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红松种源物质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

不同红松种源物质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

一、不同红松种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袁承志,张振,郑一,金国庆,丰忠平,周志春,徐刚标[1](2021)在《33年生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种源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成熟期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的种源变异规律,加深对马尾松群体遗传进化的理解,为马尾松木材材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3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中具有代表性的20个种源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标准测定参试材料的木材力学性质指标。采用SPSS软件,分析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的种源间差异显着性,探讨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生长性状指标、种源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结果】马尾松不同种源木材力学性质差异极显着,各项力学性质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异幅度为5.40%~21.04%。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相关性不显着,但与种源的气温和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这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差异主要受种源水热资源影响。种源气温是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表现的最佳预测因子,种源气温越低,其木材硬度和抗弯强度越高。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其胸径、材积呈显着负相关,但与高径比呈显着正相关,木材力学性质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隶属值排名前3位的种源分别是湖南安化、四川南江和贵州黎平。结合生长性状表现,综合排名前3位的马尾松种源分别是浙江庆元、湖南安化和贵州黎平。【结论】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在种源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种源选择可望获得预期的马尾松材性遗传改良效果。初选出的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表现优良的马尾松种源,可为林业生产提供良种材料。

刘晓婷[2](2021)在《吉林省天然红松居群多样性评价及子代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松又名果松、朝鲜松,是中国东北林区主要的果材兼用乡土树种之一,其材质轻软,纹理美观,在建筑、航空和造纸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过去几十年间,由于经济发展,木材需求量高,过度砍伐导致大量优良基因资源丢失,红松天然林破坏严重。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有关红松遗传改良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对于红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园营建、优良家系评价选择等方面。对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开发及利用研究较少。为全面了解红松遗传多样性状态,为红松遗传改良策略提供支撑,本研究以吉林省分布区内6个地点的天然红松居群及子代为材料,对其叶片、元素含量等性状及SSR分子标记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表型与分子遗传多样性的同时初步筛选优良居群与种源,以期为红松良种选育与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红松苗期近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对6个天然红松居群的180个针叶和球果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外,其他针叶及球果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各性状表型分化系数范围为31.96%~89.36%,表型变异系数变幅为2.85%~21.0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性状、球果性状和针叶性状内部之间相关性较强,但三类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弱,针叶性状与海拔存在较强负相关,与经纬度成较强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所有针叶和球果性状可分成5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9.69%;最终依据结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筛选出2个优良居群,可为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基础。(2)以6个天然红松居群的180个针叶为材料,对其钾(K)、镁(Mg)、锰(Mn)、钙(Ca)、铜(Cu)和锌(Zn)等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方差分析显示,K、Mg和Mn三个元素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Ca和Zn元素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差异均达显着和极显着水平(P<0.05),Cu元素在居群间未达显着水平,在居群内达极显着水平;各元素含量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0.97%,略高于居群内;相关性分析表明,除K元素外,Zn与大部分元素之间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纬度、海拔和无霜期与Mg、Mn、Ca和Zn元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与其他元素相关性较弱,种长与Mg呈极显着正相关,K、Zn、Mn、Mg、Ca与部分结实性状和针叶性状分别具有显着相关性:表型变异系数分析显示,各元素含量的表型变异系数在居群内的变幅为16.21%~46.49%,其中在P2居群的Mg、Mn、Ca、Cu和Zn表型变异系数最大,K在P5居群中表型变异系数最大。本研究以各元素含量为选择指标对6个居群进行多性状综合评价,P5入选,结合相关性分析以及表型性状和元素含量的多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可能影响针叶中元素的含量,其生长与环境因素和元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3)利用10对SSR多态引物,对6个居群的129个红松针叶样本进行扩增,共检测到等位基因为41个,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4.10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1.90个,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1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0,Nei’s指数为0.40,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8;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P3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都均为最大,表明P3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红松6个居群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分别为0.5935~0.9972和0.0028~0.5217,其遗传一致度都在0.59以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为3大类群,其中P1和P4聚为一类,P3为一类,P6、P2和P5聚为一类,大致符合其居群的地理分布规律,红松居群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与这一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由于植物生长不止受遗传因素影响,还与环境因素有关。(4)对6个红松天然居群的180个两年生子代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种源间和种源内苗高与地径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表型变异系数显示家系间、种源间平均表型变异系数的范围均在10%~30%,属于中等程度变异,说明各种源、家系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P1的变异程度相对较高;苗高和地径的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6、0.94和0.83和0.40,除了地径外,其余遗传力均在0.80以上,属于高遗传力;一般配合力分析显示,子代地径和苗高的一般配合力变化范围为-2.16(PK1023)~1.47(PK222)和-6.95(PK969)~5.85(PK179),依据苗高和地径为选择指标,分别筛选出9个优良亲本;依据多性状综合评价法选出1个优良种源和9个优良家系,入选种源及家系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6.32%和8.24%、23.47%和 5.21%。

