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和腈纶混纺针织物的染色

羊毛和腈纶混纺针织物的染色

一、毛腈混纺针织物染色(论文文献综述)

陈王冰菲[1](2020)在《光动力抗菌剂在常见复合纺织材料上的负载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基于经济安全、耐用、高效抗菌的表面自清洁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医用纺织品行业,抗菌材料的选用可有效降低病菌在医院环境、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播并导致感染的风险。目前,对耐药性菌株的低效性、具有一定环境毒性、经济成本高、难以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依旧是抗菌剂在应用研究中的主要瓶颈,因此,具有广谱抗菌性、经济高效(可规模化生产)的光动力抗菌型功能材料的开发逐渐成为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然而,光动力抗菌材料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各类新型聚合物基材体系,对于光敏剂在传统纺织品上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仍因光敏剂的单独使用而导致纺织品颜色单一的问题限制了该类纺织面料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推广。本课题基于光动力抗菌原理,通过在双组分传统织物上进行光敏剂的负载而得到具有光动力抗菌效应的功能织物,并通过普通染料的加入实现光动力织物色彩的多样化设计。首先,课题以阳离子可染涤纶织物(T(+))和涤棉交织织物(T(+)/C,二者含量比为60/40)为基材、亚甲基蓝(MB)为光敏剂制备了有效的光动力织物。实验测定并分析了上染率和K/S色深值与MB初始浓度(%o.w.f)间的关系,并利用1,5-萘二酚(1,5-DHN)作为底物研究该织物的光动力效应,结果表明MB-T(+)在光照条件下的单线态氧产率与光照时间呈正相关。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抗菌效果评价中所得最佳结果为,初始浓度为3%的MB-T(+)在65 mW/cm2的光照条件下光照30 min后,抗菌率达到了99.89%。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条纹型涤棉交织织物,其中阳离子可染涤纶纱与棉纱分别由3%MB和1%直接染料进行负载,底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该面料具备产生单线态氧对底物进行光氧化的能力,但考虑到单线态氧的扩散范围十分有限(<250nm),交织织物中没有负载光敏剂的棉纱上的细菌则难以灭除,从而直接限制了织物的光动力抗菌效率。其次,课题以涤棉混纺织物(T/C,40/60)为基材、劳氏紫(TA)为光敏剂制备了有效的光动力织物。通过K/S以及CIELab测试可知织物的色深度随TA初始染液浓度的增加而增长,其杀菌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添加浓度<0.5 mmol/g织物)随着光敏剂TA的增加而提高,超过该范围后,织物表面光敏剂的增加反而会对材料的光动力抗菌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其中,TA添加浓度为3%的TA-T/C在30 min,80 mW/cm2的光照条件下,对革兰氏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44)光致失活率高达99.9998%,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TCC-1605)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ATCC-2146)的光动力失活率仅为94.1%和45.3%。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抗菌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44)有明显影响,其中光照时间在30 min内递增时可观察到抗菌效果的显着提升,超过30 min后则变化不大,而光照强度为~60mW/cm2和~70 mW/cm2时(均光照30 min),抗菌效率分别为99.93%和99.9998%,说明在临界域(60-70 mW/cm2)前后微小的条件差别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明显的差别。最后,课题以毛腈混纺织物(W/A,32/2)为基材、孟加拉玫瑰红(RB)为光敏剂制备了光动力抗菌织物。其中,RB负载于羊毛纤维,并选用不同浓度、颜色、种类的普通阳离子染料上染腈纶纤维。对所得的光动力材料进行了物理(SEM、DSC、TGA、拉伸强度),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色度(K/S、CIELab值)、色牢度(耐磨色牢度、耐洗色牢度)和光动力学(以碘化钾为底物的光氧化、针对多种细菌的光动力抗菌评价)等多个类型的表征和测试。在60 min的可见光照射下,RB-W/A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枯草杆菌(CMCC(B)63501)的抗菌率分别为99.98%和99.993%。实验结果表明:光敏剂RB和传统的阳离子染料的染色顺序对织物光致底物氧化或抗菌的能力几乎没有影响,但不同浓度的阳离子染料会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光敏剂RB的抗菌活性,其中添加了1%o.w.f阳离子黄的双组分光动力织物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实现99.3%的抗菌效果。这说明光动力抗菌的双组分染色材料的制备独立于染色顺序,但传统染料的上染会对光敏剂活性表现出一定的限制。研究结果证实了本论文所采用的低成本、可规模化生产的加工方法制备负载光敏剂的混纺织物,并通过加入普通染料实现其表观色彩调控具有可行性,体现出该类材料在未来更多的开发及应用潜力。

