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如何恢复心肌功能“昏迷”心肌恢复较好,“冬眠”心肌恢复较差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如何恢复心肌功能“昏迷”心肌恢复较好,“冬眠”心肌恢复较差

一、冠脉搭桥术后心肌功能怎样恢复“顿抑”心肌恢复较好,“冬眠”心肌恢复较差(论文文献综述)

陈轶竹[1](2021)在《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改善的多因素和预测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和预测因子,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自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行单纯CABG手术的43例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收集患者个体特征、手术前后的各种相关临床资料、术前 13N-NH3.H2O/18F-FDG PET/CT 和术后复查 13N-NH3.H20 PET/CT 的影像资料。根据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比较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按LVEF≥5%分为LVEF改善组,LVEF<5%为LVEF未改善组;分析改善组与未改善组患者相关基线指标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LVEF改善的相关性,通过制作ROC曲线,采用约登指数法求出冠脉搭桥术后LVEF改善与LVEF未改善的最佳界值。结果:(1)共计43例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单纯CABG术后3-41月复查PET/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9例患者LVEF改善,14例LVEF未改善。(2)LVEF改善组与LVEF未改善组在术前冬眠心肌数量、术前LVEF、术前红细胞计数、术前甘油三酯水平、术前收缩压、搭桥支数、升主动脉吻合口数、术后冬眠心肌恢复指数、术后ESV减小值、术后ESV减小率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与未改善组相比,改善组术前冬眠心肌数量更多,术前LVEF更低,术前甘油三酯更低,术前红细胞数更少,术前收缩压更高,搭桥支数更多,升主动脉吻合口数更多,术后冬眠心肌恢复更好,术后ESV减小值更大,术后ESV减小率更大。而两组患者术前正常心肌数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冬眠心肌数量是使术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OR=1.403,P=0.041);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34,95%CI为0.714-0.953。运用约登指数法算出冬眠心肌数量的界值为13.5%,灵敏度是55.2%,特异度是100%。结论:1.冬眠心肌数量是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冠脉搭桥术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2.冬眠心肌数量占左心室百分比≥13.5%可准确预测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冠脉搭桥术后LVEF改善。3.LVEF改善组比LVEF未改善组搭桥支数更多、升主动脉吻合口数更多。4.LVEF改善组比LVEF未改善组术后冬眠心肌恢复更好、术后ESV减小值更大、术后ESV减小率更大。

马盼弟[2](2021)在《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冠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是否能够恢复,以及可以改善到何种程度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一大难题,以往研究表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功能是否改善取决于心梗后的存活心肌组织所占的比例。除了心脏MRI心肌灌注成像、负荷心脏MRI外,属于核素心肌显像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核素心肌代谢显像均可实现对存活心肌的有效评估,由于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症,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二维分层应变(2D-LS)技术和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检查技术,克服了组织多普勒成像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从心肌力学角度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对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进行室壁运动分析,然后观察室壁运动在搭桥术后的改善程度,以此来评估心肌存活性,评价2D-LS与3D-STI对冠心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及二维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心脏二维超声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选取其中射血分数<50%的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ABG术前通过二维分层应变测定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长轴分层峰值应变值,其包括内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ndo-LS),中层心肌的纵向应变(Mid-LS),外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pi-LS),并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三维的峰值环向应变即3D-CPS、长轴应变即3D-LPS、径向应变即3DRPS以及面积应变即3D-APS,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壁各心肌节段在二维动态图像中的运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节段室壁运动及评分的变化情况,以此作为标准来对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进行划分,分为存活心肌组、非存活心肌组。结果CABG术前存活心肌组的二维及三维应变参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非存活心肌组,对两组间的应变值进行比较,显示存在较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采用内膜下、中膜、外膜下心肌的LS及三维应变参数评估存活心肌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AUC>0.50,P<0.05),其中术前以3D-AS-9.5为截点值评估存活心肌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参数,其诊断存活心肌的AUC为0.92,敏感度为0.86,特异度为0.83,Kappa值为0.642。结论二维分层应变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均可实现对CABG术前存活心肌的评估,其中以三维应变参数3D-AS-9.5为截断值判断存活心肌的价值最高。

