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围垦对台风潮影响的数值模拟

钱塘江河口围垦对台风潮影响的数值模拟

一、钱塘江河口围垦对台风暴潮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尚[1](2021)在《瓯江口浅滩围垦对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作用下周边泥沙输运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瓯江口地处浙江省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河口附近多优良港口码头,航运业发达。除此之外,海产品养殖、鲨鱼产品加工、船舶制造以及旅游业日渐繁荣。伴随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瓯江口浅滩围垦工程围绕温州浅滩展开,预计可增加土地面积88km2。工程实施会改变原有水动力环境,进而影响盐度分布与泥沙输移。如何保证工程建设的同时水环境免遭破坏是当下海岸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加之瓯江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该区域易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台风使得河口水动力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进而破坏泥沙输移的原有状态,造成局部淤积或冲刷。因此,探究瓯江口浅滩围垦工程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对海域水动力特性、盐度分布、泥沙输移的影响将对工程的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计算区域尺度较大,建立物理模型成本较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工程影响做详细分析。本文基于FVCOM建立瓯江口海域数值模型,选取实测潮位、潮流、盐度、风暴潮潮位、水体含沙量等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保证模型准确的前提下,分别加入浅滩围垦一期、二期工程,对工程前后海域潮流场、盐度场、泥沙场进行分析。最后加入台风风场,探究台风与工程耦合作用下瓯江口海域风暴潮增水、流场分布以及泥沙输移变化,全面分析工程影响。总结研究结果可得:无风状态下,瓯江北口为潮流运动的主要通道,工程实施后北口分流比例有所增加;盐度分布由河口向外海逐渐升高,北口盐度高于南口,工程实施导致南口海域水体盐度整体下降;泥沙分布结果显示,北口泥沙浓度略高于南口,一期工程后整个海域没有出现泥沙悬浮聚集的区域,但二期工程后沙头水道、大、小门岛附近海域出现高含沙区,含沙量最高可达1g/L,有淤积风险,应引起关注。台风作用下河口附近增水最大。其中,南口最大增水可达2.10m,北口最大增水达2.28m。乐清湾内以减水为主。工程实施对南口增水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北口有促进作用,一期、二期工程下增水过程差别不大;台风作用下海域流速整体大于无风状态,灵霓北堤阻断了北口与南口之间水流通道,导致工程后南部海域流速整体降低;工程后沙头水道、黄大峡水道流速有一定程度降低,外海与乐清湾流场变化较小;分析台风影响下各工况泥沙场可得:台风导致海水含沙量整体上升,欧飞浅滩及南部边界出现高含沙区;乐清湾内泥沙呈舌状分布,湾内小于湾外。一期工程阻断了南北输沙通道导致南部高含沙区面积减小,二期工程海域泥沙分布与一期工程相差不大。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瓯江口浅滩围垦工程航道规划、防灾预测、泥沙清淤等提供建议。

卢单[2](2021)在《长江口滩涂利用对防洪御潮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口进行了深水航道整治、圈围促淤、兴建水库等一系列人工圈围工程,逐渐改变了河口形态,引起了河口海岸线、水动力环境变化及洪涝灾害加剧等。鉴于长江口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详细研究滩涂累积利用对长江口泄洪纳潮的综合影响,评估长江河口的防洪安全。本文建立了长江口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模拟计算了 1958年、1997年、2002年、2016年等四年滩涂围垦情景下长江口水动力环境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长江口滩涂利用对洪水位、典型断面流速及对纳潮量的具体影响范围,为防洪御潮提供了科学决策的数据支撑。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滩涂资源利用现状,利用长系列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径流特征、潮位特征、潮流特征和泥沙特征等相关参数。(2)阐明了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型中涉及的基本方程及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长江口水动力模型,并根据现有水文资料率定模型参数。总体来说,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长江口的水流特性,得到较为真实的潮位、潮流过程。(3)长江口大规模围垦后会引起局部及整个水域的水位升高,越靠近外海水位变化幅度越小。工程周边水位雍高较为明显,最大达0.1m;对整个水域影响较小,平均雍高约为0-0.02m。对长江口防洪影响较小,工程较为安全。(4)长江口在经过1958-2016年大规模滩涂围垦后,断面平均最大流速发生了显着变化,大部分断面平均最大流速出现时间提前。上游来水越大,流速的变化幅度越大,且北支的变化幅度普遍大于南支。(5)1958-2016年间长江口围垦后,徐六泾下游河段典型断面涨落潮纳潮量均呈减小的趋势,越靠近外海变化幅度越小,同一断面上游来水越大变化幅度越小。代表流量下,涨落潮变化最大幅度分别为-32.17%、-57.12%;50年一遇洪水下,涨落潮变化最大幅度分别为-31.25%、-80.92%;100年一遇洪水下,涨落潮变化最大幅度达-31.22%、-84.00%。滩涂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支撑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水(潮)流动力、河口岸线变化和防洪御潮等方面进行整体系统地模拟,揭示滩涂资源利用和相关制约因素之间的互馈关系,让规划更合理、开发更科学、保护更有效,实现真正意义的滩涂资源高效开发与保护。

汤立群,卢单,赵慧明,周建康,郭传胜,刘大滨[3](2020)在《河口滩涂围垦对水动力环境影响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通过综述评价,认为河口滩涂利用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滩涂围垦使得工程水域的水动力环境发生改变,迫使原有的河床稳定状态重新调整;大量的泥沙淤积导致陆域向海发展,海岸发生改变,导致潮滩失去对潮能的存储与耗散作用,改变潮汐范围;大规模的围垦也会使河口缩窄,破坏滩涂的湿地形态,导致河流的行洪能力可能降低,使周边城镇易受洪涝灾害。提出应将滩涂利用对水动力、河口岸线变化和防洪御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以指导滩涂的高效利用与保护。

