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帮助我

互联网帮助我

一、网络助我一臂之力(论文文献综述)

邵佩雯[1](2021)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以成都市S校为例》文中认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世界各国的交往与联络,鼓励国家间敞开门户、精诚合作,随之而至的是外来文化的涌入,原本的社会道德秩序及人民思想观念遭受冲击,为了消除种族间的矛盾、促进人类共生发展,加强国民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推动文化认同的培养则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得到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为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国际理解教育旨在促进少年儿童认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塑造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兼备的人才,而小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希望,担负着世界的未来。但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儿童接受国际理解教育后依旧怀有一定的文化偏见,无法以平等的心态评价他文化。因此,本研究以调查国际理解教育下小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为依据,探寻如何通过改善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措施来加强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本研究在进行文化认同及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后,对小学生文化认同的本质意蕴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文化认同理论将国际理解教育中对小学生文化认同的考察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文化认知水平、文化认同情感、文化认同行为及国际理解教育效果,以此为基础编制小学生文化认同访谈提纲,并在实地观察中随机选取S小学3至6年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再结合实践观察与学生访谈结果,对相关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的访谈。整理分析发现,国际理解教育对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有一定优势,但依旧存在小学生文化认知浅显、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对异国文化接受度呈现差异的现象。据此,在对国际理解教育与小学生文化认同培养的共性及价值进行探究后,本研究尝试结合视域融合的相关理论,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形式、教师、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提出改进策略:首先,学校应扩大中外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根据学校定位实际创编适宜学生使用的校本课程或学本;其次,要加大各方投入拓展国际理解教育形式与活动,合理开发网络、人才资源推动跨文化交流;再者,需积极组织专职教师及科任教师的相对培养,使教师提高自身国际理解素养,实现中外文化知识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后,应呼吁家长、校领导共同构建“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建设专业的国际理解教室,让学生在别样的氛围中领略和认同中外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许箭琪[2](2021)在《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锂作为一种战略性稀有金属在高新技术行业有着广泛应用,目前世界已发现的锂矿通常分为伟晶岩型、盐湖型和黏土型三类,与前两者相比,黏土型锂矿的勘查程度和利用率较低,但锂在含煤、含铝等岩系中的富集现象十分普遍,具有良好的综合利用前景。桂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铝土矿产地之一,矿床数量多、规模大,锂在沉积型铝土矿含矿岩系中的富集情况十分可观,Li2O平均品位0.17%,超过锂金属伴生综合利用指标(Li2O≥0.05%),具有作为锂资源库的前景。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顶、底板皆为灰岩,剖面主体自下而上呈现为(底砾岩)、铁铝岩、铝土矿(碎屑状、豆状、鲕状)、铝土岩和碳质泥岩(或煤层)。为研究锂在含铝岩系中的富集机制,以桂西二叠系沉积型铝土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明锂在含铝岩系中的赋存状态、还原含铝岩系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变化,分析锂的富集过程。通过野外调查、等离子体质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锂元素酸浸提取效率实验,得出锂产出于含铝岩系碳质泥岩层位,在铝土岩层位也有少量富集,锂元素赋存于以高岭石为主的黏土矿物中,主要以类质同象替代的形式存在,部分锂离子因黏土矿物产生的负电荷被吸附矿物表面,少量的锂以独立矿物锂绿泥石的形式存在。含铝岩系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经历了泻湖-潮坪-沼泽三个阶段,其中锂富集层位主要在低能潮坪(铝土岩)和滨岸沼泽(碳质泥岩)环境中沉积。锂在含铝岩系中的富集与沉积型铝土矿成矿过程有密切联系。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含铝岩系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铝硅酸盐风化,凝灰岩可能为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第一阶段风化产物主要为高岭石和可溶性硅酸,高岭石经过进一步风化形成一水铝石,风化程度较高的一水铝石形成铝土矿,风化程度较低的含铝溶蚀物则形成铝土岩,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碳质泥岩。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主要形成于半封闭的孤立台地,台地周围广泛发育的生物礁阻止了成矿水体中的锂向广阔海洋中流失,黏土矿物沉积后,Li+首先因黏土矿物表面负电荷被吸附,而后以类质同象的方式与Mg2+不成对替代Al3+,或与Al3+结合不成对替代Si4+,这一过程使得Li+进入了黏土矿物的晶格中,形成富锂黏土岩,部分黏土矿物形成锂绿泥石,同时少量吸附态的锂因类质同象替代反应不完全而保存下来。这一研究查明了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富集层位、赋存状态,初步揭示了锂在黏土矿物中的富集机制,对桂西铝土矿开发综合利用和研究富锂黏土岩作为锂资源的潜力提供依据。

乔振经[3](2020)在《内部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创业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通过创业释放创造潜能可以在不同阶段刺激和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创业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中国报告》显示,在中国的创业人群中,18-34岁的青年群体表现最为活跃,约占创业总数的五成。但对于创业活跃群体之一的大学生而言,自主创业情况则不容乐观。《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只有1.8%,较前5年略有下降,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率的平均水平20%相差还很大。因此,面对大学生消极的创业态度,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是一项亟需跟进的时代话题,也是学术界不容忽视的研究议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热情的众多因素中,敢于冒风险、勇于承担责任、善与创新的内部企业家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内部企业家精神所展现出进取的个性和行为取向会激发创业的热情。而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个人社会资本所提供的社会资源同样是内部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热情影响的重要机制。因此,本文以西南地区大学生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分析内部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影响机制。