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2例

长宁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2例

一、肠宁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李舒敏[2](2020)在《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分析及清肠化湿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统计描述患者流行病学、发病特点、肠道菌群(便球杆比)情况,研究UC患者大便球杆比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型、中医证型等因素的分布规律,以期完善对本病的认识,尽量为临床提供更多有利的客观量化指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2、实验采用TNBS联合乙醇灌肠制作UC大鼠模型,通过清肠化湿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凋亡及NF-KB核因子p65蛋白的影响,探讨清肠化湿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病例来源: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病案室病历资料及医院HIS系统电子病历中选取2008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患者病历,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取符合本研究的病例,共290例。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对筛选出来的病例资料进行西医诊断及临床分型、分期、分度;根据蒙特利尔分类方法对病例资料病变范围进行整理;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主要临床症状、中西医诊断、便常规、便球杆比、便潜血、西医治疗用药、中医方剂使用情况。使用Microsoft Exce1201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UC便球杆比分布规律。2、UC大鼠动物实验:将48只SD雄性大鼠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ZC组)、模型组(MX组)、清肠化湿汤高剂量组(GJLQ组)、清肠化湿汤中剂量组(ZJLQ组)、清肠化湿汤低剂量组(DJLQ组)、柳氮磺吡啶组(SASP组)。除ZC组外,其余5组采用TNBS联合乙醇灌肠制作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每组分别按照蒸馏水、蒸馏水、清肠化湿汤高剂量(3.8g/ml)、清肠化湿汤中剂量(1.9g/ml)、清肠化湿汤低剂量(0.95g/ml)、柳氮磺吡啶(质量浓度为0.1g/ml溶液),给药体积为10ml/Kg。每日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灌胃给药12天。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大鼠,选取肛门至盲肠部结肠(约8cm),沿肠系膜纵轴剪开,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μm连续切片,随后进行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及NF-KB p65免疫组化染色实验。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若方差齐用LSD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P<0.05为差异显着,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研究成果一、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1、本研究共纳入290例病例,其中男性158例(占54%),女性132例(占46%);发病年龄17~83岁,平均年龄为45.17±15.38岁,年龄以50~60岁为主;患者多从事脑力劳动。2、患者便球杆比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30%:70%、40%:60%、镜下仅见极少量球菌、20%:80%、50%:50%、60%:40%、70%:30%、80%:20%、10%:90%、90%:10%。3、中医证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脾虚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4、中药内服方出现频次从多到少依次是:芍药汤>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白头翁汤、痛泻要方>理中汤>四神丸>葛根芩连汤>四逆散>四君子汤>驻车丸>附子理中汤。5、本研究收录的病例多是活动期病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严重程度以中度为多,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西医常予口服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栓纳肛、口服培菲康、整肠生治疗。6、本课题研究的UC患者便球杆比与患者年龄、病程、大便性状、中医证型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与性别、临床类型无明显差异性(P>0.05)。二、UC大鼠动物实验1、大鼠结肠细胞凋亡情况:与ZC组相比,MX组大鼠结肠细胞凋亡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X组比较,GJLQ组、ZJLQ组、DJLQ组、SASP组差异显着(P<0.05)。2、NF-KB核因子p65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情况:与ZC组相比,MX组大鼠结肠NF-KB核因子p6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2);与MX组比较,ZJLQ组、DJLQ组大鼠结肠NF-KB核因子p65蛋白表达差异有显着型(P<0.05),GJLQ组、SASP组大鼠结肠NF-KB核因子p65蛋白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U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患者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住院患者从事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2、中医证型主要集中在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蕴证,临床上常用芍药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3、病例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常见,严重程度多为中度,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4、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菌群失调情况,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5、患者年龄、病程、大便性状、中医证型与大便球杆比存在相关性,可为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一些新思路。二、UC大鼠实验1、清肠化湿汤可以缓解UC大鼠细胞凋亡情况,对该病有一定治疗作用。