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出墙,一枝新时代水生文学欣欣向荣

一枝红杏出墙,一枝新时代水生文学欣欣向荣

一、红杏一枝出墙来 新时期欣欣向荣的水族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先帆[1](2018)在《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中提出云南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边陲,地理环境特殊,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因交通问题,长期远离主流文化,被视为“秘境”。自古以来,该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其美术风格与中原地区也有较大区别,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国门初开,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众多根植于云南本土的画家有感于时代的变化,将深厚宏博的本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以云南神奇多彩的地域风光、悠久的民族历史、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绘制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画面中营造了野境、景境、情境、灵境,在海内外造成广远的影响,使国人为之侧目,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这些作品堪称中国民族美术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深度的突破,不但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地区的美术地位,而且奠定了其后云南乃至全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丰富解读,具有人类学、民族志与美术学上的多重价值,在中国民族美术发展与现代美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论文以民族美术的发展为视角,以“造境”为过程工具,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探讨其在坚持地域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出灿烂的美术成果的成功经验。通过剖析组成该时期云南地区民族题材绘画这一母题的众多艺术现象与艺术群体,厘清该时期发生的详实历史背景,全面探讨其艺术现象在中国美术现当代进程中的地位,发掘潜藏在艺术对象与绘画图式下的审美精神与时代意志,以期对中西方文化互斥与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摒弃与继承、边缘与主流文化对话与融合等核心问题有所揭示。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论,共分五章。绪论为本文的导论,以近年相关的田野调研积累为基础,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提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原由,以及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另外就论文中涉及到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造境”等概念作了定义与简要分析,提出“造境”作为过程工具的意义。第一章以大量的文献梳理与田野调研为依据,考察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诞生的土壤——“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指出云南民族美术的发展受地域性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交融背景影响,阐述了云南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因以及道路文化、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融等独特的文化现象,列举了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影响的崖画、壁画、古滇青铜器、民族建筑、民族服饰以及甲马、剪纸、东巴画等典型的民族民间美术样式。这些背景为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多元、融合的特点提供了铺垫。第二章研究影响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时代因素——“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阐述了云南美术自建国以来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后的美术创作情境、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的创作者,构成其独特的文化立场与审美取向。最后介绍了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以及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包括“申社”、“云南画派”、“新具象”群体、云南版画现象、写生活动等,这些美术现象与群体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的关联。第三章以大量的作者与作品资料为依据,以“造境”为过程工具,解析云南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元化的民族审美文化、旺盛的生命意识、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状况等因素对创作者的影响,解读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审美意境的成因。将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呈现的审美意境归纳为四部分:“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此章列举了 20世纪80、90年代较为活跃的50多位画家的170多张作品,较为完整地覆盖了该时期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个方向。针对作者的创作历程与其重要作品中营造的意境,展开详实的分析与研究,追溯作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渊源,解析其作品的审美特征与意境的独特性。第四章上承第三章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解析,就其艺术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审美意境的创造展开思辨:提出民族美术场域视野下边缘与主流、地域与整体的问题;研究云南地域性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题材创作的关系、地域性意境的生发;以地域性审美场域的视角展开对“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四重意境的解读;研究在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的视域中,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的承接、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对抗与交融所产生的作用及意义;进而推导出,在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中,新的民族美术场域的衍生及其意义。第五章以大量的田野调研为依据,延续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余绪的跟踪与研究:反思民族风情热的起伏;研究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商品经济对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影响;研究在全球化文化场域中表达地域情境、实现地域符号突围的可能性;进而根据已有的成功经验,寻找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能给予的启示,并以此展望云南乃至中国各区域民族美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与蓬勃生命。

