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体填充系统参数敏感性分析

膏体填充系统参数敏感性分析

一、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arameters of Paste-Fill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何智民[1](2021)在《橡胶砂复合土细观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一方面,由废旧轮胎导致的“黑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区待修的道路有很大一部分处于沙漠地区,路基一般采用就地取材的砂土来修建,为了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在风积砂中掺入橡胶颗粒,所形成的橡胶砂复合土能够改善风积砂的抗剪强度。在室内进行了橡胶砂复合土的抗剪强度和承载比试验,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细观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结构特征,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其变形和抗剪强度的影响,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和规律。通过细观结构参数与宏观状态的比较,建立了直剪试验数值模型,利用PFC2D软件对基本力学的细观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了数值模型中颗粒材料在剪切过程中力链和速度场的变化。分析了摩擦系数、孔隙率、接触刚度、剪切速率等细观力学因素对橡胶砂复合土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重型击实法分别对风积砂和橡胶砂混合土进行了击实试验,确定了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并分析了干密度和含水率关系的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均为“双峰”曲线,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干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同种粒径的橡胶颗粒下,随着橡胶颗粒掺量增加,干密度呈现出递减的趋势。(2)通过承载比试验,橡胶砂复合土的贯入度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橡胶颗粒掺量为0%-40%时,能满足路基使用技术要求,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在砂中掺入橡胶颗粒的可行性。(3)通过直剪试验,发现在相同粒径的橡胶颗粒下,橡胶颗粒掺量增加,橡胶砂复合土的内摩擦和粘聚力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增大。在不同橡胶颗粒粒径下,随着橡胶颗粒粒径的增大,橡胶砂复合土内摩擦角和粘聚力整体下降,在相同竖向压力下随着橡胶颗粒掺量的增加,复合土抗剪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不同粒径的橡胶颗粒作用下,复合土抗剪强度减小,橡胶颗粒复合土的抗剪强度在含量为30%,粒径为1.18mm时最高,因此橡胶颗粒含量为30%为最佳含量,粒径为1.18mm为最佳粒径。(4)建立了PFC2D直剪试验的数值模型,并对模型的模拟参数进行了标定,对粒径为1.18mm的30%橡胶颗粒橡胶砂复合土进行了直剪试验的数值模拟,模拟的应力-应变值与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离散元颗粒流软件模拟试验结果的准确性。(5)通过相应的细观参数(接触刚度、摩擦系数、孔隙比、剪切速率、有效模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细观参数对宏观力学性能规律。

何泽正[2](2021)在《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与日俱增。当矿石被采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应力平衡,使采空区周围的应力重新分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重分布后的应力超过了围岩所能承受的极限,采空区就会发生冒落甚至坍塌,对于矿山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本文以武定县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为研究对象,该矿山由于开采年限长,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采空区的存在对于矿山来说始终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亟需对采空区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制定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案,为矿山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本文针对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现状,对该矿段的采空区稳定性展开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通过对采空区的实地调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该矿段遗留下的采空区存在年限长,采空区整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采空区的下部仍有采矿活动,采空区的稳定性会受到干扰。(2)通过博弈论-云模型采空区稳定性判别模型、尖点突变理论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探讨,最终通过博弈论-云模型采空区稳定性判别模型分析得到矿段内的5个采空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通尖点突变理论计算得到采空区顶板-矿柱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说明采空区处于安全状态。(3)根据采空区的空间赋存状态,运用MIDAS建立采空区数值模拟分析模型,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运算,对矿体开挖后采空区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地表沉降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矿石被采出后采空区仍处于稳定状态,地表沉降不明显,对地表危害较小。(4)结合判别模型分析、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三者的结果,分析表明,当矿体被采出后,采空区地表的最大沉降约为6毫米,对地表影响较小,采空区处于稳定的状态。但采空区暴露时间长存在冒落的风险,本文对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冒落危害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采用崩落围岩处理空区、已有矿柱支撑空区和隔离封闭采空区三种方法综合治理的方式,为矿山提出了一个经济有效的采空区治理方案。

赵东卓[3](2020)在《钢结构半刚性连接及框架非完全相似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缩尺模型因经济性强、操作简便及试验周期短等特点在结构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结构缩尺模型一般都是非完全相似的。以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为例,足尺与缩尺模型的轧制钢构件很难保证在尺寸上满足完全相似条件,栓接节点也无法等比例缩小,因此几乎所有的钢结构缩尺模型都是非完全相似的,需要进行相似性分析与设计。然而传统相似理论只能解决相似模型设计中主要物理量的设计比例问题,不能解决不完全相似带来的相似误差问题。因此,本文以钢结构半刚性连接节点及框架为研究对象,对缩尺模型的非完全相似所引起的误差进行系统性研究,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预测缩尺模型非完全相似误差的计算方法,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相似理论及量纲和谐原理推导出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完全相似条件,引入半刚性节点刚度Ki作为一个独立参数。明确相似条件在预测相似误差时的局限性及改进的方向。基于Python编制了ABAQUS二次开发的半刚性节点自动建模及后处理程序,实现大批量非完全相似节点快速参数化分析。采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系数对典型半刚性端板连接的主要几何参数进行筛选,通过对102个非完全相似模型结果的分析,从28个因素中优选得到了4个对节点相似目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试验参数的科学选取提供前提条件。(2)建立精细化节点有限元模型,与足尺模型试验结果相对比,分析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研究了完全相似的缩尺端板连接节点模型与足尺模型应力分布的一致性。