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及其设计探讨

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及其设计探讨

一、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及其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沈丹丹[1](2020)在《基于业务感知的多址接入协议研发》文中提出在现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通信不再满足于单一种类信息的传输,多种业务共同传输的需求在日益增长。本文立足于具体通信项目,旨在解决项目中多种业务共同传输时服务质量无法同时保证的关键问题。无线局域网由于高吞吐量、低成本的优势迅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而业务的多样化使得服务质量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对无线局域网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制定的IEEE 802.11系列标准是使用最广泛的无线局域网标准,本文将以IEEE 802.11协议作为基础框架进行改进,设计一种适用于多业务场景的多址接入协议。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IEEE 802.11多址接入控制(Multiple Access Control,MAC)层接入协议,重点在于其中的分布协调功能访问机制,以及载波监听多址接入/冲突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接下来,对IEEE802.11 MAC层接入协议进行多业务场景下平均时延、碰撞概率、失败概率、吞吐量和时延抖动方面的性能仿真,基于仿真结果分析其在多业务场景下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引入分布式时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协议,并对此协议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上述两种协议进行有机结合,提出基于业务感知的多址接入协议方案设计。该协议根据业务的不同性质,设计不同的接入方案,在IEEE 802.11 MAC层协议的基础上引入分布式TDMA协议,实时性低的业务采用无竞争的TDMA方式进行接入,而实时性高的业务采用带优先级队列的CSMA/CA方式进行接入,以此方式降低同一时刻竞争信道的业务量,从而降低碰撞概率,提升网络性能,保证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最后,本文对提出的协议进行单业务和多业务场景下的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IEEE 802.11 MAC层协议进行对比,以分析该协议的网络性能和适用场景。仿真对比结果表明,该协议在节点数较少、业务种类多且业务量大的场景下能够发挥出良好的网络性能。

赵永珩[2](2020)在《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的设计与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推动者、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智慧化”园区是运用信息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降低各类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强各类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产业园区的综合软实力。小微企业与“智慧化”园区相结合,将对产业园区的企业生产、员工生活、公共服务、运营管理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利用“智慧化”技术推动企业与园区的共同发展。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建设内容、如何建设。通过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智慧园区的现状及发展,通过调查法研究园区的需求,并针对需求提出网络建设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建设进行细化设计,最终总结出适用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网络设计与建设方法。首先,本文介绍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在“智慧化”园区方面所做的探索,并说明了我国“智慧化”园区建设的发展现状。针对现状中可改进内容,并结合“智慧化”园区的发展趋势,从网络全覆盖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慧化、生态化发展四个方面明确了本次为智慧园区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本文采用调查法,通过深入园区调研,从园区管理中心和入园企业两个角度,同时兼顾园区运营服务的要求,对“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有线数据网络、WLAN无线数据网络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结合所得到的具体需求,介绍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为“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针对上述需求,讨论了“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原则。构架了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者之间的网络层次关系。重点对“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网络层,在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两个方面给与了建设方案,并简要总结了平台层的建设要点。第四,本文以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为例,以第三章中产业园区网络建设方案为基础,对产业园区中心机房、光纤数据网络、室内WLAN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建设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结合园区中各类建筑的功能布局,分别绘制了室外管网、室内网络布线、无线网络的设计图纸。最后,本文总结“智慧化”产业园区设计与建设的经验,并依托产业发展、5G网络发展的预想,对“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今后学习研究和具体工作指明了思路。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践证明,“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切实可行,并对推动“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设计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罗世衡[3](2020)在《一种应用于IEEE 802.11ax的GaAs HBT功率放大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无线短距离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手段,WLAN最近几年来飞速发展并迅速普及。与此同时,WLAN标准也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而不断推陈出新。为了提高密集部署场景下的频谱效率与数据吞吐量,IEEE协议组织最近推出了新一代WLAN标准IEEE 802.11ax,因此应用于这一新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射频集成电路是构建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石,而MMIC功率放大器作为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优劣的关键部件之一,更成为各个厂商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重点。