性权力架构不需要“主权国家自愿”),一种来自主权国家之外的力量对主权国家及其国民发挥作用:(1)对主权国家的行为进行监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汇率政策的监视权;(2)对主权国家的行为进行评议,如: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贸易政策的评议权;(3)对主权国家间的纠纷进行司法裁判,如: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贸易争端的裁判权等。主权国家是一种内生横向权力,代表个别国家意志。包括两种情形:(1)指主权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要么是合作、要么是博弈,也有可能战争。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国家个体”(饶戈平,2013),一种比国内法私法主体拥有更多法定权力的社会组织。(2)主权国家和他国私法主体之间某些有国际法根据的权力关系,在这些权力关系式中,主权国家和他国私法主体之间也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主体。如:1965年《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公约》(简称《华盛顿公约》),赋予自然人和法人在国家同意的前提下可以提起国际仲裁。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两类组织权力特征的两面性:体系内其权力具有纵向性,它可以在体系内对全球分支机构发号施令;体系外它是主权国家国内法的产物,受制于一定的主权国家。如:国际红十字协会,活动遍布全球,但它是依据瑞士民法而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受瑞士民法支配。跨国公司虽然经营战略具有全球性,但它也是国内法的产物,跨哪国受哪国支配。可见: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两类组织虽然具有使主权“格式化”的纵向力量,但整体考量,它们仍然还是“国籍化”的横向力量。典型事例如:一旦战争,主权国家对敌国资产能够马上采取措施,使其服务于一定的主权意志。基于国际组织和国际大会的权力本文称之为球权,区别于国家拥有的主权,也区别于私法主体拥有的私权。球权是主权国家外生纵向权力,代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的集体意志。主权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内生横向权力,主要代表个别国家的意志。文章指出:有别于传统国际经济法东西南北矛盾(横向力与横向力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主权和球权之间的矛盾(横向力与纵向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凸现,并将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长期存在的、新型的主要矛盾。二、实践反思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立场观点方法反思国际法现有的制度性权力架构,这本身又是对国际法的一种新视角的研究。研究发现,国际法有局限性,国际法总是摆脱不了主权国家的局限。(一)国际法不能有效周延地照应到战后以来飞速变化了的客观现实突出表现在: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有学者在质疑G20的合法性。(于军,2014)G20峰会源于G20财长会,1999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在柏林召开首次G20财长会。2008年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升格召开首次G20峰会,从2009年开始G20每年举行两次峰会,2016年9月G20峰会在我国杭州举行。G20的组成: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共19个国家和欧盟。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85%,占世界总人口近2/3。迄今,G20峰会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一种非正式对话机制,属于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会议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轮值主席国、以及有关专家提供会务秘书支持。会议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合作,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和国际经济持续增长。根据现有的国际法,G20峰会在集会依据、会议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会议的代表性、会议的造法权能等方面,的确值得推敲,但是,谁也不能否认G20峰会在全球金融危机治理方面比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老牌国际组织更杰出的果断性和有效性。面对始于美国波及欧洲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国际法架构的老牌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至于联合国都束手无策,到是G20峰会等机制及时地发挥了消防员的作用。当前,尽管有学者质疑其合法性,G20峰会事实上已经稳定地充当了全球经济治理在危机救治方面的最高权力机关。分析到此,可见,G20峰会到底合不合法?引黑格尔的论断: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也都必将是现实的。应当换位思考,不应当推敲G20峰会到底合不合法,而应当推敲一下现行的国际法是否存在问题。问题所在是:作为一种社会逻辑,现行国际法的版本过低,不是G20峰会合不合法。逻辑应当无条件地与运动变化的客观现实保持一致并为之服务,而不应当用滞后了的逻辑去锁定运动变化的客观现实。“用传统国家的思维定势和理论框架理解全球化根本行不通,我们需要社会科学和社会分析范式的全球转向,促成全球化条件以及使全球化在各个方面被理解和解释。”(蔡拓、刘贞晔,2014)(二)国际法国字当头,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客观需求全球法说明这一问题本文安排了两个专题,分别是: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美元霸权析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管的,不管是货币还是汇率,它们都有一个共性,表面上看似乎是公平自愿。实质上,它们都是“规则游戏、利益导向、实力说话”,表面上的公平交易掩盖着实质上的巧取豪夺。研究表明:即使是相同的汇率政策,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经济权力越大的国家越能够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可能获得的利益越多。(张屹山、孔灵柱,2010)以外汇储备为例,外汇储备指主权国家持有的外币。“2010年美元被美国以外的国家持有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1.73%,欧元占25.96%,英镑占3.96%,日元占3.74%,分别为2010年前4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有188个国家和地区,未提及的其他货币总计占4.51%”(戴金平、熊爱宗、谭书诗,2012),都可以使用浮动汇率、相同的法律环境、结果公平吗?单凭这一数据,开动印钞机,美国政府可以长期赤字财政;美国公民即使三无也可以通过“次贷”而超前消费;美国的次贷危机还可以通过量化宽松向境外有序输出。“货币权力国际剪刀差”实际上把美国搞成了世界城市,广大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农村,美国朝野均可坐享其成。难怪乎美国前总统约翰逊曾指出:对美国一般公民而言,国际货币体系的力量,美元的力量,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毫无意义的话,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其实,它的后果影响美国所有消费者,工人、农民、工业巨头和金融家。(李泽锐,1997)2、美国推行新生代自由贸易协定霸权本质析论新生代自由贸易协定以TPP、TTIP、TISA(3T协定)为代表,不管特朗普上台后还搞不搞,它是美国曾经搞过的。宏观:TPP和TTIP是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的组成部分,战后美国国家战略目标是建立和维护美国全球霸主地位。TISA是GATS的升级版,美国确认TISA多边化目标,但拒绝中国申请加入谈判,美国争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的霸权意图昭然若揭。微观:3T协定包含三类不同倾向的议题:明显有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议题、明显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议题、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中性议题。实力相差悬殊的主体之间即使平等竞争本身也是不平等,可见:3T协定助推美国霸权,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找市场争权力。举一例:新生代自由贸易协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超过原有的WTO保护水准,也超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保护水准,奥妙何在?知识产权是美国的长项。“根据WTO统计:2014年全球知识产权转让费3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5.5%,欧盟占30.3%。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输出转让费占全球知识产权转让费0.2%,输入费占全球知识产权转让费7.6%”(罗伟、万淑贞,2015)。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在国际上倡导提高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力度。