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南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粤南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南粤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华南师大附中(论文文献综述)

颜佳[1](2021)在《文化变迁中的中学百年名校生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倩[2](2020)在《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面临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恶意攀比、破坏社会秩序等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我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加强学生品格教育的迫切性日益提升。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品格教育的最佳阵地。然而,当前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介绍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缺乏开展本土的品格课程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尝试通过个案研究探寻小学阶段品格课程研制的一般模式和策略,以此发挥品格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围绕“如何进行品格课程研制”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将品格课程研制过程划分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制定实施路径和设计课程评价这四个阶段,以F小学为工具性个案,主要采用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共收集51份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索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即目标维度、内容、实施路径、评价机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未来小学品格课程研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F小学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品格课程研制模式,具体包括:从基本内容、特征、作用、地位五个维度来理解品格教育理念;从“面向自我、面向面向他人、社会”三个层面观照品格课程目标;以“构建专业化课程、创设学校文化、打造家校合作平台”作为主要实施路径,其中课程的整合与活动化建设是突出亮点;以评价表为载体,评价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而在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参与者三个方面。品格课程的研制需要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合力,在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学校文化起到统领作用。因此,我们为做好小学品格课程研制工作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一是“塑魂”,凝聚学校文化,立足核心育人理念,研制有“灵魂”的品格课程体系;二是“反省”,梳理学生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确保品格课程研制的连续性。

余柏青[3](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提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张爱军[4](2016)在《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学校德育范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的学校德育常陷入行为规训范式的泥淖,无法实现应然的育德功用。本研究基于对一所学校的观察,考察行为规训德育范式的形成并对其进行剖析,探究德育范式变革的理论路向与实践可能。以学生管理面目“出场”的学校德育,在实践中演变为“德育工作”,直接导致许多德育工作内容与道德无涉,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制度也变身为实现控制的机器或保障,最终使得学校德育难逃“服务于教学”的工具化命运。班主任作为德育规训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看似规训者,实乃被规训者。借助权力、规范、检查与说教等具体手段,学校德育实现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训。而学校环境中的文字符号、政治课、班会课等道德言说之乏力,导致道德之悬置。学校德育的规训化过程至此完成。行为规训范式下的德育通过对人的身体、行为、时间以及空间的控制,全方位实现了对人的控制与规约。基于一种屈服于规范的道德概念,其德育目的实为身体的驯顺,德育过程成为一种把规范异化为规训的对象化活动,成为脱离生活的道德训练,导致主体的失落。其危害不仅表现为学生身体的驯顺、教师角色的异化,更会导致生活目的的迷失、对教育自由的僭越,并最终导致人的异化。这种德育范式之所以会出现并有一定“市场”,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也有对教育、道德尤其是人的形象的认识问题,还有不可忽视的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人的因素。德性养成范式是德育范式变革的必然路向,它旨在培养人之德性,与道德教育的人之指向相契合,促进“成人”基础上的“成己”。它避免了规训化德育的种种弊病,有利于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追求幸福生活,实现对学校德育生活的重构。本研究认为,要实现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的范式变革,就要从人的原点出发,以德性的生成为目的,促使人从他律走向自律;还要在实现学生观转换、教师角色超越的基础上,实现德育路径的“变道”。德性养成范式宜遵循“在生活中开展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中培养好习惯——在好习惯中培养德性”的逻辑理路去实施。最终,使得学校道德教育高举人性的大旗,向着人回归,让生命绽放德性的光辉。