分析了端板厚度、梁截面高度、柱截面高度、螺栓规格等因素对梁柱端板连接及T型件连接节点的应力分布影响,阐述上述两种非完全相似半刚性连接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分析塑性开展程度对梁柱双腹板连接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明确以节点刚度为相似目标量时各个试验要素对端板连接、T型件端板连接、双腹板角钢连接、悬臂段螺栓连接四种半刚性连接形式的试验结果影响,获取了其中的最主要影响因素。(3)建立相似误差预测的代理模型方法,构建不完全相似的节点模型数据库,基于不同因素将相似误差预测问题区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采用最小二乘法的单因素误差分析方法、基于响应面法的双因素相关误差估计方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多因素相关误差分析方法。以外伸端板连接和T型件连接为例,采用上述方法得到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公式。(4)基于6个半刚性连接足尺模型与6个非完全相似缩尺模型的循环加载试验,考虑非完全相似对模型循环加载试验带来的影响。对比端板连接、T型件端板连接、双腹板角钢连接、悬臂段螺栓连接四种半刚性连接形式的足尺与缩尺模型试验现象。对12个节点模型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测试点应变进行归纳与分析。(5)推导得到了包含节点刚度特征的半刚性钢框架完全相似条件。将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应用到半刚性钢框架的误差预测中,开发了ANSYS与MATLAB嵌套的循环迭代算法,通过计算2950组钢框架模型得到了各因素的灵敏度分布。以蒙特卡罗法为基础建立了50000组非完全相似的钢框架模型数据库,基于代理模型法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了半刚性钢框架的相似误差。

肖春瑜[4](2020)在《河流下某萤石矿床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开采是矿床地下开采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矿体离地表近,地表情况相对复杂的矿山,更加应该重视其安全开采的技术研究。本文结合赣南某萤石矿的实际开采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对该矿进行安全开采方面的技术研究,对该矿床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为获得矿区矿岩物理力学参数和矿区的地应力以便为数值模拟提供计算参数,在矿山现场取芯进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及声发射试验测定地应力,在现场结构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BQ法与RMR法对岩体进行了分级与评价,RMR评价结果为矿区岩体质量等级为Ⅱ级,矿岩岩体质量较好。声发射法地应力测定得到了地应力回归方程,为数值模拟应力反演提供基础。(2)为得到矿山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最优配比,对尾砂进行了物理性质实验测试,并且对不同浓度的尾砂的塌落度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通过进行室内胶结充填体强度试验分析,获得了胶结充填体力学参数与灰砂比、充填浓度、养护时间的关系,通过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得到该矿山尾砂胶结充填体的最优配比,同时也将这一配比的充填体参数用作数值模拟充填材料参数。(3)为研究矿床开采地表变形规律及矿床开采后河流下方围岩应力情况,运用数值模拟辅以现场应力监测这一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并且充填的工况3,地表沉降Z位移最大值为5.86mm,充填采空区对改善地表稳定性效果明显,此时地表构建筑物满足安全规范。在地表河流8个主要位置设置数值模拟沉降监测点,在矿山进行充填的情况下,地表河流的监测点沉降基本为0。通过现场应力监测反映了数值模拟开采与充填的安全性。从监测数据整体来看,监测点的应力值整体来说数值较小,波动不大,表明矿山在监测的约六个月时期内监测采空区区域稳定。(4)为优选出矿山回采最安全合理采场结构参数,基于Mathew理论和弹性力学小变形薄板分析法初步取定15种采场结构参数,基于AHP因素权重分析法,对初步取定的采场参数方案的应力、位移、塑性区及回采率等因素给予赋权重,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各方案各因素数值大小,再进行优势排序,最终得到安全开采的矿床的采场结构参数。

徐斌[5](2020)在《约束砌体结构基于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次震害调查结果显示村镇建筑是我国抗震设防的薄弱环节。砌体结构作为村镇建筑的主体结构,面临着严重的地震破坏风险。学者们根据经验和试验结果提出了可以改善抗震性能的约束砌体结构形式,但是关于约束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人类掌握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与事物本身具有的随机性会产生不确定性并影响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如何量化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以约束砌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考察不确定性对易损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并与无筋砌体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OpenSEES分析平台建立了约束砌体结构的等效框架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校核。针对约束砌体结构和无筋砌体结构,分别设计了 3~6层的算例结构并建立其对应的数值模型。选用20条地震动记录,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对8个算例结构进行仅考虑地震作用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了三个极限状态对应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最后比较研究了约束砌体结构和无筋砌体结构计算结果的差异。(2)为了简化分析和减少计算量,本文通过敏感性分析来筛选重要的不确定性参数。详细介绍了建模不确定性的分类和建模,汇总了 20个不确定性参数的概率分布信息,采用龙卷风图分析方法对约束砌体结构和无筋砌体结构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所有参数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后,筛选出了 9个重要不确定性参数,用于不确定性传递的研究。(3)基于敏感性分析获得的重要不确定性参数,采用FOSM、LHS和MCS方法研究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中不确定性的传递效果,评价了三种方法的优劣性和适用性。量化研究了建模不确定性对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函数中位值和对数标准差的影响。比较研究了约束砌体结构和无筋砌体结构不确定性传递效果的差异。

程炫豪[6](2019)在《长跨钢框架填充墙的分区技术与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框架外墙或隔墙一直被认为是“非结构构件”、“抗震第一道防线”,然而填充了墙板的框架初始刚度会比空框架的初始刚度提升好几倍,同时墙体震后修复费用较高,而且传统砌体填充墙由于砌体过强导致平面内外反应的不确定性及其不规则的整体布置都会危害建筑的安全性以及延性。比如“短柱破坏”、“薄弱层破坏”、“扭转破坏”等等。同时墙体平面内的损伤越高,相应墙体平面外的承载力也会减小。因此近年来震后修复成本控制的需求导致对墙体损伤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继Majid Mohammadi在2010年首次在钢框架填充墙上应用横向分区技术后,部分学者在墙体分区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应用了墙体分区技术的框架填充墙具有墙体低损伤、成本低、构造简单、平面外承载力较高、抗震性能稳定、延性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目前少有学者对开大门洞、大窗洞的长跨分区填充墙进行研究,本文以净跨为5.1m的钢框架填充墙为例,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发出了适用于长跨框架结构的墙体分区简化构造技术。以竖向分区技术为主,横向分区为辅助。这种技术能够为分区框架填充墙的装配化应用提供参考。(2)运用横向分区或者竖向分区的方式砌筑了三个足尺单层单跨钢框架填充墙试件。并对三个试件和空框架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测试,分析了墙体的裂缝开展情况、损伤机理、耗能方式等等。经试验后发现,钢框架填充墙应用竖向分区技术后明显比应用横向分区技术后损伤更低,同时新型简化施工技术的框架填充墙试件具有稳定的抗震性能、低损伤特性、良好的面外抗倒塌性能。(3)通过力学公式推导出了刚性边界条件下横向分区填充墙平面外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并提出了面外承载力的简化版三折线模型,能够预测墙体的开裂承载力、极限承载力、墙体完全失效的最大位移。开发的理论模型考虑了墙厚、砌体抗压强度、砌体与砂浆粘结强度、墙高、填充墙净跨等各种参数的影响,方便设计人员对分区填充墙进行设计。