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高精尖技术方面,我国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盟,核心技术主要还是依靠进口。综上可见,国际法规范的权力框架不是最好的,但目前还没有比它更可行的,没有它还不行。三、中国实践阐释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基本方略,厘清其战略重点和基本思路。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法理根据主要是国际法,既包括我国遵循国际法既定规则积极作为(权力应用),也包括我国向国际社会贡献有首创精神的“中国声音”(权力创设)。“加大国际法配方”(普京,2015),给国际法补钙,主要依托有力量的主权国家等、更多地参入全球治理。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正是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下提出,它体现了一个新兴大国的国际担当。(一)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国共产党党规规范、国内法规范、国际法规范对此已经做出了明确部署,基本方略:在全球多边层面:(1)争取在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遗产中的影响力,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2)继续提高在G20机制中的影响力。(3)推动建立国际机制,落实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等。在区域层面,致力于建设体现发展中国家价值原则和利益诉求的新体制,主要包括: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自贸区、亚投行、一带一路等。(二)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本身又是一个理论问题理论问题有一定的理论空间和理论回旋余地,本文根据“作为依法治国之法的中国对外关系法”(刘仁山,2016)之具体规定,梳理出了对内对外两个战略重点:对外战略重点是人才建设,对内是深层次改革练内功。1、中企海外仲裁逾九成败诉原因及对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事仲裁比诉讼更常用。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仲裁90﹪-95﹪的案件以败诉告终且金额巨大,究其原因,人才是关键,我国现阶段善用国际权力工具的人才不多。人才是最基本的权力资源,人才队伍建立起来了,不光是打国际官司,在贸易、投资、国际金融等各个领域都能使我们的工作再上新台阶。(刘东方,2015)2、上海自贸区金融法制建设分析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指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欣嫣,2016);“世界上主权国家的经济问题80%是由货币引起的”(李斌,2013)。厘清中央金融改革战略部署,是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关键中的关键。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金融法制建设的关键是中央层面的制度再供给:理顺金融产权关系,建立公平竞争秩序等系统配套立法任务。(刘东方,2015)

肖文,潘家栋[2](2016)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战略已开始全面实施,把握好这一战略契机对于两岸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如何更好地开展经贸合作。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004年至2013年数据分析两岸在入世后和ECFA签署后这两个阶段的现状,认为两岸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直接投资却处于低位状态。其次,本文从战略背景、战略目标及战略意义等方面剖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并从贸易往来、直接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四个方面解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岸合作的新路径。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启示,认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应在政策合作上进行有效尝试,从制度层面构建保障体系。

罗小军[3](2014)在《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文中指出21世纪是中美关系的世纪,把握21世纪的国际秩序,必须首先研究中美关系。洞察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根本在于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从国际政治研究的角度而言,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趋势,关键是研究中美经济外交。中美经济外交最核心的线索是崛起的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发展关系。基于垂直分工的经济互补、基于相互依存不对称向对称的发展、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这三大因素构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结构特征和环境。美方在国际分工中总体处于上游、在相互依存中拥有优势,常常是中美经济外交互动中的施动方,中方常常处于应对方,但从体系而言,美方总体处于守成一方,中方处于崛起方,中方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日益具有主动性和话语权。随着相互依存的发展,中美经济外交中结构性因素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但美方仍然居于优势地位,除了贸易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不对称性依然显着,但变化已经开始向投资和金融领域延伸。双边宏观协调已经建立机制化渠道,全球治理也在双边机制范围内率先发酵,并对多边对话发挥着着引领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依据双边经济沟通机制的建设情况和参与体系层面制度的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一基础设施,缔结中美贸易协议,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1989-2000),历经政治动荡,确立PNTR关系,签订入世协议,中美经济外交政治脱敏,启动了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阶段;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2001-2007),2001年中国入世,中美双边有了共同的底层的经济沟通机制,2006年中美设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构成中美经济外交顶层设计,从而中美经济外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沟通机制,机制化特征显着;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2008-2012),在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发动机,休戚相关,参与宏观协调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于2011年承认了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作用,与美国2006年认为中国已经纳入到体系内发展遥相呼应,一种相互包容的经济外交形成,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开始。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新鲜在三处:不同于一战前历史上,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互动的方式,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战争;不同于一战后美苏的经济竞争和外交,他们最后闹了个你死我活;不同于二战后美国与德国日本的经济外交,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内进行。中美经济外交走出了一条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从体系外到体系内再共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建设的的经济外交互动路径,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形成,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为全面的新型大国关系铺就了道路。35年的中美经济外交验证了,美国对华保持接触外交和中国对美持续开放这一互动模式的理性。35年来,美国的遏制和制裁都最后损人不利己,35年来中国的开放与进步收获了持续的红利。尽管前路仍有坎坷,但这种理性和战略必须坚持,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姿态。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守成,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才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1%,如果中美保持过去35年的经济增长绩效,中国最快10多年,最慢需要近百年,才能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发展,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权力转移是渐进的,尽管中国迅速崛起,美国仍然拥有相对优势。美国需要中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也愿意分享更多国际话语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需要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如想实现大国梦、强国梦,除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能够给国际社会提供普世价值、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力量的发展,必须更有担当。在一个竞争性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责任是会趋于对应的。这是崛起的中国必须正面的,理性看待的。从美国角度而言,保持开放和包容,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能够继续焕发新生命的关键。

