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越来越好

曲折越来越好

一、峰回路转 渐入佳境(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婷[1](2020)在《《醉翁亭记》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何倩[2](2020)在《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幼教师资队伍性别结构失衡困境引发社会和诸多学者广泛讨论,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后,并未像大众期待那般,实现自我价值。而是在现实社会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生活条件下,职业状况逐步陷入新型危机,诸多新鲜血液急速流失,幼儿园男教师生存再次面临威胁。立足于此,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幼儿园男教师难以实现职业适应是致使人才流失的重要缘由,是幼儿园男教师不断离职的根源所在。为进一步厘清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适应真实状态,了解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困难的重重阻碍。笔者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选取了L幼儿园男教师G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呈现G老师在职前、新入职、职业冲突、职业适应等不同阶段适应状况的不同表现,明晰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现实困境。在本研究中笔者立足于幼儿园G老师艰难的职业适应之路,总结了G老师职业适应的历程特征,明晰了G老师职业适应的有效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划分,从微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深入剖析了影响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明确了影响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状况差异的根本因素。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推动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策略与建议:优化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微观支持、探索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积极的中观保障、营造助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外观氛围、构建适宜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宏观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各界力量,共同助推幼儿园男教师顺利实现职业适应。

张晨歌[3](2020)在《髡残《苍翠凌天图》研究》文中提出髡残是清代着名画家,是清初“四僧”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苍翠凌天图》创作于1660年,是髡残艺术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比较法、文献法、图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髡残所处的时代背景,试图对髡残的绘画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经笔者研究发现,《苍翠凌天图》在对“秋境”的表达上不同于其他名家的秋景作品,呈现出荒率之秋的意境。在构图上为全景式构图,存在着高远和深远两种造境方法。这幅作品在笔墨技法上受到了巨然和王蒙等前代画家的影响,但髡残能够将自己对于真山水的体悟融于作品之中,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风貌。笔者还将自己的创作与《苍翠凌天图》相结合,加深对其艺术特征的理解。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髡残以及《苍翠凌天图》的基本介绍;第二章论述《苍翠凌天图》的创作背景;第三章以“秋”为线索结合题画诗对《苍翠凌天图》的意境进行探讨;第四章运用对比法对《苍翠凌天图》的构图和笔墨技法进行具体的图像化分析;第五章通过《苍翠凌天图》对髡残的审美意趣和精神境界进行探讨;第六章将理论研究和绘画创作相结合,将《苍翠凌天图》中的构图方式和笔墨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肖雅阁[4](2020)在《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明清江南园林作为一种较大空间尺度的文化艺术载体,这个特点使得其对于文化艺术众多领域成就的借鉴涵纳、融通展示有着其他艺术更为优越的便利条件。其中,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其源高深,其流浩荡,互融式发展贯穿了两者的历史轨迹。本文透过山水画经营位置的微观视角,追溯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营造的影响。在文献和实物中,抓住雪泥鸿爪,吉光片羽,从依附于明清江南园林之上的哲学向度、审美趣味和建构范式等不同维度展开新的探索,研究山水画传统意境与章法布局对于营造明清江南园林充分艺术化的时空形态的意义。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深意还原的尝试。通过山水画经营位置的解读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营造产生影响的研究路向,探索明清江南园林空间的组织结构艺术。逐一解锁山水画经营位置诸手法与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相对应的逻辑关系,对于明了明清江南园林构景艺术和意境所在,探讨如何将山水画的情境在明清园林中展开,形成三维的立体画卷无疑是借古开今的有益探索。

