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推出接受卫星电视信号的低噪声下变频器

台湾推出接受卫星电视信号的低噪声下变频器

一、台湾推出接受卫星电视信号的低噪声下变频器(论文文献综述)

管钰[1](2021)在《Ka频段单片集成镜像抑制接收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收机是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部分。减小面积、改善性能是接收机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本论文主要介绍了Ka频段单片集成镜像抑制接收机的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在接收机拓扑结构选择上的创新点在于对结论“在次谐波镜像抑制下变频混频中,应在射频信号进行90°正交后再与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的推导和验证。然后完成了其主要子模块: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和次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芯片的电路原理图设计、版图布局设计及场路联合仿真,基于此,最后完成了低噪声镜像抑制接收前端多功能MMIC(Microwave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设计,通过电磁仿真,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本设计采用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0.15μm Ga As p HEMT工艺。所设计的Ka频段LNA由三级级联电路组成,采用了自偏置供电、漏极单+5V供电的形式。其输入端的匹配电路在考虑最佳噪声匹配的基础上,同时使输入端口的驻波达到要求,级间匹配技术的使用不仅保证了高增益,且大大缩减了芯片面积。版图仿真结果表明,在26~32GHz频段内,该LNA噪声系数不超过2.3d B,增益为23d B,增益平坦度优于±0.5d B,输入输出端的回波损耗均小于-10d B;所设计的镜像抑制混频器由兰格耦合器、威尔金森功分器、次谐波混频器组合而成,提出了将镜像抑制混频器的中频输出端口引至芯片边缘的两种芯片布局方案,版图仿真结果表明,变频损耗控制在10d B以内,镜像抑制度大于20d B,各端口的隔离度符合指标要求。最后,基于两个子模块的设计,通过进一步版图优化和仿真,完成了镜像抑制接收机多功能芯片的最终布局;经电磁仿真,其主要性能均满足系统应用指标要求。

纪宏[2](2021)在《卫星信号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动中通卫星自动检测跟踪系统融合了信号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处理、电机控制等多项技术。信标接收机是动中通跟踪卫星的重要设备。传统的信标机采用复杂的微波电路对信标信号进行捕获和跟踪。信标接收机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其设计的复杂性和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动中通的进一步普及。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卫星信号检测跟踪系统对于动中通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基于DVB-S2传输结构设计出一种能够用于动中通的卫星信号检测跟踪系统。信号检测系统以载波信号为依据,利用高频头器件来实现对卫星信号的识别;同时高频头可作为信号检测系统的下变频模块,将信号变频到中频;后面采用数字处理芯片ST M32F103对载噪比值进行处理和跟踪,可实现对带有载波信号的卫星的准确检测和跟踪;同时本文对信号跟踪的圆锥扫描算法进行优化,采用均值滤波法优化了圆锥扫描算法的跟踪性能,实现了对卫星信号的稳定实时跟踪。本文完成了卫星信号检测系统和跟踪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测试得出本系统初始捕获时间≤60s;当有遮挡物时,丢星时间≤60s时,可以做到瞬时捕获;丢星时间≤10min,捕获时间<15s;丢星时间>10min,捕获时间<60s。测试结果表明,跟踪系统可快速响应卫星信号强度的变化,调整天线波束指向,保证通信链路实时畅通。该性能与传统的信标机性能相当。在满足以上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设计过程避免了复杂的高频电路设计,研发和器件成本更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动中通卫星信号检测和跟踪系统设计复杂和通用性差的问题。

赵来定[3](2018)在《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Ka天线及跟踪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卫星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是卫星通信网络各节点间实现信息传输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近几十年的电子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卫星通信地球站从原先庞大的单一的固定站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轻型、小体积、可移动、功能强大的地球站。卫星通信频带资源有限,近几年开始向宽频带的Ka频段发展,跟踪性能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提出了一些新型天线设计方法和跟踪对准算法,目的在于通过合理地设计卫星通信天线的天线、天线的圆锥扫描机械结构、新型的跟踪算法、新型传感器的应用,可使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跟踪更准确、更迅速、性价比更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Ka频段卫星通信移动站天线的设计方法,该天线采用溅射板式馈源。论文讨论了如何对副反射面和介质进行赋形。该天线主反射面为环焦抛物面,无支撑杆和馈源遮挡,所以增益高、旁瓣低、驻波较小。论文讲述了该新型溅射板馈源天线的设计原理,推导了相关方程。实测该溅射板馈源天线,电压驻波比及方向图结果与仿真计算基本吻合,表明该天线性能良好,设计方法有效可行。常见的两轴移动式卫星通信便携站跟踪一般采用逐步对星法,本论文提出了改进方法。论文以一种两轴移动式卫星通信站跟踪系统为例,讨论了横摇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推导了其空间对星三轴补偿方法。该补偿方法即使天线在无方位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寻星。论文然后对跟踪误差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横摇补偿后,在横摇角≤±30°的情况下,系统单次转动方位角就能找到卫星,从而验证了补偿算法的正确性,亦说明了横摇补偿能大大提高初始寻星的效率。旋转主面的圆锥扫描跟踪,转动惯量大,扫描跟踪速度慢。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章动偏焦副面的方式进行圆锥扫描测角跟踪,这种方法无需空心电机、转动惯量小、造价低、方式简单。本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天线副面偏焦技术对方向图的影响,推导出了相关公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天线副面偏置的结构形式,介绍了具体的工程实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项章动副面的圆锥扫描技术跟踪速度快,性能稳定。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如需要精密准确跟踪,一般都采用价格昂贵的能自主指北的惯性导航系统。为降低成本,许多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采用MEMS惯导,但现有的MEMS惯性导航系统无法自主寻北,故而一般情况下,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存在搜索的一维空间模糊问题。针对近两年MEMS技术的发展,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低成本MEMS陀螺仪的惯性导航系统。论文着重针对惯导输出的三维指向角,进行了指标比较,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种基于低成本IMU的惯导系统,仿真输出的指北角误差为9o以内。如卫星通信地球站采用此廉价惯导系统,能大大缩短寻星时间,减小误跟踪,从而提高跟踪性能。

