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的行为与心理

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的行为与心理

一、论虚拟社区中的青少年行为与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粟伊[1](2021)在《流动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及社会支持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明阳[2](2021)在《虚拟社区中的内群体利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程玉[3](2021)在《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已融入到教育之中,推动教育、改变教育并塑造教育,作为在线学习的典型代表——教育虚拟社区也在促进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高级产物,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社区秩序的伦理失范现象,为此,众多专家学者制定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以保证教育虚拟社区的良性发展。而学习者作为社区的主要成员、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必然需要通过交互满足自我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交互行为是影响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转识成智、积累提升过程的关键性因素。随着对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作用效果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既应充分考虑不同的作用主体,又要考虑主体间不同认知风格的不同影响。因此,探求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不仅对不同认知风格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实现“真、善、美”发展目标产生重要影响,更对建设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教育虚拟社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实现教师与学生沟通“零距离”而构建的“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为依托,综合笔者本科与研究生期间以学习者、助学者和导学等多种身份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积累多年的学习、交互、导学、管理和研究经验,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性的研究思路和可行性的实践基础。笔者在与相关专家学者、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开展深切访谈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拟定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作用调查问卷,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详细阐释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过程,并构建作用模型图,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首先,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思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阐述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理论基础;其次,对本研究的关键概念进行内涵解读,并针对本研究中涉及的场依存型认知方式进行详细概述,解析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交互行为的实质特点,并对其进行层次分类;再次,在作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通过镶嵌图形测试遴选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场依存型学习者,介绍测试方式、评分标准、实施过程以及结果分析,阐述调查问卷的设计、前测修正、集中发放、有效回收以及问卷数据的认定、处理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研究假设给予验证;然后,对部分场依存型学习者开展访谈,以访谈结果和实证结论为依据,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低阶交互行为、中阶交互行为和高阶交互行为三个层面进行作用过程分析,构建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模型;最后,详细阐述研究结论,点明本研究创新之处,指出本研究尚存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有效展望。

冉雨鑫[4](2020)在《虚拟社区参与对艾滋病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到2019年10月底,根据中国卫健委疾控局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报告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经达到95.8万例。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艾滋病从“不治之症”转变成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抗病毒药物的长期服用能使艾滋病感染者获得和普通人无异的寿命长度。但目前艾滋病群体面临的不仅是疾病治疗的问题,艾滋病作为一个充满隐喻的特殊疾病,罹患此病的人常会在社会中承受污名、遭受歧视与排斥,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隐藏病情,独自承受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对于艾滋病感染者而言,独自背负疾病秘密无疑是痛苦的,但向外表露又会掀起轩然大波、引来异样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匿名保护性的虚拟社区成了这一群体自我表露、抒发情感的一块安全地。互联网时代下,艾滋病群体通过网络搭载属于自己的虚拟社区,聚集同类、抱团取暖,并在虚拟社区中交流信息、互通情感、获取支持。在实际运用中,艾滋病群体是如何使用虚拟社区获取支持和帮助的?