本文设计了一款应用于IEEE 802.11ax FEM的GaAs HBT MMIC功率放大器,该功率放大器适用于IEEE 802.11ax标准的5GHz频段,工作频段为5.15~5.85 GHz。本文总结了802.11ax的研究目标,根据现有的WLAN FEM产品技术参数,制定了功率放大器的各项技术指标。参考了现有的MMIC产品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材料与器件的特性,将该MMIC功率放大器所用的工艺确定为InGaP/GaAs HBT。为了实现高增益和高输出功率的要求,该功率放大器采用了三级级联放大电路的结构,其中前两级为A类功率放大电路,末级为AB类功率放大电路,从而在实现较高效率的同时保证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为了保证功率放大器在工作频段内的增益平坦度,该功率放大器的前两级在功率管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添加了一个串联RLC负反馈网络以补偿工作频带内高低端的增益差值;为提高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采用自适应偏置网络进行功率管的基极偏置,保证大信号、高温度状态下功率管偏置的稳定;用基极平衡电阻来确保HBT管偏置的平衡性并防止HBT管的电流增益坍塌,基极平衡电阻采用每个HBT功率管与一个电阻串联的结构。该MMIC功率放大器采用了CAD设计,在仿真软件ADS2015中先逐级设计三级放大电路再进行级联,绘制了该功率放大器原理图并根据仿真结果对电路原理图进行优化。功放电路原理图设计完成后,根据电路原理图绘制功放的初步电路版图,为充分考虑到MMIC中的寄生效应的影响,根据EM仿真结果对版图进行调整与优化,经DRC确认符合工艺线规范后,得到满足设计指标的功率放大器电路版图。后仿真结果表明,该功率放大器在5.0 V馈电电压下得到的增益约为36.5 dB,1dB压缩点处的输出功率约为30.6 dBm。在1dB压缩点处,功率附加效率PAE约为37%,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分别在-50~-40 dBc和-80~-40 dBc范围内。此外,双音测试显示该功放在1 dB压缩点处的三阶互调IMD3约为-24~-22dBc,输出三阶截断点OIP3约为41 dBm。

蒋君豪[4](2020)在《毫米波WLAN高低频协作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应用的不断发展,低频频段资源逐步耗尽,而人们对于传输速率和信号带宽方面的要求则日益增加,故低频频段资源已无法满足。近几年来,国际上陆续开放了60GHz频谱周围的免许可频带,使得60GHz超高速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受到各方各界的关注。而紧跟着IEEE 802.11ad等相关无线传输协议的推出,标志着超高速无线通信的研究正在继续深入,60GHz毫米波通信势必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60GHz毫米波通信较之传统低频通信的优点众多,如宽带宽、波束窄、安全性高等。但由于毫米波本身的物理特性,易遮挡、传输损耗大等性质又给毫米波通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如何建立起一个稳定、高效的毫米波无线通信网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因此,本文主要根据60GHz毫米波通信特点、研究现状以及高低频协作相关研究和应用,提出了两个基于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协议的毫米波无线局域网高低频协作方案。一是设计了无线局域网下AP与STA根据地理位置信息改善波束赋形的交互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低频协作的竞争接入流程;二是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在低频信道辅助,得到STA和AP的位置信息,缩小毫米波波束进行参数测量时的扫描范围,从而优化波束追踪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上两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均利用了高低频协作和地理位置信息,将控制和数据分离。这些共同点也是毫米波通信的热门技术点,并且处于亟待开发的状态。本文通过仿真表明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在高低频协作场景下,所提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波束对准的精确度,同时降低时延。

洪洁[5](2019)在《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飞行器自组织网络(Flying ad hoc network,FANET)是由无人飞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机群组成的多跳、自治的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飞行器节点高速移动,不依赖基础设施自行组网,并通过多跳转发完成数据交互。在这样的组网方式和通信模式下,节点感知范围更大、通信距离更远、网络覆盖范围更广。然而节点移动速度快和网络拓扑变化频繁严重制约着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性能。如何适应节点高动态运动并使网络性能保持在较高水平,是高动态自组织网络研究的一项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性能的影响因素、组网设计优化、网络拓扑变化感知、节点移动方式区分等内容。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节点高速移动对网络的影响,并构建高性能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组网方案设计。本文首先分析了自物理层至传输层影响网络性能的的多种因素,包括无线传播方式、节点移动性、节点密度、物理层/数据链层协议、路由协议、流量负载等。然后结合分析结果和网络特点,合理选用各层协议并设置参数,提出了一个适合高动态自组织网络的组网方案。该方案易于实现,能够满足高动态场景下飞行器自组织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2.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拓扑变化表征及感知方法研究。本文提出的组网方案使用了一些新方法来克服节点高速移动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拓扑变化感知。针对高动态移动自组织网络中节点移动速度快、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衡量网络拓扑变化的移动特征——拓扑变化度。拓扑变化度将量化后的多种拓扑变化影响因素线性叠加,用以表征节点间、节点与一跳邻居间及整个网络的拓扑变化。实验表明拓扑变化度在区分节点个体移动和群体移动时效果较好。本文还提出了感知间隔固定的自组织网络拓扑变化感知方法和自组织网络拓扑变化自适应感知方法。3.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自适应路由研究。上述组网方案中高动态移动自组织网络性能的有效维持和提升得益于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本文根据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的实际任务需求,总结了三种可能的任务场景,并基于周期性拓扑变化感知方法提出了一种适于复杂任务场景的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TARCS)。该策略定期将网络拓扑变化感知结果与预先计算的移动模型拓扑变化度门限参考值相比较,确定节点当前的移动方式,再根据各移动方式的特点使用相应的策略恰当选择路由协议。该策略强调节点移动方式与路由协议的匹配,力求使网络路由适应复杂的移动场景,从而使网络性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仿真表明,在高动态复杂场景中,恰当的的路由选择策略能有效维持网络性能。4.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节点移动方式识别研究。拓扑变化度的一个明显局限就是它只能反映拓扑变化总体效果而不能直观反映个体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将其进行改进,用多维向量表征网络拓扑变化的移动特征,提出了拓扑变化向量。随后使用支持向量机技术构建分类器并采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多种移动方式进行分类训练和测试。文中模拟了10种不同的移动模型,并利用上述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利用支持向量机并恰当选择分类器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移动模型的拓扑变化向量,并能使分类精度达到75%以上。