张茂荣,魏亮[4](2012)在《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文中提出10年来,中国以入世为契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大力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努力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力所能及帮助发展中国家,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孙攀[5](2011)在《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和效应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邓公南巡讲话后,1992年3月9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珲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四个边境城市为标志,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正式拉开历史大幕。近20年的对外开放,让沿边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相对于沿海地区及大多数中部地区而言,沿边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还相当明显。区域性经济严重失衡时,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置于优先位置,国家会继续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本文以研究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模式和效应为中心,对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历史、现状、经验、教训及21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论述,总结出了沿边7省(区)的对外开放模式、效应,同时对沿边省(区)出现的经济一体化现象给予了关注。文章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创性的得出了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二是文中大量引用了英文原版资料,更具欣赏性。三是对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加以了新的划分。四是对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产生的效应进行了重新定义。五是对沿边地区21世纪中叶发展战略给予了论述,且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六是文中图表丰富,数据翔实。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沿边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抓住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沿边地区前途无限。

孔祥文[6](2007)在《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国共两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传统文化对国共两党国家统一观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寻求国共两党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综合运用了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尽可能地吸收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观点、各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力求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探求,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中华民族的统一精神蕴藏在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之中。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最优质的成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都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上是异中有同的,是有共同语言的。国共两党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党,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两党存续的合法性源泉。在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打击台独等问题上,国共两党是有过合作和呼应的,也采取过“不谋而合”的行动。国共两党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遇到最险恶的分裂势力就是“文化台独”,“文化台独”从民族情感、地理观念、文化体系上剥离中华文化,“非大陆而薄中华”,从而达到为政治“台独”、法理“台独”奠定厚实的长远的根基的罪恶目的。对“文化台独”我们要给予足够的警惕,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充分挖掘“一国两制”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夯牢反制“文化台独”的精神堤坝。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思路,探讨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态度及海峡两岸关系的走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质的分析,阐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揭示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价值。第二章:通过对国民党和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传统文化认识的比较,阐述国共两党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政策取向及价值追求,揭示国共两党在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同”和“异”。第三章:通过对国民党和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国家统一论述的分析,阐述国共两党国家统一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揭示国共两党在国家统一问题的“同”和“异”。第四章:通过对“文化台独”社会土壤和主要内容的剖析,揭露“文化台独”的实质及危害,批判陈水扁等对“文化台独”推波助澜的险恶用心,提出了以中华文化反制“文化台独”的基本思路。第五章:通过对“一国两制”思想的文化分析,阐述“一国两制”的传统文化意蕴、当代文化精神及文化启示,揭示“一国两制”思想的文化贡献和文化生命力。结语部分:文化是深沉的力量。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祖国统一的丰富资源,是永远的民族之根。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在语言文字、血缘亲情、民风民俗等方面加强交流,增强两岸文化共识,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涂汉兵[7](2006)在《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兼论江西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吸引台资的策略》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大陆利用台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台商投资企业空间集中的基础上,台资在大陆沿海地区出现了产业集聚发展趋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由于台资产业集聚对促进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利用台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受到大陆各级政府的重视。 台商在大陆以产业集聚方式投资是台商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普遍采取的一种投资策略。台商在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网络性与根植脆弱性等基本特征。