刘小春[5](2015)在《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教师专业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渐渐认识到教师在教育及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由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边批评老师有失客观和公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寻求处置对策是教育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中山市某重点中学三位化学教师为研究个案,探讨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对象是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各一名共三位化学教师,主要以访谈为主要形式进行个案研究。研究资料收集工具有正式及非正式访谈、教师教学日志、教学资料等,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料分析。全文共分四章:第1章文献综述,提出当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历史背景,阐释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研究教育现状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章阐述研究方案,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简介、选择理由,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性、研究过程等。第3章研究过程,详细阐述战老师、都老师、周老师三位化学教师的个人简介,专业发展主要历程以及专业发展心声。第4章结论与反思,提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提出工作建议。通过研究,本文结合中山市化学教育实践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提出有效策略,包括:(1)常常进行教学反思;(2)培养亲和力;(3)不断学习,与时俱进;(4)热爱教育,感知职业幸福感。但是,鉴于研究本身具有缺乏代表性、缺乏严格控制等特性,加之研究时间和样本有限,所得到的结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滕珺[6](2015)在《教育是人类最幸福的事业——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文中研究说明顾明远简介: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组第一、二、三、四届成员、召集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香港教育学院、澳门大学、日本创阶大学名誉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主要着作包括:《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合着,中、日文版已出版)、《比较教育》(合着、主编之一)、《教育大辞典》(主编)、《战后苏联教育研究》(合着、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合着、主编)、《中国教育大系》(主编)、《世界教育大事典》(主编)、《我的教育探索》、Educ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Perspective from a Lifetime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香港大学出版)、《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中、日、英文版已出版)、《思考教育》、《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主编)、《顾明远教育口述史(增订)》、《鲁迅作品里的教育》、《和平之桥——畅谈"人间教育"》、《顾明远教育随笔》、《顾明远教育演讲录》、《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等。

周玮[7](2014)在《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办出学校特色、创办特色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特色的内容、品位及其形成过程、模式研究、推广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学校的定位、德育、教学、教研、教师专业成长及家校合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以小学管理人员的身份,通过梳理湖南师大附小的历史渊源、办学成绩,在广泛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师大附小的办学特色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文章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湖南师大附小60年办学历程的全面回顾,力求明确其准确定位;针对21世纪以来学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德育、教学、教研、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的详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了解了国内外办学特色研究的现实状况和基本走向,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研究表明,当前湖南师大附小在办学定位的准确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学与教研工作的科学性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文章针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基于区位特点和历史传统加强“附属”特点、提升办学品位的解决思路。

李慧[8](2011)在《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走班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历经了7年时间。新课程给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生事物,如:选修课、校本课程、“走班”教学、学分制、新高考方案等等。本文主要研究科学领域“选课走班”的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主要研究以下内容:①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走班制”实施现状尤其是物理科目“走班制”实施现状。包括各校开展“选课走班”的情况、“选课走班”的方式、“选课走班”的秩序、物理、化学及生物国家课程的选修模块课程实施情况等等。②影响山东省普通高中“走班制”实施的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教师及学生的态度、选课指导的开展情况、学校条件、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课程学分评价的实施情况以及新高考方案的落实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总结,为提出建议做辅垫。③美国高中“走班制”情况个案研究。主要从美国教育网站上选取了几所有代表性的美国普通高中,研究了它们的课程开设情况,对它们的课程及评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④问题与建议。根据“走班”现状及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借鉴美国普通高中选修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针对研究内容,选取了山东省有代表性的九所高中为对象,对各所学校的“选课走班”情况,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还对山东实验中学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普遍实行了“走班制”,走班方式各有不同但运转顺畅。各校开展了选课指导工作,校本课程开设广泛,开发渐成体系;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及选课走班已经基本认同,为新课程及“走班制”的开展提供了切实保障。新高考方案对新课程选课走班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两所普通高中的课程实施及评价方式,发现它们高中毕业要求采用三级证书体系:毕业证书文凭、进阶高中文凭、荣誉证书文凭。课程也分难度和层次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学相应的层次。美国大学采用过程性评价、多元性标准选拔新生,为高中课程选修制实施提供了保障。本文提出的建议有:普通高中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课程,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且科目均衡发展;让学生“因材适学”,教师因材施教;高中生毕业要求上可借鉴美国的三级毕业要求标准,进一步改革新课程高考方案,扩大高校自主选拔学生的比例,让高校自由选择生源,促进多元评价的发展,为新课程改革全面提供切实的保障。