李骁驰[6](2019)在《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与切换方法》文中认为车载异构网络是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之一。现有车载异构网络研究融合具有固定性能的无线网络技术,通过网络间的垂直切换,为车路协同应用提供“永远最佳的连接”。当这种网络系统应用于网络性能随着网络拥堵状况变化而变化的真实场景时,会出现乒乓效应,造成网络性能降低,无法为车路协同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服务。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对车载异构网络中无线网络技术特性、网络效用评价、网络切换博弈理论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和切换方法。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首先分析基于经典博弈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算法应用于变化网络性能的稳定性问题,证明本文提出变化网络性能场景的必要性;然后,针对现有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结构难以同时保证不增加额外的网络开销,提供透明传输且适用于现行的交通机电系统,论文提出了面向变化网络性能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结构;参考静态交通流分配模型,对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进行建模。该模型对车载异构网络系统中由终端切换造成的网络性能变化进行描述,同时定义了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两种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的优化目标,能够有效指导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和网络切换策略,并对切换方法进行效用评价。2.提出了基于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以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为限制条件,以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为切换目标,利用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分别实现车载异构网络切换。在演化博弈切换方法中,利用参与者的有限理智,将网络切换过程描述为重复博弈,促使系统在终端重复的感知-决策过程中,实现稳定的用户均衡。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参考长期演进-车车通信采用的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合理调配终端切入、切出专用短程通信,利用双层博弈实现面向系统最优的切换。将上述方法和现有利用经典博弈的切换方法进行对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的切换方法能够较为直观的实现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的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克服了经典博弈方法出现的乒乓效应。但在网络切换过程中,由于切换概率与网络效用评价相关,对于不同的网络效用评价定义,需要调整不同的切换参数,以保证系统快速收敛的同时,维持系统稳定。3.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根据对上述基于双层博弈方法的仿真分析,以及专用短程通信网络性能和网络负载相对稳定的特性,以理想专用短程通信终端数为系统的优化目标,建立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方法。利用参与者的有限理智特性,该方法能够有效维持专用短程通信终端数量至理想状态。将该方法与本文提出的双层博弈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在不利用网络评价计算切换概率的前提下,可实现与双层博弈方法近似的性能,同时提升系统在随机变化性能条件下终端附着网络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网络服务质量。4.建立了基于专用短程通信、长期演进和无线保真的车载异构网络测试原型系统。设计了基于多网卡软切换的车载异构网络终端,通过5套设备模拟50台车载终端广播基本安全消息的场景,实现对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的测试。在该平台上,对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网络切换方法和现有利用经典博弈的网络切换方法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网络切换方法在网络效用评价和系统稳定性上均显着优于现有利用经典博弈的网络切换方法,能够较好的适应真实场景中变化的网络性能。该方法的验证能够推动车载异构网络技术由科学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推进车联网及智能网联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程煜钧[7](2019)在《工业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确定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技术在过去二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由于其具有低成本、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易部署等优势,在家庭、企业和工业等诸多无线网络场景和应用中均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工业WLAN继承了 WLAN的基本功能和特性,但由于工业环境的复杂性和WLAN协议的内在不足引起的网络不确定性,使得传统WLAN难以直接应用于工业通信中。工业WLAN研究重点在于数据传输的确定性,即需要在确定的时限内完成可靠的数据通信。本论文针对无线局域网MAC协议,围绕工业场景下通信的确定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工业实时场景下WLAN的负载均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确定性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指标检测过程和负载调整过程。指标检测过程中,每个移动站根据时限错失率和丢包率评估网络负载情况;负载调整过程中,该算法将负载调整过程建模为博弈论中一级封闭拍卖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以使网络中的负载达到均衡。随后,本文将该方法与多种典型算法在工业场景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时限错失率和丢包率,使网络支持更高确定性需求的工业应用。(2)针对工业密集场景下的确定性接入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针对该应用场景的IEEE 802.11ah标准,并对标准中定义的一种限制接入窗口机制进行建模分析。其次,为了避免限制接入窗口内部在高负荷情况下引起的性能下降,本文提出了一种信道感知的竞争窗口自适应算法,该算法具有干扰判别功能,可以根据信道状况实时调整竞争窗口大小,提升网络的确定性。最后,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性能,本文将该方法与两种典型竞争窗口自适应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可提升IEEE 802.11ah协议在高负荷下的传输性能,从而使IEEE 802.1 1ah协议支持更高确定性需求的工业应用。(3)针对同时具有高确定性和高传输速率两种需求的工业应用,本文在IEEE 802.11协议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确定性的无线局域网MAC协议。该协议采用集中式架构和时分多址接入机制,可以保证数据的端到端时延,为高速工业应用提供确定性保证。此外,本文在实际工业环境下搭建了测试平台和原型系统,对该协议的性能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较现有WLAN协议,可以支持实时性要求较为严格的工业应用。