马天舒[3](2021)在《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干形通直、材性优良、用途广泛。但由于杉木枝条多,木材中常常形成较多的节,严重影响了木材的美观,降低了木材的价值。杉木的不同用途对其质量要求不同,杉木装饰板材通常要求无节,因此,杉木高值化装饰材的定向培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杉木无节材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不同地理种源、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修枝强度的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无节材培育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杉木无节材培育的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等技术措施要点,并对部分地理种源的杉木节子进行解剖实验,研究节的形成和枝条发育特征,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节的解剖实验和材性分析,发现节子的物理性质与其周围的无节木材存在较大的差异,节的硬度大,颜色深,纤维走向杂乱,无节的木材纹理平整,颜色均一。有节木材的横纹径向全部抗压强度比无节材增加了 40.7%,抗弯强度增加了 26.0%,顺纹抗压强度降低了 19.5%,抗拉强度降低了 25.3%。无论是红心杉、垂枝杉,还是黄枝杉,枝径均与节子宽度呈正相关,即枝径越大,节子宽度越宽,因此可以通过树干外部的枝条宽度来预测内部节子大小。垂枝杉枝少、节小,但节周围被少量皮分隔,局部材性降低;陈山红心杉和黄枝杉节与干材结合紧密。(2)枝条发育特征决定节的属性和修枝难易程度。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7个无性系、湖南省4个种源、湖北省2个种源的杉木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源的杉木枝条特征存在显着的差异。湖南会同二代良种和会同三代良种的枝长较长、枝径较短、分枝角较大。福建无性系“洋020”枝条短、枝径小,分枝角大,3个指标均与其他无性系差异显着。湖北罗田垂枝杉枝条短小,分枝角大,并与当地其他地理种源差异显着。因此,会同杉木良种、“洋020”和罗田垂枝杉这几种杉木地理种源或无性系可作为当地无节材培育的优质地理种源。无性系造林方式下的杉木遗传力(福建)整体高于实生苗造林的杉木(湖南和湖北)。不同杉木产区中,表型性状较优的地理种源枝条遗传力均达到中等以上,具有较好的遗传效果,选择无性系造林方式可进一步提高优良种源的遗传力。(3)不同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杉木枝条发育,对无节材的培育存在显着的影响,林分密度越大,枝长越短,枝径越小,但分枝角变化不明显。3333、4444和6666株/hm2的较高林分密度下的节子比2500株/hm2的内生节直径约降低了13.0%、43.5%和47.8%。密度越大的林分,枝条生长发育时间越短。密度最低的950株/hm2下枝条生长时间约为密度最高的6666株/hm2的2倍。枝径的生长时间,950株/hm2可达15年以上,2500株/hm2约12年,3333株/hm2约9年,4444株/hm2约6年,6666株/hm2可达7年,但增速和枝径最大值均小于4444株/hm2。950株/hm2的林分密度枝长生长发育时间可达12年左右,2500株/hm2可达8年,3333株/hm2为7年左右,4444株/hm2约为6年,6666株/hm2仅为5年。分枝角与造林密度无明显的关系。高密度下杉木自然整枝能力较强,造林时可选择高密度的造林方式,等自然修枝高度到达8米左右时,再进行间伐,修除死枝,降低修枝成本,提高木材质量。(4)人工修枝技术是经典的无节材培育技术措施,适当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增量,加快杉木生长速度,缩短修枝伤口愈合时间,减少节子感染和变色风险。与不加干扰相比,合理的修枝强度加上间伐或施肥垦复的措施可以提高杉木生长速度。7年生的杉木幼林,40%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胸径增量,促进杉木生长,当修枝强度达到50%时,修枝对杉木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间伐则可以显着提高杉木胸径生长,且间伐对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修枝。采用人工修枝培育无节材时,修除无效枝可使杉木胸径生长变快,无节材培育效果较好。在生产实践中,采用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无节材培育成本,减小枝条大小,从而降低节子大小。

魏志刚,夏德安,王瑞琪,张洋,刘莹莹,商永亮,杨传平[4](2021)在《小兴安岭带岭地区不同类型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不同天然次生林类型下选择红松造林种源是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恢复与重建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材料包括:黑龙江省的带岭、金山屯、铁力、黑河、鹤岗和汤原,吉林省的敦化、白河和汪清,辽宁省的本溪种源。采用随机完全区组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带岭林业实验局7年生4种天然次生林下不同红松种源的生长性状、适应性性状进行差异显着性与相关性结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下红松种源间生长及适应性性状多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地理变异;(2)林型与种源间的交互作用尚不显着;(3)硬阔叶林下红松种源生长及适应性整体表现优良,其次为杂木林,再次为杨桦林,最差为蒙古栎林;(4)硬阔叶林下和蒙古栎林下优良红松种源为铁力,杨桦林下和蒙古栎林下优良红松种源为鹤岗。针对不同林型选择适宜种源才能保证"适地、适树、适种源"的造林法则在营林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

袁承志[5](2021)在《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文中提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具有速生、丰产、抗逆、用途广泛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人工造林树种。探讨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是筛选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表现优良的马尾松种源的理论依据;研究多个地点马尾松控制授粉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探究其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筛选稳定、高产基因型,旨在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提供种质材料,推进其育种进程;综合评价马尾松杂种(马尾松×火炬松、马尾松×黄山松、马尾松×马尾松)子代的生长性状表现,旨在培育马尾松种间杂交新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尾松力学性质种源变异对33年生马尾松种源力学性质的研究结果发现,马尾松不同种源木材力学性质差异极显着,各项力学性质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异幅度为5.40%~21.0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相关性不显着,但与种源的气温和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表明马尾木材力学性质差异主要受种源水热资源影响。由相关系数可知,种源气温对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大于降水。种源气温越低,其木材硬度和抗弯强度越高。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其胸径、材积呈显着负相关,但与高径比呈显着正相关,木材力学性质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隶属值排名前3位的种源分别是湖南安化、四川南江和贵州黎平。结合生长性状表现,综合排名前3位的马尾松种源分别是浙江庆元、湖南安化和贵州黎平。(2)马尾松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3个地点马尾松全同胞子代试验林生长性状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家系间、地点间、家系和地点互作作用均极显着。马尾松家系遗传力为0.59~0.84,单株遗传力为0.16~0.38,说明控制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受中等以上的遗传控制。3个试验点间马尾松家系生长性状的B型相关系数均小于0.8,说明马尾松家系生长性状与立地间存在显着互作效应。基于胸径和树高性状,筛选出12个优良家系和49个优良单株。GGE双标图分析的结果表明,太子山(TZS)和峡江(XJ)试验点为一组(6号家系材积最大),邵武(SW)试验点为一组(4号家系材积最大)。3个家系试验林中,6、15和3号家系材积较高且稳定,4号家系材积较高但不稳定。(3)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分析10年生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杂交松中,PML×PML(马尾松×马尾松)的平均生长量最高,PML×PTH(马尾松×黄山松)的通直度和冠幅最好,PML×PTL(马尾松×火炬松)的轮枝数最多;10年生马尾松单交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在家系间呈极显着差异,冠幅和轮枝数与生长性状呈显着正相关;利用隶属函数法,选择马尾松杂种家系间差异显着的生长及形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共选出10个优良杂交组合。本研究筛选出的马尾松优良种源、家系和杂交组合,可作为特异种质林业生产提供良种材料。筛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为进一步开展马尾松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张恒[6](2021)在《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白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其生长迅速、材质优良,且抗逆性强,是重要的纸浆材和建筑用材。本研究以龙江县错海林场、加格达奇、带岭凉水和尚志帽儿山等4个代表性试点的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为对象,对其生长性状、木材性状和碳储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对4个地点的10个长白落叶松种源的胸径和保存率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原因,不同地点胸径和保存率的环境方差分量分别为97.45%和96.72%(P<0.01)。不同地点不同种源胸径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4.65~28.51 cm,保存率的变化范围为20.61%~93.33%。不同地点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2.470~17.786和2.942~3.830,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492~0.63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径、保存率和材积之间彼此正相关,且三者均与试验点经度和年均降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保存率和材积均与试验点纬度(等效纬度)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林木生长受到试验点海拔和年均温度的影响不显着。通过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模型)分析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胸径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显示的环境因素产生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4.47%,同时,IPCA1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占种源与环境交互作用的70.71%。大海林、白刀山、白河和天桥岭种源被选为稳产和高产种源,同时确定了每个地点的最佳适生种源。(2)对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种源的木芯年轮宽度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胸径地点与种源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地点内不同种源之间差异也达极显着水平。不同林龄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568~0.883,均属于高遗传力。不同林龄胸径早-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点胸径生长早晚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可以进行早期选择。不同地点胸径连年生长量变化趋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凉水和帽儿山两地受到疏伐的影响较大。