孙晓昕[3](2020)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文中提出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PET/CT)心肌代谢显像结合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侧支循环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对心肌血流灌注、存活心肌、心功能的作用,同时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164例患者,其中男性138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0±11岁),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单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例,并且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或后90天内进行了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结合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存活。将心肌灌注数据与心肌代谢数据进行同机重建,使用QPS软件分别得到总灌注缺损(TPD)定量、静息灌注总积分(SRS)、心肌灌注/代谢匹配(Scar,梗死心肌)、定量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Mismatch,冬眠心肌)定量;QGS软件分析门控心肌代谢数据,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无侧支循环组,比较两组之间TPD、SRS、Scar、Mismatch、门控心功能参数(EDV、ESV、LVEF)之间的差异。随访治疗前后超声EF值,将ΔEF增加超过5%作为左心室整体功能改善的界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家族史、SRS、TPD、Scar、Mismatch、EDV、ESV、LVEF、有无侧支循环和治疗方式(规范药物治疗与CABG/PCI)等变量进行分析,观察各种变量对左心室整体功能的预后影响。结果:56例(34%)患者有侧支循环,108例(66%)没有侧支循环。有侧支循环组TPD(30%±13%)低于无侧支循环组TPD(35%±14%),P<0.05。有侧支循环组冬眠心肌定量(22%±12%)高于无侧支循环组冬眠心肌定量(12%±9%),P<0.001。侧支循环组 EF(39%±11%)高于无侧支循环组EF(31%±9%),P<0.001;侧支循环组EDV(138±66)低于无侧支循环组EDV(177±55),P<0.001;侧支循环组ESV(89±57)低于无侧支循环组ESV(125±48),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 LVEF(OR:1.1,95%CI:1.0-1.3,P<0.01)和治疗方式(OR:3.9,95%CI:1.9-7.8,P<0.001)与左心室整体功能改善有显着相关性。结论:侧支循环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对心肌血流灌注、存活心肌、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LVEF和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左心室整体功能恢复有显着影响。促进心肌FDG摄取的补救方案在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差,不足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时,采用第二次注射低剂量18F-氟脱氧葡萄糖(FDG),同时注射1-2U胰岛素+口服10g葡萄糖的补救方案,提高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PET/C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对51例进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时由于质量差不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连续病例就行了补救方案。比较了初始显像和补救显像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对心肌代谢图像质量进行定性视觉评分,比较同一患者两次显像评分的差别,根据心肌摄取FDG的情况,分级评分如下:0分,均匀几乎无摄取;1分,局灶轻度摄取;2分,中等度摄取;3分,摄取良好。采用测定心肌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心血池本底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比值(M/B)的方法,定量评价图像质量。比较患者两次显像的M/B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初始成像评分为0、1、2、3分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4例(47%)、27例(53%)、0例(0%)和0例(0%),补救成像时评分为0、1、2、3分患者的例数分布为0例(0%)、3例(5.9%)、4例(7.8%)和44例(86.3%),P<0.001。补救显像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3,范围1-3)显着高于初始显像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1,范围0-1),P<0.001。补救成像 M/B(3.4±1.4)显着高于初始成像M/B(1.6±0.6),P<0.001。结论:采用第二次低剂量注射18F-FDG,同时注射1-2U胰岛素+口服10g葡萄糖的补救方案,能显着提高心肌对FDG的摄取,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改善心肌18F-FDG代谢显像图像质量的方法。

仇鑫[4](2020)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复极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些年来,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疾病的临床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这些临床研究认为,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术后可以改善CTO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的改善依赖于心肌活力的增强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减少,这两方面改变往往和心电复极指标的变化相关联,复极是心肌细胞在除极之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T波振幅、校正QT间期(QT rate-correct interval,QTc)、T波尖峰-T波末尾时(Tpeak-Tend,Tp-Te)等为临床常用的反映心电复极的指标,这些指标和心肌活力、存活心肌的数量、恶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心肌复极指标的改善可以明显提高心肌活力、降低其电活动的不均一、非同步性、不稳定性等,从而提升心肌细胞的功能,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目前CTO患者介入术后的心电指标的变化研究较少,本研究将比较CTO患者心电复极指标特征,以及血运重建术后T波振幅、Tp-Te等多项心电复极变化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CTO患者249例,根据闭塞血管的支数分为单支CTO组(192例),多支(两支或三支)CTO组(57例)比较两组病人冠脉介入术后(CTO-PCI)心电复极指标T波振幅、QTc、Tp-Te等;单支CTO组按既往有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分为,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CTO组(MI CTO组,106例),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CTO组(non-MI CTO组,86例)两个亚组,比较两个亚组术前十二导联心电复极化指标,并组内比较血运重建前后复极指标;单支CTO组再按闭塞血管分为左前降支组(left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group,LAD组,82例)、右冠状动脉组(right coronary artery group,RCA组,91例)组、左回旋支组(left circumflex branch group,LCX组,19例),比较术前术后复极指标。