梁根[8](2019)在《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种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网、无线城域网等多种无线网络,各种无线网络在信号覆盖范围、传输速率、支持业务特性、移动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同,这些无线网络的共同存在形成了异构无线网络。与此同时,移动用户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能力也在不断扩充,能够支持接入多种不同制式的无线网络。如何使处于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之中的用户终端选择最合适的网络进行接入,成为异构无线网络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接入选择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分析,系统地对各接入选择算法进行分类,描述各类接入选择算法的基本思想,并对主要的参考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接入选择方法:(1)为了更好地体现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中的用户特征,本文提出一种结合业务特性及用户偏好的接入选择算法。算法首先将用户业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利用效用函数计算每个网络属性对于不同业务的效用值;然后分别利用熵值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网络属性的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整合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得到网络属性的组合权重,此外,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用户对候选网络的用户偏好值;最后根据网络属性效用值和权重,分别利用简单加权法、乘法指数加权法和逼近理想值法计算各个候选网络分值,将该分值结合用户偏好值,合成候选网络的综合分值,得到候选网络的排序。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特性使用户选择最合适的网络进行接入,并且能减少用户在网络间的切换次数。(2)为了在接入过程中优化异构无线网络的传输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带宽资源分配的并行接入选择方法。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并行接入及带宽资源分配模型,根据无线链路的特点对无线链路传输速率进行分析,然后以最大化系统传输速率为目标,采用动态规划理论根据接入用户的个数将目标问题的求解过程分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把求解所有用户情况下的最大化系统传输速率问题转化为求解不同用户数情况下的最大化系统传输速率的子问题,推导出为用户分配带宽的最优值,最后根据用户业务的速率需求将用户接入到合适的网络中。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地提高多链路并行接入场景下的系统传输性能。(3)为了实现在接入选择过程中同时得到候选网络的分值和带宽分配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联合接入选择和带宽分配方法。该方法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了联合接入选择和带宽分配的算法框架,框架包含输入模块、模糊逻辑决策模块、输出模块和学习模块。输入模块考虑了无线链路状态、网络性能及用户需求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利用接收信号强度、网络负载和用户速率需求作为输入判断参数;模糊逻辑决策模块通过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去模糊化这三个步骤,得到各候选网络的分值以及带宽分配值;此外,学习模块通过有监督学习修正模糊神经网络结构中隶属度函数的参数。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使用户选择最合适的网络进行接入,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可以调整不同网络之间的资源利用率。

蒋大伟[9](2019)在《复杂工业过程数据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工业设备逐渐趋于大型化、智能化与网络化,工业自动化生产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器件老化、磨损及其他环境条件所导致的各类故障。在这种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中,一旦某一生产环节出现问题,轻则导致整个系统停车影响正常生产作业,重则造成设备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为确保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及产品质量,需要对工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本文以TE(Tennessee-Eastman)化工过程为背景,利用数据驱动方法研究复杂工业过程故障诊断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国内外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在深入了解现代工业过程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复杂工业过程数据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2)设计了一套融合物联网与局域网技术,具有高扩展性、多终端、多接口特点的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工业过程数据的采集。同时设计了一款移动终端软件,提供可视化用户界面,操作方便。(3)提出了可用于故障检测与类型识别的稀疏核主角投票集成方法。(4)利用Matlab对TE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检验稀疏核主角投票集成方法的有效性。