不同地点胸径生长与气候相关性显示,温度和降水对长白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错海地点林木径向生长与当年8月温度显着正相关,而与上一年5月和1 1月温度及12月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加格达奇地点的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温度显着负相关,而与降水量显着正相关,与上一年1月降水量显着负相关;凉水地点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当年7月温度的影响(正相关),而帽儿山地点则主要受到上一年降水量的影响(负相关)。(3)对不同地点不同种源木材性状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在地点和种源之间均达显着差异水平,地点内种源之间均达显着差异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3.053%~27.365%和1.559%~21.113%,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332~0.996,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不同木材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木材密度与纤维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纤维素含量之间显着负相关;纤维长与纤维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半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显着正相关,与木质素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纤维宽与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半纤维素含量与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半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均与木质素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木质素含量与灰分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同时,本研究分析了木材性状与试验点地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木材性状表现为试验点纬度及海拔方向上的变异,同时受到年均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在每个地点筛选出2个木材性状优良的种源,作为特定地点推广种植的首选材料。(4)对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含碳量、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长白落叶松含碳量在不同地点和种源之间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在地点内不同种源之间差异表现为极显着水平。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种源含碳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6.7~463.4 g/kg,78.079~631.352 kg和34.8~286.9 kg。含碳量的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855~0.944,属于高遗传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含碳量与试验点经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显着正相关,而与试验点年均温度显着负相关;生长性状与种源含碳率之间达显着正相关水平。最后,每个地点筛选出2个优良的高固碳种源,作为特定地点重点推广种植的首选材料。

何利明[7](2021)在《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M),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大径级用材的白蜡树属树种,应用场景广泛。针对水曲柳生产中优良种质缺乏、幼年苗木易受寒害和虫害的问题,开展了以水曲柳为母本,同属的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inn.,A)、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V)、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S)和水曲柳为父本的种间(MA、MV和MS)、种内(MM)杂交育种。本研究在前人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种子与苗木的基础上,开展了 100个杂交组合涉及15个母本和17个父本的种内杂交。在系统地完成了杂交结实效果分析、杂种子一代(F1)的种子性状和苗木的多性状(寒冷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优势分析和优良多性状杂种种质的选育后,对杂种F1诸多杂种优势中影响成材的抗寒性优势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结实的效果分析:通过采种和育苗获得了 24165粒种内杂交的种子和55个杂交组合的F1苗木。高压静电场处理(20 KV、间距10 cm、30 min)下种间杂交结实有了显着性提高(种子和苗木数提高了 22.4~517.5%和190.3~927.8%),并由此提出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促进种间杂交结实技术。2、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1的种子性状表现出杂种优势(种间千粒重母本杂种优势(HFPs)达到10.5~14.2%)。连续多年的子代测定的结果显示,种间F1均可以在东北地区正常越冬,并表现出显着的生存率和生长杂种优势(生存率和材积最高HFPs可达35.6%和29.6%);MS的抗虫性HFPs为9.7%。表明种间杂交的育种策略在水曲柳抗性遗传改良中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同时,通过14种曲线方程的回归分析与方程适应性检测,建立了杂种F1的树高生长和种间F1的杂种优势估计模型。3、杂种优良多性状的选育:选育了优良多性状(结实数和千粒重(良种推广中代表性繁殖性状)与苗木的适应性、生长、抗虫和抗寒)的杂种种质,并评价了其选育效果。1)结实数和千粒重选育:亲本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5.6~98.8%和11.6~26.3%;34个杂交组合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3.1~167.8%和11.6~26.6%。2)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选育:选育了优良适应性的亲本和杂交组合,亲本生存率最高超均值27.0%(MV);25个杂交组合HFPs最高为85.2%(MV)。选育了优良生长和抗虫性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单株,亲本的材积遗传增益最高为16.8%(MV)、抗虫性遗传增益为2.1%(MS);25个杂交组合的材积HFPs最高为164.7%(MV)、抗虫性HFPs为43.3%(MS)和15.9%(MM)。优良通直度27个MM单株的材积最高超均值167.5%;抗虫性优良27个MM和8个MS单株的抗虫性超均值181.7%和67.1%。3)抗寒杂交组合选育:基于生存率,综合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选育了 4个优良抗寒的种内杂交组合(2×8、2×90,6×1、1×1)。从多个方面评价了高抗寒代表组合2×8的抗寒性优势,其中:3年生生存率HFPs达到了62.6%;帽儿山越冬后的3年生的典型单株无明显分枝,而对照分枝较多;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以及叶片同样表现抗寒优势。4、基于DNA序列差异(核遗传)的杂种F1抗寒性杂种优势形成机制解析:从抗寒F1(2×8)与母本(2ck)间多个水平上的差异解析了种内F1的抗寒杂种优势机制:1)适应性和生长差异:2×8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性状上均存在显着的杂种优势(6年生生存率和材积、5年生通直度的HFPs为63.1%、66.5%和7.7%)。2)生理生化指标抗寒系数差异:2×8的渗透系统(可溶性糖HFPs为292.0%)、膜系统(相对电导率的 HFPs 为 13.7%)、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系统(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HFPs为155.6%)和ABA(脱落酸)含量(HFPs为67.9%)上均有显着杂种优势体现。3)基因表达差异:寒冷处理后的基因表达中,2×8的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依赖途径(节律基因 Fm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FmCBF1和 FmCOR413(Cold-regulated 413)的 HFPs 为 160%、109%和 495%)、ABA 途径(FmPYR1(Pyracbactin Resistance 1)的 HFPs 为 109%)、ROS 相关基因(FmPOD(POD 合成酶基因)HFPs为155%)和6个抗寒响应WRKYs中(FmWRKY21和FmWRKY40的HFPs为289%和240%),均表现出显着杂种优势。4)抗寒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2×8的FmCBF1、FmWRKY40和FmWRKY7基因的 CDS 区域内分别有一个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18 bp 片段缺失和58 bp片段插入;FmWRKY7基因启动子中有一个SNP(G-A)。由此,解析杂种F1抗寒杂种优势具体机制为:杂交重组了不同杂交亲本的基因资源,跟母本对照相比,在DNA重组过程中,引起了某些重要的抗寒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的基因或者上游启动子的DNA序列产生了变异(如缺失,插入或点突变)。而这些变异,调节了这些在水曲柳幼苗中关键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等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效率。同时,在“分子大开关”节律基因的共同调控下,CBF途径中关键基因(如FmCIHK、FmICE1等)、寒冷胁迫响应基因CORs(FmCOR413等基因)、ROS和ABA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理指标(渗透系统、膜系统和ROS系统)以及内源激素(ABA等)的含量的上调来应对寒冷胁迫,从而形成抗寒性杂种优势。本研究根据水曲柳杂交结实效果提出了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促进种间杂交高效结实技术;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确认了通过引进花粉的种间杂交育种策略在克服其他三种白蜡树属树种在东北地区难以存活的引种瓶颈、同时引进它们的优良性状来进行水曲柳遗传改良的可行性:优良多性状的水曲柳杂种种质的选育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大径级用材林建设提供了优良材料和选育策略;通过抗寒关键基因序列变异、基因表达和生理生化分析解析了杂种F1的抗寒机理,并在亲子代间的关键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上有所突破,为水曲柳抗寒性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奠定基础。