刘志强[4](2019)在《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微波毫米波频率源是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和测试测量设备等电子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其相位噪声特性、杂散抑制性能和扫频线性度等指标对系统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系统射频前端向更高频段和更宽带宽的方向发展,对频率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实现高性能微波频率源和毫米波射频前端为目标,研究了基于Delta-Sigma调制器(Delta-Sigma Modulator,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DDS驱动PLL的高线性度扫频源、低相位噪声的混频PLL等频率源,以及毫米波调频连续波(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射频前端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对频率源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扫频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杂散抑制技术、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射频前端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相参本振源的毫米波射频前端中相位噪声抵消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内容:1、应用线性时不变连续时间模型(Linear Time Invariant Continuous Time Model,LTI-CTM),建立了基于高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DSM宽带小数N分频PLL在线性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将环路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和线性扫频稳态条件相结合,得到了PLL线性扫频稳态相位误差与环路参数的函数关系,将传统的基于低阶无源环路滤波的PLL的稳态相位误差理论模型推广应用到了宽带扫频源中更加常用的基于三阶、四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PLL的相位噪声分析,得出了在给定稳态相位误差情况下扫频斜率和环路参数应满足的条件。设计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技术的双频X波段频率源和C波段宽带扫频源,对其相位噪声、杂散抑制等指标进行了仿真、测试与分析。测量了宽带线性扫频状态下不同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时的小数N分频PLL分频端口输出信号的相位噪声,验证了关于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的理论模型。2、提出了一种分段采样并结合数字域Weaver接收机架构信号处理方案的宽带线性扫频信号线性度的精确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下变频技术,通过切换本振频率将高频宽带线性扫频信号变换为可直接采样的中频扫频信号,在扫频同步信号和延时采样触发信号的控制下,对指定时间长度的扫频信号采样,在数字域拟合出与采样信号扫频斜率相同的理想线性扫频信号作为Weaver接收机的第一本振,采样信号经过数字混频后变换为近似于点频的低中频信号,解决了宽带扫频信号的滤波和镜频干扰抑制问题,降低了幅度噪声和杂散对瞬时频率解调精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进行实验验证,设计了高线性度的DDS和DDS驱动的宽带整数分频PLL电路,实验结果表明频率步进、时间步进和扫频斜率是影响扫频线性度的重要因素。上述方法还应用于测量基于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PLL的扫频线性度,考察了环路带宽、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对线性度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线性度测量方法为线性FMCW雷达研制生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简单实用、高精度的线性度测量手段。3、在全面分析频率源和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见杂散来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包括优化频率分配和PLL环路带宽、带通/带阻滤波、吸收型滤波、优化射频方案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杂散抑制方法,为后续研制高性能雷达、通信系统等提供了丰富、灵活的技术手段。为了减小传统波导滤波器的体积且便于与平面电路集成,基于空气填充基片集成波导(Air-Filled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AFSIW),设计了多款新型的高性能滤波器及过渡电路。此外,基于高品质因数的AFSIW谐振器设计了一款低相位噪声振荡器,由于消除了谐振器内部的介质损耗,实现了比传统SIW振荡器低约10d B的相位噪声指标。4、深入研究了基于相参本振源架构的FMCW雷达系统的相位噪声对消机理,提出了包含本振源相位噪声与射频链路附加相位噪声的完整的相位噪声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系统中各节点的相位噪声特性及其抵消效应,讨论了系统附加相位噪声对接收机输出信号相位噪声的影响,为相参本振源设计和系统相位噪声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短毫米波人体安检主动成像雷达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采用混频锁相架构的C波段低相位噪声双路频率源,并成功应用于W波段FMCW收发前端中。W波段收发前端的实测相位噪声抵消比达到了17 d B以上,验证了所建立的相位噪声模型及理论分析结果。5、针对机场跑道外来物(Foreign Object Debris,FOD)检测雷达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以宽带DSM小数N分频PLL为扫频源的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的系统设计方案。根据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EIRP)、探测距离、FOD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Cross Section,RCS)和分辨率等系统指标,确定了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接收输入功率范围等射频链路关键技术指标。在深入分析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FMCW雷达系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的点频源和三角波调制线性扫频源的方案与相关指标。进行了射频前端详细方案设计,研制了关键电路模块并完成了系统集成与测试,系统具备自检、状态监测和接收保护能力。将射频前端与天线系统集成,成功实现了FOD检测雷达前端样机,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了多种FOD样品的探测。

穆怀强[5](2019)在《DVB-S2数字解调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第二代数字卫星广播标准DVB-S2(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Satellite Second Generation,DVB-S2)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2005年提出的,作为第二代数字卫星视频广播通信标准,它不仅具有更强的数据纠错处理性能、更大的无线传输数据容量而且具备更高的应用灵活性,一经发布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国的公司在DVB-S2调制、解调领域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的公司起步晚且市场竞争力远不如国外的公司强劲。因此,对DVB-S2系统解调的深入研究对于逐步提高我国在此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论文针对实际研究项目建设任务和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对DVB-S2数字解调技术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1、DVB-S2解调系统总体方案。依据DVB-S2调制系统规范及信道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系统设计要点。2、符号同步技术。在深入研究新型符号同步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符号同步技术总体原理实现设计方案,着重给出了插值滤波器模块需要采用的新型立方内插算法,在定时误差估计模块中提出了改进的新型Gardner误差检测算法。3、帧同步技术。针对DVB-S2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帧起始标志SOF(Start of Frame,SOF)和物理层信令编码PLSC(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Code,PLSC)信息的差分相关处理算法,并且为了提高帧算法的稳定性,设计了同步状态机转换机制。4、载波同步技术。针对目前国内在高阶调制模式的相位误差提取算法方面研究不足的现状,对这种高阶调制模式提出一种全新的相位误差提取算法。结果表明新的解决方案在满足载波同步性能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电路设计复杂度。5、DVB-S2译码技术。为了降低系统对输入端信噪比SNR(Signal Noise Ratio,SNR)的要求,采用简化的对数似然比LLR(Log-Likelihood Ratio,LLR)实现技术来计算高阶调制信号的软输出信息。采用高速信道译码实现技术,解决了数据吞吐量大,译码实现难度大的难题,经过仿真验证译码性能达到设计要求。6、利用硬件平台验证算法可行性。结合前面各章节分析得到的解调算法,给出了DVB-S2解调器的系统硬件架构和性能验证解决方案,对DVB-S2标准需要关注的各项系统性能指标分别进行了系统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解调系统能正确完成DVB-S2信号的解调功能。