陈春龙[10](2019)在《低时延高可靠无线局域网MAC增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实时云计算、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场景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研究热点之一。而无线局域网由于使用非授权频段、高速率以及灵活部署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现有无线局域网标准一直将链路速率的提升作为其主要发展需求,其时延和可靠性指标将不再满足未来低时延和高可靠的应用场景。因此本文从802.11标准的MAC协议出发,研究现有MAC增强技术的时延和可靠性指标,提出适用于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场景的无线局域网MAC增强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综述了现有MAC协议增强技术EDCA和HCCA机制,分析了其满足参数化QoS的局限性。EDCA机制的性能严重受网络负载的影响,当某类AC的用户增加时,系统时延性能急剧恶化;而HCCA在密集场景下效率较低,不适应用户的频繁加入和离开。对最新802.11ax标准的上行随机接入过程以及车联网中的DMMAC协议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CSMA/CA与TDMA机制下MAC协议的优缺点。OFDMA机制增加多用户接入成功率、使得信道资源分配更加灵活高效;DMMAC协议结合了CSMA/CA和TDMA的优势,但基于TDMA机制的传输过程其时隙的分配与回收、业务的动态变化与分配的时隙不匹配是问题。因此为了保障时间敏感类业务的时延和可靠性指标,本方案采用基于AP轮询的增强机制以及时间敏感类业务优先级调度机制,通过时隙调度实现低时延可靠传输。具体创新如下:将传输资源划分为固定长度的周期,并采用增强轮询的方式加速时间敏感类业务的传输,周期性传输调度保证业务传输时延上界;用户采用OFDMA+TDMA机制实现上行随机接入,通过多维正交增加密集场景下的用户接入效率;通过将用户按业务进行分类,对业务按时延和可靠性等指标进行分级,通过接入窗口和MCS选择策略实现时间敏感类业务的分级调度,达到其时延和可靠性指标的需求。其次对提出的低时延高可靠无线局域网MAC增强技术进行了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采用二维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增强随机接入过程进行建模,建立了增强MAC协议的吞吐率、时延和稳定性指标,分析了网络中用户密度、时间敏感类业务占比以及协议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得到了饱和业务负载下系统的最优性能参数集合,为增强MAC技术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搭建了原型系统用于验证低时延高可靠无线局域网MAC增强技术的优势,通过设计基于Zynq架构的原型样机,给出了平台的系统架构以及核心组件的设计与实现。对增强MAC技术进行实验室环境测试,采用Jperf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对平台的吞吐以及时延抖动进行了测量,验证了增强技术的有效性和平台方案的可行性。

二、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及其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及其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业务感知的多址接入协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址接入协议概述
    2.1 IEEE802.11 MAC层接入协议概述
        2.1.1 访问机制
        2.1.2 接入控制帧格式
        2.1.3 帧间间隔
        2.1.4 CSMA/CA协议原理
        2.1.5 接入模式
    2.2 IEEE802.11 MAC层接入协议仿真
        2.2.1 OMNeT++仿真平台简介
        2.2.2 仿真平台搭建
        2.2.3 性能仿真分析
        2.2.4 应用瓶颈分析
    2.3 TDMA协议
        2.3.1 TDMA协议工作原理
        2.3.2 分布式TDMA协议分类
        2.3.3 TDMA协议研究热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业务感知的多址接入协议方案设计
    3.1 业务性质分析和优先级划分
        3.1.1 紧急业务
        3.1.2 实时业务
        3.1.3 非实时业务
        3.1.4 优先级队列
    3.2 三种业务的接入方式设计
        3.2.1 非实时业务
        3.2.2 紧急业务和实时业务
        3.2.3 总体接入设计
    3.3 特殊时隙设计
    3.4 其他设计思路
        3.4.1 仅在CSMA/CA中加入优先级队列
        3.4.2 发送周期统一在时隙开始时刻
        3.4.3 高信道利用率的分布式TDMA协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业务感知的多址接入协议仿真及性能分析
    4.1 仿真平台搭建
        4.1.1 修改本地数据帧结构
        4.1.2 添加优先级队列
        4.1.3 添加分布式TDMA协议
        4.1.4 总体仿真参数
    4.2 单业务仿真及性能分析
        4.2.1 仅存在紧急业务的场景
        4.2.2 仅存在实时业务的场景
        4.2.3 仅存在非实时业务的场景
    4.3 多业务仿真及性能分析
        4.3.1 到达率固定,节点数改变
        4.3.2 节点数固定,到达率改变
    4.4 适用场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的设计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第2章 “智慧化”小微企业园区需求分析
    2.1 园区数据网络需求分析
    2.2 园区“智慧化”物业服务需求分析
    2.3 园区“智慧化”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建设方案
    3.1 园区总体系统架构
    3.2 网络层次化方案
    3.3 园区路由管道建设方案
    3.4 园区光纤网络建设方案
    3.5 园区WLAN无线网络建设方案
    3.6 园区平台层建设要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设计与建设
    4.1 园区概况
    4.2 园区中心机房设计与建设
    4.3 园区主干光纤光缆设计与建设
    4.4 室内布线系统设计与建设
    4.5 室内WLAN无线网络设计与建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3)一种应用于IEEE 802.11ax的GaAs HBT功率放大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设计要求与指标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IEEE 802.11ax功率放大器
    2.1 IEEE 802.11ax标准协议
    2.2 功率放大器设计指标的制定
    2.3 HBT工作原理与衬底材料选择
    2.4 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2.4.1 线性化技术的研究意义
        2.4.2 线性化技术的分析与选取
        2.4.3 线性化技术与记忆效应
    2.5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2.5.1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工具
        2.5.2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图设计与仿真
    3.1 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结构
        3.1.1 功率放大器的模块划分与拓扑结构
        3.1.2 单级功率放大器的拓扑结构
        3.1.3 HBT功率单元的设计
        3.1.4 直流偏置网络的设计
        3.1.5 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
    3.2 电路原理图设计与前仿真
        3.2.1 功率级的设计与仿真
        3.2.2 驱动级2的设计与仿真
        3.2.3 驱动级1的设计与仿真
        3.2.4 功率放大器完整电路原理图的建立与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率放大器的版图设计与仿真
    4.1 版图的基本知识与设计准则
