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花”与和平统一

论“双花”与和平统一

一、关于“双国花”与和平统一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何相达,何九江,江波,姜雨涵,袁蒲英[1](2020)在《确认梅花、牡丹为中国双国花的探讨》文中提出由陈俊愉院士生前提出、并由103位院士签名赞同的梅花、牡丹为双国花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确认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有利于真正树立中国国家形象和体现民族精神,促进物质和精神2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程杰[2](2016)在《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迄今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历史上却有一些传统说法和既定事实。唐宋以来,牡丹、梅花雄视群芳,深受人们推崇。明清时北京地区有些牡丹景点以"国花"命名,民国初年人们多视牡丹为国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对牡丹的国花之称出于帝制时代、意在富贵荣华等多感不满,而主张选用富含精神品格象征意义的菊、梅等。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内政、教育等部门拟议梅花为国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1929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通令全国以梅花为各种徽饰,客观上承认了梅花的国花地位,社会各界更是热情响应,造成梅花为国花的既定事实。深入审视上述国花有关历史,有这样几点经验和启迪值得注意:一、国花是重要的国家象征资源和民族文化符号,广大民众对此有着普遍的文化期待和知识需求,必须引起重视。二、国花是"国家大事",以国家层面的政治决议、法律法令最为权威,是解决国花问题最理想的方式。三、牡丹、梅花双峰并峙的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民国间对牡丹、梅花前后不同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两花象征意义的两极互补,两花并尊是我国国花的最佳选择。四、牡丹、梅花作为我国国花的历史值得全面尊重,牡丹、梅花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国花,两花并尊是中华文化兼融并蓄、国家和平统一的美好象征。

许联瑛[3](2013)在《中国名人与北京梅花》文中研究表明在北京梅花引种和文化创造的历史上,既有封建王朝功高盖世的皇帝、也有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不但有旧时代的王公贵族、也有现代伟大的科学家,还有享誉世界的表演和绘画艺术巨匠。他们大多曾以文治武功、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成就征服了世界,他们对于梅花的爱之深、情之切,更为中国梅花的历史留下了真实和有着相当高度和深刻的印记。他们或是慕其风雅、彰其风格,或是立其高标、穷其至理,或是显其至美、传其神韵。他们是中国梅花文化和科学史上的关键人物,梅花之所以能以民族精神一脉相传,北京梅花之所以有其历史地位,这些伟大的政治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功不可没。

温跃戈[4](2013)在《世界国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属于花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古今中外对国花的产生原因、确定方式和精神内涵等研究极少,尤其对国花文化领域的研究更加薄弱。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国花,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国花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急需对国花进行深入研究,统一认识。为了探求国花现象的本质所在,寻找中国国花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对世界各国的国花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作者查阅了来自33个国家的相关文献,对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部分会员组织的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洛阳、菏泽、南京、武汉、无锡、成都、上海、青岛等牡丹或梅花的主要栽培地区;就世界各国国花文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关联比较了42个国家国花的种类、数量、生活型、来源、自然花期、栽植区域等,总结出国花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各国国花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了国花的定义和对中国国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世界国花,弥补了国花研究空白,对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中国国花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世界上195个国家之中,共有127个国家拥有国花,占所有国家总数的2/3。这些国家大多选择1种或2种花卉作为国花,其中一国一花的国家101个一国两花的国家24个,一国三花的国家1个,一国四花的国家1个;127个国家拥有国花的总数为156个,被选为国花的花卉种类的总数为122个,分别属于50个科、101个属。(2)国花一般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由民间约定俗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确定为国花的花卉大多原产本国,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自然花期内一般包含本国重大节日,能在本国广泛栽植,在世界范围普遍推广(3)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国花定义如下:国花是指通过民间约定、政府确定或法律确立等各种形式得到确认,并最终被本国民众广泛认可的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象征的花卉。国花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人脑海中能够建立起对应联想,提起它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国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不仅能够在本国民众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在国际上也能得到普遍认可。(4)与国旗、国歌和国徽相比,国花的文化性和稳定性更为突出。国花一经选定,一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政体改变而改变,至今没有国家否定原有国花的先例;国花多为民间约定俗成,不写入宪法;一个国家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花卉作为国花。(5)牡丹和梅花原产中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牡丹在清代(1903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110年;梅花在民国时期(1928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85年。多年来,牡丹和梅花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长期传承,至今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出过否定牡丹和梅花是中国国花的充分理由。根据世界国花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在尊重中国历史、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应当继续以牡丹和梅花作为中国国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由官方权威机构将牡丹和梅花已在历史上被确定为中国国花并应继续作为中国国花的事实通告全国,统一认识;广泛宣传牡丹和梅花的国花文化,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可贵民族精神传播海内外;进一步挖掘国花文化内涵,提升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的社会经济价值。

