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润楠[1](2021)在《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IMAGES和FAST-MAG两项大型的临床试验显示补镁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脑缺血超急性期通过循环系统补镁后,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被认为可能是影响临床试验效果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侧脑室给与硫酸镁,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超急性期补镁对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7天后参照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梗死90min后拔栓再灌注。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给药组、侧脑室给药组(设置梯度浓度)。1.评价置放通道对于大鼠的影响:转棒实验检测大鼠置管前后运动能力。2.行为学评价:Longa法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3.组织学评价:取脑制备H-E切片及TTC染色组织,检测脑梗死量的变化。4.缺血后补镁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结果:1.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前后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24h后,相较于模型组(2.20±0.45分),侧脑室中、高浓度组Longa法的评分均下降了45.0%(P<0.05)。3.组织学评价:H-E染色,与模型组(38.26±0.68%)相比,侧脑室中浓度组(26.01±1.75%)和高浓度组(25.22±1.26%)的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1);追加TTC染色,与模型组(39.02±3.63%)比较,侧脑室中浓度组(22.79±6.64%)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4.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侧脑室中、高浓度组的p-NR1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24h后相比模型组,在纹状体区分别升高了71.4%、40.2%(P<0.01),在皮质区分别升高了66.3%、83.2%(P<0.01);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与模型组(10.58±0.52个/mm2)比较,侧脑室低、中、高浓度组皮质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分别降低了33.1%、66.9%、48.9%(P<0.01)。结论:(1)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改善脑缺血梗死体积,并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2)相比与腹腔给药,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干预缺血后NMDA受体亚基NR1的去磷酸化,从而改善缺血损伤。(3)侧脑室硫酸镁组也能够抑制小胶质活化,改善缺血后炎症损伤。

付金涛[2](2018)在《L-苏糖酸镁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部分基础研究中补充硫酸镁可有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硫酸镁不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率与死亡率。研究证实,系统性补充硫酸镁不能提高正常小鼠脑脊液镁离子浓度。依据脑缺血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病理学过程,我们猜测,脑缺血急性期硫酸镁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因此,我们采用对血脑屏障高通透性的L-苏糖酸镁比较在脑缺血急性期与硫酸镁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探讨给予L-苏糖酸镁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参照Longas的方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将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硫酸镁组和L-苏糖酸镁组,于大鼠脑缺血9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采用2,3,5-氯化三苯四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标记脑梗死灶,并计算脑梗死体积。2、观察给予L-苏糖酸镁与硫酸镁对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6小时,对实验大鼠进行神经缺损评分(即Longas评分)。3、评价L-苏糖酸镁与硫酸镁对磷酸化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phosphorylated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p-NR1)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脑缺血后6,12,24小时不同时间点给予实验大鼠灌注取脑并做成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并确定缺血半暗带(ischemia penumbra,IP);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缺血半暗带中p-NR1阳性细胞,并进行镜下计数。结果:1、脑梗死体积测量。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相较于MCAO模型组(17.96%±2.99%),L-苏糖酸镁组(6.17%±2.43%)和硫酸镁组(9.45%±2.77%)大鼠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减少(p<0.01),并且,L-苏糖酸镁组比硫酸镁组脑梗死体积减少更加明显(p<0.05)。2、神经行为缺损评分。假手术组行为学评分为0分;相较于MCAO模型组(1.8±0.1)和硫酸镁组(1.7±0.1),L-苏糖酸镁组(1.3±0.1)能显着改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p<0.05)。3、p-NR1阳性细胞计数。与假手术组(75.7±4.9/mm2)比较,模型组在缺血后6小时(27.7±3.8/mm2),12小时(20.3±3.2/mm2)和24小时(35.5±1.3/mm2)阳性细胞密度均有明显减少(p<0.01)。相较于模型组,硫酸镁组在12小时(39.3±5.4/mm2)阳性细胞密度显着增加(p<0.01);L-苏糖酸镁组在6小时(41.7±1.9/mm2)与12小时(45.3±2.4/mm2)阳性细胞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1、硫酸镁能轻度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L-苏糖酸镁可显着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并且可以改善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能力,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2、L-苏糖酸镁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机理可能与给药后p-NR1表达密切相关。