陆露[5](2020)在《品物理教学中“起承转合”的艺术韵味——以“光的折射透镜”复习课为例》文中提出以"光的折射透镜"复习课为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散文诗般"起承转合"的韵味,达到了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目的。

史英豪[6](2019)在《视线与动线的控制与应用研究 ——以北京市树村公园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5000年来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一套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生活习惯、处事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产物进入社会,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从古至今似乎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依旧向往田园的生活,向往大自然,向往东晋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中国传统园林发展至今,仅仅是变成为了参观对象,实在是大材小用,在古时,中国园林是造园家匠心营造的居住环境,包含着精妙的空间智慧,能够指导我们营造出适宜中国人居游的现代园林。本文以北京市树村公园为规划对象,以中国传统园林中对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为理论基础,探究如何将视线和动线的控制智慧运用到城市公园设计中。研究发现,控制视线的智慧包含心理学基础和两个常用手法。心理学基础包括格式塔心理学、好奇心理;两个常用手法包含框景手法与观法控制。其中框景手法包括单个框景与多重框景;观法控制包括仰视与俯视、正视与侧视、动观与静观三种方式。控制动线的智慧包含峰回路转、曲径分岔、迂回曲折、直曲、幽深曲室五个模型。视线与动线的综合控制包含折叠空间、偏倚视景、时间设计三个方面。最后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园林动线与视线的关系,发现东西方园林动线与视线的关系截然相反。根据相关理论剖析了焦作七贤园、珠海园、留园、方塔园四个优秀案例,探究其控制视线与动线的方法,学习其设计理念、景观节点设计特点等,借鉴可取之处运用到北京市树村公园的设计当中。通过分析发现,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在中国园林的营造过程中广泛使用,其营造成果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符合中国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结合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进行了北京市树村公园的规划设计,分析其项目概况、区位,构思设计依据,进行了总体规划,功能分区,交通分析,水系规划设计,对重要节点结合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进行了专项设计,完成了北京市树村公园的整个概念性设计。文章结尾是结论与展望,通过总结中国传统园林中对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并应用到北京市树村公园规划设计当中,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亦希望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能够对之后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有所启迪与帮助。

刘为力[7](2019)在《景观场所意象研究 ——基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营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意象是一切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核心,景观场所意象则是景观场所体验和场所营造的核心。本文基于审美体验的视角,从景观场所出发来研究景观场所意象,旨在通过景观场所意象体验的解析,在分析景观场所意象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所谓景观场所意象,是指景观场所感性化的情境意蕴的整体气氛,它照亮我们存在的真实,使我们从在场的自由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回归,给我们一种游与观的审美愉悦。独特的空间品质、完整的景观情境、丰富的场所意蕴是景观场所意象的基本构成内容,它们随着场所景观在时空中的变化而变化。景观场所意象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是情意与景象的相互契合,二者缺一不可。景观场所意象只能存在于身体知觉的审美活动中。通过身体的参与互动和观感体知的作用,从耳目视听的感性直观,到超越耳目视听之外的心观神遇,景观场所意象显现是灿烂的空间感性和照映我们身心情意的景观情境意蕴。在此意象显现中,包含了由景显象、又象见意,以虚纳实、化实为虚的“虚实相生”的生成机制。这一生成机制通过景象、游观、思致三要素的动态交互的运转和循环展现的方式而得以实现。瞬间的直觉的发生是景观场所意象生成的标志。经由观、感、游、思四个阶段的审美活动过程,在情感与物象、知觉与景象、行动与景境、想象与境象四个层次的虚实相生关系的构成中,实现了即景会心、感物兴情、因感而动、神思妙悟四种直觉意象的发生。而在现实的景观场所体验中,景观场所意象则主要发生在我们抵达场所之前的知觉注意与景象吸引、相遇场所时的身体联觉和时空想象、相见场所时的应景随机和寻景偶遇,以及离开场所之后的澄怀观象与卧游感兴之中,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包括直观感相的悦耳悦目、情景契合的悦心悦意、身性自由的怡身怡性和道气融通的逸志逸神四个境层。景观场所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知觉中,但也只有在景观场所具备审美潜质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和存在。