李萌,朱军,魏玮[5](2010)在《浅议一国两花》文中提出国花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其本身的评选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梅花和牡丹品质和文化的阐述,以及对一国两花的优点的进一步讨论,引论出一国两花不仅符合人们对"国花"的要求,更加紧贴国情,从而得出结论:还是一国两花好。

郭云龙[6](2009)在《确定国花成热点 委员建议早定夺》文中研究表明继全国政协委员宗立成在两会上提交“建议确定牡丹为国花”的提案之后,全国政协委员刘秀晨在小组发言中也建议尽早确定国花,而在此之前,也曾有代表委员“上书”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希望早日确定国花。至此,有关确定国花的呼声不仅引起部分代表委员的关注,也继而成为社会?

郑新涛[7](2008)在《花开千年传统花文化与现代设计应用研究 ——以牡丹、莲花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是诗的王国,更是花的国度。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本论文所研究的“中国传统花文化”不仅是把花作为审美对象和精神依托,而是研究花文化的外显形态和吉祥寓意及其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传承。研究花文化在各种艺术存在形态中的运用,包括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珠宝设计、雕塑设计、景观设计、家庭装饰等领域。中国花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并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它是人们传达美好祝愿,歌颂优秀品格的吉祥符号,花文化几千年来主要以文学、绘画、陶瓷、服饰、工艺美术等为载体进行流传。中国花文化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投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形态的反映和寓意的表达,拓展了花文化的传承。本文对花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举例分析了花文化的外显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衍变,分析了中国花文化外显形态的设计美学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发展和应用。中国花文化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造型符号,其丰富的象征寓意也构成了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花文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和设计文化理念。本文研究中国花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为丰富现代设计语言起到启示作用。

谭淑燕[8](2007)在《我国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科学特色及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园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象征,担负着保护、科研、科普、游憩与开发的职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有植物园146个以上,城建系统植物园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科学的内涵、丰富的植物种类、优美的园林外貌以及对城市绿化建设的贡献,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和政府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几个主要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功能定位、规划设计、科普教育、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结合各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分析总结出城建系统植物园在科学内涵方面应具有的特色和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今后我国城建系统植物园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及趋势,对新建的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艾萍[9](2007)在《变俗与变政 ——上海市政府民俗变革研究(1927-1937)》文中提出本文选取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十年间,上海的民俗变革历程为考察对象,探讨政府权威构建和维系的场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政权首先面临的就是构建和维系政府权威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必须在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民俗变革也正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对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政府民俗变革的缘起进行分析。社会发展是民俗形成、变异的动力,近代上海都市民俗在世界城市化的浪潮中形成,展示出中西交汇、南北兼容、新旧杂陈的多元面相。与此同时,民俗的两重性特征,即:良俗推动社会进步,陋俗阻碍社会发展不会改变。政府将民俗变革纳入国家权力视野,不仅是维护政治统治的传统手段,亦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规定性的产物。民国以来,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很快将俗为政先、以俗变政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国民政府也将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变俗以变政的努力。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主要考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上海市政府以俗变政,构建和维系政府权威的历程,兼论中央、地方、民众三者的关系。其中,第二章着重论述政府破旧立新、重建秩序的历程。在对破旧立新背景、历程、特点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别以破除迷信和推行革命纪念日为例,分析涤荡旧俗和铸模新俗的过程和民众的反应。结果显示,国民政府旧俗的涤荡充满波折,新俗的铸模亦陷入困境。于是,化解合法性危机,实现权力向权威的转化这一问题依旧存在。第三章论述政府如何通过化民成俗,推动社会进步。在这一阶段,国民政府建立了一个高效能的组织系统,进行强制性社会动员,以推动民俗变革走向系统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强制性社会动员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其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异趋,由此产生了整合的需要。对此,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在社会整合力尚未崛起时,运用政治整合力试图唤醒市民现代意识的群体觉醒,引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社会革新,促使社会整合力的养成;二是在双轨制制度环境下,向租界学习,积极引入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治理职能。最后,本文分别以集团结婚和丧葬礼俗为例,展示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整合力运作的场景。第三部分即第四章,通过对变俗与变政的结果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探讨政府权威维系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与社会民俗的关系。纵观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俗变革,笔者以为,这场俗改凸显以人为本,贯穿科学精神,促进了现代性的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但是无法达成政府藉此巩固统治、维系权威的梦想。其两大制约因素分别为:其一,从共时性角度来看,被异化的“摩登”已然成为上海都市的象征,并成为引发地方张力的线索,中央变俗措施在地方被成功消解或转化;其二,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民俗的传承性成为政府强力介入民俗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长期留存的民间信仰和影响深远的宗法观念既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资源:亦是变俗变政中巨大的阻碍。综而言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俗变革的实质就是要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以此实现夯实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构建和维系政府权威的终极目标,秩序与进步的偕同与纠葛正是民俗变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移风易俗过程中,现代国家更应该立足于民俗的“民”性,以“民”为本,以“民”为主,因势利导,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二者的关系,使传统民俗化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