首先,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大量相关文献,确定内部企业家精神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热情为因变量,用社交网络、社会责任和共同目标三个维度来测量的个人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构建研究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根据大学生创业热情的现状修订量表,并针对性发放281份问卷,用Spss23.0和Amos23.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最后,针对研究结论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实质性的建议。本文结论如下:(1)内部企业家精神的行为取向不断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内部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正向影响成立;(2)验证了内部企业家精神对个人社会资本及其三个维度(社交网络、社会责任和共同目标)均有正向影响作用;(3)个人社会资本及其三个维度(社交网络、社会责任和共同目标)均对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有正向影响作用;(4)回归分析中,个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中社会责任和共同目标均起到中介作用,且相关性系数分别下降0.134和0.141,但社交网络的中介作用结果不显着。依据研究结果,本文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热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1)重视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培养,构建完善的创业体系以提高更多大学生的创业管理能力;(2)重视创业文化的影响力,通过相互合作进取的内部企业家精神全面提升创业核心竞争力;(3)利用合适的社会资源积极识别优质创业机会,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从而改善大学生创业率低所面临的现状。从理论层面分析,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创业热情前因变量研究,还探究个人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对创业热情的理论进行创新。从实践层面考虑,本文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注重培养个人行为取向所激发的创业热情,使得热情转化为创业行为,逐步实现创业成功。

池夏冰[4](2020)在《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突的时代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提出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失具体路径,教育戏剧的体验特性为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是稀缺的。研究者以案例研究为主,收集和分析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实物资料等质性资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等量化数据,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探究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功能及其教学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研究准备,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围绕关键概念回顾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是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并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第六章),将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应用于语文课堂并检验其有效性。第四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特征、感觉偏好和阅读策略。第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在行为方面,它能唤醒学生的运动感觉,改善学生的朗读表现,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在移情中深化文化体验;在认知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理解、分析、创造这三类认知表现。第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文本理解方面,教育戏剧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领会作品的深意;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双重角色能促使学生连接文化和自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参与—描述—阐释—反省”教学循环圈以及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文化体验发展;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戏剧能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创设自由而宽容的开放情境,合作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相互尊重包容有助于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四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本研究顺应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潮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了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探索出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教学活动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将西方教育戏剧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本土化并革新。研究受限于实践条件、教学资源等因素,未来有待通过量化研究、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路径,继续提升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品质。

郭颖婕[5](2019)在《面向复杂性状遗传性缺失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性状作为一种受多个微效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的性状,其遗传机理研究一直是遗传学的热点与难点。复杂性状的研究在人类复杂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改良作物农艺和品质性状、选育优良品种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及常见动植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相继完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成为当下研究基因与复杂性状关联性最重要的策略与工具之一。但对大多数复杂性状而言,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的关联位点只能够解释相应疾病遗传方差的5%到30%,这一现象被称为"遗传性缺失"。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1)单位点分析统计效力不足;2)缺乏对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分析;3)罕见变异对性状的影响尚不明晰。基于此,本文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数据为数据材料,从上述1)和2)两个关键因素出发,对多位点关联分析、上位效应检测以及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等计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解决“遗传性缺失”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和稀疏组Lasso的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为解决传统GWAS中单位点关联分析统计效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和稀疏组Lasso的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首先,针对传统单一位点检测方法中存在的多检验校正导致的大量位点无法通过严格阈值、以及无法利用位点之间的关联性两个弊端。