杜玫[4](2020)在《中国近海台风风暴潮及海岸淹没的数值模拟和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每年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频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侵扰。其中,达到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了破坏性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此外,规模不断扩大的围垦工程改变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影响了近岸区域的水动力过程,从而海洋动力灾害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科学的研究台风风暴潮危险性和海岸淹没危险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提供准确的预报技术,还可以为海岸淹没危险性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选择了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主要关注了浙江省沿海区域和珠江口(PRE)区域,这两个区域都是台风风暴潮灾害和海岸淹没的多发地带。针对这两个重点区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针对浙江沿海区域建立了一个由同化台风模型和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耦合模式组成的台风风暴潮模拟系统。同化台风模型将来自再分析数据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CFSV2(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以及Holland台风模型的台风风速、气压进行了有效的叠加。台风风暴潮模拟系统具有高分辨率的特征,它可覆盖沿岸区域复杂多变的水深和地形。本文通过模拟历史台风“Trami”(2013)和台风“Fitow”(2013)在浙江沿海引起的风暴潮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计算域的尺度对台风风暴潮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海区域网格分辨较高的前提下,计算域网格的大小对浙江台风风暴潮的模拟结果影响不显着。为了提高模式模拟的效率,本文选用仅包含我国东海海域的计算网格来完成浙江台风风暴潮的模拟实验。本文通过对比同化台风模型和非对称Holland模型的台风风暴潮模拟结果,得知同化台风模型模拟的浙江省台风风暴潮更为准确。本文根据已知历史台风“Sinlaku”(2002)、“Morakot”(2009)、“Haikui”(2012)的路径设计了23条新的台风路径,讨论了这些路径对浙江省温州市台风风暴潮的危险性。此外,本文还分类讨论了我国东部沿海的55条历史台风路径对浙江省台风风暴潮的影响。然后,本文针对珠江口区域研发了一个基于ADCIRC+SWAN耦合模式的海岸淹没模拟系统。该系统采用的非结构三角网格不仅可以同时覆盖沿海地区的陆地和海洋,还可在计算时自动识别网格的干湿特性。本文通过模拟台风“Hope”(1979)、“Nida”(2016)和“Hato”(2017)在珠江口区域引发的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灾害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准确性。此外,本文通过多组数值实验的结果,讨论了气象强迫场、台风路径、台风中心移动速度和台风强度对珠江口风暴潮、海岸淹没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场强迫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贡献率大于气压强迫,且两种强迫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有减弱灾害强度的迹象。台风路径与珠江口海岸的相对位置显着影响了风暴潮与海岸淹没的灾害程度。台风“Hato”的路径最易引发珠江口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珠江口海岸淹没对台风中心移动速度的敏感性要高于风暴潮。台风强度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是类似的。近年来,我国的围垦工程对珠江口的海岸线形状、陆地地形和近岸水深有着显着的影响。本文使用1973年、1990年和2018年的海岸线构造了3套计算网格,并用这3套网格模拟台风“Nida”(2016)期间珠江口区域的波高、风暴潮增水和海岸淹没的状况。模拟结果显示围垦工程降低了珠江口区域的有效波高,但并不显着。因此,珠江口有效波高的降低对降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作用不大。珠江口围垦程度高的地区,近岸海水流速加快,风暴潮增水和海岸淹没加剧。基于珠江口海岸淹没系统模拟了1998年至2018年期间的43次海岸淹没事件,得到了20年的珠江口极端海岸淹没。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Gumbel分布和WeibullIII型分布拟合了整个计算区域的海岸淹没极值,得到珠江口区域10年、50年、100年和200年一遇的海岸淹没。结果表明,在围垦程度较高的区域,海岸淹没的深度更深、面积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1 m为淹没深度阈值,划分了珠江口海岸淹没的风险等级。依据淹没深度大于1 m的概率将海岸淹没危险性分为五级,绘制了海岸淹没危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广州市南沙区、珠海市金湾区和内伶仃湾沿岸的海岸淹没危险等级普遍较高。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沿海台风风暴潮危险性、讨论台风特征及海岸线变迁对珠江口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动力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而且对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数值预报业务化和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凯[5](2020)在《台风影响下灾害性海洋动力过程时空特征及其对承灾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遭受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几乎每年都会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对于风暴潮和台风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风暴潮和台风浪的致灾机理及其对承灾物的作用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要求。