王珊子[10](2007)在《双姝耀中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周敦颐的“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北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白居易《牡丹芳》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翻开悠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今典籍,扑面而来的是幽幽花香。我们不难发现,芳菲美丽的花朵早就与炎黄子孙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关于“双国花”与和平统一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双国花”与和平统一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确认梅花、牡丹为中国双国花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花宜确认,不必再评选
2 103位院士签名赞同梅花、牡丹为双国花
3 确认双国花需要走出2个误区
    3.1 走出国花只能是一国一花的认知误区
    3.2 走出国花政治意识形态的认识误区
4 双国花的6点优势
    4.1 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主动权和更具竞争力
    4.2 满足人民的传统民俗喜好
    4.3 满足人民至少就地欣赏一种自然开放的国花
    4.4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百花齐放
    4.5 有利于弘扬时代精神,传承花文化精髓
    4.6 有利于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象征全面并举
5 尽快确认梅花、牡丹为我国双国花在新时代的作用和意义
6 结语

(3)中国名人与北京梅花(论文提纲范文)

1 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乾隆) (1711-1799)
2 爱新觉罗·毓朗 (1864-1922)
3 梅兰芳 (1894-1961)
4 毛泽东 (1893-1976)
5 陈俊愉 (1917-2012)
6 王成喜 (1940-)