将多元线性模型引入关联分析,通过同时建模多个位点与表型之间的关联性,充分利用多个位点的联合信息来提升方法统计效力。其次,针对数据中存在的种群结构等混淆因素导致方法假阳性升高的问题,通过在线性模型中显式将混淆因素建模为随机效应项,更有针对性地消除系统误差对方法精度的影响。最后,通过使用稀疏组Lasso方法优化求解模型,使模型具有基因层面与SNP层面的双重稀疏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可以有效降低混淆因素造成的假阳性,提升在性状预测及关联位点选取方面的准确性,成为有力的关联分析工具。(2)提出基于因子分解机的上位效应关联分析方法从SNP数据层面研究变异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上位效应)被认为是解决“遗传性缺失”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之一。现有方法中,基于穷举的上位效应检测策略导致计算量随着作用关系涉及位点数目的增加呈幂级增长。而基于随机或启发式的检测方法会因优化目标的不同导致上位效应的丢失。如何在考虑所有位点组合的情况下降低方法的计算复杂度,是上位效应检测的一个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因子分解机的上位效应检测方法。首先,通过独热编码对基因型数据进行稀疏化,获得等位基因层面对上位效应遗传机理的解释;其次,利用因子分解机学习每个向量在隐空间的嵌入向量表示,并利用两个特征之间嵌入向量的内积表征上位效应的作用强度。因子分解机可以在稀疏数据上有效学习交互特征的作用关系,在线性时间复杂度下完成2阶上位效应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因子分解机的上位效应检测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检测互作关系。(3)提出质量性状下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的关联分析方法变异位点层面的相互作用研究往往会带来组合爆炸、统计效力低等问题。近年来,基于基因整体(即将一个基因中的所有SNP看做一个整体)的基因互作研究成为GWAS中的又一热点内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距离相关系数和置换检验策略的基因-基因相互作用检验方法。首先,利用距离相关系数对非线性交互作用较强的检测能力,以及对两个交互向量维度不设限的优势,构造表示2组SNP在疾病样本与对照样本中相互作用差异的统计量来表征基因相互作用关系的强度。所设计统计量对基因之间的互作形式没有限制,可以使方法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其次,针对本文所设计统计量经验分布未知的问题,利用置换检验策略近似其分布,从而得到基因互作强度的显着性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显着优于其它方法,可以有效准确地检测基因-基因之间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关系。(4)提出数量性状下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的关联分析方法数量性状取值在群体内个体间呈现连续性。研究与人体内脂质水平相关的遗传变异对于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机理至关重要;而植物的开花时长、粒重等也与优良品种的选育息息相关。但目前的研究中,针对数量性状下基因互作的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提出一种基于U统计量和集成学习的检验方法,用于检验数量性状下基因的交互作用。首先,针对互作中大量存在的非线性关系,选取集成学习模型作为学习算法,其中集成学习的基分类器选用树模型,充分捕捉数据中不同形式的作用关系的同时保证模型的泛化能力;其次,通过采用使预测结果具有U统计量渐近正态性质的重采样策略,设计用于表征互作关系强度的统计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数量性状下基因-基因之间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关系。

李佳颖[6](2019)在《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办税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税务系统办税服务厅公务员肩负着“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光荣使命,他们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税务机构的整体工作效能。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他们也面临新的挑战,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因为心理压力引发的问题不断凸显,给个人、组织、社会和国家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的心理压力问题也引起了系统内外的广泛地关注。论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办税服务厅公务员心理压力调查问卷》以及《办税服务厅公务员访谈提纲》。并以内蒙古自治区税系统基层办税服务厅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以初步了解和综合分析当前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的心理压力现状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压力相关理论模型,确定研究思路和框架。问卷采用频率、多重响应、交叉、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办税厅公务员压力源、压力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先进压力管理经验,针对研究中所发现的办税服务厅公务员压力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压力管理措施。最终达到切实减轻基层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大幅度提升组织运行效率的目的。通过研究,论文得出的结论:基层税务系统办税服务厅公务员心理压力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较好地纾解基层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才能让办税厅公务员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建设于社会、奉献于祖国税收的伟大事业。

李玲[7](2019)在《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洞头畲族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村寨是民族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蕴藏着丰硕的特色文化,因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鲜明地区别于汉族村落。21世纪以来,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村寨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重构与复兴又有冲击消解原有文化结构的一面。为应对少数民族村寨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需嵌入新的治理理念与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实际相映衬。论文基于文化治理理论和文化产业的治理性特征提出了文化产业治理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少数民族村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与治理有效问题,认为以文化治理观为指导、以繁荣地方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村寨治理模式有益于发挥村民的文化主体性、重新构筑文化认同、培育现代公共文化,打破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格局,实现村寨善治。论文结合村寨的治理现状拟尝试建构出以协调多元主体的社会关系、文化创新与发展、文化权力公平分配为治理内容,以参与式治理、合作治理,“礼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为治理方式的文化产业治理框架。