吴疆宇[7](2019)在《胶结充填体的宏细观力学特性及蠕变模型》文中提出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对煤层充填开采区上覆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产生直接影响,研究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探索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无损测试方法、认识胶结充填体细观结构演变规律、分析胶结充填体蠕变变形的损伤机理是采区上覆岩层和地表建筑结构安全评估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对煤矿安全绿色开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综合运用试验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胶结充填体的宏细观力学特性及蠕变模型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单轴压缩、常规三轴压缩和声发射监测试验研究了围压、胶结材料含量和骨料颗粒级配Talbot指数对胶结充填体扩容特征参量、声发射响应特征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含八个决策参量的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随围压、胶结材料含量和骨料颗粒级配Talbot指数变化的关系式,并构建了优化决策参量的遗传算法,继而实现了围压、胶结材料含量和骨料颗粒级配Talbot指数对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耦合影响的空间(四维空间)可视化。(2)利用PFC3D建立了胶结充填体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模拟再现了单轴压缩和常规三轴压缩条件下胶结充填体的裂纹演化和颗粒破坏,并分析了围压、胶结材料含量和骨料颗粒级配Talbot指数对裂纹总数、裂纹分布和颗粒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3)通过超声波探测试验研究了胶结充填体的超声波响应特征,分析了胶结材料含量和骨料颗粒级配Talbot指数对胶结充填体超声波脉冲速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与超声波脉冲速度的关系,提出了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的预测模型。(4)建立了一种由非线性粘壶、粘塑性体和Burgers体串联的胶结充填体非线性粘弹塑性蠕变模型,构建了优化该蠕变模型中七个决策参量的遗传算法,并推导了该蠕变模型的三维形式。分析了蠕变引起胶结充填体损伤的机理,提出了一种考虑损伤的非线性粘弹塑性蠕变模型。(5)采用FLAC3D模拟了煤层的充填开采过程,得到了满足最优充填效果的胶结充填材料的骨料颗粒级配Talbot指数,并对该最优胶结充填体蠕变条件下的数值模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煤层上覆关键岩层和地表沉陷的时变演化规律。该论文有图124幅,表37个,参考文献360篇。

刘冠男[8](2018)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以严寒地区节能建筑示范中心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针对严寒地区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节能目标的战略背景下,节能技术定量比选和多目标优化预测方法已成为深化严寒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研究的关键,对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和成本控制的多目标定量优化研究,将为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和优化理论方法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研究依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增量成本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建立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成本效益的节能技术定量比选目标优化模型,提出节能优化效益方案预测技术。结合实际建设项目,“节能建筑示范中心”项目设计,基于建筑透明及非透明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敏感度分析得出主要设计影响元素,遵从节能设计相关标准,依托建筑材料固有性能,在既有环境模型中建立围护结构设计相关参数组集,经拟定相关参数组值,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别以建筑年耗能总量与建筑室内采光均匀度及节能设计增量成本为多目标的优化设计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结合计算机智能运算平台与建模软件(Rhino Grasshopper)建立实验模型,联合EnergyPlus能耗模拟引擎与Daysim采光模拟引擎,通过pareto智能寻解编程,实现遗传算法寻优取解的优化设计过程。研究可涵盖设计变量全域组合方案,短时高效的取得最优解组集及目标优解组集,实现更加快速准确的经全域搜索最大范围内提出目标优化方案,提高优解准确度并缩短模拟用时。在满足国际认证被动式节能建筑最高标准及建筑空间采光均匀度最佳环境下,综合考虑节能设计增量成本,即项目设计建筑使用年耗能量不大于15kWh/m2 a时,办公空间内自然光采光均匀度满足80%的条件下,较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础模型,降低了项目增量成本,缩短回归年限。相较于标准设计节能方案,优化方案在满足建筑空间最佳采光均匀度需求下,具有更高效的节能效益,更低廉的节能设计增量成本,更完善的节能设计技术,为项目被动式节能设计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为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成功案例参考,对建立寒地建筑被动式设计中围护结构最优化节能设计技术体系和预测方法提供重要研究依据与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扬[9](2016)在《绿色再生旧工业建筑评价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城市范围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旧工业建筑闲置数量日益增多。在降低建设投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业文明等多种动因的推动下,城市建设中出现大量模式多样的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结合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环境背景,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建筑健康舒适的进一步要求,绿色再生成为其发展的必然。然而,既有的评价标准在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的绿色评价上仍是空白,极大程度的限制了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的开展,导致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普遍存在改造模式不合理、能耗大、造价高、使用舒适性差等问题,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悖。因此,论文基于既有绿色评价标准,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结合对我国22个城市106个再生项目的实地调研,建立一套适用于评价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是否满足绿色建筑核心要求的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调研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的系统分析及对策研究。目前我国数据市场缺乏对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的有效整理归类,导致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决策时缺少完整充足的信息支持,制约了类似项目的参照性开展。论文将全国范围调研收集的项目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对建筑年代、结构、费用、模式、既有绿色项目、适用绿色技术等基本特征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基础信息集;同时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绿色再生旧工业建筑(Green Regener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uildings,以下简称GROIB)的概念及相关项目开展的合理流程。2.基于SEM-可拓建立了绿色再生旧工业建筑评价指标框架。论文以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评价体系、调研中凸显的关键影响因素等为基础提炼指标项,以调研项目的SEM量化分析为手段挖掘各个指标项的内在联系,对指标进行量化筛选;利用物元可拓理论,结合旧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分析,将各指标划分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建立科学适用的GROIB评价指标体系。