艾滋病虚拟社区能为他们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艾滋病虚拟社区的参与又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为解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以有艾滋病虚拟社区参与行为的艾滋病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虚拟社区中的参与情况、社区中的社会支持情况以及两者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艾滋病感染者通过活跃的社区参与,能有效获取来自虚拟社区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以及少量的工具性支持,并且参与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虚拟社区参与能直接影响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能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中介间接对感染者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对感染者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效果显着。实证研究证明,艾滋病虚拟社区是艾滋病群体获取支持和帮助的有效渠道,艾滋病感染者应该学会利用这些虚拟社区积极寻求网络社会支持,缓解不良心理症状。但目前艾滋病虚拟社区也存在信息噪音和工具性支持不足等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赋能艾滋病虚拟社区,帮助提高社区运营水平,丰富社区可利用资源,激发出艾滋病虚拟社区更大的潜能,为艾滋病群体提供更实际、有效的帮助。

周晨阳[5](2020)在《虚拟社区中在线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能源枯竭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传统居民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积极倡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和践行绿色出行生活方式,期望引导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绿色产业应运而生。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关注不断提升,但由于产品信息搜寻成本高昂等原因,企业在产品推广方面仍面临不小挑战。互联网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的线上营销与知识共享带来新的契机,融合社交媒体与网络营销等功能的虚拟社区为消费者搜集信息和分享体验创造有利条件,国内外学者将消费者在虚拟社区中获得的信息资源和情感援助称为在线社会支持。目前营销领域对在线社会支持的研究刚刚起步,同时较少有学者将绿色消费及绿色营销研究由线下真实营销情境转向互联网虚拟社区情境,因而能否将虚拟社区和在线社会支持的相关理论引入绿色消费的研究之中,亦成为绿色营销领域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归纳在线社会支持等相关的理论文献,梳理出在线社会支持和消费者响应等变量,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在线社会支持划分为信息性和情感性在线社会支持,通过产品购买意愿和知识分享意愿探讨消费者响应,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和间接互惠机制提出自我提升与社会联结两个心理变量探讨消费者响应机制的心理传导路径,引入感知可靠性探讨在线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响应的边界条件,构建了以在线社会支持为自变量,消费者响应为因变量,自我提升与社会联结为中介变量,感知可靠性为调节变量的理论模型,采用三个情景模拟实验分别验证虚拟社区中在线社会支持与消费者响应的直接作用,自我提升与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可靠性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线社会支持正向影响消费者响应,相比情感性在线社会支持,消费者对信息性在线社会支持的响应更为积极;相比于情感性在线社会支持,信息性在线社会支持对自我提升和社会联结影响更为显着,自我提升和社会联结在在线社会支持和消费者响应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感知可靠性在在线社会支持与消费者响应之间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探讨虚拟社区中在线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响应的内在机制,以期为绿色消费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及为企业通过虚拟社区的方式进行绿色产品推广提供理论策略。

李泰儒[6](2020)在《“人设”迷群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汇迅速更迭并在现实社会的语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引发了新的“迷思”和迷群现象,社交媒体时代的迷群通过个性化的互动仪式与符号消费,彰显出迥异于传统媒体时代迷群的文化表征、意指实践与身份认同。“人设”的风靡以及“人设”迷群便是承载此现象的典型案例。“人设”即“人物设定”,指对人物角色的外貌、性格、爱好等属性的设定,原为二次元文化用语。随着青年亚文化的“破圈”,以及新媒介技术对人们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持续影响,作为一种符号的“人设”也完成了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流变,形成了以“人设”营销与“人设”社交为代表的媒介景观。“人设”景观组成了“人设”消费的场域和“人设”迷群形成的文化语境。根据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人设”消费可以从物的消费与符号消费两个层面解读,前者与“人设”外显的具体可见形象相关,后者与“人设”蕴涵的抽象符号意义有关。正是后者的兴起催生出了一批围绕“人设”进行符号演绎和意义生产的“人设”迷群,在以“语言Cosplay”(语C)为代表的演绎类网络社交中,“人设”迷群在架空的想象空间里扮演着自己喜爱的“人设”,真情实感地谱写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在围绕“人设”进行符号消费的过程中,“人设”迷群形成了自组织集体和身份区隔。一方面,“人设”迷群所演绎的理想“人设”既指引着他们建立自我认同,也从侧面折射出其对“自我”身份的解构与身份焦虑;另一方面,“人设”迷群在撰写戏文等参与式创作中积累了专属的文化资本、创造了独特的语言体系,通过模因的复制形成了集体记忆与群体认同。在“人设”迷群身后,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对青年亚文化的书写。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青少年在消费逻辑层面产生了从承载宏大叙事的“文本”到作为表层拟像的“人设”的转向,进而驱动了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向,即在文化出路层面从“守圈”转向“出圈”;在文化风格层面从“强抵抗”转向“弱抵抗”。在这个背景下,官方媒体也正在探索一条运用“人设”吸引青少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新途径。