朱苗苗[2](2020)在《SD型阳离子染料的合成及其在改性涤纶织物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阳离子染料是一种水溶性染料,种类多、色谱齐、颜色深、得色高,染料中的有色阳离子与纤维上的阴离子基团通过离子键结合而上染,近年来随着染料新用途的开发和市场的需求,阳离子染料也可用于上染改性合成纤维。阳离子染料可染涤纶(CDP)是一种新型的改性合成纤维,是在涤纶的大分子结构中引入带极性或阴离子基团的第三单体,极性或阴离子基团可作为涤纶上的染座,与阳离子染料发生离子键结合,赋予涤纶阳离子染料可染的性能。与常规涤纶相比,它不仅耐热、耐磨、强度高,用阳离子染料染色后的CDP纤维的耐湿摩擦色牢度、耐升华色牢度和抗起毛起球性能更高于涤纶,且手感柔软。阳离子染料上染CDP织物时,上染速率较快,染色织物易出现染色不匀现象,通过加入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上染速率,提高了织物的匀染性。且阳离子染料合成时,染料母体的产率较低,所需成本更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廉价的阳离子染料的需求。因此,在现有阳离子染料结构的基础上,提高染料母体产率、改善匀染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阳离子红SD-GRL和阳离子蓝SD-GRL分别以3-氨基-5-羧基-1,2,3-三氮唑和6-甲氧基-2-氨基苯丙噻唑为重氮组分,以两种N-取代基苯胺为偶合组分,合成两支阳离子染料的母体,通过甲基化反应合成了两支阳离子染料;阳离子红SD-GTL和阳离子黄SD-3RL分别以2-氯-4-硝基苯胺和对氨基苯甲酰基甲基三甲氯化铵为重氮组分,以两种N-取代基苯胺为偶合组分,通过重氮偶合反应合成两支阳离子染料。染料的合成过程中,母体产率直接影响最终产率,助剂AK是一种相转移催化剂,加入少量就可以加快反应进程,大大增加母体产率,具有重要作用。合成的阳离子染料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的谱图分析进行表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出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摩尔消光系数。将合成的阳离子染料与相同结构的商品阳离子染料按相同的工艺处方上染CDP纤维,研究合成阳离子染料与商品染料的染色性能和各项色牢度对比。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加入染浴中,筛选出对染色匀染性和提升性有利的表面活性剂,并进行复配使用,改进染色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偶合反应时加入助剂AK可以将染料母体产率提高7%左右。四支合成的阳离子染料上染CDP织物时,初始吸附量较高,在100~120℃的染色阶段上染速率低于商品染料,有助于提升染后织物的匀染性,且最终的上染率能达到商品染料水平;在提升力方面,四支合成阳离子染料的提升性都能达到商品染料水平,合成阳离子红SD-GTL的提升性更是优于商品染料;在色牢度方面,四支合成阳离子染料的各项色牢度基本能达到商品染料水平。选用的七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中,分散剂MF和平平加O对改善染色匀染性的效果最好,苄基三乙基氯化铵对提高染色提升性的效果最好,将三者按两种配比复配应用,都能明显提高染色匀染性和提升性,且分散剂MF、平平加O和苄基三乙基氯化铵的最佳配比是4:1:0.5。