庞国栋[3](2018)在《硫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有效泵血功能丧失,为临床上最常见、最危重的急症之一。恢复脑功能是复苏研究的重点,CA与CPR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CA后,心脏的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大脑与全身重要器官供血中断,随着时间推移,将发生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伤甚至死亡,及时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提高心脏骤停后复苏生存率的关键,虽然心肺复苏术的发展和广泛普及,挽救了越来越多患者、降低了致残率,但当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 n,ROSC)后,却发生更为严重的脑损伤,这与心肺复苏脑循环恢复后,发生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tion,I/R)损伤有关。大量研究显示钙离子超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寻找有效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依然是当今复苏研究的热点。硫酸镁具有拮抗钙离子、减少氧自由基、缓解脑血管痉挛等的作用,广泛用于脑卒中的治疗,对于CA和CPR后引起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硫酸镁是否具有同样的复苏后脑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故而设计本实验。本研究经食道起搏诱导室颤建立CA大鼠模型,然后对复苏后大鼠按预设方案给予不同剂量硫酸镁干预,来研究硫酸镁对CA/CPR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复苏后大鼠即刻使用硫酸镁,观察硫酸镁对复苏后大鼠生存时间、生存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检测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NOS(i NOS)活性、钠钾-ATP酶、钙镁-ATP酶的活性,W 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从抗氧化活性及对AT P酶活性、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1、健康SD大鼠120只,体重250-300g,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24)、生理盐水组(n=24)、硫酸镁组(=72);其中硫酸镁组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生理盐水组及硫酸镁组大鼠行食道起搏诱导室颤CA模型,5min后给予胸外心脏按压,自主循环恢复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硫酸镁。连续监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手术操作,不诱导CA,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生存率,并在相应时间点行神经缺失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2、250-300g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镁中剂量组、硫酸镁高剂量组,每组16只。经食道起搏的方法造模成功后,放入笼内饲养,于ROSC后24h时处死,取大脑组织,检测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NOS(i NOS)活性、钠钾-ATP酶、钙镁-ATP酶的活性,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Bax、Bcl-2表达。结果:1.硫酸镁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生理盐水组(p<0.05);硫酸镁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12h、24h、48h、72h生存率明均优于后两组(p<0.05),但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生理盐水组大鼠于各时间点的NDS评分均低于硫酸镁组(p<0.05)。2.生理盐水组中NO含量和NOS、i NOS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Mg SO4各组(p<0.05)。脑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的活性假手术组及Mg SO4各组均高于生理盐水(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皮层Bax表达增加(p<0.05),Bcl-2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Mg SO4各组可抑制脑组织Bax的表达(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结论:1.硫酸镁可以延长CPR后大鼠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改善复苏后的神经功能;2.大鼠CPR后立即给予硫酸镁,可降低脑损伤程度、减少细胞凋亡。

张丽,孙萍,谷莹丽,刘丽娜,陈团团[4](2014)在《亚低温联合镁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rt-PA溶栓为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血流再通后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同时,也可能发生更为严重而持久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局部亚低温(32-35℃)及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通模型,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亚低温组、硫酸镁组、亚低温+硫酸镁组,每组10例,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干湿重法、TUNEL技术,检测和比较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凋亡细胞数。结果: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与亚低温+硫酸镁组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而与亚低温组相比,亚低温+硫酸镁组局灶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亚低温相比,局部亚低温与硫酸镁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可发挥更有效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及减轻脑水肿有关。二者联用可能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一种减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方法。

樊云[5](2012)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血管再生及血脑屏障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在导师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益气活血,祛瘀生新”为法则,取“百会”、“水沟”、“足三里”穴,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脑TTC染色、HE染色,脑组织中HIF-1α表达,MVD(cD34+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标——S100β蛋白血清含量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再生的调节机制,并试图初步探索电针治疗促血管新生与血脑屏障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将84只180g~220g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2只(不予处理,正常饲养);假手术组12只(仅分离CCA及IPA至PPA,不插线栓);模型组30只(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照缺血/再灌注24h、48h、72h又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10只);电针组30只(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照缺血/再灌注24h、48h、72h又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10只,加电针治疗)。电针组使用HANS-200A型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2Hz/15Hz),电流强度约1mA,以引起局部肌肉稍稍颤动为度,刺激“百会”、“水沟”、“足三里”穴,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再灌注2h后行第1次电针刺激,每隔12h再电针刺激1次。分别采用Zea-longa评分法观察实验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取脑组织,制片,HE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脑大体结构变化;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比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表达,MVD(CD34+细胞)计数(Weidner法);取血清标本,溴甲酚氯(BcG)法测定白蛋白浓度水平,ELISA去测定S-100β蛋白含量;干湿重法计量脑含水量(%)结果:(1)脑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无异常。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显示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病理改变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由轻至重。