赵金坡[9](2011)在《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文中指出本研究以1979-2009年农村中师毕业生的求学、受业、工作、生活及其变迁为考察对象,主要利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field study)和口述史(oral history)的方法,构筑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来源、培养、就业及其社会生活等多维的历史影像。具体地,在回顾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史实的基础上,研究以“加入者”、“受业者”、“坚守者”、“背离者”的观察视角,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中师毕业生们及其“后继者”的现实景况;同时研究试将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等有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这段教育历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通过历史考察,本研究主要发现:(一)在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农村家庭与中师生个体三者之间的交叉互动,共同构建了1979-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状况历史发展的现实,这一交叉互动不仅体现在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变迁过程中,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群体对“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选取心态上。(二)“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对这一群体的预定与确保,需要基于农村实际,需要在对中师教育的历史继承中改革,需要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走向可持续。根据地方实情,制订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学子报考师范,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工作的起点与关键。(三)农村小学教师原始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对“面向农村,面向小学”为培养方向的农村师资培养传统的改变,中等师范教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中师教育优良传统的消散。中师教育留给现行“未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可借鉴与继承的优良传统包括:职业和执业思想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环境创设方面以及教育实践方面等。(四)改革开放以来任教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们的业务水平、生存状态,流动状况,以及群体心态,值得关注与研究。它们对于中师之后的“未来小学教师”群体—尤其是小教大专毕业的教师群体—构成重要影响;同时对当前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有参考价值。

孙锦明[10](2009)在《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至今日,教育因其功能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教育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学校的效能水平。无论是研究证据还是常识判断都告诉我们,校长及其领导力水平对一所学校发展得好坏具有关键性影响。然而,今天的校长领导力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关研究回顾显示,西方教育领导力尤其是校长领导力的研究进展与一般领导力的研究进展几乎保持同步水平,且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广泛用于职前与职后的教育领导力(含校长领导力)开发之中;然而,国内校长领导力问题虽逐步开始受到重视,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显得较为零散,较之于国外相关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尚存明显差距,研究方法也还有待丰富和规范。本文主张从组织层次上理解领导力概念,并借鉴博尔曼、萨乔万尼、郑燕祥等人的理论观点,认可组织层次上的校长领导力理解框架应为“五向度模型”:结构领导力、人性领导力、政治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文化领导力。进而以该模型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剖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学校长领导力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在为部分优秀校长及其卓越表现而感到快慰的同时,调研结果分析还发现,我国中学校长领导力明显存在这样的问题:结构领导力片面强势、教-学领导力与文化领导力明显弱势、政治与人性领导力有待提高,以及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组合发挥五种领导力量的勉为其难。根源探析发现,中学校长领导力问题虽然表现在校长身上,但根子主要不在校长身上,而在于我们的校长管理体制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漏洞,以及随之而来的校长领导实践多见“经验模仿”而少见“专业引领”。最后,本文针对调查的问题发现与根源剖析,分别从专业、制度、主体等三个视角提出改进中学校长领导力的对策建议:专业上——应将校长领导力的专业角色定位于教育领导者,教育领导力是校长专业标准的内核所在;制度上——拟入职环节应建立校长专业标准和健全校长资格制度,入职环节应改革校长选拔机制和完善校长任期制度,在职环节应健全校长职责、培训、评估、激励等制度,退职环节应建立健康的校长退出机制;主体上——校长应准确把握领导力内涵、多层次、多途径提升教育领导力水平,教育行政人员应努力提高教育领导水平、逐步实现教育行政专业化,研训者应真正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支持者、领导实践改进的引领者。

二、南粤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华南师大附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粤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华南师大附中(论文提纲范文)

(2)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追溯:理解品格教育
        1.1.2 政策引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1.1.3 社会呼吁:品格教育联盟的“成都经验”
        1.1.4 现实之忧: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的攀升