邓康[6](2018)在《江西广播电视台高清数字卫星节目传输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全国数字有线电视网的概念,努力在2015年以前使所有的有线网络实现数字化。随着全国数字有线电视网的建立,数字化高清电视节目将成为未来电视节目收看的必然趋势。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对地球站设备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遵照要求,江西省广电局批准卫星地球站对现有系统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新增一套独立的备播上行系统项目。本文以此项目为研究基础,分析了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系统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江西广播电视台数字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升级改造项目的系统功能及结构,介绍了卫星地球站系统构成及原理等问题。包含了技术路线分析、项目设计与实现、项目中各个模块的设计性能分析、系统配置及指标检测等工作。对此次项目设计和实现进行阐述,并且最后通过了系统测试。最后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次的项目系统配置符合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的相关系统配置要求,该系统码流符合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技术指标测试中码流分析的技术要求,该系统上行指标符合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技术指标测试中上行指标的相关技术要求,该系统数字视音频符合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技术指标测试中数字视音频的相关技术要求,该系统可以满足所测C波段指配频率带宽的卫星数字电视节目传输需求。

李洋[7](2017)在《便携式卫星地球站大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现在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很多行业中,所以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在卫星通信方面。同时伴随着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其产生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进一步对其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与相关的处理可以为以后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故障预测与产品的改进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本论文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实现便携式卫星地球站数据的采集与数据处理。首先对整个系统的框架进行了设计,确定系统中每一部分的功能与职责。在数据采集单元中利用Scrapy爬虫框架完成了卫星电视节目信息的获取,并且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搭建便携式卫星地球站日志采集系统以及如何获取便携式卫星地球站上元器件的数据。在数据处理单元中,我们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以及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已采集信息的处理。主要是使用朴素贝叶斯算法完成便携式卫星地球站正常工作类与故障类的分类;使用多类别支持向量机算法完成故障类中多种故障之间的分类。经过测试我们可以基本正确的实现采集数据的分类。最后通过搭建了一个用户服务平台,介绍了数据存储单元的设计与实现,并把把采集的卫星电视节目信息展示给用户。