电针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坏死区结构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疏松,但间质水肿不明显,坏死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所减少,排列较模型组规则。(2) Zea-longa评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72h),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在缺血/再灌注24h最高,处于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缺血/再灌注72h神经功能评分仍然较高,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比较,P<0.01,有非常显着差异性。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在缺血/再灌注24h也是最高,该峰值与模型组峰值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电针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它们的神经功能评分之间出现显着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48h~72h时间段内它们的神经功能评分之间出现非常显着差异,P<0.01。电针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72h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并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比较还是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3)HIF-1α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脑内出现微量HIF-1α的表达,两者之间无统计差异性,P>0.05。模型组大鼠脑内HIF-1α的表达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不断增加,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至缺血/再灌注72h时出现最高点,并在各个时间点均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形成非常显着差异,P<0.01。而电针组大鼠脑内HIF-1α的表达也是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不断增加,且势头较模型组强劲,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至缺血/再灌注72h同样出现最高点,该峰值与模型组峰值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同样在各个时间点电针组大鼠脑内HIF-1α的表达也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形成非常显着差异,P<0.01。(4)脑梗死体积比: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均未出现脑梗死。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72h),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呈现一个基本正态分布,都是在缺血/再灌注48h最大,处于峰值。在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比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在缺血/再灌注48h~72h时间段内,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比之间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在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减少幅度较小,缺血/再灌注48h~72h时间段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减少幅度增大,以缺血/再灌注72h时间点为最大。(5)缺血脑区MVD计数: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脑内MVD极小,几乎为零,且它们之间无统计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脑内缺血区MVD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是增长幅度有限,其在各个时间点(缺血/再灌注24h~72h)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形成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大鼠脑内缺血区MVD也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增长幅度很大,在各个时间点(尤其是缺血/再灌注72h),与模型组比较形成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其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也在各个时间点上形成非常显着差异,P<0.01。(6)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稳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除在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有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十分接近。模型组和电针组(特别是模型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在整个观察时间窗内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各个时间点电针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7)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均未被检测到。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血清中都检测到S-100β蛋白,且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48h、72h),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血清S-100β水平表达规律相似,均从缺血/再灌注24h开始升高,缺血/再灌注48h到达峰值,随后下降,至缺血/再灌注72h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比较,P<0.01。电针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都较模型组低,P<0.05,表示有显着差异性。(8)脑含水量: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大鼠脑含水量稳定,并保持在正常水平。模型组、电针组实验大鼠脑含水量在缺血再灌注后均明显上升,在各个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甚至P<0.01。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48h、72h),模型组、电针组实验大鼠脑含水量升高规律相似,均从缺血/再灌注24h开始升高,至缺血/再灌注48h到达峰值,随后下降,缺血/再灌注72h脑含水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未恢复正常(包括电针组)。电针组大鼠脑含水量在各个时间点都较模型组低,P<0.05,表示有显着差异性。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电针治疗介入能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脑耐缺氧能力、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血管新生、一定程度上“内源性”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水肿严重程度,从而发挥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宋玮[6](2012)在《局部选择性脑部低温联合颈动脉灌注硫酸镁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大鼠颈内动脉冷生理盐水灌注选择性脑部低温模型,探讨冷生理盐水灌注对大鼠生理指标以及局部脑组织的影响,评价本选择性脑部降温方案的安全性。