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战斗机发动机计划

下一代战斗机发动机计划

一、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霞,梁春华,索德军,刘殿春[1](2021)在《美国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进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借鉴和参考美国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经验,综述了美国国防部对美国空军和海军、美国空军和海军对第6代战斗机及第6代战斗机对发动机的需求,梳理和绘制了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的发展路径,总结和归纳了其发展特点,对其未来趋向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美国战斗机发动机在世界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需求经过几番迭代论证,已经明确为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经过长期持续的开发与验证,已经基本成熟,并且技术特征基本确定为以自适应结构为主的1+N模式;竞争发展已经进入X验证机竞争发展阶段。

王鹏[2](2020)在《新一代战斗机及其动力发展解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进步和未来战争形态的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航空强国已经开始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竞赛,提出了多种有人/无人作战系统概念方案,相应的动力系统研发也已如火如荼地展开。

晏武英[3](2020)在《制空作战飞机发动机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宣布开始研制下一代战斗机发动机,预计到2040年左右将基本实现新一代战斗机动力换装,届时涡轮发动机在制空作战飞机上的使用将走过百年历程,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制空作战飞机又称空中优势战斗机,主要用途是对空作战夺取制空权,主要作战模式包括空中格斗和远程截击,部分还可以承担对地攻击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制空作战飞机基本以涡轮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结合国内外战斗机

陈博,晏武英[4](2019)在《2018航空发动机热点事件及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世界航空发动机行业在新一代产品研制和先进航空推进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特别是在战斗机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公务机动力,以及混合电推进领域都发生了很多热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菁,何友,彭应宁,李刚[5](2018)在《新一代战斗机技术特征论证》文中提出新一代战斗机技术特征论证是提升装备体系效能、指导技术发展方向、支撑新战斗机型号论证的重要工作。运用数据科学的思想,将传统的逆向归纳论证方法与机器学习类比,分析指出了其应用于新一代战斗机技术特征论证时将存在样本依赖度高、时效性差、不可解释、易过拟合等缺陷;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数学规划的论证方法,以体系下的任务、环境和对抗能力为约束,以成本为优化目标,求解技术特征;最后以美海军和俄空军六代机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闫晓婧,杨涛,药红红[6](2018)在《国外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与关键技术》文中认为目前,第六代战斗机是诸多航空大国已进入概念提案研制阶段的战斗机,各国均已把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提上议事日程,且不断加快研发步伐。本文分析了国外第六代战斗机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美国波音、诺斯罗普-格鲁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俄罗斯,日本所提出的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并结合军事专家观点以及多个部门的报道,从中探索第六代战斗机的主要特征及其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

吴敬伟,宁永前,陈晗,王光豪[7](2017)在《飞行/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综述》文中指出先进战斗机采用飞行/推进一体化控制技术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使各个子系统达到整体性能优化,提高飞机综合性能,减轻驾驶员负担,大大提升飞机作战性能。文中针对飞行/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问题,对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新一代战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将以采用飞行控制、推力控制和公共设备管理等系统综合的飞行平台关系系统(IVMS)为基础,实现不同安全级别功能,在单处理器模块上的综合,在整个系统中实现功能的多余度配置和故障自动重构,并对我国新一代飞行/推进一体化控制系统提出了总体设计建议。