风暴潮过程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各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于风暴潮的研究需要将天文潮、风暴潮和台风浪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也考虑进来。为了研究台风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的天文潮,风暴潮与台风浪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其引起的漫堤和漫滩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基于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ADCIRC(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 for Oceanic,Coasts,and Estuaries Waters)有限元二维水动力模式和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式,构建了高分辨率的适用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二维数值模式,这个模式综合考虑了风暴潮、天文潮和台风浪三者的实时相互作用。选取“桑美”(0608),“天兔”(1319)和“灿鸿”(1509)三场典型的台风为研究对象,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得很好,为本文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先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两次不同路径的强台风过程:台风“桑美”(直接登陆)和台风“灿鸿”(转向路径)影响下的风暴潮增水和波浪增水的时空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台风路径下风暴潮增水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最大风暴潮增水出现在台风“桑美”路径的右侧和台风“灿鸿”路径的左侧,这种差异主要是向岸风将海水向岸堆积以及岸线约束作用的结果。在这两种路径下,台风路径左侧近岸海域都观测到了显着的风暴潮增水,这主要是因为风暴潮增水以陆架波的形式沿着大陆架传播造成的。由于较强的向岸风强迫的堆积效应,台风“桑美”类型的路径更有可能引起沿海地区极端的风暴潮增水。最大波浪增水受破波带内涌浪的传播方向和海底坡度的控制。台风“桑美”期间,最大风暴潮增水的位置和最大波浪增水的位置在空间上接近,但在台风“灿鸿”期间,两者位置却相距甚远。其次研究了台风“灿鸿”期间波流相互作用对台风浪的影响,风暴潮对于台风浪的作用主要通过水位和风暴潮流场两种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效波高存在显着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水位导致有效波高的变化最大可达1.45m,近岸浅水区(水深小于40m)的有效波高主要受水位变化的影响。风暴潮流导致的有效波高变化最大可达1.17m,波流相互作用主要在在远海区域。有效波高的减小主要是由于波流相互作用引起的相速度变化。波流相互作用的强弱与台风移动速度和台风浪群速度的相对大小密切相关。然后又基于高分辨率地理数据(海堤位置和高程、岸线和水深等)构建了福建沿海精细化漫堤风险等级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在近岸的计算网格分辨率最高能够达到100m,可以实现精确描述福建沿海地区复杂岸线和地形的效果。利用模拟的水位与海浪参数,采用波浪爬高公式计算得到各海堤堤前波浪爬高。按照总水位与波浪爬高之和与海堤高程的对比,将漫堤风险分为五个等级。对2013年的超强台风“天兔”过程引起的风暴潮漫堤过程进行后报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计算的漫堤情况与灾后调查的漫堤实况基本一致,结果准确,说明本研究中采用的漫堤风险评估标准和方法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台风强度等级,对福建沿海206条海堤进行了漫堤风险等级评估,探究台风强度对漫堤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爬高对漫堤风险的影响高于单纯的风暴潮增水;台风强度增强时,所产生的风暴潮增量较小,因此可以认为风暴潮增水对于漫堤的风险影响较小;福建沿海波浪爬高普遍较高,随着台风强度的增强,波浪爬高会显着增加漫堤的风险等级,且应重视台风浪对海堤造成的冲击所导致的溃堤灾害。最后针对杭州湾南部地区进行了风暴潮漫滩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几组理想化的实验对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漫滩进行了模拟,包括不同物理机制的波浪作用(波致风应力、波致底应力和波致辐射应力)。模拟中考虑了不同海堤高度和在溃堤时不同溃口长度的溢流情况。结果表明,在精确模拟风暴潮漫滩中很有必要充分考虑波浪的作用,海堤高度对漫堤溢流导致的最大淹没面积的范围和发生的时间都有显着影响,溃口长度是影响漫滩最大淹没面积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实际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万康,尹宝树,杨青莹,宋泽坤[6](2019)在《海岸围垦工程对三门湾内潮汐振幅的影响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三门湾内围垦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三门湾的岸线及水深地形发生了显着变化,有必要重新评估三门湾内的潮汐振幅特征。本研究基于ADCIRC二维潮汐模型,开展了三门湾围垦工程实施前后潮汐振幅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内以半日潮为主,湾口和湾顶处振幅相差较大。单纯考虑围垦工程引起的岸线变化时,半日潮振幅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振幅以减小为主,M2分潮减小幅度为0. 08~0. 10 m。采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围垦工程造成的最终回淤量,围垦工程附近平均淤积为1. 5~2. 5 m,深水区附近淤积更加严重。当考虑了回淤导致的地形变化后,围垦工程区附近的潮汐振幅会有显着的减小,半日分潮减小幅度要远大于全日分潮,在围垦区域前沿,M2分潮振幅减小幅度较为明显,然后向外侧逐步减小。与单纯岸线变化相比,水深地形改变导致的潮汐振幅变化幅度要远大于前者。