2、清肠化湿汤中剂量及低剂量能够降低UC大鼠结肠NF-KB细胞核蛋白p65表达,抑制TLR-4/NF-K B通路,阻断NF-K B入核活化所诱发的肠粘膜细胞炎性损伤与免疫紊乱,从而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陈建新[3](2016)在《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索、筛选并针对性分析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对近15年来中医药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用药特色,同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久泻宁颗粒对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案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也为久泻宁颗粒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2014年15年间万方、维普及清华同方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分为篇名、中药名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录入Microsoft Excel Excel 2010表格中,建立总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建立四个子数据库,再采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表现、辨证分型、证素特点、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常用方剂及药物与证型之间关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病例。治疗组给予久泻宁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肚痛散,持续治疗并观察3周,并随访三个月,对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319篇,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限定,得到614篇文献,涉及药物186种,用药总频率为6193次;其中包含中医处方560张,其中有组方名、可查询到出处方剂103个,该类方剂使用总频数为1576次;其中包含症状名97个,症状出现总频数为3815次;包含证候名46个,证候名出现总频数为438次。对证候名分解后进行频数分析,出现证候要素组合频数734次,其中单证素15种,两证候要素组合12种,三证素组合5种。2.频数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常用频数高于80次的药物共计29种,这些药物分别是党参(254频次)、白术(176频次)、柴胡(172频次)、桔梗(159频次)、大黄(139频次)、陈皮(135频次);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1257频次)、理气药(1106频次)、利水渗湿药(942频次)、活血化瘀药(882频次)、温里药(632频次)、化痰止咳平喘药(547频次),其中补虚类药物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理气类常用药物为陈皮、木香、香附、枳壳、乌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为茯苓、车前子、泽泻、薏苡仁、金钱草。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164频次)、微温(154频次)、平性(145频次)为主,凉性和热性药较少;常用药物五味以甘(208频次)、苦(188频次)、辛(172频次)为主,其次为涩(48频次)、咸(25频次)、酸(18频次)、淡(9频次)为辅。3.常选择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214频次)、痛泻药方(193频次)、乌梅丸(173频次)、四神丸(164频次)、葛根芩连汤(143频次)、理中丸(139频次)。4.出现频数较高的症状分别为腹痛(286频次)、纳呆(265频次)、腹泻(244频次)、腹胀(232频次)、肠鸣(224频次)、便秘(204频次);出现频数大于10次的中医证型诺共8个,分别为脾胃气虚证(73频次)、脾肾阳虚证(63频次)、肝郁脾虚证(5频次)、肝郁气滞证(25频次)、脾胃虚寒证(12频次)、寒热错杂证(12频次)、大肠津亏证(12频次)、脾胃阴虚证(1 1频次)。5.证素分析中,频数大于20次的单证素10个,依次为气虚(220频次)、气郁(190频次)、内湿(163频次)、阳虚(76频次)、内热(37频次)、津亏(37频次)、血虚(37频次)、血瘀(34频次)、阴虚(28频次)、气滞(25频次),累计频率为90.8%。频次大于10次的两证素组合分别为气虚气郁(73频次)、气虚内湿(56频次)、内湿内热(43频次)、阳虚内寒(32频次)、内寒内热(27频次)、气郁气滞(10频次);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为气虚气郁血瘀证(16频次)、气郁气虚内湿证(13频次)、内热阴虚津亏证(6频次)、气虚阳虚内湿证(6频次)、阳虚内寒内湿证(3频次)。6.关联分析表明,临床治疗中使用较多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26.9%)、柴胡与白芍(25.6%)、白术与党参(205.4%)、陈皮与茯苓(24.8%)、防风与白芍(23.8%)。7.与脾胃气虚证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17.0%)、党参与柴胡(15.1%)、莲子与山药(14.4%)、党参与麦芽(13.0%)、茯苓与甘草(13.0%);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18.3%)、补骨脂与肉豆蔻(16.4%)、党参与五味子(15.7%)、白术与吴茱萸(14.3%)、附子与白术(14.3%)。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自在改善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主要症状积分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等方面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症状方面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食欲不振、少气懒言等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10.治疗结束后三个月随访,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用党参、白术、柴胡等药物;常用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柴胡与白芍、白术与党参: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微温、平性为主;常用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乌梅丸、四神丸、葛根芩连汤、理中丸。2.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症状表现是腹痛、纳呆、腹泻、肠鸣、便秘;最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病位涉及肝、脾、肾、肠、胃等多个脏腑;拆分证候,证素分解后发现,单证素主要为气虚、气郁、内湿、阳虚、内热,两证素组合主要为气虚气郁、气虚内湿、内湿内热、阳虚内寒、内寒内热,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主要为气虚气郁血瘀证、气郁气虚内湿证、内热阴虚津亏证、气虚阳虚内湿证、阳虚内寒内湿证,这反映了肠易激综合征常见证型病机特点,以及临床辨证以气虚、气郁证为多见。3.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中,与脾胃气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党参与柴胡、莲子与山药、党参与麦芽、茯苓与甘草等药物配伍结构;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补骨脂与肉豆蔻、党参与五味子、白术与吴茱萸、附子与白术药物配伍结构。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遵循“药-证”规律。4.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处方选药切中该病的中医病机,符合“病机-处方-用药”的中医证治规律。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从“虚、郁、寒、湿”立论,从“脾、肾、肝”等脏腑入手,遵循“补虚、疏肝、温阳、散寒”等治法。5.久泻宁颗粒是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剂。该方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中医证候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方面的改善,优于肚痛散组,疗效确切。久泻宁颗粒在3周临床使用观察期内,未发现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报告。