孙智[8](2018)在《飞机热管理与座舱热舒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飞机热管理和座舱热舒适性研究,有助于解决飞机返航热沉不足问题,改善飞行员的热舒适性,提高热管理系统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对飞机的热管理和驾驶舱人员热舒适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气动热、座舱热舒适性、新型空气热沉获取技术等问题,并实现了热管理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更精确的解决飞机座舱和机翼油箱热负荷问题,采用RANS和SAS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身表面的气动热温度呈非均匀分布,且在飞机座舱盖位置出现局部高温,这与绕过飞机座舱的气流出现先压缩后膨胀的现象有关。飞机机翼表面的气动热分布较为平均,仅在后缘附近的温度略有升高,这与后缘处存在涡脱落现象有关。(2)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飞机座舱的热舒适性进行研究。建立适用于飞机驾驶舱高太阳辐射、天空辐射等特殊热环境的人员热舒适性的评价指标PMVF,并应用于飞机座舱的热舒适性评价中。研究表明,当飞机的飞行高度较高时,人体的热舒适性越好;当飞行马赫数越小时,人体的热舒适性也越好。此外,当飞行马赫数达到2时,无论高低空飞行,人体头部和肩部的PMVF指标均不能满足热舒适性要求。(3)为解决飞机热舒适性及热沉不足问题,开展冲压引射技术和环形散热器技术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亚音速飞行工况下,冲压空气引气量增量最大可达58.5%,冲压引射技术有利于提高进气道内的动量输运,增加引气量;在超音速飞行工况下,冲压引气量会出现负增长,这与此时冲压引射抑制进气道内的动量输运有关。环形散热器中的主流体侧为发动机进气道,故对流换热Nu数变化不大;二冷流体侧的对流换热Nu数则受构型的影响较大,这与二冷流体侧的流体运动方式有关。在二冷流体侧,构型的变化可以改变壁面附近的涡运动,进而影响强迫对流换热。构型优化结果表明,半圆形二冷流体通道的环形散热器换热效果优于长方形通道,最大可提升39%左右。(4)对飞机热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并以热舒适性为优化目标之一实现了系统的多目标优化。研究表明,长时间巡航(45分钟以上)会使燃油热沉温度超标(超过40℃),增加空气热沉可以使燃油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通过对燃油代偿、座舱热舒适性等的多目标优化,发现当发动机引气量为0.22 kg/s、冲压空气量为0.20 kg/s、初级换热器效率为0.85、次级换热器效率为0.9时,系统性能最优,其中次级换热器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大。以空调子系统为例的热管理系统故障分析表明,在涡轮等部件增加测点的方法可以使系统的故障检测率从91.4%提高到100%,使系统的故障隔离率从32.9%提高到83.9%。

夏宇[9](2017)在《美军装备建设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研究 ——以F-22战机为例》文中提出实现武器装备科学、优质、高效发展是各国装备采办建设的重点。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是装备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武器装备发展全过程应当充分发挥需求的牵引作用和技术的推动作用,促进二者有机融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本文以F-22战机项目为研究对象,综析了装备发展两种动力的历史演变、主要特征、论证框架、发展策略以及装备发展动力争论的演变。剖析了 F-22项目的研制背景、发展历程、开发策略、审查制度,并分析了 F-22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动力。从参与主体、决策支持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军装备研制项目发展过程中两种动力的融合机制与特点,从体制机制、采办文件和机构设置三个角度,系统评析了 F-22项目中两种动力的融合。基于F-22项目中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启示:一是系统构建两大动力论证体系;二是滚动评估项目动力发展情况;三是紧跟军事需求与严控项目风险;四是加强合作开发与坚持稳步推进。

邓涛[10](2017)在《弥补“闪电”的短板——关于F-35动力系统升级的讨论》文中研究表明F-35项目自JSF阶段就争议不断,以至有"失色的闪电"之称,哪怕在已经开始实战部署的今天,人们仍然要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期侍她的表现。不过,随着F-35发动机升级方案的新鲜出炉,这道曾经失色的闪电很可能要变得刺目起来了……

二、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需求拉动
    1.1 外部竞争
        1.1.1 美国和苏联齐头并进的发展时期
        1.1.2 俄罗斯(苏联)稍显落后于美国的发展时期
        1.1.3 美国明显领先俄罗斯的发展时期
    1.2 内部需求
2 技术推动
    2.1 美国第6战斗机发动机技术特征
    2.2 技术研究计划的进展
3 结束语

(2)新一代战斗机及其动力发展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下一代战斗机方案解析
    美国
    俄罗斯
    欧洲
    日本
    总体趋势
下一代战斗机动力技术
    机动性优先级低于续航和挂载能力
    变循环发动机
    关键技术——动力与热管理系统
    推进系统电气化
    大量应用复合材料
结束语