    1.2 研究目的
    1.3 关键概念
        1.3.1 品格
        1.3.2 品格教育
        1.3.3 品格课程
        1.3.4 课程研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品格课程目的的研究
    2.2 关于品格课程内容的研究
    2.3 关于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的研究
        2.3.1 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3.2 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3.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研究
    2.4 关于品格课程评价策略的研究
        2.4.1 评价原则和依据研究
        2.4.2 评价策略与方式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1 个案的描述与选取
        3.3.2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3.3.3 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3.4 研究的质量评价
    3.5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4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
    4.1 F小学品格课程理念框架的构建
        4.1.1 F小学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4.1.2 F小学品格教育的主要特征
        4.1.3 F小学品格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4.1.4 F小学品格教育的定位
    4.2 F小学品格课程目标的确定
        4.2.1 .品格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4.2.2 品格课程目标的观照维度
    4.3 F小学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3.1 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4.3.2 品格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排列
    4.4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决策
        4.4.1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的决策
        4.4.2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
        4.4.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的选择
    4.5 F小学品格课程评价的制定
        4.5.1 品格课程评价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4.5.2 品格课程评价的主要载体:评价表
        4.5.3 品格课程评价的具体方式
5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5.1.1 课程文本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1.2 课程实施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1.3 课程研制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5.2 品格课程研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课程文本的参照与选择:品格课程研制的基础
        5.2.2 社会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风向标
        5.2.3 家庭教育:品格课程研制的助推器
        5.2.4 学校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营养液
        5.2.5 教师课程能力:品格课程研制的舵手
        5.2.6 学生成长:品格课程研制的旨归
6 结论与启示
    6.1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基本样式
    6.2 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启示与建议
        6.2.1 启示:塑魂——基于核心理念规划品格课程
        6.2.2 建议:反省——梳理学生经验,把握课程连续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请函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调研日记(节选)
    附录5 课程文本资料(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学校德育范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内容与价值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价值
    三、文献综述
        (一) 学校德育中的行为规训
        (二) 德性养成
        (三) 学校德育
        (四) 学校德育范式的变革
    四、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学校德育是如何规训化的
    一、管理的面目:道德教育如何变成学生管理
        (一) 从“道德教育”到“德育工作”:规训的“筹划”
        (二) 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道德疏离
        (三) 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 规训的机器
        (四) 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 规训的“合法”保障
        (五) 学校德育的工具化: 规训式德育的标志性“伤疤”
    二、规训者的规训: 班主任如何被规训化
        (一) 头顶的网: 班主任考评制度考察
        (二) 手中的器: 获得制度权威、习得规训技术
        (三) 脚下的路: 班主任的“格式化”生存
    三、规训的手段: 学生是如何被规训的
        (一) 权力
        (二) 规范
        (三) 检查
        (四) 说教
    四、乏力的言说: 道德教育是如何被“悬置”的
        (一) “让墙壁说话”?——学校环境中文字符号的德育考察
        (二) “德育主阵地”守住了吗?——“政治课”的德育考察
        (三) 真的在体验吗?——班会课的德育考察
第二章 行为规训德育范式剖析
    一、行为规训德育范式的主要表现
        (一) 对身体的控制
        (二) 对行为的控制
        (三) 对时间的控制: “身体时间化”
        (四) 对空间的控制: “身体空间化”
    二、行为规训德育范式的本质
        (一) 屈服于规范的道德范畴
        (二) 驯服身体的德育目的
        (三) 将规范异化为规训的德育过程
        (四) 对象化活动中的主体丧失
        (五) 脱离生活的道德训练
    三、行为规训德育范式之危害
        (一) 学生身体的驯服
        (二) 教师角色的变异
        (三) 德育言行的错位
        (四) 生活目的的迷失
        (五) 教育自由的僭越
        (六) 人的异化
    四、行为规训德育范式之归因