刘刚[8](2017)在《微波毫米波高性能接收前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微波毫米波接收前端是军/民通信应用系统、高速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及毫米波探测成像系统中的核心单元,其杂散干扰抑制能力、通带幅频响应平坦度、通带群时延波动及噪声系数是衡量接收机性能的关键技术指标。随着微波毫米波系统应用往更高频率、更宽带宽方向发展,对微波毫米波接收前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宽带微波毫米波系统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关键技术对于宽带微波毫米波系统应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实现微波毫米波高性能宽带接收前端为目标,对高选择性带阻滤波技术、宽带幅度均衡技术、群时延波动分析与优化、级间阻抗失配对系统幅频响应及噪声系数的影响、高宽带高增益系统中噪声系数精确测量等接收前端中的的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应用于Ka波段低幅相失真宽带接收前端、Ku波段低噪声接收变频模块(LNB)及W波段辐射计的研制中,完成了相关实验研究工作。本文的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了一种微带反向并联双耦合陷波结构,这种结构具有阻带双谐振特性,能够有效展宽阻带带宽。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该结构相比传统平行耦合陷波结构具有更高的频率选择性和更宽的阻带带宽。基于所提出的反向并联双耦合陷波结构,研制了一款L波段结构紧凑的高选择性带阻滤波器。为解决宽带系统中普通带阻滤波器强反射信号导致的邻近元件性能恶化的问题,研制了一种基于电阻加载平行耦合结构的吸收型带阻滤波器,这种滤波器能够有效的吸收阻带信号;通过对电路方案的改进,使加载电阻的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吸收型带阻滤波器阻带内传输参数、输入端反射系数均小于-20dB,实现了阻带信号有效吸收。2、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阶带通滤波器结合带外陷波结构的低群时延波动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并对宽带系统通带内群时延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C波段微带带通滤波器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同时保证带外高抑制度和带内良好的群时延平坦度特性。将这种设计方法应用于高相位正交性I-Q混频电路中的滤波器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显着降低I-Q两路输出电路中滤波器器件参数误差对群时延值的影响,提高了电路的I-Q两路输出信号的相位正交性。3、为了改善负群时延电路的工程实用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传输型低损耗负群时延电路,并对电路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电路的负群时延特性是通过在平行耦合谐振单元靠近短路端加载电阻实现的,通过加载不同阻值的电阻可以配置不同的负群时延值,采用径向开路扇形结构实现了电路的紧凑性设计。实测结果表明,该电路可配置获得-2ns~-12ns的负群时延值,其最大信号衰减在6~10dB范围内。相比国外报道的负群时延电路,本文提出的负群时延电路在结构紧凑性、信号衰减、端口驻波及负群时延可配置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为负群时延电路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实际可行的电路实现方式。4、建立了微波毫米波宽带系统级间阻抗失配与通带幅频响应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并针对如何有效改善系统通带幅频响应平坦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能够有效改善宽带接收前端系统通带内增益平坦度的宽带幅度均衡方案,并设计了基于并联微带谐振单元的Ka波段幅度均衡器和基于集总参数器件设计的L波段宽带幅度均衡器。结合宽带幅度均衡技术及低群时延波动滤波器设计方法对Ka频段宽带接收前端的系统方案进行优化,实验研究表明,研制的Ka频段宽带接收前端在最大增益达60dB条件下,通带内幅频响应平坦优于±0.45dB,带内群时延波动低于1.8ns,实现了宽频段内低幅相失真。5、在对射频级间阻抗失配与系统噪声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噪声系数最优的系统增益配置方法,该方法基于当前器件性能水平对系统逐层分解配置,简化了高增益系统设计中噪声系数、增益的配置和优化的过程。对宽带高增益接收系统的噪声系数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分析增益压缩引起的噪声系数测量误差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噪声系数测量中判断宽带高增益系统是否存在增益压缩的判据。基于上述方法,提出了双频段Ku波段低噪声变频模块(LNB)的设计方案,并研制了关键电路,包括宽带低噪声放大器、输出频点可切换的本振源、高性能Bias-Tee电路及宽带均衡电路等。此外,在满足系统带外抑制要求的条件下,通过适当展宽带通滤波器带宽有效降低了系统通内群时延波动值。实验研究表明,所研制的Ku波段LNB模块噪声系数典型值为0.90dB,通带增益平坦度优于±1.5dB,总体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商用产品的相当水平。6、建立了宽带毫米波辐射计的亮温分辨率有效带宽随系统增益不平坦度变化的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了通带增益不平坦度对系统有效带宽的影响。对采用超外差体制的W波段单通道和六通道辐射计的系统方案进行了分析设计。通过中频宽带幅度均衡技术和数控增益调节及积分时间调节电路,解决了毫米波宽带系统频域内幅度不平衡和多通道之间增益及亮温灵敏度不一致性等关键技术问题。根据低噪放和下变频器的宽带频响特性,研制了宽带均衡中频电路,实现了在11GHz射频带宽内变频增益波动低于±1.5dB的优良幅频特性。构建了 W波段辐射计试验样机,对亮温灵敏度和长期工作稳定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辐射计具有优于0.55K的亮温灵敏度,长期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王辉[9](2011)在《0.18μm CMOSDVB-S.2接收机射频端设计》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新一代数字卫星广播标准(DVB-S.2)接收机的射频前端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为直接下变频的射频端,由伪差分低噪声放大器和无源下变频器组成。本文首先介绍CMOS DVB-S.2接收机的相关背景,包括DVB-S.2标准的指标、0.18μm CMOS工艺的特性,以及射频接收机的基本结构。之后详细地介绍了低噪声放大器的原理以及设计细节。该伪差分低噪声放大器是在传统的窄带源级退化低噪声放大器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上的创新,使之不但具有传统的窄带源级退化低噪声放大器的低噪声系数、高线性度等优点,同时可以具有宽带工作的能力,从而能够满足DVB-S.2的带宽要求,即950 MHz– 2150 MHz。与此同时,该伪差分低噪声放大器的伪差分结构可以实现有源的单端到差分端的转化,有助于实现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实现。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改伪差分低噪声放大器对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干扰信号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在CMOS DVB-S.2接收机中极为重要的。该射频端解决方案所采用的下变频器采用无源的结构,从而降低下变频器的闪烁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该射频端解决方案采用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0.18μm工艺制造。整个射频端占据的面积为997×770μm2。芯片在定制的印刷电路板上测试。测试的结果显示在整个工作频带内,该射频端具有45 dB的增益,噪声系数优于8.8 dB,输入三阶交调点为12 dBm。该射频端的供电电压为1.8 V,消耗的电流为33 mA。

代月波[10](2011)在《全球LNB市场大观(上)》文中指出卫星高频头(LNB,也称电视低噪声下变频器或卫星电视室外单元,台湾称低杂讯降频器)是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中不可获缺的器材,它由微波低噪声放大器、微波混频器、第一本振和第一中频前置放大器组成。LNB中的低噪声放大器一般是将波导同轴转换器与低噪声放大器合成一个部件,包含3~4级放大,前两级为低噪声放大器,采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器件,后两级为高增益放大器,采用砷化镓场效应晶体管GaAsFET。

二、台湾推出接受卫星电视信号的低噪声下变频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推出接受卫星电视信号的低噪声下变频器(论文提纲范文)