3.绿色再生旧工业建筑评价模型研究。为科学建立指标与评价等级的关系,论文通过调研获取的数据及专家鉴定确定的GROIB评价模型的输入/输出样本信息,整理出135组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在类别(等级)划分领域的良好特性,建立GROIB评价模型,并针对常规BP神经网络存在的不足,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网络进行反复训练,实现合理、快速、有效地确定评价等级的目标,完成GROIB评价模型的建立。4.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编制。为了快速有效地进行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的绿色决策和绿色评价,同时建立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基础信息库,论文以GROIB评价模型为基础,研究编制了基于.net平台的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可实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基础信息查询(含存储、查询和分析)和GROIB评价(含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决策辅助和运营阶段的绿色评价)两大核心功能。最后通过实例论证了该系统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论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GROIB评价体系,为GROIB提供理性的决策工具和科学的判定手段,为优化旧工业建筑的再生效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乌兰[10](2015)在《基于性能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能减震技术在不规则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消能减震设计以往大多是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反复试算直到结构的设计满足性能要求及经济要求为止,本文结合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不规则建筑结构进行减震设计和性能评估的方法,所展开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种不规则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的新方法。Kasai法中减震性能曲线可以明确量化结构减震效果,但该方法只适用于规则结构减震设计,本文结合中国规范反应谱,推导了减震结构附加阻尼比修正系数,对Kasai法实施了重大改进。包括:(1)建立了一种新型阻尼系统参数的初始分配方法;(2)基于随机振动和最优化理论建立了对平面不规则楼层平面内阻尼器的位置和参数进行优化的新方法,来合理分配每一楼层的阻尼参数;(3)开发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结合SAP2000有限元软件的快速优化竖向不规则结构不同楼层阻尼器数量、位置和参数同步再优化的新方法。从而拓展了Kasai法在平面和竖向不规则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中的应用。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速度型阻尼器减震结构的拟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推覆过程即进行静力弹塑性计算过程中,结构不产生速度,速度型阻尼器不出力,这样就无法考虑速度型阻尼器对结构的影响。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建筑结构减震设计的“拟”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结构“大震弹性”时程分析方法与静力弹塑性方法相结合,全面考虑了阻尼器对结构的影响,该方法是一种近似方法,在满足静力弹塑性方法的所有假定的基础上,(1)静力推覆的目标位移采用“大震弹性”时程分析结果的结构顶点位移平均值;(2)加载模式采用“大震弹性”时程分析得到的各楼层加速度荷载平均值;同时采用带轴力铰的杆单元来模拟推覆过程中的速度型阻尼器。3.提出了一种基于拟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层间能力谱法对不规则建筑结构减震设计方案进行性能评估。对一个减震设计方案及时进行评估,这样的设计才是有保证的。能力谱法可以用来评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变形性能,进而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然而,能力谱法中结构能力曲线是用结构的顶点位移一基底剪力表示的,对于不规则结构,其抗震能力往往是由薄弱层的变形能力来决定的,此时用基于等效体系的能力谱法或改进的能力谱来对竖向不规则结构进行减震性能评估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本文针对结构竖向不规则的特点,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同反应阶段的动力特性,以各楼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竖向不规则减震结构层间能力谱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判别出结构的薄弱层,而且可以给出建筑物每一层的抗震能力评估结果。4.本文建立了一套基于改进Kasai法的不规则结构进行消能减震设计方法和基于拟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层间能力谱法。对不规则建筑结构进行“设计—评估—再设计”的减震设计方法。并对方法中每一个环节的可靠性及时通过算例进行了的验证。本文还将这一方法应用在实际工程(不规则框架结构、不规则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相应的验证,进一步体现该方法在不规则结构减震设计中的优越性。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出减震优化设计方案,实现“用户定制式”的基于性能的不规则结构减震设计目标,同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响应,如结构塑性铰开展情况、结构位移情况、结构中阻尼器出力等,能够使设计人员及时发现结构中的薄弱楼层,并对阻尼器相关构件的强度进行校验。如果不规则结构出现塑性性能评估无法实现既定的性能目标,可以重新进行基于Kasai法的减震方案设计,直到实现性能目标为止。

二、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arameters of Paste-Fill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arameters of Paste-Fill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橡胶砂复合土细观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橡胶砂复合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的性质
    2.1 风积砂的基本性质
        2.1.1 砂土颗粒筛分试验
        2.1.2 砂土含水率及密度试验
        2.1.3 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的确定
    2.2 橡胶颗粒的基本性质
        2.2.1 密度试验
    2.3 击实特性
        2.3.1 试验仪器及方法
        2.3.2 橡胶砂复合土试验结果及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橡胶砂复合土室内试验
    3.1 橡胶砂复合土直剪试验
        3.1.1 直剪试验概述
        3.1.2 试验方案
        3.1.3 直剪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3.2 加州承载比(CBR)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承载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直剪试验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
    4.1 砂土直剪试验颗粒流数值模拟
        4.1.1 生成模型
        4.1.2 砂土的细观参数标定
        4.1.3 初始化应力场
        4.1.4 监测墙体应力控制伺服系统
        4.1.5 加载版加载剪切
    4.2 细观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摩擦系数的影响
        4.2.2 接触刚度的影响
    4.3 室内试验标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橡胶砂复合土直剪试验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
    5.1 橡胶砂复合土的数值模拟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生成模型
        5.1.3 橡胶砂复合土的细观参数的标定
        5.1.4 PFC模拟结果分析
    5.2 橡胶砂复合土的细观参数敏感性分析
        5.2.1 摩擦系数的影响
        5.2.2 孔隙率的影响
        5.2.3 接触刚度的影响