梁德洋[8](2021)在《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的评价选择是种子园改建和升级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红松国家级良种基地的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为材料,对亲本生长性状、木材性状、种实性状、光合性状、针叶元素含量、激素含量变化及子代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价选择优良亲本无性系及子代家系,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50个红松无性系的亲缘关系并构建指纹图谱,为红松良种选育与种子园升级换代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为选育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优良的红松材料,本研究以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实验材料,对其树高、地径、胸径和材积等16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性状在各无性系间差异显着,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4.37%~48.03%,重复力范围为0.013~0.900。树高、胸径、3 m径、5 m径和材积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且遗传相关性水平与表型相关性水平相似。以4个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为综合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选出综合得分在前5的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PK28)为优良无性系。选出的优良无性系的4个生长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46%、15.88%、39.90%和6.72%,遗传增益分别为8.58%、13.02%、32.72%和3.83%;此研究结果为红松育种方案的改进提供重要信息,为红松良种选育提供优良材料。(2)为选育木材性状优良的红松资源,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性状(基本密度、木质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棕纤维素含量、碳含量、纤维长度、纤维宽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木质素含量外(P=0.114),无性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09%~24.04%;除木质素含量(0.27)外,各指标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58~0.88,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r>0.787),木材性状间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相关,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549),其余性状相关未达显着水平。利用综合评价法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以生长性状为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和PK01入选,入选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87%、12.50%和28.57%;以木材性状为评价标准,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20、PK34、PK27、PK03和PK02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木材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4.15%~21.27%;以生长和木材联合选择,无性系PK20、PK19、PK29、PK27和PK49等5个无性系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1.38%~18.02%。该研究为红松优良无性系评价和种子园的改建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3)为选取种子产量高、营养含量丰富的优良红松无性系,本研究测定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种实性状与营养含量。结果显示,除含水率外,各无性系间其余性状均有极显着差异;变异参数分析结果可知,除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种仁长度和出仁率外,其余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均高于10%;除含水率外,其余性状的重复力均大于0.8,属于高重复力;种子宽度与种子重量、种仁长、种仁宽、种仁重、千粒重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由通径分析结总影响可知,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含水率对油脂含量均具有正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的正影响最大;种仁长度对千粒重具有负影响,种仁宽度、单粒种子重和单果种子重量对千粒重均具有正影响,其中单粒种子重的影响最大。按照10%的入选率,在种子表型性状方面,无性系PK04、PK49、PK08、PK32和PK03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单果种子重、单粒种子重、种仁长度、种仁宽度和千粒重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29.26%、25.42%、5.36%、9.23%和27.05%;种子营养含量方面,无性系PK33、PK16、PK47、PK26和PK39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千粒重、油脂、蛋白质、含水量和灰分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7.75%、11.40%、31.56%、5.29%和-38.35%;联合选择时,无性系PK23、PK49、PK29、PK31和PK10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各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35.64%~24.05%;各评价方法遗传增益范围分别为5.30%~27.02%、-38.32%~30.92%和-35.61%~23.56%。(4)为了解红松光合特性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Lico-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了光合指标的测定。光合指标日变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典型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曲线呈“V”字型曲线。对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响应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各曲线均呈“S”型,并且符合二次曲线模型。在饱和光强下,3个无性系的最大 Pn 变化范围为:P27(15.00 μmol·m-2·s-1)~PK15(15.99 μ mol·m-2·s-1)。饱和光强和饱和环境二氧化碳条件下(Ca),3个无性系最大Pn变化范围为25.08 μmol·m-2·s-1~27.35 μ mol·m-2·s-1,。对50个红松无性系瞬时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50个无性系间Pn、Gs、Ci和Tr间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各光合指标变异系数范围为9.04%~38.25%,重复力范围为0.57~0.94,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间、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间均呈现极显着相关水平。该研究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5)为了解红松针叶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规律,本研究对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针叶中的铜、锌、钙、镁、锰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91%(K)~64.69%(Cu),其中Mn、Cu和Ca元素表型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35%。此外,各性状重复力较高,均超过0.95,属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与Mg和Mn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Zn元素含量与树高、胸径和材积呈显着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选出各元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9个(PK02、PK48、PK43、PK45、PK13、PK32、PK41、PK46和PK47),这9个无性系在各元素含量的分别均值高出整体平均值 10.90%(镁)、7.65%(锰)、12.42%(锌)、7.03%(钾)和 59.58%(钙)。本研究可选出对微量元素利用率高的红松优良材料。(6)为探究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的激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材料,进行不同部位叶芽激素含量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激素GA3和GA7在不同芽之间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之间以及时间与部位的交互作用均存在显着差异。根据激素含量在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中的变化规律,发现GA3、GA4、GA7的含量在红松不同发育阶段占据主要位置,且变化规律相似。无性系PK08、PK29、PK04、PK03和PK41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优良无性系的GA3、GA4和GA7含量分别高出平均值23.94%、54.26%和 17.26%;遗传增益分别为 22.98%、51.00%和 24.53%。该研究为果用红松良种选育辅助选择提供技术支撑。(7)为选育生长快的优良红松子代家系与优良亲本,本研究测定了红松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成活率和存活率,除4年地径外,其余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除成活率外,其余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各性状遗传力均高于0.30,属于中高等遗传力,高变异、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通过一般配合力选出5个优良亲本无性系PK38、PK21、PK26、PK20和PK49。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选出5个优良子代家系PK29、PK38、PK21、PK37和PK48。本研究可为红松种子园的改良和升级换代提供优良材料和理论基础。(8)为申报红松良种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指纹图谱构建与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对引物可以清晰的将50个无性系分开,构建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特异性指纹图谱,并构建各无性系指纹图谱的二维码。聚类分析表明,50个红松无性系被分为3类,同一类别内的无性系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1、PK05、PK07、PK12、PK13、PK14和PK15等19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2、PK06、PK20、PK27、PK32、PK33 和 PK45 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 PK03、PK04、PK08、PK09、PK10和PK11等24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获得的指纹图谱二维码对红松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品种鉴定及红松种子市场高效监管均有积极的作用。