        (一) 规训化德育何以流行?——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因素
        (二) 规训化德育何以流行?——理念与认识维度的因素
        (三) 规训化德育何以流行?——人的因素
第三章 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转向
    一、德性养成德育范式何以必然
        (一) 德育,指向“人”
        (二) 德性,让人“成”人
        (三) “成人”,实乃“成己”
    二、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理论依据
        (一) 教育人学思想
        (二) 主体教育思想
        (三) 德性伦理
    三、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价值追求
        (一) 为了人,向人回归
        (二) 以德性的力量解放人、发展人
        (三) 促进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
        (四) 追求幸福生活: 学校德育生活的重构
第四章 德育范式变革的理论路向
    一、“人”: 德育范式变革的原点
        (一) 教育的“原点”是人
        (二) 教育的三重境界: 人的不同安置
        (三) 学校德育: 指向人而非道德本身
        (四) 德育: 让人自我超越而非约束人
        (五) 德性养成德育范式: 让德育更加人性化
    二、德性的生成:德育范式变革的目的
        (一) 德育范式变革: 从规范到德性
        (二) 从“道德神”、“道德人”到“有德性的人”
        (三) 德性生成的本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
        (四) 德性养成范式与德性自我建构
    三、从他律走向自律: 德育范式变革的本质
        (一) 行为规训德育范式与他律性
        (二) 从他律到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路径
        (三) 德性养成德育范式与自律
第五章 德育范式变革的现实可能
    一、让学生“成己”: 德育范式变革中的学生观转换
        (一) 不同德育范式下的学生观
        (二) 学生观转换的教育学本质: 人的形象问题
        (三) 学生观转换的前提: 认识自己
        (四) 学生观转换的主体哲学: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
    二、从“规训者”到“指导者”: 德育范式变革中的教师角色超越
        (一) 教师角色变换的三重意义: 德育变革、学生发展与教师幸福
        (二) 教师角色变换的前提: 教师形象转换
        (三) 教师角色变换的本质: 自我超越与德性生成
        (四) 教师角色变换的路径: 在交往实践中建构新的自我
    三、从规训到指导: 德育路径的“变道”
        (一) 德育内容: 从规范教育到好习惯培养
        (二) 德育过程: 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实践
        (三) 德育手段: 从说教到对话
    四、德性养成德育范式的应然路径
        (一) “在生活中”开展活动课程
        (二) 在活动课程中养成好习惯
        (三) 在好习惯中培养人的德性
结语: 让生命在道德教育中绽放德性的光辉
后记
参考文献

(5)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2.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1.2.3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研究
        1.2.4 研究现状的分析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方法
        2.2.1 什么是个案研究
        2.2.2 选择个案研究法的理由
        2.2.3 获取资料的途径
        2.2.4 使用上述方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流程
        2.4.1 资料的搜集过程
        2.4.2 资料的整理过程
        2.4.3 资料的验证
    2.5 研究思路
第3章 研究过程与结论
    3.1 战老师的专业发展
        3.1.1 战老师简介
        3.1.2 战老师专业发展主要历程
        3.1.3 战老师专业发展的心声
    3.2 都老师专业发展主要历程
        3.2.1 都老师简介
        3.2.2 都老师专业发展主要历程
        3.2.3 都老师专业发展的心声
    3.3 周老师的专业发展
        3.3.1 周老师简介
        3.3.2 周老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历程
        3.3.3 周老师专业发展的心声
第4章 结论与反思
    4.1 教学反思
    4.2 亲和力
    4.3 不断学习的能力
    4.4 热爱教育与职业幸福感
    4.5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教育是人类最幸福的事业——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与教育结缘
二、亲历并见证新中国的教育改革
三、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 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五、我的教育信条

(7)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办学特色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办学特色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办学特色
        二、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三、德育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办学特色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办学特色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个案法
        三、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湖南师大附小办学概况
    第一节 办学历史
    第二节 办学成绩
第三章 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分析
    第一节 个性化校长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一、林路确定学校科研立校的基本框架
        二、胡显良奠定学校科学管理的基础
        三、彭正乔以创新为突破口打造校园文化
    第二节 德育工作活动化是附小德育工作的主要特色
        一、全员德育是湖南师大附小的优良传统
        二、面向全体是附小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则
        三、体验实践是附小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四、人文特色是附小德育工作的稳定个性
    第三节 常规工作制度化是附小教学教研工作的主要特色
        一、备课管理制度
        二、课堂管理制度
        三、作业检查制度
        四、教研管理制度
第四章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策略思考