    4.2 功率放大器的版图设计
    4.3 后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毫米波WLAN高低频协作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背景
        1.2.1 相关技术的特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高低频协作的背景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60GHz天线模型
        2.2.1 理想的扇区化天线模型
        2.2.2 高斯主瓣轮廓的可控天线模型
    2.3 60GHz毫米波信道接入协议
        2.3.1 毫米波传输方式
        2.3.2 帧结构定义
    2.4 60GHz波束赋形
        2.4.1 SLS(Sector Level Sweep)过程
        2.4.2 BRP(Beam Refinement Phase)过程
    2.5 60GHz毫米波空间复用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低频协作的波束赋形上报与数据交互机制
    3.1 引言
    3.2 高低频协作机制设计前提
    3.3 高低频协作波束赋形上报机制
        3.3.1 应用场景
        3.3.2 基于位置信息反馈的波束赋形上报机制
        3.3.3 不同信道状态的数据交互机制流程
    3.4 低频辅助的毫米波MAC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位置信息的高低频协作波束追踪优化方案
    4.1 引言
    4.2 信道测量扫描方法
        4.2.1 穷举法
        4.2.2 迭代法
    4.3 高低频协作的迭代信道测量方案
        4.3.1 应用场景
        4.3.2 数学模型及分析
        4.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的总结
    5.2 后续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科研成果

(5)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FANET的特点
        1.1.2 FANET面临的挑战
    1.2 FANET发展现状
        1.2.1 移动模型的发展
        1.2.2 路由协议的发展
    1.3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点
        1.3.1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FANET相关概念
    2.1 引言
    2.2 路由协议
        2.2.1 典型的MANET路由协议
        2.2.2 基于移动感知的路由协议
        2.2.3 自适应路由
    2.3 移动模型及移动特征
        2.3.1 移动模型
        2.3.1.1 个体移动模型
        2.3.1.2 群组移动模型
        2.3.1.3 地理受限的移动模型
        2.3.2 移动特征
    2.4 网络性能衡量指标
        2.4.1 包传输率
        2.4.2 网络吞吐量
        2.4.3 平均端到端延迟
        2.4.4 平均抖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高动态FANET组网方案
    3.1 引言
    3.2 FANET组网发展现状
    3.3 一种适于高动态场景的FANET组网设计
        3.3.1 网络组成与结构
        3.3.1.1 网络组成
        3.3.1.2 网络结构
        3.3.2 影响网络性能因素分析
        3.3.2.1 无线传播模型
        3.3.2.2 物理层/MAC层协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3 节点移动方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4 路由协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5 流量负载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6 节点密度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2.7 路由协议与节点移动方式的匹配研究
        3.3.2.8 安全协议
        3.3.3 FANET组网方案
        3.3.3.1 节点移动性对网络拓扑及网络性能影响分析
        3.3.3.2 FANET组网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ANET网络拓扑变化感知及表征研究
    4.1 引言
    4.2 FANET节点间拓扑变化因素分析
    4.3 拓扑变化度
        4.3.1 相关术语
        4.3.2 定义
        4.3.3 关于拓扑变化度的说明与分析
        4.3.4 感知周期固定的拓扑变化感知方法
        4.3.5 可变感知间隔的拓扑变化感知方法
    4.4 评估与讨论
        4.4.1 不同移动方式下全网平均拓扑变化度的评估
        4.4.2 不同移动方式的区分
        4.4.3 拓扑变化度与其它移动指标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FANET复杂场景自适应路由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拓扑变化度的FANET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
        5.2.1 原理阐述
        5.2.2 处理流程
        5.2.2.1 周期性拓扑变化感知PTVA
        5.2.2.2 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ARCS
    5.3 TARCS有效性验证
        5.3.1 TARCS与其它协议的对比
        5.3.2 使用不同策略的TARCS对比
        5.3.3 结论
    5.4 讨论与评估
        5.4.1 拓扑变化度参考门限值的设置
        5.4.2 节点密度对TCD值的影响
        5.4.3 感知间隔对TCD值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节点移动模型分类研究
    6.1 引言
    6.2 拓扑变化向量
        6.2.1 定义
        6.2.2 不同移动模型的拓扑变化向量
    6.3 支持向量机及在MANET中的应用
        6.3.1 支持向量机简介
        6.3.2 SVM在 MANET中的应用
    6.4 移动模型区分
        6.4.1 构建基于SVM的移动模型分类器
        6.4.2 分类效果评估
        6.4.3 不同数目的特征向量分类结果比较
        6.4.4 10折交叉验证法区分多种移动模型的结果与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与切换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构网络
        1.2.2 车载异构网络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与章节安排
        1.4.1 课题来源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载异构网络系统关键技术
    2.1 异构网络
        2.1.1 效用函数构建与网络属性选择
        2.1.2 归一化方法与权重判定
    2.2 车载异构网络
        2.2.1 车载异构网络需求分析
        2.2.2 车载异构网络场景分析
        2.2.3 车载异构网络切换政策
        2.2.4 候选网络分析
    2.3 博弈论与异构网络切换
        2.3.1 博弈论概念基础
        2.3.2 博弈论模型下的异构网络切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建模