并以江西省洞头畲族村为个案,深入认识畲民身份恢复后洞头畲族村面临的文化重构、文化需求增长和文化发展多元化等背景,分析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所取得的重塑政治秩序、培育公共精神、强化文化认同、保障村民文化权利等方面的成效,针对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主体体系中妇女参与边缘化、缺乏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市场机制中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增长力不足、治理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构建妇女文化参与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建构传统、现代和新兴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结构,借助文化营销激活文化增长的内生动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方法进一步提升洞头畲族村的文化产业治理绩效。通过构建文化产业治理框架并结合典型实例,展示了文化产业治理理念在少数民族村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治理的内涵,拓展其运用边界,而且为转型时期民族地区稳定脱贫和善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付平[8](2018)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IBM视频广告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在所有经济形式中,商业活动一直是经济的中流砥柱。商业广告作为商业活动成功的桥梁,为企业成功营销产品/服务提供了极大的辅助作用。而广告翻译则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桥梁作用。纵观国内外广告研究,文本广告研究占据主流。而兼具字幕翻译特征的视频广告翻译鲜有人研究。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研究视频广告更是无人涉及。因此,作者以IBM视频广告翻译实践为基础,探索视频广告的风格特点,从语言、交际、文化层面总结出视频广告具备口语化、通俗化、感染性特点。然后,介绍翻译适应选择论、IBM视频广告的翻译生态环境,从中分析出IBM视频广告翻译中的挑战,包括模糊词、句间衔接和修辞等语言问题,人称代词、屏幕文本和时空限制等交际问题和文化负载词等文化问题。接着,作者利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适应转换翻译方法解决所述挑战,然后通过翻译实例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下的三维适应转换翻译方法解决视频广告翻译中出现的模糊词、句间衔接和修辞等语言难点,人称代词、屏幕文本和时空限制等交际难点和文化负载词等文化难点。对于模糊词含义不明,采用语境化翻译方法;对于句间衔接问题,采取整合翻译方法;对于修辞,采取意译;对于人称交际功能薄弱问题,采取人称转换的方法;对于屏幕上文本交际功能误判,采取适应策略;对于时间和空间限制,采取略译的方法;对于文化负载词,采取归化的策略。通过该实践报告,笔者试图为广告视频翻译方法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也为翻译适应选论应用场景扩展略尽绵薄之力。

张妍[9](2018)在《泰特勒三原则指导下的理雅各《尚书》回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主要基于回译翻译实践的报告,所译底本为理雅各《东方圣书》系列中的《尚书》译本的“商书”部分。《尚书》是我国存世文献中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但是语言艰涩难懂,世称“佶屈聱牙”。尽管如此,仍有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尝试将它翻译介绍到西方,19世纪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便是其中一位最杰出的翻译家。虽然理雅各第一部《尚书》英译本问世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但它仍然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相比于理雅各其他儒经译本,人们对其《尚书》译本的关注至今较少。为了帮助无法直接阅读理雅各译本的人了解理雅各这部《尚书》,本文作者尝试将它回译成中文(即将理雅各的英文译文回译成现代汉语)。但由于理雅各的《尚书》译本不仅仅翻译了《尚书》原文,还写有篇幅不少的题注和脚注,而它们对于读者理解《尚书》文义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是理解原文和译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作者对这两个部分的“注”也进行了翻译。因为如果缺少了这两个部分,理雅各的《尚书》译本是不完整的,不能展现理氏译本原貌。当然,它不属于“回译”,而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理雅各《尚书》英译本由四部分组成:《唐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笔者选取《尚书》第四部分《商书》进行回译。本篇报告选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做到忠实地传达原文内容,保留原文风格,同时尽量达到译文的语言通顺自然。本篇报告共有五章。第一章,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源文本及其作者,以及本次翻译实践的目的。第二章,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过程及译后校对。第三章,理论框架。主要介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展现运用泰特勒三原则在内容、风格、语言三方面翻译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第五章,实践总结。

马良柱[10](2017)在《好风凭借力,梦想渐成真》文中认为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来到武汉教育电视台已19个年头。回望这段历史,见证武汉教育电视台的变化、检视自己的专业追求,整个过程中亲历的酸甜苦辣咸,着实五味杂陈、耐人回味。无心插柳结缘教育电视1998年6月的一天晚上,时任武汉市青山区红十字会秘书长的妻子突然跟我说:武汉教育电视台领导很看好你,希望你能给他们一份简历,如果市教委同意,他们可以马上调你过去。此前我从未听说过武汉教育电视台,对妻子之言更是大惑不解:他们怎么

二、网络助我一臂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助我一臂之力(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理解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以成都市S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文化认同与国际理解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下的需要
        1.1.2 文化认同是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前提和目的
        1.1.3 小学生文化认同及国际理解教育的现实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认同
        1.2.2 国际理解教育
        1.2.3 国际理解教育与文化认同的联系
        1.2.4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1.3 理论基础
        1.3.1 文化认同理论
        1.3.2 视域融合理论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文化认同
        1.4.2 小学生文化认同
        1.4.3 国际理解教育
        1.4.4 相关概念辨析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1.5.4 研究方法
        1.5.5 研究对象选择
        1.5.6 研究思路
2 小学生文化认同的本质意蕴
    2.1 小学生文化认同的目的
        2.1.1 挖掘内涵,促进文化理解
        2.1.2 树立观念,提升个人素养
        2.1.3 传承创新,建立文化自信
    2.2 小学生文化认同的结构特征
        2.2.1 文化认同的本质内涵
        2.2.2 文化认同的外显特征
        2.2.3 文化认同的内部结构
3 国际理解教育与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共性及价值分析
    3.1 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要素
        3.1.1 国际理解教育的外显特征
        3.1.2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部结构
    3.2 国际理解教育与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共性
        3.2.1 培养目标
        3.2.2 教育内容
    3.3 国际理解教育对于增强小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分析