杨万康[7](2019)在《典型海湾风暴潮的非线性与共振效应及其危险性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遭受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沿海和东南沿海,尤其是在沿岸海湾内建设了大量的海洋工程,这些工程改变了海湾的自然形态和水动力环境,一旦发生重大海洋灾害,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开展沿海典型海湾内的风暴潮机理研究及危险性评估,对于提高海湾地区的防灾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广西铁山湾和浙江三门湾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基于ADCIRC二维数学模型对1409号“威马逊”台风经过铁山湾期间的天文潮-风暴潮非线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山湾内天文潮和风暴潮的非线性作用较强,只考虑纯气象驱动会对预报结果造成较大误差,由天文潮与风暴潮相互作用产生的非线性水位在湾顶处达到最大。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建立了非线性水位和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直接关系式。影响天文潮-风暴潮非线性效应的主要因子为风应力和底摩擦力的合力项、非线性对流项,两者对非线性效应的影响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风暴潮峰值水位叠加不同相位天文潮时,非线性水位在高潮位达到负值最大,在落潮时达到正值最大,而且海湾内非线性作用越强,总水位峰值相对于天文潮高潮位的延迟时间就越长。其次对三门湾历史上的强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后发现三门湾风暴潮增水过程中存在共振现象。然后采用理论公式推导和边值法对共振周期及振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内各水道共振特征有所差异,共振周期总模态不超过5个,共振周期第一模态对应的水位振幅最大,然后依次递减,共振水位振幅在湾顶处达到最大。三门湾内大量建设的围垦工程使得自然岸线和水深地形都发生了改变,利用数值模型对工程实施后的潮汐和风暴潮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围垦工程使得海湾内的天文潮振幅有所下降,地形淤积导致的潮汐振幅减小幅度要远大于岸线改变产生的影响。对风暴潮水位的影响随台风路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地形改变是影响三门湾内风暴潮峰值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北向台风路径下峰值水位抬升最明显,水位增加显着区域主要集中在健跳水道及三门湾湾顶处,峰值水位抬升最大可达0.4m。最后基于数值模型以可能最大热带气旋参数为基础构建了多种假想台风路径计算了三门湾内的可能最大风暴潮水位(PMSS),结果表明沿西北向且距离三门湾中心为最大风速半径处登陆的台风使得风暴潮增水达到最大,当PMSS叠加天文高潮位时,水位已经超过了沿岸海堤高程。将三门湾沿岸陆地依照高程概化为计算区域进行漫堤计算,淹没最严重的区域出现在湾顶处,最大淹没面积达到了120 km2,三门核电厂址前沿水位与不溢流相比下降了0.5m。本研究可为三门湾沿岸围垦工程及核电厂址的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刘毅飞[8](2019)在《杭州湾金山深槽近期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潮流冲刷槽是河口海岸地区重要的地貌类型,由于水深条件与地理位置适宜性,其周边区域成为港口、码头及航道等海洋开发活动集中区。潮流冲刷槽与其周边其他地貌单元组成复杂的地貌系统,比如潮汐汊道、滩-槽-脊系统等,动力、泥沙输运与地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是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潮流冲刷槽动力地貌研究具有应用价值与理论意义。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以及系统内部复杂非线性作用,对潮流冲刷槽演变过程及机制缺乏全面统一地认识。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及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加剧,改变了潮流冲刷槽自然演变过程,使该过程复杂化。潮流冲刷槽动力地貌研究面临更大挑战,同时,这种变化凸显人类活动及极端天气事件与动力地貌系统之间相关性,给潮流冲刷槽动力地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杭州湾北岸发育有一系列潮流冲刷槽,金山深槽位于其最东端。1960年代以前,杭州湾海岸开发利用活动较少,金山深槽基本处于自然演变状态,动力地貌系统相对稳定。1960年代后,开发利用活动增多,金山海岸有围垦、码头建设、海底输油气管道铺设等。为了解读近几十年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杭州湾与金山深槽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收集了19602014年杭州湾5期遥感数据、3期水下地形数据,采用统计对比方法,分析了50多年间杭州湾岸线变迁与地形冲淤变化;收集了19602011年金山深槽区域17期水下地形数据,采用统计对比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金山深槽地形地貌演变过程。结合岸线、地形与多期水文同步观测数据,采用Mike 21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海岸围垦引起海岸线变迁对杭州湾大区域以及金山深槽局部区域水动力场的影响;建立水动力-泥沙耦合模型,模拟9711号台风对金山深槽流速、悬沙含量及地形影响。通过上述工作,对金山深槽地貌演化的时空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与极端事件对潮流冲刷槽的影响等科学问题获得了以下认识。1960年以来,钱塘江河口与杭州湾区域岸线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围垦。河口区治江围涂主要发生在19601995年,围涂总面积约180 km2,河口南岸岸线总体推进约10 km;杭州湾海岸围垦1960年以前已经发生,而大规模围垦主要发生于1995年以后,围垦总面积约300 km2,湾南岸线总体推进约35 km。海岸围垦导致杭州湾面积缩小、南北宽度缩窄,岸线形态北岸趋于平直化,南岸外凸愈加明显。海岸围垦是近期杭州湾冲淤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地形数据对比得到的杭州湾主要冲淤演变特征表现为杭州湾容积减小,整体呈淤积演变特征;主要淤积区位于南岸浅滩,浅滩淤积外推,迫使冲刷区域更加贴近北岸;主要冲刷区为优势涨潮流流路区。