周雪燕[9](2021)在《长白落叶松短枝簇生芽变枝的变异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主要的造林和用材树种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观赏、经济和生态价值。而芽变作为植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不仅可以为杂交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还可以从中直接选育新品种。本研究以芽变长白落叶松为材料,利用形态学鉴定、显微切片技术对突变体与正常型表型及变异组织进行鉴定,测定和比较了突变体与正常型光合生理、逆境生理、植物内源激素、木材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以及解剖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确定其变异特性,同时基于转录组测序,进行变异机理的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统计与形态学观察发现,芽变长白落叶松母树正常枝和变异枝,长白落叶松一年生嫁接苗正常型和突变体在分枝数目、枝条长度、枝条粗度、针叶长度、针叶宽度以及针叶长宽比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突变体枝条更多更短更细,针叶更短更窄,通过嫁接繁殖方式进一步证实了突变性状的稳定遗传。(2)生理性状测定分析表明,同一时期长白落叶松突变体与正常型相比,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均较低,胞间CO2浓度显着增高,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降低。生长旺盛期(7月)长白落叶松变异针叶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正常,茎尖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和茎尖丙二醛含量均低于正常;变异茎尖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低于正常,而茎尖显着高于正常;到了生长末期(9月),长白落叶松变异针叶和茎尖脯氨酸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和茎尖丙二醛含量与正常基本保持一致;变异茎尖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变异针叶和茎尖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整体而言,从7月到9月,同一材料同一组织植物GA3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植物生长素、植物脱落酸、植物玉米素和植物乙烯含量都显着增加,且变异与正常的变化趋势相同。(3)解剖结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突变体与正常型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存在显着差异,突变体管胞更长、更窄,长宽比更大。突变体针叶维管束组织占针叶比例较正常型更大;同一时期,变异顶芽较正常顶芽发育缓慢;变异茎段髓心及木质部的占比较正常小,变异管胞细胞内径较正常大,而变异管胞壁厚度较正常小,表明突变体次生木质部形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4)木材性质测定分析表明,突变体木材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高于正常型;而突变体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灰分含量低于正常型;所测性状正常与变异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5)对母树正常枝与变异枝的顶芽、针叶以及韧皮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78740条Unigene,其中33215条Unigene具有注释结果。突变体与正常型顶芽、针叶及韧皮三个组织共鉴定出746个差异表达基因,顶芽最多,为466个;其次为韧皮,有163个;针叶最少,有117个;在三个组织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TRINITYDN11464c0g1、TRINITYDN22709c0g2 和 TRINITYDN2802c0g2,其中TRINITYDN22709c0g2被注释为28S rRNA,其他两个功能未知。三个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在主要参与 cell、cell part、organelle、membrane 等细胞组分,metabolic process、cellular process、response to stimulus、biological regulation 等生物过程和 catalytic activity、binding、transporter activity等分子功能。随机选择16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测序结果的FPKM值与qRT-PCR表达量的趋势吻合,证明测序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本研究通过对长白落叶松突变体与正常型的表型特征、性状的稳定性、生理特性、显微结构、木材性状及转录组水平进行的初步研究,初步发现本研究中长白落叶松芽变性状可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稳定保持,在光合生理、逆境生理、内源激素、解剖结构、木材性状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结合无参转录组分析,为进一步明晰该变异产生的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晋豪[10](2020)在《广西融安西山林场杉木高世代种子园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是广西重要的乡土速生人工林用材树种,广泛栽植于广西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等地区。为了实现杉木人工林速生、优质、丰产的培育目标,相关科研工作者已对广西杉木遗传改良进行了相应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前,福建省、湖南省等省份的杉木育种工作已进入第3代种子园的研究阶段,然而广西主要仍处于第2代种子园的研究阶段,充分挖掘广西杉木第2代种子园生产良种的潜力或从省外引入优良种质资源是提高广西杉木人工林良种化水平和促进广西杉木遗传改良工作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将以广西融安县西山林场杉木第2代种子园半同胞家系和引自福建的第3代种子园半同胞家系的子代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2、3、4、5年生时的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选增益显着的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以期为广西杉木高效培育、高世代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杉木第2代种子园子代测定试验林2~5年生时的保存率在64.29%~100%之间,其中72.41%的家系保存率高于对照均值;大部分家系间树高、材积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58%~17.35%、13.59%~35.26%和39.48%~52.14%,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230~0.584、0.110~0.505和0.420~0.451。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大于对照平均值的家系数目分别占55.17%~79.31%、51.72%~82.76%和72.41%~75.86%。综合增益大于对照平均值15%的4个家系(柳234、清明山9、柳228、子柳224)在第5年时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5.79m、9.02 cm和0.02229 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8.09%、6.83%和29.94%;综合增益大于对照均值50%的23株优良单株5年生时的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6.7 m、13.2 cm和0.04796 m3。2.福建引入的杉木第3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在西山林场营造的试验林2~5年生时的保存率在68.57%~100%之间,其中71.43%的家系保存率较对照均值高;树高、胸径、材积在各家系间的差异大部分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64%~19.13%、18.11%~33.70%和43.56%~73.21%,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197~0.589、0.247~0.493和0.336~0.567。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大于对照平均值的家系总数分别占57.14%~73.02%、58.73%~77.78%和55.56%~76.19%。综合增益大于对照平均值15%的10个家系(16、21、28、42、45、48、64、68、81和85)在第5年时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5.74 m、8.77 cm、0.02109 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8.17%、8.62%和28.99%;综合增益大于对照平均值60%的27株优良单株在第5年时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7.98 m、12.68 cm和0.05455 m3。3.造林后2~5年生间,第3代半同胞家系子代试验林的平均保存率(87.98%~91.11%)略高于第2代试验林(84.62%~91.00%);第3代试验林各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比第2代试验林大;两种试验林的胸径、材积累积生长量和年均生长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稳步增加,第2代半同胞家系子代试验林的树高、胸径、材积的累积生长量和年均生长量均比第3代试验林高;第3代试验林的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增益总体上均比第2代试验林高。综上所述,广西杉木第2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与福建杉木第3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在西山林场的早期生长表现都比较好,参试家系遗传变异丰富,主要生长性状均受到中等或中等偏下的遗传控制,筛选出的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在第5年时表现优异,遗传增益明显,都可以作为广西杉木高世代育种和第3代种子园的营建材料进行推广。此外,在广西今后的杉木育种工作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广西本土种子园的种质资源,还可以适当引进其他地方的优良种源,来补充广西杉木育种群体,同时也能增加广西杉木育种的遗传多样性。