与虚实相生机制中的景象、游观、思致三要素相对应,我们发现,可感的景象、可意象的氛围、可想象的虚实这三因素是景观场所意象得以存在的空间性构成基础。首先,可感的景象是显象的基础。“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是构成可感的景象之因,主要体现在可感的点景物、景面、空间、路径和停点五要素,以及由此五要素所构成的可感的景象形式之中。其次,可意象的氛围是显意的基础。“风格”和“类型”的关系是构成可意象的氛围之因,主要体现在可意象的空间形态和可意象的氛围类型两个方面。第三,可想象的虚实是显现象外之意的基础。“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构成可想象的虚实之因,主要体现在在可想象的结构形式和可想象的主题内容两个方面。上述空间性三因素同时又成为景观场所意象的结构基础。于是,由外而内,在审美主体与景观场所之间,存在着六个层次的审美结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景观场所意象的整体结构关系。第一,在视觉与景象的审美关系中,由视觉恒常与景象本原之间的“等位中心”的关系,使我们从“以意观象”转为“以景观象”,从而实现了“应物斯感,即景会心”的意象生成。第二,在知觉与景象的审美关系中,由身体知觉与特性清明之间的“互位互含”关系,使我们从理智辨识转向景观感性,从而实现了“感物兴情,意象欲出”的意象生成。第三,在身体与空间的审美关系中,由身体图式与空间形势之间的“同构互动”关系,使我们从静观知觉转为游观体知,从而实现了“因感而动,随物宛转”的意象生成。第四,在视觉与空间的审美关系中,由视觉动力与空间流动之间的“互动递进”关系,使我们从游移不定转为知行应景,从而实现了“步移景异,身随景牵”的意象生成。第五,在行为与场所的审美关系中,由身体行动与场所萧散之间的“互动扩展”关系,使我们从主观行动转为随机应景,从而实现了“游目骋怀,回游往复”的意象生成。第六,在视域与景域之间的审美关系中,由视域融合与景域联结之间的“时空交融”关系,使我们从思想活动转为知觉综合,最终实现了“神思妙悟,意以境出”的意境生成。上述六个层次的意象结构关系的分析,为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以自然性原则、生命真性原则、景观体用原则和景观历史文化性的原则指导下,本文提出关于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六个基本策略:氛围策略、模糊策略、否定策略、吸引力策略、自由与关联策略、叙事和传媒策略。首先,从充分发掘和利用场地资源优势的角度而提出了氛围策略。其次,为建立相邻场所之间的关联,实现景观场所与场所之间的空间连通而提出了模糊策略。第三,针对景观场所的位置经营,以艺术化的手法彰显场所空间的独特品质而提出了否定策略。第四,为实现游观路径中的注意力的持续问题而提出了吸引力策略。第五,针对用地原有形势条件的不同而提出了自由与关联策略。第六,为增强景观场所空间的意境氛围而提出了叙事与传媒策略。上述六个策略,都是在尊重场地本身的特质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关照主体的体验需求,共同构成了一个以体验为指导的总体设计思路。基于审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研究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思想基础上的开拓,建构了关于景观场所意象的基本理论框架,其研究成果对景观美学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理论的现代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景观设计营造的构思与立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晓雁[8](2018)在《“渔翁诗情”: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以《渔歌子》教学实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渔歌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论述古诗词教学应注重教材解读,从而明确教学目标,顺利开展教学,以及进行教学反思。

姚远[9](2018)在《山居藏委婉,食蔗末益甘 ——避暑山庄食蔗居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承德避暑山庄食蔗居的相关历史文献、清宫档案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在对食蔗居建筑遗址进行充分调研与实测的基础之上,首先从乾隆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的社会时代背景出发进行探析;其次对食蔗居的建置缘起、问名立意进行探讨与研究;然后又对食蔗居的风水格局进行了分析,以探讨乾隆在山地园林中所使用的风水格局规划手法;最后根据历史文献、清宫档案、遗址测绘图等资料对食蔗居的原貌进行复原,对以往复原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加以指正,为乾隆山地园林的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乾隆的山地园林造园思想,也为当今的建筑与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王芳[10](2016)在《追问,让学习向深度进发》文中提出追问,即教师在学生初始回答的基础上设计后续问题并连续提问,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澄清、挖掘和拓展延伸,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初始回答进行反思、解释、调整矫正,进而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追问,可以反弹琵琶,使教学过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可以顺藤摸瓜,使教学过程循循善诱、渐入佳境;也可以抽丝剥茧,使教学过程层层推进、直至内核。通过追问,可以促使学生专注深入地学习、批判反思地学习、整合建构地学习,

二、峰回路转 渐入佳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峰回路转 渐入佳境(论文提纲范文)

(2)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凸显