采用经过激光多普勒筛选的大鼠3h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探讨颈内动脉冷生理盐水灌注对梗死体积、脑水肿、急性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评价选择性脑部低温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采用经激光多普勒筛选的大鼠MCAO模型,予颈内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硫酸镁,探讨硫酸镁对梗死体积、神经功能预后、脑含水量的影响,评价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效果,并确定局部灌注硫酸镁的最佳治疗剂量。利用激光多普勒筛选的大鼠MCAO模型,在局灶性脑缺血后3h予局部灌注治疗,探讨选择性脑部低温联合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对梗死体积、急性期神经功能预后、脑含水量、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血清MMP-9浓度的影响。在缺血3h再灌注后不同的时间给予治疗,探讨联合方案对选择性脑部低温治疗脑缺血时间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设计,将58只SPF级雄性Sprgue-Dawley大鼠随机分至以下六组:假手术组(n=5),正常大鼠灌注组(n=5),梗死组(n=12),局部低温组(n=12),局部常温组(n=12),静脉低温组(n=12)。正常灌注组以及局部低温组大鼠采用颈内动脉置管,以0.4m1/min速度灌注15℃生理盐水持续20min,记录灌注前后的脑温、肛温,探索选择性低温治疗对脑温、肛温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选择性低温过程中心率、平均动脉压、红细胞压积、钠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钾离子浓度、血糖以及血气指标的变化,分析脑温变化与各指标的关系。观察灌注后脑组织的形态改变以及测量灌注后脑含水量情况。制作大鼠MCAO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筛选入组动物,入选的造模动物根据分组予以不同的灌注方案,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生理指标的差异。术后48h各组脑组织行TTC染色以及脑含水量测定,比较各组相对梗死体积以及脑含水量之间的差异。术后24h以及48h行mNSS评分评价各组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较各组间以及各组内两个时间评分的差异。采用随机设计,78只大鼠随机分入以下各组:假手术组(n=6)、梗死组(n=12)、生理盐水组(n=12)、硫酸镁A组(n=12)、硫酸镁B(n=12)、硫酸镁C组(n=12)、硫酸镁D组(n=12)。硫酸镁灌注组根据分组分别给予四个治疗剂量的硫酸镁(60mg/kg,90mg/kg,120mg/kg,150mg/kg)。制作大鼠MCAO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筛选入组动物,入选的造模动物根据分组予以不同的灌注治疗方案。硫酸镁灌注组大鼠在MCAO缺血2h再灌注同时以0.4ml/min速度灌注37℃硫酸镁(不同剂量)持续20min。生理盐水灌注组大鼠在MCAO缺血2h以后以同样的速度灌注37℃生理盐水持续20min。比较各组术前、灌注前、灌注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分析指标、红细胞压积以及血糖水平。比较各组术前、术后、再灌注60min、再灌注120min、再灌注24h以及再灌注48h的肛温水平。在术后48h处死动物取脑切片行TTC染色,比较各组动物的相对梗死体积。取脑用干湿重法测量脑含水量,比较各组缺血后的脑组织含水量。在术后24h、48h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比较各组之间以及各组不同检查时间点之间的mNSS评分。采用随机设计,152只动物被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n=8)、梗死组(n=16)、常温盐水组(n=16)、常温镁组(n=16)、低温盐水组(n=48)、低温镁组(n=48),低温盐水组及低温镁组根据不同的低温灌注治疗时间(再灌注立即、再灌注后1h、再灌注后2h)再分为三个亚组。各组制作MCAO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筛选入组动物。入选的动物在缺血后予以不同的灌注方案,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生理指标的差异,术后48h行TTC染色,称量脑组织干湿重,比较各组的相对梗死体积以及脑含水量。采用酶标仪测定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采用Elisa法测量血清MMP-9浓度,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冷生理盐水灌注前后各个时间点之间的脑温有显着差异(F=2035.541,P<0.001)。肛温在灌注过程略微下降,但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肛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48,P>0.05)。从各个时间点看,灌注前脑温与肛温无显着差异(P>0.05),但低温灌注开始后脑温始终显着低于肛温(P<0.05)。低温灌注前后以及不同部位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100.437,P<0.001)。在颈内动脉冷生理盐水灌注过程中脑温与肛温无相关性(r=0.169,P=0.078)。灌注前后各个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分析指标、红细胞压积、血糖、血钠、血氯以及血钾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灌注过程脑温与各指标之间均无相关关系(均P>0.05)。正常灌注组48h后大脑TTC染色以及HE染色均无明显异常,脑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无显着差异,48h mNSS评分0分。各组MCAO入选的大鼠基线资料均衡(均P>0.05)。灌注前后不同观察时间点之间脑温有显着的差异(F=386.698,P=0.000),不同组别之间的脑温存在显着差异(F=5480.737,P=0.000),且不同组别的脑温在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变化的趋势不同(F=334.817,P=0.000)。从各个观察时间点看,在灌注前各个实验组脑温无显着差异(P>0.05),从灌注开始5min时局部低温组的脑温显着低于其他组别(P<0.001),在灌注持续20min时脑温降至最低水平,停止灌注后脑温逐渐回升,在80min时脑温与其他组别脑温无显着差异(P>0.05)。各个组别之间的肛温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之间梗死体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4.402,P<0.001),局部低温组的梗死体积显着低于其余各组(均P<0.05)。各组间24h与48h mN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296,10.303,均P=0.000),局部低温组mNSS评分显着低于其它各组(均P<0.05),局部低温组24h与48h mNSS评分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脑含水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87,P=0.000),梗死组及各治疗组的脑含水量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局部低温组的脑含水量显着低于梗死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无显着差异(F=1.118,P=0.334),不同组别心率有显着差异(F=5.003,P=0.002),不同组别的心率随着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不同(F=4.053,P=0.000)。从各时间点看,灌注后各组的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88,P=0.000),且硫酸镁D组的心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的心率水平(均P<0.05)。不同时间点与不同组别的平均动脉压无显着差异(F值分别为1.555与1.613,P值分别为0.220,0.187),平均动脉压在不同的组别不同观察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F=2.287,P=0.024)。从各个时间点看,灌注后各个组间的平均动脉压存在显着差异(F=4.533,P=0.003),硫酸镁D组的平均动脉压显着低于梗死组、生理盐水组、硫酸镁A组与B组(均P<0.05)。血气指标、红细胞压积、血糖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的肛温值有显着差异(F=3.259,P=0.008),不同组别肛温无显着差异(F=2.345,P=0.065)。在各个检查时间点内,各组别肛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别的梗死体积有显着差异(F=53.723,P=0.000)。硫酸镁C组的梗死体积最小。所有治疗组的梗死体积均显着小于梗死组(均P<0.05),所有硫酸镁治疗组的梗死体积均显着小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硫酸镁C组的梗死体积显着小于梗死组、生理盐水组、硫酸镁A组及硫酸镁B组(均P<0.05)。