        3.3.1 开阔眼界,提升文化认知水平
        3.3.2 尊重差异,培养文化多元意识
        3.3.3 激发情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4 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现状问题及归因分析
    4.1 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4.1.1 小学生文化认知水平
        4.1.2 小学生文化认同情感
        4.1.3 小学生文化认同行为
    4.2 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的问题
        4.2.1 小学生文化认知较为浅显
        4.2.2 小学生对国内文化认同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4.2.3 小学生对异国文化接受程度不一
    4.3 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生文化认同问题归因分析
        4.3.1 教学内容片面,文化理解浅显
        4.3.2 教育过程形式化,学生参与不足
        4.3.3 教师缺乏培养意识,课程融合不够
        4.3.4 外界环境影响大,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5 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小学生文化认同的措施
    5.1 开发适宜课程内容与学本
        5.1.1 基于学生兴趣,拓展教学内容
        5.1.2 结合学校实情,创编国际理解教育学本
    5.2 扩充国际理解教育形式
        5.2.1 合理开发资源,加强跨文化交流
        5.2.2 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文化感受
    5.3 提升教师国际理解素养
        5.3.1 加强教师国际理解素质的培养
        5.3.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学科渗透
    5.4 创设国际理解校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已发现的黏土型锂矿
        1.2.2 国内黏土型锂资源
        1.2.3 锂的赋存状态研究
        1.2.4 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的沉积环境
        1.2.5 锂的富集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化)地质特征
    3.1 含铝岩系地质特征
        3.1.1 含铝岩系剖面层位划分
        3.1.2 含铝岩系“旋回”现象
    3.2 含铝岩系主要岩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3.2.1 铁铝岩
        3.2.2 铝土矿
        3.2.3 铝土岩
        3.2.4 碳质泥岩
    3.3 含铝岩系主要层位的矿物组成
    3.4 含铝岩系锂富集层位及地球化学特征
        3.4.1 锂在含铝岩系中的分布规律
        3.4.2 富锂黏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锂的赋存状态
    4.1 锂的主要赋存矿物
        4.1.1 锂与主要矿物组分含量的相关性
        4.1.2 锂绿泥石
    4.2 锂的浸取实验
        4.2.1 实验原理及测试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锂的赋存状态分析
第5章 富锂黏土岩的沉积环境
    5.1 岩相古地理
        5.1.1 海陆过渡相
        5.1.2 台地边缘相
        5.1.3 斜坡-深水盆地相
    5.2 岩相学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5.2.1 黏土矿物种类对古气候变化的指示
        5.2.2 铝土岩韵律层理对氧化-还原条件的指示
    5.3 元素地球化学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5.3.1 古盐度
        5.3.2 古氧化还原条件
        5.3.3 古气候
    5.4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第6章 锂的超常富集机制
    6.1 锂富集的影响因素
        6.1.1 物质来源
        6.1.2 古气候因素
        6.1.3 古地理因素
    6.2 锂的富集过程
        6.2.1 风化阶段
        6.2.2 沉积阶段
        6.2.3 成岩-成矿阶段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内部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计划行为理论
        2.1.1 计划行为理论的概念
        2.1.2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容
        2.1.3 计划行为理论的适用性
    2.2 社会资本理论
        2.2.1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念
        2.2.2 社会资本理论的内容
        2.2.3 社会资本理论的适用性
    2.3 内部企业家精神
        2.3.1 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概念
        2.3.2 内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结构
        2.3.3 内部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现状
    2.4 创业热情
        2.4.1 创业热情的定义
        2.4.2 创业热情的内涵和结构
        2.4.3 创业热情的研究现状
    2.5 个人社会资本
        2.5.1 个人社会资本的概念
        2.5.2 个人社会资本的结构
        2.5.3 个人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2.6 文献评述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内部企业家精神与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关系
        3.2.2 内部企业家精神与个人社会资本的关系
        3.2.3 个人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关系
        3.2.4 个人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
4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1 访谈调研
    4.2 问卷设计
        4.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2 问卷设计过程
    4.3 变量设计和测量
        4.3.1 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测量
        4.3.2 创业热情的测量
        4.3.3 个人社会资本的测量
        4.3.4 控制变量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问卷统计与样本描述
        5.1.1 数据收集
        5.1.2 样本特征
        5.1.3 量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相关量表的信度分析
        5.2.2 相关量表的效度分析
        5.2.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内部企业家精神与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回归分析
        5.3.2 内部企业家精神与个人社会资本的回归分析
        5.3.3 个人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回归分析
        5.3.4 个人社会资本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
    5.4 分析结果与讨论
        5.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4.2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6.4.1 研究不足之处
        6.4.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序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育戏剧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三、教育戏剧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