(1)Ka频段单片集成镜像抑制接收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简介
    1.2 Ka波段单片集成镜像抑制接收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单片集成接收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MIC器件模型及设计流程
    2.1 MMIC衬底材料及管芯介绍
    2.2 MMIC工艺与基本流程简介
    2.3 MMIC器件模型
        2.3.1 无源器件模型
        2.3.2 有源器件模型
    2.4 单片集成镜像抑制接收机的设计软件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收机电路结构简介
    3.1 接收机基本电路结构
        3.1.1 超外差式接收机
        3.1.2 二次变频超外差式接收机
        3.1.3 零差接收机
        3.1.4 镜像抑制接收机
        3.1.5 二次谐波镜频抑制接收机原理分析
    3.2 接收机电路结构选择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Ka频段MMIC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4.1 低噪声放大器主要指标
        4.1.1 噪声理论
        4.1.2 稳定性分析
        4.1.3 增益及增益平坦度
        4.1.4 端口驻波比
        4.1.5 动态范围
    4.2 单片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4.2.1 LNA设计指标
        4.2.2 器件尺寸及直流偏置点选择
        4.2.3 偏置电路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4.2.4 匹配电路设计
        4.2.5 单级放大电路设计
        4.2.6 低噪声放大器的级联电路仿真
        4.2.7 低噪声放大器的版图设计及仿真
    4.3 提高芯片设计成功率的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Ka频段MMIC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
    5.1 混频器技术指标
        5.1.1 变频损耗
        5.1.2 镜像抑制度
        5.1.3 噪声系数
        5.1.4 交调系数
        5.1.5 驻波比
        5.1.6 端口隔离度
    5.2 单片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
        5.2.1 设计指标分析
        5.2.2 正交耦合器
        5.2.3 功分器
        5.2.4 次谐波混频器
        5.2.5 镜像抑制混频器版图设计及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Ka频段MMIC镜像抑制接收机系统设计
    6.1 系统整体仿真——方案一
    6.2 系统整体仿真——方案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卫星信号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内容安排
2 动中通关键技术
    2.1 信号检测与跟踪技术
        2.1.1 DVB-S2 的系统结构分析
        2.1.2 解调系统中信噪比估计法
        2.1.3 跟踪技术
    2.2 天线理论
        2.2.1 天线的功能
        2.2.2 抛物面天线
        2.2.3 天线增益与性能指标
        2.2.4 22K中频开关
    2.3 地球站天线
        2.3.1 天线类型选择
        2.3.2 工作频段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卫星信号检测和跟踪系统设计
    3.1 卫星通信地面站系统组成
    3.2 天线结构设计
    3.3 卫星信号检测系统设计
        3.3.1 信号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3.2 信号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3.4 卫星信号跟踪系统设计
        3.4.1 跟踪系统硬件设计
        3.4.2 跟踪系统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跟踪算法
    4.1 坐标系
        4.1.1 坐标系转换
        4.1.2 天线位置与卫星覆盖区
        4.1.3 天线方位角和俯仰角的计算
    4.2 圆锥扫描
        4.2.1 圆锥扫描实现
        4.2.2 圆锥扫描优化
    4.3 GPS
        4.3.1 GPS定位原理
        4.3.2 GPS协议NMEA0183
    4.4 PID控制算法
        4.4.1 PID算法基本原理
        4.4.2 PID算法在船载天线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卫星信号检测系统与跟踪系统软硬件实现
    5.1 卫星信号检测系统硬件实现
        5.1.1 22K硬件实现
        5.1.2 主模块硬件实现
        5.1.3 电源模块硬件实现
    5.2 卫星信号检测系统软件实现
    5.3 卫星信号跟踪系统硬件实现
        5.3.1 主模块实现
        5.3.2 电源模块实现
        5.3.3 电机与驱动模块实现
    5.4 卫星信号跟踪系统软件实现
        5.4.1 跟踪系统初始化
        5.4.2 跟踪系统解码实现
        5.4.3 跟踪系统主程序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硬件测试
    6.2 软件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Ka天线及跟踪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发展史
    1.2 卫星通信的国际国内研究背景
    1.3 卫星移动通信地球站天线及跟踪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溅射板馈源天线及赋形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跟踪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溅射板馈源的地球站Ka频段天线设计
    2.1 引言
    2.2 设计原理推导
        2.2.1 主反射面设计
        2.2.2 副反射面赋形设计
        2.2.3 介质面赋形设计
        2.2.4 能量守恒方程
        2.2.5 等相位方程
        2.2.6 副面方程和介质表面二维方程计算
    2.3 反射面结构
    2.4 驻波仿真及测试
    2.5 方向图及增益测试条件
        2.5.1 远场法
        2.5.2 卫星信标法
        2.5.3 测试条件
        2.5.4 本天线测试说明
    2.6 天线方向图仿真及测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跟踪技术
    3.1 引言
    3.2 天线跟踪系统
    3.3 卫星跟踪方式
        3.3.1 手动跟踪
        3.3.2 自动跟踪
    3.4 跟踪技术的比较
    3.5 卫星通信地球站跟踪误差
        3.5.1 伺服系统误差
        3.5.2 动态滞后误差
        3.5.3 噪声误差
        3.5.4 天线及馈线引起的误差
        3.5.5 系统总误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轴移动卫星站横摇补偿算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机械结构
    4.3 对星理论推导
        4.3.1 矢量关系
        4.3.2 球形地球模型
        4.3.3 椭圆地球模型
        4.3.4 指向角推导
        4.3.5 两种数学模型比较
    4.4 对星补偿分析
    4.5 补偿角仿真
        4.5.1 一种便携站指向角偏差仿真
        4.5.2 不同地球站指向角偏差仿真
        4.5.3 初始寻星误差补偿
        4.5.4 丢星后误差补偿
    4.6 工程测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星通信地球站章动副反射面技术的研究
    5.1 引言
    5.2 天线远场方程
    5.3 偏焦相位差
        5.3.1 轴向偏焦相位差
        5.3.2 横向偏焦相位差
        5.3.3 偏焦仿真
    5.4 偏焦扫描分析
        5.4.1 交叉电平的选择
        5.4.2 差值电平分析
        5.4.3 扫描频率的选取
    5.5 偏焦扫描的工程实现
        5.5.1 一种偏焦扫描副面结构
        5.5.2 软件算法
    5.6 抗载体运动实验
        5.6.1 测试设备
        5.6.2 单轴运动测试
        5.6.3 三轴运动测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EMS惯性导航系统的移动地球站
    6.1 引言
    6.2 系统坐标系
        6.2.1 坐标系的定义
        6.2.2 坐标系的转换
    6.3 惯性导航
    6.4 数据滤波
    6.5 传感器精度的仿真
        6.5.1 加速度传感器精度的仿真
        6.5.2 陀螺仪传感器精度的仿真
        6.5.3 地理位置对惯导解算的影响
    6.6 基于惯导的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
        6.6.1 平台式惯导
        6.6.2 一种捷联式惯导的卫星天线结构
    6.7 基于MEMS惯导的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跟踪仿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频率合成技术
        1.2.2 毫米波FMCW雷达系统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特性分析
        2.2.1 小数N分频PLL
        2.2.2 Delta-Sigma调制器基本理论
        2.2.3 MASH调制器建模与性能分析
        2.2.4 PLL的相位噪声特性
    2.3 双频段LNB中的频率源
        2.3.1 LNB研究背景与总体方案设计
        2.3.2 基于DSM的小数N分频双频率本振源
        2.3.3 LNB模块设计与实验研究
    2.4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研究
        2.4.1 基于连续时间模型的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特性分析
        2.4.2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方案设计
        2.4.3 PLL性能仿真分析与电路设计
        2.4.4 点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2.4.5 扫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宽带扫频信号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与DDS驱动的锁相扫频源