王志坚(Wong Chi Kin)[4](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杨光英[5](2014)在《溃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和血清IL-6及IL-10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缓慢灌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溃肠宁对UC大鼠结肠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溃肠宁治疗UC的免疫机制,为溃肠宁治疗UC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PF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溃肠宁治疗组(简称中药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每组10只。将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以TNBS缓慢灌肠,诱导急性UC。15日后再次给予30mg/kg TNBS溶液灌肠,造成复发性UC,完成造模。于造模完成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治疗1周。并观察大鼠的精神活动、毛发、饮食、体重的变化、大便性状及隐血的情况,测算并记录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进行心脏采血,解剖取结肠组织,检测大鼠结肠和血清IL-6、IL-10,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溃肠宁对UC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灌胃治疗一周后,中药组大鼠活动正常,皮毛光泽,纳食开始增加,大便性状较前好转,未见粘液脓血便。SASP组大鼠活动正常,皮毛光泽,纳食无明显增加,大便仍稀糊状兼少量粘液脓血便。模型组仍见大部分大鼠精神疲倦、反应迟钝、皮毛松弛、稀糊状便等表现。正常组大鼠状态一般良好、体重明显增加。2.病理结构观察治疗前,大鼠结肠标本HE染色提示:模型组、中药组、柳氮磺胺吡啶组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有糜烂和溃疡形成,局部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后中药组、SASP组黏膜充血水肿消失,糜烂和溃疡基本愈合,部分溃疡处有明显修复性改变。3.溃肠宁对UC大鼠结肠和血清IL-6、IL-10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和血清中IL-6含量明显增高,IL-10含量明显降低,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SASP组结肠和血清中IL-6、IL-10含量与模型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结肠和血的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与SASP组比较,中药组结肠和血清IL-6含量降低(P<0.01),IL-10含量增高(P<0.01)。结论:1.溃肠宁对TNBS所致UC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2.中药溃肠宁对UC治疗效果优于西药SASP。3.溃肠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为:(1)通过上调结肠和血清IL-10含量、下调结肠和血清IL-6含量,使UC大鼠模型免疫功能恢复正常;(2)通过抗炎、保护肠黏膜达到修复结肠溃疡。