共享市场资源,降低信息成本,获取最大投资回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龙头企业的带动等都是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动因。台商投资产业集聚为现阶段大陆各级政府对台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着重界定台资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其特征,将它与一般产业集聚及其它外资产业集聚进行详细比较,深入开掘了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因,探析了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并在分析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就如何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扩大江西吸引台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具体来说,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提出问题,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对论文的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作了阐述;第二章对台商大陆投资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对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的总体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第四章对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因及产生的背景进行探讨,并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析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进一步成长所需的环境条件;第五章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和典型产业作为案例,探讨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第六章就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扩大江西吸引台资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于立新,王佳佳[8](2004)在《区域合作与投资: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为了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掀起了世界各地划分竞争势力范围的高潮,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赶上世界经济的步伐,也纷纷与邻近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结成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与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巨大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主要依靠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东盟、中亚和南亚各国以及海峡两岸的相互投资取得了较快发展,带动了贸易的增长。同时中国在APEL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我国应进一步明确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目标是:根植本土,加速两岸四地的合作进程;立足亚洲,谋求周边国家形成区域或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突破疆界,跨越洲际,构筑全球合作网络。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我国政府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寻求不同国家共同利益的结合点,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同时抓紧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

宋立清[9](2003)在《台商投资大陆问题初探》文中认为2001年12月11日中国大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台湾也于2002年元旦以“中国台北”的名义成为WTO的正式会员。两岸入世后,客观上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新契机,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经贸的扩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海峡两岸贸易、投资与产业合作关系而言,也将引发无限的商机。 从现实情况看,近年来,一方面台湾岛内劳动力与土地投资成本不断提高,而岛内政局混乱造成的社会动荡,包括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欲迁出台湾,另一方面,大陆经济持续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加上两岸文化相同,众多台商将大陆作为投资合作的首选目标,并掀起了新一波的投资大陆的高潮,而且投资结构、规模与形式等都会发生变化。如何认识和看待这次投资热潮,如何抓住和运用好这次机遇,成为我们当前一项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台商投资大陆的历程,分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客观背景和动因及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入世对台商投资大陆的影响及入世后台商投资出现的新趋势。文章的第三部分则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强对台招商引资的对策。在文章的第四部分,着重从台商投资青岛的历史演变、突出特点、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我市的对台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兵[10](2003)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两岸经济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为两岸入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入世前两岸经济关系与政策为两岸入世创造了必要的基础。市场经济规律和两岸经济关系的自身发展,客观上要求克服影响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障碍,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下,促进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两岸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 随着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的入世承诺、两岸经贸政策的调整和入世后两岸各自经济、特别是大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贸易与投资障碍已经减少或部分消除,两岸经济关系的间接、单向的畸形状态开始改变,两岸贸易与投资将更为便利,两岸经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两岸将实现直接贸易,贸易规模继续扩大,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两岸贸易依存度有较大提高。两岸将实现双向投资和直接投资。大陆资本将投资台湾。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主体转向大企业主导,上、中、下游产业联合投资,形成集团化趋势。投资领域仍以制造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仍是投资重点,环渤海经济区、西部地区将成为投资热点。两岸“三通”有望局部突破。台商逐步把岛内趋于成熟的制造业、部分电子资讯业和服务业转移至大陆,两岸产业分工走向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的混合模式。 台湾当局利用大陆经贸政策的调整来调控两岸经济关系,将两岸经济依存度控制在能保证“台湾安全”的限度内,并企图把两岸经济关系问题政治化、国际化。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进程充满了变数。 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两岸经济关系会进一步密切,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强。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推进两岸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稳定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以入世为契机深入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入世为契机深入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国际法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根据
    二、研究价值
    三、文献背景
第一章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范畴界定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内涵分析