        五、教育戏剧与情感教育
        六、教育戏剧与文化传播
        七、教育戏剧与体验发生
        八、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
        二、文化体验教学
    第三节 总结
        一、探究教育戏剧在文化体验中的价值
        二、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案
        三、基于本土语境讨论教育戏剧和文化体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一、长期参与
        二、三角检验
        三、自我反思
        四、外部审查
        五、深度描述
第四章 教育戏剧文化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分析框架
        二、体验水平分析框架
        三、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
        一、设计理据
        二、模型建构
第五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的系统构成
        三、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第二节 思想基础
        一、释义学的“体验”精神
        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三、阅读交互理论
    第三节 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第一节 教学设计示例
        一、《卖炭翁》
        二、《背影》
        三、《愚公移山》
    第二节 教学实践分析
        一、学生文化体验的个案分析
        二、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分析
        三、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分析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
        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
        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得到实践印证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
        二、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
        三、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
        四、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
    第三节 研究贡献
        一、理论层面的贡献
        二、实践层面的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面向复杂性状遗传性缺失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复杂性状遗传分析相关概念简介
        1.2.1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1.2.2 复杂性状
        1.2.3 复杂性状关联基因筛选方法
        1.2.4 遗传性缺失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联分析方法
        1.3.2 基因相互作用检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的多位点关联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LMM和稀疏组lasso的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
        2.2.1 方差比例系数δ的估计
        2.2.2 关联系数β的估计
        2.2.3 稀疏组lasso方法
        2.2.4 表型值预测
        2.2.5 复杂度分析
        2.2.6 模型选择
    2.3 实验与分析
        2.3.1 仿真数据生成
        2.3.2 性能评价指标
        2.3.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2.3.4 真实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3.5 真实实验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因子分解机的上位效应检测的关联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因子分解机简介
        3.2.1 独热编码表示
        3.2.2 因子分解机模型
    3.3 基于FM模型的上位效应检测方法FMepi
        3.3.1 上位效应检测问题描述
        3.3.2 FMepi方法流程
    3.4 实验与分析
        3.4.1 模拟数据生成
        3.4.2 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3.4.3 真实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4.4 真实数据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距离相关系数的质量性状基因互作的关联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基因整体的基因互作检测方法
        4.2.1 质量性状下基因互作检测方法问题描述
        4.2.2 几种主流基因-基因互作检测方法介绍
    4.3 基于距离相关系数与置换检验策略的基因-基因互作检测方法GBDcor
        4.3.1 距离相关系数
        4.3.2 GBDcor方法流程
    4.4 实验与分析
        4.4.1 仿真数据生成
        4.4.2 性能评价指标
        4.4.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4.4.4 真实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4.5 真实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U统计量的数量性状基因互作关联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U统计量的度量集成学习不确定性方法
        5.2.1 基因互作检测问题描述
        5.2.2 U统计量
        5.2.3 基于树模型的集成学习
    5.3 基于U统计量和集成学习的基因互作检测方法GBUtrees
    5.4 实验与结果
        5.4.1 对比方法
        5.4.2 仿真模拟实验
        5.4.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5.4.4 真实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5.4.5 真实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办税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心理压力理论
    2.1 心理压力概念界定
        2.1.1 心理压力
        2.1.2 心理压力源
    2.2 心理压力理论
        2.2.1 压力反应理论
        2.2.2 压力刺激理论
        2.2.3 压力认知和交互理论
        2.2.4 个体——环境适应理论
        2.2.5 罗宾斯的压力理论模型
        2.2.6 压力管理理论
第3章 内蒙古税务局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办税厅基本概况
        3.1.1 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概况
        3.1.2 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办税厅概况
        3.1.3 办税厅公务员工作特性
    3.2 基层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3.2.1 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整体现状分析
        3.2.2 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现状差异分析
    3.3 基层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源分析
        3.3.1 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源回归分析变量设置