    第一节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背景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办学特色分析
        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办学特色分析
        三、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办学特色反思
    第二节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关键
        一、增强附属性
        二、突出实验性
        三、提高示范性
    第三节 湖南师大附小提升办学特色的途径
        一、提炼先进的办学理念
        二、提升科学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走班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线路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走班制”的定义、特点、优势
    1.2 教学组织方式的发展历程
    1.3 我国高中“走班制”的发展历程
    1.4 我国高考的发展历程
    1.5 科学领域的模块课程设置
第二章 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走班制”的现状
    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2 调查结论
        2.2.1 选课“走班”的基本情况
        2.2.2 “走班”的形式
        2.2.3 2009 级高中生科学领域国家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省普通高中“走班制”影响因素研究
    3.1 教师和学生的态度
    3.2 选课指导的情况
    3.3 科学领域校本课程情况调查
        3.3.1 各所高中科学领域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3.3.2 教师和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
        3.3.3 各所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
    3.4 新课程高考方案的实施对“走班制”的影响
        3.4.1 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及“走班制”的影响
        3.4.2 新课程高考方案
        3.4.3 新课程高考方案的突破
        3.4.4 山东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实施的影响
        3.4.5 山东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山东省实验中学科学领域“走班制”个案研究
    4.1 山东省实验中学科学领域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4.2 山东省实验中学“走班制”实施的突出优点
    4.3 原因分析
    4.4 教师访谈分析
        4.4.1 访谈过程
        4.4.2 访谈分析
第五章 美国普通高中“走班制”研究
    5.1 美国普通高中“走班制”实施研究
    5.2 美国普通高中课程研究
        5.2.1 PAHS 学校课程设置
        5.2.2 RCHS 学校课程设置
        5.2.3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总结
    5.3 美国普通高中评价研究
        5.3.1 PAHS 学校毕业文凭要求
        5.3.2 RCHS 学校毕业文凭要求
        5.3.3 美国普通高中毕业文凭要求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5.3.4 美国大学入学制度
        5.3.5 美国普通高中课程评价、大学入学制度与选修课实施的关系
    5.4 山东高中“走班制”与美国普通高中选修制的比较
        5.4.1 山东高中与美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比较
        5.4.2 “走班制”实施比较
        5.4.3 课程评价比较
        5.4.4 影响因素比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6.2 改进建议
    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山东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实施情况(教师问卷)
附录二 山东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三 山东省部分普通高中"走班"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四 山东省部分高中选课"走班"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二、已有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过程与理论工具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师教育发展及农村中师毕业生群体特征概述(1979-2009)
    一、恢复调整中的中师教育(1979-1984年)
    二、繁荣时期的中师教育(1985-1991年)
    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师教育(1992-1998年)
    四、过渡与转型时期的中师教育(1999-2009年)
第二章 加入者:为什么选择中师
    一、家庭与个人选择的背后
    二、政策对选择中师的影响
第三章 受业者:中师所给予的
    一、职业理念与敬业思想
    二、课程设置与一专多能
    三、自我管理与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
    四、对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
第四章 坚守者:乡村学校的工作与生活
    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乡村学校生活
    三、婚恋与社会交际
第五章 背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理由
    二、从背离到被背离
    三、一项关于中师毕业去向情况的调查
第六章 后继者:竞争中的迷惘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生
    二、本科院校中的免费师范生群体
结语:谁是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
    一、关于研究的几点说明
    二、研究发现
    三、期待
附录
    附录一:本研究重要采访活动
    附录二:有关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中师毕业生"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三:口述资料样本
    附录四:河南信阳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表
    附录五:中师毕业生毕业去向情况调查表
    附录六:湖南省祁阳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90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 划招生工作的通知》
参考资料和文献
后记