        5.2.4 剪切速率的影响
        5.2.5 有效模量的影响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橡胶砂复合土直剪过程的细观分析
    6.1 引言
    6.2 力链网络分析
        6.2.1 连接的破坏形式
        6.2.2 力链网络的变化过程
    6.3 孔隙率
    6.4 平均配位数
    6.5 速度场分析
    6.6 位移场的变化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矿山概况及采空区现状
    2.1 矿山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1.3 环境地质条件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3 采空区现状
    2.4 采空区对地表塌陷的影响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稳定性判别
    3.1 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1.1 空区因素
        3.1.2 水文地质因素
        3.1.3 其他因素
    3.2 博弈论—云模型构成部分介绍
        3.2.1 云模型介绍
        3.2.2 层次分析法介绍
        3.2.3 变异系数法介绍
        3.2.4 博弈论介绍
    3.3 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评价模型的建立
        3.3.1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3.3.2 稳定性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3.3.4 基于云模型的隶属度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4.1 突变理论概述
    4.2 尖点突变模型
    4.3 建立采空区顶板-矿柱模型
        4.3.1 采空区顶板-矿柱力学模型构建
        4.3.2 采空区顶板-矿柱尖点突变模型
    4.4 采空区顶板-矿柱系统能量突变分析
    4.5 采空区顶板-矿柱系统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
    5.1 MIDAS/GTS-FLAC3D简介
    5.2 FLAC3D软件分析流程
    5.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3.1 岩体力学参数
        5.3.2 简化边界条件
        5.3.3 模型建立
        5.3.4 初始应力场
    5.4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5.4.1 应力场分析
        5.4.2 位移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迤纳厂铁铜矿采空区治理
    6.1 采空区冒落分析
        6.1.1 采空区冒落的危害
        6.1.2 采空区冒落冲击波计算
    6.2 采空区处理方法的选择
    6.3 处理方案参数计算与设计
        6.3.1 封堵墙厚度计算与布置
        6.3.2 崩落缓冲垫层厚度的确定
    6.4 采空区监测
    6.5 空区治理时应注意事项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3)钢结构半刚性连接及框架非完全相似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模型试验历史及现状
        1.1.1 模型试验的分类
        1.1.2 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
    1.2 相似理论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现状
        1.2.1 结构静力荷载试验研究
        1.2.2 结构动力荷载试验研究
    1.3 半刚性钢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半刚性钢结构节点
        1.3.2 半刚性钢结构框架
    1.4 灵敏度分析的研究现状
        1.4.1 响应面法
        1.4.2 人工神经网络映射
    1.5 相似误差的研究现状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1.6.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半刚性钢结构基本相似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结构的相似理论
        2.2.1 完全相似结构的相似判据
        2.2.2 结构相似定理
        2.2.3 相似判据的计算方法
    2.3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节点相似关系
        2.3.1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节点的宏观相似关系推导
        2.3.2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节点的宏观相似关系的意义及缺陷
    2.4 基于端板连接的非完全相似节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4.1 自动化批量建立参数化分析有限元模型
        2.4.2 端板连接边柱节点有限元计算基本参数
        2.4.3 节点刚度的计算方法
        2.4.4 灵敏度分析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完全相似半刚性连接的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连接的有限元模型
        3.2.1 几何模型
        3.2.2 材料模型
        3.2.3 边界条件与计算假定
        3.2.4 加载方式与测量内容
    3.3 半刚性钢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校核
        3.3.1 力-位移曲线对比
        3.3.2 关键部位变形对比
    3.4 完全相似节点的应力分布对比
    3.5 非完全相似梁柱端板连接应力分布
        3.5.1 端板厚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5.2 梁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5.3 柱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5.4 螺栓规格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 非完全相似梁柱T型件连接的应力分布
        3.6.1 T型端板厚度非完全相似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2 梁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3 柱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4 螺栓规格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7 塑性开展程度的影响
        3.7.1 腹板连接件厚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7.2 柱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7.3 螺栓规格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8 以节点转动刚度为目标量的相似性分析
        3.8.1 弯矩转角曲线
        3.8.2 节点转动刚度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
    4.1 引言
    4.2 相似误差的定义
    4.3 相似误差预测的代理模型方法
        4.3.1 参数取值范围
        4.3.2 节点模型库的精确解集构建
        4.3.3 基于样本点关键参数与精确解集构建代理模型
        4.3.4 相似代理模型的精度校核
    4.4 单一因素变化时的误差预测方法
        4.4.1 梁柱端板连接的误差预测公式
        4.4.2 梁柱T型件连接的误差预测公式
    4.5 考虑双因素相关性时的误差预测方法
        4.5.1 Ch与Eb相关的响应面相似误差预测公式
        4.5.2 Bh与Eb相关的响应面相似误差预测公式
    4.6 考虑多因素相关性时的误差预测方法
        4.6.1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DL)
        4.6.2 相似误差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实现步骤
    4.7 算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刚性连接节点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引言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
        5.2.1 试件设计
        5.2.2 材性试验
        5.2.3 加载制度与测点布置
    5.3 缩尺试件的不完全相似特点
    5.4 试验现象