上述变化有其沉积动力学基础。大区域水动力模拟显示,围垦导致岸线变迁对杭州湾流场产生明显影响,湾中部金山-庵东断面北部深槽区涨潮流速增幅大于落潮增幅,涨潮优势增强;沿断面向南落潮流速增大,至庵东浅滩前沿已不存在涨潮优势。自湾中向湾顶,涨潮流速增大,而落潮流速减小,愈向湾顶涨潮优势愈明显,涨落潮流路分异不明显。围垦引起杭州湾中上部涨潮优势增强,更多沉积物会被输运至湾内中上部,随较弱的落潮流沉积于杭州湾南岸浅滩。金山深槽的空间变化体现在西侧深槽比较活跃:北支在1985年开始淤积,至1998年基本消失;中支为深槽延伸主支,在1988年与西侧全公亭深槽连通;南支逐渐并入中支,造成深槽南北变宽、东西增长。从深槽容积的变化来看,呈现三阶段演变过程。其中,第一阶段(19601987)深槽向西与西南方向延伸,深槽面积与容积明显增大;第二阶段(19871996)深槽容积保持相对稳定,但北支淤积而中支侵蚀发育;第三阶段(19962011)深槽经历了侵蚀(19961998)、补偿性淤积(19982000)以及随后的容积缓慢增大过程(20002011)。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特征函数也反映出上述深槽演变的三阶段特征。水动力模型结果显示,杭州湾大区域围垦导致金山岬角西侧海域流场增大,促使金山深槽向西延伸。金山沿岸局部围垦可能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负反馈机制导致北岸边坡与金山深槽距离缩短,一定程度上起到束窄深槽宽度、增大流速的效果,有助于深槽延伸与拓宽;另一方面西南延伸的金山岬角导流作用,导致涨潮优势流偏向西南方向,西北侧形成缓流区,深槽北支淤积而中支与南支发育,可以解释深槽第一、二阶段演变过程。纳入台风过程的动力地貌模型结果显示,9711号台风期间,台风造成落潮流速、悬浮泥沙含量增大,导致地形侵蚀。可以定性解释金山深槽第三阶段之初的全面侵蚀过程以及随后的恢复性淤积过程。深潭边界深度存在地层分界面,抗冲性差异导致台风过后深潭不能恢复之前的分散状态。

何威[9](2019)在《椒江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州湾海域风暴潮灾害频发,对椒江河口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风暴潮过程动力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河口形态就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受椒江河口两岸围垦工程建设的影响,河口形态频繁变动。因此,探究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动力过程的影响,对海岸工程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MIKE 21水动力模型和参数化台风场模型,建立了以椒江河口为研究对象的风暴潮耦合模型。运用9417和9711两个台风期间的实测和预报水位数据,以及2009年4月的实测潮流数据分别对模型进行验证。参考围垦规划的思路,从河口形态的角度设计了不同变化的实验方案,分别为北岸延伸,南岸延伸和两岸同时延伸。基于河口现有岸线形态,分析了台州湾海域在9711台风期间天文潮和风暴潮动力特征。海域主导分潮M2振幅约1.75 m;受河流影响,余流整体向海流动;大潮期间口门断面的涨急流量为29715m3/s,涨潮通量2.88E+8m3。9711台风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在椒江河口南侧相距不到100公里的温岭市登陆。风暴潮位在天文潮位于高位时达到最高,最大风暴增水在此之前发生;风暴高潮位分布受风场影响显着,流场也与天文潮流场差异明显。基于不同河口形态变化的实验方案,揭示了天文潮动力过程特征的变化及产生机理。北岸延伸使得M2分潮振幅和最大流速均呈下降趋势,口门流量和涨潮通量略有减小;南岸延伸同样使M2分潮振幅和最大流速呈下降趋势,口门流量和涨潮通量减小幅度明显增大;两岸同时延伸大体可视为南北岸单独延伸影响的叠加,且略大于两者线性叠加。岸线延伸使得河口纳潮量降低,进而影响潮汐动力过程特征;同时占据潮滩浅水区,降低了浅化效应,也对动力特征产生影响。基于不同河口形态变化的实验方案,揭示了风暴潮动力过程特征的变化及产生机理。北岸延伸使得天文高潮位和风暴高潮位均呈下降趋势,海域封闭,水动力减弱·,南岸延伸使得天文高潮位下降,风暴高潮位在河道内抬升显着,海域南部纳潮面积减小,河口开口方向朝东偏转:两岸同时延伸大体可视为两岸单独延伸影响的叠加。此外,利用1998年和2013年实测地形资料设计对照实验,比较发现河口形态变化产生的影响远大于水下地形变化的影响。通过敏感性数值实验,探究了不同驱动因素对风暴潮增水过程的贡献。风场增水最为显着,高潮位贡献率可达70%以上;气压增水也是重要组成,贡献率达20%以上;径流对高潮位影响不足5%,但对低潮位抬升显着。此外,河口形态变化对各因素的贡献率仅在河口内对风场增水贡献率略有影响。

何威,姚炎明,黄森军,袁金雄[10](2019)在《椒江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位的影响——以9711号台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河口形态变化对天文潮和风暴潮的影响,应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对椒江河口的风暴潮进行模拟。模型重现了9711号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并利用实测和预报资料对风场、天文潮位、风暴潮位进行了验证。基于围垦规划的思路,从北岸延伸、南岸延伸、两岸同时延伸和河口收窄四种河口形态变化的角度出发,设置了四组试验方案,分别建立天文潮和风暴潮模型。结果表明,河口形态不同方式的改变对天文高潮位、风暴高潮位和风暴增水有着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影响,对比分析前后方案的流场可以初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本文成果有助于认识河口形态对河口动力的影响,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二、钱塘江河口围垦对台风暴潮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钱塘江河口围垦对台风暴潮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瓯江口浅滩围垦对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作用下周边泥沙输运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2 风暴潮模型研究进展
        1.2.3 泥沙模型研究进展
        1.2.4 围填海概况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
2 瓯江口区域概况
    2.1 地形地貌特征
    2.2 区域气象特征
        2.2.1 气温和降水
        2.2.2 风
    2.3 水文条件
        2.3.1 径流流量
        2.3.2 流域来沙
        2.3.3 潮汐
        2.3.4 潮流
        2.3.5 波浪
        2.3.6 泥沙