        3.3.2 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源回归分析数据量化
        3.3.3 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源回归分析
    3.4 基层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成因分析
        3.4.1 工作因素产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3.4.2 生活因素产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3.4.3 社会因素产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3.4.4 自身因素产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3.5 基层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纾解的主要措施分析
        3.5.1 组织纾解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的主要措施分析
        3.5.2 办税厅公务员自我纾解压力的主要措施分析
        3.5.3 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纾解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3.6 实证研究小结
        3.6.1 实证研究的优点
        3.6.2 实证研究的缺点
第4章 国内外公务员心理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1 国外公务心理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1.1 美国的公务员心理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1.2 新加坡的公务员心理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1.3 其他国家心理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2 国内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2.1 南京市税务局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2.2 上海市税务局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3 国内其他行业窗口人员心理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3.1 银行业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3.2 电信业压力管理经验借鉴
    4.4 国内外心理压力管理启发
第5章 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纾解对策
    5.1 研究结论
    5.2 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纾解对策建议
        5.2.1 组织层面纾解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的对策建议
        5.2.2 社会层面纾解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的对策建议
        5.2.3 办税厅公务员自我纾解心理压力的对策建议
附录一 办税服务厅公务员心理压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办税服务厅公务员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7)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洞头畲族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少数民族村寨治理研究
        (二) 文化产业治理研究
        (三)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研究
        (四) 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 相关概念
        (二) 文化治理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内容
    五、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 研究难点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概述
    一、文化产业治理阐释
        (一) 文化产业的治理性特征
        (二) 文化产业治理的内涵
        (三) 文化产业治理的实质
    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文化全球化引发的村寨文化安全问题
        (二) 新型城镇化趋势下村寨文化治理矛盾突出
        (三)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善治的必然要求
        (四) 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使然
    三、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的内生动力
        (一) 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 完善的自治系统
        (三) 活跃的文化产业
    四、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框架的建构
        (一)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体系
        (二)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机制
        (三)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的基本方式
第三章 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背景与条件
    一、洞头畲族村概况
        (一) 地理位置
        (二) 人员构成
        (三) 历史沿革
        (四) 经济发展状况
    二、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背景
        (一) 畲民身份恢复后的文化重构
        (二) 村民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
        (三) 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
    三、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基础条件
        (一) 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 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
        (三) 悠久的文化治理传统
第四章 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实践
    一、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主体
        (一) 洞头乡党委与乡政府
        (二) 洞头畲族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三) 雪莲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四) 普通村民和村寨精英
        (五) 民间艺术团
        (六) 其他自治力量
    二、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 修复和亮化畲族建筑
        (二) 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三) 承续和活化畲族文化
        (四) 新建和完善文化设施
        (五) 培植和繁荣文化旅游业
    三、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成效
        (一) 村寨政治秩序得以重塑
        (二) 村民公共精神得以培育
        (三) 文化认同进一步强化
        (四) 村民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第五章 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的突出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过程的突出问题
        (一) 治理体系方面的局限性
        (二) 治理机制方面的局限性
        (三) 治理方式方面的局限性