所有病人随访六个月,比较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1)术后多支CTO组较单支CTO组T波振幅改善患者更多(c2=27.566,p=0.000)、QTc(t=3.622,P=0.000)更小,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p-Te指标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随访六个月,NYHA分级多支CTO组(c2=26.687,p=0.000),单支C TO组(c2=16.223,p=0.001)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CE发生,多支CTO组的发生率更低(占8.772%,c2=4.024,p=0.045),与单支CTO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支CTO的亚组分析,术前III导联、AVF导联的T波振幅以及AVF导联、V4导联、V6导联的Tp-Te指标差异两个亚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较于术前,MI CTO亚组患者血运重建后心电复极化指标III导联T波振幅,AVL导联、V3导联Tp-T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on-MI CTO亚组血运重建后,所有导联的T波振幅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I导联、III导联、AVR导联、AVF导联、V4导联、V5导联、V6导联多导联的Tp-Te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支CTO患者,LCX组术前QTc值较小,较LAD组与RC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p-Te、术后QTc、Tp-Te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支CTO患者血运重建后复极指标均改善明显,临床获益更大;单支CTO患者仅有Tp-Te改善明显。(2)单支CTO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T波振幅更高,复极离散程度更大,血运重建后复极离散指标改善更加明显。(3)单支CTO患者,LCX闭塞对患者复极指标影响较小。

施李彤[5](2019)在《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由放射性核素F-18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行正电子发射断层体层摄影(PET/CT)显像以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且均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检查,并在前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当冠脉狭窄程度≥50%时诊断为冠心病,即冠脉造影阳性,否则为阴性。将冠脉三个主要分支分为前降支组(LAD组)、回旋支组(LCX组)、右冠状动脉组(RCA组),共46×3=138个分支,并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分为A组(冠脉狭窄介于0-49%)、B组(冠脉狭窄介于50%-74%)、C组(冠脉狭窄介于75%-99%)、D组(冠脉完全闭塞)。采用左心室17节段评分法,在心肌18F-FDG-PET/CT显像中,根据对左室各节段FDG摄取进行计算机分析后确定其结果为阳性或阴性;在UCG中,根据对左室各节段室壁运动情况确定其结果为阳性或阴性,最后确定PET/CT及UCG是否与CAG结果相符。采用IBM SPSS 24.0及MedCalc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及AUC来判别最佳诊断效能,诊断符合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数据处理,两组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两组一致性检验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双侧P<0.05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AG结果(1)46例患者中,非冠心病组(LAD、LCX、RCA狭窄程度均<50%)共6例,冠心病组(LAD、LCX、RCA中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50%)共40例,其中1支病变12例,2支病变11例,3支病变17例;(2)A组中LAD有11支,LCX有22支,RCA有20支,共53支;B组中LAD有10支,LCX有9支,RCA有11支,共30支;C组中LAD有13支,LCX有10支,RCA有8支,共31支;D组中LAD有12支,LCX有5支,RCA有7支,共24支;2、心肌18F-FDG-PET/CT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心肌18F-FDG-PET/CT显像结果,LAD组的最佳诊断效能为连续4个节段FDG摄取率<70%;LCX组的最佳诊断效能为连续2个节段FDG摄取率<70%;RCAS组的最佳诊断效能为连续3个节段FDG摄取率<70%;3、心肌18F-FDG-PET/CT显像、ECG、CAG结果比较(1)LAD、LCX、RCA分别以上述最佳诊断准确率为标准,随冠脉狭窄率增加,LAD、LCX、RCA的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诊断符合情况越好。(2)40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中,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均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其中20例ECG有心肌梗死表现,20例ECG有心肌缺血表现。(3)6例冠脉造影阴性患者中,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均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其中2例ECG有心肌梗死表现,2例ECG有心肌缺血表现,2例ECG无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表现。4、心肌18F-FDG-PET/CT显像与UCG室壁运动情况(1)LAD组心肌18F-FDG-PET/CT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情况与UCG无差异(P=1);LCX组心肌18F-FDG-PET/CT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情况高于UCG,差异显着(P<0.05);RCA组中,心肌18F-FDG-PET/CT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情况高于UCG,差异不显着(P>0.05);(2)LAD、LCX及RCA三组心肌18F-FDG-PET/CT显像与UCG在异常心肌检出率方面一致性均较差,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通过FDG摄取率可以较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活性:当心肌细胞能够摄取18F-FDG时,提示心肌活性存在,即正常心肌或存活心肌;当心肌细胞无法摄取18F-FDG时,则提示心肌坏死。(2)FDG摄取率可大致区分正常心肌与异常心肌。(3)40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中,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均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心电图有20例表现为心肌缺血,20例表现为心肌梗死(均有不同程度的cTn升高)。