硫酸镁C组梗死体积与硫酸镁D组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24h以及48h mNSS评分均有显着差异(F值分别为3.014与6.984,P值分别为0.025,0.000)。硫酸镁C组在两个时间段的mNSS评分均最低,硫酸镁C组24h mNSS显着低于梗死组(P<0.05),48h mNSS评分显着低于梗死组、生理盐水组以及硫酸镁A组(均P<0.05)。硫酸镁A组、硫酸镁C组、硫酸镁D组内48h mNSS均显着低于24h mNSS。各组别间脑含水量具有显着差异(F=12.518,P=0.000),梗死组及各治疗组的脑含水量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硫酸镁C组的脑含水量显着低于梗死组(P<0.05)。各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均衡(均P>0.05)。灌注前后不同时间之间脑温有显着差异(F=1271.447,P=0.000),不同组别之间的脑温有显着差异(F=4536.260,P=0.000),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组别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447.427,P=0.000)。从各个时间看,灌注前各组脑温无显着差异(P>0.05),从灌注5min开始各组脑温存在显着差异(P<0.05),直至80min(停止灌注60min)时各组脑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min至65min间各个时间点内,低温盐水组与低温镁组的脑温均与梗死组有显着差异(P<0.05)。低温盐水组与低温镁组各个时间点的脑温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之间的梗死体积有显着差异(F=48.007,P=0.000),低温镁组的梗死体积最小,低温盐水组与低温镁组梗死体积均显着小于梗死组(均P<0.05),低温镁组与低温盐水组梗死体积有显着差异(P<0.05)。各实验组24h与48h mNSS均有显着差异(F值分别为11.827,17.500,P值均为0.000)。低温镁组48h mNSS评分显着低于其他各治疗组(P<0.05)。各组脑含水量有显着差异(F=9.438,P=0.000),低温镁组的脑含水量显着低于梗死组(P<0.05)。各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有显着差异(F=19.263,P=0.000),低温镁组的伊文思蓝含量显着低于梗死组(P<0.05)。各组间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差异(F=4.740,P=0.004),低温镁组的MMP-9含量显着低于梗死组(P<0.05)。在各个治疗时间点内不同组别的梗死体积均有显着差异,F值分别为69.682,51.564,24.107,P值均为0.000。在再灌注即时以及再灌注后1h治疗,低温盐水组与低温镁组梗死体积均显着小于梗死组。(均P<0.05)。在再灌注2h治疗,仅低温镁组较梗死组显着降低梗死体积(P<0.05)。各个治疗时间点内不同组别的48h mNSS评分均有显着差异,F值分别为25.451,11.172,5.572,P值为0.000,0.000,0.011。在再灌注即时治疗,低温盐水与低温镁组mNSS评分均显着低于梗死组。在再灌注1h及2h治疗,仅低温镁组mNSS评分与梗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个治疗时间低温镁组的mNSS评分均显着低于低温盐水组(P<0.05)。在各个治疗时间点内不同组别的脑含水量均有显着差异,F值分别为17.063,26.766,28.507,P值均为0.000。在再灌注0h与1h时给予治疗,低温镁组脑含水量与梗死组有显着差异(P<0.05)。在再灌注后2h给予治疗,低温镁组脑含水量与梗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颈内动脉冷生理盐水灌注能够快速地降低脑温,并可以维持全身体温的恒定。2.颈内动脉灌注冷生理盐水对局部脑组织无损害作用,并保持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指标、红细胞压积、血糖以及电解质的稳定,该选择性脑部降温方法是安全的。3.选择性脑部低温可以显着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局灶性脑缺血后48h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颈内动脉灌注冷生理盐水可有效减少脑水肿程度。5.脑缺血后予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治疗可以显着减少缺血后脑梗死体积。6.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可以减少24h和48h的mNSS,有利于MCAO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7.脑缺血48h后出现明显脑水肿,而缺血后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可以明显减轻脑水肿程度,8.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在60mg/kg-120mg/kg剂量之间呈剂量依赖性的,局部用药的最佳剂量是120mg/kg。9.在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治疗中,血管内选择性脑部低温联合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可显着减少脑梗死体积,在急性期起到脑保护作用,疗效优于各单独治疗。10.血管内选择性低温联合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可显着改善24h和48hmNSS结果,有利于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11.联合治疗可以显着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MMP-9浓度、脑组织EB含量以及脑含水量,有效保护血脑屏障,抑制血管源性脑水肿。12.联用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可以延长血管内选择性脑部低温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时间窗。

胡伟东,胡耀祖,黄小平[7](2010)在《中药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综述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8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和综述。按照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并总结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部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主要有皂苷类、黄酮类、有机酸及酚类、生物碱类和萜类等化合物。结论中药中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部分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显着,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宋颖[8](2007)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免疫炎症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预后较差,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第一致残和前三位致死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与脑缺血-再灌注有关的急性炎症反应促进了继发性脑损害的发展,缺血和再灌注早期产生的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构成了缺血性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因而通过各种途径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减缓免疫炎症损伤的进程,进而减轻由于缺血-再灌注所带来到的脑组织后续损伤就成为我们目前研究的一大重点。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栓线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6h、24h两个不同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炎症反应情况,外周血和脑组织中IL-1β、ICAM-1含量的变化,以及电针“足三里”、“百会”、“水沟”穴对以上各项指标的影响,以研究针刺疗法对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点免疫紊乱的调节作用,并探讨针刺调节作用的相关作用和机制。(1)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元缺血坏死情况,炎症免疫反应改变,炎性细胞黏附、浸润情况;(2)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β、sICAM-1的含量变化;(3)采用ELISA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IL-1β、ICAM-1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1-24h)缺血皮质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聚集、粘附及浸润,脑组织坏死范围和程度随着病程进展,炎症反应的继续而扩大加重。