        5.4.1 试件FC-EP-M(足尺)与SC-EP-M(缩尺)的对比
        5.4.2 试件FC-EP-S(足尺)与SC-EP-S(缩尺)的对比
        5.4.3 试件FC-TP-M(足尺)与SC-TP-M(缩尺)的对比
        5.4.4 试件FC-TP-S(足尺)与SC-TP-S(缩尺)的对比
        5.4.5 试件FC-WP-M(足尺)与SC-WP-M(缩尺)的对比
        5.4.6 试件FC-XP-M(足尺)与SC-XP-M(缩尺)的对比
    5.5 试验结果分析
        5.5.1 滞回曲线
        5.5.2 骨架曲线
        5.5.3 耗能能力
        5.5.4 测试点应变
    5.6 相似误差的预测及修正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刚性钢框架的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
    6.1 引言
    6.2 半刚性钢框架相似关系
        6.2.1 半刚性钢框架的宏观相似关系推导
        6.2.2 半刚性钢框架结构的宏观相似关系的意义及缺陷
    6.3 半刚性钢框架相似误差预测算例
    6.4 各因素对模型整体相似度的贡献
        6.4.1 梁柱构件规格模数的影响
        6.4.2 梁柱节点刚度的影响
        6.4.3 柱脚节点刚度的影响
        6.4.4 小结
    6.5 神经网络模拟
    6.6 相似误差的预测效果
    6.7 结论
第七章 结构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提炼与归纳
结论与展望
    论文的主要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论文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Python 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河流下某萤石矿床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表沉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充填体强度特性与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矿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与声发射法地应力估测
    2.1 矿山开采条件
    2.2 矿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2.1 钻探取样与试样加工
        2.2.2 矿岩物理特性
        2.2.3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2.2.4 岩体质量评价
    2.3 声发射法矿区地应力估测
        2.3.1 取样与制备
        2.3.2 测试仪器设备与参数设置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结充填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 尾砂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
        3.1.1 尾砂取样与缩分
        3.1.2 尾砂的密度与粒径分布
        3.1.3 尾砂的其他物理力学性质
        3.1.4 尾砂矿物组成分析
    3.2 不同浓度尾砂对塌落度的影响
    3.3 胶结充填体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3.3.1 试样制备养护及试验
        3.3.2 抗压强度
        3.3.3 抗拉强度
        3.3.4 抗剪强度
        3.3.5 因素敏感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区地表移动数值模拟
    4.1 矿区数值模型的建立
        4.1.1 岩体及充填体力学参数
        4.1.2 建立数值模型及模拟过程
    4.2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2.1 地表稳定性评价方法
        4.2.2 地表沉降与水平位移
        4.2.3 数值模拟河流监测点变形结果对比
    4.3 矿区现场应力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开采下采场结构参数优选
    5.1 基于Mathew理论初步取定采场参数
        5.1.1 采场宽度的初步取定
        5.1.2 采场顶柱度的初步取定
    5.2 基于AHP的因素权重分析的采场参数选
        5.2.1 AHP综合评价法
        5.2.2 数值模拟采场结构参数优选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约束砌体结构基于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现状
        1.2.1 经验地震易损性分析
        1.2.2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
        1.2.3 神经网络地震易损性分析
        1.2.4 小结
    1.3 地震易损性中不确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3.1 不确定性的建模
        1.3.2 不确定性的敏感性分析
        1.3.3 不确定性的传递
        1.3.4 小结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2.1 数值计算模型
        2.1.1 模型选取
        2.1.2 模型建立
        2.1.3 模型验证
        2.1.4 算例结构
    2.2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
        2.2.1 地震易损性概念介绍
        2.2.2 方法介绍
        2.2.3 地震波记录选取
        2.2.4 地震动强度指标和调幅方法
        2.2.5 极限状态判断指标和判断标准
    2.3 仅考虑地震作用不确定性的易损性分析结果
        2.3.1 地震易损性函数参数
        2.3.2 地震易损性曲线
        2.3.3 大震作用下的倒塌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模不确定性的建模及敏感性分析
    3.1 建模不确定性
        3.1.1 结构层次的不确定性
        3.1.2 材料层次的不确定性
        3.1.3 设计层次的不确定性
    3.2 不确定性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2.1 方法选择
        3.2.2 龙卷风图分析方法介绍
        3.2.3 分析流程
    3.3 敏感性分析结果
        3.3.1 约束砌体结构敏感性分析结果
        3.3.2 无筋砌体结构敏感性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易损性不确定性的传递
    4.1 基于FOSM的不确定性传递方法
        4.1.1 方法介绍
        4.1.2 分析流程
        4.1.3 FOSM计算结果分析
    4.2 基于LHS的不确定性传递方法
        4.2.1 方法介绍
        4.2.2 分析流程
        4.2.3 LHS计算结果分析
    4.3 基于MCS的不确定性传递方法
        4.3.1 方法介绍
        4.3.2 MCS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长跨钢框架填充墙的分区技术与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平面内抗震性能
        1.2.2 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平面外抗震性能
        1.2.3 振动台试验
        1.2.4 新型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分区技术填充墙试件设计与材性试验
    2.1 试件设计
    2.2 试件制作
        2.2.1 试件P
        2.2.2 试件W
        2.2.3 试件G
        2.2.4 试件E
    2.3 材料力学性能
        2.3.1 砂浆和砖的材性试验
        2.3.2 双剪试验
        2.3.3 受压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面内外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案
    3.1 平面内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3.1.1 面内加载装置
        3.1.2 面内加载方案
        3.1.3 面内量测方案
    3.2 平面外加载装置及测点布置
        3.2.1 试件P
        3.2.2 试件G
        3.2.3 试件W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用分区技术的钢框架填充墙试验结果分析
    4.1 平面内填充墙的破坏过程及分析
        4.1.1 试件P
        4.1.2 试件G
        4.1.3 试件W
    4.2 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4.2.1 滞回曲线