陈雪梅[6](2018)在《应用PET/CT心肌核素显像技术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活性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测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hathy,ICM)心肌活性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44例确诊为ICM的患者均行PET/CT13N-NH3心肌灌注、FDG心肌代谢显像,按左心室17段分段法分为心尖壁、前壁、前间壁、前侧壁、下侧壁、下壁、下间壁,分别对应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供血区。利用5分法对各节段的放射性分布进行半定量对比评分:正常=0,轻度缺损=1,中度缺损=2,严重缺陷=3,没有摄取=4。共有4种心肌活性类型:正常心肌为灌注-代谢正常(0分/0分);完全存活心肌为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1~4分/0分);部分存活心肌为灌注-代谢部分不匹配(1~4分/1~3分);无存活心肌为灌注-代谢匹配(4分/4分)。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LAD、LCX、RCA结果按SCAAR标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分为 4 组:<50%、50%-69%,70%-99%、100%。结果:(1)三支冠脉供血区的心肌活性类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冠脉心肌存活率为LAD<RCA<LCX。(2)LAD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间心肌活性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显示,当 LAD 狭窄 100%、70%-99%、50%-69%、<50%时,存活心肌分别为 85(67.5%)、118(93.7%)、41(97.6%)、14(100%);无活性心肌分别为41(32.5%)、8(6.3%)、1(2.4%)、0(0%)。LAD狭窄程度与心尖部、前壁、前间壁心肌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LCX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组心肌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当 LCX 狭窄 100%、70%-99%、50%-69%、<50%时,存活心肌分别为15(100%)、97(97%)、35(100%)、64(91.4%),无活性心肌分别为 0(0)、3(3%)、0(0)、6(8.6%)。LCX狭窄程度与前侧壁、下侧壁心肌活性无相关性(p>0.05)。RCA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间心肌活性具有显着差异(p<0.05),当RCA狭窄100%、70%-99%、50%-69%、<50%时,存活心肌分别为 72(96%)、78(86.7%)、15(83.3%)、37(100%),无活性心肌分别为 3(4%)、12(13.3%)、3(16.7%)、0(0)。RCA 狭窄程度与下壁心肌活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下间壁心肌活性无相关性(p>0.05)。三支冠状动脉不同的狭窄程度均以存活心肌为主。结论:(1)ICM患者三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活性分布不同,LAD心肌活性受累最严重,心肌存活率为LAD<RCA<LCX。(2)ICM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有存活心肌,冠脉完全闭塞时仍有较高的心肌存活率,有血运重建治疗意义。

王伟学[7](2017)在《心肌显像对指导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和估测预后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1)以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为研究对象,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磁共振显像(CMR)评估左心室功能及心室重构参数为重点,结合临床资料包括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筛选出可靠的预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长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从而建立预测心源性死亡的Cox风险模型;(2)探讨心肌存活性和左心室重构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纳入164例LVA患者[男性144例,年龄58±9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2±9)%],在2周内均行99mTc-MIBI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和CMR。采用门控心肌定量分析软件QGS获得LVEF和左心室重构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mL),收缩末期容积(ESV,mL),并经体表面积校正后获得EDVI(EDV Index)和ESVI(ESVI Index)。对心肌灌注显像和代谢显像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异常总积分(SRS)和心肌代谢异常总积分(SFS),计算获得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ismatch score,MMS),代表心肌存活的量。心源性死亡为唯一的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率的差异,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法分析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10)的变量被纳入多因素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P<.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心肌存活性[LVMMS≥6.0,相当于占左心室面积的8.8%]、再血管化治疗、三支血管病变和严重左心室重构(门控PET-ESVI>120 mL/m2),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凡是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均为低危组,全部危险因素皆无者也为低危组;除再血管化治疗外,具备其他因素1项及以上且接受药物治疗者均为高危组。结果:164例患者,随访中位数4.0年(范围:0.1-6.6年),共25例(15.2%)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多变量Cox比例回归分析显示,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再血管化治疗(HR 0.210,95%CI:0.073~0.607,p =.004)、SFS(HR 1.092,95%CI:1.036~1.151,p =.001)、瘤MMS(HR 1.460,95%CI:1.193~1.787,p<.0001)、病变血管支数(HR 2.262,95%CI:1.275~4.013,p =.005)和发生心肌梗死次数(HR 3.000,95%CI:1.080~8.334,p =.035)。引入交互作用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PET-ESVI与瘤MMS存在交互作用(HR 1.007,95%CI:1.004~1.011,p<.0001),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阳性独立危险因子,而且LV-MMS与再血管化治疗也存在交互作用(HR 0.737,95%CI:0.577~0.942,p =.015)为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阴性独立危险因子。病变血管支数(HR 1.784,95%CI:1.017~3.132,p =.044)和SFS(代表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HR1.078,95%CI:1.029~1.129,p =.001)在引入交互作用后,仍然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Kaplan-Meier分析显示:再血管化治疗较单独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Log Rank x2 =10.089,p =.001)。根据LV-MMS<6分和LV-MMS ≥ 6分(占左心室面积的8.8%)将患者为二个亚组,再血管化治疗未明显改善无明显心肌存活组(LV-MMS<6分)患者的长期预后(Log Rank x2 = 1.980,p =.159),但可以明显改善有心肌存活组(LV-MMS≥6分)患者的长期预后(Log Rank x2 =10.258,p =.001)。