二、不同红松种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红松种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33年生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种源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性状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
    2.2 木材力学性质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
    2.3 木材力学性质与生长性状相关性
    2.4 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的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2)吉林省天然红松居群多样性评价及子代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红松生长性状变异研究进展
        1.2.2 红松结实性状变异研究进展
        1.2.3 红松元素含量变异研究进展
        1.2.4 红松表型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5 红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红松天然居群表型变异分析及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实地概况
        2.1.2 针叶与结实性状的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松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值
        2.2.2 方差分析
        2.2.3 红松的表型性状分化
        2.2.4 红松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2.2.5 红松各表型性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2.2.6 红松各表型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2.2.7 红松各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2.8 红松各居群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
3 红松天然居群叶片元素含量的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实地概况
        3.1.2 样品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各元素含量的均值
        3.2.2 方差分析
        3.2.3 红松各元素含量的分化
        3.2.4 红松各元素含量的表型变异参数
        3.2.5 红松各元素含量与气候因素和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3.2.6 红松各居群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4 红松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DNA的提取
        4.1.3 引物的筛选与SSR扩增
        4.1.4 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4.2.2 红松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4.2.3 红松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分析
        4.2.4 红松天然居群的聚类分析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5 不同种源子代苗期生长性状的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点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方差分析
        5.2.2 子代家系各性状的表型变异参数
        5.2.3 各家系的一般配合力
        5.2.4 红松不同种源与家系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5.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杉木节的形成规律
        1.2.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1.2.3 林分密度效应与无节材培育
        1.2.4 人工修枝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湖北省罗田县
        2.1.2 湖南省会同县
        2.1.3 江西省陈山林场
        2.1.4 福建省洋口林场
        2.1.5 云南省富宁县
    2.2 研究方法
        2.2.1 节的测量方法
        2.2.2 枝条测量方法
        2.2.3 密度控制方法
        2.2.4 修枝实验及测量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遗传参数的估算
        2.3.2 Logistic模型参数的计算
        2.3.3 伤口愈合速率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节的属性
        3.1.1 节对木材的影响
        3.1.2 枝径与节的关系
        3.1.3 讨论与小结
    3.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3.2.1 不同种源杉木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
        3.2.2 不同种源杉木遗传变异分析
        3.2.3 讨论与小结
    3.3 无节材培育密度控制技术
        3.3.1 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生长的影响
        3.3.2 Logistic模型预测不同密度杉木枝条生长特征
        3.3.3 讨论与小结
    3.4 无节材培育人工修枝技术
        3.4.1 不同修枝强度下杉木生长差异
        3.4.2 修枝伤口愈合情况
        3.4.3 讨论与小结
4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小兴安岭带岭地区不同类型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源来源
    1.2 造林地点确定
        1.2.1 带岭林业实验局基本情况
        1.2.2 不同林型的基本情况
    1.3 试验设计
    1.4 性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型下红松种源幼林期性状统计分析
    2.2 不同林型下红松种源幼林性状差异分析
    2.3 适宜造林林型与各林型的优良种源选择
3 结果与讨论

(5)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
    1.2 林木育种亲本选择
    1.3 林木遗传测定
        1.3.1 遗传力
        1.3.2 育种值
    1.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1.5 马尾松育种
        1.5.1 材性改良
        1.5.2 生长性状改良
        1.5.3 松属杂交育种
    1.6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马尾松力学性质种源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
        2.2.2 木材力学性质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
        2.2.3 木材力学性质与生长性状相关性
        2.2.4 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3 马尾松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系生长性状变异
        3.2.2 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3.2.3 家系地点间的遗传相关
        3.2.4 优良家系和单株的筛选
        3.2.5 GGE双标图分析
        3.2.6 稳定性、适应性和生产力分析
    3.3 讨论
4 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交松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
        4.2.2 杂交松家系性状变异分析
        4.2.3 杂交松家系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4.3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A 马尾松全同胞家系亲本遗传背景
致谢

(6)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3 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选育进展
    1.4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5 落叶松的碳汇研究进展
    1.6 林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长白落叶松种源生长性状稳定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各性状变异分析
        2.2.2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2.2.3 AMMI模型分析不同种源生长稳定性
        2.2.4 不同种源适应性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长白落叶松种源径向生长过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年龄段长白落叶松胸径方差分析
        3.2.2 不同年龄段长白落叶松胸径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3.2.3 不同年龄段长白落叶松胸径相关性分析
        3.2.4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变化规律
        3.2.5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胸径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长白落叶松种源木材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各性状方差分析及遗传变异参数
        4.2.2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均值分析