        一、全球经济治理法语言学分析
        二、制度性权力法语言学分析
        三、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界定
    第二节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外延分析
        一、基础划分
        二、宏观国际法规范的制度性权力的再划分
        三、微观国际法规范的制度性权力的再划分
第二章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创设分析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创设主体
        一、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创设主体类别及关系
        二、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创设主体有关的若干问题
        三、国际经济组织——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显名创设主体和典型代表
    第二节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基本结构
        一、国际组织权力基本结构
        二、全球经济治理三架马车权力结构
    第三节 权力创设专题分析:美国推行新生代自由贸易协定霸权本质析论
        一、范畴界定
        二、宏观分析
        三、微观分析
第三章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应用分析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应用概括分析
        一、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力的作用点”
        二、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力的方向”
        三、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力的大小”
    第二节 专题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美元霸权析论
        一、货币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美元霸权分析
        二、汇率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美元霸权分析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美元霸权主要特征及改革
第四章 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形势分析
        一、中国介入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关系基本情况
        二、国企在国际做大做强之路基本被封杀
        三、中国的私权力发育严重不足
    第二节 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国际部署
        一、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国际部署概括分析
        二、国际部署专题分析:中企海外仲裁逾九成败诉原因及对策
    第三节 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国内部署
        一、中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国内部署概括分析
        二、国内部署专题分析:上海自贸区金融法制建设分析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提出问题
        一、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理论重要性
        二、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重要性
        三、中美经济外交研究的稀缺性
        四、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经济外交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经济外交
        二、美国经济外交
        三、中国经济外交
        四、中美经济外交文献
        五、小结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一、方法与逻辑
        二、篇章与结构
    第四节 观点、创新与不足
        一、观点
        二、创新
        三、不足
    注释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78-1988)
        一、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
        二、中美经济外交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78-1988)
        一、中美经济外交比较分析(1978-1988)
        二、中美经济外交评估(1978-1988)
        三、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
    注释
第三章 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89-2000)
        一、1989政治风波
        二、最惠国待遇到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三、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四、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89-2000)
        一、比较分析
        二、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注释
第四章 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1-2007)
        一、中美关系再定位
        二、中美在贸易领域互动
        三、中美在投资领域互动
        四、中美在金融领域互动
        五、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1-2007)
        一、理念与目标评估
        二、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注释
第五章 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1012)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8-2012)
        一、经济外交舞台
        二、宏观经济协调
        三、全球经济治理
        四、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六、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8-2012)
        一、比较分析中美经济外交理念与目标
        二、中美经济外交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的全球化因素
        四、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注释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权力转移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经济发展与权力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二、经济外交的宏观涵义
    第二节 变化中的相互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中美贸易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二、中美投资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三、中美金融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四、中美货币不对称性依存与经济外交
        五、不对称性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第三节 融入与纳入和中美经济外交相容
        一、融入与纳入:中美经济外交理念
        二、一致与冲突:中美经济外交目标
        三、制裁与奖励:中美经济外交策略
        四、接触与开放:中美双边互动模式
    第四节 制度化渠道与中美经济外交着轨
    第五节 包容性经济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起点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4)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际合作取得显着成果。
    1、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
    3、签署诸多自由贸易协定。
    4、推动多哈回合谈判。
    5、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二) 面临诸多棘手问题。
    一是指责中国市场自由化倒退。
    二是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增加。
    三是施压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四是发展中国家地位遭质疑。