结合临床,建立最基本的预测模型,由三个参数组成:再血管化治疗,有心肌存活(LV-MMS ≥ 6分)和三支血管病变。只要经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均属于低危组,无存活心肌和不是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均为低危组,其他情况均为高危组。在基本模型上,加入ESVI>120mL/m2(严重左心室重构)和/或SFS>30(占左心室面积的44%)作为心源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比较上述不同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UC越大说明预测心源性死亡价值越高。LV-MMS、三支血管病变与再血管化三个变量的AUC 0.708.95%CI:0.588-0.829。LV-MMS、三支血管病变、再血管化与SFS>30四个变量的AUC 0.704,95%CI:0.590-0.818。LV-MMS、三支血管病变、再血管化与严重心室重构四个变量的AUC 0.748,95%CI:0.636-0.860。LV-MMS、三支血管病变、再血管化、严重心室重构与SFS>30五个变量的AUC 0.708,95%CI:0.594-0.822。结果提示严重的左心室重构可以增加基本风险模型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而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没有此作用。结论: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改善有心肌存活的室壁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反之,对于无明显存活心肌的室壁瘤患者,即使接受药物治疗,并不明显增加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结合患者有心肌存活、三支血管病变、严重左心室重构三个阳性参数和再血管化治疗一个阴性参数组成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模型,对缺血性心脏病伴室壁瘤患者具有最佳的预测价值,而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并未进一步增加上述模型的预测价值。该模型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室壁瘤患者做出个体化治疗决策和估测预后有较好的临床价值。目的:(1)评估不同影像学方法包括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显像(CMR)测定的左心室重构参数对估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预后价值。(2)评价心肌存活性和左心室重构两种信息对筛选出高危的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126例连续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男性111例,平均年龄56.9 ±9.6岁,LVEF 32 ± 10%),在2周内行静息门控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和CMR信息,平均随访约4年(3.9 ± 1.5)。门控SPECT、门控PET和CMR测定的舒张末期容量(EDV,mL)和收缩末期容量(ESV,mL)经中国成人体表面积校正后获得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 Index,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 Index,ESVI)。根据室壁瘤存活性[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ismatch score,MMS)≥2.0]和左心室重构(门控PET-ESVI>60 mL/m2)将患者分为3组:包括组1(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 = 50),组2(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 = 37)和组3(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 = 39)。结果: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门控PET-ESVI、室壁瘤MMS和室壁瘤部位的静息灌注异常总积分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当引入交互作用分析时,门控 PET-ESVI(HR 1.024,95%CI:1.011~1.037,p=.0004)与室壁瘤 MMS(HR 1.284,95%CI:1.051~1.577,p= 015)仍然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5)。与药物治疗相比,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组3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在(p<.01),但在组1和组2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门控PET-ESVI是预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阳性的独立危险因子。室壁瘤存活的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高,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长期预后。无室壁瘤存活和无心室重构的室壁瘤患者长期预后佳(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6± 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再血管化治疗没有明显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建议患者可以接受强化药物治疗。

王中鲁[8](2017)在《慢性心衰合并CAD患者PCI治疗及2年随访结果》文中认为目的:研究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慢性心衰合并CAD(coronary artery disease,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疗效及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陆军总医院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心衰病因、心衰严重程度、存活心肌、预期寿命、手术耐受性并继续进行GDMT(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指南指导下的药物治疗)。冠脉造影检查明确提示为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或前降支近段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并且成功完成PCI血运重建的患者为75例(均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继续对课题组前期相关研究录入的患者105例(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随访(已随访6个月)18个月。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NT-pro BNP(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端前脑钠肽)、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后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24个月,第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各随访一次,再次记录NT-pro BNP、LVEF、6分钟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随访结束时,记录心衰导致的再住院、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例数。比较PCI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184名患者入选此项研究,随访过程中4例失访,随访率为97.8%。