        4.2.2 骨架曲线
        4.2.3 刚度退化曲线
        4.2.4 等效粘滞阻尼比
    4.3 平面外墙体的破坏现象及分析
        4.3.1 试件P
        4.3.2 试件G
        4.3.3 试件W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墙体平面外作用受力分析
    5.1 无裂纹阶段
    5.2 裂纹阶段
    5.3 墙体面外行为的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胶结充填体的宏细观力学特性及蠕变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试验材料的基本性质和胶结充填体试样的制备方法
    2.1 试验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胶结充填体试样的制作装置
    2.3 胶结充填体试样的制备方法和配制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和声发射响应特征
    3.1 胶结充填体的单轴压缩、常规三轴压缩和声发射监测试验
    3.2 胶结充填体的应力应变行为与声发射响应特征
    3.3 胶结充填体的抗压强度
    3.4 胶结充填体的粘聚力与内摩擦角
    3.5 胶结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空间可视化
    3.6 本章小结
4 胶结充填体的微观结构分析和颗粒流数值模拟
    4.1 胶结充填体的微观结构分析
    4.2 胶结充填体颗粒流模型的建立
    4.3 胶结充填体裂纹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胶结充填体颗粒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胶结充填体的超声波响应特征及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5.1 胶结充填体的超声波探测试验
    5.2 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的预测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胶结充填体的蠕变特性及蠕变本构模型
    6.1 胶结充填体的蠕变试验
    6.2 胶结充填体的蠕变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6.3 胶结充填体的线性粘弹性蠕变模型研究
    6.4 胶结充填体的非线性粘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
    6.5 胶结充填体的非线性粘弹塑性蠕变损伤模型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充填开采对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的影响研究
    7.1 充填开采区域地质条件及工况简介
    7.2 胶结充填体控制岩层移动的优选分析
    7.3 基于最优胶结充填体充填的关键岩层及地表沉陷的时变演化规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遗传算法的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以严寒地区节能建筑示范中心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状况
        1.3.1 国外发展与研究状况
        1.3.2 国内发展与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优化设计方法
        1.5.1.1 遗传算法应用
        1.5.1.2 智能运算平台
        1.5.2 适用性分析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主要影响元素
    2.1 节能设计元素敏感度分析
    2.2 外墙及屋顶设计
        2.2.1 外墙及屋顶节能设计标准
        2.2.2 外墙及屋顶保温结构设计技术
    2.3 外窗设计
        2.3.1 外窗节能设计标准
        2.3.2 外窗节能设计技术
    2.4 遮阳设计
        2.4.1 遮阳节能设计标准
        2.4.2 遮阳节能设计技术
    2.5 建筑气密性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围护结构基准模型优化设计
    3.1 建立基准空间模型
        3.1.1 节能设计相关标准
        3.1.2 节能设计元素设定
        3.1.3 基准空间模型设计
    3.2 基准空间节能优化模拟
        3.2.1 设定参数取值
        3.2.2 算法优化流程
        3.2.3 优化方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围护结构项目方案优化设计
    4.1 项目前期方案设计
        4.1.1 环境分析
        4.1.2 设计理念
        4.1.3 结构选型
    4.2 节能优化方案设计
        4.2.1 建立模型
        4.2.2 设定优化目标
        4.2.3 优化设计流程
        4.2.4 优化方案分析
    4.3 多目标优化方案设计
        4.3.1 建立模型
        4.3.2 设定优化目标
        4.3.3 优化设计流程
        4.3.4 优化方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项目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绿色再生旧工业建筑评价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发展现状及对策
    2.1 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资料采集
        2.1.1 资料采集方法
        2.1.2 资料信度与效度检验
    2.2 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现状分析
        2.2.1 城市发展特征与典型城市
        2.2.2 项目单体特征与典型项目
    2.3 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存在问题
    2.4 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发展对策研究
        2.4.1 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开展流程及目标
        2.4.2 绿色再生旧工业建筑概念的提出
        2.4.3 GROIB开展技术支撑分析
        2.4.4 既有GROIB统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GROIB评价体系分析
    3.1 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析
        3.1.1 国内外既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析
        3.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涵与发展
        3.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存在问题分析
    3.2 既有旧工业建筑再生评价体系分析
    3.3 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针对《绿标》的适用性分析
        3.3.1 GROIB特点剖析
        3.3.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与适应性调整
    3.4 GROIB评价标准体系设想
        3.4.1 GROIB评价的方法选取
        3.4.2 GROIB评价体系构想
    3.5 本章小结
4 GROIB评价体系构建
    4.1 GROIB评价指标框架构建
        4.1.1 评价指标来源和确定原则
        4.1.2 基于SEM的指标框架的确定
    4.2 GROIB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1 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阶段分析
        4.2.2 GROIB评价阶段指标可拓判别
    4.3 GROIB评价模型建立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4.3.2 BP模型训练
        4.3.3 BP模型检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检验
    5.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5.1.1 决策支持系统
        5.1.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5.2 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5.2.1 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功能预设
        5.2.2 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构设计