陈嘉琪[7](2020)在《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现象研究 ——以“豆瓣电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交网络中人们因兴趣爱好相似而聚集成的趣缘群体,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组织运作等诸多方面相比都会有所差异。网络趣缘群体成员间彼此拥有相似的兴趣,跨越了时空限制在虚拟平台中分享自己储备的爱好、经验与知识。作为探索性研究,本文以国内最为典型的网络趣缘群体个案——“豆瓣电影”趣缘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关文本和相关兴趣小组互动行为,采用参与式观察法、个案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分析“豆瓣电影”趣缘群体的成因、互动构成、基本特征、传播特征等。研究认为其存在非线性、多元化传播,形成传播规范和群体认同、文艺小清新的文艺氛围等基本特征。同时趣缘群体中存在以趣缘为核心、交流互动呈网状结构、形成自我认同满足社交需求、流动性强弱连接显着的传播特征。针对豆瓣电影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特征,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弥补了个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所产生的孤独感,促进个体满足情感需求。网络趣缘群体对于社会来说,其所产生的内容与互动能够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其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此外,其传播行为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如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恶性网络群体事件等。基于此,笔者进一步提出了该群体在未来发展中应该规范引导不良行为,加强挖掘商业价值两个维度的启示。

庞茗月[8](2020)在《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及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从原始农业社会的个别教育,到历经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渗透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引领着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的跃迁,教育信息化正以理想的速度稳步促成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作为在线学习高阶发展典型代表之一的教育虚拟社区也不例外,不论是传统教育或是现代教育,教育的对象都始终如一,那便是“人”,是统称为具有变动不居心理特征的“学习者”,在此,从人的本质出发,不免激起对伦理问题的思索。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是教育虚拟社区的直接作用对象,社区中学习者的诸多行径将直接影响着社区活动的进展程度与社区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教育虚拟社区伦理为教育虚拟社区中的人伦道德之理,面向学习者的教育虚拟社区活动便是人伦关系互动产生的始点,面对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行为出现的伦理隐患,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行为进行有原则的伦理规约。因此,基于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研究基础,为深层次靶向社区中学习者研修及教育虚拟社区发展的相关伦理诉求,着重对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及其作用蕴涵进行研讨,解析伦理规范对社区学习者行为导引机理,构建出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并准确剖释学习者伦理规范对社区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的正向推动作用。研究依托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科课程实践学习平台“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加之笔者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多年积累的学习、导学、管理与研究经验,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研究开展更是提供了明晰的思路与操作上的可行性。通过与诸多网络学习平台和社区组织者、学习者等专家、学者进行深切咨询、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全方位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系统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构建出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并对社区学习者遵循伦理规范后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以切实保障学习者伦理规范对社区学习者所应予以的伦理学意蕴,具体的研究进程如下:首先,明晰研究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相关国内外学术思想史,阐述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其次,对本研究的关键相关概念“社区”到“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到“教育虚拟社区伦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到“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等给出明确界定;再次,以儒家道德修养、教育虚拟社区生态交往、边沁功利主义、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和康德义务伦理等相关理论的主旨思想为指导,结合相关标准化原则遵循,对调查问卷从设计、修正、施行到发放、回收、分析使之透明化,多种实证方法剖析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数据,同时,构建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实证检验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作用,从社区主体、文化、发展三层次具体阐明伦理规范作用蕴涵;最后,从内容、方法与结论上对本次研究进行归纳,领会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而有效展望。