所有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71.6±9.07岁,BMI(body mass index,肥胖指数)为23.81±3.11kg/m2,L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低密度脂蛋白)为2.84±1.11mmol/ml,TG(triglyceride fatty acid,甘油三酸酯)为1.52±0.95 mmol/ml,ALT(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谷丙转氨酶)为35.74±15.54 mmol/ml,e GFR(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为86.78±26.67 ml/min/1.73m2,Hb(hemoglobin,血红蛋白)为112.66±24.19g/L,血糖为9.45±7.11 mmol/ml,LVEDD为63.01±8.07mm,NT-pro BNP为5040.2±3296.98pg/ml,男性、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例数/比例分别为112/62.2%、113/62.8%、150/83.3%、133/73.9%、85/47.2%;GDMT已列在表1中。(2)依据LVEF将患者分为HFr EF(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mr EF(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射血分数中间型心衰)及HFp EF(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三类,所有患者中HFr EF占50.6%,HFmr EF占36.1%,HFp EF占13.3%,其中HFr EF比例最高。(3)所有患者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前降支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例数/构成比分别为58/32.2%、59/32.8%、51/28.3%、12/6.7%,并根据造影结果进行SYNTAX评分。(4)术后患者LVEF、6分钟步行距离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访结束时较基线值显着增高,LVEF(第24个月Vs基线值48.51±5.65 Vs 36.76±7.63,P<0.01)、6minutes步行距离(第24个月Vs基线值486.9±100.50 Vs 181.6±91.05,P<0.01);NT-pro BNP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随访结束时较基线明显下降(24个月VS基线,1666.8±1486.20ng/ml,P<0.01),NYHA分级亦较术前明显提高(1.97±0.97 Vs 3.06±0.76,P<0.01)。HFr EF患者LVEF(24个月VS基线43.99±4.16 Vs 30.88±5.34,P<0.01)、HFmr EF患者LVEF(24个月VS基线50.61±4.24 Vs 44.20±2.62,P<0.01)较前明显提高,而HFp EF患者LVEF(24个月VS基线,55.96±4.68 Vs 53.88±2.52,P=0.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随访结束时,心衰导致的再住院例数/比例为35/19.4%,心源性死亡例数/比例为21/11.7%,全因死亡例数/比例为27/15%,均较国外报道的比例低。非心源性死亡患者中,2例死于肾衰竭,1例死于重度肺部感染,1例死于恶病质,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长期随访发现,PCI能够有效改善部分慢性心衰合并CAD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PCI能降低心衰导致的再住院、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

王丽萍[9](2012)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或CABG术前后左室心功能变化》文中认为目的正确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血运重建术前后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对冠心病患者的定位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客观定量地评价冠心病治疗前后左室心肌运动状态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病变心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功能运动改善情况。本实验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评价冠心病患者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 passgrafting,CABG)前后不同阶段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心功能的变化及左心室运动不同步性。方法选取新桥医院心内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例、同期本院心外科行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分别于手术前3天、术后1、3、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及RT-3DE检查,采集相应时间点的左心室二维图像及实时三维全容积超声图像;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8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STI技术对三组受检者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处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比较分析其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二维应变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组在各时间点内的相关性;应用Qlab8.1-3DQA软件分析处理实时三维全容积超声图像获得左室节段容积-时间曲线(VTC),定量检测左室收缩不同步化指数(SDI)及三维整体心功能参数,比较分析各参数在PCI或CABG手术前后的变化差异,以及各组在各时间点内的相关性,结合VTC及牛眼图分析左室收缩运动的同步性;两病例组部分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ECT)检查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与RT-3DE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的检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PCI、CABG术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变化:(1)PCI及CABG组术前常规心脏超声参数(E/A、LVEF),STI参数(LS、RS、CS、GBLS、GBRS、GBCS、Prot-endo apex、Prot-endo base、 prot-epi apex、Prot apex、Prot base、Ptw)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PCI组术后1、3、6个月各阶段对应的节段STI参数(LS、RS、CS)及心底、心尖切面Prot、整体Ptw峰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至术后6个月时部分心肌节段已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3)CABG组术后1个月对应的心肌节段STI参数及Prot测值在部分节段及切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仍低于相同时刻PCI组,术后3、6个月所测节段STI参数及各切面Prot、整体Ptw峰值与术前及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I组术后1、3、6个月各阶段的整体应变参数均较术前增高且呈递增趋势,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各阶段参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5)冠心病CABG组术后第3、6个月整体应变参数与正常组及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测值较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6)PCI及CABG组术后第1、3、6个月各阶段的E/A比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至术后6个月时已接近正常水平(P>0.05)。