(3)制空作战飞机发动机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代战斗机动力发展及特点
    结构形式
    指标参数
    关键技术
    研发模式
第二代战斗机动力发展及特点
    结构形式
    指标参数
    关键技术
    研发模式
第三代战斗机动力发展及特点
    结构形式
    指标参数
    关键技术
    研发模式
第四代战斗机动力发展及特点
    结构形式
    指标参数
    关键技术
    研发模式
下一代战斗机动力发展趋势分析
结束语

(4)2018航空发动机热点事件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新一轮战斗机发动机换代全面启动
下一代大涵道比发动机雏形初现
公务机动力高速化趋势显现
航空电推进呈现两极分化

(5)新一代战斗机技术特征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方法内在缺陷分析
2 基于数学规划的新一代战斗机技术特征论证方法
3 基于技术特征矩阵的目标和约束函数
4 验证
    4.1 能力与偏好分析
    4.2 技术特征分析
        4.2.1 变循环发动机
        4.2.2 定向能武器
        4.2.3 隐身
        4.2.4 智能辅助
    4.3 验证结果分析
5 结论

(6)国外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六代机研究现状
2 六代机概念方案
    2.1 美国开展的六代机研究与概念方案
        2.1.1 波音公司的方案
        2.1.2 诺斯罗普-格鲁门的方案
        2.1.3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方案
    2.2 俄罗斯开展的六代机研究与概念方案
    2.3 日本开展的六代机研究与概念方案
3 六代机关键技术
    3.1 六代机主要特征
    3.2 六代机关键技术
        3.2.1 高超声速技术
        3.2.2 高隐身技术
        3.2.3 自适应发动机技术
        3.2.4 变形技术和智能蒙皮
        3.2.5 创新布局设计技术
        3.2.6 先进光电技术
        3.2.7 定向能武器
        3.2.8 人工智能技术
        3.2.9 有人机与无人机混合编队
        3.2.1 0 能量优化技术
4 结束语

(7)飞行/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状况
    1.1 军用战斗机的飞行推进一体化及应用案例
        1.1.1 美国方面
        1.1.2 前苏联俄罗斯方面
    1.2 民用飞机的飞行推进一体化及应用案例
    1.3 国内研究状况
2 飞行推进一体化控制的基本架构
    2.1 推进子系统
    2.2 飞行子系统
    2.3 飞行推进综合控制系统
3 飞行推进一体化国外具体应用 (军用战斗机)
    3.1 F-22猛禽战斗机的IVMS控制系统 (部分综合控制)
    3.2 EF-2000台风战斗机的IVMS系统 (高度综合控制)
    3.3 F-35闪电Ⅱ战斗机的IVMS控制系统 (高速运行系统下的高度综合控制)
4 新一代飞行推进一体化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建议