陈益平[3](2020)在《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再利用已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废弃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废弃纺织品的高效、低损伤剥色处理是提高废弃纺织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亟待进行技术攻关。本课题优化了二氧化硫脲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工艺条件;设计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探讨了该体系的剥色机理,优化了染色棉、毛和丝织物的剥色工艺,并分析了剥色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二氧化硫脲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二氧化硫脲4 g/L、氢氧化钠5 g/L、温度70℃、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剥色率达到95%以上,强力保留率在96%以上。紫外-可见光谱、FT-IR光谱、核磁氢谱以及XPS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可产生活性物质(高能态[H]),对染料发色基团产生还原作用。剥色过程中,偶氮结构染料中的偶氮基共轭发色体系被破坏,断裂生成了两分子伯胺基(-NH2);蒽醌结构染料中的蒽醌(C=O)共轭发色体系未被完全破坏。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B组份1.5%(o.w.f)、B/S质量比1:3.2、pH值13.5、温度100℃和时间5 min;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B组份2%(o.w.f)、B/S质量比1:2.2、碳酸钠0.5 g/L、温度100℃和时间5 min;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羊毛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偶氮结构和蒽醌结构B组份分别为3%(o.w.f)和1%(o.w.f)、B/S质量比分别为 1:3.4 和 1:2.8、温度 100℃和时间 10 min。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对大多数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和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均能达到剥白程度;蒽醌型染料活性蓝KN-R和普拉艳蓝RAWL分别经过氧化氢和尼凡丁AN二步处理,剥色率均有较大提高,白度值接近原织物,而强力保留率降低较少;复染后织物K/S值和颜色特征值无明显变化。和常规织物剥色方法比较,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不仅剥色率高、强力损失低,而且试剂用量较少、剥色时间短。是一种更加经济、便捷的剥色方法。FT-IR光谱、X-射线衍射、光泽仪、SEM以及KES织物风格仪分析结果表明,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剥色后纤维大分子链微观结构、聚集态结构和表面形态未发生较为明显改变;织物风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不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王美慧,张辰,郭冲,赵涛[4](2020)在《新型活性染料在毛腈混纺一浴法染色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新型阳离子活性染料D-1和D-2对毛腈混纺织物进行一浴法染色,探究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染料浓度对染色织物上染率、固色率及K/S值的影响,分析染料的活性基及阳离子基团与染色性能的关系,测试染色织物的均匀性与色牢度。优化的染色工艺条件为:pH=7,染色温度95~100℃,保温时间60 min,可实现上染率90%,固色率80%以上。在染料浓度较低时,羊毛和腈纶的同色性较好。混纺染色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摩擦色牢度、耐水洗色牢度和耐日晒色牢度。

周金香[5](2018)在《静电纺聚丙烯腈微纳米纤维染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纺织面料呈现高档化和功能化的趋势,人们在关注纺织品舒适性的同时对功能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防水透气、抗菌防紫外等功能性纺织品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微纳尺度纤维材料以其独特的尺寸效应在功能性纺织品中的应用备受关注。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制备的微纳尺度纤维材料,除了在传感、过滤和生物医用等领域广泛应用外,在传统纺织领域也越来越受重视,且静电纺丝技术与传统纺织技术相结合生产功能性纺织品已成为可能。然而,若将纺织品真正应用于服用市场,其染色性能的优劣尤为重要。目前对静电纺微纳米纤维及其与传统纤维结合的混纺织物染色性能的研究甚少,限制了其市场推广,且当纤维尺度变小,现有的染色工艺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具有“人造羊毛”美称的聚丙烯腈(PAN)制成微纳米级纤维,并将该技术与传统纺织技术相结合制备PAN微纳米纤维/棉混纺针织物,对PAN微纳米纤维及其混纺织物进行染色性能探究。首先,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扫描电镜(SEM)等对PAN微纳米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晶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AN微纳米纤维与常规PAN细旦纤维相比,两者化学组成基本无异,超分子序态并未因纺丝方式改变而有大的差异,PAN微纳米纤维的结晶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略低。对PAN微纳米纤维的基本染色工艺进行探究,发现其基本染色性能与PAN细旦纤维相似,但初染速率高,β-环糊精的加入对其具有良好的缓染效果;染色后PAN微纳米纤维表观得色量较低,但纤维形态结构及拉伸性能保持良好,色牢度较优。其次,对PAN微纳米纤维染色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AN微纳米纤维染色动力学模型宜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相关染色动力学参数得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吸附量、染色速率常数和扩散系数增大,半染时间减小;染色热力学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定位吸附,同理计算相关热力学参数得知,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理论饱和吸附量和经验吸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然后,采用单色同色法探究PAN微纳米纤维和棉的同色性。以阳离子染料对PAN微纳米纤维染色后的色光为基准,筛选合适的活性染料对棉进行染色,得到与基准色单色同色性较好的活性染料和最佳染色工艺后,对PAN微纳米纤维/棉混纺针织物进行一浴两步法染色。结果表明,阳离子染料对PAN微纳米纤维的最佳染色条件为:温度90℃,pH为45,时间70 min,β-环糊精浓度1.5 g/L,以最优染色工艺下阳离子X-GRL三原色(染料浓度为4%owf.,on weight of fabric,染料用量与织物重量比)对PAN微纳米纤维染色后的色光为基准,采用安诺素浅色鲜艳色系活性染料对棉染色,当温度为60℃,Na2SO4浓度为30 g/L,Na2CO3浓度为25 g/L,染色时间为2 h,染料浓度分别为:安诺素艳红BRE为2%owf.,安诺素艳黄GL为1.5%owf.,安诺素艳蓝RV为1%owf.时,得到三种颜色较理想的单色同色性效果,混纺针织物匀染性和耐皂洗色牢度较佳。最后,鉴于传统腈/棉混纺织物对染料类型的选择上存在差异,较难实现同种染料一浴一步法染色,本文选用阳离子型第三单体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基酯盐酸盐(AMA)、丙烯腈(AN)及丙烯酸甲酯(MA),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合成一种大分子链上含有阳离子基团的改性PAN,并通过静电纺丝方式制成微纳米级纤维,采用活性艳红X-3B进行染色,结果表明染色性能较优;再将其与棉纤维混合制备静电纺改性PAN微纳米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结果表明采用活性艳红X-3B对该混纺织物进行一浴一步法染色效果较理想,但匀染性有待进一步优化。