(5)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和效应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和效应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和效应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沿边地区的概念
        二、对外开放的概念
        三、边境贸易的概念
    第四节 相关理论综述
        一、资源禀赋理论
        二、地缘经济学说
        三、地域依赖理论
        四、沿边开放势差论
        五、边境效应论
    第五节 文章的创新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第二章 我国西南部和西部地区沿边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二、对外开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二节 云南省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二、对外开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二、对外开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沿边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二、对外开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二节 黑龙江省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二、对外开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三节 吉林省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二、对外开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四节 辽宁省对外开放进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
        二、对外开放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的共性分析
        一、广西对外开放模式
        二、云南对外开放模式
        三、新疆对外开放模式
        四、内蒙对外开放模式
        五、黑龙江对外开放模式
        六、吉林对外开放模式
        七、辽宁对外开放模式
    第二节 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对我国沿边开放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效应与战略效应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效应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效应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效应
        二、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效应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一、政策与法律支持是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保证
        二、主客体互利双赢是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动力
        三、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趋势
    第四节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化与拓展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第一节 21 世纪中叶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
        一、21 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
        二、21 世纪中叶我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
    第二节 深化与拓展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对策措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基本思路与主要观点
二、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取向问题研究现状
三、从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取向透析两岸统一文化底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及其凝聚力
一、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身份
    (一)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二) 民族是文化的民族
    (三) 文化认同是根本的认同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
    (一) 中华、中国、华夏的源与流
    (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 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三、中华文化身份的特质及凝聚力
    (一) 维护祖国利益,突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 强调整体意识,尊崇政教“大一统”
    (三) 倡导守中持和,追求“民胞物与”
    (四) 推崇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节操
    (五) 崇拜人神相亲,宗教体现世俗化和兼容性 第二章 国共两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比较
一、国民党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历史演进
    (一) 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
    (二) 蒋介石的传统文化观
    (三) 蒋经国的传统文化观
    (四) 陈立夫的传统文化观
二、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历史演进
    (一)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
    (二) 邓小平的传统文化观
    (三) 江泽民的传统文化观
    (四) 胡锦涛的传统文化观
三、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政策取向及评析
    (一) 国民党对中华文化的政策取向
    (二) 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政策取向
    (三) 国共两党在中华文化政策取向上的异同 第三章 国共两党对国家统一的认识及分析比较
一、国民党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一)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二) 蒋介石的国家统一观
    (三) 蒋经国的国家统一观
    (四) 陈立夫的国家统一观
    (五) 李登辉的国家分裂思想
二、共产党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一) 毛泽东的国家统一观
    (二) 邓小平的国家统一观
    (三) 江泽民的国家统一观
    (四) 胡锦涛的国家统一观
三、国共两党国家统一观的比较与评析
    (一) 在“一个中国”上有趋同
    (二) 在反对外国干涉上有呼应
    (三) 在打击台独势力上有一致 第四章 “文化台独”及批判
一、“文化台独”的社会背景
    (一) 与本土化的关系
    (二) 与台湾意识的关系
    (三) 与台独的关系
二、“文化台独”的主要内容
    (一) “文化台独”的历史观
    (二) “文化台独”的文化观
    (三) “文化台独”的民族观
    (四) 陈水扁对“文化台独”的推波助澜
三、“文化台独”的批判
    (一) “文化台独”的本质
    (二) “文化台独”的危害
    (三) 反制“文化台独” 第五章 “一国两制”思想的文化贡献
一、“一国两制”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
    (一) “一国两制”体现了传统“多元一体”政治文化的要义
    (二) “一国两制”反映了传统“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
    (三) “一国两制”弘扬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合理内核
    (四) “一国两制”映照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
二、“一国两制”思想的当代文化意义
    (一) “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典范
    (二) “一国两制”是和而不同的典范
    (三) “一国两制”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三、“一国两制”思想的普世价值
    (一) “一国两制”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
    (二) “一国两制”展示了文化的开放性
    (三) “一国两制”蕴含着文化的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论着情况

(7)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兼论江西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吸引台资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2.