        (二)职业适应是影响男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教师的存在与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建构紧密相关
        (四)目前有关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较为薄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男教师
        (二)职业适应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教师职业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四、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四)研究方法的确定
        (五)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撰写
        (六)研究伦理与研究质量保障
        (七)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走近L园与初识G老师
    一、联系L园
        (一)初见L园
        (二)L园的整体情况
    二、初遇G老师
第二章 G老师的职业适应之路
    一、职前教育阶段:格格不入的“转学生活”
        (一)无所适从的“孤独患者”
        (二)陷入瓶颈的“专业学习”
        (三)机缘巧合的“点滴感动”
    二、新入职阶段:激情四溢的“教师憧憬”
        (一)歪打正着的“录取通知”
        (二)积极参与的“岗前培训”
        (三)热血沸腾的“职场工作”
    三、职业冲突阶段:进退狼狈的“迷途羔羊”
        (一)力所难及的“能力冲突”
        (二)貌合神离的“人际冲突”
        (三)内忧外患的“环境冲突”
        (四)疲惫不堪的“心理冲突”
    四、职业适应阶段:渐入佳境的“职业旅程”
        (一)峰回路转的“人事调动”
        (二)举步维艰的“自我调适”
        (三)小有成就的“专业提升”
        (四)融洽共处的“人际交往”
        (五)日渐适应的“环境融入”
        (六)坚定育人的“职业情怀”
第三章 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过程解析及影响因素探索
    一、G老师职业适应的历程解析
        (一)职业适应进程呈现阶段性特点
        (二)职业适应道路呈现曲折性发展
        (三)职业适应未来呈现前进性趋势
    二、G老师职业适应的成功经验
        (一)专业学习是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前提条件
        (二)职业成就是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内在动力
        (三)职业信仰是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必要保障
    三、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微系统因素
        (二)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中观系统因素
        (三)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外系统因素
        (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宏观系统因素
第四章 促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思考与建议
    一、优化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微观支持
        (一)准确定位教师个人发展方向
        (二)提升男教师专业技能学会终身学习
        (三)制定合理的用人战略
        (四)构建和谐的园所氛围
        (五)寻求教师家庭重要他人的积极支持
    二、探索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积极的中观保障
        (一)加强幼儿家庭与男教师的紧密配合
        (二)发挥幼儿园所属社区的引领与帮扶作用
        (三)打造共生发展的区域教研共同体
    三、营造助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外观氛围
        (一)优化区域内园所资源配置
        (二)规划区域内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组织适宜幼儿园男教师群体的在职培训
    四、构建适宜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宏观环境
        (一)提升幼儿园男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二)提供助学计划支持男性毕业生进入幼儿园
        (三)设置专门部门追踪男教师长期发展
        (四)建设幼儿园男教师网络交流平台
        (五)创设幼儿园男教师职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六)更新职前教育课程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髡残《苍翠凌天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章 关于髡残及《苍翠凌天图》
    第一节 髡残基本信息
    第二节 《苍翠凌天图》基本信息
第二章 《苍翠凌天图》创作背景
    第一节 从遁入空门到拒承法嗣
    第二节 从登山穷源到渐入佳境
第三章 《苍翠凌天图》的意境表达
    第一节 疏木成林、广阔无垠的荒率之秋
    第二节 诗入画境,画入诗意的玄妙境界
第四章 《苍翠凌天图》构图与笔墨技法
    第一节 缅邈幽深的画面布局
    第二节 老辣苍健的树石技法
        一、树石技法的师承关系
        二、虚实相间、笔力遒劲的树木技法