    3.1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经典博弈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3.2 面向变化网络性能的车载异构网络系统结构
        3.2.1 现有车载异构网络结构
        3.2.2 面向变化网络性能的车联网混合系统结构构建
    3.3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
        3.3.1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构建
        3.3.2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模型目标函数构建
    3.4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模型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演化博弈和双层博弈的网络切换
    4.1 面向用户均衡的演化博弈切换方法
        4.1.1 演化博弈模型
        4.1.2 面向用户均衡的演化博弈切换模型
        4.1.3 面向用户均衡的演化博弈切换流程
        4.1.4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演化博弈方法的对比仿真验证
    4.2 面向系统最优的基于双层博弈切换方法
        4.2.1 面向系统最优的基于双层博弈切换模型
        4.2.2 面向系统最优的基于双层博弈切换流程
        4.2.3 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双层博弈方法的对比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网络切换
    5.1 预设终端数量原理
    5.2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方法
        5.2.1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模型
        5.2.2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流程
    5.3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切换方法性能分析与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与验证
    6.1 车载异构网络测试原型系统搭建
        6.1.1 无线网络测试平台开发
        6.1.2 基于多网卡软切换的车载异构网络终端开发
        6.1.3 系统服务应用开发
    6.2 测试流程
        6.2.1 预设终端参数测定
        6.2.2 基于预设终端数量的异构网络切换方法对比验证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工业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确定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传统无线局域网基本结构
        1.2.2 工业确定性网络相关研究
        1.2.3 工业无线局域网需求及特点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无线局域网MAC协议及其确定性研究综述
    2.1 无线局域网MAC协议概述
        2.1.1 传统IEEE 802.11 MAC机制概述
        2.1.2 近期IEEE 802.11 MAC机制概述
    2.2 传统IEEE 802.11 MAC协议的确定性相关研究
        2.2.1 基于竞争的MAC机制
        2.2.2 无竞争的MAC机制
        2.2.3 其它MAC优化机制
        2.2.4 本节总结
    2.3 近期IEEE 802.11 MAC协议的确定性相关研究
        2.3.1 IEEE 802.11n
        2.3.2 IEEE 802.11ac
        2.3.3 IEEE 802.11ah
    2.4 本章小结
3 工业实时场景下无线局域网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现状
    3.2 基于工业实时场景的WLAN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3.2.1 系统描述
        3.2.2 指标检测过程
        3.2.3 负载调整过程
    3.3 仿真验证和结果分析
        3.3.1 仿真设计
        3.3.2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工业密集低速场景下无线局域网接入确定性优化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现状
    4.2 工业应用中触发模式RAW机制性能评估
        4.2.1 系统描述
        4.2.2 触发模式RAW建模分析
        4.2.3 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
    4.3 工业密集场景下自适应竞争窗口退避算法设计
        4.3.1 信道状态估计
        4.3.2 自适应竞争窗口机制
    4.4 工业密集场景下自适应竞争窗口退避算法性能验证
        4.4.1 仿真设计
        4.4.2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工业无线局域网高确定性MAC协议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研究现状
    5.2 基于工业无线局域网的高确定性MAC协议设计
        5.2.1 入网流程
        5.2.2 数据帧和时隙设计
        5.2.3 时间同步
    5.3 基于工业无线局域网的高确定性MAC协议实现
        5.3.1 系统架构
        5.3.2 驱动修正
        5.3.3 定时器设计
    5.4 性能评估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1.2 异构无线网络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概述
        2.2.1 接入选择概念
        2.2.2 接入选择过程
        2.2.3 接入选择影响因素
    2.3 接入选择算法研究综述
        2.3.1 基于RSS的接入选择算法
        2.3.2 基于负载均衡的接入选择算法
        2.3.3 基于业务类型的接入选择算法
        2.3.4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接入选择算法
        2.3.5 基于效用理论的接入选择算法
        2.3.6 基于模糊逻辑的接入选择算法
        2.3.7 基于博弈论的接入选择算法
        2.3.8 其它模型接入选择算法及比较
    2.4 接入选择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2.4.1 存在问题
        2.4.2 挑战与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业务特性及用户偏好的接入选择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系统模型
        3.3.1 利用效用函数计算网络属性对不同应用的效用值
        3.3.2 利用熵值法计算网络属性的客观权重
        3.3.3 利用FAHP计算网络属性的主观权重
        3.3.4 利用FAHP计算不同应用对候选网络的用户偏好值
        3.3.5 利用SAW、MEW、TOPSIS方法计算候选网络分值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实验参数设置
        3.4.2 静态网络属性值环境下的网络排序
        3.4.3 动态网络属性值环境下的网络排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最优带宽资源分配的并行接入选择算法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系统模型和问题定义