(8)飞机热管理与座舱热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2 热管理研究现状
        1.2.1 气动热载荷
        1.2.2 热沉获取技术
        1.2.3 相关子系统及综合热管理系统
        1.2.4 热管理系统的优化
        1.2.5 热管理系统的热故障诊断分析
    1.3 热舒适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飞机气动热载荷研究
    2.1 引言
    2.2 数值计算方法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3 离散格式
    2.3 外部绕流算例验证
        2.3.1 细长旋成体亚音速绕流
        2.3.2 细长旋成体超音速绕流
        2.3.3 半无限长球柱体超音速绕流
    2.4 飞机气动热载荷分析
        2.4.1 飞机前机身气动热载荷数值分析
        2.4.2 机翼油箱气动热载荷数值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机座舱热舒适性研究
    3.1 引言
    3.2 腔体内部流动算例验证
    3.3 战斗机座舱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3.3.1 人体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3.3.2 基于改进预测平均评价的驾驶舱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3.4 座舱热舒适性分析
        3.4.1 座舱气流组织仿真研究
        3.4.2 基于改进评价指标的座舱热舒适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机空气热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飞机冲压引气研究
        4.2.1 热交换器数值策略及飞机冲压引气仿真分析
        4.2.2 冲压引气进气道角度影响分析
    4.3 飞机冲压引射技术研究
        4.3.1 引射器设计与数值分析
        4.3.2 冲压引射技术机理分析
        4.3.3 冲压引射技术性能分析
    4.4 飞机环形散热器技术研究
        4.4.1 飞机环形散热器数值仿真分析
        4.4.2 飞机环形散热器性能优化
        4.4.3 环形散热器技术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机热管理系统多目标优化
    5.1 引言
    5.2 热管理系统相关数学模型
        5.2.1 管道
        5.2.2 储液罐
        5.2.3 泵
        5.2.4 阀门
        5.2.5 换热器
        5.2.6 涡轮
        5.2.7 压缩机
        5.2.8 膨胀阀
        5.2.9 蒸发器
        5.2.10 冷凝器
        5.2.11 水分离器
        5.2.12 系统工质
    5.3 综合热管理系统数值研究
    5.4 基于关键参数的热管理系统多目标优化
        5.4.1 多目标优化正交设计
        5.4.2 多目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5.5 飞机空调系统的热故障分析
        5.5.1 飞机空调系统多信号流模型
        5.5.2 基于多信号流的热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研究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美军装备建设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研究 ——以F-22战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武器装备发展的两种动力机制
    2.1 需求牵引机制
        2.1.1 历史演变
        2.1.2 主要特征
        2.1.3 论证框架
    2.2 技术推动机制
        2.2.1 历史演变
        2.2.2 发展特点
        2.2.3 发展策略
    2.3 对二者关系认知的演变
        2.3.1 需求拉动论
        2.3.2 技术推动论
        2.3.3 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
第三章 F-22项目的系统考察
    3.1 F-22的发展历程
        3.1.1 项目发展背景
        3.1.2 F-22的研制历程
    3.2 F-22项目的开发策略与审查制度
        3.2.1 开发策略
        3.2.2 审查制度
    3.3 F-22项目发展动力分析
        3.3.1 F-22战机项目中的需求牵引
        3.3.2 F-22战机项目中的技术推动
第四章 F-22项目中两种动力融合机制与评析
    4.1 美军装备发展中两种动力的融合机制
        4.1.1 参与主体
        4.1.2 决策支持
        4.1.3 特点分析
    4.2 F-22项目中动力融合评析
        4.2.1 体制机制上保障动力融合
        4.2.2 采办文件上明确动力融合
        4.2.3 机构设置上促使动力融合
第五章 经验总结
    5.1 系统构建两大动力论证体系
    5.2 滚动评估项目动力发展情况
    5.3 紧跟军事需求与严控项目风险
    5.4 加强合作开发与坚持稳步推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进展分析[J]. 孙明霞,梁春华,索德军,刘殿春. 航空发动机, 2021(03)
  • [2]新一代战斗机及其动力发展解析[J]. 王鹏. 航空动力, 2020(06)
  • [3]制空作战飞机发动机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 晏武英. 航空动力, 2020(01)
  • [4]2018航空发动机热点事件及趋势分析[J]. 陈博,晏武英. 航空动力, 2019(01)
  • [5]新一代战斗机技术特征论证[J]. 张菁,何友,彭应宁,李刚.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8(08)
  • [6]国外第六代战斗机概念方案与关键技术[J]. 闫晓婧,杨涛,药红红. 航空科学技术, 2018(04)
  • [7]飞行/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综述[J]. 吴敬伟,宁永前,陈晗,王光豪. 飞机设计, 2017(06)
  • [8]飞机热管理与座舱热舒适性研究[D]. 孙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9]美军装备建设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研究 ——以F-22战机为例[D]. 夏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弥补“闪电”的短板——关于F-35动力系统升级的讨论[J]. 邓涛. 航空世界, 2017(07)

标签:;  ;  ;  ;  ;  

下一代战斗机发动机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