        2.3.7 盐度
    2.4 区域社会环境和开发建设概况
3 模型介绍
    3.1 基本控制方程
        3.1.1 水动力方程
        3.1.2 温盐方程
        3.1.3 泥沙输运方程
        3.1.4 波作用方程
    3.2 定解条件
        3.2.1 流速边界条件
        3.2.2 温度边界条件
        3.2.3 盐度边界条件
        3.2.4 泥沙边界条件
    3.3 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3.3.1 内外模分离算法
        3.3.2 数值离散方法
4 模型配置及验证
    4.1 模型配置
        4.1.1 计算范围
        4.1.2 网格划分
        4.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置
        4.1.4 模型参数设置
    4.2 水动力模型验证
        4.2.1 实测资料选取
        4.2.3 潮位验证
        4.2.4 潮流验证
        4.2.5 盐度验证
        4.2.6 温度计算
    4.3 台风模型配置及验证
        4.3.1 Jelesnianski风场模型
        4.3.2 台风选取
        4.3.3 参数设置
        4.3.4 模型验证
    4.4 泥沙模型配置及验证
        4.4.1 参数设置
        4.4.2 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浅滩围垦工程对瓯江口水动力环境及泥沙输运的影响
    5.1 浅滩围垦工程对流场的影响
    5.2 浅滩围垦工程对盐度分布的影响
    5.3 浅滩围垦工程对泥沙场的影响
    5.4 浅滩围垦工程对台风作用下水动力场的影响
        5.4.1 围垦工程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
        5.4.2 围垦工程对台风作用下流场的影响
    5.5 浅滩围垦工程对台风作用下泥沙场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长江口滩涂利用对防洪御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滩涂资源开发现状
        1.2.1 国内滩涂资源利用现状
        1.2.2 国外滩涂资源利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长江口水文特征分析
    2.1 径流特征分析
    2.2 潮位特征分析
    2.3 潮流特征分析
        2.3.1 测点平均流速
        2.3.2 测点最大流速
        2.3.3 历时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长江口水动力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模型介绍
        3.1.1 模型水动力控制方程
        3.1.2 模型的数值解法
    3.2 长江口水动力模型设置与验证
        3.2.1 模型地形设置
        3.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3.2.3 模型验证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长江口模型情景设置
    4.1 上游不同来流量的计算
        4.1.1 考虑历史洪水资料的洪水频率计算
        4.1.2 典型洪水过程的选取与放大
    4.2 外海边界的情景
    4.3 长江口不同年代围垦方案的情景
        4.3.1 1958-1997年长江口围垦概况
        4.3.2 1997-2002年长江口围垦概况
        4.3.3 2002-2011年长江口围垦概况
        4.3.4 2011-2016年长江口围垦概况
    4.4 长江口水下地形的情景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长江口地区滩涂资源利用对防洪纳潮的影响
    5.1 滩涂资源利用对长江口水位雍高的影响分析
        5.1.1 代表流量下围垦前后水位雍高分析
        5.1.2 五十年一遇洪水下围垦前后水位雍高分析
        5.1.3 百年一遇洪水下围垦前后水位雍高分析
    5.2 滩涂资源利用对典型断面流速影响分析
        5.2.1 代表流量下围垦前后典型断面流速分析
        5.2.2 五十年一遇洪水下围垦前后典型断面流速分析
        5.2.3 百年一遇洪水下围垦前后典型断面流速分析
    5.3 滩涂资源利用对纳潮量影响分析
        5.3.1 代表流量下围垦前后纳潮量变化分析
        5.3.2 五十年一遇洪水下围垦前后纳潮量变化分析
        5.3.3 百年一遇洪水下围垦前后纳潮量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河口滩涂围垦对水动力环境影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重点滩涂资源开发现状
2 河口滩涂围垦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2.1 对水动力的影响
    2.2 对河口岸线及纳潮量的影响
    2.3 对防洪排涝的影响
3 结语及展望

(4)中国近海台风风暴潮及海岸淹没的数值模拟和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风暴潮简介
        1.1.2 海岸淹没简介
        1.1.3 海岸线变迁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暴潮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2.2 海岸淹没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2.3 风暴潮和海岸淹没危险性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浙江台风风暴潮数值模拟及危险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台风模型
        2.2.1 Holland台风模型介绍
        2.2.2 同化台风模型的建立
    2.3 风暴潮模式
        2.3.1 ADCIRC+ SWAN模式介绍
        2.3.2 模式设置
    2.4 模式验证
        2.4.1 天文潮验证
        2.4.2 风暴潮验证
        2.4.3 波高验证
    2.5 数值实验与结果
        2.5.1 计算域尺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2.5.2 台风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2.5.3 台风路径设计方案与试验