姚馨馨,丛洪莲[6](2017)在《纬编针织毛呢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纬编针织毛呢以其突出的舒适性、高雅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纬编针织毛呢面料的开发与生产,首先介绍了纬编针织毛呢面料的生产工艺;其次分析了纬编针织毛呢的设计方法;最后从选择新型原料、结合数码印花以及增加功能性整理等方面介绍了纬编针织毛呢的发展趋势。

瞿星[7](2017)在《羊驼毛纤维的改性及其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羊驼毛作为一种重要的特种毛纺纤维原料。它具有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不易沾污、光泽柔和等特性,使其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使用功能。因此备受纺织行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与青睐。但是作为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纤维表面特有的鳞片层结构会影响其加工、服用以及洗涤。尤其是纤维鳞片层对织物的防缩性、染色性及抗静电性有很大影响。目前国内对羊驼毛的研究较少,对羊驼毛纤维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初级研发和市场探索阶段。因此开发新型环保防缩技术以及耐久性抗静电工艺势在必行。本课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羊驼毛采用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并结合蛋白酶对羊驼毛防缩后处理。通过对比紫外线/蛋白酶处理前后纤维的SEM、强力、纤维摩擦系数、白度和织物的毡缩率研究鳞片层对羊驼毛的缩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紫外光照射后纤维毡缩性下降,而SEM观察鳞片层无明显破坏。经蛋白酶防缩处理后纤维防缩效果明显,SEM观察到鳞片层严重破损。并且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的延长各种性能变化显着。说明紫外光照射破坏了纤维鳞片层蛋白质的组织结构,使蛋白酶更易扩散进鳞片层降解角蛋白质提升防缩效果。(2)采用紫外线/蛋白酶和DCCA/蛋白酶两种方式剥除羊驼毛鳞片层,然后使用酸性红染料对羊驼毛进行染色。通过对比处理前后SEM、纤维摩擦系数、上染率、K/S值研究鳞片层破坏程度对羊驼毛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CCA/蛋白酶处理后羊驼毛鳞片层破坏程度更大,染色性能比紫外线/蛋白酶处理后的好。说明鳞片层的破损能够改善羊驼毛染色性能。(3)在羊驼毛表面鳞片层涂覆不同品种抗静电剂和采用剥除鳞片层后测试羊驼毛的带电特性(比电阻,半衰期,感应静电压,SEM)。然后用中性皂洗剂对处理过的织物进行20次的洗涤并测试织物的抗静电耐久性。结果表面:抗静电剂处理羊驼毛后纤维抗静电性能明显增加,SEM下纤维鳞片层被一层高分子化合物覆盖成膜状。经洗涤20次后抗静电性能都很大程度降低;剥除鳞片层后羊驼毛抗静电性能略微增加,并且属于永久抗静电。说明抗静电剂对羊驼毛抗静电性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抗静电耐久性不是太持久,并随着所使用不同品种抗静电剂而不同程度降低。而去除羊驼毛表面鳞片层对其抗静电性能有永久性的抗静电处理,缺点就是对纤维损伤大,且抗静电性能下降程度没有抗静电剂明显。(4)采用不同混纺比(100%羊驼毛、50%羊驼毛/50%腈纶、30%羊驼毛/70%腈纶)的羊驼毛/腈纶混纺纱线制备混纺针织物,并测试织物的顶破强力、透气性、保暖性。结果表明羊驼毛可以应用于开发具有优良服用性能的针织物。本课题通过对羊驼毛纤维表面的鳞片层处理,并测试处理前后其防缩性、染色性、抗静电性的改善来为今后羊驼毛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产品开发依据。