        三、构成繁复、浑厚华滋的山石技法
        四、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树石之间的关联
    第三节 混融有序、意韵高古的设色技法
第五章 从《苍翠凌天图》看髡残的审美意趣
    第一节 豪迈倔强的个人性情
    第二节 复归传统,于守法中独创
    第三节 精神的蔓延与神思的飞扬
第六章 髨残《苍翠凌天图》对我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苍翠凌天图》笔墨技法的借鉴运用
    第二节 《苍翠凌天图》构图方式的借鉴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作品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1.3.1 现实意义
        1.1.3.2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明清江南园林的研究
        1.2.2 关于山水画的研究
        1.2.3 关于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关系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当代建筑启示性的研究
        1.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论文可能的探索空间
        1.3.1 明清江南园林是西方建筑参照体系之外的意境造化
        1.3.2 从山水画理论经营位置角度探索明清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尚有余地
        1.3.3 对明清江南园林完美人居的往还及其现代化的吐纳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明清江南园林与山水画内在的相关性
        1.4.2 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与山水画经营位置的相关性
        1.4.3 明清江南园林“画意世界”空间布局的建构机理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类比法
        1.5.4 跨学科分析法
    1.6 主要理论依据
        1.6.1 以园林为主的中国建筑及景观的营造法式
        1.6.2 明清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
        1.6.3 山水画理论中“经营位置”的格致
    1.7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对研究对象和理论的再认识
    2.1 山水画创作的发展轨迹
        2.1.1 六朝时期创其滥觞
        2.1.2 隋唐时期独立成科
        2.1.3 五代两宋蔚成大观,影响深远
        2.1.4 元朝时期意境融彻
        2.1.5 明清两代传承有序
    2.2 山水画理论的风格流变
        2.2.1 六朝时期奠定了山水画创作意境和创作技法的基础
        2.2.1.1 澄观一心,笔摄万象是为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先河
        2.2.1.2 “谢赫六法”是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开山之作
        2.2.2 唐朝时期初步搭建了一个山水画理论的逻辑体系
        2.2.2.1 格高思逸,心源造化成为画家的品行追求
        2.2.2.2 “运墨五色”奠定了后世“写意”的新途径
        2.2.3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
        2.2.3.1 注重形神兼备和笔墨技法之精雕细琢
        2.2.3.2 体现林泉之心与自然山水的相互映射
        2.2.4 元朝时期将逸笔传神列为山水画的枢机之要
        2.2.5 明清两代学有宗统,以“多文”而“晓画”为指归
    2.3 经营位置理念的脉络梳理
        2.3.1 经营位置理念的缘起
        2.3.2 经营位置理念的阐发
        2.3.2.1 经营位置被认定为“画之总要”
        2.3.2.2 经营位置是状物传情、形色达意的手段
        2.3.2.3 经营位置是对画面的匠心安排
        2.3.2.4 经营位置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时空观
        2.3.2.5 经营位置需要沉谋研虑、“惨淡经营”
    2.4 明清江南园林的历史钩沉
        2.4.1 明清江南园林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2.4.2 明清江南园林的演变路径
        2.4.2.1 中国园林始于帝王欲万世之缔构而成就的皇家别馆
        2.4.2.2 明清江南园林是文人士大夫“闲燕”之地演进的结果
    2.5 园林营造理论概览
        2.5.1 以《园冶》为肇端,明清造园理论进入自觉阶段
        2.5.2 以童寯为代表的建筑师将中国古典园林纳入世界建筑学史的范畴
        2.5.3 陈从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原则的贡献
    2.6 园林空间布局的理论内涵
        2.6.1 园林空间布局的内涵
        2.6.2 明清园林理论着述对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体认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的内在联系
    3.1 造园家与画家身份或修养兼具
        3.1.1 文人画家兼造园家
        3.1.2 造园家兼画家
        3.1.3 造园家与画家在绘画和造园实践中相映成辉
        3.1.4 文、雅是造园家与画家的共同的身份指征
        3.1.4.1 “文思光被”被造园家与画家奉为共同的艺术圭臬
        3.1.4.2 清雅绝尘是造园家与画家共同追求的品质
    3.2 意境之美是山水画和明清江南园林的共同追求