        2.5.4 多个历史台风对浙江风暴潮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台风对珠江口风暴潮与海岸淹没的影响与研究
    3.1 引言
    3.2 海岸淹没系统的建立
        3.2.1 模式介绍
        3.2.2 数据介绍
        3.2.3 实验设计
    3.3 模拟系统的验证
        3.3.1 风暴潮、波高和总水位验证
        3.3.2 海岸淹没验证
    3.4 风暴潮与海岸淹没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实验
        3.4.1 强迫场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4.2 台风路径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4.3 台风中心移动速度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4.4 台风等级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珠江口围垦工程对海岸淹没危险性的影响与研究
    4.1 引言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4.2.2 危险性评价方法介绍
        4.2.3 数据介绍
    4.3 围垦工程对珠江口近岸水动力过程的影响
        4.3.1 围垦工程对有效波高的影响
        4.3.2 围垦工程对海水流速的影响
        4.3.3 围垦工程对风暴潮的影响
        4.3.4 围垦工程对海岸淹没的影响
    4.4 珠江口海岸淹没危险性评价
        4.4.1 珠江口海岸淹没的极值计算
        4.4.2 珠江口海岸淹没的危险性区划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台风影响下灾害性海洋动力过程时空特征及其对承灾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台风模型研究进展
        1.2.2 风暴潮研究进展
        1.2.3 台风浪研究进展
        1.2.4 天文潮-风暴潮-海浪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2.5 漫堤和漫滩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模式介绍
    2.1 台风模型
    2.2 风暴潮模式介绍
        2.2.1 控制方程
        2.2.2 模式特色功能
    2.3 海浪模式介绍
        2.3.1 控制方程
        2.3.2 波能源函数项
    2.4 耦合模式介绍
第3章 耦合模式的建立与验证
    3.1 研究区域介绍
    3.2 台风介绍
    3.3 模式设置
        3.3.1 ADCIRC设置
        3.3.2 SWAN设置
        3.3.3 耦合模式设置
    3.4 模式验证
        3.4.1 风场验证
        3.4.2 潮汐和水位验证
        3.4.3 台风浪验证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不同台风路径下风暴潮增水与波浪增水时空特征
        4.1.1 风暴潮增水时空特征
        4.1.2 波浪增水时空特征
        4.1.3 小结
    4.2 风暴潮对台风浪的影响
        4.2.1 波浪场特征分析
        4.2.2 水位对台风浪的影响
        4.2.3 流场对台风浪的影响
        4.2.4 台风移速对波流相互作用的影响
        4.2.5 小结
    4.3 漫堤风险评估
        4.3.1 漫堤风险等级评估方案
        4.3.2 波浪爬高计算
        4.3.3 台风天兔漫堤风险等级评估
        4.3.4 小结
    4.4 风暴潮漫堤和漫滩模拟
        4.4.1 杭州湾地理环境特征
        4.4.2 计算区域和网格
        4.4.3 海堤高度对漫堤漫滩的影响
        4.4.4 波浪对漫堤的影响
        4.4.5 溃口长度对漫堤漫滩的影响
        4.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以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海岸围垦工程对三门湾内潮汐振幅的影响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围垦概况
    1.2 模型简介
    1.3 模型设置
    1.4 模型验证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门湾内潮汐振幅分布
    2.2 岸线变化对潮汐振幅的影响
    2.3 地形改变对潮汐振幅的影响
3 结论

(7)典型海湾风暴潮的非线性与共振效应及其危险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风暴潮定义与分类
    1.2 风暴潮-天文潮非线性效应研究与应用
    1.3 典型海湾内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典型海湾内天文潮-风暴潮非线性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铁山湾风暴潮水位特征分析
    2.3 铁山湾天文潮-风暴潮非线性效应研究
        2.3.1 数值模型简介
        2.3.2 1409号“威马逊”台风及风场模型简介
        2.3.3 模型设置与验证
        2.3.4 风暴潮模拟结果分析
        2.3.5 海湾内非线性水位变化特征
        2.3.6 天文潮-风暴潮非线性效应影响因子研究
        2.3.7 天文潮对风暴潮峰值水位的影响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海湾中的共振研究
    3.1 引言
    3.2 三门湾风暴潮中的共振现象
        3.2.1 EMD方法简介
        3.2.2 三门湾内风暴潮增水统计特征
        3.2.3 风暴潮波动水位分解与研究
    3.3 三门湾共振周期研究
        3.3.1 FVCOM数值模型简介
        3.3.2 海湾共振周期的理论计算
        3.3.3 共振周期的数值计算与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海湾内围垦工程对风暴潮水位的影响与研究
    4.1 引言
    4.2 台风风场参数适用性研究
        4.2.1 Holland台风风场模型介绍
        4.2.2风场参数组合实验
    4.3 围垦工程对天文潮位及风暴潮影响研究
        4.3.1 模型介绍与设置
        4.3.2 模型验证
        4.3.3 海湾内淤积计算
        4.3.4 围垦工程对天文潮水位的影响