(4)世界国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花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1.1.1 中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2 外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3 网络资源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中国国花溯源
    2.1 牡丹——清代确定的国花
    2.2 梅花——民国时期确定的国花
    2.3 当代中国国花的推选
    2.4 小结
3. 世界国花调查
    3.1 亚洲
        3.1.1 日本——樱花和菊花
        3.1.2 韩国——木槿
        3.1.3 朝鲜——迎红杜鹃和天女花
        3.1.4 老挝——白鸡蛋花
        3.1.5 马来西亚——扶桑
        3.1.6 菲律宾——茉莉花
        3.1.7 泰国——腊肠树和睡莲
        3.1.8 印度——荷花
        3.1.9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3.1.10 印度尼西亚——茉莉花、美丽蝴蝶兰和大花草
        3.1.11 亚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2 欧洲
        3.2.1 英国——狗蔷薇、苏格兰刺蓟、黄水仙和白车轴草
        3.2.2 荷兰——郁金香
        3.2.3 德国——矢车菊
        3.2.4 法国——香根鸢尾
        3.2.5 葡萄牙——薰衣草和香石竹
        3.2.6 奥地利——高山火绒草
        3.2.7 意大利——雏菊
        3.2.8 保加利亚——突厥蔷薇
        3.2.9 欧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3 美洲
        3.3.1 美国——月季
        3.3.2 加拿大——糖械
        3.3.3 墨西哥——仙人掌和大丽花
        3.3.4 阿根廷——鸡冠刺桐
        3.3.5 智利——智利钟花
        3.3.6 美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4 非洲
        3.4.1 埃及——齿叶睡莲
        3.4.2 塞内加尔——猴面包树
        3.4.3 非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5 大洋洲
        3.5.1 澳大利亚——密花金合欢
        3.5.2 新西兰——四翼槐和银蕨
        3.5.3 大洋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6 小结
4. 世界国花比较与分析
    4.1 国花的特征
    4.2 国花的产生原因
        4.2.1 反映民族情感
        4.2.2 纪念特殊人物
        4.2.3 追忆历史事件
        4.2.4 象征宗教信仰
        4.2.5 代表王室标志
        4.2.6 符合产业需要
    4.3 国花的确定形式
    4.4 国花的价值体现
        4.4.1 观赏价值
        4.4.2 产业价值
        4.4.3 精神内涵
    4.5 小结
5. 讨论
    5.1 国花的定义
    5.2 国花的属性
    5.3 国花的名录
    5.4 关于中国国花问题
        5.4.1 中国的国花应为牡丹和梅花
        5.4.2 充分发挥牡丹和梅花的国花作用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花开千年传统花文化与现代设计应用研究 ——以牡丹、莲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与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1.4 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1.5 研究学科基础
    1.6 研究路径及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相关概念界定
2 中国传统花文化成因及其衍变分析
    2.1 传统花文化的成因分析
    2.2 传统花文化的实用功能
        2.2.1 药用功能
        2.2.2 食用功能
    2.3 传统花文化的审美功能
        2.3.1 自然形态的审美功能
        2.3.2 艺术形态的装饰审美功能
    2.4 传统花文化艺术形态的衍变——以牡丹莲花为例
        2.4.1 新石器时期
        2.4.2 商周春秋时期
        2.4.3 战国秦汉时期
        2.4.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4.5 隋唐时期
        2.4.6 宋朝时期
        2.4.7 元明清时期
    2.5 中外花文化比较
        2.5.1 中外花文化历史渊源比较
        2.5.2 中外花文化传播意识比较
    2.6 关于国花的探讨
        2.6.1 当前对评选国花的几种观点
        2.6.2 关于国花的调查
    2.7 本章小结
3 中国传统花文化的吉祥寓意及艺术特征
    3.1 中国的吉样文化
    3.2 传统花文化的吉祥寓意类型
        3.2.1 生理安全型
        3.2.2 文化寓意型
        3.2.3 精神向往型
    3.3 传统花文化的吉样寓意表现手法
        3.3.1 象征的表现手法
        3.3.2 谐音的表现手法
    3.4 传统花文化吉样图案的造型特点
        3.4.1 具象题材抽象运用
        3.4.2 对称与均衡是构图的惯用手法
        3.4.3 繁复求变乱中有序
    3.5 传统花文化的吉祥图案和图形——以牡丹莲花为例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传统花文化的现代传承
    4.1 传统花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和载体
    4.2 传统花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现状
    4.3 传统花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分析
        4.4.1 形的提炼
        4.4.2 意的延伸
        4.4.3 神的承传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传统花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5.1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1.1 人民币设计中的应用
        5.1.2 邮票设计中的应用
        5.1.3 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5.2 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5.3 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5.4 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
        6.2.1 中国与日本花文化比较
        6.2.2 外国花文化的本土化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我国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科学特色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我国植物园类型及特色
    1.1 适合我国体制的植物园分类
    1.2 我国不同隶属关系下植物园的特色
        1.2.1 科学院系统
        1.2.2 城建系统
        1.2.3 教育系统
        1.2.4 林业系统
        1.2.5 其他系统
2. 城建系统植物园概述
    2.1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含义
        2.1.1 植物园含义的历史变迁
        2.1.2 植物园的功能变迁
        2.1.3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定义和作用
    2.2 城建系统植物园发展历史
    2.3 城建系统植物园现状
        2.3.1 城建系统植物园分布
        2.3.2 城建系统植物园发展特色
        2.3.2.1 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大型植物园