(7)PCI及CABG组的GBLS、GBRS、GBCS均与LVEF显着性相关(P<0.01)。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PCI、CABG术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变化及左室收缩同步性:(1)PCI及CABG组术前所测系列三维参数LVEDV、LVESV、SV、SDI指数(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Tmsv16-SD%、 Tmsv12-SD%、 Tmsv6-SD%、 Tmsv16-Dif%、 Tmsv12-Dif%、Tmsv6-Dif%)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LVEF、GPER、GPFR显着减小(P<0.05)。(2)PCI术后1、3、6个月各阶段对应的三维参数LVEDV、LVESV及S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较小(P<0.01),LVEF、GPER、GPFR明显增加(P<0.05);至术后6个月时LVEDV、LVESV、SV、GPFR已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其余参数与正常组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3)CABG组术后3个月、6个月所对应的三维整体心功能参数及S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及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仅GPER、GPFR测值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维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应用RT-3DE与ECT技术相同时间段冠心病患者的同组间LVEF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2DE测量所得的LVEF参数高于同组患者相同时间段应用ECT及RT-3DE技术检测获得的相应参数值,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I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行PCI或CABG手术治疗前后左室局部及整体心功能的改变:1.冠心病患者术前左室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及整体收缩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PCI或CABG术后绝大部分缺血心肌节段的局部收缩功能及左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且随术后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2.CABG术后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及局部心肌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均早于整体收缩功能及左室整体旋转、扭转运动的改善。PCI术后患者左室局部和整体心功能及左室整体旋转、扭转运动的改善时间、改善程度均相对早于、优于CABG组;RT-3DE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行PCI或CABG手术前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及左室运动的不同步性,对评价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冠心病患者术前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低,左心室收缩运动不同步,PCI或CABG术后左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及左心室收缩运动同步性都有显着改善,且随术后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2.CABG术后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改善早于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善,PCI组术后左室整体心功能及左心室收缩运动同步性的改善时间、改善程度均相对早于、优于CABG组;RT-3DE与传统2DE技术比较检测左室心功能变化的灵敏度更高。

黄浩[10](2011)在《体外循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治疗42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体外循环辅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n-pump beating heart CABG)治疗42例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择4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的重症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其中男性36例,女性6例,年龄39-76(61.6±6.5)岁。术前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在0.18~0.30之间,平均0.26±0.03。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Ⅱ级11例,Ⅲ级26例,Ⅳ级5例。心肌梗死史28例,1月内急性心梗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支架植入史8例。冠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2例,多支病变32例,左主干病变10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52~76 (61.3±4.2)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29-56(36.5±9.6)mm;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反流12例,合并左心室室壁瘤15例,左室附壁血栓3例。合并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23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有脑梗塞病史5例,合并COPD5例,支气管哮喘2例。观察手术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早期的心功能情况。结果:42例患者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5±1.3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6例;住院死亡2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3例,经药物治疗好转;术后心律失常20例,其中4例为心室颤动,3例复苏成功,1例失败;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床旁血虑治疗后恢复;1例脑梗塞导致左侧肢体偏瘫;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积极治疗后恢复。术后2周、3月的LVEF、LVDD、LVSD较术前有显着差异。结论:重症冠心病患者(EF<0.30)实施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能避免缺血损害、能完全再血管化,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二、冠脉搭桥术后心肌功能怎样恢复“顿抑”心肌恢复较好,“冬眠”心肌恢复较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脉搭桥术后心肌功能怎样恢复“顿抑”心肌恢复较好,“冬眠”心肌恢复较差(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改善的多因素和预测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术者标准