    台商大陆投资的历史与现状 2.1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演变过程 2.2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现状与趋势 2.3
    台商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特点 2.4
    台商在大陆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分析:总体特征描述 3.1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征 3.2
    台资产业集聚的类型及与非集聚台资产业竞争力比较 4.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因及其进一步成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探析 4.1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因 4.2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进一步成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探析 5.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典型案例分析 5.1
    广东东莞台资IT产业集聚案例分析 5.2
    苏南台资产业集聚案例分析 5.3
    两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6.
    江西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吸引台资的策略探讨 6.1
    台资企业在江西省投资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 6.2
    江西省台资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 6.3
    江西省利用集聚效应吸引台资的优劣势分析 6.4
    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扩大江西吸引台资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台商投资大陆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1.1
    台商投资大陆的历史回顾 1.2
    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的演变 1.3
    台商投资大陆的宏观背景分析 1.4
    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1.5
    当前制约台商投资大陆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入世对台商投资大陆问题的影响分析 2.1
    入世后两岸经贸政策的调整及对经贸关系的影响 2.2
    入世后台商投资大陆趋势分析 3
    加入世贸组织后祖国大陆对台招商引资的对策 3.1
    营造在投资软环境上的新优势 3.2
    建立健全对引台资企业的服务网络 3.3
    构筑对台招商引资的产业链 3.4
    探索入世后对台招商引资的新形式 4
    青岛市台商投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4.1
    青岛市利用台资历史回顾 4.2
    台商在青岛投资的主要特点 4.3
    青岛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青岛加大吸引台资的主要优势分析 4.5
    加强对台招商引资的主要建议 5
    参考文献

(1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两岸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架构
    四、 资料来源
第一章 国际经济发展为两岸入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
    第二节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二章 入世前两岸经济关系与政策为两岸入世创造了必要的基础
    第一节 入世前两岸经济关系
    第二节 入世前两岸经贸政策
第三章 两岸入世承诺与两岸经济关系
    第一节 两岸入世与WTO精神
    第二节 大陆入世承诺对大陆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台湾入世承诺对岛内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两岸入世承诺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两岸因应入世的经贸政策调整与两岸经济关系
    第一节 两岸因应入世的经贸政策调整
    第二节 两岸经贸政策调整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两岸入世后经济走向与两岸经济关系
    第一节 两岸入世后经济走向
    第二节 两岸经济走向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
结论
    一、 入世后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
    二、 两岸经济关系是稳定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四、以入世为契机深入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国际法视角分析[D]. 刘东方.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2]“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新路径[J]. 肖文,潘家栋. 台湾研究, 2016(02)
  • [3]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D]. 罗小军. 复旦大学, 2014(03)
  • [4]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J]. 张茂荣,魏亮. 领导文萃, 2012(01)
  • [5]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模式和效应的比较研究[D]. 孙攀.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6]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 孔祥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6)
  • [7]台商大陆投资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兼论江西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吸引台资的策略[D]. 涂汉兵. 江西财经大学, 2006(04)
  • [8]区域合作与投资: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研究[J]. 于立新,王佳佳. 经济研究参考, 2004(49)
  • [9]台商投资大陆问题初探[D]. 宋立清. 中国海洋大学, 2003(02)
  • [1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两岸经济关系研究[D]. 刘兵. 厦门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以入世为契机深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