        2.3.2.2 文化发达城市的植物园
        2.3.2.3 经济发达城市的植物园
        2.3.2.4 发展中城市的植物园
        2.3.3 城建系统植物园存在的问题
    2.4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建设方向
3.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科学特色及发展
    3.1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定位原则
        3.1.1 社会状态决定植物园发展方向
        3.1.2 坚持特色保持创新
    3.2 城建系统植物园展览区的科学性规划
        3.2.1 城建系统植物园展览区规划的发展和趋势
        3.2.1.1 城建系统植物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2.1.2 城建系统植物园展览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3.2.2 常见的几个植物分类系统分析
        3.2.2.1 恩格勒系统和哈钦松系统的优缺点
        3.2.2.2 克朗奎斯特系统的结构及优势分析
        3.2.2 植物专类园的科学性布置
        3.2.2.1 植物专类园理论概述
        3.2.3.2 植物专类园与克朗奎斯特系统的结合
        3.2.3.3 植物专类园设计的科学原则
    3.3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科普教育
        3.3.1 植物园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3.3.2 国内外植物园的科普教育概况
        3.3.2.1 国外优秀植物园的科普教育
        3.3.2.2 国内优秀植物园的科普教育
        3.3.2.3 我国城建系统植物园科普教育的不足
        3.3.3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形式和方法建议
        3.3.3.1 完善常规的科普教育形式
        3.3.3.2 以良好的园景作为科普教育的基础
        3.3.3.3 注重开展公众参与活动
        3.3.3.4 根据不同人群设计教育内容
        3.3.3.5 提高科普教育设施的多样性
    3.4 当前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经营动向
        3.4.1 当前城建系统植物园资金来源及经营方式分析
        3.4.1.1 政府全力扶持
        3.4.1.2 自筹发展资金
        3.4.2 关于未来城建系统植物园良性发展的看法
        3.4.2.1 正确的决策成为植物园发展的关键
        3.4.2.2 不可盲目开发游乐休闲设施
        3.4.2.3 生态旅游开发应重视环境保护
4 结论与探讨
    4.1 “科学内涵”在城建系统植物园中的具体表现
        4.1.1 城市发展决定功能定位
        4.1.2 以植物学理论作为布局的指导原则
        4.1.3 科普教育不能轻视
        4.1.4 科研为城市绿化服务是主要方向
        4.1.5 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忘植物园基本性质
    4.2 今后城建系统植物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2.1 各种途径解决经费难题
        4.2.2 特色创新以增加吸引力
        4.2.3 重视新优品种收集和开发
        4.2.4 整合资源统一管理
附录1: 全球植物保护战略主要指标
附录2: 中国主要植物园隶属关系一览表
附录3: 常见的植物分类系统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变俗与变政 ——上海市政府民俗变革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资料概况
    四、研究取向
    五、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上海市政府变革民俗的缘起
    第一节 城市化与上海都市民俗
        一、城市化与都市上海
        二、上海都市民俗特征
    第二节 政由俗革:民俗变革的背景分析
        一、变俗与转型期秩序稳定
        二、变俗与城市经济发展
        三、变俗与现代文明进步
        四、租界的刺激与示范
    第三节 革故鼎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一、以巩固统治为变俗根本
        二、以南京临时政府法令为蓝本的上海特色
        三、变俗结果的不彻底性
    第四节 继承与异动:北洋政府时期
        一、继承辛亥遗产,新俗初立
        二、尊孔复古,陋习重现
第二章 破旧立新与秩序重建(1927—1934)
    第一节 破旧立新:民俗变革的全面展开
        一、变俗背景与历程
        二、特点
    第二节 旧俗涤荡的波折—以破除迷信为例
        一、取缔迷信营业与民生经济
        二、禁止迎神赛会与地方秩序
    第三节 新俗铸模的困境—以推行革命纪念日为例
        一、革命纪念日的确立
        二、纪念日的推行
        三、纪念日的现实操演
第三章 化民成俗与社会进步(1934—1937)
    第一节 变俗变政的系统建构
        一、第一阶段(1934.2-1934.7):系统初建,宣传为主
        二、第二阶段(1934.7-1937.8):组织加强,逐步推进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动员
        一、识字运动
        二、卫生运动
        三、社会动员及其效果
    第三节 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以集团结婚为个案
        一、政府引领与集团结婚的出现
        二、政府管理与集团结婚发展
        三、集团婚礼的特点
        四、集团结婚的社会效应
    第四节 双轨制下的整合效应—丧葬礼俗的演变
        一、中西冲突与家舍问题
        二、租界与公墓制引入
        三、学习西方:市政府的殡葬管理
        四、现代性与丧葬礼俗
第四章 进步与秩序:民俗变革的效果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变俗变政的效果
        一、变俗:现代性增长的动力
        二、以俗变政: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上海的地方性:一种共时性的考察
        一、“破坏摩登”:取缔“奇装异服”禁令的出台
        二、“摩登无罪”:禁令推行中的上海特色
        三、摩登化:上海地方性探究
    第三节 民俗的传承性:一种历时性的考察
        一、民间信仰长期留存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结语
附录
主要文献目录
后记

四、关于“双国花”与和平统一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确认梅花、牡丹为中国双国花的探讨[J]. 何相达,何九江,江波,姜雨涵,袁蒲英. 中国园林, 2020(S1)
  • [2]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J]. 程杰.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2)
  • [3]中国名人与北京梅花[J]. 许联瑛.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3(06)
  • [4]世界国花研究[D]. 温跃戈.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5]浅议一国两花[J]. 李萌,朱军,魏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S2)
  • [6]确定国花成热点 委员建议早定夺[N]. 郭云龙. 中国花卉报, 2009
  • [7]花开千年传统花文化与现代设计应用研究 ——以牡丹、莲花为例[D]. 郑新涛. 重庆大学, 2008(06)
  • [8]我国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科学特色及发展研究[D]. 谭淑燕.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9]变俗与变政 ——上海市政府民俗变革研究(1927-1937)[D]. 艾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10]双姝耀中华[J]. 王珊子. 绿色中国, 2007(05)

标签:;  ;  ;  ;  ;  

论“双花”与和平统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