    二、提升洞头畲族村文化产业治理绩效的策略
        (一) 构建妇女文化参与体系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 建构传统、现代和新兴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结构
        (四) 借助文化营销激活文化增长的内生动力
        (五) 转变文化产业治理方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8)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IBM视频广告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1.1 Project Introduction
        1.1.2 Translation Process
        1.1.3 Translation Outcome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Ⅱ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of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2.1.1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2.1.2 IBM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2.2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2.2.1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in China
        2.2.2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Abroad
    2.3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2.3.1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2.3.2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CHAPTER Ⅲ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IBM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3.1 Linguistic Level
        3.1.1 Indeterminate Connotations of Fuzzy Words
        3.1.2 Incohesive Sentence Structure
        3.1.3 Improper Translation of Rhetoric
    3.2 Communicative Level
        3.2.1 Low Communicative Efficiency of Third-Person Deixis and Zero-Person Deixis
        3.2.2 Misjudgment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On-Screen Text
        3.2.3 Ignorance of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
    3.3 Ignorance of Connot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CHAPTER Ⅳ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OF IBM AUDIOVISUAL ADVERTISEMENTS
    4.1 Linguistic-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
        4.1.1 Contextualization
        4.1.2 Combination
        4.1.3 Liberal Translation
    4.2 Communication-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
        4.2.1 Conversion
        4.2.2 Adaptation
        4.2.3 Omission
    4.3 Cultural-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
    4.4 Verification of effect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4.4.1 Verification Process
        4.4.2 Verification Result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Prospec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9)泰特勒三原则指导下的理雅各《尚书》回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Source Text
        1.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2.1 Preparation before the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after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ranslation
    3.1 Background for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3.2 The "Three Principle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Work
    4.1 Giving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4.1.1 Translating the Introductory Notes
        4.1.2 Translating the Text
        4.1.3 Translating the Footnotes
    4.2 Imitating the Writing Style and Manner of the Original
        4.2.1 Following the Order
        4.2.2 Imitating the Style
    4.3 Retaining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4.3.1 Choosing Appropriate Modal Particles
        4.3.2 Employing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Method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10)好风凭借力,梦想渐成真(论文提纲范文)

无心插柳结缘教育电视
此前武汉教育电视的历史沿革
在新闻部的七年
再任副职的经历与感受
在书记岗位上的我

四、网络助我一臂之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理解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以成都市S校为例[D]. 邵佩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D]. 许箭琪.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内部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影响研究[D]. 乔振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D]. 池夏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面向复杂性状遗传性缺失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D]. 郭颖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6]税务系统办税厅公务员心理压力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办税厅为例[D]. 李佳颖.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产业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洞头畲族村为例[D]. 李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IBM视频广告翻译实践报告[D]. 付平.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12)
  • [9]泰特勒三原则指导下的理雅各《尚书》回译报告[D]. 张妍. 扬州大学, 2018(01)
  • [10]好风凭借力,梦想渐成真[J]. 马良柱. 教育传媒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互联网帮助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