    3.1 引言
    3.2 扫频线性度测量方法研究
        3.2.1 扫频信号采集方案
        3.2.2 瞬时频率计算
        3.2.3 数字信号处理方案
        3.2.4 仿真验证与分析
        3.2.5 分段测量结果的整合
    3.3 DDS电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3.3.1 DDS电路基本原理与扫频线性度分析
        3.3.2 整体方案
        3.3.3 DDS电路设计
        3.3.4 DDS电路的点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3.3.5 DDS电路的扫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整数分频锁相环电路研究
        3.4.1 方案设计
        3.4.2 PLL相位噪声分析、仿真和电路设计
    3.5 DDS驱动的PLL性能测试与分析
        3.5.1 单频点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5.2 扫频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6 DSM小数N分频PLL扫频线性度的测试与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散抑制技术研究与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4.1 引言
    4.2 频率源杂散分析与抑制方法
        4.2.1 器件固有杂散
        4.2.2 变频杂散
        4.2.3 电源杂散
        4.2.4 数字与控制电路杂散
    4.3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4.3.1 高Q值 AFSIW谐振器设计
        4.3.2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与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相位噪声双路相参频率源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异频双本振架构的LFMCW雷达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频谱特性分析
        5.2.3 相位噪声抵消特性分析
    5.3 C波段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与实验
        5.3.1 频率源性能指标分析
        5.3.2 基于混频锁相的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
        5.3.3 双路频率源性能测试
    5.4 C波段双路频率源在W波段射频前端中的应用
        5.4.1 W波段射频前端系统方案概述
        5.4.2 关键电路研制
        5.4.3 W波段射频前端相位噪声抵消实验研究
    5.5 X波段低相位噪声频率源研究
        5.5.1 频率源方案设计
        5.5.2 频率源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设计与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FOD检测雷达系统概述
        6.2.1 射频前端架构分析与选择
        6.2.2 FMCW雷达基本原理
    6.3 FMCW雷达系统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3.1 收发链路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3.2 频率源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4 射频前端详细设计方案与实验研究
        6.4.1 射频前端总体方案
        6.4.2 本振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3 接收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4 发射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5 控制方案
    6.5 射频前端集成测试
        6.5.1 发射链路输出功率测试
        6.5.2 接收链路噪声系数测试
        6.5.3 接收链路输出频谱及增益测试
    6.6 FMCW雷达系统目标检测实验
        6.6.1 雷达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6.6.2 多目标探测实验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5)DVB-S2数字解调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DVB-S2 系统介绍
    2.1 DVB-S2 调制系统规范
    2.2 DVB-S2 信道主要影响因素
    2.3 DVB-S2 解调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VB-S2 解调符号同步
    3.1 符号同步实现方案
    3.2 内插滤波器
        3.2.1 内插滤波器原理
        3.2.2 内插滤波器性能分析
        3.2.3 一种改进的立方内插算法
    3.3 定时误差估计
    3.4 环路滤波设计
    3.5 插值控制器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VB-S2 解调帧同步
    4.1 DVB-S2 系统帧结构
    4.2 一种联合导频段的差分相关帧同步算法
    4.3 一种基于帧信息的相关峰值搜索算法
    4.4 性能比较
    4.5 帧同步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VB-S2 解调载波同步
    5.1 载波同步的概念及实现方案
        5.1.1 载波同步的概念
        5.1.2 载波同步的实现方案
    5.2 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5.3 载波相位同步算法
        5.3.1 相位同步算法原理
        5.3.2 16APSK相位误差提取算法
        5.3.3 32APSK相位误差提取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VB-S2 译码技术
    6.1 简化对数似然比(LLR)实现技术
    6.2 高速信道译码实现技术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DVB-S2 信号解调硬件实现
    7.1 硬件平台简介
        7.1.1 设备组成
        7.1.2 PCIE信号处理载板
        7.1.3 高速采样FMC子板
    7.2 FPGA编程实现
        7.2.1 算法处理流程
        7.2.2 FPGA设计流程
    7.3 FPGA程序仿真与及资源分析
    7.4 FPGA功能验证与测试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江西广播电视台高清数字卫星节目传输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1.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2 发展趋势
    1.2 项目来源
第2章 项目的技术路线与技术分析
    2.1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构成
    2.2 卫星地球站系统构成及原理
    2.3 卫星地球站分系统介绍
        2.3.1 天线分系统
        2.3.2 高功率放大设备
        2.3.3 上/下变频设备
        2.3.4 调制解调设备
        2.3.5 低噪声接收设备
    2.4 卫星地球站系统测试
第3章 项目的设计及实现
    3.1 信号源
    3.2 信号编码
    3.3 调制及射频系统
    3.4 天线波导网络
    3.5 监看系统
    3.6 网管系统
    3.7 上行信号发射系统图
    3.8 下行卫星接收系统图
第4章 项目的系统配置及指标检测
    4.1 系统配置及指标检测内容
    4.2 射频系统指标检测
        4.2.1 频率偏差和稳定度的测试
        4.2.2 带内平坦度
        4.2.3 输出频谱
        4.2.4 杂散输出
        4.2.5 相位噪声
        4.2.6 三阶互调
        4.2.7 增益变化及功率不稳定度
        4.2.8 码流分析
        4.2.9 视音频指标
    4.3 系统指标检测结果
        4.3.1 码流指标检测结果
        4.3.2 射频系统指标检测结果
        4.3.3 系统切换检测结果
        4.3.4 视音频指标检测结果
    4.4 系统检测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便携式卫星地球站大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便携卫星地球站大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介绍
    2.1 卫星通信
        2.1.1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2.1.2 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
    2.2 便携卫星地球站的构成
        2.2.1 便携卫星地球站介绍
        2.2.2 便携卫星地球站的结构
    2.3 地球站大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2.3.1 业务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单元的设计
    3.1 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方法
        3.1.1 系统日志的采集方法
        3.1.2 网络数据的采集方法
        3.1.3 其他数据采集方法
    3.2 卫星电视节目数据的采集
        3.2.1 网络爬虫介绍
        3.2.2 使用Scrapy爬虫框架获取卫星电视节目信息
    3.3 便携式卫星地球站日志采集系统的搭建
        3.3.1 硬件电路部分
        3.3.2 日志采集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
        3.3.3 引导程序的移植过程
        3.3.4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3.3.5 配置NFS
    3.4 便携式卫星地球站中元器件的数据采集
        3.4.1 串口通信模块
        3.4.2 信标接收机模块
        3.4.3 传感器模块
        3.4.4 各模块的软件设计
        3.4.5 其他便携卫星地球站的参数
    3.5 日志记录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单元的设计
    4.1 数据处理单元的设计方案
    4.2 朴素贝叶斯算法
        4.2.1 朴素贝叶斯算法介绍
        4.2.2 朴素贝叶斯算法原理
        4.2.3 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流程