        5.2.3 GROIB智能决策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5.2.4 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程序实现
    5.3 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实证分析
        5.3.1 深圳市某再生项目绿色再生设计阶段决策辅助
        5.3.2 苏州市某创意园区绿色再生运营阶段决策辅助
        5.3.3 上海市某产业园的绿色等级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我国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现状调研大纲
附录 2:中国典型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一览表
附录 3:旧工业建筑再生项目绿色度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附录 4:GROIB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编制部分代码
博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10)基于性能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不规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
        1.2.1 不规则结构的定义及各国设计方法
        1.2.2 不规则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现状
    1.3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进展
        1.3.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定义
        1.3.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内容
        1.3.3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4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减震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 常用消能减震技术及其设计规范
        1.4.2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减震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4.3 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体系阻尼器优化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规则建筑结构基于改进Kasai法的减震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Kasai法减震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2.2.1 基于Kasai法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2.2.2 基于Kasai法软钢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2.3 基于Kasai法减震优化设计方法的改进
        2.3.1 基于性能的地震作用水平、结构性能水平及性能指标的标定
        2.3.2 基于中国规范反应谱的位移谱的建立及阻尼比系数修正
        2.3.3 Kasai法进行阻尼器参数初始分配的改进方法
        2.3.4 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建筑楼层平面内阻尼器位置的确定
        2.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空间阻尼器位置的确定及优化
    2.4 基于改进Kasai法不规则建筑结构消能减震优化设计的实现及验证
        2.4.1 基于改进Kasai法减震优化设计流程
        2.4.2 基于改进Kasai法不规则建筑结构消能减震优化设计验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消能减震结构拟静力弹塑性分析
    3.1 引言
    3.2 拟静力弹塑性方法的提出
    3.3 拟静力弹塑性方法算例分析与结果验证
        3.3.1 结构模型的动力分析
        3.3.2 多遇地震下的拟静力分析
        3.3.3 罕遇地震下的拟静力弹塑性分析
    3.4 罕遇地震下拟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验证
        3.4.1 弹塑性分析模型
        3.4.2 梁柱构件性能指标选取
        3.4.3 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规则建筑结构基于层间能力谱法减震性能评估
    4.1 引言
    4.2 不规则建筑结构减震优化设计的层间能力谱法
        4.2.1 方法的提出
        4.2.2 层间需求曲线的建立
        4.2.3 层间能力曲线的建立
    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规则框架结构消能减震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不规则框架结构工程概况
    5.3 不规则框架结构采用软钢阻尼器消能减震优化设计
        5.3.1 性能目标的确定
        5.3.2 基于改进Kasai法不规则框架结构采用软钢阻尼器减震弹性优化设计
        5.3.3 基于层间能力谱法不规则框架结构采用软钢阻尼器减震塑性性能评估
    5.4 不规则框架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优化设计
        5.4.1 性能目标的确定
        5.4.2 基于改进Kasai法不规则框架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减震弹性优化设计
        5.4.3 基于层间能力谱法不规则框架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减震塑性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规则框-剪结构消能减震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不规则框-剪结构工程概况
    6.3 不规则框-剪结构采用软钢阻尼器消能减震优化设计
        6.3.1 性能目标的确定
        6.3.2 基于改进Kasai法不规则框-剪结构采用软钢阻尼器减震弹性优化设计
        6.3.3 基于层间能力谱法不规则框-剪结构采用软钢阻尼器减震塑性性能评估
    6.4 不规则框-剪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优化设计
        6.4.1 性能目标的确定
        6.4.2 基于改进Kasai法不规则框-剪采用粘滞阻尼器减震弹性优化设计
        6.4.3 基于层间能力谱法不规则框-剪采用粘滞阻尼器减震塑性性能评估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arameters of Paste-Fill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橡胶砂复合土细观力学性能研究[D]. 何智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D]. 何泽正.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钢结构半刚性连接及框架非完全相似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D]. 赵东卓.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河流下某萤石矿床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D]. 肖春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约束砌体结构基于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D]. 徐斌. 浙江大学, 2020(02)
  • [6]长跨钢框架填充墙的分区技术与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程炫豪.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7]胶结充填体的宏细观力学特性及蠕变模型[D]. 吴疆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8]基于遗传算法的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以严寒地区节能建筑示范中心设计为例[D]. 刘冠男.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9]绿色再生旧工业建筑评价理论研究[D]. 张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10]基于性能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研究[D]. 乌兰. 东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膏体填充系统参数敏感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