陈镇,易兵,王连军,粟建权[8](2016)在《羊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毛纤维本身性能优异,通过与其他纤维混纺能降低成本,赋予多样化风格,受到市场青睐。羊毛混纺织物传统两浴法染色,虽然同色性较好,但工艺冗长、能源物耗大,而一浴法染色可缩短工艺流程、节省染色时间,降低能耗、减少污水排放。文章概述了羊毛纤维的基本性能及染色方法,详细介绍了羊毛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与蛋白质纤维混纺织物、与合成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染色工艺,以期为同行研究者提供参考。

曹机良,孟春丽,赵军岺[9](2015)在《改性腈纶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盐酸羟胺对腈纶针织物进行改性,并对改性织物用活性红B-3BF和雷马素红RGB两只活性染料进行染色,探讨了三氯醋酸作为染色p H值调节剂对染色的影响,分析了染色温度、三氯醋酸用量、氯化钠用量、染色时间和染料用量对改性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染色后织物的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结果表明:染料用量为2%时,改性腈纶针织物最适染色条件为三氯醋酸46 g/L,氯化钠10 g/L,98℃染色60 min;活性染料在改性腈纶针织物上的提升性能较差,但染色织物无需皂洗和固色,且染色织物的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在4级以上。

张炜栋,黄旭[10](2014)在《改性毛/腈织物的酸性染料一浴法染色》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测定织物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热收缩率,探讨盐酸羟胺作为腈纶阳离子改性剂的改性工艺,以及改性毛/腈混纺织物酸性染料一浴法染色工艺。结果表明,盐酸羟胺最佳改性浓度为10 g/L;酸性染料对改性毛/腈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工艺为:染料用量2%(omf),浴比1∶50,pH值2,100℃染色60 min。该工艺可以缩短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其上染百分率、K/S值、各项染色牢度和匀染性能均达到染色要求。