        4.2.4 算法代码介绍
        4.2.5 构建算法中遇到的问题汇总
    4.3 支持向量机(SVM)算法
        4.3.1 支持向量机算法介绍
        4.3.2 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
        4.3.3 SVM多类分类方法
        4.3.4 支持向量机算法代码介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户服务平台的设计
    5.1 数据存储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5.1.1 MySQL数据库的简介
        5.1.2 数据库集群设计
        5.1.3 数据库集群的配置
    5.2 Web后台系统设计
        5.2.1 MVC设计模式
        5.2.2 SpringMVC框架介绍
        5.2.3 Spring框架的介绍
        5.2.4 Mybatis框架的介绍
    5.3 SSM框架的整合
        5.3.1 系统模型设计
        5.3.2 SSM框架的整合
    5.4 用户服务平台的页面展示
        5.4.1 用户登录注册页面
        5.4.2 卫星信息查询结果页面
        5.4.3 卫星电视节目查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8)微波毫米波高性能接收前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陷波结构及带阻滤波器
        1.2.2 幅度均衡及低群时延波动技术
        1.2.3 微波/毫米波宽带系统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陷波结构及带阻滤波器研究
    2.1 微波毫米波接收前端杂散信号分析
        2.1.1 微波毫米波超外差接收前端杂散分类
        2.1.2 微波毫米波超外差接收前端内部杂散产生的原因分析
        2.1.3 微波毫米波超外差接收前端抑制杂散干扰的途径
    2.2 高选择性微带陷波结构
        2.2.1 λ/4波长平行耦合线谐振单元理论分析
        2.2.2 基于微带耦合谐振单元的陷波结构设计与分析
        2.2.3 电路制作和实验分析
    2.3 基于陷波结构的高选择性带阻滤波器设计
        2.3.1 高选择性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2.3.2 高选择性带阻滤波器电路实验
    2.4 吸收型带阻滤波器的研究
        2.4.1 吸收型带阻滤波器设计原理
        2.4.2 吸收型带阻滤波器电路结构改进设计
        2.4.3 双端吸收型带阻滤波器研制
        2.4.4 紧凑型单端吸收型带阻滤波器研制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波毫米波系统群时延特性优化技术
    3.1 微波毫米波接收前端通带群时延特性分析
        3.1.1 接收机前端通带群时延响应特性
        3.1.2 带通滤波器通带内群时延波动特性分析
    3.2 低群时延波动带通滤波器设计方法研究
        3.2.1 低群时延波动带通滤波器设计方案
        3.2.2 低群时延波动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3.2.3 低群时延波动带通滤波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低群时延滤波电路在I-Q正交混频电路中的应用研究
        3.3.1 I-Q正交混频器正交两路幅相失衡对成像系统的影响
        3.3.2 低群时延波动滤波器设计分析及应用
        3.3.3 高相位正交性I-Q混频器的实验结果
    3.4 新型低损耗负群时延电路研究
        3.4.1 低损耗负群时延电路模型
        3.4.2 低损耗负群时延电路仿真与设计
        3.4.3 电路实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a频段低幅相失真宽带接收前端关键技术研究
    4.1 Ka频段低幅相失真宽带接收前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4.2 微波毫米波宽带系统中幅频响应起伏的原因分析
        4.2.1 微波毫米波系统幅频响应特点
        4.2.2 级间阻抗失配与幅相响应关系分析
        4.2.3 器件频响特性对幅相响应的影响分析
        4.2.4 小结
    4.3 幅频均衡电路研究
        4.3.1 幅度均衡器设计原理
        4.3.2 微波毫米波幅度均衡器电路设计与实验
    4.4 系统总体方案及关键电路模块研制
        4.4.1 Ka频段低幅相失真宽带接收前端的主要指标
        4.4.2 低幅相失真接收机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优化
        4.4.3 低群时延波动带通滤波器设计研究
        4.4.4 毫米波频段电路模块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
    4.5 Ka频段低幅相失真接收变频系统实验研究
        4.5.1 系统通带幅频响应平坦度实验结果
        4.5.2 系统带内群时延波动及带外抑制度实验结果
        4.5.3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实验结果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Ku波段LNB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5.1 研究现状与意义
        5.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5.1.2 研究意义
    5.2 基于系统噪声系数最优的增益配置法研究
        5.2.1 高性能Ku波段LNB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5.2.2 阻抗失配对接收系统噪声系数影响分析
        5.2.3 基于系统噪声系数最优的增益配置法和LNB总体方案设计
    5.3 宽带高增益微波毫米波系统噪声系数测量研究
        5.3.1 噪声系数定义与测量方法
        5.3.2 增益压缩对宽带系统噪声系数测量准确度的影响分析
    5.4 Ku波段LNB电路关键电路模块研究
        5.4.1 高性能低噪声放大模块研制
        5.4.2 高性能本振源电路研究
        5.4.3 L波段宽带均衡方案的设计
        5.4.4 发射泄露抑制滤波及频段选择滤波方案研究
    5.5 Ku波段低噪声接收模块关键指标实验研究
        5.5.1 系统噪声系数、通道增益平坦度测试
        5.5.2 LNB模块输出P1dB及三阶交调点测试
        5.5.3 系统中频输出信号相位噪声测试
        5.5.4 LNB模块增益随温度变化稳定度测试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灵敏度W波段宽带辐射计关键技术研究
    6.1 毫米波被动成像研究背景及意义
    6.2 宽带W波段辐射计亮温探测基本原理
        6.2.1 黑体辐射理论
        6.2.2 一般物体的电磁辐射特性
        6.2.3 辐射计天线接收亮温构成分析
    6.3 宽带毫米波辐射计灵敏度与有效带宽的研究
        6.3.1 影响宽带毫米波辐射计系统灵敏度的因素
        6.3.2 宽带毫米波辐射计有效带宽建模分析
        6.3.3 宽带毫米波辐射计系统增益平坦度优化方案
    6.4 高灵敏度W波段辐射计总体方案
        6.4.1 高灵敏度W波段辐射计系统结构选择
        6.4.2 高灵敏度W波段辐射计指标要求
        6.4.3 高灵敏度W波段辐射计系统方案设计
    6.5 高灵敏度W波段宽带辐射计关键电路研制
        6.5.1 高增益平坦度宽带中频电路模块研究
        6.5.2 U波段本振倍频源链路研制
        6.5.3 W波段低噪与下变频器级联电路模块
    6.6 高灵敏度W波段宽带辐射计实验研究
        6.6.1 亮温灵敏度实验
        6.6.2 长期工作稳定可靠性实验
    6.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9)0.18μm CMOSDVB-S.2接收机射频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DVB-S.2 卫星数字标准简介
        1.2.1 DVB-S 卫星数字电视标准[1]
        1.2.2 DVB-S.2 卫星数字电视标准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4 课题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深亚微米工艺器件基础
    2.1 场效应管
        2.1.1 噪声(Noise)
        2.1.2 现代场效应晶体管的非理想特性
        2.1.3 TSMC 0.18μm 工艺中的MOS 模型
    2.2 片上电容
    2.3 片上电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接收机基础
    3.1 接收机结构
        3.1.1 外差射频接收机结构
        3.1.2 同音射频滤波器
    3.2 射频接收机的重要性能指标
        3.2.1 噪声系数
        3.2.2 灵敏度
        3.2.3 动态范围
        3.2.4 线性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基础
    4.1 噪声匹配和功率匹配
        4.1.1 噪声匹配
        4.1.2 功率匹配
    4.2 传统低噪声放大器结构
        4.2.1 输入端加入并联电阻的共源低噪声放大器
        4.2.2 电阻反馈低噪声放大器
        4.2.3 共栅低噪声放大器
        4.2.4 源级电感负反馈低噪声放大器
    4.3 设计实例
        4.3.1 改进型的源级电感负反馈低噪声放大器
        4.3.2 噪声消除低噪声放大器
        4.3.3 本论文的抗干扰伪差分宽带噪声放大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干扰伪差分宽带低噪声放大器与下变频混频器
    5.1 宽带输入匹配和可调负载谐振网络
        5.1.1 宽带输入匹配
        5.1.2 可调负载谐振网络
    5.2 对GSM 信号的抑制
        5.2.1 GSM 信号介绍
        5.2.2 本课题提出的低噪声放大器对GSM 信号的抑制
    5.3 电路实现细节
        5.3.1 偏置
        5.3.2 Cascode 晶体管
    5.4 下变频混频器的设计
        5.4.1 跨导级
        5.4.2 开关级
        5.4.3 电流缓冲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版图设计和测试结果
    6.1 版图设计
        6.1.1 模块的隔离
        6.1.2 器件的匹配
    6.2 测试结果
        6.2.1 测试条件
        6.2.2 直流工作点的测试
        6.2.3 输入匹配的测试
        6.2.4 增益的测试
        6.2.5 噪声的测试
        6.2.6 三阶交调点的测试
        6.2.7 二阶交调点的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课题总结
    7.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全球LNB市场大观(上)(论文提纲范文)