牛晓庆[2](2014)在《查浦研究》文中认为查浦(1652-1733),浙江海宁人,着有《查浦诗钞》十二卷、《查浦辑闻》二卷、《南北史识小录》、《音韵通考》等,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海宁查氏是东南文化望族,家学渊源深厚,清康熙朝更是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繁荣景象,对于海宁查氏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兄查慎行,查浦的贡献往往被忽略。本文以查浦及《查浦诗钞》为研究对象,对查浦的家世、生平、查浦与康熙诗坛等问题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力求展示其在清初诗坛上的影响和地位。由于学界迄今尚无《查浦简谱》,本文首次编撰了《查浦简谱》,对查浦相关史事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文共分为两编,绪论部分介绍了查浦其人及学界对其研究的情况,分析了论文的选题价值及研究方法。上编对查浦行述及其诗歌进行研究,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查浦家世及生平等问题进行基本考辨,家世方面主要考述了几位对查浦有重要影响的家族人物,包括其父查崧继、母钟韫、族伯查继佐、兄查慎行、从兄查嗣韩、侄查昇;生平方面主要从漫游、为官、归家、流放四个时期考察查浦的经历及心态。第二部分对查浦与康熙诗坛等问题进行辨析,主要从查浦与其师黄宗羲以及朱彝尊之间的师承交往等方面辨析查浦的诗学主张,并进行具体论述。第三部分是查浦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从行旅纪游诗、记事抒怀诗、咏物题画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是查浦诗歌的艺术特征,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工于白描;以慷慨悲歌为主,杂以多种艺术风格;语言浅显易懂,朴实无华。下编为《查浦简谱》,搜集整理查浦生平行迹、交游及相关史料,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本理清了查浦的生平行迹;对查浦的交游作了搜集考证;对《查浦诗钞》中的诗歌系年进行部份考证。在以上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展示和反映查浦生活的时代历史背景,注重对相关资料的搜集罗列,以期对相关问题研究起到基础性的资料作用。

紫玲[3](1992)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1992年4—6月)》文中指出

石平[4](1989)在《红杏一枝出墙来 新时期欣欣向荣的水族文学》文中指出一水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的一员,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水族人民中知识分子甚少。直至晚清之际,方才出现了第一篇水族书面文学作品,即荔教县秀的诗歌《一两五》。民国时期,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在凛然就义之前,曾挥笔写下了《述志》、《诀别》

二、红杏一枝出墙来 新时期欣欣向荣的水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杏一枝出墙来 新时期欣欣向荣的水族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相关定义与说明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手段
第一章 “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
    第一节 云南美术的原始性生态环境与多元文化交织的秘境背景
    第二节 云南民族美术“多元”、“融合”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云南民族美术产生的文化交融背景
        一、云南的道路文化与文化交融
        二、云南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
    第四节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典型样式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
    第一节 云南现代美术创作情境及其学脉
        一、新时代的云南美术创作情境
        二、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发展概况与重要美术现象、美术群体
        一、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
        二、20世纪80、90年代云南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意境表现
    第一节 审美因素的流转——云南民族题材绘画中“境”的形成
    第二节 边陲的野境
        一、丰饶、苍郁之境
        二、雄奇、壮阔之境
        三、平静、悠扬的之境
    第三节 形式的景境
        一、多变的图境
        二、梦幻的画境
    第四节 生命的情境
        一、野性之境
        二、厚土之境
    第五节 魔幻的灵境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化场域
    第一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一、建构于地域文化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二、边缘化、地域化的意境与场域视野
    第二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东方与西方美术元素
        一、地域与时代背景下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
        二、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的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
    第三节 融合与造境中衍生中国民族美术场域
第五章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余绪与启示
    第一节 余绪: 时代与地域情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
        一、民族风情热起伏中“融合与造境”的思考
        二、商业热潮催生新的创作场域及其余绪
    第二节 启示: 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云南特性的“融合与造境”对新时代的呼唤
        二、地域性、民族性为主线的艺术理想的坚守
        三、全球化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融合与造境”特质的民族美术之光
结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查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上编 查浦行述及其诗歌研究
    一、查浦家世及生平
        (一) 查浦家世情况
        (二) 查浦生平略论
    二、查浦与康熙诗坛
        (一) 查浦与清初浙派
        (二) 查浦与朱彝尊
    三、查浦诗歌思想内容
        (一) 行旅纪游诗
        (二) 纪事抒怀诗
        (三) 咏物题画诗
    四、查浦诗歌艺术特征
        (一) 工于白描
        (二) 以慷慨悲歌为主,杂有多种艺术风格
        (三) 语言浅显易懂,朴实无华
下编 查浦简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红杏一枝出墙来 新时期欣欣向荣的水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D]. 李先帆.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2]查浦研究[D]. 牛晓庆.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3)
  • [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1992年4—6月)[J]. 紫玲. 民族文学研究, 1992(04)
  • [4]红杏一枝出墙来 新时期欣欣向荣的水族文学[A]. 石平. 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1989

标签:;  ;  ;  ;  ;  

一枝红杏出墙,一枝新时代水生文学欣欣向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