电针可降低炎性细胞粘附、浸润,减缓炎症免疫反应,减轻神经元坏死程度。(2)在脑缺血再灌注超早期(6h)外周循环血及脑组织中IL-1β、ICAM-1表达水平即明显增高,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单向递进关系,即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能够激活内皮细胞产生ICAM-1,缺血区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需要内皮细胞经多个炎性介质的介导和炎性细胞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3)电针可降低脑缺血不同再灌时间外周血及脑组织中IL-1β、ICAM-1的含量水平,尤其在缺血再灌后6h时这一作用更为显着。结论针刺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可通过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脑缺血后免疫炎症反应中炎性介质的表达,来抑制炎性细胞在缺血区的聚集和激活,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减缓炎症反应的进程;同时针刺通过减少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毒性物质的释放和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的损伤,从而改善了局部微循环,起到了很好的脑保护作用。综上所述,电针对于脑缺血后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是多方向、多环节、多途径的,它不局限于仅仅对单个炎性介质的向上或向下调节,而是使参与炎症反应的多个细胞因子、黏附因子以及其他炎性介质的表达都趋向于正常值,使整个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新的水平达到平衡和统一,从而调整机体紊乱的免疫状态,减轻由于炎症反应所带来的损害。针刺调动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带来的炎性损伤,是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王会民[9](2007)在《丹参酮IIA预处理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对HSP70和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丹参酮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尼氏体的变化,HSP70及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丹参酮诱导机体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其机制。方法利用二次线栓法建立局灶性SD大鼠脑缺血及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12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MCAO组:缺血组(NS+MCAO)②IP组:预缺血+缺血组(IPC+MCAO)③DY组:丹参酮+缺血组(DS+MCAO)④DZ组:缺血+丹参酮组(MCAO+DS)MCAO后给药⑤SS组:假手术组(SS+SS)⑥KB组。IP组给予预缺血10min处理;MCAO组以NS腹腔注射;DY组给予丹参酮腹腔注射;以上各组三天后造成2hMCAO,再灌注22小时处死;DZ组造成2hMCAO,待麻醉清醒后,给以腹腔注射丹参酮,三天后处死;SS组给以两次暴露分离颈部血管,两次手术间隔3天;正常组不处理,每组20只。对SD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的测定、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运用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尼氏小体、HSP70及TNF-α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①IP组、DY组和DZ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均较MCAO组减少,其中IP组和DZ组减轻最明显,DY组次之,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氏体情况(IOD值):IP组、DY组和DZ组较MCAO组增多,其中IP组和DZ组增多最明显,DY组次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变化:MCAO组损伤最严重,DY组次之,IP组和DZ最轻;SS组和KB组基本没有变化。②HSP70在IP组、DY组、DZ组和MCAO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IP组和DZ组最明显,DY组次之,与MCAO组相有统计意义(P<0.05),SS组和KB组几乎不表达。③TNF-αmRNA的表达:各缺血组TNF-α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MCAO组比较,IP组、DY组、DZ组能明显下调TNF-αmRNA的表达,差异显着(P<0.05),IP组和DZ组较DY组下调更明显。结论①丹参酮预处理能够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对随后发生的严重的致死性的缺血起到保护作用。②上调HSP70的表达,下调炎性因子TNF-αmRNA的表达可能是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的机理之一。

曾祥慧[10](2007)在《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中风是目前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短暂性或永久性脑血流减少有关。许多继发性因素,如缺血后神经递质的改变、脑组织酸中毒、离子平衡紊乱、自由基的产生、凋亡的触发以及炎症等均可诱导神经细胞死亡,继而导致脑损伤。药物一直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天然产物中许多活性物质具有抗脑缺血、缺氧作用,因而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脑缺血、缺氧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质,是发现、开发新药的重要途径。天麻素系中药天麻块茎中提取的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癫痫、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学习记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临床上已比较广泛的应用,但国内外对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的实验研究的报道比较少,特别是在细胞水平缺少天麻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结合整体动物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和体外的神经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等不同层次的脑缺血损伤模型,在整体、细胞以及分子等不同水平上对天麻素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了天麻素的作用,结果显示天麻素可明显减少脑缺血造成的脑梗塞和脑水肿范围,降低神经行为得分。应用脑微透析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大鼠MCAO脑缺血模型,研究了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海马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麻素可明显抑制缺血导致的海马区脑组织的谷氨酸含量的身高,调节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平衡。在海马神经细胞离体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中,通过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对缺氧过程中神经细胞的NO和钙离子变化进行了实时动态的检测,结果表明天麻素可显着地抑制缺氧诱导的细胞内Ca2+的升高NO的大量产生。本研究还应用酸性细胞外液诱导原代培养大鼠神经细胞损伤,以神经细胞代谢活性的变化为指标建立了酸中毒细胞模型。应用该模型评价了天麻素的作用,结果显示天麻素能够改善酸中毒引起的细胞活性的下降。为了进一步探讨天麻素抗神经细胞酸中毒损伤的机制,研究了酸性环境下神经元骨架蛋白F-actin的改变、Ca2+变化、ROS的产生;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的情况;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抗凋亡因子Akt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参与了酸中毒诱导的细胞损伤;天麻素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这些因素从而起到抗酸中毒的作用。说明抗酸中毒损伤也是天麻素抗脑缺血的机制之一。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建立的酸中毒细胞模型是有效和准确的。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天麻素可通过以下途径发挥其抗脑缺血作用:①抑制谷氨酸释放,调节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平衡;②抑制缺氧时神经细胞内Ca2+和NO水平的异常增高;③抑制酸中毒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2.本研究首次建立的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条件和方法有效、合理,可应用于抗脑缺血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本项研究的方法设计及实验的结果分析,对相关药物开发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侧脑室埋管给药