        3.2.1 山水画致力于营造象外之象的无穷意境
        3.2.1.1 “写意”是山水画的出发点和目的
        3.2.1.2 “神似”是“写意”追求的精神高蹈和超越
        3.2.2 明清江南园林意图营造寓情于景的画意栖居
        3.2.2.1 因借历史文本的精神旨趣点景题名
        3.2.2.2 赋予自然事物以特定的寓意
        3.2.2.3 园林的艺术探索是造园家心境和审美体悟的映射
    3.3 山水画和明清江南园林本源同一的哲学蕴藉
        3.3.1 俯仰天地的宇宙观
        3.3.2 天人相与的自然观
        3.3.3 修养心性的隐逸观
        3.3.4 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3.4 山水画理亦即明清江南园林的构园之理
        3.4.1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表现技法之美
        3.4.2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构园章法之美
        3.4.3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画境之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营位置诸手法在山水画的表现
    4.1 虚实
        4.1.1 间隔
        4.1.1.1 留天留地
        4.1.1.2 以虚衬实
        4.1.2 留白
    4.2 开阖
        4.2.1 收放之间注重起承转合
        4.2.2 物象安排上把握节奏起伏
        4.2.3 视觉成像上讲究随步换形
    4.3 呼应
        4.3.1 讲究物象之间的联系映衬
        4.3.2 形成物象之间的错落有致
    4.4 远近
        4.4.1 引导观者形成“人在山中”的内向视野
        4.4.2 以烟岚映带模糊观者的感知距离
        4.4.3 以平远构图延展观者的视觉走向
    4.5 藏露
        4.5.1 画中藏颖的正是画之用意
        4.5.2 若隐若现中生发更多的意蕴
    4.6 取舍
        4.6.1 在确定的尺幅中浓缩真山实水的阔大气象
        4.6.2 以边角之景体现完整的意境
    4.7 疏密
        4.7.1 密从有画处求画
        4.7.2 疏从无画处求画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营位置诸方法在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表现
    5.1 虚实
        5.1.1 间隔
        5.1.2 空白
        5.1.2.1 以建筑尺度的巧而得体营造出庭院敞阔的观感
        5.1.2.2 以楼宇的高敞拓展心理空间
        5.1.2.3 以凿池引水营造开阔的空间形态
        5.1.2.4 营造富于想象空间的无人之境
        5.1.3 光影
        5.1.3.1 天光水影
        5.1.3.2 粉墙弄影
        5.1.3.3 疏林清影
        5.1.3.4 亭台倒影
    5.2 开阖
        5.2.1 构园要素的起承转合赋予单体景致有意义的关联与延伸
        5.2.1.1 门
        5.2.1.2 廊
        5.2.1.3 桥
        5.2.1.4 墙
        5.2.1.5 径
        5.2.2 通过对动线的拿捏营造园林空间的韵律节奏
        5.2.3 运用多向视野切入形成步移景异的动态观照
    5.3 呼应
        5.3.1 对景的配置讲究和而不同
        5.3.2 借景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5.4 远近
        5.4.1 制造沉浸式体验产生深远不尽的纵深感
        5.4.2 运用水面转换视野中景物的远近大小
        5.4.3 通过高视点产生极目旷望的观感
        5.4.4 以迂回曲折形成富于转圜的空间导向
        5.4.4.1 曲径
        5.4.4.2 曲桥
        5.4.4.3 曲廊
    5.5 藏露
        5.5.1 以藏拙的手法滤绝市井喧嚣
        5.5.2 以掩映的姿态引发游人想象
        5.5.2.1 隔景
        5.5.2.2 障景
        5.5.2.3 藏景
        5.5.2.4 漏景
    5.6 取舍
        5.6.1 概括提炼
        5.6.1.1 缩小景物来提高环境的相对尺度
        5.6.1.2 通过夸大体量的近人尺度将周遭的环境显大
        5.6.1.3 以真山实水的一隅概括自然界的万千气象
        5.6.2 框取裁剪
        5.6.2.1 门的框取
        5.6.2.2 窗的框取
    5.7 疏密
        5.7.1 用湖山的“疏”接纳重台叠馆的“密”
        5.7.2 用建筑的“密”环抱一弯曲水的“疏”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6.1.1 明清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是囊括景观要素的特殊的建筑处理方式
        6.1.2 从山水画的经营位置角度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全面梳理
        6.1.3 透过位置经营的形式美使意境之美可视化
        6.1.4 基于园林空间布局的人居构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品集

(5)品物理教学中“起承转合”的艺术韵味——以“光的折射透镜”复习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1.2 学情分析
2 教学过程
    2.1 起——渐入佳境
    2.2 承——承前启后
    2.3 转——峰回路转
    2.4 合——合而为一
3 结语

(6)视线与动线的控制与应用研究 ——以北京市树村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例分析法