邱若谦[9](2020)在《三喻文化视域下老年人虚拟社区的新媒体知识传播与使用研究 ——以“可爱老人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老年群体与社会中其他年龄层群体间的“数字代沟”逐渐显现。老年群体在新媒体学习上存在前置劣势,而老年虚拟社区则为其学习交流新媒体知识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次研究以老年人在虚拟社区中的新媒体传播与使用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老年群体在虚拟社区中产出的会话文本,并结合三喻文化视角对此类老年人学习新媒体知识的新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他们是否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目的并解决新媒体学习上的困境。结果表明,老年群体在虚拟社区中交流学习新媒体知识时更多讨论设备使用、音画作品和论坛操作等实操性较强的话题,其中音画类、社交类、信息接收类软件以及设备的基础功能操作的讨论尤为频繁。在表达方式上,老年群体在虚拟社区交流讨论中的主题帖分为“告知分享”和“寻求帮助”两种形式。大部分帖文都能够运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来进行辅助表达,但整体而言讨论总体质量不佳且缺乏深度。在学习交流效果方面,三分之一以上的求助类主题帖通过讨论得到了解决;整体参与度相对较高,且非交互式参与行为占参与行为中的大部分比例;多数老年用户在论坛中有较为明显的社交表达与社交行为,部分主题帖讨论中存在话题黏性以及次级话题的衍生;话题讨论下的互动总体密度相对较小且集中在核心成员之间,社群中形成了“意见领袖”式的成员。老年人在虚拟社区中进行新媒体知识的交流与学习是他们积极进行新媒体适应以及缩小数字代沟的一种尝试途径。在三喻文化视角下,老年群体在虚拟社区中学习交流新媒体知识可视为使用并喻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具有后喻特征文化的传递,其中老年虚拟社区提供了同龄人聚集的并喻文化环境,而新媒体知识则可视为典型的后喻式文化代表。研究认为,并喻式学习模式相较其他方式而言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一个更具心理舒适感的文化环境。虽然老年虚拟社区具备展示、问答和社交的多重功能,但仅凭目前老年虚拟社区的学习方式还不足以完全实现老年群体新媒体学习的所有需求以及解决新媒体学习中的所有困境。通过研究中发现的老年群体在新媒体学习上存在的多种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在老年人现有的新媒体学习渠道之下,可充分发挥老年虚拟社区作为并喻文化环境平台的优势,并重点结合后喻式文化反哺的主流方式,从虚拟社区平台、老年个体、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在理解并喻文化的前提下提供后喻式的帮助,鼓励老年人接受后喻文化特征,加大对老年人新媒体知识学习的投入,多方联合促进老年人的新媒体学习与适应。

谭悦[10](2020)在《狂欢理论视域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自我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探讨电子音乐爱好者如何通过对社交媒介的使用进行自我认同建构。电子音乐爱好者们基于移动社交媒体既区隔又连接的媒介属性,在虚拟社区中既显露又隐蔽的进行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呈现,与虚拟社区中其他人建立关系,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构建。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迅速,受到了许多青年人的喜爱。对电子音乐这种小众文化的喜爱也成为青年群体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认同的重要表达方式。电子音乐成为繁重社会压力下青年人进行情绪释放的出口,电子音乐爱好者们通过在真实世界和线上虚拟社区中活动建构自我认同。在进行自我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媒介成为重要一环。青年人在被建构的文化空间中通过媒介重塑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展现,建立自我认同。本文以狂欢理论作为研究的主框架,将网络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中的电子音乐活动现场作为观察的田野,结合对电子音乐爱好者们的深度访谈,分析电子音乐爱好者们之间如何在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进行持续的互动,并进一步探讨网友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的连接功能消除个人的封闭性,运用各类符号进行个人的自我呈现,在虚拟社区这样一个狂欢场域中重塑个人的身份,建立自身的身份认同。研究发现对电子音乐爱好者而言虚拟社区是群体互动发生的场所,展现出群体的文化特质,以此与其他群体进行区分。个体的媒介实践推进了电子音乐虚拟社区中从短暂互动到持续互动的身份构建进程,是个体建立身份认同的关键。媒介赋权传递着电子音乐共享文化,看似无规则的狂欢场域中也被建构起了特有的规则,专属符号的呈现使用与平等亲昵的话语方式呈现进一步增进了个体的身份认同。

二、论虚拟社区中的青少年行为与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虚拟社区中的青少年行为与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3)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社会存在理论
        1.4.2 交往理论
        1.4.3 功利主义理论
        1.4.4 责任伦理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教育虚拟社区概述
        2.1.1 社区与虚拟社区
        2.1.2 教育虚拟社区
    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概述
        2.2.1 伦理与网络伦理
        2.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
        2.2.3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
    2.3 场依存型认知方式概述
        2.3.1 场认知方式的内涵
        2.3.2 场认知方式的特点
        2.3.3 场认知方式的测试
        2.3.4 场依存型学习者特征表现
    2.4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行为概述
        2.4.1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行为的内涵
        2.4.2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行为的分类
第3章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作用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假设
    3.2 教育虚拟社区中场依存型学习者遴选
        3.2.1 镶嵌图形测试简介
        3.2.2 镶嵌图形测试有效性认定及评分标准
        3.2.3 镶嵌图形测试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3.3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3.2 调查问卷的前测与修正
        3.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4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3.4.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4.2 基本信息分析
        3.4.3 各因素的统计分析
        3.4.4 因子分析
        3.4.5 聚类分析
    3.5 实证分析小结
        3.5.1 验证假设结果
        3.5.2 低阶交互行为层面实证小结
        3.5.3 中阶交互行为层面实证小结
        3.5.4 高阶交互行为层面实证小结
        3.5.5 相邻层级间关系层面实证小结
第4章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作用的过程分析