(10)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研究基础与设计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教育因其功能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教育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学校效能水平
        三、校长及其领导力影响学校效能的高低
        四、校长领导力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校长(principal)
        二、领导(1eadership)
        三、领导力(1eadership)
        第四节 论文结构
        一、"研究基础与设计"部分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部分
        三、"研究发现与建议"部分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领导力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一、领导力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领导力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第二节 国外校长领导力研究进展综述
        一、国外教育领导力理论研究历程
        二、国外校长领导力研究进展述评
        第三节 国内校长领导力研究进展述评
        一、与校长相关的各类着作
        二、直接以校长为选题的学位论文
        三、以校长领导或领导力为主题的期刊论文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组织层次上校长领导力的理解框架
        一、博尔曼等人关于组织领导的"四力框架"
        二、萨乔万尼关于教育组织领导的"五力模式"
        三、郑燕祥关于学校领导的"五向度模型"
        四、本研究关于校长领导力的理解框架:借鉴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方法论与具体方法
        一、关于方法论的实然反思与应然取向
        二、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调研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研究Ⅰ:中学校长领导力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 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一、调查取样
        二、调查工具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初步分析
        一、J省中学校长领导力五向度得分情况及相关分析
        二、不同教师感知的J省中学校长领导力差异检验
        三、不同校长特征的J省中学校长领导力差异检验
        四、不同学校特征的J省中学校长领导力差异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Ⅱ:中学校长领导力的深度访谈
        第一节 访谈设计与实施情况
        一、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访谈问题的设计
        三、访谈的实施及数据处理
        四、访谈的信效度及其伦理
        第二节 访谈资料与数据分析
        一、受访中学校长成长与发展经历分析
        二、受访中学校长领导力的五向度分析
        三、受访中学校长感受到的压力与困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Ⅲ:中学校长领导力的个案剖析
        第一节 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个案研究的设计
        二、个案研究的实施
        第二节 个案资料呈现与剖析
        一、个案一:A校长和他领导的学校
        二、个案二:B校长和她领导的学校
        三、个案三:C校长和他领导的学校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发现与建议
    第七章 综合分析:中学校长领导力问题与根源
        第一节 中学校长领导力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一、结构领导力片面强势及其负面影响
        二、教-学领导力明显低下及其负面影响
        三、文化领导力相对弱势及其负面影响
        第二节 中学校长领导力问题的根源探析
        一、拟入职环节:没有关于校长职业的系统储训
        二、入职环节:单一的选拔方式和欠科学的资格培训
        三、在职环节:有名无实的办学自主权与不可靠的专业发展
        四、退职环节:缺乏明确的任期规定和科学的退出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系统思考:中学校长领导力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专业视角下的校长领导力改进建议
        一、教育领导者:校长专业角色的总体定位
        二、教育领导力:校长专业标准的内核所在
        第二节 制度视角下的校长领导力改进建议
        一、拟入职环节:建立校长专业标准和健全校长资格制度
        二、入职环节:改革校长选拔机制和完善校长任期制度
        三、在职环节:健全校长职责、培训、评估、激励等制度
        四、退职环节:建立健康的校长退出机制
        第三节 主体视角下的校长领导力改进建议
        一、校长:深入把握领导力内涵、多层次、多途径提升教育领导力水平
        二、教育行政官员:努力提高教育领导水平、逐步实现教育行政专业化
        三、研训者:真正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支持者、领导实践改进的引领者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南粤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华南师大附中(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变迁中的中学百年名校生存研究[D]. 颜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D]. 曹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学校德育范式变革研究[D]. 张爱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5]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 刘小春.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2)
  • [6]教育是人类最幸福的事业——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J]. 滕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7]湖南师大附小办学特色研究[D]. 周玮. 湖南师范大学, 2014(12)
  • [8]山东省普通高中科学领域“走班制”调查研究[D]. 李慧. 海南师范大学, 2011(12)
  • [9]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 赵金坡.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10]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 孙锦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粤南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