    3. 手术方法
    4. 影像诊断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心肌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心肌梗死存活心肌无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促进心肌FDG摄取的补救方案在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肌存活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复极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
    3.方法
        3.1 心电图
        3.2 超声心动图
        3.3 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 显像
        3.4 冠脉造影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应用PET/CT心肌核素显像技术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活性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2.3 心电图检查
        2.4 PET/CT心肌灌注-心肌代谢显像
        2.5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ICM患者的临床资料
        1.1 ICM患者的一般资料
        1.2 ICM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3 ICM患者~(13)N-NH3心肌灌注-FDG心肌代谢显像资料
    2 ICM患者三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活性的表现
    3 ICM患者三支冠状动脉心肌活性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3.1 LAD心肌活性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3.2 LCX心肌活性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3.3 RCA心肌活性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讨论
    1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资料的特点
    2 PET/CT心肌核素显像的特点
    3 ICM患者心肌活性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4 研究价值及展望
    5 本研究的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心肌显像对指导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和估测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研究背景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2
    概述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慢性心衰合并CAD患者PCI治疗及2年随访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资料的收集
    4. 血运重建
    5. 统计方法
研究流程图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的内科器械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或CABG术前后左室心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PCI、CABG术前后左室功能变化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附图
第二部分 RT-3DE评价冠心病患者PCI、CABG术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变化及左室收缩同步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附图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 无创性超声新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运动同步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10)体外循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治疗42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评价方法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手术方法
    6 观察分析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冠脉搭桥术后心肌功能怎样恢复“顿抑”心肌恢复较好,“冬眠”心肌恢复较差(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改善的多因素和预测因子分析[D]. 陈轶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D]. 马盼弟.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D]. 孙晓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4]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术后心电复极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仇鑫.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D]. 施李彤.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应用PET/CT心肌核素显像技术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活性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D]. 陈雪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7)
  • [7]心肌显像对指导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和估测预后的价值[D]. 王伟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8]慢性心衰合并CAD患者PCI治疗及2年随访结果[D]. 王中鲁.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9]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或CABG术前后左室心功能变化[D]. 王丽萍.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1)
  • [10]体外循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治疗42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观察[D]. 黄浩.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如何恢复心肌功能“昏迷”心肌恢复较好,“冬眠”心肌恢复较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