    4.1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低阶交互行为作用分析
        4.1.1 定向浏览内容,提高研习效率
        4.1.2 促发点击行为,保障交互顺畅
        4.1.3 实时回复消息,维系情感发展
        4.1.4 主动发布资源,保持施馈平衡
    4.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中阶交互行为作用分析
        4.2.1 引导深度汇谈,触发观点撞击
        4.2.2 鼓励问题请教,彰显尊师好学
        4.2.3 诱发观点质疑,解放批判思维
        4.2.4 激发分解整合,体验深度学习
    4.3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高阶交互行为作用分析
        4.3.1 开展多元评价,达成反馈及时
        4.3.2 参与协作学习,倡导同侪互助
        4.3.3 致力资源建设,培养设计思维
        4.3.4 提倡创新应用,实现推陈出新
    4.4 作用过程分析小结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研究过程
        5.1.2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启示
    5.4 研究局限性
    5.5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虚拟社区参与对艾滋病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艾滋病群体的艰难处境
        二、互联网时代下艾滋病虚拟社区兴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虚拟社区参与相关研究
        一、虚拟社区的概念
        二、虚拟社区参与的测量维度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概念
        三、网络社会支持的测量与维度
    第三节 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测量维度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虚拟社区参与与网络社会支持
        二、虚拟社区参与与心理健康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理论模型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虚拟社区参与的测量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测量
        三、心理健康的测量
    第二节 问卷调研对象的选择
    第三节 问卷预调研
    第四节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人口统计变量情况
        二、虚拟社区参与情况
        三、网络社会支持情况
        四、艾滋病群体心理健康现状
    第二节 正式调研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五节 假设检验
        一、虚拟社区参与度与网络社会支持
        二、虚拟社区参与度与心理健康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实务性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虚拟社区中在线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者响应
    2.2 在线社会支持
    2.3 自我提升
    2.4 社会联结
    2.5 感知可靠性
第3章 假设推演与理论模型
    3.1 在线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响应的直接作用
    3.2 自我提升与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
    3.3 感知可靠性的调节作用
    3.4 理论模型
第4章 实验一:检验在线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响应的直接作用
    4.1 预实验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
第5章 实验二:检验自我提升与社会联结的中介作用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
第6章 实验三:检验感知可靠性的调节作用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过程
    6.3 实验结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人设”迷群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设”符号建构的媒介景观
    第一节 从二次元到三次元:“人设”符号的流变
        一、萌要素:二次元角色的“人设”
        二、情感消费:三次元明星的“人设”
        三、饭圈式萌化:“人设”的普泛化使用
    第二节 文娱产业的“人设”营销景观
        一、“人设”支撑的养成类偶像
        二、“人设”赋能的虚拟偶像
    第三节 网络用户的“人设”社交景观
        一、作为虚拟赛博人格的“人设”
        二、作为演绎社交身份的“人设”
第二章 “人设”迷群符号消费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人设”消费与“人设”迷群
        一、青少年“人设”消费的社会语境
        二、Cosplay、同人与语C:“人设”消费的演进
        三、文本盗猎:“人设”迷群的形成
    第二节 “人设”迷群符号消费中的幻想与演绎
        一、真情实感的互动仪式
        二、规避训导的想象空间
        三、圈地自萌的符号狂欢
第三章 “人设”迷群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人设”迷群的集结与区隔
        一、“人设”迷群的自组织机制
        二、“人设”消费形成身份区隔
    第二节 “人设”迷群符号消费中的自我认同
        一、意义的颠覆与自由书写
        二、符号演绎完善自我认同
        三、“人设”之下的身份焦虑
    第三节 “人设”迷群符号消费中的群体认同
        一、文化资本展现迷群风格
        二、参与式创作建构群体认同
        三、模因复制凝聚集体记忆
第四章 “人设”符号消费的文化表征与社会意义
    第一节 消费逻辑转向驱动青年亚文化转向
        一、从“文本”消费到“人设”消费
        二、文化出路:从“守圈”到“出圈”
        三、文化风格:从“强抵抗”到“弱抵抗”
    第二节 官媒“人设”实践探索青少年社会参与新途径
        一、央视新科动漫的“人设”实践
        二、共青团中央的“人设”实践
        三、“祖国人设”:青少年社会参与的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现象研究 ——以“豆瓣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趣缘群体研究综述
        (二)豆瓣网及“豆瓣电影”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个案分析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参与式观察法