周玉[6](2014)在《溃肠宁多靶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中医药治疗该病有多靶点作用的优势,本文观察经验方溃肠宁多靶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针对本虚靶点,补益脾胃;针对病邪交织靶点,清湿热、疏肝郁、化瘀血。并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探讨溃肠宁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方法1、收集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2011年9月~2013年9月就诊的病人。全部病例均经过三甲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夹湿热、肝郁、血瘀证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类型、治疗前病情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组予以中药“溃肠宁”(由黄柏、红藤、茜草、炒白术、椿根白皮、茯苓、芡实、玫瑰花、三七粉等组成),此方为导师经验方。活动期先予以中药溃肠宁汤剂,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混合至300ml,分两次口服;每晚睡前应用溃肠宁方保留灌肠,将上方药材浓煎至100ml,待温度适宜予以保留灌肠,每连续灌肠10天后停灌2天。病情缓解后维持治疗1周,随后进入缓解期治疗,仅口服溃肠宁,并临证加减。如遇病情复发,每日口服中药加用保留灌肠(药物、用法同上)。3、对照组予以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活动期每次1.0g,每日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次0.5g,每日3次口服。如遇病情复发,恢复活动期治疗剂量。两组总疗程均为10周,疗程结束后随访8周。4、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诱导缓解率、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及安全性评估。5、所有资料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诱导缓解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经10周治疗后,结合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医师总体评价,评估两组治疗后的诱导缓解率,治疗组诱导缓解率为87.9%,对照组为72.4%。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的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3、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改善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对于腹胀、里急后重、胸胁胀闷、食少、脓血便、腹泻的改善方面,中药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腹痛改善疗效相当。4、安全性比较,对照组出现1例药疹反应、2例轻度恶心、1例头晕,而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药疹反应者直接退出试验,恶心、头晕者减小西药剂量后,不适感减轻而继续服药。5、复发率比较,对基本痊愈的患者随访8周,治疗组复发率6.90%,但复发后的体征、症状均较治疗前轻,对照组复发率19.05%,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中药溃肠宁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更佳。结论中药复方溃肠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客观优势——多靶点治疗,针对本虚靶点,补益脾胃,针对病邪交织靶点,清湿热、疏肝郁、化瘀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弱夹湿热、肝郁、血瘀证型的效果较单纯西药治疗佳,对改善部分症状及体征效果明显,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调整菌群、调节胃肠蠕动、抗氧自由基损伤、改善血液循环有关,值得深入研究。

苏婷,石显方[7](2013)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两个方面,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的疾病,治疗上多采用健脾益气,清热祛湿等法,包括中药辨证治疗、经方治疗及中药灌肠等。

向孙敏,王莹,谢兴亮,韩丽,杨明[8](2013)在《愈肠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设计研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个多病灶点的复杂疾病。愈肠宁方中含黄芪、苦参。黄芪益气健脾,苦参清热燥湿,两药协同使标本兼治,提高药效。方法:通过对治疗UC的文献调研分析,选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结果:得到符合标准得文献234篇,统计分析可知,在UC临床治疗中黄芪的用药频率是33.0%,口服占用药途径的72.7%;苦参用药频率为19.7%,灌肠占用药途径的73.9%。从统计的结果得出临床治疗UC的药物和给药方式与愈肠宁方设计思路一致。结论:该设计思路与近20年的UC临床用药实践一致,因此推测该设计研制的制剂安全、有效。

刘海英[9](2012)在《溃疡性结肠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对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并分析其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方法检索1992年1月至2011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中国期刊网、维普、CBM)发表的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归纳,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对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成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中医证型,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虚湿热型、脾虚湿盛型、其它证型,分别为27.22%、19.28%、12.73%、9.38%、7.81%、6.89%、16.69%。相应治法为清热燥湿法、温肾健脾法、调和肝脾法、健脾益气法、健脾清利湿热法、健脾渗湿法和其它治法。各类药物用药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补益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解表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2.55%、13.99%、10.80%、7.7%、6.38%、5.42%。补益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占最大的比例,其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1.74%、22.18%、5.81%、0.87%。清热药中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分别为47.38%、39.52%、11.09%、1.61%、0.40%。理气类药物在整体药物分布中占10.61%。利水渗湿药中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分别为94.87%、4.76%、0.37%。收涩药中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分别为91.59%、8.41%。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分别为54.17%、45.8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虚湿热型、脾虚湿盛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中医治法为:清热燥湿法、温肾健脾法、调和肝脾法、健脾益气法、健脾清利湿热法、健脾渗湿法。各主要证型的常用治疗药物:①湿热内蕴型:多用黄连、木香、白头翁、甘草、白芍、黄芩、黄柏、秦皮、茯苓、白术、当归、大黄。②脾肾阳虚型:多用党参、补骨脂、甘草、吴茱萸、五味子、茯苓、水香、诃子、肉桂、附子。③肝脾不和型:多用白芍、白术、防风、陈皮、柴胡、甘草、茯苓、党参、木香、枳壳、黄芪、薏苡仁、当归。④脾胃虚弱型:多用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甘草、山药、白扁豆、砂仁、黄芪、陈皮、木香、莲子。⑤脾虚湿热型:多用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甘草、茯苓、薏苡仁:、黄芪、陈皮、白芍、黄芩、山药、法夏。⑥脚虚湿盛型:多用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甘草、木香、砂仁、山药、陈皮、白芍、白扁豆、黄芪、藿香。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归经以脾、胃、肺、心、大肠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多。