        4.3.5 围垦工程对风暴潮水位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海湾内最大风暴潮极值水位计算与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介绍与设置
    5.3 模型验证
    5.4 最大风暴潮极值水位计算
        5.4.1 最大风暴潮计算气象参数设置
        5.4.2 可能最大风暴潮增水计算
        5.4.3 三门湾沿岸溢流淹没计算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未来工作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杭州湾金山深槽近期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潮流冲刷槽动力地貌过程研究
        1.2.2 杭州湾及北岸深槽动力地貌演变研究
    1.3 本文科学问题、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杭州湾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径流
        2.1.3 海洋水文
        2.1.4 悬沙输运
        2.1.5 沉积特性
        2.1.6 地貌特征
    2.2 杭州湾演变历史概况
    2.3 金山深槽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历史数据收集
        3.1.1 遥感数据
        3.1.2 地形数据
        3.1.3 水文观测数据
    3.2 数据处理
        3.2.1 海岸线提取
        3.2.2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3.2.3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3.2.4 Mike21模型简介
第四章 近50多年杭州湾岸线变迁与地形冲淤变化特征
    4.1 杭州湾岸线变迁
    4.2 杭州湾整体的冲淤变化
    4.3 不同区域及典型断面的冲淤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近50多年金山深槽演变过程
    5.1 金山深槽岸线变迁
    5.2 深槽所在区域的整体冲淤变化
        5.2.1 区域演变特征
        5.2.2 海岸边坡变化
        5.2.3 深槽区域变化
    5.3 EOF分析深槽的时空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海岸围垦对金山深槽演变影响
    6.1 模型设置
    6.2 模型验证
        6.2.1 潮汐水位验证
        6.2.2 流速和流向验证
    6.3 数值实验
    6.4 模型结果分析
        6.4.1 杭州湾水动力对岸线变化的响应
        6.4.2 杭州湾水动力对围垦边界与底边界变化的响应
        6.4.3 大区域围垦对金山深槽演变影响
        6.4.4 局部围垦对金山深槽演变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风暴潮对金山深槽演变影响
    7.1 台风风场验证
    7.2 模型设置
    7.3 风暴增水验证
    7.4 9711号台风风暴潮对金山深槽影响
        7.4.1 风暴潮对深槽区域流速与悬沙影响
        7.4.2 风暴潮与地层条件对深潭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椒江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模型介绍与验证
    2.1 水动力模型
    2.2 台风场模型
    2.3 耦合模型验证
    2.4 河口形态变化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椒江河口动力特征与机理分析
    3.1 天文潮动力特征
    3.2 风暴潮动力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河口形态变化对天文潮动力过程的影响
    4.1 北岸延伸
    4.2 南岸延伸
    4.3 两岸同时延伸
    4.4 本章小结
5 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动力过程的影响
    5.1 北岸延伸
    5.2 南岸延伸
    5.3 两岸同时延伸
    5.4 动力特征演变
    5.5 本章小结
6 风暴潮动力机制及变化
    6.1 方案设计
    6.2 风场对风暴潮的贡献
    6.3 气压场对风暴潮的贡献
    6.4 径流对风暴潮的贡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钱塘江河口围垦对台风暴潮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瓯江口浅滩围垦对风暴潮和台风浪耦合作用下周边泥沙输运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D]. 刘子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长江口滩涂利用对防洪御潮的影响研究[D]. 卢单. 扬州大学, 2021(08)
  • [3]河口滩涂围垦对水动力环境影响研究综述[J]. 汤立群,卢单,赵慧明,周建康,郭传胜,刘大滨.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0(06)
  • [4]中国近海台风风暴潮及海岸淹没的数值模拟和危险性评价[D]. 杜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5]台风影响下灾害性海洋动力过程时空特征及其对承灾体作用研究[D]. 王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6]海岸围垦工程对三门湾内潮汐振幅的影响与研究[J]. 杨万康,尹宝树,杨青莹,宋泽坤.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9(03)
  • [7]典型海湾风暴潮的非线性与共振效应及其危险性评估研究[D]. 杨万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08)
  • [8]杭州湾金山深槽近期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D]. 刘毅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椒江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D]. 何威. 浙江大学, 2019(01)
  • [10]椒江河口形态变化对风暴潮位的影响——以9711号台风为例[J]. 何威,姚炎明,黄森军,袁金雄. 水力发电学报, 2019(07)

标签:;  ;  ;  ;  ;  

钱塘江河口围垦对台风潮影响的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