        1.4.3 模型图示研究法
        1.4.4 实地考察法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公园
        2.1.2 视线
        2.1.3 动线
        2.1.4 时空观念
    2.2 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控制视线的智慧
        2.2.2 控制动线的智慧
        (1)峰回路转
        (2)曲径分岔
        (3)迂回曲折
        (4)直曲
        (5)幽深曲室
        2.2.3 对视线与动线的综合控制智慧
        (1)折叠空间
        (2)偏倚视景
        (3)时间设计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视线研究现状
        2.3.2 动线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园林动线与视线关系对比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焦作七贤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分析
        3.1.3 总结及借鉴
    3.2 珠海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分析
        3.2.3 总结及借鉴
    3.3 留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分析
        3.3.3 总结及借鉴
    3.4 方塔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分析
        3.4.3 总结及借鉴
4 北京市树村公园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自然条件概况
        4.1.3 地域文化风貌
    4.2 区位分析
        4.2.1 上位规划分析
        4.2.2 场地概况
        4.2.3 周边用地性质
    4.3 设计依据
    4.4 设计构思与要点
        4.4.1 设计理念
        4.4.2 设计原则
    4.5 总体规划
        4.5.1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4.5.2 功能分区
        4.5.3 交通分析
        4.5.4 水系规划设计
    4.6 主要节点设计
        4.6.1 一级节点
        4.6.2 二级节点
    4.7 专项设计
        4.7.1 竖向设计
        4.7.2 种植规划
        4.7.3 照明规划
        4.7.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7)景观场所意象研究 ——基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营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1.2.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什么是景观场所意象
    2.1 意象
        2.1.1 中国意象说发展概略
        2.1.2 中国意象概念及内涵
        2.1.3 中西意象的简要比较
        2.1.4 相关意象概念辨析
    2.2 景观场所意象
        2.2.1 景观
        2.2.2 场所
        2.2.3 景观场所
        2.2.4 景观场所意象
    2.3 景观场所意象的主要性质
        2.3.1 景观场所感性化的情境意蕴的整体气氛
        2.3.2 只能存在于身体知觉的审美活动中
        2.3.3 照亮景观在场的真实:自由与归朴
        2.3.4 给人一种游与观的审美愉悦
        2.3.5 随场所景观的时空变化而变化
    2.4 景观场所意象的基本构成
        2.4.1 独特的空间品质
        2.4.2 完整的景观情境
        2.4.3 丰富的场所意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景观场所意象体验解析
    3.1 景观场所体验的特点
        3.1.1 身体参与互动
        3.1.2 观感体知并进
        3.1.3 身心情景相契
        3.1.4 知行应景游憩
        3.1.5 时空场遇融合
    3.2 景观场所意象的显现形态
        3.2.1 景外之象:灿烂的时空感性
        3.2.2 象外之意:时空融合化的情境意蕴
    3.3 景观场所意象的生成机制
        3.3.1 生成机制:虚实相生
        3.3.2 机制要素:游观、景象、思致
        3.3.3 机制形式:游观-景象-思致-游观
    3.4 景观场所意象的生成关系及过程
        3.4.1 观:以景观象,意倚象显
        3.4.2 感:即景会心,意象欲出
        3.4.3 游:应景游观,身随景牵
        3.4.4 思:神思妙悟,意以境出
    3.5 景观场所意象的发生场合与效应
        3.5.1 知觉注意与景象吸引
        3.5.2 身体联觉和时空想象
        3.5.3 应景随机,步移景异
        3.5.4 应景徘徊,忘返流连
        3.5.5 澄怀观象,卧游感兴
    3.6 景观场所意象的审美境层
        3.6.1 直观感相层:景象外观形态之悦耳悦目
        3.6.2 情景契合层:场所景象氛围之悦心悦意
        3.6.3 身性自由层:应景游观从容之怡身怡性
        3.6.4 道气融通层:时空场遇融合之逸志逸神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观场所意象结构分析与营造策略
    4.1 景观场所意象的空间性构成因素
        4.1.1 可感的景象
        4.1.2 可意象的氛围
        4.1.3 可想象的虚实
    4.2 景观场所意象的空间性结构层次
        4.2.1 视觉恒常与景象本原