林静[10](2011)在《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JAK/STAT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基本病机,研究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为立法原则所创立的临床经验方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研究,阐明肠愈宁颗粒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组15只。采用改良复合[2,4二硝基氯苯(DNCB)、乙酸+高脂饮食]造模方法制作活动期UC大鼠模型,西药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0.5g/kg每日一次灌胃;中药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4g/m1、2g/ml、1g/ml的肠愈宁颗粒以110ml/kg每日一次灌胃。给药4周后观察大鼠结肠粘膜的病理变化,以及对血清IL-6及结肠粘膜JAK2、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血清IL-6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西药组分别与中药高、低剂量组比较,IL-6表达下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结肠粘膜JAK2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JAK2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西药组分别与中药高、低剂量组比较,JAK2蛋白表达下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模型组结肠粘膜STAT3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TAT3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中以中药中剂量组STAT3蛋白下调最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功复制了改良复合法诱导的活动期UC大鼠模型。2.UC大鼠模型血清中IL-6及结肠粘膜中JAK2、STAT3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处于高表达,且三者相互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提示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分子表达异常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机制。3.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法为原则创立的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大鼠结肠粘膜病理状况。4.肠愈宁颗粒通过调控JAK/STA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降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6及结肠粘膜JAK2、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之一。

二、肠宁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宁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文献综述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1.1 定义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2. 流行病学信息
    3. 患者生活质量
    4. 疾病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1. 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2.5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发表情况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3.6 证据分布图
    4. 讨论
        4.1 研究主要发现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4. 讨论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4.3 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1. 背景
    2. 方法
        2.1 研究方案注册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选
        2.5 数据提取
        2.6 偏倚风险评估
        2.7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筛选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3.4 Meta分析结果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3.7 Rank排序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分析及清肠化湿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1、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1 UC概述
        1.2 UC的发病机制研究
        1.3 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2、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HIS系统对2008年~2017年北京中医医院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学资料
        2.2 微生态资料
        2.3 中医症候学资料
        2.4 UC西医诊断及治疗
        2.5 各因素与大便球杆比的关系
    3、讨论与结论
        3.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病探讨
        3.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探讨
        3.3 UC临床特征分析
        3.4 便球杆比与各因素的关系
        3.5 益生菌治疗UC疗效探讨
        3.6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清肠化湿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凋亡及NF-KB核因子P65蛋白影响的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UC大鼠模型的制备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
        2.5 NF-KB核因子p65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2.6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3.1 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3.2 NF-KB核因子p65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实验讨论
        4.1 清肠化湿汤对UC大鼠细胞凋亡的探讨
        4.2 清肠化湿汤对NF-KB作用机制的探讨
    5、实验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近15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检索方式
        3 文献预处理
        4 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统计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文献情况
        2 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2.1 各类药物使用分析
        2.2 单味药物使用分析
        2.3 药物性味分析
        2.4 方剂分析
        2.5 症状分析
        2.6 证候名频数分析
        2.7 证素频数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1 两味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3.2 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节 讨论
        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2 中医诊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
    小结
第二章 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排除病例标准(病例脱落)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1 可比性分析
        1.1 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
        1.2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疗效比较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2.4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5 远期疗效比较
        2.6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节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研究
        2.1 病名
        2.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中医病因病机
        2.4 临床表现及体征
        2.5 诊断标准
        2.6 西医治疗
        2.7 中医分型及治疗
        2.8 中医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2.9 中医治疗方法评价
        3 使用药物初步探讨
        3.1 基本概括
        3.2 处方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处方解释
        3.6 药效学研究
    小结
存在的不足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道沿革
        1.2.2 分布
        1.2.3 性状
        1.2.4 炮制
        1.2.5 性味归经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1.2.7 现代应用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2.2.3 筛选医案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第七部分 致谢