    四、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一章 “豆瓣电影”趣缘群体缘起及其概述
    一、“豆瓣网”发展脉络
    二、“豆瓣电影”发展脉络
    三、“豆瓣电影”趣缘群体互动行为构成
        (一)网络趣缘群体
        (二)“豆瓣电影”趣缘群体成因探析
        (三)“豆瓣电影”趣缘群体行为构成
第二章 “豆瓣电影”趣缘群体的传播特征
    一、“豆瓣电影”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非线性、多元化传播
        (二)形成传播规范和群体认同
        (三)文艺小清新的文化氛围
    二、“豆瓣电影”趣缘群体的传播特征
        (一)以趣缘为链接核心
        (二)交流互动呈网状结构
        (三)形成自我认同满足社交需求
        (四)流动性强,弱连接显着
第三章 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的影响与启示
    一、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的影响
        (一)网络趣缘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二)网络趣缘群体对社会的影响
    二、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的启示
        (一)规范引导不良行为
        (二)加强商业价值挖掘
结论与反思
    一、主要结论
    二、结语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什么是教育虚拟社区
        2.1.1 社区与虚拟社区
        2.1.2 教育虚拟社区
    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界说
        2.2.1 伦理与网络伦理
        2.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
        2.2.3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
    2.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涵义解析
        2.3.1 学习者
        2.3.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
        2.3.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
第3章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构建
    3.1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的理论基础
        3.1.1 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
        3.1.2 教育虚拟社区生态交往理论
        3.1.3 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
        3.1.4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理论
        3.1.5 康德的义务伦理理论
    3.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的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3.2.2 公平公正原则
        3.2.3 一致同意原则
        3.2.4 互惠互利原则
        3.2.5 节制无害原则
    3.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实证分析
        3.3.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1.2 调查问卷的前测与修正
        3.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3.3.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3.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3.3.2.3 基本信息分析
        3.3.2.4 各因素的统计分析
        3.3.2.5 因子分析
        3.3.2.6 聚类分析
        3.3.3 实证分析小结
        3.3.3.1 学习行为规范
        3.3.3.2 社区交互规范
        3.3.3.3 道德品行规范
    3.4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确立
第4章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实施作用分析
    4.1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实施作用调查
        4.1.1 伦理规范作用问卷设计与实施
        4.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1.3 问卷题项的统计分析
        4.1.4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4.1.5 小结
    4.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作用分析
        4.2.1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社区知行互促作用
        4.2.1.1 交往规范化:学习者个人权益保障有力
        4.2.1.2 修养内蕴化:学习者道德品行高尚优良
        4.2.1.3 学习自律化:学习者知识技能与日俱进
        4.2.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社区文化熏染作用
        4.2.2.1 建设民主化:社区交往环境风朗气清
        4.2.2.2 资源精细化:社区学习资源动态生成
        4.2.2.3 成员协作化:社区凝聚力巩固增强
        4.2.3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的社区赓续发展作用
        4.2.3.1 服务人本化:社区满意度深入人心
        4.2.3.2 监督全面化:社区运行秩序井然
        4.2.3.3 机制健全化:社区发展推陈出新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研究方法与内容
        5.1.2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研究的创新点
        5.2.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三喻文化视域下老年人虚拟社区的新媒体知识传播与使用研究 ——以“可爱老人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年群体与社会中其他年龄群体之间存在“数字代沟”
        1.1.2 老年人在新媒体技术的信息获得与学习上存在诸多阻碍
        1.1.3 虚拟社区成为老年群体学习交流新媒体技术的新途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群体对象的创新
        1.3.2 研究路径的创新