    1.6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1.7 行为学测试
        1.7.1 转棒实验
        1.7.2 神经缺损评分
    1.8 组织学评价
        1.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1.8.2 H-E染色
        1.8.3 TTC染色
        1.8.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对大鼠运动能力无影响
    2.2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
    2.3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脑梗死量的改变
        2.3.1 H-E染色下脑梗死面积
        2.3.2 TTC染色下脑梗死体积
        2.3.3 H-E染色下缺血后组织损伤的变化
    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4.1 p-NR1 蛋白表达
        2.4.2 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 的表达
3 讨论
    3.1 侧脑室给药
    3.2 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3.3 不同途径补镁后p-NR1蛋白的表达
    3.4 补镁后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
    3.5 不同给药途径与脑保护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补镁疗法对于脑缺血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L-苏糖酸镁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脑梗死体积测量
    2.4 神经行为学评分
    2.5 石蜡切片的制备
    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7 缺血中心区与半暗带的确定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9 阳性细胞计数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梗死体积
    3.2 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评分
    3.3 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特征
    3.4 各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区p-NR1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硫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硫酸镁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的存活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硫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的相关保护机制研究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4)亚低温联合镁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1.2 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1.3 局部亚低温方法
    1.4 脑组织TTC染色
    1.5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1.6 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
    1.7 图像分析方法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脑缺血/再灌注后后各组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2.2 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
    2.3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含水量的比较
    2.4 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凋亡细胞数的比较
3 讨论

(5)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血管再生及血脑屏障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HIF-1A表达和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缺血区MVD计数和脑梗死体积比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影响的 #32实验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S-100 B蛋白水平和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
    1. 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1.1 脑的功能
        1.2 脑与五脏的关系
        1.3 脑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4 脑与经络的关系
    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3. 中医学“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
    4. 中医学对血管新生的认识及其理论指导
    5. 缺血性脑卒中与针灸治疗
    6. 扶正祛邪与内源性保护
    7. 针刺选穴依据
        7.1 中医理论依据
        7.2 实验研究依据
    8. 早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探讨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低氧诱导因子-1(HIF-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缺血再灌注与血脑屏障损伤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编写的着作及参加的课题研究
致谢

(6)局部选择性脑部低温联合颈动脉灌注硫酸镁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颈内动脉冷生理盐水灌注选择性脑低温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选择性脑部低温联合颈内动脉灌注硫酸镁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效果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缩略语
致谢
附件

(7)中药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皂苷类
    1.1 人参皂苷
    1.2 三七皂苷
    1.3 绞股蓝皂苷
2 黄酮类
    2.1 甘草总黄酮
    2.4 黄芩苷
3 有机酸及酚类
    3.1 丹酚酸B
    3.2 姜黄素
    3.3 西红花素
    3.4 咖啡酸苯乙基酯
4 生物碱类
    4.1 川芎嗪
    4.2 钩藤碱
    4.3 莲心碱
5 萜类
    5.1 银杏内酯B
    5.2 雷公藤内酯醇
6 其他类
    6.1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
    6.2 川芎油
7 问题与展望