(5)溃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和血清IL-6及IL-10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1 大鼠的一般情况
        2 大鼠结肠大体形态观察
        3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4 大鼠血清IL-6、IL-10含量的测定结果
        5 大鼠结肠IL-6、IL-10含量的测定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 溃肠宁的组方分析
    3 溃肠宁的现代药理研究
    4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5 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溃肠宁多靶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西医临床分型标准
        1.3 病情分期及活动度评估标准
        1.4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一般资料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3.2 对照组
        3.3 疗程
        3.4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方法
        4.1 诱导缓解率评估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4.3 主要症状体征观察
        4.4 安全性观察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治疗后诱导缓解率比较
        6.2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3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6.4 安全性观察
        6.5 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溃疡性结肠炎的古代文献研究
    2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
    3 溃肠宁的立方依据
    4 溃肠宁的现代药理研究
    5 溃肠宁作用机制探讨
    6 溃肠宁的疗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中医治疗
    3.1 内服法
        3.1.1 辨证论治
        3.1.2 分期论治
        3.1.3 经方
        3.1.4 专方
        3.1.5 成药
    3.2 外治法
        3.2.1 中药灌肠
        3.2.2 汤药加灌肠
    3.3 针灸
        3.3.1 单用针灸
        3.3.2 针灸配合灌肠
        3.3.3 针灸配合汤药
    3.4 其他中医疗法
4 小结

(8)愈肠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设计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UC临床处方的筛选
    1.1 处方筛选
        1.1.1 统计标准
        1.1.2 统计结果
    1.2 讨论
2 处方现代药学机制研究
    2.1 黄芪
    2.2 苦参
        2.2.1 苦参碱抑制炎症反应对胃黏膜保护
        2.2.2 氧化苦参碱 (OMT)
    2.3 讨论
3 结论

(9)溃疡性结肠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发病机理
        1.1.1 中医病因病机
        1.1.2 西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2.1 中医内治法
        1.2.2 中医外治法
        1.2.3 内外合治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2.5 其他治疗疗法
    1.3 实验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统计方法
        2.1.6 研究步骤
    2.2 研究结果
        2.2.1 常见中医证型
        2.2.2 常用治法
        2.2.3 常用治法的药物分类
        2.2.4 高频药物的统计
        2.2.5 各常见证型的高频药物
第三章 分析和讨论
    3.1 中医常见证型讨论
    3.2 中医主要治法的讨论
        3.2.1 清热利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3.2.2 健脾渗湿是治疗本病的基础
    3.3 中药分类讨论
        3.3.1 补益药
        3.3.2 清热药
        3.3.3 理气药
        3.3.4 利水渗湿药
        3.3.5 收涩药
        3.3.6 解表药
    3.4 主要证型中药讨论
        3.4.1 湿热内蕴证
        3.4.2 脾肾阳虚证
        3.4.3 肝脾不和证
        3.4.4 脾胃虚弱证
        3.4.5 脾虚湿热证
        3.4.6 脾虚湿盛证
    3.5 高频药物归经讨论
    3.6 高频药物性味讨论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记录表
    附录2:入选研究的157篇文献
致谢

(10)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JAK/STAT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古典医籍回顾
    1.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2.3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3. JAK/STA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3.1 概述
    3.2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与多种疾病相关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给药方法
    2.4 取材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肠愈宁颗粒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2 肉眼观察结肠粘膜及各组大鼠体重和组织损伤的比较
    3.3 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3.4 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的表达变化
    3.5 大鼠结肠组织JAK2、STAT3的表达变化
    3.6 相关分析 讨论
1. 改良复合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1.1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情况
    1.2 改良复合法诱导的UC大鼠模型
2. 中药颗粒肠愈宁
    2.1 立法依据
    2.2 治则治法
    2.3 组方分析
    2.4 现代药理研究
3. 肠愈宁颗粒对血清IL-6表达的影响
4. 肠愈宁颗粒对大鼠结肠粘膜中JAK2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肠愈宁颗粒对大鼠结肠粘膜中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肠愈宁颗粒对大鼠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四、肠宁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分析及清肠化湿汤作用机制研究[D]. 李舒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陈建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溃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和血清IL-6及IL-10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光英.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6]溃肠宁多靶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 周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7]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苏婷,石显方. 光明中医, 2013(09)
  • [8]愈肠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设计研究分析[J]. 向孙敏,王莹,谢兴亮,韩丽,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08)
  • [9]溃疡性结肠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刘海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JAK/STAT通路影响的研究[D]. 林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长宁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