        1.3.3 研究视角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老年群体新媒体技术使用与学习的相关研究
        2.1.1 老年群体使用和学习新媒体的现状
        2.1.2 老年群体使用和学习新媒体的目的
        2.1.3 老年群体选择使用和学习新媒体的影响因素
        2.1.4 学习和使用新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影响
    2.2 老年虚拟社区的相关研究
        2.2.1 对老年虚拟社区的特点研究
        2.2.2 老年群体虚拟社区采纳的影响因素
        2.2.3 使用虚拟社区对老年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2.3 虚拟社区的生产内容相关研究
    2.4 三喻文化相关研究
        2.4.1 国外研究
        2.4.2 国内研究
3 研究问题与方法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路径
    3.3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取
    3.4 类目构建
        3.4.1 类目构建的理论框架
        3.4.2 编码路径
    3.5 编码及信度检验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显着性话题
    4.2 话题的表达形式
        4.2.1 主题帖的表达形式
        4.2.2 主帖的表达形式
        4.2.3 跟帖的表达形式
    4.3 交流学习效果
        4.3.1 问题解决率
        4.3.2 参与度
        4.3.3 社交性
        4.3.4 互动效果:社会网络分析
    4.4 研究发现
        4.4.1 老年群体在新媒体学习中多关注实操性话题,但讨论质量不佳
        4.4.2 论坛具有展示、问答与社交的多重功能,但问题解决效果有待提高
        4.4.3 老年虚拟社区成员在特定话题上的交互式参与度有显着差异
        4.4.4 互动网络中成员权力关系相对平等,存在少数“意见领袖”,易出现学习瓶颈
5 三喻文化视域下的研究讨论
    5.1 老年虚拟社区中新媒体学习的文化特征
        5.1.1 并喻文化体现:作为同辈交流平台的老年虚拟社区
        5.1.2 后喻文化特征:作为学习对象的新媒体知识
    5.2 探讨更适宜老年人学习新媒体知识的文化环境
        5.2.1 前喻文化:在新媒体知识上已失去作用价值与环境
        5.2.2 后喻文化:为非平等环境且存在多重阻碍
        5.2.3 并喻文化:提供更利于老年群体表达分享的平等氛围
6 结论与反思
7 策略建议与研究不足
    7.1 策略建议
        7.1.1 虚拟社区:在理解并喻文化的前提下提供数字反哺的帮助
        7.1.2 老年个体与家庭:调整心态,鼓励接受后喻文化方式
        7.1.3 国家与社会:加大对老年人新媒体知识学习投入,缩小技术鸿沟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编码表
后记

(10)狂欢理论视域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自我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狂欢理论
        2.1.2 自我认同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电子音乐相关研究
        2.2.2 狂欢理论相关研究
        2.2.3 自我认同相关研究
        2.2.4 虚拟社区与认同的相关研究
        2.2.5 媒介使用与认同相关研究
        2.2.6 小结
第三章 狂欢语境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群体表征呈现
    3.1 混沌到清晰:电子音乐爱好者共享文化的传递
    3.2 无序到有序:电子音乐虚拟社区中被重构的规则秩序
    3.3 边缘到核心:专属文化符号的呈现与使用
    3.4 平静到狂欢:平等、亲昵互动的个人话语方式构建
    3.5 虚拟到真实: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行为方式的交互
第四章 狂欢语境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持续互动
    4.1 面具的消失:狂欢场域中真实虚拟界限的再定义
        4.1.1 符号背后:狂欢广场中从虚拟走向真实
        4.1.2 平等且开放:消除阶级和教条主义的互动
        4.1.3 互动链条的延续:多平台的社交互动延伸
    4.2 从群体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建构
        4.2.1 拼贴文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焦虑
        4.2.2 从群体到自我的个人认同建构
第五章 狂欢语境下的电子音乐虚拟社区媒介逻辑
    5.1 媒介使用消除个人封闭性
    5.2 社交媒介符号建构群体认同
    5.3 媒介赋权链接群体关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论虚拟社区中的青少年行为与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动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及社会支持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D]. 周粟伊.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虚拟社区中的内群体利他行为研究[D]. 李明阳. 西南大学, 2021
  • [3]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研究[D]. 程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虚拟社区参与对艾滋病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 冉雨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5]虚拟社区中在线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D]. 周晨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6]“人设”迷群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研究[D]. 李泰儒.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现象研究 ——以“豆瓣电影”为例[D]. 陈嘉琪. 兰州大学, 2020(01)
  • [8]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伦理规范构建及作用研究[D]. 庞茗月.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三喻文化视域下老年人虚拟社区的新媒体知识传播与使用研究 ——以“可爱老人网”为例[D]. 邱若谦. 武汉大学, 2020(04)
  • [10]狂欢理论视域下电子音乐虚拟社区自我认同研究[D]. 谭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的行为与心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