二、毛腈混纺针织物染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腈混纺针织物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抗菌剂在常见复合纺织材料上的负载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动力抗菌
        1.2.1 光动力抗菌机理
        1.2.2 光动力抗菌特性
        1.2.3 抗菌织物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基材与光敏剂
        1.3.1 传统纺织品
        1.3.2 光敏剂的选择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动力涤棉交织条纹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制备
        2.2.3 表征及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B-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染色评价
        2.3.2 MB-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底物氧化研究
        2.3.3 MB-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抗菌评价
        2.3.4 MB-直接染料-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底物氧化研究
    2.4 结论
第三章 光动力涤棉混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TA-T/C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制备
        3.2.3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色度学表征
        3.3.2 光动力抗菌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动力毛腈混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W/A系列光动力织物的制备
        4.2.3 物理性能表征
        4.2.4 光动力学测试
    4.3 物理性能结果与讨论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4.3.4 机械强力
        4.3.5 色牢度
        4.3.6 热学性能
        4.3.7 光敏剂的负载
    4.4 RB-W/A的光动力性能
        4.4.1 底物氧化实验
        4.4.2 光照时间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4.4.3 光动力处理前后织物表面细菌的形貌对比
        4.4.4 光稳定性实验
        4.4.5 对多种革兰氏阴/阳性菌的测试
    4.5 不同浓度的阳离子黄染料对光动力织物的影响
        4.5.1 色度学表征
        4.5.2 光动力性能
    4.6 染料的不同负载顺序对光动力织物的影响
        4.6.1 色度学表征
        4.6.2 光动力性能
    4.7 低浓度下不同阳离子染料对光动力材料的影响
        4.7.1 色度学表征
        4.7.2 光动力性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2)SD型阳离子染料的合成及其在改性涤纶织物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阳离子染料的种类及发展
        1.2.1 共轭型阳离子染料
        1.2.2 隔离型阳离子染料
        1.2.3 分散型阳离子染料
        1.2.4 活性阳离子染料
        1.2.5 迁移型阳离子染料
        1.2.6 改性合成纤维用阳离子染料
    1.3 阳离子染料可染涤纶的介绍
        1.3.1 阳离子染料可染涤纶的由来
        1.3.2 阳离子染料可染涤纶的染色特点
        1.3.3 阳离子染料可染涤纶的发展及前景
    1.4 匀染剂
        1.4.1 阳离子染料用匀染剂及其研究进展
        1.4.2 涤纶染色用匀染剂
        1.4.3 助剂的复配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
    2.2 阳离子染料的合成
        2.2.1 阳离子黄SD-3RL的合成
        2.2.2 阳离子红SD-GRL的合成
        2.2.3 阳离子红SD-GTL的合成
        2.2.4 阳离子蓝SD-GRL的合成
    2.3 阳离子染料的表征
        2.3.1 染料的提纯
        2.3.2 染料的表征方法
    2.4 染料的应用性能
        2.4.1 织物的前处理
        2.4.2 染色方法
        2.4.3 织物的后处理
        2.4.4 紫外可见光谱和摩尔消光系数
        2.4.5 染料的上染速率曲线
        2.4.6 染料的染色提升力曲线
        2.4.7 染后织物的各项色牢度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染料的合成与表征
        3.1.1 阳离子黄SD-3RL的合成与表征
        3.1.2 阳离子红SD-GRL的合成与表征
        3.1.3 阳离子红SD-GTL的合成与表征
        3.1.4 阳离子蓝SD-GRL的合成与表征
        3.1.5 助剂AK对阳离子染料母体产率的影响
        3.1.6 染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3.2 染料的应用性能研究
        3.2.1 染料的上染速率
        3.2.2 染料的染色提升力
        3.2.3 染色织物的色牢度
    3.3 表面活性剂对阳离子染料上染CDP纤维的影响
        3.3.1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染色上染速率和提升性能的影响
        3.3.2 复配表面活性剂对染色上染速率和提升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现状
        1.1.1 废弃纺织品的来源
        1.1.2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的的发展趋势
        1.1.3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的途径、方法及相关研究
        1.1.4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过程中剥色的重要性
    1.2 纺织品剥色的原理
    1.3 国内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3.1 国内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3.2 国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4 课题研究主要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氧化硫脲对棉织物剥色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2.2.2 棉织物剥色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氧化硫脲剥色效果的影响因素
        2.3.2 剥色方法的比较
        2.3.3 棉织物表面形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脱色体系机理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染料脱色处理
        3.1.4 测试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试
        3.2.2 FT-IR光谱的测试
        3.2.3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试
        3.2.4 XPS的测试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对纺织品剥色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4.2.2 真丝织物酸性染料的染色
        4.2.3 羊毛织物毛用活性染料的染色
        4.2.4 棉织物剥色方法
        4.2.5 真丝织物剥色方法
        4.2.6 羊毛织物剥色方法
        4.2.7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3.2 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3.3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羊毛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剥色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剥色对纤维大分子链微观结构的影响
        5.2.2 剥色对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5.2.3 剥色对纤维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5.2.4 剥色对纤维表面光泽的影响
        5.2.5 剥色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5.2.6 剥色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新型活性染料在毛腈混纺一浴法染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部分
    1.1 织物、试剂与仪器
    1.2 织物前处理
    1.3 染色工艺
    1.4 测试方法
        1.4.1 上染率
        1.4.2 固色率
        1.4.3 K/S值
        1.4.4 表观同色性
        1.4.5 染色均匀性
        1.4.6 染色牢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值对染料上染率及固色率的影响
    2.2 染色温度对染料上染率及固色率的影响
    2.3 染色时间对染色织物K/S值的影响
    2.4 染料浓度对染色织物K/S值及同色性的影响
    2.5 染料在毛腈混纺纤维上的染色均匀性
    2.6 染色牢度
3 结论