        4.3.1 系统模型
        4.3.2 问题定义
    4.4 问题求解及算法设计
        4.4.1 动态规划相关理论
        4.4.2 最优带宽分配计算及接入选择算法设计
    4.5 实验及性能分析
        4.5.1 实验参数设置
        4.5.2 算法性能分析
        4.5.3 算法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联合接入选择和带宽分配算法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系统模型
        5.3.1 算法框架设计
        5.3.2 模糊逻辑决策模块
        5.3.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块
        5.3.4 学习模块
    5.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参数设置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复杂工业过程数据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
    1.2 工业过程故障诊断
        1.2.1 故障诊断概述
        1.2.2 故障诊断步骤
        1.2.3 故障诊断方法
    1.3 国内外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2 复杂工业过程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
        2.1.2 性能需求
        2.1.3 硬件设计需求
        2.1.4 软件设计要求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2.1 复杂工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架构设计
        2.2.2 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的选取
    2.3 系统器件选型
        2.3.1 系统微处理器的选择
        2.3.2 典型传感器的选择
        2.3.3 无线通信芯片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前端检测单元电路设计
        3.1.1 数字量读取电路设计
        3.1.2 外围扩展电路设计
    3.2 服务器硬件电路设计
        3.2.1 接收端Wi-Fi模块电路设计
        3.2.2 外围扩展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4.1.1 TCP/IP简介
        4.1.2 TCP/IP协议报文格式
        4.1.3 TCP协议数据传输的设计
    4.2 系统主要模块程序设计
        4.2.1 前端检测单元主程序设计
        4.2.2 传感器程序设计
        4.2.3 移动终端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稀疏核主角投票集成方法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5.1 田纳西-伊斯曼过程
        5.1.1 TE过程概述
        5.1.2 TE过程变量
        5.1.3 TE故障介绍及数据集的产生
    5.2 稀疏核主角投票集成方法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5.2.1 稀疏核主角
        5.2.2 用于故障检测的稀疏核主角投票集成方法
        5.2.3 TE过程故障检测结果及分析
    5.3 稀疏核主角投票集成方法在故障分类中的应用
        5.3.1 用于故障分类的稀疏核主角投票集成方法
        5.3.2 TE过程故障分类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附录1.1 服务器硬件电路原理图
    附录1.2 前端检测单元电路原理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低时延高可靠无线局域网MAC增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选题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研究
    2.1 无线局域网时延和可靠性需求分析
    2.2 传统无线局域网的MAC增强技术研究
        2.2.1 增强分布式信道接入机制
        2.2.2 混合协调控制信道接入机制
    2.3 保障时延和可靠性的MAC协议研究
        2.3.1 基于OFDMA的上行随机接入机制
        2.3.2 基于TDMA的 DMMAC随机接入机制
        2.3.3 传统无线局域网MAC协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时延高可靠MAC协议增强技术
    3.1 低时延高可靠MAC协议增强技术
        3.1.1 低时延高可靠增强MAC协议流程
        3.1.2 无线局域网多节点同步与时隙划分
        3.1.3 时间敏感类业务优先级调度机制
    3.2 MAC协议增强技术数学建模与分析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计
        3.3.2 仿真流程设计
        3.3.3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台无线局域网 MAC 增强技术平台验证
    4.1 验证平台背景介绍
    4.2 增强MAC协议实现方案
        4.2.1 Aurora64b/66b高速接口电路设计与实现
        4.2.2 多用户数据管理模块
        4.2.3 增强MAC协议状态机实现
    4.3 验证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及其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业务感知的多址接入协议研发[D]. 沈丹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某“智慧化”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网络的设计与建设[D]. 赵永珩.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一种应用于IEEE 802.11ax的GaAs HBT功率放大器[D]. 罗世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毫米波WLAN高低频协作方案研究[D]. 蒋君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高动态飞行器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洪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9(07)
  • [6]变化网络性能条件下车载异构网络系统模型与切换方法[D]. 李骁驰. 长安大学, 2019(07)
  • [7]工业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确定性机制研究[D]. 程煜钧.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8]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关键技术研究[D]. 梁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复杂工业过程数据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D]. 蒋大伟. 江苏师范大学, 2019(12)
  • [10]低时延高可靠无线局域网MAC增强技术研究[D]. 陈春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基于802.11的无线局域网及其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