LNB工作方式
LNB技术发展
LNB类别
光纤LNB技术
DTH市场
LNB市场
    1、北美市场
    2、中东和非洲市场
    3、欧洲市场
    4、东南亚市场
    5、中东欧和俄罗斯
    6、南亚市场
    7、南美市场
    8、中美洲+加勒比海各国
    9、东亚

四、台湾推出接受卫星电视信号的低噪声下变频器(论文参考文献)

  • [1]Ka频段单片集成镜像抑制接收机技术研究[D]. 管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 2021
  • [2]卫星信号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纪宏.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卫星通信移动地球站Ka天线及跟踪技术的研究[D]. 赵来定.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 刘志强. 东南大学, 2019(01)
  • [5]DVB-S2数字解调技术研究与实现[D]. 穆怀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江西广播电视台高清数字卫星节目传输系统设计及实现[D]. 邓康. 南昌大学, 2018(05)
  • [7]便携式卫星地球站大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8]微波毫米波高性能接收前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刚. 东南大学, 2017(12)
  • [9]0.18μm CMOSDVB-S.2接收机射频端设计[D]. 王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全球LNB市场大观(上)[J]. 代月波.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1(19)

标签:;  ;  ;  ;  ;  

台湾推出接受卫星电视信号的低噪声下变频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