(5)静电纺聚丙烯腈微纳米纤维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静电纺微纳米纤维
        1.2.1 静电纺丝技术
        1.2.2 微纳尺度纤维的特性
    1.3 静电纺微纳米纤维在传统纺织品领域的应用现状
        1.3.1 在传统纺织品领域的应用现状
        1.3.2 染色性能研究现状
    1.4 聚丙烯腈纤维
        1.4.1 纤维结构及染色机理
        1.4.2 微纳尺度聚丙烯腈纤维/棉混纺织物
        1.4.3 聚丙烯腈改性
    1.5 研究内容、目标和创新点
第二章 静电纺聚丙烯腈(PAN)微纳米纤维基本染色性能
    2.1 PAN微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染色方案设计
        2.1.1 实验部分
        2.1.2 测试方法与表征
    2.2 纤维基本物理结构及染色性能分析
        2.2.1 纤维基本物理结构分析
        2.2.2 纤维染色性能分析与工艺优化
        2.2.3 染色前后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2.2.4 染色牢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电纺聚丙烯腈(PAN)微纳米纤维的上染性能分析
    3.1 染色实验设计
        3.1.1 实验部分
        3.1.2 测试方法与表征
    3.2 染色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及其模型拟合
        3.2.1 纤维染色饱和值测定分析
        3.2.2 染色动力学模型拟合分析
        3.2.3 染色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腈(PAN)微纳米纤维/棉混纺针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探究
    4.1 微纳米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制备及染色方案设计
        4.1.1 实验部分
        4.1.2 测试方法与表征
    4.2 PAN微纳米纤维及其与棉混纺染色分析
        4.2.1 PAN微纳米纤维染色分析
        4.2.2 最优染色工艺下的PAN微纳米纤维染色效果分析
        4.2.3 PAN微纳米纤维与棉同色性效果分析
        4.2.4 PAN微纳米纤维/棉混纺针织物制备效果分析
        4.2.5 PAN微纳米纤维/棉混纺针织物一浴两步法染色性探究
        4.2.6 染色牢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浴一步法染色的改性聚丙烯腈(PAN)的制备及其染色性能研究
    5.1 改性PAN的制备及其染色方案设计
        5.1.1 实验部分
        5.1.2 测试方法与表征
    5.2 改性PAN结构及其染色性能分析
        5.2.1 聚合物GPC测试结果分析
        5.2.2 聚合物1H-NMR分析
        5.2.3 聚合物FTIR分析
        5.2.4 聚合物XRD分析
        5.2.5 聚合物DSC分析
        5.2.6 聚合物TG分析
        5.2.7 改性PAN微纳米纤维染色性能分析
        5.2.8 改性PAN微纳米纤维/棉混纺一浴一步法染色初探
        5.2.9 染色牢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6)纬编针织毛呢面料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针织毛呢的生产工艺
    1.1原料
    1.2织造
    1.3后整理
2针织毛呢的设计方法
    2.1素色毛呢
        2.1.1平纹类
        2.1.2凹凸类
    2.2提花毛呢
        2.2.1色彩提花类
        2.2.2结构提花类
    2.3花色毛呢
        2.3.1摇粒类
        2.3.2植绒类
3针织毛呢的开发实例
    3.1生产工艺
    3.2后整理及成品
4针织毛呢的发展趋势
    4.1针织毛呢与新型原料的结合
    4.2针织毛呢与数码印花的结合
    4.3针织毛呢与功能性整理的结合
5结语

(7)羊驼毛纤维的改性及其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羊驼毛简介
        1.2.1 羊驼毛的分类
        1.2.2 羊驼毛的品质特性
        1.2.3 羊驼毛的产品开发和经济价值
        1.2.4 其它几种特种动物毛纤维简介
    1.3 羊驼毛的研究现状
        1.3.1 羊驼毛的国内外研究
        1.3.2 羊驼毛的拉伸细化研究
        1.3.3 羊驼毛的防缩研究
        1.3.4 羊驼毛的抗静电研究
        1.3.5 羊驼毛的抗菌研究
    1.4 紫外线/蛋白酶在毛防缩方面的应用
        1.4.1 羊驼毛鳞片层
        1.4.2 毡缩机理
        1.4.3 防缩方法
        1.4.4 紫外线在防缩中的应用
        1.4.5 蛋白酶在防缩中的应用
    1.5 抗静电剂在毛纺中的应用
        1.5.1 静电产生的原因
        1.5.2 静电的危害
        1.5.3 抗静电研究的意义
        1.5.4 抗静电的方法
        1.5.5 抗静电剂的分类
        1.5.6 抗静电处理工艺
        1.5.7 影响抗静电因素
        1.5.8 抗静电效果的测试分析
        1.5.9 抗静电整理的发展方向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羊驼毛纤维鳞片层对防缩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测试仪器
        2.2.2 实验材料的准备
        2.2.3 实验方法及工艺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光/蛋白酶对羊驼毛表面鳞片层结构的影响
        2.3.2 紫外光/蛋白酶对羊驼毛白度的影响
        2.3.3 紫外光/蛋白酶对羊驼毛纤维断裂强力的影响
        2.3.4 紫外光/蛋白酶对羊驼毛纤维摩擦系数的影响
        2.3.5 紫外光/蛋白酶对羊驼毛织物毡缩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驼毛鳞片层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材料的准备
        3.2.3 实验方法及工艺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处理方式对羊驼毛表面鳞片层结构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方式对羊驼毛纤维断裂强力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方式对羊驼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3.3.4 羊驼毛纤维染色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羊驼毛纤维鳞片层对抗静电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材料的准备
        4.2.3 实验方法及工艺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抗静电处理对羊驼毛表面鳞片层结构的影响
        4.3.2 抗静电处理对羊驼毛摩擦系数的影响
        4.3.3 抗静电处理对羊驼毛比电阻的影响
        4.3.4 抗静电处理对羊驼毛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羊驼毛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羊驼毛混纺针织物试样制备
    5.3 实验仪器及实验条件
        5.3.1 混纺纱线的强度测试
        5.3.2 织物透气性能测试
        5.3.3 织物顶破性能测试
        5.3.4 织物保暖性能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测试
        5.4.2 织物的透气性测试
        5.4.3 织物的顶破性测试
        5.4.4 织物的保暖性测试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羊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羊毛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法染色
    1.1 棉/毛混纺织物
    1.2 毛/麻混纺织物
    1.3 竹原/毛混纺织物
    1.4 毛/粘混纺织物
    1.5 毛/Lyocell混纺织物
    1.6 毛/天丝混纺织物
2 羊毛与蛋白质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法染色
    2.1 丝/毛混纺织物
    2.2 羊毛/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织物
    2.3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羊毛混纺织物
3 羊毛与合成纤维混纺织物的一浴法染色
    3.1 毛/涤混纺织物
    3.2 毛/腈混纺织物
    3.3 毛/锦混纺织物
    3.4 毛/莱卡混纺织物
4 结语