        4.2.3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4.2.5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多性状综合评价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长白落叶松种源碳储量遗传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含碳量方差分析及遗传变异参数
        5.2.2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种源含碳量遗传变异参数
        5.2.3 不同地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含碳量、生物量及碳储量均值
        5.2.4 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与含碳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5.2.5 长白落叶松含碳量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5.2.6 不同地点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筛选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林木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1.2.1 林木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2.2 杂种优势的机理
    1.3 水曲柳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3.1 白蜡树属树种简介
        1.3.2 水曲柳育种的研究进展
        1.3.3 水曲柳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1.4.1 寒冷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4.2 植物抗寒途径及抗寒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4.3 植物抗寒性测定和评价方法
    1.5 本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目的意义
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良种选育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水曲柳杂交
        2.1.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种子性状和苗木数量统计
        2.1.3 水曲柳杂交结实与千粒重优良的杂种选育
        2.1.4 数据分析与作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间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影响
        2.2.2 水曲柳种内杂交的结实与种子性状分析
        2.2.3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优良亲本的选育
        2.2.4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F1杂交组合选育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水曲柳杂种F1苗木的杂种优势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设计
        3.1.2 统计分析
        3.1.3 数据处理与作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种F1适应性的优势分析
        3.2.2 杂种F1的生长性状优势分析
        3.2.3 杂种F1的抗虫性优势分析
        3.2.4 F1树高生长模型的建立及杂种优势预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的杂交良种选育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水曲柳杂交良种选育的材料
        4.1.2 水曲柳杂交良种的选育方法
        4.1.3 杂种F1的生长与抗虫性状遗传参数和优良亲本遗传增益估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曲柳适应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2.2 水曲柳杂种生长性状分析及良种选育
        4.2.3 水曲柳抗虫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3 本章小结
5 水曲柳种内F1抗寒良种选育及优势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内F1杂交组合的抗寒相关指标测定
        5.1.2 种内F1的抗寒性评价和优良选育
        5.1.3 种内抗寒F1的优势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生存率的F1分析和多性状综合优良抗寒杂交组合选育
        5.2.2 种内F1抗寒性的评价和优良选育
        5.2.3 基于实生单株生长与生存率的F1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2.4 基于F1无性系的新生枝和叶片抗寒性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水曲柳种内抗寒F1的生长、生理优势分析
    6.1 材料方法
        6.1.1 F1杂交组合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特征调查
        6.1.2 F1杂交组合的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生长和叶片性状调查
        6.1.3 寒冷处理下F1杂交组合的生理指标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适应性和生长特性优势分析
        6.2.2 渗透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3 膜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4 ROS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5 内源ABA含量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水曲柳抗寒F1的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核遗传)机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抗寒基因的筛选和基因表达检测
        7.1.2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7.1.3 FmCBF1和Fm WRKY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7.1.4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的差异分析
        7.1.5 实验试剂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CBF依赖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优势分析
        7.2.2 ABA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7.2.3 ROS系统中POD和GS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7.2.4 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7.2.5 水曲柳WRKY7、21、26和45的克隆、全长鉴定及同源蛋白比对
        7.2.6 水曲柳WRKY7、21、26和45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2.7 水曲柳WRKY7、21和CBF1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
        7.2.8 水曲柳CBF1和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表达模式分析
        7.2.9 抗寒F1与母本间的CBF1和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差异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创新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种子园研究进展
    1.2 生长性状选育进展
    1.3 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4 种子性状研究进展
    1.5 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6 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
    1.7 激素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亲本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2.2.2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2.2.3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均值分析
        2.2.4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相关性分析
        2.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3 红松亲本无性系木材性状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3.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3.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的平均值分析
        3.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4 红松亲本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及营养含量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4.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4.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红松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均值分析
        4.2.5 红松无性系营养含量均值分析
        4.2.6 油脂含量通径分析
        4.2.7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4.4 讨论
5 红松亲本无性系光合性状变异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无性系PK27光合指标日变化
        5.2.2 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合-光强(Pn-Par)响应曲线
        5.2.3 3个红松无性系Pn-Ca响应曲线
        5.2.4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方差分析
        5.2.5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变异参数分析
        5.2.6 50个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平均值