(8)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免疫炎症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探讨
        1 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MCAO)
        1.1 模型制备的历史沿革
        1.2 模型的原理
        1.3 模型的制备和特点
        1.4 模型缺血效果评定
        2 影响模型成功的因素
        2.1 实验大鼠的选取
        2.2 实验条件的控制
        2.3 栓线的制备
        2.4 实验流程的操作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免疫机制的研究
        1 炎症免疫反应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2 炎症免疫细胞与缺血性脑损伤
        2.1 中性粒细胞
        2.2 单核-巨噬细胞
        3 炎症免疫因子与缺血性脑损伤
        3.1 细胞因子
        3.2 黏附因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针灸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研究概况
        1 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
        1.1 兴奋性毒性阶段
        1.2 梗死灶周围去极化阶段
        1.3 炎症阶段
        1.4 细胞程序性死亡
        2 针灸对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
        2.1 阻断或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作用
        2.2 对细胞离子含量的影响
        2.3 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2.4 对抗自由基损伤
        2.5 参与NO 及NOS 的调节
        2.6 对脑缺血细胞调亡的影响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过程
        3 指标检测与方法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
    实验结果
        1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大鼠行为学改变
        2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侧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3 电针对参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免疫因子的影响
        3.1 IL-1β含量的测定
        3.2 ICAM-1 含量的测定
    分析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中国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的认识
        1.2 经脉循行与中风的关系
        1.3 针灸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免疫紊乱的调节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复制
        2.1 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2.2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
        2.3 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缺血再灌注时间的选择
        3 治疗方案的确立
        4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炎症免疫反应及电针的影响作用
        4.1 电针对缺血侧脑组织炎症性损伤的形态学(HE 染色)影响
        4.2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免疫炎性因子的表达及电针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病理图片与说明

(9)丹参酮IIA预处理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对HSP70和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分析
    4.结果与分析
讨论
    1.实验方法的选择
    2.丹参酮预处理对大鼠行为学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丹参酮与热休克蛋白70
    4.丹参酮预处理与肿瘤坏死因子α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附图
附件一

(10)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脑缺血的病理概况
    1.2 酸中毒与脑缺血
    1.3 凋亡与脑缺血
    1.4 脑缺血治疗及抗脑缺血药物
    1.5 抗脑缺血药物药效评价的相关模型与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方法以及意义
第二章 天麻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天麻素对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大鼠脑内氨基酸水平变化的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天麻素对神经细胞体外缺氧缺糖损伤的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建立
    5.1 概述
    5.2 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建立
    5.3 药物对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天麻素对神经细胞酸中毒损伤的作用研究
    6.1 概述
    6.2 酸中毒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及天麻素的干预作用
    6.3 酸中毒对神经细胞的凋亡的影响及天麻素的干预作用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博士期间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徐润楠.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L-苏糖酸镁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D]. 付金涛. 桂林医学院, 2018(01)
  • [3]硫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实验研究[D]. 庞国栋.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4]亚低温联合镁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J]. 张丽,孙萍,谷莹丽,刘丽娜,陈团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22)
  • [5]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血管再生及血脑屏障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 樊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局部选择性脑部低温联合颈动脉灌注硫酸镁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D]. 宋玮.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7]中药有效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胡伟东,胡耀祖,黄小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01)
  • [8]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免疫炎症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丹参酮IIA预处理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对HSP70和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D]. 王会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10]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曾祥慧. 浙江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