(9)改性腈纶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
    1.1试验材料
    1.2改性方法改性处方:
    1.3染色方法
    1.4测试方法
        1.4.1表面色深K/S值和固着效率F值
        1.4.2色牢度测试
2结果与讨论
    2.1改性织物的回潮率
    2.2染色温度
    2.3三氯醋酸用量
    2.4三氯醋酸钠用量
    2.5氯化钠用量
    2.6改性腈纶皂洗前后K/S值和固着效率的变化
    2.7提升性能
    2.8色牢度测试
3结论

(10)改性毛/腈织物的酸性染料一浴法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试验
    1. 1 主要原料及设备
    1. 2 试验方法
        1.2.1毛/腈混纺织物改性处理
        1.2.2酸性染料染色
    1. 3 测试方法
        1. 3. 1 纤维改性率
        1.3.2织物物理性能
        (1)拉伸强力
        (2)织物热收缩率
        1. 3. 3 上染百分率
        1. 3. 4 染色牢度
        (1)耐摩擦色牢度
        (2)耐水洗色牢度
        (3)耐汗渍色牢度
        1. 3. 5 织物表观颜色深度
        1. 3. 6 匀染性能
2 结果和讨论
    2. 1 盐酸羟胺质量浓度对预处理效果影响
    2. 2 p H值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
    2. 3 染色温度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2. 4 染料用量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2. 5 毛/ 腈混纺织物的匀染性能
    2. 6 染色牢度
3 结论

四、毛腈混纺针织物染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抗菌剂在常见复合纺织材料上的负载及其性能研究[D]. 陈王冰菲. 江南大学, 2020(01)
  • [2]SD型阳离子染料的合成及其在改性涤纶织物上的应用研究[D]. 朱苗苗. 东华大学, 2020(01)
  • [3]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D]. 陈益平. 苏州大学, 2020(02)
  • [4]新型活性染料在毛腈混纺一浴法染色中的应用[J]. 王美慧,张辰,郭冲,赵涛. 印染, 2020(03)
  • [5]静电纺聚丙烯腈微纳米纤维染色性能研究[D]. 周金香. 东华大学, 2018(01)
  • [6]纬编针织毛呢面料的设计与开发[J]. 姚馨馨,丛洪莲. 纺织导报, 2017(02)
  • [7]羊驼毛纤维的改性及其性能影响研究[D]. 瞿星. 东华大学, 2017(05)
  • [8]羊毛混纺织物一浴法染色研究[J]. 陈镇,易兵,王连军,粟建权. 毛纺科技, 2016(07)
  • [9]改性腈纶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J]. 曹机良,孟春丽,赵军岺. 针织工业, 2015(08)
  • [10]改性毛/腈织物的酸性染料一浴法染色[J]. 张炜栋,黄旭. 印染, 2014(09)

标签:;  ;  ;  ;  ;  

羊毛和腈纶混纺针织物的染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