        5.2.7 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2.8 光合因子回归方程构建
    5.3 本章小结
    5.4 讨论
6 红松亲本无性系叶片元素含量的变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6.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6.2.3 各无性系元素含量均值分析
        6.2.4 无性系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2.5 聚类分析
    6.3 本章小结
    6.4 讨论
7 红松亲本无性系芽激素含量变异研究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7.2.2 红松无性系激素浓度变化分析
        7.2.3 50个红松无性系开花期激素含量方差分析
        7.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7.2.5 红松无性系激素含量与种子性状相关性分析
        7.2.6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7.4 讨论
8 红松子代家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8.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1.3 统计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8.2.2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8.2.3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平均值分析
        8.2.4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8.2.5 一般配合力
        8.2.6 红松子代家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8.3 本章小结
    8.4 讨论
9 红松亲本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
    9.1 试验材料和方法
        9.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9.1.2 试验方法: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指纹图谱鉴定
        9.2.2 红松亲本无性系聚类分析及亲缘关系
    9.3 本章小结
    9.4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长白落叶松短枝簇生芽变枝的变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长白落叶松研究现状
        1.1.1 长白落叶松概述
        1.1.2 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研究进展
        1.1.3 长白落叶松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1.4 长白落叶松生理指标研究进展
        1.1.5 长白落叶松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6 长白落叶松分子方面研究进展
    1.2 芽变研究现状
        1.2.1 芽变的概念及类型
        1.2.2 芽变鉴定研究进展
        1.2.3 芽变机理研究进展
        1.2.4 林木芽变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分枝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分枝的定义与分类
        1.3.2 植物分枝的发生机制
        1.3.3 影响植物分枝的主要因素
        1.3.4 植物分枝的生物学意义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方法
        2.2.1 试验方法
        2.2.2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生理性状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叶绿素含量
        3.3.2 脯氨酸含量
        3.3.3 丙二醛含量
        3.3.4 可溶性糖含量
        3.3.5 可溶性蛋白含量
        3.3.6 植物生长素(IAA)含量
        3.3.7 植物赤霉素(GA3)含量
        3.3.8 植物脱落酸(ABA)含量
        3.3.9 植物玉米素(ZT)含量
        3.3.10 植物乙烯(ETH)含量
        3.3.11 光合指标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解剖结构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2 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木材性质变异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2 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转录组学的分子水平变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6.2.2 测序文库的构建和上机测序
        6.2.3 数据过滤及de novo组装
        6.2.4 序列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5 qRT-PCR验证及候选基因筛选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测序质量及转录本组装评估
        6.3.2 Unigene功能注释
        6.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6.3.4 qRT-PCR验证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广西融安西山林场杉木高世代种子园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木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1.2.2 杉木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1.2.3 杉木种子园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指标测定及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第2 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试验林的测定与综合评定
        3.1.1 保存率分析
        3.1.2 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3.1.3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
        3.1.4 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1.5 生长性状增益趋势分析
        3.1.6 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的评定及选择
        3.1.7 小结
    3.2 杉木第3 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林的测定与综合评定
        3.2.1 保存率分析
        3.2.2 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3.2.3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
        3.2.4 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5 生长性状增益趋势分析
        3.2.6 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的评定及选择
        3.2.7 小结
    3.3 杉木第 2 代、第 3 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林生长及遗传增益对比
        3.3.1 保存率及变异系数对比
        3.3.2 试验林平均生长性状对比
        3.3.3 试验林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的对比
        3.3.4 试验林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增益的对比
        3.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杉木第2 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和优良家系选择
        4.2.2 杉木第3 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和优良家系选择
        4.2.3 杉木第2、3 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生长对比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同红松种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33年生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种源变异研究[J]. 袁承志,张振,郑一,金国庆,丰忠平,周志春,徐刚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08)
  • [2]吉林省天然红松居群多样性评价及子代测定[D]. 刘晓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D]. 马天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小兴安岭带岭地区不同类型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J]. 魏志刚,夏德安,王瑞琪,张洋,刘莹莹,商永亮,杨传平. 森林工程, 2021(03)
  • [5]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D]. 袁承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39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D]. 张恒.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7]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D]. 何利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8]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D]. 梁德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9]长白落叶松短枝簇生芽变枝的变异机理研究[D]. 周雪燕.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10]广西融安西山林场杉木高世代种子园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D]. 谢晋豪.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不同红松种源物质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