        4.2.2 身体知觉与特性清明
        4.2.3 身体图式与空间形势
        4.2.4 视觉动力与空间流动
        4.2.5 行动自由与场所萧散
        4.2.6 视域综观与景域联结
    4.3 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基本原则
        4.3.1 自然性原则
        4.3.2 生命真性原则
        4.3.3 景观体用原则
        4.3.4 景观历史文化性原则
    4.4 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基本策略
        4.4.1 氛围策略
        4.4.2 模糊策略
        4.4.3 否定策略
        4.4.4 吸引力策略
        4.4.5 自由与关联策略
        4.4.6 叙事与传媒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山居藏委婉,食蔗末益甘 ——避暑山庄食蔗居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及依据
        1.1.1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性日趋显现
        1.1.2 以乾隆时代皇家园林的系列研究作为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价值与难点
        1.2.1 为乾隆时代皇家园林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拓展
        1.2.2 研究难点
    1.3 研究的内容和史料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史料范围
        1.3.3 《御制诗文》
        1.3.4 《钦定热河志》
        1.3.5 清宫绘画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园的主人——乾隆及食蔗居营建时代
    2.1 内圣而王——乾隆帝王思想
        2.1.1 理学治国
        2.1.2 文殊菩萨转世——“乐林”“香国”之梦
    2.2 乾隆盛世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
        2.2.1 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
        2.2.2 空前盛世的军事活动
        2.2.3 人间天上储景备——二次南巡
        2.2.4 移天缩地入君怀——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的营建活动
第3章 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食蔗居营造
    3.1 信马去秋得,断手今年矣——建置缘起
    3.2 食蔗渐入佳,自尾至于本——问名立意
        3.2.1 食蔗居的问名立意
        3.2.2 小许庵的问名立意
第4章 食蔗居总体规划布局分析
    4.1 天人合———山地园林风水格局理法
    4.2 寻堪相地之意
    4.3 均衡空间序列——依山附势,大隐之美
    4.4 延长时间序列——深谷清幽,小院别情
第5章 山房不在多,高下既殊致——食蔗居建筑单体研究
    5.1 食蔗居单体建筑复原研究概述
        5.1.1 食蔗居
        5.1.2 小许庵
        5.1.3 倚翠亭和松岩亭
        5.1.4 山门
    5.2 家具与陈设
        5.2.1 食蔗居大殿
        5.2.2 小许庵
        5.2.3 倚翠亭松岩亭
    5.3 文人字画
第6章 食蔗居建筑群数字化复原设计
    6.1 建筑单体复原
        6.1.1 食蔗居
        6.1.2 小许庵
        6.1.3 倚翠亭
        6.1.4 松岩亭
    6.2 食蔗居园区整体复原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四、峰回路转 渐入佳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醉翁亭记》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 陈丹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
  • [2]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研究[D]. 何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髡残《苍翠凌天图》研究[D]. 张晨歌.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D]. 肖雅阁.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5]品物理教学中“起承转合”的艺术韵味——以“光的折射透镜”复习课为例[J]. 陆露. 物理之友, 2020(04)
  • [6]视线与动线的控制与应用研究 ——以北京市树村公园设计为例[D]. 史英豪.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景观场所意象研究 ——基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营造探讨[D]. 刘为力. 东南大学, 2019(05)
  • [8]“渔翁诗情”: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以《渔歌子》教学实录为例[J]. 金晓雁. 广西教育, 2018(45)
  • [9]山居藏委婉,食蔗末益甘 ——避暑山庄食蔗居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设计研究[D]. 姚远.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8)
  • [10]追问,让学习向深度进发[J]. 王芳. 初中生世界, 2016(36)

标签:;  ;  ;  ;  ;  

曲折越来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